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看过纪录片《奥运从历史走来》 求观后感 1000字左右 谢谢
伴随着北京奥运熊熊燃烧的圣火缓缓熄灭,北京奥运这辆魅力列车,经过16天风驰电掣的欢快旅程后,今晚终于停靠在站台终点。 有留恋,有不舍,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继16天前,我们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击缶声,激情豪迈,迎接四海宾客,今天,在鸟巢,以“月亮出来亮汪汪”为代表的轻快民乐连缀,柔情似水,欢送世界宾朋。 闭幕式上,按照惯例,举行男子马拉松的颁奖仪式。马拉松是奥运的起源形态,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集中体现。当最后一块金牌挂在肯尼亚运动员的胸前,当奥运五环旗缓缓降落,仿佛是向过去这不平凡的16天,投去了深深的一瞥。 文艺汇演部分,依旧延续了光影绚烂的“张艺谋式”民族风。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与民歌,以其鲜艳活泼、热情奔放,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除了凝重博大的一面,还有轻快柔美的一面。在开幕式的基础上,用二胡取代了古琴,将离别惆怅伤感的琴弦,进行一次欢乐化的改造,这也是对4年前那次“8分钟”的回应;用天人合一的源头——“八卦”阵式,取代太极,将和谐理念更深入地进行了阐释,想必定让中外观众再次叹为观止。 从北京开往伦敦的大巴马上就要启动了。 “给中国16天,还世界5000年”的承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今天,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答复。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请你留下来。然而,“革命”生涯常分手,今天圣火的熄灭,也正是为了明天的燃烧。待到山花烂漫时,让我们再相逢! 在下一年的奥运会上、让我们携手共进伦敦,去观看这和谐世界吧~ 八月的北京“鸟巢”积聚着无穷的力量,蓄势待发,等待着给世界一个惊喜。而我也已期盼了许久。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这个神圣的时刻终于到来。在璀璨夺目的烟火中,气势磅礴的文艺表演拉开了帷幕。总导演张艺谋将深光电、光影和色彩完美结合,将开幕式深深地烙上了中国印记…… 一道火光迅速环绕“鸟巢”一周,化为一片耀眼的白光,由此开启了序幕,也激活了“鸟巢”顶上的日晷。日晷使千人排成的缶阵震撼全场。缶阵以光波的律动,在滚雷般的节奏声中,由发光的缶面连续闪出60、50、40、30、20、10字样。最后10秒,缶面上连续闪出巨大的9、8、7、6、5、4、3、2、1字样,配合着全场观众的激情呐喊将倒计时掀向了最高潮。此时,各色焰火在高空中绽放,整个“鸟巢”沸腾了,我的心也跟着沸腾了。 转瞬间形似29个巨大脚印的烟火,穿过天安门,沿中轴线一路向北,朝 “鸟巢”走来。最后一个的脚印在“鸟巢”上空化作满天繁星飘落,汇聚成闪闪发光的奥运五环。天上飘下来的“飞天”仙女把“奥运五环”从地面缓缓拎起,簇拥着五环升起,神圣而浪漫。此时一个稚嫩可爱的小女孩唱起了《歌唱祖国》,穿着艳丽服饰的56个民族小朋友拥护着五星红旗齐步走来,为世界展现了一幅我国民族大团结的美好画面。电视机前的我也被这画面感动了。 不得不提凸现中国高超的航海技术的表演,极大地体现了中国人的不畏艰险。灵活的船桨仿佛使我置身于海面。
⑵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深处走来,我们才能深刻把握历史经验,历史规律。修改病
把“从历史深处走来,”改成“应该从历史中借镜,”修改后如下:
历史是一面镜子,应该从历史中借镜,我们才能深刻把握历史经验,历史规律。
⑶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仿写:你从什么什么走来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长江)
你从远古走来,枝叶是你的梦想。(古老的大树)
你从边塞走来,风烟是你的勋章。(长城)
你从山脉走来,黄土是你的烙印。(黄河)
你从地下走来,瀑布是你的乐园。(山泉)
你从山间走来,清新是你的风采。
你从历史走来,沧桑是你的底蕴。
你从山脉走来,我们是你的儿女。
原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若对回答满意,望能及时采纳~
⑷ “从历史深处走来”和平有何魅力
和平,坐落于闽北重镇邵武南部,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宁、建宁、汀洲的咽喉要道。早在唐朝天成元年(926),和平就有“五天一墟”的繁华贸易街市。
曾经发达的贸易,给古镇留下了众多的古迹,城堡、和平书院、庵庙宫观、祠堂及义仓、明清民居建筑,这些如深藏于岁月深处的明珠,只要你走近,就能感受到它夺目的光彩。
虽经岁月的风雨,古镇和平的旧市街却依旧保存完整,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旧市街贯穿古镇南北,被誉为“福建第一古街”,长600余米,宽6至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铺筑,由于地形北高南低,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远看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沿街两侧商家,全是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鳞次栉比,均为前店后院式。现在,绝大多数店面已关闭,只剩下几爿小店仍在慢悠悠地开着。推开斑驳残破的店门,便走进了古镇曾有的繁华。
东门街虽然没有旧市街那样年代久远,但也是古镇两条主要的街道之一。东门街有石板铺就,历经千百年风雨,石板面已光滑如镜,如舞在风中的绸带,一折又一折,不急不徐地展开,让人如梦如幻。侧耳倾听,从街心青石板上传来的唐时急急的马蹄声、独轮车吱呀呀的吟唱;举目凝望,宋时摩肩接踵赶集的人群,正慢慢地从历史深处款款而来……
东门街街面每隔100米就有一个用条石铺成、状如棋盘的图案,当地人叫它棋盘石。沿街两侧,有纵横交错的河卵石巷道,它们或长或短,或宽或窄,古朴幽远。穿行在小巷之中,巷子里石路延伸处,一棵老树伸出墙角,枝叶婆娑木板结构的房子毗邻而居,装饰古朴的店铺,精雕细刻的门楼,让人忽然就有了身在江南水乡的感觉。
与水乡不同的是,古镇的民居砖砌墙体,粉墙黛瓦,高屋窄巷,曲径通幽,既有中原古风,又具地方特色,堪称古民居的瑰宝。墙与巷构成了和平古镇特有的“人在屋中居,巷在屋外连”的布局。
和平之所以文化炽盛,和平书院承载了伟大的功劳。现在,古朴的书院就挺立在古镇之西的深巷间。这座古书院原为一座自办学堂,自宋以后,逐渐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吸引了一大批历史上着名人物到书院讲学。宋代着名理学大师朱熹、程门立雪的杨时都曾到和平书院讲学布道。伫立在朱熹题写的“和平书院”四字下,曾经弥漫的墨香似乎还在空气中飘荡。
现存的书院是修建于清干隆年间的建筑。院门青砖而筑,匠心独运,顶部形状像一顶官帽,三扇门形成了一个“品”字,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的寓意,以此砥砺学子勤勉学习。大门上方的木雕月梁为打开书卷的样子,寓意“开卷有益”。
进入书院正厅,要上13级青石板台阶,前六级为读书打基础之意,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步入正厅即为老师讲课的地方,正上方悬“万世师表”新匾一个,透出了古镇居民对传业授道夫子的敬佩之情。
⑸ 我们从历史走来穿过漫漫长夜............出自哪篇课文
‘我们从历史走来,穿过漫漫长夜,踏平坎坷,走出沼泽’。这句话出自课文《我们的方阵》
⑹ 我们从历史走向未来这首诗的全文
我们
吹着小号,
踩着鼓点,
走向
。
耳边仿佛
又有
声响,
我们的心儿又和
一起,
穿过封锁线,
迎来
。
那胸前的
,
飘扬着
的威风,
我们的步伐,
迈着
的自豪,
迈向
的向往。
我们
从历史中走来,
穿过
,
踏平坎坷,
走出沼泽。
,
唱绿了
华夏的希望。
我们的
就像
春天的
,
滋润雨露,
;
生长着
茁壮的童话,
描绘着
绚丽的风光。
我们的
,
像那
欢腾的海洋,
理想和鲜花
一起挥舞,
歌声和
一起放飞,
向着
辽阔的蓝天,
向着
新世纪的太阳。
我们
从历史走向未来,
有一面旗帜
在前面高高飘扬,
指引我们
走向成熟,
走向新的辉煌……
⑺ 《汉中从历史走来》答案
据理论研究,汉文化的伟大凝聚力和强大推动力也正是如此。汉水流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必然与这种凝聚力和推动力相生相长,并肩而行。汉中位于陕西西南角,被誉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此地为中国版图几何中心,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余秋雨赞誉之为“中国人的老家”,易中天考证之为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汉中是汉文化的根。
汉中龙岗遗址早于半坡遗址,自古为富庶之地,为九州之一(梁州)。《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说“河”就是汉中的汉江。中国人说一个地方好,往往用“天”。女子长的美丽叫“天仙”,才华横溢叫“天才”。对应汉中有两个“天”,其一是“天府”,有史为证,最早的天府,就是指的汉中。其二是“天汉”,《诗经》“维天有汉,鉴亦有光”,汉江对应的就是天上的银河,银河落地,是谓“天汉” ,这在全国绝无仅有。远古时候,皇帝为天,成为“天子”,历史却把两个“天”毫不吝惜的赠给了汉中,说明先民们推崇汉文化。汉文化是大中华文明的重要支脉之一。
自汉中王刘邦在汉中建立了西汉王朝,东汉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和魏吴三国鼎力,汉中就成了汉文化的发祥地。刘邦以汉中之“汉”为王朝命名,以纪念帝业兴于“天汉”。汉武帝也曾改其年号为“天汉”,强盛的汉朝绵延400多年。
汉中历经秦汉唐宋三筑两迁,却从来都是卧虎藏龙,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记录着历史的沧海桑田,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印证着民族的成竹在胸,这里的历史烙印成就了一颗璀璨明珠,它就是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汉中市。
汉中是闻名于世的栈道之乡,《战国策•秦策》中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这通于汉中的千里栈道,是汉中人对中华文明史的伟大贡献,千里栈道是可以与塞北长城相媲美的伟大工程。人为的火烧和风雨的自然损毁,更锤炼出汉中人屡毁屡修、百折不回、坚忍不拔、与时俱进、冲出盆地、走向全国和世界的栈道精神。汉中人跨出盆地,张骞走向世界,连接南北丝绸之路,汉中人的廊桥遗梦,与今天的西汉高速公路一脉相承,寄托着汉中人的梦想与希望。
汉中处于巴蜀、荆楚、秦陇和中原的接壤处,特殊的地域在赋予汉中文化极具个性的同时,又使汉文化更富有多元性和包容性。汉文化在与周边文化的相互碰撞中,一方面顽强地表现自己的固有个性魅力,一方面吸收接纳外圈文化的精华。它与巴蜀文化结盟,与荆楚文化相继相承,与秦陇文化交流,与中原文化汇集。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亦秦亦楚,亦巴亦蜀,在包容和吸收中发展,展示着鲜活的生命力。
在汉中这块古老而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众多英雄豪杰、文人骚客,或用剑用笔,演绎了几多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汉中为驻地,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其文治武功,载誉史册;出生在汉中城固的张骞,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开拓者;长眠在洋县龙亭的蔡伦,伴随着造纸术的发明被载入史册,他的发明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灵光,人类进步的足印在蔡侯纸上得到无限延伸;东汉的名臣李固更是生与斯地,葬与此地的俊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建造起了一座不朽的人格坐标。
江山留胜处,诗文咏叹多。汉中秀美山川,引来了李白的放歌、杜甫的苦吟、李商隐的秋思、陆游的抒怀,以及苏轼和洋州太守文同的答和……那些脍炙人口的典故、瑰丽多彩的诗篇,穿越千年的时空,永远像深巷中的美酒弥久留香。
古汉台,是刘邦称汉中王时的宫廷,位于汉中市区东大街。古汉台形成于西汉之初,史载公元前206年,刘邦在萧何等劝说之下来汉中屈就汉王之位,汉中太守田叔为他修此行宫。2000多年来,古汉台一直被视为汉室基业的象征,历代伟人多来此吊念。古汉台中的望江楼造型别致,巍巍的风姿成为汉中标志性古建筑。现在在古汉台内建立了汉中博物馆,国之瑰宝的石门书法十三品就存放于此。
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时,他们带着农民的质朴与狭隘,带着楚地人民反专制、反残暴的强烈仇恨和摧毁一切的信念;当他们中的一支队伍风风火火地闯入关中,被赶入汉中,驻古汉台时,他们的仇恨和信念以及对项羽的不满,在暗中积聚能量;当这支队伍再度从汉中走出时,他们不再是起义初期,刚入关中时的面貌了,也不再拘泥于与项羽拼个你死我活的想法;他们超越了褊狭的个人恩怨和地域恩怨,而以“舍我其谁”的大无畏气概和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的勇气投入了筹建大汉王朝的斗争中,而且最终成功。这一切力量源于天汉,源于汉中。
明端王诗碑曰:“高祖筑坛拜将帅,天佑汉宝帝业开”。拜将坛,位于汉中市区,建于公元前206年,是汉王刘邦设坛拜韩信为大将的古遗迹,韩信被拜为大将后,统帅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辅佐刘邦统一全国,成就帝业。登上翠柏常青、拜台高筑的拜将坛,使人对风雨千秋的拜将坛联想万千。拜将坛乃是天汉雄风的一个巨大的象征,体现了汉人的雄阔大度。对汉人来讲,雄豪目标是最重要的,凡与此相忤,或妨碍此目标实现的一切都轻如云烟,大可一笑置之,把更多的精力和目标放在能量的蓄集,以实现更大的理想。当时,刘邦作为汉中、巴、蜀地区的最高长官,按理说要叫韩信从之方法甚多,但刘邦凭借天汉之大气,设坛敬拜韩信为大将,实在叫人称好。他的行为体现了天汉之大气度,又体现了他爱才且会用人的大智慧,在今天仍值得学习。
张良庙,又叫汉张留侯祠,坐落在汉中留坝县紫柏山中,因张良被汉高祖刘邦封为留侯而得名,是中国早期道教活动之圣地。祠内北方宫殿式与南方园林式建筑巧妙融合,布局奇特,错落有致,为西北“四大古建筑群”之一。在汉初“三杰”中,张良也是唯一激流勇退之人。
张骞墓祠,坐落于汉中城固,是为了纪念汉朝着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而建造的。张骞的故里在汉中城固县汉水之滨博望村,当他出使西域完成任务后,封他为博望侯。张骞是中国外交史上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当年张骞从中国最腹心的地区汉中盆地走出,走得如此豪迈和洒脱,倘若没有汉人雄放豪迈的追求氛围,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蔡伦墓祠,位于汉中洋县龙亭镇,是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墓地和封地。在汉朝时期,中国就发明了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司马相如曾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因常从之所异地”。这段话无形中将汉朝的时代风气作了一个基本描述。汉世就是一个非常之世,而涌现出许多非常之人和非常之事。
汉中是汉人兴霸业的奠基地,是比关中还早的天汉雄风向外辐射的中心。即使皇室地点在关中,但支撑汉室的支柱和文化灵魂是从天汉汉中获得的。
当我们纵身投入汉文化的氛围中时,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包括宇宙,总揽人物”的宏大气魄。在汉人那里,人的生命活动不再是儒家教条和规则的附庸,而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汉人认为,即生而为人,就应该到广阔的外部世界去创造,多少青年人勇敢地走出书斋,把生命的轨迹和坐标定位在到外面的世界去拼闯。这种汉文化渊源,使整个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强大的生命力勃发出来,并作为一个巨大的整体去征服和支配外部世界。
把汉中比做天汉,但天汉又何止是高悬夜空中的银河,何止是钩连南北的纽带,何止是汉人、汉文化精神的象征!天汉这个词中所包含的雄豪内容,以及对于囊括天下,实现自身价值的期待与渴望,是所有中国人永远企盼的精神食粮。
汉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精髓和瑰宝。以汉高祖刘邦龙兴沛县,创立彪炳千秋的大汉朝,并从而形成的汉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自有生以来,最辉煌灿烂、最光彩夺目、并且是延续时间最长、传承最久远、影响最深广的文化。它是我们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更是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必须经常回归的精神家园。一个“汉”字,已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徽号,也是华夏民族以文字形式表现的图腾。
汉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强大的王朝。她疆域辽阔,民风雄强,制度完备,文化绚烂,至今令人赞叹不已!汉高祖开创大汉基业的精神,楚汉战争的宏大场面,文景治下的国家富庶,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的抗击匈奴,张骞的开通丝绸之路,东汉章帝时的儒学争鸣,以及优美的宫廷乐舞,华彩的马扬大赋,《史记》的雄健,《汉书》的谨严,和两汉先贤可歌可泣、斗智斗勇的传奇人生,无不显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与聪慧,令后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的心情。就连陕西咸阳塬上他们的遗蜕,也呈现出一种“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恢弘气势,令人遥想当年汉家的规模!这些不朽的建树,造就了我们今天的汉民族,也构成了我们今天的汉文化。
汉文化之所以形成今日博大精深的气象,除了刘邦的开创之功外,与两汉四百年间那些有作为的皇帝之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而汉代一大批军事家、外交家、探险家,如卫青、霍去病、张骞、赵充国等威镇漠北,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其对汉民族、汉文化的贡献,更是千秋不磨。
必须强调的是,汉文化的精华是汉代精神。刘邦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品格,在两汉得到了充分光扬。尤其是汉武帝的统一边疆、抗击匈奴,更是这一精神的充分体现。至于两汉那些不惧艰险、立功异域的将军、外交家、探险家如卫青、霍去病、张骞、班超、赵充国、傅介子等人,也无不体现了这种精神。就是那些失败的人物身上,也无不如此,如项羽、韩信、彭越等等。主父偃的“生不五鼎食,死当五鼎烹”,虽是偏激了些,但也是这种精神的另类显现。这种精神被后人称为“汉魂”。
汉文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尤其是汉代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立身之本。
汉代的古遗址、古文物、古名胜、古工艺品、古乐舞、古风俗,更是我们开发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自强不息、勇于争先、建功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发展历史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如汉代的乐舞(建鼓舞、长袖舞等)、百戏(跳剑、跳丸、投壶、六博、角抵等)、菜肴、服饰、仿古车马、民俗风情等的开发,对汉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汉中的天汉(桥北)广场及其江滨大道,按两汉三国故事建成为一个“汉文化广场”,在广场中罗织一些两汉三国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雕像(群雕),把栈道、汉魏十三品组织起来,建成一个以汉文化故事为主题,具有跨时空隧道形态,具有高度集成、浓缩的文化公园热爱汉中、推荐汉中、崇敬汉中的情怀,由此就可以构建汉中城市与众不同的文化品位。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构思在江滨景观带,把历史和现在诞生或生活在汉中这片热土上的名人、伟人如刘邦、诸葛亮、萧何、陆游、文同、张骞、蔡伦以及模范榜样人物等名人,用汉中上好汉白玉刻成石雕,辅以历史生平故事,再辅以汉中的市树、市花、经济发展目标,公民道德教育等,再将汉中的知名品牌如“运八”飞机,汉川机床、伟志服装、建兴油脂、汉中高客、石门水库等等对汉中有重大影响的品牌,沿汉江一字摆开....
汉中的经济发展,两汉三国文化是其魂,秦巴水韵是其神。汉文化给人以精神价值,秦巴水韵是生态接近天然森林生态的绿色农产品,使其绝对差异化而彻底有别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
汉中作为汉文化的魂,今后的经济建设,都应该围绕汉文化的主题进行深度的开掘,把汉中建设成为全体汉族人的老家,汉族人的精神家园,使个性鲜明的汉中,屹立于中华的城市之城。成为真正的魅力之城。
汉中是进取的汉中,宽容、博大是其魂。山水、生态是其神。也许就是汉文化的精髓所在。(作者:肖泽颖)
⑻ 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你从历史中走来,从容的脚步荡漾大地的尘埃……这是哪首歌的歌词
应该是许云上的《雄伟的中国》!!是一名北京歌手!! 为2008年赈灾歌曲《爱心中国-我们在一起》作曲。他的歌还有《奥林匹克精神》《大江南北》《美好的明天》。。
五千年风雨历程
你从历史中走来
从容的脚步
荡涤着大地的尘埃
六十载艰幸奋斗
开拓美好的未来
矫健的步伐
展现着英雄的气概
奔涌的黄河长江是你挥洒的豪迈
我的血液因而汹涌澎湃
雄伟的珠穆朗玛是你展现的风采
我的骨骼因你而挺拔起来
五千年风雨历程
你从历史中走来
从容的脚步
荡涤着大地的尘埃
六十载艰幸奋斗
开拓美好的未来
矫健的步伐
展现着英雄的气概
奔涌的黄河长江是你挥洒的豪迈
我的血液因而汹涌澎湃
雄伟的珠穆朗玛是你展现的风采
我的骨骼因你而挺拔起来
你的灵魂告诉我永不言败
在我心中你是我的最爱
你的风格告诉我激扬慷慨
在我的心中你是我的最爱
⑼ 历史是什么,我们怎样看待历史
通常人们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只能说明过去,所以没有必要纠缠于历史,把历史问题看得太严重了。这十分不妥。
历史所载都是旧东西,但怎样记载、怎样看待旧问题,却反映着当代人们的思想与立场。不同的人,将运用不同的手段,选取不同的题材去述说历史、编写历史。历史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活动,也影响着我们对历史的看法。同时,必须正视,正如那位影响深远的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所言:“只有现实生活中的兴趣才能使人类研究过去的事实”(转引自《人心中的历史》第143页)。所以,他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有三层含义:“一、研究历史总是现实现刻的思想活动;二、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的兴趣引起的;三、历史是按现时的兴趣来思考和理解的”(见《人心中的历史》第144页)。既然如此,就不难认识问题的严重性了。
我们是从历史中走来。历史影响着我们,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我们。当前,为什么日本国内会从上至下刮起一股历史的“翻案风”呢?为什么政府同意修改历史教科书、公然同意篡改历史呢?为什么极右势力疯狂叫嚣,要为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鸣不平呢?为什么不少人热衷于参拜,热衷于“战败日”的祭鬼活动呢?说穿了,他们不只想改写历史,立足点是要改变现实。怎样对待历史,将决定其未来的走向。弄得不好,历史将在现实中重演,日本很有可能走上历史的老路。这并非危言耸听。
应当承认:很多日本人参与以上活动是出于无知,出于凑热闹,出于认识不清,甚至是怀有善良的意愿,或是仅仅出于对亲人的缅怀。这次日本政府为了体现善意,花费巨资邀请千名中国学生去日参观,从青少年一代抓起,以改善日中关系,这也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必须指出:若没有正确的历史观,日本政府的所作所为仍将误导国民,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中日关系,改变日本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对历史认识的不一致,只能导致人们现实活动的不一致,并很可能促使矛盾向对立和冲突的方向发展。
作为国家政府,应当想方设法凝聚人心、保护积极因素、振奋民族精神、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然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历史观上去做,才站得住脚,才是对的,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日本人有许多优点和长处。这些优点和长处,值得他国人民、当然包括中国人民去学习和借鉴。一个弹丸之地的岛国,为什么能在二战中发挥出那么巨大的威力与能量?为什么在历史上能外拒强敌入侵,并在近代多次打败中国甚至打败俄国等大国?为什么二战之后不长时间,就能在一座废墟之上创造出经济奇迹?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于日本人的优点与长处。但是,日本人最突出的短处是:讲团结而忽视理智,顽强奋斗有余但容易走上极端。从而使得日本人成于斯亦困于斯,命乖运蹇。
其实,不管对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来说,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别的,而是要有理智。而有无理智的第一要素,不是聪明与否,而是懂不懂事。所谓懂事,就是要明辨是非曲直,能以变应变。笔者看过不少日本小说和电视剧,发现一个问题,不少日本人就显得不够懂事。只要是上级说的,就盲目服从、不折不扣地照办;只要对集体有利,就不管是否正确、是否合乎情理,去坚决维护;只要自己认定了目标,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力以赴而奋斗;甚至于只听亲友等“圈内人”的意见,对外一概排斥,管它是黑是白,有理无理……这怎么行呢?即使有时应该这样,但效果值得怀疑。中国人为人处事的特点是注重讲理,以理服人。古人就强调,将在外君令有所不从。即使是上级的指示,若有不当之处,也应善意指出;当时应该服从,但事后应该提出。这样的话,效率可能差些,但效果可能好些。更重要的是,如此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促使人人具有理智,按理智行事,防止犯大的错误,避免走向错误的深渊。
联想到日方的那些做法,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那是在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吗?那是理智的做法还是在一意孤行?对历史都敢肆意捏造,那怎能培育正确的民族意识?在此情况下,日本政府想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其结果怎能防止再次形成一种令人生畏的邪恶力量?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历史是一门展示当代人们所想、所做、所求的心理活动的学问,也是一门揭示人们将会做什么、怎样做的行为科学的学问。
日本人必须明白:理智比什么都重要,唯有理智地对待历史,才能理智地对待现实;唯有推崇理智,才能完善国民的个性,避免由顽强转向顽固,再转向野蛮;唯有弘扬理智,正视历史,才能宽慰周边国家,并使世界人民放心。
各人都有各人心中的历史。但谁的认识正确,这不能由各人自己去决定。真理只有一个,事实胜于雄辩。大家都接受真理,直面事实,才能统一认识,避免矛盾的对立与冲突,营造出宽松和谐的现实。所以,强调要正确地认识历史、对待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对待现实,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未来、把握未来。
人类已进入一个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时代,一切
⑽ 从历史中走来的是什么
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而唯一自然的社会就是家庭。
——卢梭
如果我们要在人类文明史上寻找一项最伟大的发明,那么它一定是家庭。
在现代社会学的影响下,我们常把家庭称为社会的细胞。这说明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由夫妻关系和子女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种意义就显得更加重大。
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农业与手工业在家庭内部的结合,赋予了家庭比较完整的社会功能,使血缘关系与生产关系完全交融在一起。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关系,不可避免地让中国人对家庭格外推崇,以至于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民族,拥有像中华民族这样强烈的家庭观念。
可以说,在绝大多数国人的心目中,家庭都有着难以比拟的地位,这种地位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更在我们时时刻刻的行为上有所反映。
比方说,每当接近春节的时候,回家过年是绝大多数国人心目中的定式。不论我们身处何方,总是可以看到无数身负大包小裹、赶着回家的人们,在这一股股人潮之中,我们总是能感受到对合家团聚的强烈渴望。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家庭同样存在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家庭是孩子逐步社会化的最重要场所。
从一个孩子一出生开始,他的每一点成长都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一点的存在,是因为从他出生开始,每一个他能够去模仿的人,都是他的家人,凭借着这种联系,一个人的方方面面,无不被固定在家庭范畴之内。
个人是家庭的组成单元,而家庭又是社会的组成单元,由此,家庭就提供了把个人统一到社会之中去的环境。
凭借着这样的关系,每个人都需要对他的全部亲属承担责任,而家庭也对他承担责任。正因为如此,在中华民族的群体意识中,家庭总是被摆在第一位,为了家庭的利益,个人不仅要做到安分守已、维护家庭内部的和谐、在人伦规范所界定的范围内承担自己的义务,甚至要在必要的时候有所牺牲。
也正是因为强烈的家庭观念,任何对家庭、家族不利的行为如离婚、独身、无子等,都是这个社会绝对难以容忍的。
基于这一点的存在,使得家庭至上的观念,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中华文明的价值取舍、文化类型,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此有着莫大的关联。
然而,就在我们为此津津乐道,反复以各种形式、手段来赞颂这种独特的社会形态时,一个巨大的变化正在我们身边静悄悄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