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到中国历史,人们为什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西安
十三朝古都,中国5000年历史,与它有关的皇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在此建都。其中周朝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最高峰,汉、唐是中国封建制社会的最高峰,这些辉煌的皇朝都与西安相关,因此有人对外国人说:要了解中国历史,看看西安就好了。当然这只是初步的了解啦
2. 对于普通人说起历史,你会想到什么
对于普通人来说,历史的话,我觉得首先会想到的话,就是一个首先,我们是一个抗日战争嘛,因为抗日战争的话,是极其我国中华民族及其同仇敌忾的一种特别令人痛心的一种心吧,我觉得像这种的历史是特别让人特别记忆犹新的
3. 提起祖国历史你能想到什么
我能想到红军长征,文化大革命,日本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土改,恢复高考……
4. 读中国历史时想到的几个问题
读中国历史时想到的几个问题
历史,从狭义上理解,不能等同于“过去”或“史实”。历史是要从纷繁的、过去的史实中梳理出因果逻辑关系,以便于书写者或读者能将各种事件相互关联,进而自以为能对其理解,并用于明示或暗示今天和明天的未知。即便是满足于了解“单一事件”的故事类情节,由于已经不可能亲历其中,因此仍需小心,因为我们“了解”过去的唯一渠道已经经过他人的“梳理”。尽管历史哲学或元史学试图规范或指导梳理过去的方法,但依然是即便基于同样的编年史,不同的学者也会写出不同的历史。况且,编年史或所谓的史实也已经经过其编者或作者的梳理。但是,我们虽然不能轻信各类历史着作中的结论,却总是直觉到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存在着联系,总是试图回忆过去以便理解今天,总是试图理解今天以便预测将来。这也许是人类的天性之一。
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人类历史有着自身的运动与发展规律,就像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但是据此解释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却总有种过于简单化的感觉。尽管再过五千年也许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一规律的作用,但今天的我辈只好怀疑地、审慎地自行其事了。
一、王朝的更迭
自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式的秦王朝到早已破产了的清宣统王朝垮台,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十多个王朝,尽管其间分和相间,但反复及大一统始终是主调。这种现象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已有各种解释,以下问题仍需进一步的思考。
1、中央集权式王朝赖以存在的基础
从春秋战国时的封建王国体制到中央集权式秦帝国的过渡,似乎是内在因素使然,而清朝的覆灭则更多地被归因于外侮。问题在于,为什么这期间国人重建或外族新立时,都对这一体制情有独钟呢?虽然可以用人性、文化、中华文明的优越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等因素进行分析,但都无法解释其独特性,而且上述因素是不能区分主次轻重的,因为那样做的话,在对不同朝代分析时会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当然也不能把它归因于二千多年间的几十亿先人的不开窍。或许纯粹的偶然是最好的解释,但那样的话,谁又敢肯定今天的民主共和体制不是偶然的呢。
2、重复与差异
一般认为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是一种循环反复,甚至是历史进程在原地踏步。尽管历朝历代有着相似的政治体制,有着相似的创、兴、衰、灭的运动轨迹,有着相似的经济与人文背景和外部环境,但考虑到中国有着优秀的治史传统、有着忧国忧民的文官御史后,更应关注的是各个朝代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性研究其实也更有意义。如果我们不把王朝的覆灭归简单地因于期间一、二代人的失忆和愚蠢,那么差异性的研究才会取得新的突破。
3、人口与土地
人口总量与耕地面积间的关系,在解释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朝代更迭时,被越来越加以强调。它说的是,在农业为本的专制王朝时代,长治久安必带来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集中,从而人均耕地下降,进而出现大多数人的贫困和社会动荡,于是农民起来造反,如果此时又恰逢外族入侵和朝歌混乱,那结果就是改朝换代。就我所知,最早提出这一论断的是梁漱溟老先生,时间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次读到该论述时,确实是被强烈震撼了,但细想下来,这一因素是否受梁老先生秉承的传统的大同思想所过于强调呢?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发问过“得与亡孰病?”,先辈们应该不会将此古训完全遗忘。篡权的王莽早在东汉末年就试图均田地以挽救其王朝,但结果只是加快了王朝的倾覆。同时,虽然古人没有计划生育的概念与方法,但总不至于愚蠢到被动或主动地靠杀戮来减少总人口吧,至少中国历史上并不乏大规模的迁徙与流动。而且,人口与土地与王朝更迭的关联,在其它农业文明中也找不到佐证。今天人们用“基尼系数”作为社会稳定的风向标,但唯独中国,在基尼系数远大于公认的预警线后,仍处于稳定和谐之中。
4、历史进程的延续与断裂
就像容易看到重复而忽略差异一样,王朝更迭造成的历史进程的断裂也被很大程度地低估了。诚然中华文明的比较优势及顽强的生命力使得她绵延不绝且不断充实,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众多的沟壑与曲折。特别是,也许正是这种断裂造成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例如在经济与财富、宗族、文学与艺术、科技与工艺、军事体制等方面,无不在王朝更迭时发生重大的变化与重组。当然,延续一直是主旋律,但我更倾向于这种延续是由于中华体量庞大和宗族社会的构造及汉字的独特性造成的,而不是前面提及的因素。
二、中国的宗教
儒、道、释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不争的结论。但在以下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儒家思想可否被归类为儒教;宗教对中国历史进程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道家理论可否被视同为对形而上的探索;儒道释之间的消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何宗教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有着巨大的反差等等。有一种说法:“人在临死的那一刻,都会皈依某种宗教”。因此决不能忽视宗教的力量。韦伯就就坚信,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的发端就源自新教伦理。以下几个现象也许可以作为理解中国宗教的部分线索;
1、中国民间宗教是儒道释的混合体。
在近代以前,大多数地区的民间一般都同时供奉着宗族祠堂、土地庙、僧尼寺院,不同地区还或有河神庙、关帝庙等。这些场所为百姓提供祈福、求财、保平安、测吉凶等精神服务,其内容已与儒道释的原教旨完全不同。我们姑且把它称作中国的民间宗教。目前对这种混合型宗教的形成及其施加于社会的影响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
2、中国原始宗教的消失
大量的甲骨文证实在殷商时期,中原大地存在着一种原始的宗教,它甚至主宰着王族、士大夫的各个方面,其礼制仪轨都似乎有着严格的范式。但自周代以降,却对这种宗教祭祀没有任何描述。虽然在老子、孔子、墨子、阴阳学等的学说中涉及到鬼神,但这些神灵似乎都已经被打上了实用主义的烙印。
3、宗教与军事征服间的关系
马克思的名言“宗教是一种鸦片”似乎对中国的历代统治阶层更加适用。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到踪迹。一是无论是官方或民间组织的儒道释向内、向外的传播都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二是,仔细对比中国宗教史与中国对外征服的战争史就会发现,在宗教兴盛、皇帝虔诚的朝代,对外征服及疆域的扩张基本上都处于停顿状态。这种现象在信奉佛教的忽必烈帝国和吐蕃王国的历史中都有着相似的现象。
4、宗教在中国的实用主义倾向
当中国人作为个体出现时,似乎有着某种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天性。在面对宗教时,自然而然地进入思维中的是“它对自己有什么用?”,而不是“它对自己是否适用?”。中国民间佛教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佛祖释迦牟尼的信奉几乎已完全让位于对如来、观音的膜拜(当然,我对观音菩萨是顶礼膜拜的)。
三、异族入主的效果
如果我们放下架子就会发现,汉民族几乎是有规律地被异族间断性地征服。考虑到异族在实现统治前已被某种程度地“汉化”,也许用“入主”替代“征服”更为恰当。蒙元、满清自是其中的佼佼者,历史上的五胡乱华、五代十国、夏辽金王朝其实也是同一性质。当然还有颇有争议的李唐灭隋。今天的中华民族其实已经是历史上的夏、商、周、蛮、夷、狄、戎的融合体,于是应该撇下那种矛盾的大同心态,同时更应客观地评价历史上的异族入主中原对中国历史进程造成的影响。
5. 重温井冈山革命历史你会想到什么
参加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心得体会
巍巍井冈山,绵亘五百里.井冈山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雄伟,山幽壑深,奇峰峻岭,古木参天.在为期三天的考察学习中,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不怕疲劳,以饱满的热情,参观了老一辈革命家在井冈山地区战斗,生活过的遗址遗迹,在参观中,我的思想心灵一次又一次受到撼。80年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政权建设,人民军队建设,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等方面取得了具有独创性的重大突破,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率先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井冈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斗争,代表着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实现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井冈山时期是我党我军创业的艰难阶段,条件艰苦,生活物资极为短缺,人员武器严重不足,加之敌人的严密封锁和多次围剿,使得中国新**主义革命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但是,在我党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坚定的红军战士保持高度的团结与旺盛的革命斗志,团结广大群众,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自力更生,百折不挠,英勇奋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一九二七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毛泽东在湘赣秋收起义失利的情况下,毅然率领起义部队向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翌年四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转战到井冈山,实现了朱,毛两军的伟大会师,组建了中国红军第四军,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年底,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军五军部分主力上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壮大了武装力量。在井冈山,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都有独创性的重大建树,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革命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红色根据地在这里建立,党的领导在这里得到加强,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在这里,无数革命先辈为革命胜利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惜抛头颅,撒热血,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围剿,壮大了革命队伍。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史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零四个月,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朱德同志为此亲笔题词:"天下第一山".踏上红色圣地,我怀着对一代伟人和革命先烈无比崇敬和缅怀之情,在革命博物馆聆听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史,看着眼前呈现的那一张张真实图片,一件件历史实物,感到时光流转,我仿佛又回到了那硝烟弥散的革命岁月,眼前仿佛浮现出井冈山革命先烈们在炮火中英勇战斗,前赴后继的斗争画面;仿佛看到了毛主席在房中点着油灯才思泉涌,奋笔疾书,忧国忧民,日夜操劳的身影;仿佛看见了军民团结共同抵抗敌人进攻的场面,那一声声枪鸣,一阵阵炮响在耳边是如此的清晰.我不由自主地敬仰起那种坚定的信念,就是在艰苦斗争的纷乱年代里必胜的信念;珍惜实事求是的可贵,就是凡事都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做起;崇拜卓越的创新精神,就是创造性地开拓革命事业;赞叹坚持群众路线的方针,就是党坚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紧密与群众结合在一起„„井冈山的群山沉稳得如同一位老者在静静地注视着我们,注视着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点点滴滴,像是在对我们诉说着那久远的历史.硝烟已散尽,人们的心情也已平复,但那段血泪的历史却无法忘怀,我们借这个宝贵时机来抒发感慨,缅怀先烈,感叹过往,展望未来。
踏着井冈山革命先烈的足迹,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进行体验式教学;观看《井冈丰碑》录像,重温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进行音像教学;参观茨坪毛泽东旧居,大井朱毛旧居,小井红军医院,三湾改编旧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朱毛会师纪念馆,茅坪八角楼,黄洋界哨口等革命旧居旧址,进行现场教学;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小井红军烈士墓敬献花圈,缅怀革命先烈业绩,进行激情教学。所见所闻,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大家无不为井冈山精神强烈震撼。每到一处,大家无不感到革命的胜利是那样的来之不易。登上黄洋界,隆隆炮声仍犹在耳,革命先烈英勇奋战,抗击顽敌的景象再次浮现眼前,深深地激励着每一位站在纪念碑前的人们。红色的种子已经播下,参天大树业已长成,并深深扎根于每个人心里,这次井冈之行使我终生难忘。"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伟大领袖再次登上井冈山,抒发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万丈豪情,井冈山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建设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井冈山的伟大斗争中,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革命先辈们所培育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在今天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弘扬井冈山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理想信念而抛头颅,撒热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他们敢于开拓创新的勇气.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过程中,我们应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革命精神,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努力奋斗,为实现后勤工作做强做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井冈山之行虽然短暂,但井冈山给我的震撼是我来井冈山之前是无法想象和感觉到的。江总书记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薄名利,无私奉献",正是井冈山精神的最好继承与发展,是新时期发扬井冈山精神的指导与体现。当我了解了支撑先烈们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后再回顾今天,这"奉献","奋斗"都被赋予了新时代崭新的含义。我们虽然不再用身躯去换回和平,但同样可以为建设挥洒青春和汗水;我们虽然丰衣足食,但扶贫助弱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的作用虽然不如先烈们伟大,但我们幸运的看到了光明,看到了祖国的辉煌前程。我们体会到革命胜利成果来之不易,是许多革命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应加倍珍惜。并坚信井冈山精神与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相结合,熔铸成新的时代精神,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我们定能"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这次参观学习,使我深切感到,毛泽东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救了中国,让中国人民翻身作主站起来;邓小平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带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古老的中国焕然一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中国的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得到显着提高;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求真务实,亲民爱民,"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促进了人的发展,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今天,虽然期间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但最终都取得了胜利。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并加强了党的领导,坚持用马克思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改革开放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没有共产党,我们将失去使祖国日益强大的前进方向。考试大网站收集通过这次参观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我的思想政治觉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加坚定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身体力行地积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成更加强大富饶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这次参观学习,使我受到了爱党,爱国的教育,使我了解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浴血奋战,艰苦创业,使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使中华民族结束了旧时代,开始了新纪元.是中国共产党的励精图治,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民从受人奴役到当家作主,使国家从山河破碎到强大统一,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使我体会到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民族,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政治素质,是树立远大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础。
这次教育活动,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一次又一次得到刺激,心灵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不仅感觉到老一辈革命先烈的伟大,更觉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井冈山我们吃了红米饭、唱了红军歌、走了红军路、听了传统课,这些经历让我们终身难忘。歌谣唱道:“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而我们的思绪已远远超出了歌唱的意蕴范畴,精神食粮的追求是无往不胜的。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觉得“井冈山精神”不是一句空话,理想和信念实在太重要了。井冈山精神概括地讲,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这也是我们今天搞好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
这次参观学习,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使党员们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同志们认为,井冈山之行,让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和革命传统教育,对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新时期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定要发扬井冈山精神,把弘扬井冈山精神与当前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定坚守自己的岗位,爱岗敬业,勤政廉洁, 把学习内容落实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工作中去并以之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6. 提起中国近代史你能联想到哪三个词语
提起中国近代史能联想到的三个词语:鸦片战争、革命、共和
7. 中国近代史的屈辱让国人想到了什么
从一八四零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一九四九年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一百余年间,世界列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斑斑血迹,奇耻大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胜利改变了近代屡战屡败的历史。近代耻辱是一面镜子,希望这面镜子永远浮现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头。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我们没有理由不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强大而奉献一切。
同样的黄皮肤,同样的北京城,昔日八国联军闹京城,烧杀淫掠,国破家亡。而今全世界各种皮肤汇聚京城,是以羡慕和仰望的心态与黄皮肤一道参与平等竞争。绿色、科技、人文奥运,是中国人对世界的奉献,显示的是十三亿中华儿女崭新的精神风貌,宣告了中华民族毅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实力。百年沧桑,迎来巨变,国家的事情是大事情,个人的不如意毕竟是小事情,相信和谐的领导层会让老百姓过上和谐的日子,成功举办奥运会,还有啥办不成的?这需要时间,我们期待更加光明的未来。
8. 说到历史人们会想到什么
秦始皇。秦始皇是一个很奇特的人物,因为,一提起中国历史,就少不了他。
9. 从唐朝历史联系现实,你想到了什么
唐朝是外国人评价最高的朝代之一,且唐朝较为开放,印度日本朝鲜等国前身均与唐朝有往来,中国人便成唐人
10. 请问谈到历史会想到什么词语呢
以史为鉴,沧桑巨变、沧海桑田、泱泱大国、华夏五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千秋万代、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