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什么是热历史

什么是热历史

发布时间:2022-05-12 16:38:26

㈠ 含蜡原油流动特性与热历史和剪切历史的关系

热历史和剪切历史对含蜡原油的非牛顿低温流变性影响显着 。 以具有代表性的番禺原油为例 , 理和剪切处理试验, 对含蜡原油进行了流变性能试验 。 试验结果表明: 热处理温度、 加热次数、 剪切速率、 降温速率等对于含 摘 要 蜡原油的低温流变性均具有一定的影响 。当热处理温度为 65 ? 时, 原油的低温流变性最好 , 其凝点降幅高达 13 ? 左右; 当热 处理温度为 55 ? 时, 含蜡原油低温流变性严重恶化 ; 在 0. 5 1. 5 ? / min 的降温区间内, 剪切速率越大, 降温速率越小, 对含 蜡原油流变性影响程度越大 , 最大降黏幅度达 73% 左右。 关键词 热历史 中图法分类号 剪切历史 TE832. 331 ; 降温速率 含蜡原油 B 流变性 文献标志码 我 国 所 产 原 油 80 % 以 上 为 含 蜡 原 据 统 计, 油, 绝大多数 具 有“三 高 ” 的 特 点, 即: 高 含 蜡、 高 黏度 、 高凝点 , 这类原油 流 动 性 差 , 在长输管道输 〔1〕 “三 送时能 耗 大 , 常 会 发 生 凝 管 事 故 。 因 此, ” 高 原油的安全经济输送一直是我 国 石 油 工 作 者 研究的重点 。 番禺 原 油 属 于 典 型 的 高 含 蜡 原 油 , 具有凝点高 、 黏度大 、 流动性差等特点, 在开发开 采、 集 输 转 运、 加工处理等过程中易受热历史及 剪 切 历 史 的 影 响, 使 其 流 变 特 性 发 生 明 显 变 化。 , 因 此 开 展 高 凝 含 蜡 原 油 流 变 性 研 究, 全面深入 了解热历史 、 剪切历 史 对 易 凝 高 黏 原 油 流 变 特 性 的 影 响, 对 于 实 现 高 凝 油 藏 的 合 理 高 效 的 开 采, 〔2〕 都有着重 以及原油 的 安 全 经 济 输 送 , 环 保 等, 要的现实意义 。 热历史和剪切历史严重影响高含蜡原油的非牛 〔3 〕 剪切历 顿流变性 。国内外对高含蜡原油热历史、 史有一定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果, 但尚未 〔4 —6 〕 。本 文 进 一 步 考 查 热 历 形成成熟的 理 论 体 系 、 史 剪切历史对高含蜡原油低温流变性的影响 , 主要 考察热处理温度、 加热次数、 降温速率、 剪切速率等 对于番禺原油流变性的影响, 可为相关研究和实际 生产提供参考。

㈡ 《热历史》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热历史》(《看历史》编辑部 主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RpLiUQ_HyBegSQeIqR_BGw

提取码: mqo3

书名:热历史

作者:《看历史》编辑部 主编

豆瓣评分:6.4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7

页数:200

内容简介:

“读史使人明智”,或者中国人说的“以史为鉴”。人是在“得失”中明智起来的,历史,充满的就是“得与失”。在《热历史》中我们可以找到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事件真相,还原热门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从虚假的历史中,我们也是受益匪浅的,因为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一些历史上的理想景象,至少反映了人类的追寻。

作者简介:

《看历史》于2007年9月创刊,是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期刊公司成都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打造的一本面向全国发行的杂志。《看历史》办刊宗旨:“古今见识•天下情怀”,为追寻明智之自我的思想者提供高品位的休闲历史阅读;肩负普及大众历史的责任,为读者配一副看清历史的眼镜,使读者知史明理,看清自我与当下;保持高端历史品位,构建大历史格局,激发个人的精英意识与担当意识,超越历史,关照现实。

㈢ dsc测玻璃化转变温度时为什么需要先消除热历史

dsc测玻璃化转变温度时消除热历史,才会让材料的各种晶型表现的更准确,这才是我们希望要的材料的性能,就像炼钢之后还有退火或者淬火是一个意思。
有些材料可能在加工,放置等环境影响下会有热历史,消除热历史一般采用先升温,降温,再升温。第2次升温得到的就是消除了热历史的数据。但是也有些材料是不可以消除热历史的,比如环氧树脂,因为在第一次升温过程中它会进一步固化,那么第2次升温的曲线就已经不是原始样品的性质了。

㈣ 看到很多文献上做DSC都要事先消除热历史,请问这样做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是为了消除热历史对表征材料内部结构的影响

㈤ 热历史是什么

十九世纪初,美国展开一场向西部扩张的西进运动,一批批冒险家纷纷向太平洋西岸推进。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的消息被证实后,引发另一波的移民潮,人们放下手边的工作涌向圣弗朗西斯科,试图一圆淘金的梦想。

十九世纪初,美国开始了势不可当的西进运动,使美国的边疆从密西西比河不断向太平洋西岸推进。一八四八年,前进到加利福尼亚的人们在这里发现了金矿,立刻引起世界的轰动,迅速形成规模空前的淘金热,并对西进运动和美国西部的开发产生了极大的刺激。淘金热是西进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犹如是一幅壮丽画卷上一个亮丽的片段。

“西进运动”的产物
加利福尼亚淘金热与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有着不解之缘。它直接起源于西进运动中人们的一系列活动:首先,一八四八年在加利福尼亚发现的金矿位于新赫尔维蒂亚的萨特社区,这里地处萨克拉门托河与美利坚河的交会处,是太平洋沿岸两个最大的美国移民早期殖民地之一,由美国移民萨特在一八四八年开始修建;其次,金矿的发现者马歇尔正是那些征服太平洋沿岸的美国移民,他出生于资本主义发达的新泽西,在一八四四年踏上了“西进”的征途,从密苏里迁入俄勒冈,次年定居萨特社区;复次,金矿发现点处于马歇尔与萨特合营的锯木场的水车引水沟,淘金热爆发时,这里的木材加工立即解决了淘金者在生产和生活上的燃眉之急。

其实,在这以前,在太平洋沿岸已多次发现金矿。据记载,较大的金矿发现是一八四一年在洛杉矶附近和一八四二年在南加利福尼亚。这两次都没有引起震撼性影响,尽管一八四二年的那次金矿发现也吸引了几百位淘金者,但很快就无声无息了。这是因为在一八四八年以前的几次发现均发生于印第安人的区域,印第安人的社会还处于相当原始的状态,他们并不懂得黄金的经济价值。再者,当时这里的移民很少,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较低,与外界的联系也很有限,以致发现金矿的消息传播不出去。

然而,时至一八四八年,情况则因西进运动而大为改观。随着移民的不断进入、经济生产的持续发展以及与外界交往的愈加密切,使得发现金矿之类的事情不会再“始终是地方性的”。一八四八年一月二十四日,金矿被发现;三月十五日,圣弗朗西斯科的《加利福尼亚人报》首先刊登这一消息;五月十二日,商人布兰纳带着金沙样品从金矿区来到圣弗朗西斯科,使发现金矿的消息得到证实;八月十九日,一封描述这次发现的信件在美国东部纽约的《先驱报》上刊载,消息随之几乎传遍了全世界。淘金热由此开始。

西进运动不仅仅是意味着美国领土面积的扩大,更为深刻的是使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北美得以广泛的传播和移植。一八四○年代,美国人在加利福尼亚的发展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人际关系构成了淘金热得以如火如荼的文化背景。上述提及的锯木场就是按照现代的经营方式运行的。根据合同,萨特为锯木场提供必要的资金,而负责经营的马歇尔则以四分之一的产品作为报酬,人员管理实行雇佣劳动方式。而使金矿发现的消息“最终扩大到全世界”的布兰纳是一个“冒险商人、操纵者和土地投机家”,他在加利福尼亚创办有一系列企业,并在萨特社区设有一家“总店”。一八四八年三月,这个总店的老顾客们开始提出用黄金支付威士忌和其他商品的价钱,布兰纳马上领悟到这次发现的意义。于是,意识到将有无限商机来临的他立即千方百计地去筹集货源,以满足顾客们对其商品的需求,进而换取大量金沙。这三人的活动与关系是当时的一个社会缩影,反映出淘金热的兴起与市场经济的刺激和调剂是相联系的。而这种联系是西进运动造就的。

加利福尼亚淘金热的“爆发”和进行还直接受到美国政府的推动。从大局来看,美国政府十分重视西进运动,一向全力支持美国的牛仔们向西部披荆斩棘;具体而言,美国政府在淘金热兴起前后正在准备正式兼并加利福尼亚。当时,美国刚刚打完以实现“天定命运”为目的的墨西哥战争,把加利福尼亚变成美国国旗上的又一颗星的设想已是大势所趋。政府正需要有美国人能大量进入加利福尼亚,使这地区的人口能达到以州的名义申请加入联邦的法定数额规定。一八四八年六月,美国驻加利福尼亚总督梅森专门向总统波尔克送交了一份报告,称金矿的价值“足以支付几百倍以上的墨西哥战争的费用”。十二月五日,波尔克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正式公布了这份报告,证实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许多原本半信半疑的美国东部人恍然大悟,立即西进,涌向加利福尼亚。当淘金热导致人口剧增,进而影响商品匮乏时,美国政府又想方设法调剂和统筹商品货源,甚至还派遣了一个代表团到中国,要求中国商人能直接将商品运到加利福尼亚。这些都体现出了政府的作用与影响。

涌向金矿发现地
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的消息被证实后,美国沸腾,世界震撼。近在咫尺的圣弗朗西斯科最先感受到淘金热的冲击,“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停了业,海员把船只抛弃在圣弗朗西斯科湾,士兵离开了他们的营房,仆人离开了他们的主人,涌向金矿发现地”;“农民们典押田宅,拓荒者放弃开垦地,工人扔下工具,公务员离开写字台,甚至连传教士也抛弃了他们的布道所,纷纷前往加利福尼亚”。在一八四八年六月时,圣弗朗西斯科一半的房子已人去楼空,两家报刊因排字工人离去和订户的离散而不得不停刊,连在美国海军“安妮塔号”军舰上也仅剩下六名水兵。这股热潮接着席卷圣弗朗西斯科北部的俄勒冈和南部的墨西哥。在俄勒冈,仅在一八四八年夏季,就有一半的成年男子,约三千多人,抛下即将收获的谷物南下加利福尼亚。与此同时,有四千多墨西哥人北上加利福尼亚。这年的八月十七日,梅森写道:在加利福尼亚前往矿区的路上,由于人们都赶向矿区,特别是男子劳动力,“沿途工厂闲置在那里,麦田任牛羊去啃食,一幢幢房屋空无人烟,农场也变得荒芜了”。整个世界似乎都在放歌〈哦!苏姗娜〉:“哦!加利福尼亚,那是为我安排的地方;我到萨克拉门托去啦,脸盆儿放在膝盖上。”

成千上万来自北美、欧洲及天涯海角的淘金者使加利福尼亚的人口猛增。一八四九年初,加利福尼亚大约有人口二万六千人,到年底已达十一万五千人,而且不少新近出现和形成的城镇很快就“几乎成了国际性的”。圣弗朗西斯科是当时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一八四八年三月只有八百一十二人,一八四九年初已接近五千人,一八五○年增至二万五千人。

星罗棋布的采金点分布在以圣弗朗西斯科为起点,沿萨克拉门托河向北和圣诺昆河向南,形成扇形,再向东一直延伸到内华达山脉。《加利福尼亚人报》描述了当时的气氛:“从圣弗朗西斯科到洛杉矶,从沿海到内华达山麓,整个地区都响彻着喊声:‘黄金!黄金!’”起初,由于金沙在地表层,所以,只要用一个普通的洗脸盆,就可以从沙里淘洗出黄金。那时,平均每人一天能有二十美元的收入,这相当于美国东部工人日工资的二十倍。在一个富矿区,人均日收入是二千美元。一八五三年,淘金热达到顶点,加利福尼亚的黄金产值由一八四八年的五百万美元增加到一八五三年的六千五百万美元;一八五一至一八五五年美国的黄金产量几乎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四十五。美国由此很快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金国,各地淘洗出的金沙堆满了圣弗朗西斯科的仓库。据当时人的描写,梅尔斯和霍华德的商行“被金沙堆包围”,该行“从运抵这里的金沙中获得大量租金”,这笔收入达四十至五十万美元。布兰纳的库房从一八四八年五月一日至七月十日,就获得了价值三万六千美元、被用作支付库房租金的金沙。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一年,美国的金币铸造增加了二十倍。

在淘金热期间,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衣、食、住等生活物资供应陡然紧张,特别是服务性行业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需要,这导致物价飞涨。在圣弗朗西斯科,一片在美国东部只值四至五美分的面包要卖到五十到七十五美分;洗衣店洗一打衣服要价二十美元,这使得加利福尼亚的一些工人干脆将衣服用轮船送到夏威夷去洗涤;原先一块只要十五美元的地皮,现在价格上涨到八千美元。许多商店直接要求顾客用金沙支付货款。由于受淘金热的影响,一八四八年到一八五一年,美国批发商品的价格指数(以一九一三年为一○○)从八十四七提高到一○二五。这些情况反映出这次淘金热对美国西部乃至整个美国市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淘金热的再度涌动及影响
从一八五四年起,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出现降温的趋势,黄金的产值降至六千万美元,次年又降到五千五百万美元。但是,整个采金业则开始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采金范围遍及整个西部地区,在内华达、亚利桑那、科罗拉多、爱达荷、蒙大拿、怀俄明、犹他、新墨西哥等地都发现并建立了大大小小的金矿区,使新的采金高潮在一八五九年前后再度兴起,并持续到七○年代末。可见,淘金热不仅推动了西进运动,而且有力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建设和发展。

同样重要的是,采掘矿种由采金发展到采银等多种矿物。位于内华达华绍地区的康斯托克,距离加利福尼亚东部边境仅二十英里,此地不仅金矿资源丰富,而且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丰富的银矿蕴藏地”。这新一轮的淘金热持续到一八七六年,大大小小的矿区几乎遍布西部各州。正是由于这些新的发展,使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产金国的地位一直保持到一八九八年。据统计,从一八四八年至一九三一年,在美国西部,共产金四十二亿美元,产银三十一亿美元。此外,还有大量其他矿物被开采,例如,蒙大拿的铜产量在一八八二年达到九百万磅,十年的产量则又增长了十七倍。

然而,十九世纪后半期采金业的大发展并非是重复前一时期淘金的轰轰烈烈,而是在深度上有所深化,广度上有所扩大,即采金业的进一步资本化。前一时期的淘金主要表现为群众性的浅层采金,矿工及伙伴或家人利用简陋的机械,甚至是手工,就能进行采掘;而现在金矿采掘转入深层开发,需要更多的设备和更复杂的技术,这是矿工个人或群体所无能为力的。于是,商人、工业家和银行家纷纷组成采矿公司,并逐步控制了西部的包括采金在内的采矿区。亚利桑那的希拉和图森矿区,就是由一个名叫“亚利桑那采矿和贸易公司”投资和控制的,该公司由圣弗朗西斯科商人所组成。又如,康斯托克矿区的主要投资者是一个名叫罗尔斯顿的人,这里使用的机器、木材等设备是他从加利福尼亚运进的。后来,罗尔斯顿还同他人一起组成“联合工业和采矿公司”,并控制了这一带的富矿区。在西部采矿业资本化的过程中,外国资本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据估计,从一八六○一九○一年,英国在美国西部采矿业中的资本,大约在五千万英镑左右。

在十九世纪美国西进运动和西部开发中,就发展速度和创造价值而言,难有哪个生产部门能和由淘金热带动起来的采矿业相匹敌,或媲美。因此,采矿业在美国历史上,特别在西部开发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采金业的发展使社会财富增长迅速,不仅使西部的社会面貌发生变化,而且为其他产业的发展积累和提供了资金;其次,采矿业带动了加利福尼亚等西部地区的相关工业的形成与发展,如木材加工、机械制造、冶金铸造等等;第三,大量人员的拥入,刺激了西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加利福尼亚的耕地从一八五二年的十一万多英亩增加到一八五五年的四十六万多英亩,这使粮食供应从供不应求,变为绰绰有余;第四,采矿业带动西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矿区为中心和联系各矿区的交通运输线从加利福尼亚逐步向外扩展,进而形成西部的交通网络,从而加快了西进运动的最终完成和西部的深入开发。美国历史学家格雷斯利写道:“采矿业是西部定居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西部贸易中心的创立,广大的交通运输的完成和为农产品提供市场”。

淘金热中的华人
虽然,从一八二○年起,美国就有中国移民入境的记录,但在一八五○年以前,华人在美国居留者可谓寥若晨星。然而,汹涌澎湃的淘金热很快影响到中国沿海的广东和福建等地区,其中尤以广东的“四邑”为最。关于金山的传闻可能是激发黄金梦的最重要的动力,相对与澳洲墨尔本被称为“新金山”,贫穷的中国农民把圣弗朗西斯科称为“旧金山”,这称呼一直沿用至今,以致这已成为中国人对圣弗朗西斯科的习惯称呼。

为了寻找生计,许多中国人透过中间人的安排,以实为卖身的方式,签定契约,以“赊单制”的形式来到美国,即中国人所称的“卖猪仔”。他们由珠江三角洲直运到圣弗朗西斯科金门桥下,暗中交予当地的同乡会照看,然后前往深山里的金矿区。他们长期生活在荒山僻野,风餐露宿,不管是初期开矿,还是以后筑路或在农场工作,都是一天忙到晚,一年累到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苦劳作,生活十分简朴。稍有闲暇,也因语言不通和受到歧视,只能与周围的中国人在一起排遣,久而久之,在一些美国城市里形成了中国人相对集中的区域唐人街。

从一八四九至一八八二年,共有三十万华人进入美国,大多集中于西部,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潮。在初期,其中绝大部分人是为采掘黄金而来,而后来,则主要是从事筑路。一八五○年,第一批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华人到达加利福尼亚,他们随即为这里的淘金者建造了住所和家宅,受到美国人的赞誉,“没有中国人的帮助,这些淘金者很难在加利福尼亚生活下去”。在加利福尼亚等西部金矿区,华工被称作“可以依赖的唯一的劳动力来源”。一八七三年美国出版的一本书中写道:“在矿区、农场、工厂以及加利福尼亚的劳工中,雇用华人是最理想的。华人做的大部分工作如果用要求很高的白人工人来做,那将不能持续下去。”华人大多数只是暂居美国,工作一段时间便返回中国,而新来的中国人则替代了他们,使得劳动力不断更新,始终基本上是青壮年男性。

华人首先是在加利福尼亚的矿山工作。据美国财政局统计,一八六二年加利福尼亚有大约二万华人矿工。按每人每月交纳四美元的开采税计算,他们一年要向加利福尼亚政府交纳近一百万美元;假如华人每人每天花费三十美分买水,那一年就是二百一十九万美元。直到一八八○年,加利福尼亚华人的五分之一仍在矿山工作。一八四八至一八八三年,加利福尼亚开采了价值十二亿美元的黄金,相当于美国同期黄金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华人所采挖。这是美国社会所公认的事实。

如前所述,淘金热带动了加利福尼亚等地的经济发展,而在这些发展起来的经济部门中,华人也发挥出了重大作用。在西部制造业中,华人是主要劳动力,一八七二年,加利福尼亚工厂中百分之五十的工人是华人。当时的一位牧师说道:“没有华人劳工,加利福尼亚的制造业一天都不能存在下去。”与此同时,华人也是西部农业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在淘金潮的发源地萨克拉门托,华人农业工人占该地农业劳动力的百分之八十六。一八九三年,美国《太平洋乡村报》评论道:华人农业工人“是专业的采摘者和包装者,如果没有华人,我们就难以看到我们每年的水果收获并运往市场的。”最为壮阔的是在受淘金热刺激而发展的铁路修筑中,逐步从金矿转业而来的华人工人为修建横贯美国的铁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直到一九四三年五月,美国的《基督教世纪》还发表了一位当时的铁路工程师的文章:“我想提醒你们,不要忘记华工为开发这个国家的西部所做的一切。”美国学者海因茨评价道:“加利福尼亚的华人对加利福尼亚早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与其他任何一个民族至少是同样的贡献。在加利福尼亚很多主要行业的形成时期,华人曾经起过强有力、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原本就种族主义意识浓厚的美国白人,并没有正视华人的贡献和尊重华人的人格,认为工作勤奋努力和待遇要求不高的华人对他们形成了竞争,对他们的就业构成威胁,造成他们生活水平下降。于是,对华人的排斥、攻击、侮辱等事件此起彼伏,仇华居然形成一股颇有影响的思潮和势力。从十九世纪八○年代起,美国政府也不惜动用法律来限制华人入境。在美国社会上,抹杀和贬低华人在美贡献的事已屡见不鲜,习以为常。在美国的一本历史教科书中有一幅插图,描述当时两条铁路贯通时的情景,图上每一个人下面都标注有姓名,唯独两个人没有注明,这两人都是华人。

㈥ 请问什么是热历程

能给予定语不能?!

㈦ 地球的热历史

地球的热历史与地球的起源、演化有密切关系,要计算和演绎地球的热历史,须了解地球的初始温度,这便涉及地球的起源问题。有关地球的热起源问题,主要存在两种假说,一种是高温起源说,另一种是低温起源说。

高温起源说认为原始地球和其他行星一起是从太阳分离出来的。按照这一观点,原始地球的温度从一开始就很高,以后逐渐冷却,地球内部的热量就是原始地球的残余热。但后来发现,地球的残余热量,远不能使地球内部维持到现在的热状态。自20世纪初(1903年)发现放射性元素以来,有人才认为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不断地补充着地球向宇宙空间散失的热量,从而大大延缓了地球的冷却速度。

图8-11 斯梅斯洛夫综合的地球内部温度分布曲线

低温起源说则认为,由于地球是由冷的星云物质集聚而形成的,因此开始时温度并不高,以后由于星际物质中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能量,储存于地球内部,才使地球内部逐渐聚积起越来越多的热能。

从20世纪40年代起,人们对高温起源说的怀疑越来越大,因为它不符合许多天文观测事实和地球上所见到的大量地质证据。目前,多数人认为,地球是由一些低温的尘埃、气体和陨石等原始星云物质结合而成。这些原始星际物质在其相互碰撞、集聚过程中,大部分动能转变成热能,由于它们的导热性能差,热量不易散失,于是聚积起来的热能可使原始地球内部的温度很快升高。据统计,原始地球内部的平均温度约为1000℃(Press et al.,1974)。在(45~47)×108a以前,地球已作为一个独立的星体出现,但由于温度尚未达到原始星云物质的熔点,因此,当时的地球还只是一个未曾分异和较为均质的“混沌体”。原始地球一旦形成以后,星云物质撞击生热和重力压实转换热能就逐步居次要地位,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热在地球内部加热过程中则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据李氏(1967)及迪肯松和鲁斯(1971)等推算,45×108a前地球的放射性生热量约为现今的7.5~8倍,当时的平均地温梯度可高达15℃/100m。在这种情况下,原始地球内部的温度将继续快速上升。汉克斯和安德森推算了不同时期地球内部的温度变化,据估算结果,在原始地球生成后的5×108a内[即大约(40~42)×108a前],地球内部平均温度约已升高至1500℃。再过5×108a[即大约(35~37)×108a前],地表下400~800km处的温度已达到铁在该深度相应的压力下的熔点。铁一旦熔融,将不断向地心集中,于是又释放出大量由重力分异能转换来的热能。这部分热量将使整个地球的平均温度升高至2000℃,足以使绝大部分地球物质处于熔融状态。

俄罗斯人留比莫娃和美国的麦克唐纳对研究地球如何演化到目前状态进行了各种模拟计算,认为即使地球在30×108a或45×108a以前处在低温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部的温度却会大大升高,使部分地幔熔化,铁质集中到地球的中心变为地核,而轻元素则集中在地球的表层形成地壳。

由上述可见,在原始地壳分异过程中,温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地球内部生成和储存的巨大能量,是推动整个地球发展的内在动力,整个地球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地球的热发展史。

㈧ 盆地沉降史与热史分析

1.盆地沉降史分析

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沉积物的大量堆积源于地壳表面的沉降作用。引起盆地沉降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构造和非构造两大因素。构造沉降主要包括岩石圈板块间的相互作用、热作用和相转换等(如岩石圈热收缩、挠曲负荷)。非构造沉降包括沉积负荷、古水深及海平面升降等(如水体负荷、沉积充填物负荷)。盆地的沉降过程通常是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构造作用引起沉降形成盆地,沉积负荷、全球海平面变化升降等可进一步促使盆地沉降。

盆地沉降是相对于某个参照面和时间而言的,这个参照面可以是大地水准面或某个地质界面(如沉积基准面)等。如果一个地质界面相对于某一个参照面的高程(如大地水准面)随时间的推移而相对下降,则可以说这个地质界面相对于参照面在这个时间段内发生了沉降。

盆地沉降分析可用多种方法表示,通常选择盆地中的某个构造面,考察它相对某个基准面的下降量。一般可用沉降量和沉降速率两个参数来表示。沉降量(或沉降幅度)是最直观、最简便的表示方法,表示某地质时期一个地区的累计的沉降幅度的大小。沉降速率是盆地某一构造面在单位地质时期内相对于某一基准参照面(海平面或湖平面)下降的幅度,它能反映盆地构造运动力学的某些信息。

反映某观测点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的直观方法是绘制沉降曲线。以地质年代为横坐标,以某一点某地质界面相对某参考面(通常是大地水准面)的高程为纵坐标(图9-23)。该曲线的纵坐标值就是沉降量,曲线的斜率则是反映观测点的沉降速率。绘制沉降曲线是从观测点的地层埋深状态分析入手,根据观测点的地层的现今埋深状态,并按照地层的地质时代的岩性特征采用“回剥法”计算出地质时期的地层埋深,就可以编制绘出该观测点的地层埋藏史曲线。盆地基底的埋藏史曲线就是反映盆地沉降过程的沉降曲线。进一步还可以将盆地沉积负荷引起的沉降,以及古水深、海平面变化引起的相对沉降从盆地基底沉降中扣除,而剩余部分则为构造因素引起的沉降,即构造沉降(图9-23)。

图9-23 盆地基底沉降曲线和构造沉降曲线

(据陆克政等,1998)

1—构造沉降曲线;2—基地埋藏(沉降量)曲线

盆地沉降史分析就是从分析盆地地层层序特征和埋藏状态入手,通过绘制反映盆地沉降特征的地层埋藏史、盆地基底沉降曲线,以及盆地构造沉降曲线等途径来表达。

盆地沉降量的求解一般采用回剥法,即采用反演方法来恢复沉积盆地的地层埋藏史、沉降史和构造史的地史分析方法。采用回剥法分析盆地沉降史,必须了解地层的埋藏现状,包括地层层序是否连续、各地层界面的埋深及其地质时代,以及各地层单位的岩性、孔隙度、密度等资料。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压实模型通过数学计算复原出地质时期的地层埋藏状态。

盆地沉降史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影响因素很多,如变形(倾斜、断层)、剥蚀(不整合面)等可能导致恢复出的盆地沉降史的不确定性。因此,盆地沉降分析必须是与综合地质分析相结合。需要的基础地质资料主要包括地层厚度资料、地层分层数据、地层单元的年龄资料、地层孔隙度数据、岩性资料、古水深资料和构造变形资料等。

2.盆地热史分析

沉积盆地在形成演化过程中的许多地质作用如压实作用、流体活动、油气的生成、沉积物及流体的许多物理性质等直接受温度控制。因此,重建盆地的温度历史(热史)对于认识盆地的演化历史、了解盆地演化过程的各种复杂地质作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沉积盆地的热史重建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从综合、定量的角度进行模拟。模拟的方法主要有构造热史法和古温度法。构造热史法指在岩石圈尺度上,根据沉积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的差异,提出不同的数学模型,通过对盆地实际沉降量的拟合,获得盆地热流数据,进而结合盆地埋藏史,进行盆地热史的重建。古温度法指在盆地尺度上,利用盆地沉积充填中的有机质、矿物、流体包裹体等成分所记录的古温度信息,进行盆地的热史重建。模拟的途径有正演法和反演法。正演法主要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对盆地演化过程中的热史进行模拟。反演法是利用镜质体反射率、裂变径迹分析数据等来推测古温度。

纵观现今推测古温度的方法,主要有①有机质成熟度指数,包括光学指数(镜质体反射率、孢粉颜色指数、干酪根热变指数、牙形石热变指数等)和化学指数(热解分析的最高热解峰值、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数、干酪根电子顺磁共振等);②成岩过程中自身矿物的变化;③流体包裹体;④基于特殊化学反应的地质温度计,如稳定同位素平衡、SiO2-Na-K-Ca温度计等;⑤裂变径迹分析;⑥利用U系列、Rb/Sr,K-Ar,(U-Th)/He等各种放射性同位素体系的不同封闭温度而进行的各种同位素分析。

㈨ 热史和成熟史

6.2.2.1 古温度

包裹体测定的古地温是较可靠的古温度直接证据。古地温测温结果表明(表6-1),查干凹陷古地温至少有三期。查参1井有两期温度分布,反映两期流体烃类包裹体的形成过程。毛1井有三期温度分布,反映三期流体烃类包裹体的形成过程。次生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在97.35 ℃~193.5 ℃,原生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在56.9 ℃~97.5 ℃,次生包裹体均一温度高于原生包裹体均一温度。它们是成岩作用晚期形成的,相比之下次生包裹体形成更晚。次生包裹体反映了下白垩统末期的古地温状况。查参 1 井 2847.85 m 古地温为175.06 ℃,实测井底温度108.14 ℃,两者相差 66.92 ℃。经计算得出苏红图组一段的古地温梯度大约在3.88~7.18 ℃/100 m之间,远远高于查干凹陷现今地温梯度(3.3 ℃/100 m)。

表6-1 查干凹陷矿物包裹体均一法测温数据

据查干凹陷埋藏史(图6-1)可知,查参 1 井、毛 1 井、巴 1 井是在乌兰苏海组末期达到最大埋深 4443.75 m。在正常成岩作用条件下,不可能在苏一段时期的埋深产生97.35 ℃~193.9 ℃的包裹体。结合银额盆地的构造演化,盆地构造变动最强烈的时期为下白垩统末期的燕山Ⅳ幕,形成了大量的局部构造,因此次生包裹体主要应是在下白垩统末期的古地温状况。

通过一维模拟得到查干凹陷现今地温梯度为3.2~4.9 ℃/100 m,平均地温梯度为4.0 ℃/100 m。凹陷古地温平均为5.2 ℃/100 m,与包裹体测温资料计算的古地温梯度一致。在凹陷靠近同生断层的西部和西北部温度梯度低,凹陷的南部和东缘受火山侵入体的影响从查参一井单点模拟的温度史可知,Klbl在早苏红图期末地层温度接近100 ℃,在乌兰素海期末地层温度为180 ℃左右。Klb2在晚苏红图期末地层温度已达到100 ℃,乌兰素海期末地层温度为140 ℃左右。K1sl在银根期末地层温度已达到120 ℃左右,乌兰素海期末地层温度接近130 ℃。由此可见,查干凹陷的烃源岩在早白垩世末期就具备成熟的温度条件。

根据一维盆地模拟得到的地史模拟结果和二维盆地模拟结果(图版Ⅲ-8 及图6-2)可以看出:查干凹陷的生油门限深度为1000~1300 m。

6.2.2.2 成熟度与热演化

(1)用矿物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确定烃源岩成熟度与热演化

Barker等通过46种不同样品(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Ro为0.4%~4.6%)的包裹体均一温度(Th)的分析研究,发现它们与镜质体反射率(Ro)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查干断陷湖盆层序地层框架中的含油气系统

只要系统研究烃源岩中的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即可求得其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Ro,由此可以确定烃源岩成熟度。

依据公式(6—1),计算了凹陷中三口井对应层段的镜质体反射率(Ro)(表6-2)。

表6-2 查干凹陷镜质体反射率计算表

Barker和Pawlewicz(1986)利用世界上35个地区的600多个腐植型有机质的平均镜质体反射率及其对应的最大温度值建立了两者的回归关系式:

查干断陷湖盆层序地层框架中的含油气系统

此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0.86,表明平均镜质体反射率(Ro)与最大埋藏温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查参1 井 R o 与深度回归方程为{H}m =2529.68+4458.38 lg R o。根据 Barker 和Pawlewicz方程,可求得2829.09~2847.85 m埋深对应的 Ro 值为 1.17~1.18,最大埋藏温度为173.97~175.06 ℃。

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越高,包裹体中气体的体积就越大,即气液比越大。气液比5%~10%相当于低成熟油阶段;10%~15%相当于成熟油阶段;15%~20%相当于高成熟油阶段;大于20%相当于过成熟油阶段。在查参1井,气液比大多处于5%~%10之间,在2847.85 m的样品中气液比为8%~9%,成熟度稍高;在2829.09 m的样品中,气液比在6%~15%之间,气液比大于10%的占29%处于成熟阶段。由这两个深度的样品中包裹体的气液比变化异常说明,喷发的火山岩产生的热量提高了其下部临近地层中有机质的演化程度。

图6-2 查干凹陷 K1 b 2 (Sq2层序)烃源岩在不同地质时期的 R o等值图

毛1井在2036.46m的样品中,大部分包裹体的气液比为8%,少部分包裹体气液比大于10%;在2213.4m的样品中,方解石脉体中发育大量包裹体,单个包裹体的个体大,气液比大部分在10%左右,处于成熟油阶段,均一温度在80.4~88.8 ℃之间。

(2)成熟演化模拟

根据一维成熟史模拟可知,巴音戈壁组一段(Sq1密集段)的烃源岩于早苏红图期末Ro达到 0.4%~0.6%,进入生油门限,开始成熟;银根期末,全区的成熟度基本都在0.8%以上,最大可达到1.2%左右;白垩纪末凹陷全区的 Ro 值在0.8%以上;现今 Ro 普遍大于1.2%,最大值在2.4%~2.6%以上,已进入高成熟阶段。平面上,凹陷东部成熟度低,凹陷西部成熟度高。巴音戈壁组二段(Sq3密集段)的烃源岩于晚苏红图期末期局部的 Ro 已达到 0.5%,银根期初该段开始成熟;银根期末,全区的 Ro 普遍在 0.5%~0.7%之间;白垩纪末全区 Ro 分布在0.6%~0.9%之间;现今 Ro 都大于 0.8%,Ro 最大在1.3%以上,处于高成熟阶段(图6-2)。苏红图组一段(Sq3 密集段)的烃源岩于银根期末 Ro 值为0.3%~0.5%,开始成熟;白垩纪末凹陷全区范围内 Ro 值大于0.5%,最大值在0.7%以上;现今 Ro 分布在0.6%~0.9%以上,处于低成熟阶段。

根据以上盆地模拟分析结果,查干凹陷的三套烃源岩从下向上,成熟度依次降低。白垩纪末所有烃源岩都开始进入成熟门限。平面上生油中心的分布与凹陷沉积中心分布有关,成熟度值的变化规律为凹陷西部高、东部和南部低。

(3)火山活动对成熟度的影响

查干凹陷火山岩的侵入对还原湖盆密集段烃源岩起到有利的作用。据井下验证,这种热力作用(热蚀变)对围岩烘烤变质厚度可达200 m左右,对烃源岩热成熟的影响范围可达20~25 km。据野外剖面实地观测研究,喷发岩对烃源岩成熟度显着影响距离为100~150 m。早白垩世毛敦侵入体的活动增加了周围烃源岩的活性,促进了烃源岩的成熟,从而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及聚集活动。

6.2.2.3 生排烃史与生烃潜力

生烃史和排烃史演化过程模拟的目的是定量的计算生、排烃量。采用一维盆地模拟系统,对查干凹陷平面上生油气情况进行模拟。生烃史模型采用产烃率法,排烃史模型采用阶段排烃法。通过模拟得到了查干凹陷三套产烃层系的生排油强度等值图和生气强度等值图,以及各时期不同烃源岩生排烃量。

根据盆地模拟生烃模型的计算结果,得到查干凹陷烃源岩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烃量(图6-3)、各层烃源岩的累计生烃量(图6-4)以及生烃强度等值图(图6-5)。从图可以看出,查干凹陷生烃的主力层为巴音戈壁组。查干凹陷总生烃量为2838.6 Mt,其中巴音戈壁组二段(Sq2密集段)总生油量为948.11 Mt、总生气量为712.1 Mt,占凹陷总生烃量的58.5%。

巴音戈壁组一段(Sq1密集段)总生油量为445.7 Mt、总生气量为401.47 Mt,占凹陷总生烃量的30.2%,而苏红图组一段(Sq3密集段)总生油量只有202.8 Mt、总生气量仅为97 Mt,只占凹陷总生烃量的10.6%。

不同个地质时期烃源岩的生烃量和不同个地质时期不同烃源岩生烃量能反映出凹陷的生烃演化过程。图6-3表明,烃源岩在银根期进入成熟阶段,开始大量生油。在晚白垩世初期进入生烃高峰期,现今己是生烃高峰的晚期。其中巴音戈壁组一段(Sq1密集段)的烃源岩在银根期进入生烃高峰阶段,在新生代时生气量大于生油量;巴音戈壁组二段(Sq2密集段)和苏红图组一段(Sq3密集段)均在晚白垩世进入生烃高峰阶段。

图6-3 查干凹陷各烃源岩的生烃史

图6-4 查干凹陷烃源岩的生烃量

平面上,全区主要生油中心在凹陷的西部。巴音戈壁组一段生烃区主要集中在查参1井的西南部(图6-5)。二维模拟显示深部气态烃产量相对较大。

排烃模拟结果表明查干凹陷烃源岩排烃演化与生烃演化一致。从理论上讲排烃期要晚于生油期,但在晚白垩世几千万年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其差异是无法在数据上统计出来的。从排烃量来看,查干凹陷总排烃量为1646.1 Mt,排烃主力层是巴音戈壁组(Sq2密集段)。其中K1 b 1 (Sq1密集段)排油量为 241 Mt、排气量为 212.7 Mt;K1 b 2 (Sq2 密集段)排油量为577.48 Mt、排气量为435.2 Mt。平面上,排油和排气的分布规律与生油和生气基本一致(图6-6)。

生排烃史模拟给出了不同地质时期剖面上的烃类分布状态。说明烃源岩在地质年代为100 Ma时开始大量排经,查干凹陷构造基本形成。这种时空配置有利于油气生成和聚集。剖面上,在深度2000 m(苏红图组一段以下的地层,即 Sq1、2、3 密集段)以下开始排烃,油主要聚集范围在深度2000~3000 m,气聚集区在深度3000 m以下。

图6-5 查干凹陷 Sq1、2、3层序(K1 b—K1 s 1 )密集段烃源岩生烃强度等值图

图6-6 查干凹陷 K1 b—K1 s1 (Sq1、2、3)烃源岩排烃强度等值图

综上所述,查干凹陷烃源岩的生、排烃史有如下特点:

(1)总生油量为2838.6 Mt,总排烃量为1646.1 Mt。凹陷生烃主力层是巴音戈壁组(Sq2密集段)。

(2)烃源岩在早白垩世末期开始生烃,晚白垩世和第三纪早期为生烃高峰期,现今处于生烃高峰的末期。

(3)排烃高峰期为晚白垩世,现今仍处于排烃高峰期的晚期。

(4)生、排烃中心主要分布在凹陷西部,东部只有苏红图组一段(Sq3密集段)烃源岩少量生油。

(5)凹陷地温梯度大,烃源岩成熟度高,致使凹陷深部地层以产气为主。

㈩ 什么叫玻璃的热历史

玻璃的热历史是玻璃在从高温冷却过程中,经过转变温度区域和退火温度区域的热经历,包括在此间的停留时间和降温速率。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热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6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