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出塞有对历史的什么

出塞有对历史的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15 00:02:40

1. 《出塞》这首诗有对历史的___,有对现实的___,表达了作者的___激情,洋溢着___的愿望

诗 战争 对战争 和平

2. 昭君出塞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昭君出塞”无疑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更密切了西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作家王族说:“王昭君嫁给呼韩邪,让匈奴和中原像握紧了的两只手,从此再未分开,被排挤出局的郅支像另一只孤独的手,再也抓不住命运的稻草,在岁月的长河中几经沉浮,便没有了踪迹”.他是用文学的语言道出了历史的真实.
昭君出塞"圆满完成了"胡汉和亲"的伟大使命,对于促进当时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昭君做为"民族友好使者"出塞之后,胡汉之间50多年友好相处,北国边疆出现了"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昭君出塞、胡汉和亲做为历史上一种文化现象,创建了"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变"血染沙场"为"交欢玉帛",实现民族之间"双赢对话"的中国方式.这对于现代中国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具有借鉴和启示的作用.

3. 出塞这首诗历史的什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4. 出塞 王昌龄有对历史的什么描写,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激情

描述了当年’飞将军‘ 李广为了守住一个城池,不允许敌人的骑兵过一座山。 表达了诗人觉得当时政府的无能,李将军的神勇,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了爱国激情!!!

5. 出塞这首诗给了人们什么样的启发

《出塞》这首诗的启发: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士兵们的信心。体会到诗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心愿。

《出塞》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5)出塞有对历史的什么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6. 王昌龄 出塞有对历史的什么描写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 “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泗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着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着,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7. 《出塞》一诗中有对历史的( ),有对现实的(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 ).

《出塞》一诗中有对历史的(回顾 ),有对现实的(不满和同情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

8. 昭君出塞有何历史意义

基础知识目标: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呼韩邪归汉;昭君出塞。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观察匈奴金属制品的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和历史地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通过记者采访的活动,培养通过历史活动创意和交流的能力。通过阅读有关材料,培养阐释能力。
态度价值观:体验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历史的贡献。
体验张鸯通西域的艰辛及勇于开拓、不畏艰险的精神;认识丝绸之路开辟的重要价值。正确评价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昭君出塞和张骞通西域
两汉时匈奴与汉朝的关系较复杂,有战有和,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是教学重点
讲述法
多媒体课件
一、匈奴的强大
这一目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发展、汉初的“和亲政策”和汉武帝反击匈奴。教学内容主要是:探究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的原因;在了解汉初汉与匈奴关系的基础上,理解汉朝采取和亲政策的原因及作用。
可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匈奴的牛形铜饰》图,提出问题:匈奴的金属制品多以动物为图案,如牛、羊、鹿、马等,这说明了什么?以此问题引出匈奴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然后再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秦朝同匈奴关系中的有关事件: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修筑长城等,说明秦末汉初,中原内乱,北方匈奴强大起来。
在处理和亲政策时,建议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看?”三个方面考虑:
“是什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得出答案。
“为什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双方汉初的政治、经济等情况,说明“和亲”是在汉朝政局不稳、国力空虚、匈奴强汉朝弱的特殊情况下所采取的政策。
“怎样看”汉朝以有限的牺牲来换取整顿内政、休养生自、、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时间。和亲暂时缓和了匈奴与汉朝间的矛盾,减少了匈奴野蛮的军事掠夺,避免了汉、匈两方大规模的战争,但匈奴对汉朝沿边的袭扰、攻掠从未停止过,只是规模较小、范围不大。“和亲”促进了中原与匈奴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双方形成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关于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三次大规模战争,主要的是使学生对汉武帝时对匈奴的大规模作战及其结果有所了解,历史地看待这时汉与匈奴的“战”。
教学的逻辑顺序可以安排为:为什么在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的反击汉与匈奴是怎么激战的、结果如何你怎样看待汉与匈奴的“战”。当然,教师也可以按照别的思路展开教学,如先引导学生观察《漠北之战绘画》,教师描述激战,然后再追因
关于为什么在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的反击,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内容,并加以归纳概括,如经济上汉武帝

阅读全文

与出塞有对历史的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