㈠ 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政治结构 、经济力 、文化力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有自己发展的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2)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是指历史的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偶然性是指个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的个人选择,历史发展的路径和宽度和个人的选择有关,适应历史发展的就是进步的一方,阻碍历史发展的就是落后的一方,历史的发展就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
(4)对于执政者来说,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㈡ 什么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生产方式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整个社会全部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归根到底,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社会制度的新旧更替,都是通过阶级斗争、人民群众的革命来实现的。
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历史什么力扩展阅读: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者的群众”。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劳动成就梦想,创造铸就辉煌。
㈢ 谁来说说,历史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历史的方向到底由谁决定的
参与编修清史的谢景芳教授说过,“在中国古代经常以政治推动经济”。也就是说,“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成了社会前进的唯一手段”。 这种说法在一定时期是不错的,但是一旦王朝政权到了后期,“中枢无复具有领导全局的能力,也就不得不以消极敷衍的态度应付局面。” 这样一个政府,还怎能指望他推动社会前进?况且政治属于上层建筑,不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没错,但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中国古代就不能完全用这句话来概括经济活动。从周代的分封制度开始,“出现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济思想之一,租赋思想。” 这个思想是由当时的经济形势决定的,而这个形势是被政治权力所控制的,所谓“从王命,纳王贡”。因而,经济活动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并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不管是政治还是经济,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在此之前的社会发展与此二项无关。那么,到底是什么贯穿了人类300万年的历史,一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个人认为只有两个字:追求。
有句话叫有竞争才有发展,我再加一句有追求才有竞争。历史发展的动力“就在这个社会机体自身之中,就在自主劳动的每一个细胞之中,就在每一个社会成员对自己需要和利益的合理追求之中。” 只有追求,是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在很远的将来也必然会存在并且长期存在的。从人类诞生那天起,人们就不停的追求着理想,从吃饱穿暖到吃好住好,从追求生存到追求生活,不一而足。为了追求更多的物资储备,铁骑与牛耕开始使用,为了生活更加舒适省力,水力火力代替了人力。但是有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基本农具直到今天一直没有很大改变,铁锹在汉朝就有了(辽宁旅顺博物馆藏品),这不是矛盾么?其实这正是从侧面证明了追求推动社会进步这个理论。先从中国历代王朝发展的大体规律上看,一般都是“战乱——休息——繁荣——衰落——危机——战乱”的模式。一个王朝到了末期,人民起义将其推翻,然后从头来过,在这个轮回里,追求一个所谓的太平盛世,这是社会底层的百姓的追求,基于这种追求,一个又一个末路的王朝被推翻,也是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一次又一次被破坏,这是其一;其二,从古代的大多数时间来看,中国总体上是地多人少的关系,百姓们的追求也仅仅是丰衣足食,也就是说,靠传统的粗放农业就可能达到这个目的,这个时候,谁还有心情去想什么改革,穷则思变,不穷而思变在那个时候会遭到层层阻挠,因为变革必然会短期损害许多人的利益,这和人们小富即安的思想冲突,中国的生产工具质所以能上千年不变,是因为它可以满足人民的追求。至于为什么古代人民的追求这么简单,不是本文的论述重点,在此不过多研究。
当然,还有一句话叫做“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话一般用在描述人们贪欲过大,但从另一个方面想一想,这不也是人们对生活追求的一种思想反映么?前文主要叙述了农民阶层的追求,对最大利益的追求也促进了商人阶层的发展壮大。即使历代中国王朝都采用重农抑商政策,这并不放爱上也成为重要的社会构成,早在汉代司马迁就认识到了商业商人的重要 。在后来的发展中,商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有力的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加速社会前进,如果没有政府压制,我们可能在宋,在明就进入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阶段”了。为什么在政府压制下还有那么多商人?因为商人有利可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利益的追求促使了这一切的发生,如果不是追求利益,清代众多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官员里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红顶商人。一面是政府压制,一面是商人的官僚化,这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政府追求与个人追求的碰撞。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这场棚户钻工的最终结果可想而知,可惜,在结果还没有明朗化的时候,英国人来了,用强硬的手段打断了中国自身的发展,将这个碰撞的结果提前了,这就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影响。此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属于近代史范畴,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不是政治的作用,也不是经济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人的追求,在于人。是人的追求促使山顶洞人学会了用火,使战国居民使用铁器牛耕,是人的追求促进了历次改革,发展了经济。因为人人都想活得舒适,过得愉快,这种追求,或者说这种欲望,才能最终促进社会发展,因而,现在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方针,正是看见了人的作用,重视人的作用的结果,是与时俱进的正确观点。
参考文献:
徐伟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2月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2007年7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思想史组:中国经济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 司马迁:史记
㈣ 历史洞察力是什么
洞察力
洞察力是指深入事物或问题的能力,从字面上看来洞察是指对于山洞的观察,山洞除了洞口的地方可以被阳光照射外其他地方越深入就越是黑暗,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都可以有观察能力了。
其实洞察力其实更多的是参杂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可以说洞察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商业社会要想谋求发展,必须要有极强的发现新兴事物、发现现有事物发展方向的个人能力,否则只能跟在别人之后,很难有大的发展!!!
㈤ 历史力什么四字词语
形容历史四字词语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年深日久 日久岁深 年湮代远
千秋万代 [qiān qiū wàn dài]
生词本
基本释义
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褒义
出 处“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恬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㈥ 什么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最终动力 最基本动力
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重要动力:社会革命(广义和狭义)
4)有力的杠杆:科技革命
㈦ 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是什么
红色的说,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就有了历史
我的想法,原动力是时间,只要有时间,就都是历史
㈧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什么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
社会发展:指以个体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出现从个体到社会总体的自由延伸,个体的自由延伸到社会整体关系面。
社会发展也指社会进步中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2、社会文化制度体制环境——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就是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快;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不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慢。
3、生产力系统结构的对称程度决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所以生产力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生产力发展是增长向发展转化的中间环节。
4、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生产力要素构成的系统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环境构成的体系聚合匹配的结果。
㈨ 问题"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子全书》
村抖二:西方哲学界提出的七种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1)自然动力论(古希庸);(2)神学动力论(中世纪);(3)人性动力论(14世纪);(4)理性动力论(18世纪);(5)竞争动力论(19世纪)(6)民本动力论;(7)合力论。
——根据徐伟新、刘德福的《社会动力论》
材料三:在中国史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发展动力观的认识,“文革” 前和“文革” 中占统治地位的是阶级斗争动力论,近20年来,影响较大的是生产力动力论。实际上,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与生产力水平或性质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社会前进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看法,可以概括为“制度动力论” 。
望采纳。
㈩ 历史生产力是什么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根本标志。而我对这个观点始终存在着疑问,因为我不能认同一些借用血腥与杀戮而促使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被视作社会进步! 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为了快速获取大量资本,对外扩张成了欧洲列强的必然选择。可是,在他们看来的正当行为却给亚非拉民众带来了巨大的苦痛和无尽的灾难。 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生离死别,人们被迫逃离自己是世代生活的家园,到陌生的地方去谋求生存的权利。 这些残酷与血腥却总是被我们用一句生产力的迅速提升带来的社会进步淡化! 我-绝-不-能-同-意! 我承认生产力的发展史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更为重要的应该是为苍生求得福祉!我所认同的历史绝不是生产力的发展史,而是人类由杀戮到关爱的进步,是情感的深化。 也许,我的这一番观点会被史学家们嗤之以鼻,可是我一直赞同张吉的一句话: 苍生大义难以两全时,吾愿舍大义而取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