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是什么词性
是名词。词性辩证如下:
1、名词,因为它可以被数量词修饰,如一段历史,一张脸,一把椅子,一个脑袋……同时不能跟否定副词“不”连用,如“不历史”,不脸,不椅子,不脑袋。
2、动词可以被否定副词“不”修饰,如,不打,不吃,不喝,不闹,不哭……
3、形容词可以被程度副词很修饰,如,很好,非常美,特别棒。当然,近现代汉语中也会有出现“很中国”的例子,不过,很历史,非常历史,特别历史的用法少之又少,基本凭语感可以判断“历史”不是形容词。
⑵ “历史”是什么意思
提要:所谓“历史”,它包含有三层意思: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对过去的事的记载;人的历史认识。本文论述了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区别,并阐述了历史科学概论课程的结构。
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历史。“历史”这个词,在我们口里和笔下不知出现过多少遍。但是,我们真的清楚“历史”这个词的意思吗?我们清楚地想过“历史”是什么吗?
什么是历史?
我们常说、常写、常想的“历史”这个词,实际上不止一种意思,但我们常常不大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随手举几个词典上的例子:英文的History,《牛津大词典》有九种解释;中文的“历史”,《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有四种解释;《辞海》和台湾的《中文大词典》、日本的《大汉和辞典》均有二种,我们不去一一列举了。我们通常的用法中,“历史”一词大致有三种意思,第一种是指过去的事,第二种指对过去的事的记载,第三种是人们意识中的过去。
(1) 先说第一种,历史是过去的事。
这种用法,例如: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历史——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占有一段时间,也就是说都有其历史。不仅限于人类,大至宇宙(现在认为它有120—150亿年),小至基本粒子(10-6—10-23秒),都占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也就是说都有其历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这就是人类的历史了(个人、群体、地区、民族、国家、世界)。
雇佣劳动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说的不是一个事件,或事物,而是一种现象,一种关系。
这座房子的历史不长——物体。
医生要了解病人的病史——某个人某些方面的状况。
历史的经验——从人们对某些历史事实的认识中总结出来的东西。
总之,大大小小,方方面面,各色各样的事物都在时间中占有一段或长或短的地位,在时间已经逝去的那一段,就是它的历史。
历史是过去的事,这是一种简单的直观的表述形式,也是一种对“历史”的最早解释。在中国古代文字中,甲骨文中“史”作“”是象形字,象一只手拿着一个东西,和“事” 或不分或略有区别()。史、事相连。甲骨文中有“历”字,作“”,指经历、历法,表示经历的一段时间,下面是一个人脚印,似乎是指人的经历,即今天繁体字的“历”。历、史连用,事再注入时间观念,成了一个词“历史”,指经过的事。历、史合为一辞,似乎晚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和历史,意思一样,但史的意思更宽一些,还包括了写史的人。甲骨文的史,是人名,是记事的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这个记事者,也是人,即史官、史家。
说历史是过去的事,这是一种简单的直观的表述形式,不错,但并没有完全表述“历史”的内涵。“事”通常被看成是“事件”(event),那是历史中有头有尾,轮廓清楚而且是显眼的东西。但历史中的有些东西不好说是事件,例如关系、现象、心态、过程等等。所以说历史是过去的事,应该包括了过去的事件、事物(物体现象)、事态(形态、结构、过程)、事情(包括非物质的心理现象)等等。
但是,这样讲也许还不够,尽管历史的“历”已经显示了时间的因素,但人们往往注意的是“过去的它是什么”,而不一定注意到“过去的它是什么”,即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它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常是从静态的角度如同看照片那样看历史事物,而不是从动态的角度如同看电影那样看历史事物。换言之,历史的事物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活动,而不仅是 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存在着。因此,我想,比较更确切的提法是:
历史是过去的事物活动的过程。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历史,但我们通常说的历史是人的历史,因此,也许更应当说:
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
这里包括了大至社会形态、国家、民族,小至个人生活的喜怒哀乐的无穷无尽的、各色各样的、此起彼落的事件,事物、事态、事情的形成、发展、转换、变化、结束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历史,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或者可以叫做“本来的历史”(历史是不是客观地存在过,是不是仅在我们的意识中存在,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就这样认定了,也有人会反对,这里先不去讨论)。说它叫“本来的历史”,那就有“非本来的历史”,下边马上就会讲到。“非本来的历史”与“本来的历史”是相对而言,它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我们还要注意,这个客观存在的“本来的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处在过去的时间段上,时间是不可停止,也不可逆转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我们无法使它再现(这也是一个问题,历史会不会重演?这到以后再谈)。换句话说,对我们来说,那个客观存在过的“本来的历史”已经不再存在了。(这又是一个问题,作为一个过程来说,本来的历史不存在了,但现实生活中、历史的东西还以这样那样的形式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它不仅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且是我们认识过去历史的一种极重要的资料和手段。这点我们下边再说)。我们必需也只能依据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它的“载体”(不是它本身),或者说,经过一种中介来认识它。这就是有关历史的记述及今天留下来的过去的遗存。这中间最重要的是文字记载下来的过去的历史,我们可以把它统称为“写的历史”。这样,我们就有了不是本来的客观存在的历史的“非本来的历史”。这是“历史”一词的第二种意思。即:
(2) 历史指对过去的事的记载。
或者说,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的记载。
这种用法,例如:
我们读历史。
我们在上历史课。
这里不是指我们在读那一去不复返的客观存在过的历史,它已不存在了,那是没有法子读的。我们读的是记载那一去不复返的“本来的历史”的历史书。或者是听教师讲那一去不复返的本来的历史的历史课。
又如:
《史记》、《宋史》,信史。
这里指的是某一历史着作,有当时人写的,也有后世人乃至现代人写的。被西方人称为历史学之父的古希腊的希罗多德,他的关于希腊波斯战争的着作就叫《历史》,西汉司马迁写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中国通史名字就叫《史记》[2](历史记载)。《孟子·离娄上》:“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即用文字把齐桓晋文之事记载下来,这种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文字记载就是史,象《春秋》之类。前述《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注引《吴书》,“博览书传历史”,这里历史和书传一样,都是“览”的,指的是书,即历史的记载。
在中国,历史和历史记载是一个词,英文也是,都是History。在德文里则是不同的词,称过去发生的事为“Geschichte”(历史),而撰写的历史则为“Historie”(历史记述)。
过去的历史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就是根据对过去历史的记载来了解那个真实的、客观存在的、本来的历史的。换句话说,我们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过去历史的,是通过别人对历史的认识来认识过去的历史的。这是一种间接的认识,即通过一种载体、中介来认识本来的历史。
说我们是通过历史记载来认识历史,如果仅仅指文字还不够全面、准确,还需要做三点补充。
第一,我们说的历史记载,不仅包括文字,也应包括图象和语言,如口头叙述、录音、图画、照片、电影、电视、光盘、数码等等。
这种历史的记载,除了有目的的以历史为对象的记述外,还应当
包括当时人们并非以传述历史为目的而是应现实生活需要而记录的东西,如档案、帐册、公文、契约、书信、日记,乃至书籍、文章、文学、艺术作品,它们有的以原来的实物形式留存下来,有的以传抄、印刷、复制的形式传留下来,这些东西是当时人作的,而不是后人写的,也没有经过后人意识的加工,与专记历史的书不一样。它们在反映历史的真实程度上,往往超过后来对历史的撰述,即属于所谓的第一手材料。
第二,历史记述之外,还有实物,即留存下来的过去的遗物。如遗址、墓葬、建筑、器物等等。这些东西上有些有文字和图象,那就兼具记述和实物两种作用了。留存的历史实物,不是那活着、运动着的过去历史,但可以反映那活着的过去历史的某些东西,也是认识过去历史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除了上述两类,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还通过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历史的东西。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实际上是基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认识能力、认识方法和认识技术,这些知识、能力、方法和技术是历史地积累形成的。这里先不讲它,以后在讲历史认识论时还要提到。在这里要说的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历史的东西,它们是现实的一部分而不是历史的一部分,但它们又确是历史在现实中的存留、延续和变形,这是我们可以直接接触、认识和体验的。可是,谈认识历史时常常容易忽略了这点,以为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就只是来自过去历史的东西。这个问题很复杂,不容易讲清楚,我们到讲历史认识论时再说,这里只提一下。
这样,过去历史的“载体”或认识过去的“中介”,就从“写的历史”或“历史记述”扩大到包括过去遗留的实物和现实生活中的历史的东西,即把记载的“载”,不仅理解为文字的记述,而含有“载体”的意思。它们都是认识历史的凭借资料,可以说它们都是“史料”。
我们是生活在历史之中,每个人都有一段历史的经历,这是我们自己记忆中的历史
⑶ 历史这个词的由来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
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3)历史词的是什么扩展阅读
历史应具有以下特点: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为依据。人们了解古代的历史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内容翔实的古书大大提高了历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有古物或遗址可以做比较。从古墓中发掘的古物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可以使人们了解古物所属年代的风土人情。而对于遗址(如三星堆遗址)而言,科学家通过化学元素分析法(如C14检测法),或对地质层进行研究,就可以对历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们的普遍意愿。即使是神话传说,也绝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经过长期的生产过程中,被广大劳动人们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对于童话而言,是人全凭自己的思想编造的故事,并非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历史
⑷ 什么是历史名词
我认为是历史事件及事物的名称,比如说西方各党派名称,新航路开辟等等都属于历史名词的范畴
⑸ 现代汉语,文言词与历史词有什么区别汉语吸收外来词有哪几种主要类型
历史词所表示的事物或现象在本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只是在涉及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或涉及到外民族的特定情况,再或者为了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才会使用。历史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器物名称。如:鼎、鬲、鼐、阙、戟、笏、殿、祭坛;
(2)典章制度。如:门阀、科举、九品、礼部、进士、举人;
(3)宫职名称。如:宰相、太尉、司马、御吏、巡抚、知县;
(4)人名地名。如:轩辕、精卫、共工、长安、大都、东京。
历史词的作用大致有四个方面:
(1)用于学术专着尤其是历史专着。
(2)用于历史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比如姚雪垠的长篇巨制《李自成》;凌力的反映捻军起义的《星星草》里面都使用了大量的历史词。再比如电影《林则徐》、《甲午风云》、《知音》,电视剧《李世民》、《唐明皇》、《杨贵妃》、《努尔哈赤》、《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也都使用了大量的历史词。
(3)用于特定的外交场合和反映外族的情况。有相当一些历史词虽然在本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已消失,但是在外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还是存在的。如“英国王储查尔斯与狄安娜王妃正式分手”、“安妮公主的浪漫史”、“荷兰女王殿下”、“尼泊尔王太子殿下”。
(4)为了达到一定的修辞目的。比如:“中国的小皇帝们是充满希望的一代,又是十分危险的一代。”“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文言词就是指那些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的词语,它们所代表或指称的事物、现象、关系等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但是绝大多数已经被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词语所替换。这类词一般很少在口头中使用,大多用于特定的书面语。大致有两类:
(1)文言实词:苗裔(后代)、乳(繁殖)、笑靥(酒窝)、囹圄(监狱)、壁立(高峻)、玷污(弄脏)、亵渎(轻慢)、聆听(听)、败北〈失败)、拜谒(拜访)、邂逅(遇到)、兹(现在)、仵(违背)、纵(放走)。
(2)文言虚词:毋(别)、俱(都)、尚(还)、之(的)、啻〈只)、与(和)、甚(很)、亦(也)、矣〈了)、乎(吗/呢〉、而已(罢了〉。
外来词有以下几种类型:
1.音译外来词
照着外语词的声音对译过来的,一般叫音译词,也叫纯音译词
不考虑所用汉字的意义,只求声音近似:坦克(英)吉他(英)扑克(英)沙发(英)模特儿(法)苏维埃(俄)
选用声音近似的汉字时,有意识地用一些意思比较符合原词的语素:幽默(英)引擎(英)维他命(英)乌托邦(新拉丁语)
2.音意兼译外来词把一个外来词分成两半,一半音译,一半意译。
沙文主义 马克思主义 浪漫主义 冰琪淋 苹果派 爱克司光 新西兰
“沙文”是音译chauvin,“主义”是意译ism。
3.音译加意译外来词整个词音译之后,外加一个表示义类的汉语语素。
摩托车啤酒芭蕾舞吉普车沙丁鱼卡片卡宾枪法兰绒
酒吧
先用“摩托”音译英语的motor,再加汉语的“车”。
4.字母外来词直接用外文字母(简称)或与汉字组合而成的词。
DNAMTVIS0CPUCD DVDWT0WC TVUFO
AA制CT扫描BP机三S研究三C革命 三K党AB角
B超 卡拉0K SOS儿童村 T恤衫pH值
⑹ 历史一词确切的意思是什么
历史: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地球的~ㄧ人类的~。 ②过去的事实:这件事早已成为~。 ③过去事实的记载。 ④指历史学。
⑺ 什么是历史词汇什么是文言词汇
历史词汇:主要研究词汇的起源和发展,也从属于历史语言学。
文言词汇:它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词语,它所表示的事物和概念至今继续为现代汉民族所使用,因而被吸收进入现代汉语还有生命力的词叫文言词。
⑻ 文言词与历史词有什么区别
就本国而言,历史词都是文言词。
“历史词”指历史上发生过、出现过的现象、事件,是从时间概念来划分的。如:科举、私塾;黄袍加身、闻鸡起舞等等。
“文言词”是指从古代沿用至今的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是从语言角度划分的。
历史词都是以文言词形式出现并流传下来的。
⑼ 关于“历史”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例子:地球的历史 | 人类的历史
2、过去的事实
例子:这件事早已成为历史。
3、过去事实的记载。
4、指历史学。
定义
历史:history historical
广义历史:物质变动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物质变动的学科,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
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科学:
通常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因为这是在唯物史观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历史学,而以往的史学从根本上来说,很多都没有超出历史 唯心论的范畴。
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
词源
“史”字在中国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写为“ ”(见图),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历史”一词则出现于清末。
历史这个词在英语中为History,在法语中为Histoire,二者同出于希腊语的Histria,其本意为“征问”、“问而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