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竹子的历史是什么

竹子的历史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13 17:02:36

1. 竹子在什么情况下生长呢其生命力如何

竹子大多生活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区和温带地区,对水分的要求很高。雨水充足,土地湿润的地区是竹子最理想的生存环境。而且竹子的种类还非常多,在地球上竹子的种类高达1200多种。竹子对土壤的要求很高,喜欢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生长。

总之,我是非常喜欢竹子的,因为它生命力顽强,不论是怎样艰苦的环境下都能繁衍下去。而且它还是四季常青的,不管什么时候都是生机勃勃的。

2. 中国汉代的“竹子文明”,古人为什么如此“看重”竹子

我国古代的文人好像都对竹子情有独钟,从“竹林七贤”再到“松竹梅兰”,所有用竹子形容的人都是君子,是美好的人。这种情况,在汉代的时候,还形成了独特的“竹子文明”。那么,竹子到底有什么魅力受到文人的争相追捧呢?

另外,竹子是全身都有用的植物。竹笋可以用来吃,竹竿柔韧性很好很结实,可以用来制作家具等。而且,竹子韧性好这一特性,也被文人墨客大肆赞扬,他们认为做人也应该这样,不要轻易被折断,不能轻易被苦难打败。

众所周知,古代的文人经常以物明志,来表达自己内心无法明说的苦痛。而最常常使他们难过的就是,寒窗苦读却得不到重用。不然就是昏君无能,奸臣当道,自己清清白白却被排挤。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不能直接批判昏君奸臣,但是可以用其他方法来抒发自己的苦闷。于是,松竹梅兰等同样坚韧不肯低头的植物,就被赋予了君子的品格,作为他们的感情寄托。

3. 历史上,竹子的最早用途是什么

新石器时代的浙江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遗址中发掘就有竹子实物。这可以说明原始社会的先人们已在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加工竹材,制造出适合于自身需求的各种生产和生活工具,显示了竹在人类文明进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人类从站立并逐步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竹子可能是人类首选的材料。文明史应当存在一个竹器时代,原因是竹子易采摘和加工。从人类诞生初期,竹子就已同人类休戚相关。作为竹文化标志之一,是竹部文字的出现。河南安阳殷墟(公元前16~11世纪)出土的甲骨文,先后发掘约4000多字,但为今人所识不到1000字,其中有6个竹部文字。竹文化的另一标志是竹简的出现,在纸张尚未发明之前,人在竹片上刻字为书,从而使中国以象形表意为特征的方块字固定下来,并形成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

4. 竹子小常识

竹子的象征意义, 竹子的象征意义: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 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轻;春天(春山)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 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凌云有意、强项风雪、偃而犹起,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 节,视为气节的象征。唐张九龄咏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和黄门卢侍郎咏竹》)。淡泊、清高、正直,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元杨载《题墨竹》: “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

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而在日本,竹子则是真实与奉献的标志。整个东方各个地区都将竹子用作书写工具,对于 佛教和道教作家、艺术家来说,竹子笔直的线条和中空的结构本身就有极其深刻的象征含义。南美土着部落用竹子当刀斧,砍削其他物品,也用竹子制造吹火枪和吹 奏圣乐的乐器。有些高大的竹子极受人们崇拜,被奉为生命之树。在非洲,竹子也具有很神圣的象征地位,因为人闪用竹子来为男性行割礼。

芦苇在日本关于伊泽的创世神话中是心灵得到净化的象征,原因可能在于芦苇与水有关。日语中“芦苇草原”一语意指人间世界。凯尔特民族眼中的芦苇 也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而且人们迷信地认为芦苇可以降伏女巫。在中美洲,芦苇是生殖繁衍的象征,而在希腊和罗马传统中则是畜牧神潘和音乐的代表(因为潘发明 的“排箫”由芦苇制成)。芦苇还让人联想起耶稣受难图,因为耶稣殉难时,曾有人用一根芦苇绑着海绵,蘸上醋,去碰耶稣的嘴。芦苇同时也代表了施洗礼者圣约 翰。

冬青象征着希望与欢欣。罗马深冬季节举行的农神节中,冬青也是人们所持常青植物中的一种,但只有条顿人在圣诞节期间使用冬青,他们每年12月份喜欢用冬青装饰房屋。 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竹子

大豆的家乡――中国 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竹子 饮中佳品――茶

1993年6月,我国发行一套《竹子》邮票,全套邮票介绍了毛竹、紫竹、佛肚竹等五种我国特产的竹子。这套邮票的发行充分说明了竹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古往今来,竹子曾被多少诗人、画家所称颂。它不仅四季青翠,而且枝干挺拔,既是高风亮节、刚直不阿的性格象征,又有风度翩翩的君子之誉。古语说:“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用以比喻人的气节。

竹子是禾本科竹亚科植物,杆木质、多年生;叶有箨叶和枝叶的区别,枝叶具短柄,且和叶鞘连接处有关节,故易脱落。

竹子从生长状况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较原始的“丛生竹类群”,其地下茎短缩,竹杆密集丛生,主要产于热带和低海拔的高温多湿的环境,如龙竹、弯钩刺竹、青皮竹、佛肚竹等等;一类是较进化的“散生竹类群”,地下茎细长、横走,竹杆生长稀疏、散生,主要生长于较低温度和干燥有风的亚热带和温带环境中,如毛竹、刚竹、淡竹、苦竹、紫竹等等。

竹子是禾本科植物中的一个大家族,全世界约有70属1200余种,竹林面积达1400万公项,主要产于亚洲热带,以东南亚季风区为世界竹子分布中心,该中心占世界竹林面积的90%,世界竹种总数的80%,非洲次之,拉丁美洲更少,澳大利亚只有两种乡土竹,美国仅产1种,而整个欧洲大陆均不产竹子。我国竹子种类很多,约40属300余种,北起秦岭、汉水,南至海南岛,东起台湾,西至西藏,均有竹林分布。全国约有竹林330万公项,其中毛竹林占80.%,约有280万公项。

我国对竹子的栽培和利用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浙江余姚沙姆渡文化层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在原始社会遗址内出土有竹制遗物。关于竹的文字记载更多,最早在《诗经》的《卫风?竹竿》篇中记载:“磺磺竹竿,以钓于淇”,即用竹竿在淇水边钓鱼。公元265年,晋戴凯之写成我国第一部关于竹子的专着《竹谱》,全书以四字一句的韵文,记述70余种竹的性状和产地。元代的《竹谱详录》更详细地记载了我国300余种竹类。以后历史均有关于竹子的记载。

竹子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雨后春笋”形象地说明了竹子生长快的特点。由于竹子属间分生组织的分裂和细股的不断生长,竹子生长速度惊人,在春雨之后,一昼夜最快能长高1―2米,50天左右就可长成高达20余米的新竹,再经4―6年的加固生长,就可采伐利用了。竹子产量高,生长较好的竹林,每亩可产竹材达1500―2000公斤,超过一般速生树种林的年生长量。

竹材的收缩量小,割裂性,弹性和韧性都很强,顺纹抗拉力压强度为杉木的2.5倍,达1800公斤/平方厘米;顺纹抗强度为杉木的1.5倍,达600―800公斤/平方厘米。我国劳动人民有着悠久的利用竹子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就用竹子来做箭矢、书简和编制竹器;秦代制笔,以竹为管,延用至今;用竹材建造房屋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黄岗竹楼记》中写道:“黄岗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是,以其廉而工省也”;晋代的竹纸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了。历史上的竹器,不仅使用广泛,而且制作精美华丽。

到了近代,竹材的使用更为广泛,如云南傣族的竹楼,是独特的民族建筑,二层的竹楼可防止潮湿和野兽的侵袭。据统计,40―50根毛竹可代替1立方米木材,现代建筑工程中广泛利用毛竹搭建临时工房和脚手架;竹子还可扎成竹筏,由于吃水浅,浮力大,是我国南方内河的主要运输工具,还可作成渔船上的浮筒和风撑。

竹材纤维细小,平均长达2.16微米,细胞壁厚,吸水性能好,是造纸的好材料,约2吨竹材就可制成1吨纸浆,目前用竹浆可制成胶版纸、描图纸、邮封纸、打字纸和特种工业用纸。同时,也是优良的人造纤维――人造羊毛、醋酸纤维、硝化纤维的原料。竹材还可制成乐器及各种工艺美术品、文化体育用具,如湖南的竹簧雕刻、江西的竹屏、竹帘等都是驰名中外的工艺美术品。竹制工艺品及竹材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如广东产的茶杆竹,由于竹杆挺直、节间长、节平,可作滑雪杖、钓鱼杆等用,现远销英、美、法、比、丹麦、瑞士、挪威、南北美洲及澳大利亚和一些非洲国家。

不少竹种,如南方傣乡的版纳甜竹、龙竹、弯钩刺竹、广布于我国中部的毛竹及长江中下游的哺鸡竹等,都是有名的笋用竹。据分析,鲜竹笋含碳水化合物2-4%、脂肪0.2-0.3%、蛋白质2.5-3%以及各种维生素和磷、铁、钙等微量元素。在蛋白质中,至少含有16―8种不同成分的氨基酸,如胱氨酸、谷氨酸、蛋氨酸等,其中不少是人类所需的重要营养品。竹笋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除供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笋干、笋衣、玉兰片及盐水笋罐头等各种品种。

竹子不仅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也是庭园观赏和环保树种。多数竹林秀丽挺拔,四季常青,或高不足30厘米,团状簇生;或杆形奇特,节间短缩,中间膨大成佛肚状;或竹色多变,有的有深色斑点,有的镶有金黄色纵纹。……凡此种种,都是绿化祖国、美化环境的好材料。另外,由于竹鞭发达,纵横交叉,也是河岸、江堤固土防止冲刷的优良树种。

5. 有关竹子的历史故事

1、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2、竹子的来历

相传,古时凡间没有竹子的,竹子只生长在王母娘娘的御花园中。竹子受仙霖甘露浇灌,长得俊秀挺拔。神仙们都十分喜爱仙竹,特别是王母娘娘,更是宠爱有加。

她命侍女朝霞仙子照料仙竹,朝霞对仙竹也喜欢万分,每天都悉心呵护。仙竹仿佛也懂她的心思,只要朝霞从旁经过,便招展身姿,向她致意问好。

天上虽好,可朝霞却向往人间有死有生,有泪有笑的生活。当她和女友们谈起人们生活的时候,总说:“要是能在人间活一天,我连神仙也不要做了!”可女友们都笑她痴人说梦,仙女下凡是犯天规的。

说到梦,还真的来了。王母娘娘在蟠桃会上乘兴多喝了几杯百花仙子酿的百花露,醉了。这百花露喝上一杯,神仙也得醉三天,更何况多喝了好几杯呢?朝霞明白这一醉少也要十天半个月,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要下凡,只有乘此机会了。便悄悄地带了一些仙竹从南天门溜到了人间。从此,人间就有了挺拔俊俏的竹子。

3、四方竹

西樵山上多异竹,尤以四方竹负盛名。四方竹株型矮小,色墨绿,叶细长,茎枝圆中略方,用手捏它,有明显的方型感,横截面成正方形。由于疏密有致,形态飘逸,适宜盆栽,是观赏的珍品。传说这种竹最初是由一个坚心的男子培植起来的,不坚心的人很难把它栽活。

很久以前,山上有一对青年男女在热恋着,他俩对歌传情,密订终身。可是女子很势利,嫌弃男子靠打柴过日。当男子到女家求婚时,女子的娘竟挡住门口唱道:

不是花靴莫行街,不是利斧莫砍柴。

除非山上天地变,竹子成方送女来。

男子是个坚心的人,他听了下决心要叫竹子变方。他在自己的草棚下栽了一棵竹子,早晚用力在竹竿上捏一会儿。捏呀捏的,捏了一年,竹竿的下截变方了,但上截还是圆的。捏呀捏的,捏了两年,竹竿的上截变方了,但下截又恢复了圆形。

竹未捏方,女子的娘把女儿许给了一个官家。在花轿过门的途中,那女子在轿里长叹一声自尽了。

男子非常悲愤,把棚下的竹株拔了起来,带着它进佛寺当和尚去了。

这个年青的和尚天天到禅堂里念经,天天捏着檐下新移的那棵竹子。经书念了十回、百回、千回,竹子捏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终于,一棵方形的竹子在香烟缭绕中出现了,叶形细长,竿色墨绿。后来从旁长出来的新竹也是方的。和尚穿上整齐的袈裟,虔诚地把方竹子从禅房前移栽在女子的坟上。

方竹子在坟地里繁殖开来了,长满了坡坡岭岭。山里人把它看作是坚贞的象征。从此,山里有这么一个习惯:男子向女子求婚,得在女方家门前栽一株四方竹,表示自己的坚贞。

4、绝代竹

在远古的时候,彝族结婚的传统习惯都是安排在十月的后半月,此时的夜晚月亮出得很晚。有一年的十月,有两家人相隔居住七天路程的人家,在那年十月里的一天,有儿子的那个家,派人到另一个有姑娘的那个家提亲,通过两家亲人的同意,选好吉日,准备结婚。

于是姑娘家在结婚吉日前的第七天,举办了女儿结婚仪式。并高高兴兴的安排送亲客,把女儿送走。在这天早上,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从家里出发了,一同前去的送亲客共有三十余人。

在路上一天又一天的在行走,到了行路的第三天,送请客们要路过一片竹林,这片竹林很大,竹子也很粗。在竹林里还长有很多的杂草。这天在这片竹林里,走啊走,一直走到了晚上。

天早已黑尽,新娘和送亲客们都走得很累,天黑路也难走,于是那一夜就露宿在这片竹林里,准备第二天再走。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大家都走得很累,于是也都睡得很熟。

当第二天黎明到来的时候,醒来的送亲客们发现,部分送亲客和新娘一起不见了,于是大家一起到处找人,找了好久可是渺无踪影,只在新娘睡的那个周围发现了一些横七竖八的人骨头。

可是头天晚上露宿之前因为天黑,没有看到任何骨头的存在,无法说明这些骨头到底是什么。最后有人发现在新娘露宿旁的一株竹子缝隙里,夹着一丝新娘的裙子,他们就把这株竹子砍掉,花开竹子一看,原来竹子里面都是人骨头,里面还剩有新娘的着装。

此时,人们才发觉这个竹林里的竹子和植物都会吃人。从此以后,彝族就留下了不种竹子的习惯,视竹子为断子绝孙的植物,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5、竹神公

很久以前,浮流国(即现永安)出了位叫“衍公”的奇人,他生性爱竹,终日徜徉在竹林,以竹为伴。一年,天降大旱,河流干涸,万物枯焦,百业凋敝。衍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决心为百姓做点好事。

他拔起一根竹子,运起法力,驱赶巨石,准备在燕江上筑起一座石壁,蓄水抗旱。此事被天神得知,大为震怒,认为这是对抗天庭,犯上作乱。于是便降落凡间,把即将筑好的石壁破坏。衍公功亏一篑,饮恨燕江。

衍公不向天公低头,决意教训一下傲慢的天帝。一日清晨,衍公用竹做了支弓箭,张臂挽弓,射向天庭。竹箭挟风携电,径直射向玉皇大帝的金銮殿。这天玉皇大帝恰好贪睡,尚未上早朝,竹箭直射在玉帝的龙椅背上。

待玉帝上得殿来,见椅背上插着支箭,大惊失色,忙问左右是为何。太白金星拔下箭看了后说:“这是一支竹秆箭,不在豫章(即现江西)在闽越(即现福建):金箭头,银箭尾,不在沙县、在浮流。”

玉皇大帝听后,下令天兵天将到浮流国捉拿施放冷箭之人。天兵来到浮流国,深入竹林搜捕衍公。只见竹林内有个五处美髯、须发飘飘,手持一根竹笛的人在出没。天兵砍倒所有竹子,可就是抓不着那个留着长须的奇人,只好悻悻地返回天后命。

玉皇大帝听罢禀报,叹道:“这个在竹林出没的不是凡人,只能是竹神啊!”只好下令龙玉降雨,消弥永安的旱情。雨水一降,一棵棵竹笋拔地而起,竹林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从此,永安人把衍公尊为“竹神公”,拜供奉起来,以纪念这位解永安于倒悬的奇人。

6. 中国“竹文化”知多少

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形成华中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

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

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

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

(6)竹子的历史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

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

7. 竹子的种植历史,要具体点

竹子的历史

竹为禾科竹亚科植物,全球约有70属1200种。竹林总面积有3亿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亚洲最多,非洲次之,同纬度的欧洲几乎没有竹。我国竹类专家经研究证实,我国西南部山地不但是亚洲竹子的主要发源地,也是现代竹子的分化和分布中心。

我国种植竹子有悠久的历史,通过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考古研究,证明7000多年前,我国民间便开始认识和种植竹子;在湖南洞庭湖新石器遗址发现竹子被用于建筑;在浙江钱山漾遗址(距今5300—4200年)有竹萝、篮、簸箕、箪等出土文物,证明竹子用于日常生产,生活有5000年的历史。中国人用竹筷、食竹笋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200年前兴建的历史上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竹子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典范。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来水管便是竹子制作的,当时被称为“笕”;最晚在汉代,已利用竹制成竹缆绳用于打井,由于竹缆的抗拉强度达每平方寸4000公斤,与钢缆的抗拉强度相似,故早在汉代便打出了深度达1680米的盐井,这种用竹缆打井的技术,19世纪才传入欧州。1859年美国人用这种方法在宾夕法尼亚钻出第一口石油井,为此人们把竹子喻为植物中的“钢铁”。竹子用于交通是在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用于军事是在南宋以后;竹子用于造纸则始于晋代。

据最新资料表明,我国是世界上竹类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无论是竹林面积,还是蓄积量,竹笋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拥有十分丰富的竹类资源和源远流长的竹文化。境内有竹类40多属、400余种,竹林面积约400万公顷。自有文字记载,便有竹的叙述。我国第一部有关竹子的专着是晋戴凯之的《竹谱》,宋代僧人惠崇写的竹谱今已失传,到了清代陈鼎也有写过竹谱。另外《易经》、《书经》、《周礼》、《礼记》、《尔雅》、《山海经》等书中,都有竹的记载。秦朝时,秦始皇已把竹子引种于咸阳的宫廷园林中。汉代的宫廷苑园中设有修竹园、竹圃。明清时有关竹子的栽培和利用逐渐兴盛进来。

8. 中国竹文化的竹的历史文化

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形成华中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民族,因而也是一个热爱森林、创造森林文化的民族。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森林中,在森林中得以发展而辉煌于世。森林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独特风土基础之上。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分支。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着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中华文明史中一个特殊的现象: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竹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渗透和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 英国着名学者,研究东亚文明的权威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过去被称为“竹子”文明,中国则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甲骨文中竹子符号的出现到竹部文字的创造和发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中国竹子文明的历史演进。着名竹子专家熊文愈教授详细统计了甲骨文?殷商?、金文?周?、《说文解字》?东汉?、《玉篇》?梁?、《字汇》?明?、《康熙字典》?清?等各代重要字典中竹部文字的数量。根据出土文物和有关典籍记载,论述了竹子与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武器、文化艺术、音乐以及人们日常生活诸方面的密切关系。中华文化浸透了竹子的痕迹,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繁荣,也是一部竹子文化繁衍和发展的诗篇,由此可见,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是名不虚传的。
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就拿“书者竹纸”来说,从殷商时期出现在竹简上的刻字,到六朝时期发明的竹纸,竹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积累的载体,在文化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竹子四季常青、姿态优雅、鞭根发达,不但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很好的生态、旅游、观赏价值,在绿化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竹文化的发展,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更在精神层面上熏陶了人们的情操,成为品格的象征。
中国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竹文化就是以竹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竹文化景观和竹文化符号。竹笋、竹制书写工具、工艺品、乐器、舞蹈道具、日用器物、生产工具、建筑、交通工具等是构成器物的物质材料,文化内涵的显示不是竹本身而是竹所构成的器物及其使用规范,它能显示出文化性的人化了的自然,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特定的实践需要而有意识地用竹所创造的景象,此为竹文化景观。而宗教、文学绘画、伦理规范中的“竹”本身即直接表现与象征着人的情感、思维、观念、价值、理想等精神世界,此为竹文化符号。 竹文化景观是指人化了的竹所显示出来的中华文化性质,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满足生活需要、生产需要、书写需要、审美需要等有意识地用竹创造的景象。竹文化景观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和特点,又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进化的程度。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竹密切联系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用。
衣——竹服饰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一。从服饰方面看,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的竹鞋、竹斗笠,并沿用至今。古代人使用的竹簪、竹蓖箕、竹箍等,都是用竹制成的容饰器,震惊中外的马王堆出土文物,发髻上就插有竹笄、角笄、玳瑁各一件,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
食——竹饮食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二。从饮食方面看,根据《诗经》、《禹贡》等文献记载,竹笋在西周时期已成为餐上佳肴,此后相沿不衰,直至今日竹笋仍不失为中华民族的桌上名菜。竹不仅可以充饥果腹,满足口舌之好,而且被赋予浓厚的文化内涵,倾注了生长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民族对于植物格外厚爱的感情。
住——竹建筑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三。从住宅方面看,竹被中华民族用作房屋各个部分的建筑材料,甚至到了“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其余若椽、若楞、若窗牖、若承壁,莫非竹者”的地步。中国竹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生活观念、尚俭归朴的生活情趣、优美和谐和空灵飘逸的审美理想。
行——竹交通工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四。从交通运输方面看,竹是一种重要的营造材料,人们用竹来开路架桥、制舟做车。在需要与条件制约之下发明创造的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在特定的环境之中代代承传,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质点。竹制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一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生活意志和极富想象力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禁严的等级观念和追求平等的文化心态。
用——竹生产生活用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五。竹制生活器物。竹材被中华民族大量用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器物,如:炊饮器具、消暑用具、家具等。竹制日常生活器物的制作工艺、形制、大小及使用制度,构成一副别致的中华民族生活风俗图和中华文化景观,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强烈理性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生活艺术化的情趣。
竹制生产工具。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产业都有竹制生产工具。在中国古代生产中,无论是简单工具还是复杂工具,竹都是生产工具的一种重要制作材料。竹制生产工具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缓慢性和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中华民族认识自然与利用自然的智慧、勇气和理想,显示着中华文化对待自然因地制宜、轻视永恒、肯定已然的现实精神。
竹制书写用具。中国的书写工具别具一格,书写材料亦颇有特色并富创造性,而竹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竹笔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书写工具,作为创作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工具,历久不衰,宣笔、湖笔、湘笔等名笔的笔杆均由竹制成。早在中华文化的发轫时期商朝末年周朝初年,竹即开始成为中华民族的书写材料——竹简。至春秋时期,竹简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材料。直至南朝时期,流行了约两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才被纸所完全取代。然而,竹与书写材料的密切联系并未由此中断,竹不再作为直接的书写材料,但至迟在唐朝中叶却作为书写材料之上品竹纸的加工原料而成为书写材料的重要因素。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尤其是竹制书写工具是使汉字的书写艺术化而形成书法艺术,以及形成中国画画法的一个重要动因。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渗透着中华文化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观念。
娱——竹娱乐品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六。工艺品是器物由实用走向审美、人类精神需求增加的结果,兼具实用与审美两种功能,既是物质生产技能的集中体现,又显现出文化性格与审美追求。这两方面的表现均需借助于其构成物质材料的形状、色彩、造型的变化,因而体悟与分析工艺品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追求不能忽视其构造材料。在蔚为大观的中国艺术品中,竹制工艺品是颇具特色且种类繁多的一类,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娟秀细腻、清新淡雅、柔和婉约的审美趣味。
竹制乐器。竹是中华民族乐器的重要制作材料。被列为中国古代的音乐分类“八音”之一,甚至常用“竹”代表管乐,用“丝竹”代称音乐。竹制乐器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待自然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协调”的态度,亦显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简明、灵活的特征。
竹生活环境。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竹子独特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决定其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用其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文化符号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用于较稳固地象征某种特定意义的事象。竹被中华文化赋予象征宗教观念和理想人格、表现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功能,中华民族的内在情感、观念常借竹而得以象征与表现,因而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符号。
竹宗教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一。中华文化在战国时期开始把竹神圣化和非凡化,对之加以崇拜。天师道把竹视为具有送子和延寿神秘力量的“灵草”,人们常崇拜竹以祈求得子或求子健康成长,以驱病延寿。彝族、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视竹为本民族源出的植物或搭救其祖先性命之物,作为本民族的祖先和保护神进行祭祀,竹成为一种图腾。竹宗教符号象征着中华民族虔诚的宗教情感、对现实的态度及对未来的热望。
竹民俗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二。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竹文化联系着口承文艺、游乐活动和民间习俗;祭祀、婚丧、交际、节日、朝规等社群文化构成了民间竹文化的重要元素。
竹诗歌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三。早在远古时期,竹就被当作原始歌谣的描绘内容,其后《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先秦两汉的文学作品对竹和竹制器物均有大量描绘,但竹或竹制器物仅只是意境的一个构成要件,尚未成为中心意象。至南朝时期,伴随着山水诗的出现,以竹为中心意象的咏竹文学诞生了,其代表就是谢跳的《秋竹曲》和《咏竹》。此后,历代文人墨客对竹吟咏不断,创造出大量咏竹文学作品。竹之挺拔、常青不凋之色以及竹的摇曳之声和清疏之影,尽入诗怀,并借以象征与表现虚心、高洁、耿直、坚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构成情志依附于竹意象、情志贯注于竹意象、情志超越于竹意象几种文学符号类型,显示出清新淡雅、幽静柔美的审美特征。
竹书画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四。中国绘画画竹始于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画的重要一科——墨竹画已问世,北宋文同、苏轼等人开始大量画竹,完善了画竹艺术。清朝涌现出倾毕生精力于竹的画家——郑燮,他不仅留给我们大量写竹画,而且在画竹艺术上多有创新、理论上颇多总结。从正直、高洁、孤傲、坚贞、抗争到直爽达观、体恤民情等,画家们都借画竹得以象征与表现,并构成别具一格的简淡逸远的绘画风格。
竹造景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五。竹子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植物材料,从上林苑、辋川别业到寿山艮岳,都有竹子景观的记载。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中有不少竹子造景的范例,如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沧浪亭的“翠玲珑”、留园的“碧梧栖凤”、个园的“春山”等等。竹子造景可通过题咏、匾额、楹联、名人故居、雕塑以及竹韵景石等艺术手法渲染竹文化,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营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
竹人格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六。竹在中华文化中被人格化,成为象征中华民族的人格评价、人格理想和人格目标的一种重要的人格符号。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和道家设计出两种迥然相异的人生道路和人格理想:建功立德与遁迹山林、刚正奋进与淡泊自适。这迥然相反的二元人格标准构成了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系统,竹人格符号以其特有的包容性,意指着中国传统人格的整个结构和系统。 竹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形成华中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
中国竹文化的核心, 白居易在《养竹记》中总结竹的品性“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将之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中赋予竹子“刚”、“柔”、“忠”、“义”、“谦”、“贤”、“德”等品格。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把竹的特性拟人化,如人们极易由竹的不畏严寒联想到人的坚贞不屈的人格品质,由竹的清风瘦骨联想到一种“超然脱俗”的人生境界。这种竹的自然属性同人的人格特点发生契合是中国竹文化的核心所在。
郑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诗句都是借竹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或表现自己的人格理想。而湘妃的斑竹泪更是使竹成为女子对于爱情坚贞不渝的写照。享有诗佛之誉的王维最擅长以竹来传达自己的禅悟体验:“独坐幽徨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生产生活的资料到具有自然观赏价值的景物再到表现人类精神追求的审美载体,竹在人们的生活中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自然到“人化的自然”再到“自然的人化”,实用性向审美性的转变标示出人们对同自己息息相关的自然的终极关照。
中国竹文化的特征, 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竹文化具有浓重的文学和美学、宗教和民俗、生活和乡土气息特点。它既有道德人格的比附意义,又有理想爱情的象征意义,同时又是禅宗禅趣的载体。
中国竹文化具有突出的伦理主义特征。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结丛,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整体光彩,竹文化的伦理性特征正是中华文化伦理性的反映。竹文化渗透的领域之所以如此广泛、所凝聚的民族精神之所以如此深厚,是因为竹的某些特征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异质同构性”,竹文化兼收并蓄地融合了中国古代诸家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伦理精神对竹提出了文化的需要并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天人合一”的类比思维则使竹与人及其文化相结合。
竹文化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识。无论是竹文化的构筑材料、形制特征还是它所体现出的文化氛围,无论是竹文化的能指还是它所象征与表现的意指,均能非常鲜明而突出地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特色,透露出深厚的中华内涵。一双竹筷,一座竹楼,一架竹桥,一根竹笛,一把竹丝扇,一只竹管毛笔,一首咏竹诗,一副墨竹画,一句“无竹令人俗”的人生格言……无不弥漫着迥异于欧洲文化、非洲文化、拉美文化的中华文化的浓郁气息:竹筷是中餐别于西餐的标记,筒车是中国古人独有的运输工具,竹丝扇是中国能工巧匠的杰作,竹管毛笔是古老中华文化的象征,竹笛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咏竹诗是中国咏物诗的一类,墨竹画代表着中国画,借竹喻人格只为中国哲人所道出……不必诠释,无需标签,人们自会睹物思人,见景生情。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正是通过竹及其他文化事象得以显现,从而与其他文化判然相别。 咏竹五
明代作者;
憨山德凊
咏竹五首[五言绝句
【其一】
寒飞千尺玉,清洒一林霜。纵是尘心重,相看亦顿忘。
【其二】
矫矫凌云姿,风生龙夜吼。霜雪不知年,真吾岁寒友。
【其三】
霜干寒如玉,风枝响似琴。潇湘一夜雨,滴碎客中心。
【其四】
叶落根偏固,心虚节更高。一林寒吹发,清夜伴松涛。
【其五】
淇澳春云碧,潇湘夜雨寒。虚窗人静听,飒飒响琅玕。 中国竹文化的源流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竹子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竹文化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诸多方面。考古和历史文献资料证实,原始时期中国竹林的分布,西起甘肃祁连山,北到黄河流域北部,东至台湾,南及海南岛。中华文化发源的两大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正是在竹林生态区域之内。我们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正是在这种竹生态环境下产生和演进的。竹子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字、生产、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以及日常生活,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毫不逊于石器、金属,以致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的中国竹文化。
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研究表明,我国商代就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竹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
早在九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一千年。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在生活中更是大展身手,与人们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中国竹文化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度,丰富的竹资源为我国古代用竹、种竹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是中国竹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中国对竹子的培育和利用已有六千多年历史。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加强,竹子的优良特性和开发价值得到重新认识,且已被逐步推上生态环境建设和山区经济建设的历史舞台。
竹子具有其他一般树木无法比拟的多重特点和优势,发展竹资源、开发竹产业能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推进产业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典型的竹子公园有北京紫竹院公园、上海万竹园、南京菊花台公园、成都望江楼公园及广州晓港公园等;以竹景为主的“园中园”主要有北京植物园的“集秀园”、杭州黄龙洞圆缘民俗园的“方竹园”、马鞍山采石矶公园的“万竹坞”等。位于安吉县竹种园内的中国竹子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展馆面积最大、展品最丰富、设施最先进的竹子专题博物馆。
中国竹业的盛典——1997年开始每两年一届的中国竹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和首届十大“中国竹子之乡”的评选,为我国竹文化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1997年11月,总部设在北京的第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竹藤组织的正式成立,更是世界竹业的一大盛事。
对竹文化进行研究的组织机构、科研成果、专着论文等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神奇朴实的中国竹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在中华民族精神长河中留下了深长的历史投影。它正以倔强的生命力随着文化传统对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实现同现代文化的综合,以形成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文化意识和品格 。

9. 竹子有多少年的历史

据考究,竹子是冰河时期经已存在的物种,则应该有至少10亿年历史了。

10. 从古到今竹子做什么

竹在科技方面的应用引人入胜。早在商周时代,中国已发明使用竹钻;公元251年李冰任四川太守时,便带领民众修筑了世界上第一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四川都江堰。其中使用了大量的竹子。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来水管是用竹子制作的,古时称为“笕”。在盛产竹子的四川,汉代时人们已用竹缆绳打出了深厚度达 1600米的盐井。到19世纪这种竹缆绳打井技术才传到欧洲,1859年美国在宾尼夕法尼亚州钻出了第一口油井。早在9世纪中国已开始用竹造纸,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竹枝是上等材料。 久负名的湖笔已发展成羊毫、兼毫、紫毫和狼毫四大类、250余个品种,既是人们得心应手的书写工具,又是赏心悦目的工艺品。算盘是中国古代科学发明的成果,而它的前身“筹算”,就是用竹签做筹码来进行运算的。随着火药的发明,南宋时人们采用竹管制造出突火枪;明代的万户在自己坐的椅子的四条腿上各绑一个大竹筒,里边装上火药,想点燃后利用火药喷射的反作用力,将自己送入空中,最终被火药炸死。虽说有点异想天开,你能说它不是最早的“载人火箭”吗?明代,人们用竹筒制作成一种“二级火箭”,名叫“ 火龙出水”,发射升空时极为壮观。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20世纪末,人类成功的利用竹子生产出竹纤维,用竹子经过化学处理生产的竹纤维具有手感柔软,悬垂性好,染色色彩亮丽,而且具有天然的抗菌功能。竹子高温炭化后形成竹炭,竹炭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清除周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竹炭加入涤纶纤维就形成了竹炭纤维。竹炭纤维不但具有除臭能力,还具有很好的释放远红外、负离子的功能,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已广泛应用到家纺、袜子、内衣等贴身纺织领域。

竹子用于建筑艺术历史悠久。汉代,能工巧匠利用竹子为汉武帝建造的甘泉祠宫,造形美观。宋代大学士王禹偁在湖北黄冈做官时,自造竹楼,并写了《竹楼记》,其中对竹楼的音响效果写道:“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 有碎玉声;宜鼓琴,琴声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所助也。”真乃美奂绝仑。盛产竹子的南方,竹楼是寻常百姓家的房舍。西南少数民族如傣族至今仍住竹楼,绿树芭蕉丛中掩映着座痤竹楼,充满了诗情画意。修竹何以成为建筑中的龙材呢?竹子体轻质坚,皮厚中空,抗弯拉力强,浑身展现出力学美。科学家对竹子进行力学测定表明,竹子的收缩量很小,而弹性和韧性极强,顺纹抗压强度每平方厘米为800公斤左右;顺纹抗拉强度每平方厘米可承载1800公斤;其中刚竹的顺纹抗拉强度每平方达2833公斤,享有“植物钢铁”的美称。因此人们用竹子代替钢筋, 浇铸竹筋水泥建筑物。竹子的抗弯能力极强,如大毛竹的空心度为0.85 ,抗弯能力要比同样重量的实心杆大两倍多。机械设计师从中受到启发,研制出很有价值的空心转动轴,在不降低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可节约一半钢材。着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从郑板桥的《兰竹图》中受到启示,设计建造高达315米70层的中国银行大厦。这一“仿竹杰作”,巍然屹立于多台风的香港,“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有了竹,才有了竹乐器有了音乐。在《汉.律历志》中记有一个传说,黄帝指使一个叫伶伦的人定“音律”。伶伦便去大夏之西,从昆仑山南麓取来了竹子,断面节间,长6寸9分,吹之,恰似黄钟宫调,音律优美。从此便有了箫笛等乐器。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竹制的十三管古排箫实物,是目前考古文物中发现年代最早的排箫。 古时称音乐为“丝竹”,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称乐器演奏者为“竹人”。中国南方有一民间乐器,直接称为“江南丝竹”。中国传统乐器如笛、箫、笙、筝、鼓板、京胡、二胡、板胡等皆离不开竹。从那牛背上的牧童吹响动听的竹笛,苗寨传情的芦笙,到现代流行音乐,都有竹乐器悦耳的演奏。中国第一家竹乐团所使用的乐器全都是竹子制成,以笛子来说就有十几种,如只有一个孔的吐良、两端堵口的,一支笛子可以同时吹奏两个声音的双音笛,带拐弯的大低笛,长达3.2米,重近5公斤的巨笛,短的仅有4.6厘米的口笛等。他们还研制出失传千年的古代低音乐器“相”,用锤击打的竹板琴,拍击竹管发音的拍筒琴,根据民间渔鼓发展成的竹排鼓,用世界上最粗的竹子做的巨龙鼓,用1000多摄氏度高温烧成的竹炭做成的能发出金属般声音的炭琴等。可以说中国的管音乐,实际上就是竹管音乐,演奏的乐曲是一种远离尘嚣的最清纯最原始也最贴近自然的天籁之声。

阅读全文

与竹子的历史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