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口述史学
口述史学也称口碑史学,主要指一种搜集和利用口头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流派。口述史学渊源流长,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9世纪以前,口头传说一直是很重要的史料来源,直到德国兰克学派兴起,档案库的资料被看作最可信的记录,口述资料才遭到冷落。但是20世纪初年,兰克学派的治史主张开始受到各国史学家的批评,口述资料又重新受到史学界的重视。1938年,美国历史学家A.尼文斯出版了《通往历史之路》一书,首次发出开展口述史学研究的呼吁。二战以后,也就是1948年,尼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口述史料学研究室,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口述史料汇编》倒1971年,已收集到2500种各界人士的谈话记录,达2425000页之多。在尼文斯的带动下,口述史学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整个西方发展起来。总起来看,当代西方的口述史学和传统的口述史学已有明显不同:传统史学只把口头传说当作一种辅助性的东西,而当代口述史学则把口述资料作为研究写作历史的主要依据;传统史学记载口述资料主要靠一支笔和一张纸,当代口述史学记录资料则广泛应用了打字机、誊写机、录音机、电影、电视等现代化手段;传统史学对口头资料的搜集,是一种比较粗糙和简单的活动,当代口述史学则已经有了专门的理论探讨,比较着名的成果有美国历史学家W.鲍姆的《口述史料的抄录与编写》、S.柯蒂斯的《口述历史指南》P.汤普森的《往昔的回声:口述史学》等等。另外,当代口述史学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组织。1966年,美国口述史学的研究机构已超过90个,1967年,成立了美国口述史学协会,1971年出版了《口述历史评论杂志》;传统史学的口述资料主要来自社会的上层,当代口述史学则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的下层。例如在美国,以往不受重视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口述史学得到较大发展,口述资料在社会史、地方史、企业史、劳工史、城市史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运用。从这一点上来看,口述史学的出现适应了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趋势。
口述史学在西方史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口述资料可以作为文献资料的补充。当代西方的口述史学家都强调指出,口述资料和文献资料在历史研究中各有利弊。文献资料的优点是排除了心理因素,从时间上看,事件发生当时的文件和书信比后来记载下来的口述资料更可靠一些。但如果文献资料遭到有意无意的曲解,任何人都毫无办法,因为一些文献当事人已经死亡,而口述资料的当事人却是活的,历史学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立场对口述资料作必要的修正。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口述资料反而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其次,口述史学恢复了普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传统史学所以忽视人民群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料不足,而口述史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另外,口述资料的应用还使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过去的文献资料大都来自统治阶级,往往是一面之词,而口述史学则揭示了被统治阶级的看法。第三,口述史学再现了落后国家的历史,有助于打破欧洲中心论的传统模式。比如非洲历史上就几乎没有什么文献记载,在殖民者的历史着作中,非洲史不是一片空白,就是遭到污蔑和歪曲。非洲独立以后,一些研究非洲历史的学者到各个部族收集口述资料,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最终恢复了非洲历史的基本轮廓,肯定了非洲人民对世界历史的巨大贡献。第四,口述史学还是一种动态的历史教育方法,其通俗、生动、形象的特点容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兴趣。美国许多大学和中学都把口述史学作为正式的历史课程,有的大学还设置了口述史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
但是口述史学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口述资料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采访谁不采访谁都是由口述史学家决定的。史学家的立场是否公正,材料来源是否可靠,这些都值得怀疑。口述资料有时可能脱离历史实际,因为口头传说往往都是一代人一代人传下来的,难免有些误差。另外,口述史学只适用于缺少文献资料的特定领域和细小的问题,对于研究比较庞杂的问题就不太适合。对于以统计为主的经济史和以原始文件为主的政治制度史,口述史学也难有用武之地。
摘自:高等教育出版社《高校世界史配套教材·现代卷》
⑵ 国外口述历史纪录片开始于什么时候
口述史学这个术语最初是由美国人乔·古尔德于1942年提出来的,之后被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内文斯教授加以运用并推广。
所谓口述历史,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口述史并不是象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样,就是一人说,一人记。而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即通过调查访问,用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文字稿。——常识文化篇。
⑶ 口述历史张颖是什么人
着名戏剧评论家
⑷ 什么是口访实录什么又是口述历史具体的定义是怎么样的
按照我自己知道的,口访实录就相当于主持人或记者,传记作者去采访知道见证历史的人,所记述下来的当然就是实录咯,
口述历史
也是差不多的,让
见证人
口述,然后旁边有人记录.
⑸ 口述历史如何整理呢,有什么套路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怎样组织语言呢,求解答,特别是关于一个地区的
需要明确的是,口述历史是近几年走入大众视野的。所以早已存在的一些书籍并不具有参考价值。
不知道你说的口述历史的整理,是不是指把采访视频或录音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口述历史整理最重要的是真实性。第一,尽量对录音进行完整的文字转写;第二;校对口述历史文本,与文献资料相互佐证,并添加注释;第三,根据主题进行整合,但对内容不要大改。可以把受访者谈到的相同主题整合为一个体系,如经济方面的、教育方面的。
此外,地区口述史的工作已有相关成果,可购买书籍进行参考。
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采纳!
⑹ 深圳卫视口述历史史实的综艺节目叫什么
《解密》。。。满意望采纳哦
⑺ 做口述历史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作者:Eliza Xia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56427313/answer/149043070
来源:知乎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口述历史”(oral history)作为历史的体裁与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与传统书面文献最大的不同在于透过记录人的声音来收集过去的口说历史,采访者透过引导,让仍然活着的人回忆、叙说所经历的事情,并将之记录[1]。
很多时候,在选择口述史受访对象时,都会倾向选择事件中心人物,而这件事本身对经历者来说,可能意义非常,或者是一次创伤经历。而创伤研究证明,经历过创伤的人可能出现的应激症状之一是记忆侵扰(intrusion):“(正常的记忆)……本质上是叙述一个故事的活动……不只是通过行动向外反应;也要通过对自己说的话、通过将事件有组织地对别人和对自己的陈述,和通过将此陈述置于个人生命史的适当章节,以内向反应……所以严格地说,一个人如果仍将发生的事停留在固着意念,并不能说他拥有‘记忆’……充其量为了方便起见,姑且称它为‘创伤记忆’”[2]经历者会反复重现创伤场景(reenactment),但无法将之叙述成前后连贯的情节故事。创伤会全面影响一个人,甚至掌控他的内心世界,失去自我感(sense of self)和人与人之间安全感[3]。他们需要经历哀悼和重建的过程,才能够慢慢从创伤中恢复过来。这个过程有些很短,有些则穷尽一生而未能完结。
如果创伤经历者没有得到适当的疗愈,他不能够清晰回忆当时场景,并进行逻辑清晰的叙述。这也就是很多口述记录被证实缺乏史料价值的原因:当创伤还在,无法回忆过往,他的讲述或零碎片段无法成为可利用史料,或需借助其他知识的拼凑,以至被证实没有参考价值。
口述历史是从个人记忆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常常决定性影响了口述历史资料采集的质量,因此目前学界都已公认采访人需要接受必要的口述史训练,且需要大量经验的累积。于此同此,采访的过程往往也对访谈双方产生深刻影响。在访谈过程中,受访人常常需要将不常道予人的过往悉数说出,个中拨动的心绪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而采访人也常常因为访谈互动而对个人生命产生反思。
在后现代语境下,从记忆到被叙述出来的语言的过程充满了权力互动、故事与身份的重构。个人由所处的文化处境中的权力和知识塑造,通过言说及与主流话语的竞逐、互动,将自己的经验编织成“故事”,以此赋予意义并确认自己的“身份”[4]。受访的过程对叙述者来说,也是“主体”被重构的一个过程。在口述历史实践中,由于常涉及对个人及家国影响重大的话题,不可忽略其衍生影响,尤需注意的是二次创伤的发生[5]。
鉴于创伤疗愈是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领域,这里不作详细展开,但值得注意的是,疗愈的过程与记忆的叙述直接相关。创伤治疗的目标是承认经历并促成个人或集体的重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害的个人甚至群体需要逐步找回记忆,并整理,使之成为新的生命故事当中的一部分[6]。因此,创伤的疗愈与口述记录某种程度上并不冲突,甚至可以同步进行。其关键在于,怎样在安全的环境下一步步促成创伤的疗愈,并与此同时找回记忆形成叙述,再整理为口述材料。
⑻ 访谈中的“抄本”是什么意思原话是“是否所有口述历史访谈都必须制作抄本”
抄本(写本):手抄的书籍。 现存最早的抄本书是西晋元康六年写的佛经残卷,因为当时尚无印刷术;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卷帙浩繁,因校订认真,一时难以刊刻,故动员大量人力抄写;现代小说《第二次握手》曾因十年动乱 不得发表而传抄一时。 抄本常因系名家手迹,接近原稿,保存完整等原因,十分珍贵。如《聊斋志异》因原稿散失一半,而 铸雪斋抄本,保存篇章较多,因而它成为今天刊印该书的一种主要依据。
⑼ 什么是口述历史类电视节目啊
口述历史以亲历者的亲见、亲闻、亲感受为基准,为已然消逝的历史提供了大量详实的资料,为人类的集体记忆作了有力的强调与补充。口述历史的史学研究方法和电视艺术的立体化传播手段巧妙结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口述历史的传播视角。 口述历史中的“童年叙事”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戏剧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