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巜十万个为什么》作者是谁
叶永烈,笔名萧勇、久远、叶杨、叶艇,中国着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曾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他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主要作品有《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床头上的标签》等。2020年5月15日,叶永烈去世,享年80岁。
② 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历史
《中国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历史 文化 社会》的内容丰富广博,涉及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应知必知的每个知识学科,脉络非常清晰,是以小学生的理解程度为标准编写而成的。本套书内容上选取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需学习、掌握的近20类自然与人文网络知识,每一册都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③ 历史 – 十万个为什么
历史是一门学科,也是一段过往,十万个是显示其多,弄懂些想弄懂的,该弄懂的就可以了,人到一定阶段认识能力就变强了,容易理解了,看透了,学历史,要有质疑,学习历代抗击异族先烈的精神,他们的正气勇敢,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本,以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为中心,去学习历史,懂些历史对个人成长对国家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注意履行自己的国家责任。
④ 《10万个为什么》是什么内容
《十万个为什么》内容简介:是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重在启发孩子的认知世界,激发他们的好查心和求知欲,围绕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普及科学知识。如生铁、熟铁和钢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人类使用火的历史。面包是用什么原理制作出来的,诸如此类问题,作者都在书中做了解答。
作者,米·伊林(1896年-1953年)苏联着名科普作家,他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生动的比喻、典型的事例、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对我国科普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原子世界旅行记》《人怎样变成巨人》《书的故事》等。
译者简介
张琳,文学博士,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现为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讲师。已发表语言文化方面的学术论文若干篇。笔译实践经验丰富。
图书目录
屋子里的旅行
第一站水龙头
第二站炉子
第三站餐具和炉灶
第四站厨房的锅架
第五站餐具柜
第六站衣柜
钟表的故事
钟表的故事第一话
钟表的故事第二话
⑤ 十万个为什么 历史.民俗
十万个为什么》自然科学版的同时,就曾计划编辑《十万个为什么》社会科学版,以期与自然科学版配套。但在文化大革命前,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此项计划未能完成。
文化大革命以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地和更新,青少年的思想也日趋活跃。他们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我们决定组织力量完成《十万个为什么》社会科学版的编写工作。
本套书拟先编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法律和民俗文化六册为一套,以后再逐步补充其他学科和新的分册。
⑥ 十万个为什么中包含有哪些
《十万个为什么》包含有:
1、基础板块
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生命,共计1072个问题。
2、专题板块
动物、植物、古生物、医学、建筑与交通、电子与信息,共计1193个问题。
3、热点板块
大脑与认知、海洋、能源与环境、武器与国防、航天与航空、灾难与防护,共计1173个问题。全书总计3438个问题,并没有官方所宣称的有4500个问题,但也是全部六个版本中的最大规模。
特色:
《十万个为什么》的文体特征非常鲜明,提问者的身份、特征既不明确也不重要,而回答者则处于权威地位,对每个问题给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解释。
因此,虽然人类历史上早有以对话和问答形式为主的文体,如古希腊哲学着作中描写的苏格拉底反诘法和《论语》所反映的孔子“启发”式教学,但它们与《十万个为什么》都有较大的区别。
苏格拉底式反诘法的要领,是向谈话对象不断提问,并试图用对方的立论进行逻辑推衍,继而找出对方思想中的矛盾,从而能够继续发问来启发对方得出更为明确和严谨的结论。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十万个为什么
⑦ 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叫十万个为什么
这一词汇来源于已故苏 联 着名科普作家米·伊林于1929年出版的一本小书:
《СТОТыСЯЧ ПОЕЧМУ》,直译就是《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在中国20世纪影响非常大,尤其对青少年。
此书由米·伊林始创作于1927年,两年后正式出版。不到五年,在科学尚不发达的中国几乎同一时间就出现三个不同的译本。按照王春秋的说法,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约30年间,这本小册子在中国大陆的广为传播,是历史潮流使然。“
1931年,陶行知先生首倡“科学下嫁”,要求把科学下嫁给工农大众。中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科普实践活动由此拉开了帷幕。”“1934年,柳提认为‘目前大众需要科学知识,科学要求大众化’,首次提出‘科学大众化’的口号。1941年,慕宇光在《科学趣味》第五卷第六期,从理论上多方面论述了科学大众化的意义和方法。在‘科学大众化’口号的鼓舞下,中国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以及科技团体、学术学会组织都积极投入到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浪潮中来。”伊林《十万》的适时引介正顺应了科学普及实践活动的需求。以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来说,这种翻译和传播速度算是相当突出的。
参与推进伊林《十万》中译本传播的出版单位甚多。此书不但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50年代,其重印和再版又达高潮,不但开明书店一再印刷,异军突起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十余家出版社也接手再版的工作。
⑧ 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是谁
米·伊林(俄语:М. Ильи́н,英语:Mikhail Il'in)。
全名:伊利亚·雅科夫列维奇·马尔沙克(Илья́ Я́ковлевич Марша́к),1896年1月10日-1953年11月15日)诞生于乌克兰阿尔乔莫夫斯克,为前苏联科普作家。为俄文科普作品《十万个为什么》的原作者。
米·伊林的作品作为许多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对华语世界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老一辈和50年代成长起来的科普作家,都从其作品中得到启发。
他自小酷爱阅读,喜欢大自然、做实验,童年时仔细观察各种生物和天文地理,这使得他日后的创作有着扎实的基础。一九二七年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洁”可以概括伊林的写作特点和优点。
《十万个为什么》已使无数中国青少年迈进知识大门,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提出饶有兴味的问题,进行有启发性的解释。“十万个为什么”这个现在已经被国内广为采用的书名,最初是由伊林取自英国作家卢.吉卜林的一句话:“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
当时的《十万个为什么》仅5万字,那是一本“在屋子里边走边写的书”。他会把简单的问题想得津津有味,讲得津津有味。
(8)十万个为什么历史扩展阅读:
代表作品
伊林的具有代表性作品有:《十万个为什么》、《不夜天》、《黑白》、《几点钟》、《在你周围的事物》、《自动工厂》、《原子世界旅行记》、《人怎样变成巨人》(第一、二、三部)、《书的故事》。
⑨ 十万个为什么的历史
此书由米·伊林始创作于1927年,两年后正式出版。不到五年,在科学尚不发达的中国几乎同一时间就出现三个不同的译本,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奇迹。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一些大城市文化呈现出奇特的繁荣景象,“五四”以来知识精英们所提倡的“科学”也开始进入市民阶层的眼界。按照王春秋的说法,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约30年间,这本小册子在中国大陆的广为传播,是历史潮流使然。“1931年,陶行知先生首倡“科学下嫁”,要求把科学下嫁给工农大众。中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科普实践活动由此拉开了帷幕。”“1934年,柳提认为‘目前大众需要科学知识,科学要求大众化’,首次提出‘科学大众化’的口号。1941年,慕宇光在《科学趣味》第五卷第六期,从理论上多方面论述了科学大众化的意义和方法。在‘科学大众化’口号的鼓舞下,中国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以及科技团体、学术学会组织都积极投入到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浪潮中来。”伊林《十万》的适时引介正顺应了科学普及实践活动的需求。以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来说,这种翻译和传播速度算是相当突出的。
参与推进伊林《十万》中译本传播的出版单位甚多。此书不但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50年代,其重印和再版又达高潮,不但开明书店一再印刷,异军突起的中国青年出版社也接手再版的工作。“文革”结束直至21世纪,还有一些新的版本推出。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自1934年始,先后有十余家出版社或发行单位从事此书的出版,按照时代顺序分别是:新生命书局、开明书店、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中国青年出版社、新华书店、华北书店、抗战书店、大连大众书店、东北书店、湖南教育出版社、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延边人民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其中既有30年代文化热与抗战“孤岛”期间的上海书店,也有40年代解放区的出版部门,还有新中国成立直到改革开放的多家出版社。
⑩ 《十万个为什么》的内容简介是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是一套以大众化、小网络全书式为特色的科普读物。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物理、化学、数学、文学……包罗万象,是了解这个世界各种现象的通天大道。其文章通常采用“为什么?”的标题,每一篇文章是几千字的科学普及作品。
董纯才1934年将苏联作家伊林的作品《十万个为什么》首次翻译成中文,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于1961年到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约人撰稿,发行了第一版。
在港澳地区亦相当普遍。《十万个为什么》曾经作为为数不多几种普及知识的读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两岸无法交流的时代,台湾也同时出版了另一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一套10册,在台湾是相当流行的儿童入门网络。
(10)十万个为什么历史扩展阅读
《十万个为什么》的由来
《十万个为什么》的名称源于苏联科学文艺作家伊林(真名为伊利亚·雅科甫列维奇·马尔夏克)的作品《十万个为什么》。而伊林又是从诗人吉百龄的诗句:“五千个在哪儿/七千个怎么样/十万个为什么”中,选用“十万个为什么”作书名的。
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大约有五万多字,书里解答的“为什么”并没有十万个。“十万”(俄语:сто тысяч,“一百个千”)是一个虚指,用来形容许多。第一版只有900多个“为什么”,现在也只有3000多个“为什么”。
虽然中国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也没有达到“十万”,但是规模却远远大于伊林的作品,有十馀册之多,堪称一部小型网络全书。
“为什么”就是《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中的一个个条目(主题)。每一个条目就是一篇几千字的科学普及文学作品。因为丛书中条目的标题通常采用“为什么……?”的表达方式,所以许多时候都用“为什么”来指代一个问题和此问题的解答诠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十万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