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青岛的历史文化底蕴指的是什么
曾经辉煌:七八十年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康有为、沈从文、老舍、梁实秋等一大批影响中国文化走向的名人不约而同陆陆续续地迁居青岛,胡适、蔡元培、巴金等中国文化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也多次游历青岛,这使得青岛一夜之间成为可以与北京上海媲美的中国文化界的核心城市,尽管当时距青岛建制还不到四十年,但是在那个动荡年代里局势相对稳定环境气候又特别引人的青岛就成为文化巨擘理想的避难安身之地,青岛迄今为止在中国文化史上挥洒的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在那时写就的,中国文学界的不世英才老舍先生的《月牙儿》、《骆驼祥子》等名着正是诞生于年轻的青岛,沈从文的不朽佳作《边城》也是在青岛的红瓦绿树间酝酿构思的,还有大量影响后世的文学作品同样出自青岛。
虽然繁花似锦但毕竟昙花一现,青岛当时的文化繁荣虽然不能说是假象但终归是没有根基的,因为如此之多重量级的文化大师齐聚青岛实在是形势所迫,青岛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文化朝圣之路的终点,而仅仅是一个可以歇脚的驿站而已,所以当这批文化名家像流星一样划过之后,青岛的文化氛围也就随之消散殆尽。但不管怎样,在那段民族意识空前高涨的流金岁月里,青岛引领了中国文化的风潮,是实至名归的文化中心。
如今平庸:没有历史底蕴难成文化大气候
很难说清楚历史与文化到底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但是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肥沃的历史土壤就别奢望文化能植根其中枝繁叶茂,青岛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自1898年青岛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至今不过百余年,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数得着青岛本地文化名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甚至忽略不计,这与青岛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蕴有直接关系。青岛既不像北京那样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升华到了极致,青岛也不像上海那样完全倚仗西式文化架构在全球引起共鸣,青岛生长于孔孟文化盛行的齐鲁大地,又没能逃脱德国日本的殖民文化侵袭,这导致青岛始终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文化根基究竟要落在哪里,算不得“传统”,也算不得“海派”。
“论精神,潍坊淄博济南那才叫厚重,说这些青岛人不会懂得。我觉得是离孔孟太远了,没有那个文化。”网友“生活着感受着”显然认为青岛在传统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缺失,但网友“乐无界”立刻反驳道:“虽然说孔孟之道的精神博大精深,但它也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很多东西并不能溶入我们这个时代,所以我们不介意远离孔孟,从某种意义上说人还是做‘愚民’的好。”不管网友意见是怎样的针锋相对,青岛没有文化底蕴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具体现状:青岛文化氛围更贴近市井文化
“不是贬低青岛,说青岛是文化沙漠真是准确得很”,一有空闲就往书店和图书馆跑的大学生小孙说,“有很多书在青岛根本买不到也借不到,很多时候我不得不网购或者托人从外地买,青岛人难道都读电子书吗?我不这么认为,关键还是人们没有这样的文化需求。”
“其实青岛人也挺喜欢看书的,你去书城这样的地方看看,周末一般都是满满当当的,问题是人们读书的面太窄了;还有,青岛人对画展、话剧、讲座之类跟文化沾边的好像都没兴趣。”在青岛生活了一辈子的58中退休教师刘老师说。
就记者的调查而言,青岛的文化更加偏重贴近生活的市井文化,的确拔不到登大雅之堂的高度,但是它却可以真实生动地反映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影像。“啤酒文化”“街头文化”等极具青岛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虽然毁誉参半,但是忽略了这些就隐藏在市民身边的生活细节,盲目地说青岛没有文化基础显然也是偏颇的,但毕竟这些仅仅是主流文化的枝蔓,培养营造能被广泛认同的文化气息对青岛来说还任重道远。
❷ 历史文化底蕴是什么意思
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即人或群体所秉持的的道德观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征。也是人或群体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
释义
该词语具有两个前提:
1、是人或者人群所具有的。
我们可以说某地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说某公司具有什么底蕴,但不能说某物具有文化底蕴,它只能是表现出制作人所在群体的文化底蕴。
如: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
2、这些文化特征都有渊源以及演化,独特的地域性文化。
(2)什么了历史底蕴扩展阅读
近义词
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得分开解释:“文化”,是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各学科的总和。所谓“修”,乃吸取、学习,为的是打下知识体系的基础。所谓“养”,是在“修”得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提炼、批判、反思乃至升华。
文化修养总的来说,则是对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中的部分学科有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技能,可以独立思考、剖析、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只修不养,是只知道死读书的呆子。只养不修,则是热衷于主观臆想的狂人。
具有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在学习中思辩。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这就是我对“文化修养”的理解与追求。
❸ 什么是所谓的“历史底蕴”
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即人或群体所秉持的可上溯较久的道德观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征。也是人或群体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
其三大重点是文物历史悠久,民族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❹ 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化底蕴到底是什么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滚滚流过,随之而来的是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岂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出其中的涵义。单从时间说起,五千年,无疑是漫长的。那么,在这悠悠五千年里,我们的祖先究竟给我们留下了怎样举世惊叹的文化?若你想进一步了解五千年文化有何玄妙之处,就请静下心来,字字品读下面的文字。
要从那么深厚的五千年文化中挑选出三三两两来详细介绍,实属不易。我只能依照个人喜好,优先考虑最为众人津津乐道的茶文化。悠悠的历史,留下了令世人获益良多的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茶圣陆羽所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见中国茶之历史远溯于四千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代。茶文化的精髓在于一个“品”字,品茶可谓是一种精神享受,更可谓是一种人格的自我完善。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只言片语说不完它的独特,唯有自己在闲时煮一壶清茶,细细品味其中的无限滋味。
当然,除了让人心旷神怡的茶文化之外,五千年历史更是缔造了厚重的思想文化。说到传统思想文化不得不提到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既包括为世人熟知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鲜为人知的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等也都涵盖其中。在五千年的悠长岁月里,思想文化曾有过各种各样的辉煌。先秦时期已经有百家争鸣,此后更有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无论形式如何,其深层次的思想文化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思想文化的兴盛,不是单靠一己之力就能决定的,那至少需要一代甚至是数代人的努力才能做到。所以,我们应发扬传承这丰富的思想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诸子百家伴着思想文化一起闪耀到世界尽头。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朝代更替,时代变迁,遗留的不仅仅是五千年的历史,更是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文化确实博大精深,茶文化和思想文化仅仅是浩瀚五千年文化海洋中的沧海一粟,让我们在5月21日世界文化发展日来临之际,去细细感受伟我国的悠悠五千年文化,慢慢领会其中的深意,让中国文化散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❺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集中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何一种价值观都不可能凭空产生,总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底色和精神脉络。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深深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❻ 形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是什么
形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是:
1、古为燕赵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取“崇尚文礼,治国安邦”之寓意得名。
2、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3、重视文化发展要成为莫氏家族的特色之一,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家族,自然就会人才辈出!莫氏兄弟姐妹大家给力!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包括:
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展现给世人的是绚丽多姿的人文风情与风格恫异的宗教信仰不断碰撞、交融、演变后的一部历史巨卷,中国悠久的历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积后,迸溢出缕缕幽香,味淡而绵长,清洌却醉人。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值得我们骄傲和引以自豪的,然而我们一谈到五千年华夏文明时,往往是“勤劳”、“勇敢”一类的词藻,一说到中国文化时,无不产生“博大精深”的敬仰,其实这种枝离破碎的民族美德抑或是民族传统显然不能与中国文化划上等号。
❼ 地方历史底蕴是什么
底蕴
1.指内心蕴藏的才智、见识。
2.内情,底细。
3.事情的内涵;内情:洞察底蕴。
同见底蕴。——《宋史·范祖禹传》
展示地方文化特色 彰显历史名城底蕴
http://www.ccrnews.com.cn/100014/100015/18311.html
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现实基础、强大的精神力量。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