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贵阳的历史
春秋时期,今贵阳属柯国辖地.战国时属夜郎国范围.两汉时期隶属柯郡。唐朝在乌江以南设羁縻州,贵阳属矩州.宋代称贵阳为贵州.宣和元年(1119)更矩州为贵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顺元路宣抚司,翌年改为宣慰司.二十年(1283)置贵州等处长官司,为顺元路,先隶四川行中书省,后隶湖广行中书省.二十九年(1292),顺元、八番两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顺元城(今贵阳).明永乐十一年(1413)置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贵州建省,贵阳成为贵州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明隆庆三年(1569)年三月,改新迁程番府为贵阳府。万历十四年(1586)置新贵县,治贵阳。十九年(1601)升贵阳府为贵阳军民府。三十六年(1618)析新贵县、定番州置贵定县。崇祯四年(1631)废贵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东地置开州。明末,贵阳军民府辖新贵县、贵定县、开州(今开阳县)、广顺州(今长顺县)、定番州(今惠水县)和4个长官司。
清顺治十六年(1659)设贵州巡抚驻贵阳军民府。康熙五年(1666)移云贵总督驻贵阳。二十六年(1687),省贵州卫、贵州前卫,置贵筑县与新贵县同城,改贵阳军民府为贵阳府。三十四年(1695)省新贵县入贵筑县。干隆十四年(1749)贵阳府辖贵筑县、贵定县、龙里县、修文县、开州、定番州、广顺州和长寨厅(今属长顺县)。光绪七年(1881)增辖罗斛厅(今罗甸县).
民国3年(1914)废贵阳府设贵阳县,贵州分为3道,贵阳县属黔中道,为道治;移贵筑县驻扎佐,旋移息烽,改名息烽县。九年(1920)废黔中道,贵阳县直隶于贵州省长公署。25年(1936)设全省为8个行政督察区,贵阳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次年,贵阳县直属于省政府30年(1941)7月1日,撤贵阳县设贵阳市,另置贵筑县驻花溪,直至解放时未变动。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11月23日成立贵阳市人民政府。
1954年,贵筑县划归贵阳市辖。1958年,撤贵筑县建置,将市郊划为花溪、乌当两区;经国务院批准,将原属安顺专区的清镇、修文、开阳3县和原属黔南自治州的惠水县划归贵阳市辖。1959年设白云镇,相当于市辖区一级行政单位。1963年,将开阳县划归遵义专署,修文、清镇两县划归安顺专署,惠水县划归黔南自治州。1973年恢复白云区建置。1992年,清镇撤县设市。经国务院批准,自1996年1月1日起,将原安顺地区管辖的清镇市和修文、息烽、开阳“一市三”划归贵阳市辖
2. 贵阳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风民俗
贵阳,贵州省省会,简称筑、金筑,有“林城”之美誉,因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1-2] ,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3] 、全国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4] 和全国综合性铁路枢纽[5] ,位于贵州省中部,东南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龙里、惠水、长顺4县接壤,西靠安顺地区平坝县和毕节地区织金县,北邻毕节地区黔西、金沙2县和遵义市遵义县。[3]
贵阳地处云贵高原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长江与珠江分水岭地带,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1100米左右,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5.3℃,年平均相对湿度77%,2016年森林覆盖率为46.5%,有森林公园11个。[3] [7-9]
秦汉时期
“贵阳”之名较早见于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郡在贵山之阳故名。贵阳因为在贵山的南面所以得名。因贵阳古代盛产竹子而闻名,故用“竹”的谐音“筑”来作为贵阳的简称。[18]
春秋时期,今贵阳属牂牁国辖地。战国时属夜郎国范围。两汉时期隶属柯郡。[19]
唐宋时期
唐朝,在乌江以南设羁縻州,贵阳属矩州。[19]
宋代,称贵阳为贵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矩州为贵州。[19]
元明时期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顺元路宣抚司,翌年改
贵阳历史照片(10张)
为宣慰司;二十年(1283年),置贵州等处长官司,为顺元路治,先隶四川行中书省,后隶湖广行中书省;二十九年(1292年),顺元、八番两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顺元城(今贵阳)。[19]
明洪武四年(1371年),设贵州宣慰使司,司治贵州(今贵阳)。六年(1373年)12月,置贵州卫指挥使司。十五年(1383年),置贵州都指挥使司,下领贵州等十八卫。二十六年(1393年),又置贵州前卫。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贵州建省,贵阳成为贵州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隆庆三年(1569年)3月,改新迁程番府为贵阳府。万历十四年(1586),置新贵县,附郭,隶于贵阳府。二十九年(1601年),升贵阳府为贵阳军民府。三十六年(1618年),析新贵县、定番州地置贵定县,仍隶贵阳军民府。崇祯四年(1631年),废贵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东地置开州。明末,贵阳军民府辖新贵县、贵定县、开州(今开阳县)、广顺州(今长顺县)、定番州(今惠水县),亲领4个长官司。[19]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设贵州巡抚驻贵阳军民府。康熙五年(1666年),移云贵总督驻贵阳。二十六年(1687年),省贵州卫、贵州前卫置贵筑县,与新贵县同城,改贵阳军民府为贵阳府。三十四年(1695年),省新贵县入贵筑县。干隆十四年(1749年),贵阳府辖贵筑县、贵定县、龙里县、修文县、开州、定番州、广顺州和长寨厅(今属长顺县)。光绪七年(1881年),增辖罗斛厅(今罗甸县)。[19]
民国时期
民国三年(1914年),废贵阳府设贵阳县,贵州分
解放贵阳
为3道,贵阳县属黔中道,为道治;移贵筑县驻扎佐,旋移息烽,改名息烽县。[19]
民国九年(1920年),废黔中道,贵阳县直隶于贵州省长公署。[19]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别全省为8个行政督察区,贵阳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次年,贵阳县直隶于省政府。[19]
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1日,撤贵阳县设贵阳市,另置贵筑县驻花溪,直至解放时未变动。[19]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11月23日成立贵阳市人民政府。[19]
2006年7月6日,国务院同意贵阳市人民政府驻地由贵阳市南明区市府路迁至贵阳市乌当区林城东路。
民族文化
民族节日
贵阳的民族节日内容丰富,各具特色。有苗族的四月八,
民族节日(8张)
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仡佬族吃新节等。[89]
三月三:又叫地蚕会,是布依族传统节日,为祭祀地蚕,将炒熟的玉米抛撒在山坡上并唱山歌,以祈求庄稼丰收。[89]
四月八:是贵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1983年4月28日,贵阳市委、市政府会议决定,每年农历“四月八”苗族节日前一周为“贵阳市民族团结周”。[89]
六月六:是贵阳布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89]
吃新节:吃新节是仡佬族在每年农历7月、8月间,稻谷黄熟之际,选择吉日“吃新”“尝新”,摘取新熟的稻谷,瓜果等祭祀祖先,以庆祝五谷丰登。[89]
斗牛节:苗族在每年插秧之后,收获之前的农历六月至八月间为贵阳苗族村寨斗牛节。[89]
杀鱼节:杀鱼节是开阳高寨苗族布依族乡苗族活动,带有浓厚的原始群居守猎的生活遗风,在每年清明前后进行,苗语叫“停米”,原意是用石块、木棒打鱼的活动。[89]
民族歌舞
花灯戏:贵阳主要的地方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俗称灯夹戏、花戏等。最早记载花灯艺术的典籍是清康熙二年(1663年)初刻的《平越直隶州志》,说“城市弱男童崽饰为女子装,群手提花篮灯,假为采茶女,以灯作茶筐,每至一处,辄绕庭而唱,过《十二月采茶》之歌”。[90]
川戏:在清代末期,青岩镇的川戏队就成立并有活动,发起人为罗鼎斋。最初是以完友的形式出现在小场合,或在一家小院,或者一个街坝进行演唱,其演唱内容大多是历史戏及怎样教人为人行善。[89]
芦笙舞:苗族不仅把芦笙作为本民族的代表物,还把它融于舞蹈、音乐中,水、布依、瑶、彝等民族舞中,芦笙舞也甚为流行。芦笙舞有曲百首,舞步百余种,其中最常用的有10多种。[89]
猴鼓舞:猴鼓舞是贵阳市少数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之一,每年桐木岭跳场时的开场节目。根据场地的大小确定跳舞人数,一般是9至13人。[89]
民族服饰
布依族:布依族服饰,男性式样简单,与汉族大致相同;布
民族服饰(4张)
依女装青色调贯穿全身.大襟半长衣,衣身长近膝盖,穿长裤,衣绦和裤脚镶绣阑千,腰系绣花鸟围腰,头包青色巾如帽妆。青年姑娘则把头发编成发辫盘在头上,生育后改包青布包头,或“粑粑转”卷曲固定于后脑上。[89]
苗族:苗族女装各“支系”穿着不一,男装与汉族男装基本相同。贵阳中西部—带的苗族女装,一部分衣为青色或藏青插银色的“贯首衣”,穿着裤,百褶裙、系围腰、围花腰带,头插银簪,颈戴银项圈、银锁;另一部分衣为青色刘襟衽,衣袖平绣三道绚丽的花环,青自两色为基调的百褶裙,腰系镶花边围腰,头顶圆锥形头罩.插系红缨须木簪。[89]
贵阳西部一带的苗族女装由上衣、背牌、长裙、围腰组成,其中背牌是服饰中最重要的装饰品,颈戴银项圈,耳戴大钩银耳环,手戴银手镯,盘发饰以银簪,银梳等。[89]
贵阳东北部苗族女装衣为饰银泡,银须的黑色无领文襟衣,肩扯平绣背褡,下穿百褶短裙,系围腰,用假发按真发盘头,外包蜡染青布帕。[89]
民间工艺
苗族挑花和刺绣
刺绣与挑花:是贵阳传统民族工艺,具有各少数民族的风格特色,以苗族的刺绣最为典型,图案多取材于自然景物,色彩丰富,针法精巧,美观大方,充满民族气息。[92]
挑花是根据底纹布上的经纬线设计图案的装饰艺术,多为几何图案,构图严谨,富于节奏。花溪的苗族挑花以工艺精致着称,且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色彩、构图上更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要求。[92]
原木艺术:是以原木为载体,由保留着表皮的自然植物制作而成,因而既纯朴自然又具有现代美感。[92]
美食文化
肠旺面
肠旺面:清同治年间即在贵阳上市。清末民初,有贵阳人苏德胜改进
贵阳名吃(12张)
质量,以面、猪大肠、血旺、肉燥为主要原料,配以辅料20多种,精细操作。遂发展为名小吃。[93]
丝娃娃
丝娃娃:是一种贵阳街头最常见的小吃,其颇似产房里初生婴儿被裹在“襁褓”中,因而得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又被称为素春卷,丝娃娃为直径两寸大小的小圆片,裹着少许粉丝、绿豆芽、莴笋丝、海带丝、萝卜丝以及油酥黄豆等。吃时用小勺浇上由酱油、食醋、辣椒、香葱、味精等配制而成的调料。[93]
牛肉粉
牛肉粉:是贵阳非常普及的早餐小吃,花溪牛肉粉成为深受喜爱的小吃品牌,具有汤味醇厚、辣烫鲜香的特点。[93]
豆腐圆子
传说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政府大办“皇会”,全城禁屠数天,不许食荤时有雷姓豆腐作坊,以豆腐做成园子,用菜油炸熟出售,名扬京城。经改进后,炸出的豆腐园子内瓤质嫩如雪,布满点点“蜂窝”,色泽褐黄、外酥内嫩
你tm不会网络吗?
3. 请问贵阳市一些历史
贵阳市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是贵州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市中心平均海拔为1000米。"贵阳"因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延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古代贵阳盛产竹子,以制作乐器筑而闻名,故简称"筑"。
4. 贵阳在古代叫什么名字
贵阳因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延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古代贵阳盛产竹子,以制作乐器“筑”而闻名,故简称"筑",也称"金筑", 别名"林城"、"筑城",素有"避暑之都"之美称。古称: 倮(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成帝汉平年间(前28年))、晋乐县(东晋313年)、矩州(唐)、贵州(宋)、贵州行省(明)、贵阳府(隆庆三年(1569年))、黑羊箐、金筑司等。后因贵阳处于贵山之南(今关刀岩),古代山南为阳,故赐名贵阳。
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清代前期,贵州的行政建置有较大的变化。雍正五年(1727年),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所属各县改隶贵州,同时,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之地置永丰州,与广西的荔波、湖广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清末,贵州建置设有12府、2直隶厅、13州、13厅、43县。
5. 贵州有那些历史文化
1、贵州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辉煌。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总以为贵州自古是“不毛之地”“历史空白”。自从1964年着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试掘了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发现了大批旧石器时代的遗物,贵州历史的线索,突然向前延伸二三十万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2、关于夜郎文化。贵州既然背了多少年代的“夜郎自大”的包袱,讲贵州历史,实在应该讲讲夜郎。夜郎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出现在祖国西南地区的以夜郎为名的地方政权。古代夜郎,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概念。
(5)贵阳有什么历史扩展阅读:
夜郎国的发现
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夜郎族的文化。夜郎一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汉时夜郎族是西南夷中较大的部族,居地在今云南昭通和贵州赫章、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一带。1976~1978年,在赫章、威宁发掘了大批夜郎文化的墓葬。
这些墓都是小型土坑墓,无坟丘。有的有简陋木棺;有的以铜鼓或鼓式釜为葬具,内放人头骨和牙齿,或将多具骨架零乱埋在丛葬坑中。
一般只随葬少量陶器、青铜器、铁器、珠饰等。既有民族特色的长条形铜锄、宽刃无胡戈、鼓形釜、宽边手镯、长发钗、牛头形带钩等,又有与中原内地相同的铜镜、印章、半两钱、五铢钱以及铁兵器和漆器。 要说夜郎文化,必须了解夜郎国的历史。
约战国初期,濮人建立了夜郎国。近几年,区文化部门通过多次深入贵、川等地实地考察,组织有关人员研讨,成立夜郎文化研究会等形式,初步对夜郎文化进行探讨与挖掘。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夜郎风情表演团,主要适应景区景点及宾馆等涉外场所的演出。
两千多年来,古夜郎的历史面貌,始终是一个未曾解开的“谜”。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它几乎成了一个神话的国度。
“夜郎自大”贻笑百代,引起世人对夜郎产生浓厚的兴趣,它正在成为人们来“夜郎故地”观光和探秘的吸引物,也是社会科学界研讨的大热点。
不管怎样,夜郎国在秦汉时期的西南夷数十个社会实体中“最大”之一,具有充分的史实记载,贵州的大部分地区都属夜郎的辖地,也是不争的史实。
6. 贵阳名的由来
贵阳因为在贵山的南面所以得名。因贵阳古代盛产竹子而闻名,故用“竹”的谐音“筑”来作为贵阳的简称。
贵阳之名较早见于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元代始建顺元城,明永乐年间,贵州建省,贵阳成为贵州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贵州通志》则注明贵山为城北五里,相应的地图亦标注贵山在贵阳城东北外,即茶店北面杨柳井的玉马山。
(6)贵阳有什么历史扩展阅读
贵阳位于贵州省中部,东南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瓮安、龙里、惠水、长顺4县接壤,西靠安顺地区的平坝县和毕节地区的织金县,北邻毕节地区的黔西、金沙2县和遵义市的遵义县。
截至2017年,贵阳市下辖6个市辖区: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观山湖区,3个县: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代管1个县级市:清镇市。有32乡(其中民族乡18个)、45个镇、90个社区,1054个行政村。市政府驻观山湖区市级行政中心。
7. 贵阳名字的来历
贵阳因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延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古代贵阳盛产竹子,以制作乐器“筑”而闻名,故简称"筑",也称"金筑", 别名"林城"、"筑城",素有"避暑之都"之美称。古称: 倮(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成帝汉平年间(前28年))、晋乐县(东晋313年)、矩州(唐)、贵州(宋)、贵州行省(明)、贵阳府(隆庆三年(1569年))、黑羊箐、金筑司等。后因贵阳处于贵山之南(今关刀岩),古代山南为阳,故赐名贵阳。
贵阳也是一座千百年来具有独特人文气息的城市。有人说,一个时代是一片树林,城市则是这树林中的大树。当这片树林在时代风云中哗哗作响时,贵阳,这棵云贵高原上的大树,也正努力地吮吸着时代的养分,在岁月中枝展叶发。因贵阳森林覆盖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最高,又得名“林城”和“避暑之都”。独特的夜郎文化孕育了贵阳这座依山傍水,四季如春,旖旎无限的魅力之地,作为高原腹部的中心城市,贵阳沿承不息的夜郎文化,继往开来,在这优秀的文化基础上,林城贵阳将以一种全新、独美的面貌倾说这千百年来云贵大地上的事事点滴。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云贵高原东侧,川黔、贵昆、黔贵三铁路交点,大西南川、滇、黔、藏四省中距出海口最近的省会。因地处山地丘陵之间,享有“山国之都”的美誉。又地方述志记有:“郡为贵山之南(山南水北为阳)因得名……”因此即美名贵阳。
8. 贵阳有多少年历史了
贵阳因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延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古代贵阳盛产竹子,以制作乐器“筑”而闻名,故简称 " 筑 " ,也称 " 金筑 ", 别名 " 林城 " 、 " 筑城 " ,素有 " 避暑之都 " 之美称。古称 : 倮 (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成帝汉平年间(前28年))、 晋乐县 (东晋313年)、 矩州 (唐)、 贵州 (宋)、 贵州行省 (明)、 贵阳府 (隆庆三年(1569年))、 黑羊箐、金筑司等 贵阳市图册(20张)。后因 贵阳处于贵山之南(今关刀岩),古代山南为阳,故赐名 贵阳。
9. 贵州历史的由来是什么
贵州,又以贵山得名,由于贵州这一块地盘古代叫做黔中,所以也简称为黔。贵州的省会是贵阳市,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东边是湖南省、南边是广西、西边是云南省、北边是重庆市与四川省。
贵州建省纳入为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只有几百年的历史。那是在1413年,也就是永乐十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郑和下西洋,第二件大事就是贵州设立布政使司,正式成立了省级自治区,被划分入十三个行省之一。这样,贵州才真正属于中原王朝的领土,纳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于是,明成祖朱棣下决心解决土司与中原王朝的矛盾。在永乐十一年派大军攻打贵州,解决了土司的战乱事件。之后,把思南、思州宣慰司都废除,将其分设八府四州。同时,在贵阳正式设立贵州布政使司。
这样,贵州建省,纳入了中原王朝的历史。
10. 贵阳的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今贵阳属牂牁国辖地。战国时属夜郎国范围,汉初为西南夷辖地。汉武帝开拓西南夷,贵阳始属中央管辖。两汉至隋朝隶属牂牁郡。
唐朝在乌江以南设羁縻州,贵阳属矩州。
宋代开宝年间(968-976),彝族土着首领普贵内附,封“矩州刺史”。宣和元年(1119)更矩州为贵州。嘉定间(1208-1224),移州治于贵阳。
宋末元初为罗氏鬼国。不久改罗甸军民安抚司。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顺元路宣抚司,翌年改为宣慰司;二十年(1283)置贵州等处长官司,为顺元路治,先隶四川行中书省,后隶湖广行中书省;二十九年(1292),顺元、八番两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顺元城(今贵阳)。
明洪武四年(1371)设贵州宣慰使司,司治贵州(今贵阳)。六年(1373)十二月置贵州卫指挥使司。十五年(1383)置贵州都指挥使司,下领贵州等十八卫。二十六年(1393)又置贵州前卫。明永乐十一年(1413)置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贵州建省,贵阳成为贵州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隆庆三年(1569)三月,改新迁程番府为贵阳府。万历十四年(1586)置新贵县,附郭,隶于贵阳府。二十九年(1601)升贵阳府为贵阳军民府。三十六年(1618)析新贵县、定番州地置贵定县,仍隶贵阳军民府。崇祯四年(1631)废贵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东地置开州。明末,贵阳军民府辖新贵县、贵定县、开州(今开阳县)、广顺州(今长顺县)、定番州(今惠水县),亲领4个长官司。
清顺治十六年(1659)设贵州巡抚驻贵阳军民府。康熙五年(1666)移云贵总督驻贵阳。二十六年(1687),省贵州卫、贵州前卫置贵筑县,与新贵县同城,改贵阳军民府为贵阳府。三十四年(1695)省新贵县入贵筑县。干隆十四年(1749)贵阳府辖贵筑县、贵定县、龙里县、修文县、开州、定番州、广顺州和长寨厅(今属长顺县)。光绪七年(1881)增辖罗斛厅(今罗甸县)。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同年11月23日成立贵阳市人民政府。同时设贵阳专区,管辖贵筑、修文、开阳、息烽、惠水、龙里等县,专署驻贵筑县治(花溪)。1952年,裁贵阳专区设贵定专区。
1954年,贵筑县划归贵阳市辖。1958年,撤贵筑县建置,将市郊划为花溪、乌当两区;经国务院批准,将原属安顺专区的清镇、修文、开阳3县和原属黔南自治州的惠水县划归贵阳市辖。1959年设白云镇。1963年,将开阳县划归遵义专署,修文、清镇两县划归安顺专署,惠水县划归黔南自治州。1973年恢复白云区建置。1992年,清镇撤县设市。经国务院批准,自1996年1月1日起,将原安顺地区管辖的清镇市和修文、息烽、开阳“一市三县”划归贵阳市辖。
2000年1月21日,国务院致函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贵州省设立贵阳市小河区的批复》(国函〔2000〕10号)。同意设立贵阳市小河区,小河区辖贵阳市小河镇和贵阳市花溪区金竹镇,区人民政府驻黄河路443号。
2012年11月15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国务院关于同意贵州省调整贵阳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2〕190号),同意撤销贵阳市花溪区、小河区,设立新的贵阳市花溪区,以原花溪区、小河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花溪区的行政区域。花溪区人民政府驻贵筑街道明珠大道192号。同时,设立贵阳市观山湖区,将贵阳市乌当区的金阳街道、金华镇、朱昌镇和清镇市的百花湖乡划归观山湖区管辖,以金阳街道、金华镇、朱昌镇、百花湖乡的行政区域为观山湖区的行政区域。观山湖区人民政府驻金阳街道北京西路8号。同年12月21日,观山湖区、新花溪区正式挂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