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历史角度上,什么是“左”什么是“右”
左:代表了革命、批判、激进、变化、偏激等
右:代表了保守、稳健、守成、客观、理性等
现在人们习惯用“左”或“右”来区分政治上派别或者政党。这种习惯来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级会议。
当时在法国,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是特权等级,包括教士和贵族,他们不纳税,享有高官厚禄。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和城市平民,他们创造财富,但在政治上没有地位,在经济上受盘剥,要纳税。1789年5月,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巴黎郊区的凡尔赛宫召开了三个等级代表参加的会议。国王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第三等级则希望限制王权,实行改革。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的代表绝大多数支持国王的意见,坐在国王的右边;第三等级的代表反对国王的意见,坐在国王的左边。从那以后,国民会议召开时,主张民主、自由的激进派坐在左边,保皇派、保守派坐在右边,无形中形成左右两派。
19世纪,欧洲国家的议会也以议长坐椅为界,分左右两派就坐。这样,政治上激进或革命的派别或政党就被称为“左派”或“左翼”;政治上保守或反动的派别或政党就被称为“右派”或“右翼”。
现代有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政党或团体,由于历史原因,有自称或被称为左派或右派的。19世纪法国政治舞台上还出现一些没有固定政治见解,随机应变的政党或政客,被称为“机会主义”。
后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出现了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思潮、路线。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称“左”倾机会主义,其特点是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阶段,采取盲动主义以及关门主义等;另一种称右倾机会主义,其特点是为了眼前暂时利益而忘记根本大计,企图引导无产阶级去适应资产阶级政党的私利。这两种表现形式,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与实践相脱离为特征,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左”倾机会主义(有时也简称“左”的),从实质上说,是形“左”而实右的。
实事求是地说右倾是保守、滞后、贻误时机、造成危害!陈独秀就是右倾投降主义,左倾是不顾或超越客观事实(规律),过激或超前!
左右划分是相对的。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不同,甚至有所交叉。在优劣判断上也有不同。
左:代表了革命、批判、激进、变化、偏激等
右:代表了保守、稳健、守成、客观、理性等
以中共为例:当中共把自己和国民党相比时,中共是左派。国民党是右派。这时左派是褒义,右派是贬义。
当中共的路线出了问题,革命有偏差时,左派右派都成了贬义。
在西方社会,右派代表了稳健,老成是褒义。左派代表了偏激,变化是贬义
再比如西方的社会民主党,苏联、中共都称之为右派或修正主义。
但在西方,社会民主党则是彻头彻尾的左翼(注重劳工福利,贫民问题)
以上可看出这两个划分的含糊。你如果要使用的话建议你多看书,慢慢体会这个词。
‘贰’ 历史上政策过左或过右是什么意思
就是所说的左派 右派
一般来说,右是指思想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情况前进,企图开历史倒车的思想和行为。在政治上往往表现为或是反动的、投降的或是悲观的、保守的。这种思想就是右倾机会主义,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被称为右派。如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我党公开反对的是国民党右派分子。后来又出现了对反革命势力妥协退让而葬送革命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与右相对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进步的,如德国十一月革命的领导者斯巴达克团,就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左派,是德国共产党的前身。又如国民党内部积极支持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何香凝、廖仲恺等都是国民党左派。在文化战线上,积极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联盟”。
今天中国知识分子所分成的左派和右派的定义类似19世纪的概念。当代中国的左派是指“新左派”,右派被称为“自由派”,在中国,左派信仰马列,毛泽东思想,走社会主义公平路线,反对剥削。而右派则崇尚官僚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主张全盘西化,走三权分立,议会制等。右派主张中国走外围资本主义及买办资本主义。而左派则注重于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主张人人平等,消灭剥削的。两者的主要争论是前者主张公平高于自由,后者主张自由高于公平。
‘叁’ 为什么清朝会开历史的倒车
清朝时期是全世界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清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只能倒行逆施。
‘肆’ 帮帮忙啊。刚被历史的车轮碾过,还没爬起来,发现历史在倒车什么意思啊
是说你经历的事情还没来得及思考和感悟,又一次的发生在你的身上
‘伍’ 历史转折是不是等于向后转开历史到车
不一定,转折向好的向坏的都可以,不一定就是倒车,也可能是进步
‘陆’ 为什么说晋朝开了历史大倒车
公元266年,三国时代那群英雄死完之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把曹操的孙子曹奂一脚踢开,篡魏称帝,成立了晋国。14年后,灭亡了东吴,完成了统一,至此晋朝正式建立,史称西晋。
有晋一代,神州大地,一片乌烟瘴气。司马氏建立的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无功掌权、弑君篡位、骄奢淫逸、毫无建树,第一个被外族灭国的国家。晋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它是我国历史上最烂的朝代,没有之一。
‘柒’ 拿破仑称帝是开历史倒车么
不能说称帝就是开历史倒车。不同的历史节点,不同的人文社会地理状况都不能一概而论的。
在对拿破仑作出评价前,我们首先应该认清他的阶级属性——法国大资产阶级,了解他所作所为的目的——维护国家的利益。
总有人咬住拿破仑“加冕称帝”这一点不放,认为他的做法是历时的倒退,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动(参见【苏】叶·维·塔尔列《拿破仑传》),那么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历时、革命反动者”在建立帝国后的所作所为吧。
1800年创办法拉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1804年颁布《民法典》,保障了雅各宾派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1807年颁布《商法典》,1810年颁布《刑法典》,这些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培养人才,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
历史证明,这一切保护了大革命的胜利果实,巩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秩序。尤其是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法典的颁布,曾任法兰西共和国政府首脑的历史学家梯也尔在《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中这样评价道:“用民法典来组织我们的社会、国家”,“他把公民地位和行政组织连同秩序给了我们。”
一定又有人会提到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那便是,拿破仑发动的战争并非都是非正义的。大体以1810年为分界点,在这之前的战争是以正义为主的,多次粉碎了反法联盟的进攻。1810年以后,拿破仑先后入侵西班牙,进攻俄国,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客观的认识到,拿破仑通过征战把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推广到欧洲其他地区,客观上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把拿破仑时期同法国大革命时期从纵的方面衔接起来看,拿破仑颁布的统治措施在法国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把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法国放到世界史范围内加以考察,从横的方面同欧洲各国历史联系起来,它还影响到他的征服国。“把他的法典带到他被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它在原则商承认平等。”(恩格斯《德国状况》)拿破仑顺应历史潮流,在巩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推进资本主义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法国着名的资产阶级史学家乔治·勒费弗尔在《拿破仑时代》中说:“在法国,革命后的新国家尚未定型,拿破仑给了它一整套行政机构,这显然是大师的杰作。1789年的革命已使资产阶级掌握争权,但是随后民主力量起而与之相争,在皇帝的庇护下,新贵名流才得以保住政权,增殖其财富并扩大其势力;一旦摆脱了贫民的威胁,他们就准备自己登台进行统治并恢复自由主义。在欧洲,法国思想的传播、英国的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资产阶级的壮大,都在导致同样的后果,拿破仑在摧毁欧洲旧制度并把现代欧洲社会秩序的各项原则传入欧洲时,大大加速了这个演讲过程。文化的蓬勃发展、人民主权原则的宣布、浪漫主义的传播等等都预示了民族的觉醒,拿破仑所进行的领土调整和种种改革促进了这种觉醒。……拿破仑个人的影响诚 然是可贵的,但是只有顺应正在推进欧洲文明的那些潮流,他的影响才能起作用。”
拿破仑的称霸野心正是法国大资产阶级本性的集中体现。他的国内外政策都是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完成时代赋予他的历时使命。正如马克思指出:“拿破仑已经了解到现代国家的真正本质;他已经懂得,资产阶级社会的无阻碍的发展、私人利益的自由运动等等是这种国家的基础。他决定承认和保护这一基础。”这就是说,拿破仑建立帝国这个政治上层建筑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法国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保护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又有人提到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我们并不否认它在后来与欧洲大陆发展的不利,但是,要清楚一点,当资本主义正在西欧生根发芽之时,大陆封锁保护了资本主义早期的发展。
中国着名历史学家张芝联主编的《法国通史》中提到过:“拿破仑体现了平等,称帝、侵略,不能推翻拿破仑资产阶级政权、法典和战争的反封建意义。”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用武力和独裁进一步摧毁了封建旧秩序,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秩序,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在法兰西第一帝国期间,他重视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保持资本主义的长久利益,他倡导用法律规范来资本主义秩序,他公布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典成为以后立法的典范。拿破仑作为军事家,经了了无数征战,其正义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其非正义战争虽然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独立,却将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带到欧洲大陆,客观商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纵观其一生,拿破仑功大于过。
‘捌’ 我国历史是的“左倾”和“右倾”是 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左派、右派、“左”倾、“右”倾等几个政治名词。这几个政治名词富有极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把握的政治名词,而且课文并未从理论上给予详尽的论述。本文简单阐述这几个政治名词的基本内涵。政治术语中左和右的概念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在1791年的制宪会议上辩论时,拥护激进革命的人恰好坐在议会的左边,而主张温和的保守派(立宪派)恰好坐在主持人右边,于是,人们习惯上将革命的一派称为“左派”,反对革命的一派称为“右派”。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从这一含义中引申为右派即资产阶级反动派,左派即无产阶级革命派。 一般来说,右是指思想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情况前进,企图开历史倒车的思想和行为。在政治上往往表现为或是反动的,投降的或是悲观的、保守的。这种思想就是右倾机会主义,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被称为右派。如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我党公开反对的是国民党右派分子。后来又出现了对反革命势力妥协退让而葬送革命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与右相对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进步的,如德国十一月革命的领导者斯巴达克团,就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左派,是德国共产党的前身。又如国民党内部积极支持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何香凝、廖仲恺等都是国民党左派。在文化战线上,积极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联盟”。 但是,“左”不同于左。20世纪初,列宁和斯大林开始用左倾和右倾的概念来分别指无产阶级内部的激进派和保守派。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力量还比较薄弱,激进派常给刚刚萌芽的无产阶级革命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激进派对革命是有害的、错误的。为了表示贬义,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号,即“左”倾。当时的右倾即保守派虽然可能延缓革命进程,但并没有给革命带来明显的损失,因此右字不含贬义。到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强大,无论是激进派还是保守派,都会给革命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于是使用“左”倾机会主义与右倾机会主义来划分无产阶级内部的政治路线错误。同样由于习惯,至今“左”字上的引号一直没有去掉,右字也一直未加引号。 “左”是指思想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阶段,离开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时的现实性,坠入空想和盲动。可以说“左”是对左的形而上学的极端化。是形式上的左,而实际上抛弃了左所具有的革命的现实性,片面强化了革命的冒进性。在政治上往往表现为扩大打击面搞过火的斗争,实行冒进主义,这种思想就是“左”倾机会主义,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被称为“左”派。如中国历史上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给中国革命和党造成严重损失。十年“文革”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 大革命时期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这里的右倾机会主义指保守、妥协,不带有反动之意。而1957年反右运动中的“右派”则有反动之意。后来加引号是指并非反动,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也有此意。只不过反右派斗争主要在党外进行,而反“右倾”斗争主要是在党内。
‘玖’ 历史问题
左派 zuǒpài
左派又称左翼,右派又称右翼。左派与右派的区分通常有两层含义。
"左派"(或左翼)、"右派"(或右翼)来自法语。史学界普遍认为"左派"和"右派"这一对词语诞生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
政治术语中左和右的概念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在1791年的制宪会议上辩论时,拥护激进革命的人恰好坐在议会的左边,而主张温和的保守派(立宪派)恰好坐在主持人右边,于是,人们习惯上将革命的一派称为“左派”,反对革命的一派称为“右派”。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从这一含义中引申为右派即资产阶级反动派,左派即无产阶级革命派。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在制宪议会上,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的议员与处于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工人和广大农民的议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同年9月的制宪议会会议上,第一、二等级的议员大都坐在议会右边的席位上,而第三等级的议员占据了左边的席位。这个颇具戏剧性的历史场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语言中,在词汇中便出现了"左派"与"右派"这一对政治概念。一般来说,右是指思想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情况前进,企图开历史倒车的思想和行为。在政治上往往表现为或是反动的,投降的或是悲观的、保守的。这种思想就是右倾机会主义,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被称为右派。如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我党公开反对的是国民党右派分子。后来又出现了对反革命势力妥协退让而葬送革命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与右相对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进步的,如德国十一月革命的领导者斯巴达克团,就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左派,是德国共产党的前身。又如国民党内部积极支持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何香凝、廖仲恺等都是国民党左派。在文化战线上,积极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联盟”。
这就产生了在政治上区分左右的第一层含义:左派是指站在地位比较低的阶级一边的人,右派是指站在地位比较高的阶级一边的人。当今社会封建贵族阶级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上主要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中间是小资产阶级。所以当前的左派主要是支持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人,右派则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左派与右派的划分是相对的,封建时代资产阶级还没有成势,所以是包含在左派一边的,但是今天他们已经财大气粗占据了社会的统治地位,所以通常被归入右派阵营;小资产阶级在革命队伍内部习惯性地要用自私自利的思想与无产阶级发生冲突,则又会成为革命队伍内部的右派。
左派由于社会地位比较低,通常主张变革,所以"左派"一词又有进步的含义,而"倒退"保守者称为"右派"。这就是政治上左右划分的第二层含义。
有些人认为:
1右:自私贪婪一些就是右;
2左:无私高尚一点即为左.
3人性是自私的;社会性是无私的.
4自私太过违背社会性;无私太过绝人性.
5因此,人类注定要在左派与右派的纷争中获取进步.
所谓左派右派之分是个历史的产物,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而这个资产阶级革命中所诞生的名词,又被马克思主义做了进一步的引申,所以要讲清左派右派这个问题,还和你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有关。
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或无产阶级的立场,所谓左派就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人群,而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所以在今天左派就是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群。有一个经常和左派右派混淆的问题就是左倾和右倾的区分。同样是主张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也就是谋求进步的左派内部,会因为对现实的认识不一致,因此就产生了对采取何种措施的分歧。认识落后于实际情况的,我们叫做右倾,主张超越实际情况进行变革的,我们叫做“左”倾。无论“左”倾右倾,都是站在进步一边,属于革命队伍内部的认识问题,都属于左派,是认识上产生了偏差。但是超越了实际强求的所谓进步不能算是真正的进步,甚至可能是形左而实右的,所以这种极左,通常要加上引号。无论“左”倾、右倾,都会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危害,因此就需要既防“左”又防右。对认识上有偏差的“左”倾或右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思想上给以帮助,促使他们转变。所谓防,只是说要防止在策略上出现“左”或右倾,不是说像防贼一样的防人,甚至是把他们作为革命的对象。
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主张资本主义,极力为资本主义社会辩护的,就是右派。由于右派极力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历史向社会主义前进,所以右派是代表着逆历史前进方向的势力。而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是要万万年永世长存的,因此他们并不承认主张实现社会主义的是什么左派,在他们那里,左派恐怕是要被称作空想派、乌托邦的。但右派在如何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上,也还存在路线之争,主要地区分为改革派与维持派(也称保守派)。改革派就是要去掉一些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一些改良,这就必然要向社会主义学习和靠拢,其政策主张也就必然更多地反映了中、下阶层的利益,由此,一般也称其为资产阶级左翼或左派。而维持派(或保守派)则更多地要求维护传统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反对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因此其主张就必然更多地代表上层阶级的利益,一般称其为右翼或右派。不过也常常不用左右派的称呼来表示,比如,美国的民主党属左翼,但通常称之为自由派,而美国的右翼共和党则被称为保守派。
与“左”倾和右倾的概念相对,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上又有保守、稳健和激进的区别。比如极端的资产阶级右翼极力反对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对已进行的改革拼命反对并主张撤消之,一般称为极端保守派,而激进的资产阶级左翼就主张实行大胆的、迅速的改革,这大概是叫极端自由派吧。我们可以看到,当今资本主义世界,资产阶级的左右两派的主张变得模糊起来,都在向一起靠拢,也就是极端的保守派和保守的改革派在互相靠拢。
其实左派也有保守、稳健和冒进、激进的区别,但这通常和右倾、“左”倾混在一起,不容易区分。
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提高左派、右派、“左”倾、右倾等几个政治名词。这几个政治名词富有极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把握的政治名词,而且课文并未从理论上给予详尽的论述。
一般来说,右是指思想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情况前进,企图开历史倒车的思想和行为。在政治上往往表现为或是反动的、投降的或是悲观的、保守的。这种思想就是右倾机会主义,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被称为右派。如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我党公开反对的是国民党右派分子。后来又出现了对反革命势力妥协退让而葬送革命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与右相对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进步的,如德国十一月革命的领导者斯巴达克团,就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左派,是德国共产党的前身。又如国民党内部积极支持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何香凝、廖仲恺等都是国民党左派。在文化战线上,积极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联盟”。
但是,“左”不同于左。20世纪初,列宁和斯大林开始用“左”倾和右倾的概念来分别指无产阶级内部的盲动激进派和保守派。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力量还比较薄弱,盲动激进派常给刚刚萌芽的无产阶级革命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说盲动激进派对革命是有害的、错误的。为了表示贬义,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号,即“左”倾,以区别于真正的左倾。当时的右倾即保守派延缓革命进程,同社会上的反动右派势力一样会给革命带来明显的损失,因此右字不加引号。到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强大,无论是盲动激进派还是顽固保守派,都会给革命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于是使用“左”倾机会主义与右倾机会主义来划分无产阶级内部的政治路线错误。
“左”是指思想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阶段,离开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时的现实性,坠入空想和盲动。可以说“左”是对左的形而上学的极端化。是形式上的左,而实际上抛弃了左所具有的革命的现实性,片面强化了革命的冒进性。在政治上往往表现为扩大打击面搞过火的斗争,实行冒进主义,这种思想就是“左”倾机会主义,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被称为“左”派。如中国历史上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给中国革命和党造成严重损失。
大革命时期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这里的右倾机会主义指保守、妥协,不带有敌我矛盾性质的反动之意。而1957年反右运动中的“右派”则有反动之意。后来很多右派平反以后右派两字加引号是指所谓的右派,并非反动,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也有此意。只不过反右派斗争主要在党外进行,而反“右倾”斗争主要是在党内。
在世界范围内,到了19世纪,左派和右派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左派开始渐渐倾向于社会主义,而右派则渐渐倾向于自由主义。20世纪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期,左派和右派的意义又变化了。左派在当时主要是指称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而极右则是被法西斯主义所代表。二战以后,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拾’ 刚被历史的车轮碾过,还没爬起来,发现历史在倒车什么意思
这是说时间刚过去,但是却感觉没有进步。
你这个要放在语境里去理解。如果说的是历史时代,很明显是在讲,某些事件过去了,时间前进了,时代却没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