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上什么公是

历史上什么公是

发布时间:2022-05-13 19:01:09

A. 历史上有几个人被后人尊称为某公

被后人尊称为某公的人实在太普遍了,基本上落实到书面文字上的人都可以称为某公,最普遍的大概就是每个家庭的祖谱,每个历代祖先都是某公,名字后边加个公字。
在古代某公只是社会交往时的尊称,和现代的先生,阁下一样普遍,在历史上只有称为某子才是最大的荣耀,比如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如孔子,孙子,老子,墨子,庄子,宋朝的朱熹也被后人称为朱子。

B. 历史上的“一大二公”具体是什么

一大二公是对当年人民公社特征的描述,它规模大,一般一个乡一个公社;它公有化程度高,农民几乎没有私有财产,生产生活资料都是公有的。

C. 历史上有姓公的名人么

1、公勉仁

公勉仁,官至山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公勉仁号西端口,字尚德。公勉仁,生于齐地,蒙阴,自古隶属江北蛮荒之所,受齐气影响深远,齐风自古“兀傲雄肆”,尚侠义,出生于此的公勉仁自幼受齐地尚武文化与鲁地诗书礼仪文化影响,自幼秉性耿直、凛凛有气节,为官不喜附权贵。

明正德初(公元1506年)公勉仁以逆刘瑾被逮下锦衣卫狱,终无性命之忧,降为四川布政司参议,外贬谪五年,后因督师讨贼协剿有功,擢都察院都御史七年,终官至大同巡抚、都察院都御史,系明中期朝廷重臣。

公勉仁卒后,其家族连续五代均是三榜进士出身,五世进士,父子翰林,一时名重朝野。 1490年(明孝宗弘治三年)中进士,授“行人”,后升任江西道监察御史,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权势颇重。后升任太仆寺少卿,再升(山西)大同巡抚等,官居要职。

明武宗正德初年,因得罪宦官刘瑾,被降为四川布政司参议,因剿蜀寇有功,又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大同,在边十年,边陲无警。着有《东山集》,现仅存清《蒙阴县志》中记载的《舟中野望》七律一首。蒙阴野店镇上东门村,原建有都宪石坊1座,即公勉仁的石坊。

2、公跻奎

公跻奎,官至湖广兵备道按察司副使。公跻奎是公鼐的曾祖父,公勉仁之侄,公景仁之子,原名志厚,号中山,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中进士,初授工部郎中,出守山西潞安,后升任湖广按察副使,后调广西,讨平反叛,累立战功。着有《中岩诗草》行世,今天尚能读到他吟咏“蒙阴八景”的律诗八首。

3、公一扬

公一扬,官至工部郎中。公一扬是公跻奎三子,公一扬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中进士,是“五世进士”的“第三世”,初授大理寺评事,迁河南裕州知州,仕至工部郎中。着有《闲音集》。

其《秋夜弹琴》、《卜筑》二首及《蒙阴八景》等诗尚能找到。公一扬去世后,公氏家族呈请批准,在蒙阴县署右边为其修筑石坊一座,号“荣世坊”,现因社会动荡早已踪迹全无。

4、公家臣

公家臣,官授翰林院编修,南京户部主事。公家臣是公鼐之父,初选翰林院庶吉士,转授翰林院编修,南京户部主事,会典纂修官,后赠礼部左侍郎。公家臣字共甫,号东塘,于1571年(隆庆五年)中进士,初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任会典纂修官,负责校阅《世宗实录》。

1577年(万历五年) ,由于他主持正义,不苟异同,受到当权者张居正的嫉恨而被贬官,降为泽州判官,移官至广平司理、南京户部主事,1583年(万历十一年)卒于滁州,终年五十一岁,后赠礼部左侍郎。

5、公鼐

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詹事、两朝实录副总裁、赠礼部尚书,谥“文介”。明代着名文学家、诗人。明朝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

公鼐是明末万历年间着名的文学家、诗人,提出“齐风”的诗歌主张,公鼐“论诗主张一时代有一时代之风情反对模拟复古”,与于慎行、冯琦时称“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

在晚明诗坛占有重要的地位,三人一起标举“齐风”共同推动了万历前期山左诗坛的发展,以地域之风影响全国,成为晚明诗风走向的先导。“齐风”主张有其自身的内涵和产生的原因,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 中国历史上的伯爵都有哪些怎么称呼(如XX公、侯爷、王爷、县男等)

王爵:通常非皇子宗亲不封王,分为一个字的亲王(如齐王)、两个字的郡王(如广平王)。非常时期,有大功之臣,最高可封郡王,如唐朝郭子仪封汾阳王;或者死后追封(追赠)郡王,如岳飞死后追封鄂王。臣民称呼“x王殿下”。
公爵:唐朝时分为国公、郡公、县公,国公以国为封号,如程知节(程咬金)就封爵卢国公(卢国是春秋时期山东一带的诸侯国),郡公、县公以郡/县名字为封号,如修武县公,有时还在封号前面加“开国”二字。宋、明时统一封国公。下级以封号相称。
侯爵:秦汉时分为关内侯、亭侯,卫青的爵位长平侯就是关内侯,《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就是亭侯。隋唐之后又有县侯、乡侯,同样以行政区划为封号,下级以封号相称。
伯爵:同样以县、乡为封号,有时也比较随意,如大汉奸吴三桂的平西伯。同样是封号相称。
子爵/男爵也是以县/乡为封地/封号,称呼亦同例。
注:除王爵外,其他爵位都有世袭、降等世袭、非世袭三种情况。世袭就是长子(世子)继承父亲的原爵位,老子是国公,死了,儿子继承,仍然是国公。降等世袭就是老子是国公,死了,儿子继承时降为郡公/县公。非世袭就是老子是县男,死了,就没有爵位了,儿子什么也不是。

E. 历史上对春秋对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合称什么

史称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的其他说法:
《史记》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而《荀子·王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中学历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

简介: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能在政治、军事中占据主导地位,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史称:春秋五霸
(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迫协诸侯、把持其政)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和号令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这些权力已逐渐转移到诸侯手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各诸侯国内也出现了君臣逆位的现象——“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更甚至于一个诸侯国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动向——“陪臣执国命”。铁农具的出现提升了生产力,大量井田之外的土地被开垦,这成为诸侯国强大的主要原因。周王朝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础上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动荡局面。王室、诸侯、卿大夫之间相互混战,天下大乱。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参考资料:http://ke..com/link?url=-NZqHd3YxWIEgiknUc-_

F. 历史上有楚南公吗

有的。楚南公原是楚国贵族.第一贤者,楚亡国之时曾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般的豪言壮语。

G. 历史上被称为公的有几个人

这个没法统计
公 在古代对人称呼时 有以下含义
1古爵位名 公侯伯子男
2朝廷高官位名称 “三公”
3对男性的长者或老人的尊称
4公卿(泛指朝廷中的高官);公族(诸侯的同族,王公的子孙);公徒(诸侯的步兵);公令(诸侯的命令);公孙(诸侯之孙)
5通“翁”。父。又丈夫的父亲
.....
这样看来每一个意义 代表的人都很多 没法列举

H. 历史上都是有什么公什么侯列举几个

封侯封公规则是这样的。
封地+等级
如关羽汉寿亭侯就是封地汉寿,等级是亭侯
侯有封地的有三个等级县侯(如吕布的温侯封地是温县),乡侯(诸葛亮武乡侯)、亭侯(封地是亭等级的),以上统称列侯,再次有关内侯,还有没有封地的称号侯(名称太多了)。
公王也一样,不过封地大些。
所以这种太多了。

I. 历史上的远公是谁

远公 就是 慧远的尊称慧远(334年——416年),东晋时名僧,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人,他是继着名高僧道安之后的佛教首领,因其大力弘扬净土法门,被后人尊为净土宗初祖。 [编辑本段]师从道安 慧远本姓贾,出身于仕宦家庭。他从小喜好读书,十三岁时即随其舅父令狐氏游学于许昌、洛阳一带,读了大量儒家、道家典籍。《高僧传·卷六·释慧远传》载,他“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致使当时的宿儒贤达,莫不叹服他学识渊博。
晋穆帝永和十年(公元 354年)慧远二十一岁。当时,他仍志在儒学,而政治动乱的东晋社会使他产生了避世思想,久怀隐居之愿。他打算远渡江东,就学隐居豫章(今江西南昌)的范宣子。范宣子雅好经术而拒绝作官,名重大江南北。可是这时正值石赵统治集团在石虎杀后内部矛盾激化,互相残杀,东晋又连年北伐,中原再度陷入极大混乱,南路阻塞,使慧远不能如愿南下。当时,佛图的大弟子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宣传佛法。慧远听说后,便携同弟弟慧持前往恒山,拜师求救。上山后,他听道安讲了《般若经》,“豁然而悟”,叹息说:“儒道九流,皆糠秕耳!”(《高僧传·释慧远传》)于是毅然与弟弟投簪落发,开始了佛教僧侣的生活。
在道安的弟子中,慧远“厉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他贫旅无资,连衣服也常常缺乏,可是始终坚持不懈,夜以继日,刻苦学习,精心思考。道安见他聪明勤奋,对佛教义理领会得非常深刻,常赞叹说:“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把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希望,寄托在慧远身上。慧远师事道安仅三年,由于勤奋钻研,学业优异,便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开始讲解《般若经》。般若学所宣扬的“实相”,即所谓超时空的本体,听众往往感到很难理解。有一次,一个听众对道安阐发佛法的论着《实相义》提出质疑,慧远援引《庄子》义作类比来解释实相,使听众很快明了。从此之后,道安唯独允许慧远不废俗书,可以引佛典以外的书籍来比附说明佛理。 [编辑本段]巧驳道恒 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 365年),慕容氏侵扰河南,慧远随道安避难到了湖北襄阳。当时,名僧道恒在荆州一带宣扬般若学的“心无”义,影响颇大。“心无”义主张排除外界万物对心的干扰,没有否认外界万物的存在。这在般若学其他流派看来,是对唯物主义的让步,所以引起佛教界群起而攻之。慧远奉道安之命前往慰问正在患病的竺法汰。竺法汰这时指使一个弟子去跟道恒辩难。慧远去后,也就席向道恒攻难。据《高僧传·卷五·竺法汰传》载:
慧远就席,攻难数番,关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动。尘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杼柚何为?”坐者皆笑。心无之义,于此而息。
“不疾而速”,语出《易·系辞》。“杼柚”,是织布机部件,杼即梭子,柚即轴子,引申为反复思考的意思。“心无”义主张心体“豁如太虚,虚而能知”,所以慧远反驳说,既然“心无”能“不疾而速”,又何必苦费思索!慧远巧妙地援引《周易》驳斥道恒,使道恒一时无言以对。 [编辑本段]卜居庐山 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 378年),前秦符丕围困襄阳,梁州刺史朱序留住道安不让外出(后来被符丕送往长安)。道安便遣散徒众到各地去传教。临行前,道安对弟子们一一给以诲勉,唯独慧远不蒙一言。慧远跪在师前问道:“独无训勖,惧非人例?”道安说:“如汝之人,岂复相忧?” 于是,慧远等一行十余人告别了道安,南下荆州。从此,慧远终生再也未得与师相见。
之前,慧远曾和同学慧永相约,将来同去广东罗浮山结宇传道。慧远为道安所挽留,慧永就先走了。途经浔阳郡,慧永为郡人陶范所留,住在庐山北面陶范为他建造的西林寺中。慧远别师过江后,先住上明寺,接着便拟往罗浮山。到了浔阳,他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便暂住进了这里的龙泉精舍。慧永与慧远是同门旧好,所以要求慧远在庐山住下来。他找江州刺史桓伊商议,说:“远公正要弘道,现在徒属已广,还会有更多的人来追随。贫道我所栖偏狭,不足相处,怎么办呢?”桓伊便在山的东面又专为慧远建造了房殿。这就是后来成为南方佛教中心的着名的东林寺。此寺处于风景名胜地,加之慧远精心布置,更显得有些神风仙气。正如《高僧传》所载:“远他创造精舍,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径苔合,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慧远早在奉侍道安时就听西域沙门说西域有佛影,到庐山后,向来庐山的罽宾禅师佛陀跋多罗和一位律学道士详细询问他们所亲见的佛影情状,并依此立台画像,铭刻于石。同时,命弟子道秉远至江东,嘱陈郡享有盛名的大诗人谢灵运制铭,以充刻石。传说陶侃(东晋官员,历任荆州刺史、广州刺史、征西大将军、江州刺史等职)曾在广州得阿育王像,送给了武昌寒溪寺。慧远创建东林寺后,将此像也迁至庐山。他在这里居住了三十多年,直至往生。 [编辑本段]匡正佛法 慧远卜居庐山之时,佛教在江南已经有很大势力。可是佛教界风气不正,佛法衰颓。尤其是一些上层僧侣,附炎趋势,迎合时流,外言弘道,内图私利,竞相奔走于权贵之门。有些甚至与最高封建统治者交通,窃弄大权,倾动乱时。慧远目睹这种状况,非常忧愤。在《与桓太尉论料简沙门书》中,他尖锐地指出:“佛教陵迟,秽杂日久,每一寻思,愤慨盈怀。”在潜居庐山以后,他一面不入都邑,不仕王侯,身体力行,维护佛法,以自己高尚淳朴的德行为僧伽争荣誉,树楷模,一面积极提倡翻译佛经,宣扬佛教戒律,并努力用佛学来融合儒学和玄学,为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取得应有地位作出了重大贡献。
慧远在庐山居住三十多年,始终影不出山,迹不入谷,每送客散步,也只以庐山虎溪为界,他孜孜为道,务在弘法,是从事佛教活动最重要的时期。到庐山后,他看到当时南方佛经很不齐备,禅法无闻,律藏残缺,就派遣弟子法净、法领等人远度葱岭,寻求佛经。这些弟子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从西域带回《方等》新经二百余部,得以传译。慧远在庐山一直千方百计同各地名僧互通消息。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罽宾(在今印度西北部)佛教小乘毗昙学大师僧伽提婆南下庐山,慧远便请他译出了《阿毗昙心》和《三法度论》。阿毗昙略称毗昙,系小乘佛教一切有部的典籍,其教义主要是以我为无,以法为有(法,本指佛教教说、规范等,这里指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毗昙学约在东晋时始行中国。释道安曾大力赞助译出有关论典。慧远继承师业,兼弘一切有部《毗昙》。当时和他同住庐山的着名佛教学者竺道生等人也精于提婆的毗昙学。毗昙学风靡一时,是同慧远组织译经和大力提倡分不开的。
后秦弘始三年(401 年),着名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父籍天竺,生于龟兹,即今新疆库车一带)入居长安后,慧远便向他致书通好,交流佛教译本,并派遣弟子前往听讲问道。后来听说罗什要回本国,他马上作书,略问佛经中数十条事,请为批释。罗什一一作答,现存十八章,即所谓大乘大义章。慧远对于佛教戒律也很重视。弗若多罗曾在关中翻译《十诵律》,未竟而逝。后来慧远得知昙摩流支来中国带来了这部佛典,就派遣弟子昙邕致书祈请,译出了全本《十诵律》。《高僧传·释慧远传》评价说:“葱外妙典,关中胜说,所以来集兹土(指江南)者,远之力也。” [编辑本段]名重政界 慧远在庐山对佛教理论,继续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有所发挥,使佛教和政治进一步结合起来,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他主张佛性之说,认为佛的精神实体是不变的,是永恒存在的,人们应该把达到这一境界作为奋斗目标。佛教徒称佛学是内学,把儒、玄叫做外道。而慧远不仅精研佛学,而且兼通经学和玄学,一身兼儒、佛、玄三家。他认为儒、佛、玄三家作为统治思想来讲,立场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主张“内(佛)外(儒、玄)之道,可合而明”,企图以佛学为主,以儒玄为辅,达到会之有宗(佛),百家(儒、玄)同致的目的。慧远还极力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因此被后世净土宗(也名白莲宗、莲宗)僧人推尊为初祖。晋安帝元兴元年( 402年),他约集信徒刘遗民、周续之(二人均是玄学家)、宗炳、雷次宗(二人均是儒家)等名士一百二十三人,在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死后往生西方佛国极乐世界。在慧远等人的提倡下,“净土”法门在南方开始广泛流传。但是社会上流传的所谓慧远与十八高贤立白莲社的说法,据现代着名中国佛教史家汤用彤考证,纯属伪说。
慧远在庐山期间虽然坚决谢绝要他出山做官的一切请求,不介入政事,但是与当时政治上的重要人物却有着广泛的交游,也博得了上层统治者的敬重,这为他传播佛教的活动提供了很大方便,同时也保护了佛教。当时,东晋司徒王谧、护军王默都对他表示钦慕,安帝甚至还向他致书问候,就连北方的后秦统治者姚兴也对他致书殷勤,不断赠送食物礼品和佛教法器。慧远同荆州刺史殷仲堪关系也很密切,殷仲堪曾到山上看望过他。后来,图谋夺取王权的桓玄攻打殷仲堪,军经庐山,要慧远出山相见。慧远称疾不出,桓玄只好亲自入山去看他。在此之后,慧远和桓玄有过多次书信往来。晋安帝元兴年间,桓玄攻入建康,杀死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掌握了全部朝政。他致书慧远,询问对于沙门不敬王者的看法,并下教令沙汰沙门。教令最后特别指出:“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例。”慧远复书给桓玄,一方面承认佛教陵迟,问题严重,一方面又提出要尊重佛教徒本人的愿望,并且要保护持有各种不同信佛方法的虔诚信徒。他以自己崇高的声誉和圆熟的政治手腕,终于使具有震主之威的桓玄听从了他的意见。
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 410年),卢循率领十余万农民军从广州起兵北上,占据江州(今江西九江)时,入山拜访慧远。慧远与卢循的父亲卢嘏同过学,见到卢循后热情相待,并高兴地述说幼年往事。当时有的和尚劝慧远说:“卢循为国寇,同他这样交厚,难道不会引起朝廷怀疑吗?”慧远不以为然地说:“我佛法中情无取舍,这一点有识之士都了解,没有什么可怕的。”不久,卢循被刘裕击败。刘裕率领军队追击卢循经过江州的时候,手下人告诉他说,慧远与卢循交情很深。刘裕说:“远公世表之人,必无彼此。”于是派人给慧远送去一封信,表示敬意,同时还送给慧远一些钱和米。 [编辑本段]留名千古 慧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一说为417年),卒于庐山东林寺,享年八十三岁。他的着作被整理为十卷五十余篇。现存着作按类别有《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三报论》、《沙门袒服论》等论文四篇,有《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统经序》、《大智论钞序》、《阿毗昙心序》、《三当度论序》、《念佛三昧诗集序》五篇序文,此外有书信十四篇以及一些铭、赞、记、诗等,主要收集在《弘明集》、《广弘明集》和《出三藏记集》中。
慧远生前德高望重,在佛教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着名诗人谢灵运曾为他写了一篇碑文《远法师诔》。南齐僧人道慧读了慧远的文集,慨然叹息,恨自己生不逢时,未能亲见慧远。为了实现夙愿,他和另一个僧人智顺溯流千里,到庐山观看慧远的遗迹,在那里流连了三载才回去。

J. 历史上,什么人叫什么什么公

(1) 君王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左传·庄公十年》
(2) 又如:公人(旧时衙门里的差役);公事人(犯人);公见(公务繁忙)
(3) 古爵位名 公,爵名,五等之首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公羊传》 尔公尔侯,逸豫(快乐)无期。——《诗·小雅·白驹》
(4) 古代朝廷最高官位的通称。后泛称朝中职高掌权者 光凡为御史大夫丞相各再,壹为大司徒、大傅、大师,历三世居公辅位,前后十七年。——《汉书·孔光传》
(5) 又如:公卿(泛指朝廷中的高官);公族(诸侯的同族,王公的子孙);公徒(诸侯的步兵);公令(诸侯的命令);公孙(诸侯之孙)
(6) 旧时对男性的长者或老人的尊称 凡尊老,周晋秦陇谓之公。——《方言》 赵中大夫 白公。——《汉书·沟洫志》 游诸公。——《汉书·田叔传》 公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史记·项羽本纪》 公(袁可立)多才艺,善持论。——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7) 又如:张公;许孟公;公母(方言。指大爷大娘老两口);公修公德,婆修婆德(修德属于个人,不得代替)
(8) 通“翁”。父。又丈夫的父亲 宋人嫁子,若公知其盗也,逐而去之。——《淮南子·汜论》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公姥(指公婆;指岳父);公姑(丈夫的父母,亦称“公婆”)
(10) 长本人两辈的男性亲属。如:外公;舅公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什么公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