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史书评该怎么写
大致如此:首先讲讲独立一篇历史文献的写法,我估计你要的是这个:
第一,首先要好好把原着的相关篇章好好读读,仔细读读。历史着作是以事件为中心的,所以读的时候务必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必须弄清楚。也就是说书评的第一部分,务必把这六要素简要地写清楚。
第二,事情是死的,人是活的。事件是没有意义的,人物才是有意义的。因此,第二步是分析这个历史事件中反映出来的某一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个人的能力、水平。
第三,历史的意义在于鉴于昨日而有补于未来。因此,第三部分必须重点分析重要人物在这件事情中的功过得失。有什么做得好,有什么做得不好。做得不好的,如何做才能更好,才能最好。这也是一篇历史书评容易出彩的地方。
第四,也是最后,由于历史文献是史家所写,怎么写,反映了史家的认识和思想。因此,在全部分析之后,要重点分析这个文献中隐藏的史家的看法和思想。因为历来中国是讲究春秋笔法的。
以上是单独的一篇历史文献的书评的写法。要想写法,最好从单独一篇来写。比如说要写史记,要评论整个一本书,除非是研究了几十年的大家,不然是写不出什么好东西的。因此,要想写好,可以退其次,单选一篇,比如选刺客列传,写这样的题目:从刺客列传来看司马迁的游侠思想。这样就更加容易出彩些。
当然,如果你是大家,那当然也可以写一本书的。但即使是大家,也要注意有所重点,比如专写史记的语言风格,比什么都写,要好得多。因为什么都写,那肯定是好几百万字的着作。
如果写一本书的一个侧面,那写法与单独文献写法有所不同,不能以事件为中心了。如果你研究语言特点,那必须以语言为中心。必要的话先把能体现语言风格的相关内容都列出来,如果太多,那么至少一个类型的,必须列一种为代表,然后各个种类,必须全了,这样才有意义。然后第二部分你详尽地分析,比如分析语言特点,有什么特点,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然后第三部分,可以找同时代或相近着作进行对比,对你研究的部分作出中肯的评价。如史记的语言风格,你可以和汉书比,因为内容相同;你也可以和通鉴比,因为历来的地位相近。
最后的部分,你可以简要分析作者形成这种语言风格的历史原因和个人原因,我们应该怎么借鉴和发扬。
大致的内容就如此了,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
B.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的读后感受
好不容易在这个假期看完了那么厚重的一本历史文学书。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这本书足足有10厘米那么厚,我觉得这本书一开始看名字就很有兴趣了,内容也的确有趣,这本书的作者,更有趣,他的名字叫袁腾飞。
这个人,来头可不小了,网上说他是中国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是海淀高级教师,我记得去年每天都追着看他那《百家讲坛》讲的那个“两宋风云”,可带劲了。他就是把历史简单化,生活化,毫不显得枯燥,
让学历史显得好玩,有趣来。
好了,直接切入正题,看完这本书的读后感。
这本书叙述的是中国历史(上)那可见中国的历史简直是源远流长啊,连绵不绝的。
从夏,商,周慢慢忆起。
周朝实行分封制,最后灭于诸侯征战
秦朝统一天下后,吸取教训,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但由于实行暴政,天下大乱,因为没分封诸子,诸子无权无力救乱,很快灭亡.
西汉吸取周秦的教训,既分封,又实行郡县制,同时平叛诸侯骚乱,实行推恩令削夺诸侯王权利,是好了点,却又亡在外戚篡权上
东汉吸取祖上教训,严禁外戚涉政,却亡在宦官乱政,最终导致豪强征战三国鼎立.
曹丕在老子的基础上废了汉,却不料司马氏通过两代的努力废了曹魏
唐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灭于安禄山(少数民族)的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唐走下坡路
宋吸取唐的教训,同时因为自己掌握军权夺取政权,所以对掌握军权的将领很不放心,杯酒释病权,,结果是,宋自建立就没真正统一过中国,是个比较柔弱的政权,不过文化高度发展.最后灭于少数民族政权。真的是可以说,人算不如天算。
可是,有一句成语是“人定胜天”
那是内子说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讲呢?
那就是为了反对佛教。
在唐朝的时候,人们广泛信任佛教,人们所信仰,所供奉的,都是佛祖。
人类历史如此长久,又怎能缺少宗教呢?
那当然,有些事情过了头,自然会有人来起义抱不平的。所以,好多反佛教的人就都站了起来,手拉手,心连心,一起反佛教了。
不过现在还是有好多人信仰佛教,历史,也许是会被人们遗忘的。
再来说到唐宋时期的历史了。
大历史里面制度、社会大的变革都需要动乱,这样才能够调整利益集团。如第一帝国向第二帝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第二帝国向第三帝国经历了元朝。(名词解释,黄仁宇认为中国的封建王朝可以分为三个大时段,第一帝国包括秦汉,依靠权贵来统治下层。第二帝国指唐宋,采用科举制度,通过官僚士绅来统治。第三帝国指明清,较唐宋内敛)。
说到大的动乱,唐朝那就肯定是安史之乱了。
那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安禄山这一帮大痞子,大流氓呢,那肯定是想要抢夺王位的了,这历史上,哪个朝代不是兴旺,衰落。灭亡的?自己悉数,那不全都是嘛?
都是农民起义的,所以,劳动就是一切啊,没有一个人就可以掌控天下的,那些人就是想钱想疯了,历代的皇上,我估计,脑子都是那么不好使的。
劳动的力量,胜过一切,农民的力量,建立中国!怪不得我们毛主席那么爱劳动,才有新中国呢。
书上还提到隋朝总结错误,以为国家灭亡就是没搞分封,人家就是搞了分封才灭亡的,这都不知道,那还怎么掌控大权呢?最后,啪叽一下给人灭了吧。
接下来讲的就是宋了。
说到宋,那个赵匡胤你可得知道了吧,宋太宗呢,好不容易一大将军坐上皇位呢,接下来的皇帝,我可就真觉得是窝囊了,想那个宋高宗,“傀儡皇帝”啥玩意啊,皇帝还有给傀儡的?我的天,金的力量也许是真的大,人家科技比中原发达,人比中原的多,可是,为什么不学学唐朝,怎么和人家文化交流的,怎么和人家和平共处的?那天下不都挺太平的么?唐不刚才灭了嘛,再怎样,这都总结不出来,我可得五体投地了。
C. 历史学是什么的书评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的出版可以说善莫大焉、功莫大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弥补严重缺乏人文精神和独立人格这一人生缺憾的机会。……我知道把专业知识和精神用浅显有趣的方式和文字表达出来是极其困难,也是最能考察作者真实的知识与能力的。从各种细节来看,本套丛书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衷心希望这套丛书的编撰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永续的过程,做成一个像法国《这是什么》丛书的品牌。--河北:王紫薇高二学生感谢你们出了这么一套好书!通俗生动,是相当难得的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对我的文科学习大有帮助,懂得了很多事。人文知识在当今中国比科学技术还贫乏、紧缺,适合大众、学生的文科读物就更少了,感谢你们为我们文科学生办的这件好事。--昆明:陈太微本科我是个罪犯,我唯一的建议就是,你们能把人文社会科学带进小学吗?从娃娃抓起,使他们从小就明白人文社会科学,最好是伦理学社会学、法学。如果我从小读到这些书该多好!--湖南:曹泽崎服刑人员作为人文科学殿堂的北大,值此新世纪之初出版此丛书,乃我之大幸,希望北大其博大的胸怀让更多追求你的人们从你那里获得更多知识吧!--山西:申永军大专学生这套丛书很有价值,能让我粗略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比较全面,而且作者都是国内有名的学者,希望继续出版更多的这类丛书。--浙江:邱芳烈硕士学生
D. 《历史是什么》读后感
中国的史学家中,并没有看到就历史本身是什么展开过专题论述,倒是更多的探讨“历史为什么”的话题。这一区别本不是东方与西方史学的不同,究其根本,应该是东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所在,但确实这一问题是重要的。
“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要关注历史学家,更要关注历史学家所在的社会。
书的第二章,探讨了历史的社会性,与个人性。其实本质上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问题。历史是人的行为过程,但历史不是某个人的行为过程,我们不能罔顾历史的社会性,而夸大一个人的历史作用。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被动性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我们也只能通过过去,才能理解现在。使人能够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能够增加把握现在社会的力量,便是历史的双重功能。本质上看,历史是社会性的。
第三章,探讨了历史、科学和道德。历史学家和历史资料的收集者的本质不同,在于对历史事实的归纳。而这种历史研究的归纳方法,其实是和科学是相通的,我们要为历史找到不止是一个发生的原因,这是历史学家的思想性之所在,没有这种思想性的存在,历史的作用也就不复存在。在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划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意义又何在呢?知识本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认知,历史所研究的,物理所研究的,化学所研究的本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它们本都是哲学的衍生,它们的方法本都是一样的。
第四章的题目是“作为进步的历史”。其实提出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历史是进步的吗?进步是什么,进步是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的前进,而历史的确有这样的一种方向性吗?这一点我相信,真正倾心历史的人,有着较他人对未来更多的憧憬与责任。历史中的进步依靠的是人类不断的持续的获得性财产的转让,而这一过程便是进步的源动力。进步在于继承,而不是毁灭。对于历史的进步是一种信仰,是代表我们对于未来的信心。进步是历史借以编撰的科学假设。换句话说,没有这一假设,历史是毫无意义的。科学的假设的方法,是构建任何知识大厦的必要前提。
E. 一篇历史书评,200字以上·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黄仁宇
黄仁宇的读本以新的视角引导我们回望中国的历史,对于我们这些深受国家历史教材影响的人来讲,无疑是旱地甘霖。起码把我们的历史知识梳理成了“逻辑合理”的格式。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书,列举了从春秋战国到元顺帝北撤约2000年历史中的几十个重要人物,细致入微的分析了中国历史进程因果。
黄的这几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笔调,尽管分析透彻而新颖,但是通过这文字,我们仍能嗅到一股强烈而熟悉的气息。仔细品来,不难发现,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唯物史观的笃信者:“经济决定论”是贯穿着他的所有这些历史着作的一根主线。所不同的是,黄没有把任何农民造反领袖视为历史进程的推进者,而是把皇帝视为真正的农民领袖,而把皇朝视为农民组织。
那些鼓吹“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推进力量”的人们总是回避解释:中国历史上成功了的农民起义领袖无一例外地都作了皇帝,陈胜、刘邦、黄巢、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如果皇帝张三换成皇帝李四可以视为历史进步的话,历史就成了月份牌,今天就是昨天的革命,现在势必在革刚才的命。
黄的历史观中突出地表现了人的作用:重要个人对历史的直接影响。并很强调这些个人的性格与才能的完美与历史进程的关系。突出表现在对王安石变法的遗憾,在《万历十五年》中,直指王安石“有其心无其才”,是造成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黄认为王安石变法在当时技术上尚不成熟,实质上,纵观北宋时代的中国历史,如果社会能够继续稳定100年,王安石的改革将毫无问题地走向成功,而技术问题毕竟是小问题。只是,中国的地理历史环境容不得这个社会出现过大的波澜,定居在长江黄河冲击平原上的农业文明与强悍的高原的游牧文明长期对峙,其势力平衡稍一打破,立即会引发社会的动乱。白山黑水之间一个新兴的游牧民族正虎视中原,此时的北宋王朝恰应是全民皆兵的时代,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当完颜氏的战马突出在燕山山口的时候,宋人还在铺展他们的清明上河图景。大厦倾覆的时候,王的苦心孤诣也即难免付之一炬了,汉人的最后一线思想灵光至此熄灭。
知识的优美在于逻辑,历史更是如此,只是由于各种非历史本身的原因,加之作史者的个人色彩,很多史书都难免前后矛盾,破绽百出;让人读着难受。黄仁宇的有关历史题材的书籍恰恰注重逻辑和分析,强调前因后果,很大限度回避了个人好恶。
《赫》、《万》无疑是难得的好书!
F. 关于历史类书籍的书评 2000字左右不是读后感!!!求大神们帮帮忙不要转帖
《史记》读后感
《史记》不但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住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园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
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以前,我以为刺客不过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实在刺客才是对君主最赤胆忠心的人。究竟往行刺君王,成功了会被四周的卫士杀死,不成功更无生还的可能。真可谓是有往无回。固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 “风萧萧兮易水冷,壮士一往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有那后来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
能与君主斗智斗勇的,还有那些有着顽强意志的说客。苏秦是他们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苏秦穷困潦倒,连家人们都嘲笑他,然而他没有就此放弃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钻研《阴符》,练就自己论辩说理的功夫,用书中的道理往游说君王,然后奔走于各个国家,终于让燕文侯认同了他的意见和建议,将整个国家都托付给他,让他往游说各国,终极苏秦成了六国合纵同盟的负责人兼六国的宰相。从而让家人对他刮目相看,对他格外尊重。说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凡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不但要游走于各个国家,路途艰辛自不必说,而且费尽口舌君王也未必会听,搞不好还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所以很多人都退却了,但苏秦坚持了下来并获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军万马。让我见识到了一个人口才的气力和古人那坚持不懈的伟大。
这样令我受益匪浅的故事史记中还有很多很多,看了后让我崇敬太史公的刚正不阿,仰慕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爱古典文学中千丝万缕的尽唱。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十分悠久。作为新世纪青少年的我,当然要好好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骄傲的时段。为了了解这些历史,我选择了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尽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由于平时,我们所熟悉的指鹿为马、完璧回赵等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均来源于《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天子时期,它先容了黄帝的由来、发生在天子四周的事情和尧、舜、禹的功绩,然后禹建立了夏朝,《史记》还讲述了夏、商、周、秦兴盛和终极衰败得原因,在天子和汉武帝时期,发生了许很多多的事件,《史记》都逐一记述下来,还讲解了其中30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生于公元前145年西汉时期的夏阳,他的父亲司马谈时汉武帝的***令。在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下,司马迁20岁时就开始游历全国,考证历史遗迹、了解风土人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为司马迁以后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素材。在他47岁时,发生了一件影响司马迁至深的事:汉朝大将李陵进攻匈奴,由于寡不敌众,投降了匈奴,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族人,司马迁没有像其他朝中大臣那样争相附和,而是为李陵辩护,希看天子宽恕。因此司马迁受到牵连,被处以腐刑。出狱后,司马迁立志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代。经过了20余年的专心着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通过阅读《史记》,我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还让我熟悉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让我知道了很多平时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的历史典故,而且在《史记》中先容了很多的世家故事,还描述了很多的名人列传,既丰富又详实,使得人们阅读完它之后,感觉得到了很多曾不知道的知识,它的丰富、充实性,也使得人们百看不厌。之所以有《史记》这本着作,是由于作者司马迁的不懈努力,他敢于大胆地评论汉武帝的功过,肯定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暴臣酷吏的罪恶,就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史记》真实性的要求。
《史记》的经典之处也就在于文章的真实性。由于在古代,每个朝代的吏官由于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几乎都把握在天子的手中,所以他们将皇室贵族的丑陋的一面都不将记载或美观化,使得历史不真实,但司马迁却不是这样,司马迁不仅将汉武帝的功过逐一记录下来,还在《史记》中将汉朝以前发生的历史事件用自己对其的评价写下来,使得后人对古代的历史有了正确的了解。
《史记》从文字上看,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同样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着作。
《明史》读后感
中华古籍经典按照经、史、子、集分四类。我对中国历史情有独钟,而其余三类几乎没有太多涉猎,仅在十余年前读过《周易》。当时,由《周易》而至南宋邵节康《梅花易数》,最后至当今易学大师西安邵伟华《周易预测学》、《四柱预测学》。孔子读《易》,纬篇三绝。可是,我却误入了周易预测学的迷宫,知其大学,未敢深窥,悄然早退。
然而,中国历史,却让我从一开始就喜欢上。
记得还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自己每天从早饭钱和零花钱中省吃俭用,在高二的时候,就花58元买了中华书局的竖排繁体字版全套《资治通鉴》(20册)。当时,我母亲还向我要发票,说把这套书退到她们单位图书室,让后一本一本地交替借出来给我读。当时,我严正地跟母亲说,《资治通鉴》是我要读一辈子的书,不准她这么做。由此,《资治通鉴》成为我书柜中第一套史书。逐渐至今,又先后买了《史记》、《汉书》、《周书》、《宋书》、《南史》、《旧唐书》、《宋史》、《金史》、《明史》、《清史稿》(刚买不久》。按照顺序,刚刚读完《明史》。
我是在2006年10月9日开始读《明史》。我的读史习惯是每天必读2页,除非看到非常精彩的时刻,一般每天也不多看,以保持持久的兴趣。我读史,也不是遍读:
本纪部分,由于是皇帝更替,基本是编年记述,因此这部分是通读;
志部分,一般只看看地理志、职官志和兵志,其余像天文志、五行志、历志、礼志、乐志、舆服志、选举志、食货志、河渠志、刑法志、艺文志,由于这些太专业化,我又没有兴趣,因此基本不看。
表部分,基本是一个时间表,因此,也是迅速跳过。
列传部分,这是最精彩的,往往把人物和事件讲述得比较详细,这也是我次重点看的篇章,特别是彪炳史册的人物列传,如陈友谅、张士诚、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沐英、刘基、宋濂、蓝玉、方孝孺、解缙、于谦、李东阳、胡宗宪、俞大酋、戚继光、徐阶、高拱、张居正、海瑞、顾宪成、李成梁、杨嗣昌、袁崇焕、史可法、郑和、魏忠贤、胡惟庸、严嵩、李自成、张献忠等等等等,看得最细致认真。
读完《明史》后,让我感叹和遗憾的地方比清末更加多。
首先,明朝开创性地建立了内阁首辅制,国家的日常性事务由内阁处理。嘉靖、万历两朝皇帝甚至可以常年深居内宫,不理朝政,国家机器照常运转。这可以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君主立宪制的一个很好尝试。
其次,明朝制度化地建立了对内阁政府的常设检察机构。虽然说锦衣卫、东厂、西厂滥杀无辜,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的确对当时的贪官污吏起到了很好的震慑和监督作用。只是,这样的特务机构所作所为超出了正常的范畴,有些过头。
第三,明朝中晚期,作坊式经济出现,甚至逐渐成为国库收入的重要依赖对象。这样的情况,大大地超出了以前朝代对农业收入的依赖。
第四,明朝末年,已经意识到火炮在战争中超乎寻常威力。只是,由于当时认识不充分,使得居然拥有先进火炮的热兵器部队,被冷兵器的清朝骑兵给打败。
第五,明朝人体现出汉人清晰的个性和气节。如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永乐皇帝)居然把自己的侄子(建文皇帝)给推翻,当了皇帝;明英宗被蒙古人抓住了,明朝居然不接受要挟,另立新帝,继续抵抗;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北京面临李自成和皇太极的两面夹击,明知抵抗不了,也不迁都南京,或是暂时逃亡回避一下,而宁愿自尽煤山。
第六,明朝末年的流寇张献忠为患四川,《明史》记载:献忠性狡谀,嗜杀,一日不杀人,则悒悒不乐。川中自遭献忠乱,列城内杂树成拱,狗食人肉若猛兽虎豹,吃人死则弃去,不尽食也。民逃深山中,草衣木食久,遍体皆生毛。
如果明朝还能多存在100年,则中国有可能在世界文明史上再一次领先,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G.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书评
首先说,我很喜欢袁腾飞老师的课程。在高中这种应试为重的环境下,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课程感兴趣,无疑是最好的教学方式。正如他自己所言,把他们讲笑了总比把他们讲睡了要强些。
但这本书,其实或多或少有些尴尬。
首先说书名,他自己也在博客中解释了这个问题。从中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他的一些无奈。出版商必然是为了书能够大卖,才搞出“什么玩意儿”这种说法,还有腰封上“袁腾飞=易中天+郭德纲”这种无聊的噱头。
至于书的内容,有一些错误自不必提,有些措辞也不甚妥当也是不错。但这本书是自教学视频整理而来,如果这些东西放到口头而不是纸面上,我相信精彩程度会提高很多。而正是同样的原因,这本书很多地方显得并不是那么出色。过渡生硬、很多地方处理草率,但我觉得,这不是一本严肃的历史书,而是一本课堂口述的整理本。而口述的人在他讲述的时候又是如此的不羁……如他自己所言,“大放厥词”。
所以,这本书确实多少有些尴尬。个人认为,远不如看随书附赠的光盘精彩。课堂上的东西,还是应该留在课堂上,一旦商业化了,功利化了,或多或少都会变味。好在袁腾飞老师本人是一个很明智和理性的人,他对种种质疑和不满都给出了中肯负责而令人满意的答复,若不是如此,这本书就不仅是尴尬这么简单
H.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读后感500字
这本书的内容就像它的书名一样,生动、幽默,却不乏知识性,它的作者就是被网上称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的袁腾飞,是易中天加郭德纲。历史固然是死的,但作者的文笔给你活生生的感觉,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作者不仅用简练的语言述说了几乎每个历史典故,而且读着读着,自己还会不禁的笑出来。
“你看那厮长的那模样,哪有一点帝王福相啊。那脸跟个鞋拔子似的,又像瓦刀,满脸麻子……你给他画成这样,他宰了你。你美化他,把他画得跟秦始皇汉武帝似的是吧,他也宰了你。”大约没有哪本说史的书能出现这种文字,说的还是一朝开国之君,然而袁腾飞不但说,而且旁征博引,条理分明。他讲到“血如漂杵”中的“杵”他就简单的把它说成木头棒子,在讲到当时很受欢迎的武器“殳”时,他也说是木头棒子,最多再镶几个钉子。着名的牧野之战,就是一帮人拿着木头棒子上去打仗,读起来确实有趣。他在讲辽打宋时,说当时的辽军骑兵打宋国步兵,就象德国足球队踢中国队一样,想进几个就进几个,这种类比既幽默又发人深思。还有,如:“七次下西洋,600万两银子花出去,郑和整个是一个散财童子”、“汉人的服装是最笨拙的,宽袍大袖,那个大袖子能钻进一个人去,穿上那个衣服一上街,勤劳的清洁工都得下岗。”从这些通篇通篇充满智慧的文笔可见,袁腾飞说史真有点儿相声样,学和唱谈不上,说和逗不含糊,让一本说历史的书变得饱满鲜艳,像含着满口的跳跳糖一样充满惊喜。
除了生动、幽默,他也明确阐明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他不屑于反清复明而有理有据地赞扬了满州的诸位明君,他把懦弱无能的大宋朝总结成“最可爱的王朝”,种种迹象表面,普遍的历史观念在《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这本书里休想轻易扎稳马步,你总能在读这些颠覆性论断的时候发觉从前对历史的认识如此概念化,它们被袁腾飞风卷残云地描述成另外一番风景。等你醒悟过来又幡然觉着,他教会你的却并不是形式化的颠覆,而是重新审视既定事实的勇气同智慧。
读了这本书后不仅影响了我的历史观,也提高了我对历史的兴趣,而且我也明白了一些事,皇上坏,天下亡,皇上好,天下也不一定兴,中间总是有些奸臣、贪官、污吏,就像现在那些大地震的捐款,有些也许还没送到灾民手里就被人拿走了,更有甚者如汉献帝,虽然应该算是个好人,却只能看着曹操的脸色行事,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一个很郁闷的皇帝。
I. 《历史是什么玩意》读后感400字
初次拜读袁腾飞老师的作品,感觉此书:条理分明,见解独到,旁征博引,焦点集中,信息量大,文风新颖特别,措辞犀利,锋芒毕露,一针见血,幽默风趣..集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身.然在总结写读后感时却又无从下手,顿笔许日,还是看看究竟历史这个玩意儿对我们的生活有何意义及指导.
历史什么人学了有用?大人物学了有大用,比如国家领导人学有用,吸取历朝历代治乱兴衰的教训,定国安邦.而现在的大部分高中生学习历史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考上一个好大学,毕业之后找一个好工作,奔一个锦绣前程.而象我们这些在职的寻常工作青年,它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定位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可以从历史长河之中寻找有益的东西进而指引前进的征程.
J. 历史是什么书评
我觉得应该可以去参考一下作者的一个目录之类的,可以通过目录去了解一下整篇书到底是什么结构?或者说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个是一个主要的部分,另外可以去阅读别人的一个读后感,或者说是对文章对书的一个总结了解,其中的大致的一个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