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国防历史的启示是什么

国防历史的启示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14 03:31:15

‘壹’ 中国国防历史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一、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孙子则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富国是强兵之本,强兵之急。这一观点抓住了国防强大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王朝,无不强调富国强兵。秦以后的汉、唐、明、清各代前期国防的强盛,都是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结果;与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败,也都由于经济的衰落导致政治腐败和国防孱弱所至。无数历史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二、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政治与国防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良好的政治是固国强兵的根本。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史,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虚弱。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乃至晚清都是如此。

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翻开几千年的国防史,人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是巩固、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颓败。

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残酷的镇压,最终造成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贰’ 从我国国防历史中得到什么启迪

学习国防历史给人最大的启发,就是我们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借助对国防历史的学习,还能够提高人们对国防工作的认识,使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培养,所以我认为学习我国国防历史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爱国主义观念

国防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人和领土完整,这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借助对国防历史的学习,能够很好的提高人们的爱国主义观念。

总之学习国防历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学习人们才能加深对历史的了解,才能产生忧患意识,才会更加积极的支持和参与到国防建设事业中来,不断提高人们的爱国主义观念。

‘叁’ 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有哪些

毛泽东军事思想之所以能够科学回答如何建设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和夺取武装斗争胜利、科学回答在取得全国政权后如何建立现代国防的重大课题,首先在于准确把握了20世纪上半叶战争与革命世界潮流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准确把握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情军情。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之所以能够科学回答如何开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重大课题,首先在于准确把握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准确把握了相应的国情军情。

(3)国防历史的启示是什么扩展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深刻分析、准确研判军队建设的历史方位,明确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依据。从世情看,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战略格局、全球治理体系、全球地缘政治、综合国力竞争发生重大变化。

从国情看,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发展前行中的阻力和压力也在增大。从军情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国防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军已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并加快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

但要看到,我军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我军打信息化战争能力不够、各级指挥信息化战争能力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

正是基于对我国由大向强发展关键阶段时与势的准确把握,习近平同志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的重大课题。

‘肆’ 回顾中国国防历史有哪些启示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大国。几千年的国防史为我们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经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而战,为民族而战,为和平而战。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不可欺凌、不可战胜的。纵观中国国防历史的种种历程,前人留给了我们太多重要而有意义的启示。现我总结如下:
(一)、国防强大的基础是经济实力的强大
建设强大的国防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国家想要发展,不被外界威胁而自强,则必须强大自己的国防。国防强大的基础体现在于国家的经济实力。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军事思想家就提出了“富国强兵”的重要思想。从秦到清,这一思想在各个朝代的前期都得以贯彻实施,统治者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促迸了经济的发展,所以秦有统一六国的大业,唐有贞观之治,清有康乾盛世,这些都是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的结果。相反,各个朝代的衰败、更替,大多是其末期的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所导致的。在这一点上,现代国防与古代国防具有极大的共同性,所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战略方针,经过二十几年的实践,这一高瞻远瞩的策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只有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只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才能保证国防无坚不摧、固若金汤。
(二)、坚持党的领导和建立一支忠于国家、人民的现代化军队是建立强大国防的根本保证
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就必须有一个睿智的领导核心和一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军队。历史上,凡是兴盛的朝代,除了大力发展经济外,统治者大都雄才伟略、足智多谋,实行比较开明的治国之策,并拥有一支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的军队。现代的中国,没有了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却有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们一步一步地领导策划,国家才一步一步走向发达、富强。
(三)、人民群众是建设强大国防的前提与关键
“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之中”;“团结就是力量”。国家军民上下团结,民族友爱互助,是一个国家自强的根本,是国防力量的源泉,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互助,才能共同抵御外敌,让所有侵略者望而生畏。
漫漫五千年,留下多少中国人民的智慧成果。观古如鉴今,考察国防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得到启示,是研究当代中国国防、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课题。

‘伍’ 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有哪些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两件大事,一个是发展 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

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 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国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服务于国家利益。

丘吉尔有 一句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从中我们可以发 现,国防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 翻开中华名族悠悠的历史长卷,我的国防经历了无数个强盛与衰落的交替。

大约公元前 21 世纪, 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 出现了 国家。从此,作为抵御外来侵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国防的雏形便函产生了。随后的几千 年征战中,为保家卫国,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 各诸候国之间连年征战, 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 虽然当时的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学主张 方面各放异彩,诸如义战却不非战非攻兼爱却不非诛。

富国强兵以正治国,以 、奇用兵、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武备和国防的重视,而且国防思 、想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全面奠定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 期已经基本成熟。

历史进入秦、汉、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国防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间开始全面整理兵书,初步形成古代军事学术体系。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整理,战略思想趋 于成熟,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

宋朝至清朝前期,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没落时期, 但军事上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因此,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上也有相当的发展,大量军 事着作面世,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总体上来说,夏朝至前清,古代国防理论不断发 展和完善,形成较为完整的古代国防理论体系。

‘陆’ 我国国防历史的启示是啥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

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

68年前,一个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枪炮声震惊了卢沟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枪炮相加,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觊觎已久。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就制定了以鲸吞中国为核心的所谓“大陆政策”,在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10年后又在我国东北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强迫满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进入大陆”的迷梦、畸形膨胀的野心,使得这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恩惠最重的国家成为近代以来祸害中国最深的国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抛出了对华侵略总战略: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趾高气扬的日本,已掩饰不住要彻底奴役中国的野心。

上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地区,挑起侵华序幕,随后将枪口瞄向内蒙古、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热河省。

回顾近代中日关系史,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认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具体战斗在某一地点发生可能有其偶然性,但同日本进行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大战却是必然的!

中日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开战?这背后的根源在哪里?一个岛国为什么能一步步地侵吞国土面积数十倍于它的大国?历史学家的评论一针见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其军国主义扩张野心不断膨胀的结果。

战争是两国实力的对抗

战争是精神的较量,更是物质的对抗。“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然而,虚弱的国力,有国无防的现实,没有做好开战准备的民心士气,让西方的观察家们在惊讶于中国人顽强战斗意志的同时,也预言中国人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厮杀中前景黯淡。

让我们来看一看开战之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中国为1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旧中国没有重工业基础,年产钢不过4万吨,年产弹药几千吨,武器主要靠进口。

就军队装备而言,日本海军吨位为190万吨,是中国0倍~30倍。日本作战飞机有2700架,而中国仅有305架。拥有近百万之众的中国陆军只是数量上的优势。日本1个师的武力装备,在战争之初相当于中国1个师武力装备的3倍;而在战争的中后期,已经相当于中国的8倍~9倍。

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军队让欧美列强也不敢轻视,而中国只有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和数十个各自为政的地方政府,经济结构、组织形态和技术水平都还停留在“前现代”的状态。谁都知道,一个软弱乏力的国度与一支如狼似虎的现代化军队开战意味着什么。

在淞沪战场长达3个月的鏖战中,中国方面共投入70多万兵力,伤亡20余万人。史料记载,当时的正面战场整营整连阵亡不是罕见之事,每日经由兵站送往后方的伤员常在万人以上。从西部内地行军赶到东南、华北前线的川军官兵们没有见过坦克车,一些战士所拥有的武器还是大刀、长矛。他们上战场就像是羊入虎口,甚至还没见到敌人就战死疆场。据统计,仅仅是中央军校1929年至1933年毕业的25000名年轻军官中,就有10000名牺牲在全面战争爆发的前4个月,阵亡的比例高达40%。

回顾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历史,我们除了对血肉拼搏的感动,更有对实力不济的无奈。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贵,但总呈现出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壮。周总理曾对那场战争感慨: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政策,对付帝国主义却不能不讲实力。只有在国家总体实力包括军事实力方面能追赶上世界水平,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日本的侵略对中华民族的伤害可谓创巨痛深。侵略战争使中国的现代化至少延误了50年时间。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积累的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财富丧失殆尽。

一项不完全统计表明,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掠夺钢铁3350万吨,煤5.86亿吨,粮食5.4亿吨,木材1亿立方米。要知道,10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党政府277年的财政收入、26年的工业总产值,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索要赔款总数额的数十倍。

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强,发展需要安定。这,就是那段屈辱与悲壮同行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最为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二:凝聚民族精神

民族存亡关头,我们万众一心

抗日战争,被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伤痛、悲惨、哀怨,更有抗争、胜利、尊严。我们经历了落后挨打的耻辱,我们更证明了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中国为何饱受列强欺凌,丧权辱国,除了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落后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阀割据、内部分裂,中国一盘散沙。正如毛泽东在抗战之初所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中华民族的灾难深重到了极点,中华民族的浴血反抗也沸腾到了顶点。然而,蒋介石却在东北奉行不抵抗主义,在全国继续贯彻“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西安事变”张学良兵谏蒋介石。民族大义面前,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国共产党,在“卢沟桥事变”翌日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抗战。危急存亡之秋,蒋介石最终发表讲话,认可团结救国的必要。国共再次携手合作,誓与日寇抗争到底。

的2
“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军队总动员。到1945年夏,正面战场共进行24次大的会战和数以万计的较小规模的战役、战斗。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一场场会战,一次次粉碎了侵略者“速亡中国”的迷梦。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在漫长的战线和持久的作战中,顽强抵抗,他们以血肉之躯和敌人作拼死搏斗,伤亡320万人,表现出中华儿女为抗击外敌侵略而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

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迅速挺进敌后,构成对侵华日军两面夹击的战略布局。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黄土岭一战,让日军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雁翎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如同一把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在日本侵略者的面前,中华民族凝结成了一股绳,海内外华人一条心,在民族存亡的最后关头,爆发出了民族的最强音。因为,所有的中国人都懂得“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变成钢”的道理。一旦中华民族攥紧拳头,就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

自我牺牲精神浩然长存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是抗战时期后方人民的一个响亮口号。各地民众自发组织义勇军等武装队伍,投入对敌斗争;青年学生们请愿示威,投笔从戎;社会上层人士呼吁团结对敌;新闻和文化界人士为抗日奔走呼号;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与祖国大陆息息相通,患难与共。抗日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抗战中访问过重庆的尼赫鲁对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自传里写道:“我想不出有任何不幸的命运能够摧毁这个有古老历史而现在又很年轻的民族的精神。”

伟大的抗战,中华民族作出了空前的民族牺牲。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共牺牲3500余万军民,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8%。面对装备处于优势的敌人的进攻,中国军队不断出现整师整团殉城的情况。在湖南常德保卫战中,一支8000人的中国军队,只有83人生还。而闻名中外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军民牺牲近10万人。多少热血青年,多少中华才俊,多少优秀儿女,都倒在了日本军队的枪炮之下。他们有父母,有妻儿,有理想,也有追求,但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

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二小放牛郎,是千百万抗日军民不畏牺牲、血战到底的缩影。除了这些为后人传诵的英雄,更多为国捐躯的是普通士兵。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留下遗骸,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在华夏大地上,他们已化作青山,化作河流,化作风雨过后的每一道彩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经历了百年屈辱后,中华民族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站了起来,终于赢得了她的地位、自信和尊严。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民族精神浴火重生

有一位西方哲人说过,战争是一个民族自我淘汰的过程。没有一个民族喜欢战争,但每个民族遭遇战争的时候,都会把它作为对自我的考验和挑战。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有的民族无法应对残酷的战争,在异族入侵的压力下灭亡了;有的民族则在战争的血与火中洗掉自身的污垢,像凤凰涅盘一样获得了重生。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
,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历史雄辩地证明: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凝聚,不仅是抗战的胜利之源,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写到:“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这种荣誉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之后才得到的,这种荣誉是数以百万计的抗日将士用生命换来的。

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中华民族洗去了一百年的屈辱,挣脱了一百年的锁链,赢得了抗日战争辉煌的胜利,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由衷的尊敬。

启示之三:和平发展是必由之路

战争是人类共同的灾难

反思战争,是为了避免战争。当我们回顾过去,不能不深刻思考和平的重大意义。只有和平才有发展,只有和平才有进步。中国人民遭受侵略、战祸之苦,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1945年8月15日,日本不得不接受可耻的失败。历史再次证明,将国内矛盾转嫁给他国的侵略战争注定要失败。任何民族企图把自己的繁荣长久地建立在对其他民族的侵略扩张之上,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国际关系上,日本只有告别过去,才能拥有未来。

然而,战后60年来,日本政府,特别是右翼势力反省意识太弱、反思成果太小。当周边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努力以最大的善意来对待日本的时候,日本右翼势力却不断制造事端伤害那些被侵略国人民的感情。在日本,极右翼分子一直在为军国主义者招魂,在教科书中篡改侵略历史,日本的一些领导人不断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今天,我们必须对日本军国主义可能复活的危险保持足够的警惕。”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指出,军国主义是日本当年发动侵略战争的思想根源,由于战后没有得到彻底清算,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在试图为军国主义翻案,近年来军国主义在日本死灰复燃的迹象更加明显。

一个不对罪恶忏悔和反省的民族,是难以获得世界的信任和亲近的。日本要想在世界舞台上成为一个政治大国、获得更大的发言权,就应当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尊严感的国家。只有正视历史,尊重历史才能取得邻国的信任。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爱好和平。中国对战败的日本更多地给予了同情、理解和宽容。作为战胜国,中国并没有羞辱、伤害日本,而是把日本人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与日本的军国主义政府区别对待,认为他们也是受害者。

中国国民政府在遣返日本战俘、移民的问题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方便。对于被关押的战俘,中国政府也给予了宽大处理。新中国成立后,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和太原战犯管理所羁押的1000多名日本战犯,到1964年4月9日全部获得提前释放回国。为了中日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中国放弃了战争赔款。

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宇都宫德马,每当有机会都会表达下面这段话:假使中国要日本拿出500亿美元的赔款,按当时日本的经济能力来说,也需要50年才能付清,那肯定会阻碍日本经济的成长发展,结果也不会有今天的日本,这一点是不应该忘记的。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惨痛的民族历史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战后,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强国之路,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牢牢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放松,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仅增强我国的实力、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而且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对维护地区和平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有能力把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国土,有能力结束一切形式的压迫和奴役,也一定有能力通过努力实现和平与发展。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必由之路

在和平的形势下一个大国的发展是可能的,并且这也是最为健康的发展。战后德国的重新崛起就是有力的证据。

二战的胜利向世人昭示:世界人民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通过对话消除误解,通过合作谋求共赢,通过和平推动发展。只有那些仍牢牢抓住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放的国家才是制造世界冲突和动荡的根源。

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遭受国内经济衰退困扰的日本开始对中国的和平发展越来越心存戒备。加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日本与某些西方国家一起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居于日本政坛主导的新保守主义势力,在对中国的问题上,一再伤害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诸如侵占中国钓鱼岛、政府官员坚持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反对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对中国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妄加评论等等。

与此同时,日本却在不断扩张自己的军事实力,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从战后作为美军后勤基地发展为前方支援,从专守防御变为向海外派兵,从国土自卫变为干预周边事态,甚至提出实行先发制人战略。这不能不引起亚洲邻国的警觉。

其实,“中国威胁论”根本站不住脚。作为深受帝国主义和霸权政治危害的国家,中国一贯反对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而主张在相互尊重对方的前提下,通过协商对话来解决分歧、化解矛盾。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各国之间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竞争将难以避免。但是,这种竞争应当是和平、友好、互相促进的竞争。

60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潮头回顾抗战,就是要更好地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就是要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强国富民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柒’ 通过学习中国国防,你从中国国防历史中受到哪些启示

国防历史启示:⑴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2)政治昌平是国防巩固的根本。(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4)科技进步,对国防强大的重要保证。

现行的国防领导体制:(1)中共中央的国防领导职权。(2)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国防职权。(3)国家主席在国防方面的职权。(5)国务院在国防方面的职权。(6)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国防方面的职权。

武装力量体制:(1)中国人民解放军。(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3)民兵

国防动员体制: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建设”的要求。国防动员体制是国防动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组织制度,是国家关于国防动员的组织系统、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的规范。国防动员体制的功能状态,对于增强国家的国防动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捌’ 中国国防的发展历史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1、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是巩固、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颓败。

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残酷的镇压,最终造成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这一观点抓住了国防强大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王朝,无不强调富国强兵。

3、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军费有限,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必须有自己的“撒手锏”。

(8)国防历史的启示是什么扩展阅读:

国防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1、武装力量建设。

2、战场建设,人力物力的多种动员准备。

3、边防、海防,空防和人防建设,战略物资的储备,国防工业建设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

4、对人民群众和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发展国防体育事业,建立,健全国防法规体系。

5、军事理论研究,发展军事科学,制定并完善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原则。

6、后备力量的建设,以及与国防相关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电、能源、水利、造林、气象、卫生、航天等方面的建设。

‘玖’ 中国的国防历史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一、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孙子则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富国是强兵之本,强兵之急。这一观点抓住了国防强大的根本所在。

我国古代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王朝,无不强调富国强兵。秦以后的汉、唐、明、清各代前期国防的强盛,都是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结果;与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败,也都由于经济的衰落导致政治腐败和国防孱弱所至。无数历史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二、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政治与国防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良好的政治是固国强兵的根本。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史,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虚弱。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乃至晚清都是如此。

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翻开几千年的国防史,人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是巩固、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颓败。

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残酷的镇压,最终造成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军费有限,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必须有自己的“撒手锏”。

(9)国防历史的启示是什么扩展阅读:

我国国防的性质:

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卫祖国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即我们的国防是全国人民的国防。

二,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的国防不受外国势力的影响,不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即我们的国防是独立自主的国防。

三,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永远不做超级大国,不搞霸权主义,我们不要任何国家的一寸土地,也不允许任何国家侵占我国的一寸土地。即我们的国防是积极防御的自卫型国防。

全民国防教育日的来历

2001年8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确定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防教育的主题节日。

国家之所以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一是针对和平时期人们国防观念淡化,需要加强国防教育;二是为全民参与国防教育活动提供一个大众化、社会化的载体。

依法确立一个每年都能让全体公民共同接受国防教育的时机,可以更好体现我国国防教育的全民性、全社会性的特点。此时学校普遍已经开学,便于学校和社会组织活动,不选择历史上的某一国耻纪念日,为的是不针对特定国家。

四次“倒逼”的国防现代化之路

第一次“倒逼”是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医治战争创伤。但是,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为了保家卫国,进行抗美援朝。这一仗,打出了我们的国威、军威,也“倒逼”了中国军队的发展。

1954年,中国军队在装备上学习苏军,共装备了106个步兵师、18个地面炮兵师、8个高炮师、3个坦克师和23个航空兵师。苏联当时援助中国项目156个,落实了150个,其中44个与军工有关,这为我们三军主战装备的工厂打下了基础。

中国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几十亿的人民币,建造了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创造了世界上用时最短、成本最低的国防建设奇迹。可以说,敌人的步步紧逼,促使我们打下了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第二次“倒逼”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我们进行的“核讹诈”和“核威胁”。1952年,艾森豪威尔上台,把核武器部署在关岛。1955年,海峡两岸发生危机,艾森豪威尔说:没有任何理由不使用核武器。这明显是对中国进行核讹诈。

中国领导人认识到,如果我们没有核武器就会被别人欺负。于是请求苏联帮助我们建立核工业设施。然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声称,中国不愿意加入他们的核保护伞,他敢断言,中国不仅造不出原子弹,而且很可能连裤子都会输掉。

这时,毛泽东同志说了句掷地有声的话:“那好吧,就让我们自己来干一干,我们也来试一试。”陈毅元帅说:“即使我们把裤子当了,也要生产出自己的原子弹。”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次核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三次“倒逼”是1999年的“炸馆事件”和2001年的“撞机事件”。2000年,我到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当访问学者,参加一次学术报告会,正好美国将军、前北约驻欧盟军最高司令克拉克回来述职,讲美军在科索沃战争中的武器装备打击目标如何精准。

我问克拉克先生:“既然你们的武器装备打击目标这么精准,怎么把我们驻南联盟大使馆给炸了?”克拉克无言以对,美国前国务卿黑格只好站起来圆了一个场,说那次确实是一次误炸,希望中国朋友对此能予以谅解,并再次向中国表示歉意。

这一“炸”一“撞”使我们得到了两个战略启示:一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二是“落后就要挨打”。

于是,我们调整了改革开放之初制定的“军队要忍耐,军队要勒紧裤腰带,国防建设要给经济建设让路”的方针,制定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协调发展”的方针政策,现在又进一步发展为“军民深度融合”的战略。

2009年,在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上,我国亮相了很多新型装备,这就是“十年磨一剑”。

第四次“倒逼”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问题凸显,我们的岛礁被蚕食,资源被掠夺,海域被瓜分,主权受到侵害。2012年的“黄岩岛事件”,2013年的“仁爱礁事件”,2014年的“半月礁事件”,都使中国忍无可忍。

然而,我们的国防能力和国防需求之间还有差距。我们不得不加强自己的国防建设。于是,我们自力更生,研发出了自己的预警机,这对增强我们的国防力量有很大帮助。在某些技术指标上,我们的预警机甚至超过了美国的预警机。

美国的预警机(美国E3预警机)是一个机械扫描,而我们的预警机(中国空警2000预警机)是电子扫描。因此,我们的预警机也叫“争气机”,给我们中华民族争了气。目前,我们的052C、052D导弹驱逐舰,054A导弹护卫舰以及我们的加油机、预警机都已开始装备部队。

‘拾’ 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

中国国防历史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两件大事,一个是发展 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

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 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国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服务于国家利益。

丘吉尔有 一句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从中我们可以发 现,国防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 翻开中华名族悠悠的历史长卷,我的国防经历了无数个强盛与衰落的交替。

大约公元前 21 世纪, 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 出现了 国家。从此,作为抵御外来侵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国防的雏形便函产生了。随后的几千 年征战中,为保家卫国,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 各诸候国之间连年征战, 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 虽然当时的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学主张 方面各放异彩,诸如“义战却不非战”“非攻兼爱却不非诛” 、 “富国强兵”“以正治国,以 、 奇用兵”“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武备和国防的重视,而且国防思 、 想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全面奠定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 标志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 期已经基本成熟。

历史进入秦、汉、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国防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间开始全面整理兵书,初步形成古代军事学术体系。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整理,战略思想趋 于成熟,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宋朝至清朝前期,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没落时期, 但军事上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因此,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上也有相当的发展,大量军 事着作面世,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总体上来说,夏朝至前清,古代国防理论不断发 展和完善,形成较为完整的古代国防理论体系。

阅读全文

与国防历史的启示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