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为什么重要

历史为什么重要

发布时间:2022-05-11 14:22:59

A. 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是什么

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1、学习历史可以了解祖先的思想,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变和充实思想。例如商鞅变法中就可以看出祖先在很多年以前就知道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军队强大之后才不会被别的国家欺负的道理。

2、学习历史了解祖先的故事,从他们遇到的困难中总结经验少走弯路,更快更好地发展。

3、学习历史可以知道祖先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等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困难也不会退缩。

4、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通过从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我们多方位的思维能力。

5、学习中国历史,了解中国革命先烈为了国家、民族的危亡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革命史,深刻理解党中央制定的政策方针,努力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的伟大抱负。

(1)历史为什么重要扩展阅读:

学好历史的方法:

1、凭借时间、空间两条线、双坐标牢牢记住历史事件。

2、多看历史方面的书籍,历史故事、人物传记、事件介绍。

3、如果你想学好中国古代史,必需学好古文,牢记实词、虚词的用法,这对于以后想学中国古代史相当有用。

4、平时多看历史有关的书,最好是贯穿时段较长、涉及面较广的通史,有利于建立知识网络和兴趣。

5、做练习很重要,买套卷子,专门做选择题,一道题隔开时间重复做它几遍。

6、简答题,论述题一般需要背点东西,可以根据关键词来记。先把要记的一段文字分开类型,例如记“什么原因”之类,先分开每一段是“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等等。

B. 为什么历史很重要

读史使人明智!


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德国着名作家的回忆录,描写20世纪60年代,就给我很大的启发:


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着一个风起云涌的世界局势:向东,在中苏论战的如火如荼中,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向西,美国政府一如既往地孤立、封锁中国。对此,1961年初,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反帝、反修的“两条战线”思想,文首这句广为流传的句子,就出自毛主席在1963年所填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当时,这句词表达的是“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的决心,而后来的社会发展现实表明,这句写于1963年的词,仿佛预示了20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风云变幻、风起云涌的状态----

那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

那是西方各种政治思潮方兴未艾的时代;

那是“时髦放纵的60年代”;

那是一个“崇尚自由、享乐、和社会进步的时代”(网络词条语);

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

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动荡:亲历20世纪60年代运动》,是一名德国作家的回忆录,记录的就是这段“充满理想与暴力、青春与混乱的年代”。作者汉斯·马克努斯·恩岑斯贝格尔是德国着名诗人、作家,2010年获得着名的索宁奖,颁奖词尊称其“在文学、散文和新闻写作领域留下了可观足迹。”

那个年代太特殊,所以,必须先梳理一下那是个怎样的时代:

二战结束后的50、60年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斗争遍及全球;围绕处理战败国问题、战争遗留问题、经济多边问题、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等问题,围绕着两种制度的冲突以及不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两大阵营的对抗在全球范围内似乎无处不在,而对抗的核心,即是美苏对抗。



世界政治的急剧变化带来的就是社会思潮的极大发展,对此,活跃在文艺界的诗人、学者们,就会更敏锐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动荡。英国着名的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自己的自传《妙趣横生的20世纪》一书中,曾经专辟一个章节写“20世纪60年代”,记录那个年代风起云涌的革命热情:

“发生于1968年的纪念马克思的“五月事件”穿透了政治上与意识形态上的疆界,从西方的伯克利和墨西哥城,一直蔓延至东方的华沙、布拉格与贝尔格莱德;20世纪60年代末期,年青一代的人(或至少是旧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弟,以及伴随高等教育的爆炸性发展而新近跃升为中产阶级的群众)一度都觉得自己生活在革命中,那种感觉时而纯粹出于他们打算采取个人的行动。”

在那个激荡的时代,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甚至切·格瓦拉的肖像被年轻人们印制在徽章和T恤衫上,被奉为推翻体制的象征;“造反派”学生们有意识地或无意地践行着“巴枯宁式无政府主义”。但在亲历20世纪60年代的霍布斯鲍姆看来,那些狂热学生的立场其实最接近“情境主义者”,他们的诉求是“要通过个人关系的改变来促成一场'日常生活的革命'”。




图片来自网络:切格瓦拉

《动荡:亲历20世纪60年代运动》则是另一位亲历者眼中的“奇异状况”。不回顾梳理一下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历史发展现状,不懂得这段时期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史上的重要意义,似乎就读不懂这本书。毕竟,这本书的素材是来自于作者“有一天,我在我的地下室惊讶地发现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包括作者“第一次与俄罗斯的相遇”的手札,包括“1966年苏联旅行的潦草日记”,包括“回忆动荡”的年代的零散日记,是琐碎的、零散的。

然而,就是这些零散的片段,才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记录。作者在书中曾经提到,为了向读者呈现当时最本真的社会面貌,他在书稿中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地下室找到的旧手札和日记”的原貌。所以,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被似乎无关紧要的景物描写、略显单调的心理描述弄的不知所云。但是,那些经历,本来就有些莫名其妙:东西方冷战最胶着时期,作者作为西德知名作家被邀请去访问苏联,还见到了赫鲁晓夫,亲耳聆听“最高领导人”们刻板的“正确指示”,还与像影子一样无处不在的“陪伴者(实际则为克格勃监视者)”们斗智斗勇;在作者与自己的朋友们(多为当时文学界泰斗)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分子在明确意识形态指向下的无所适从;“莫斯科医生事件”中,有人清醒有人愤慨;我们甚至可以在书中看到,作者对汉莎航空的飞机座椅与飞古巴的航班座椅的比较和抱怨……看似没有头绪,但在那个“奇异”的年代,这些散乱的记忆,却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当时的动荡与不安。

最令人称奇的是本书“1967至1970年回忆动荡”部分的形式:本章中,作者采用了与自己的分身对话的方式进行叙述。21世纪翻看到曾经日记的作者,向20世纪60年代的那个自己发问。所问出的问题也是读者们感兴趣的:“俄罗斯传奇”(指作者与法捷耶夫的女儿玛莎的一段跨国婚姻”的始末、作者与当时德国左派人士的交往情况、是否同情激进极端组织“红军派”等等。对话中,现在的作者与当时的自己在一个平行时空中相遇并擦碰出火花,从一位亲历者的独特视角,展示出那段云诡波谲的岁月。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曾说:

“聪明人把他的生活变得单调,以便使最小的事都富有伟大的意义。”

《动荡》中,作者记录的,仿佛都是他经历过的“最小的事”,但表现出的,也许却具有伟大的意义。《杀鹌鹑的少女》中有句话有段时间曾经火遍网络,即“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动荡》中“沉闷平凡”的记录,反射出了一个激扬时代的侧面。

向那个时代致敬。

C. 为什么历史很重要

历史是独特的,历史是抹不去的。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牢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
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鉴就是镜子的意思,历史就是一面镜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学习历史可以教会我们爱国,历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每以位历史老师的职责。从小每一位老师就喜欢讲历史,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文明、文化。如蜚誉世界的陶瓷、丝绸、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等,在教材中还记载了大量历史人物的爱国名言,如: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弥留之际留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增强了我们的历史使命感例如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我们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些历史加强了我们自立、自强的信念。
学习历史教会了我们怎么去做人。教育对每一个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更不例外。用那些爱过人士和出卖国家的人进行鲜明的对比,培养我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荣。多介绍一些历史人物例如司马迁、居里夫人、李大钊等名人让我们从中去学习他们的精神与意志。从小对我们进行历史人物的教育无疑对我们将来是由好处的。

D. 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虽然被漫长的岁月罩上了层层迷雾,但她始终是我们华夏民族生存繁衍,国家盛衰兴亡的大道。她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天文、地理、科技、人文……都只是我们历史的一部份。

我们的文明从有记载以来,就从未间断。各种史书典籍的记述,各类考古发现的应证。都表明了我们的文明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文明。

而其他的三个文明古国,不但人被肉体消灭,没有了后代,还被侵略者取而代之。被取而代之后,这些占领者还声称,他们是这些文明的继承者。



(4)历史为什么重要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身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地域,都会具有其独特的风格、文化和悠久历史。现在有很多人,不愿意读历史。

因为历史既不是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引人入胜、爱不释手;也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能让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更不是摇着纸扇,唾沫横飞的野史趣闻、后宫隐私,让人欲罢不能。

所以,那么多的激扬文字埋在了故纸堆里积满灰尘,少有人问津。先贤圣人的经典成了一些歪嘴和尚解读的专利,真正读懂读通的人屈指可数。



E. 为什么人要认识历史呢历史的意义是什么

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人们研究历史是因为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并从历史事件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

历史记载着人类过去的兴衰成败,每一个被记录的历史事件,都不是简单的花开花落,而是蕴含着复杂的因果。因此,我们通过对历史长河的纵观,从历朝历代政权的更迭、家族的兴衰、个人的荣辱等等,能够总结出丰富厚重的经验教训,从而给我们自身以训诫和启发。

我们每个个体,所能够亲身经历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我们却经常会面对各种变局和不定因素,如果没有对历史和他人经验的学习和积淀,面对新的局面和变化时,就很难做到应对自如。这也是研究历史的意义所在。

(5)历史为什么重要扩展阅读:

中国历史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中国历史自古传说中的黄帝以来已经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来历史记录精确到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来则精确到月日。

中国的历史记录(史书)还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体裁。与历史学不在西方文明中占主流地位相反,中国将“史”列为四种基本学科分类“经、史、子、集”之一。魁奈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

F. 历史学为什么重要

我相信大部份的人对历史的认知,是从电视里面学到的。

但其实电视里的东西,是经过多重加工的。

为了更迎合大众口味,什么人都要加段爱情故事才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历史是很重要的。因为学了历史,我们才知道原来还有人比我们更惨。学了历史我们才知道原来古代有那么多聪明的人。

历史能给我们心灵上的安慰,就好像有人在跟我们说,跟他们比你遇到的事都不算事。

历史能开启我们的智慧,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前人早已经历过,我们何不向他们学习。

为什么有的人提起某个国家,会涌起心里最深沉的痛,而有的人却 无动于衷。

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们的过去,未来是我们发展方向,而过去才是我们的起源。一个连起源都不知道的人,他真的了解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吗?

前人为了让历史流传下来,甚至不顾生死。我相信能让一些人连死都不怕的东西,一定是很重要,很宝贵的东西。

G. 口述历史为什么重要

因为这是保存历史的一种重要途径,有关的解释如下;
1、口述作品涉及的人和事,多数是过去人们了解较少的,带有一定的“揭秘”性质,当事人生动的口述叙述,既满足了人们的探秘心理,也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的真相;
2、非常注重对历史细节的回顾与描述,历史的丰富性和鲜活性得到了彰显,从而将枯燥的历史还原成有血有肉的历史;
3、口述史作品语言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符合一般民众的阅读兴趣,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H. 我们为什么需要历史人类为什么需要历史

原因: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否认历史对于后世的意义,除特殊的时代环境下,比如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文革时期,主流人群对历史似乎怀有刻骨的仇恨。

除此以外,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始终是以之为自豪的。历史和哲学一样,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志存高远者,必不忘从这两方面修心。而学习历史,是起点。

学习历史,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历史记载着人类过去的兴衰成败,每一个被记录的历史事件,都不是简单的花开花落,而是蕴含着复杂的因果。因此,我们通过对历史长河的纵观,从历朝历代政权的更迭、家族的兴衰、个人的荣辱等等,能够总结出丰富厚重的经验教训,从而给我们自身以训诫和启发。

(8)历史为什么重要扩展阅读: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

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I.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历史学不仅是一门让人们了解古往今来的史实故事的学问,它还“肩负”着一些很重要的社会职能。史实固然重要,但更有意义也更具难度的是寻找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为此,历史学必然包含比事件更宽广的时间跨度。

如果历史学家顺时间而下,考察后果而不是原因,那这种寻找就更容易。一个事件在那里了,我们可以确定其后果:不管是什么事件,这一点都很清楚。无论是19世纪发明铁路,1914年的一战,还是某一场选举,对历史学家来说,描述其后果总是相对容易些。

这些事件被视为“历史性”事件也确实正是因为其影响深远。历史学家位于这些事情发生之后,他们享有的有利位置让他们可以较轻松地完成工作。

如果要溯时间而上,确定事件的原因,难度就要大些。我们以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为例。历史学努力对1968年事件的诸多原因分出等级,确定哪些是深层原因,哪些是直接原因。

属于深层原因的有:数年之间大学入学人数猛增,无政府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抗议活动增多(这又与第三世界民族独立斗争以及越南战争有关),政府统治仍是传统上的专断作风,反对党派力量薄弱(这与教育实践中近年兴起的自由化相冲突)等等。显然,如果这些因素没有凑到一起,就不会爆发1968年事件。

然而,这些因素只能构成事件爆发的可能条件,而没有解释事件为何爆发,只有这些因素的话,事件并非不可避免。因为还需要更为直接的原因。

历史学家提到了两点,一方面是1966年高等教育改革之后大学中气氛相当紧张,迫在眉睫的难题是组织六月份的考试,以及宣布1968年入学考试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大学当局对于学生抗议时的表现。可以说这是点燃炸药的火星。

为了解释历史,历史学就这样来确定诸种原因和条件,并将之分出等级,或者说掂量它们的分量。

衡量原因是历史学家这份职业中的日常工作,如果做更细致的考察,我们会发现,衡量原因常常依据的一个关键标准,就是行动者在情境中能有多大的自主。一个极端是潮流浩浩荡荡,外在因素众多,行动者无能为力,只能承受而无从改变;另一个极端是直接取决于行动者的介入。

一方面是约束,另一方面是自决。在两端之间,是一个连续体,在这里,个体行动者组成集合体,他们的介入是一种复杂的终结,可能会无果,会迟滞,也可能会反而事与愿违。

历史学显然不能将解释只建立在难以抗拒的潮流或是只建立在行动者的介入之上;它必须二者兼顾并尽可能地弄清楚它们是怎样交错缠绕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它要构建一个世界,在这里,责任受到约束,没有命中注定,也从来没有完全的自由。

除了衡量原因之外,历史学还塑造个人。

历史学是民族认同的熔炉。通过民族传奇、法国国王的传说、革命和帝国的史诗,历史学成为团结的要素。同时它也有批评职能。知识就是武器,历史学解释民族如何形成,由此给公民提供一些途径,让他们形成自己关于当时政治和社会演变的观点。例如,它给法国人提供了要在政治和社会领域里采取某种独立的、有强烈动机的立场所必需的思维工具。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为什么重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6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