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元朝历史值的借鉴的是什么
千万不要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奴役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人。清朝成功的经验就是还算把汉人当人看,好歹算二等公民,有吃的,有地方住。反观元朝,汉族人是四等公民,连名字都只是数字,连书都不能念。就和日本侵略中国一样,暂时会胜利,以后肯定会被踢回老家。千万不要小视中国人,因为咱们有一种杂草的精神,不会被任何一种实力给消灭的,除非地球毁灭!
2. 如何正确认识元朝的历史地位
“乾哉大元”,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当时就因看到了《周易》中的这句话而将自己建立的政权定名为“元”的,如果这属实的话,则说明了忽必烈在重视接受汉族文化的同时,他本人也很迷信,“君权神授”的思想成为历代帝王最乐于接受的命题之一。然而以后的历史告诉我们,“大元”并没有象忽必烈事先设计的那样“与天同寿”,11帝97年的中原统治,使后人毫不犹豫地将其归入“短命王朝”行列。但是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大元”在它短暂的97年生命历程中给中国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 政治上:
1、 元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360余年的几个政权分立和割据的局面,出现了
空前的统一。这种大统一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历朝不可比拟的,也为它以后五、六百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据《元史 地理志》载,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
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正所谓“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随着吐蕃诸部归附元朝,西藏地区就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
域。元政府在此设立了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自此西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开始确立。
也是在元朝,政府在台湾地区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政府在台
湾正式建立的行政权力机构。所有这些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都是极为巨大的。
2、 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之同时,在地方推行了行
省制,统管地方军事、行政、财政事务。当时全国共分设了11个行省。其中包括了唐时所谓的“羁縻之州”。行省制度是元朝的一个创举,是对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发展,对后代行政区划影响很大,这一制度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二) 经济上: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促使国内经济的发展。元代的农业生产从总的来说,不是倒退,而是有所前进,但各地区的发展却并不平衡。
由于蒙古贵族在西征,攻金和灭宋战争中,俘虏了大批工匠,都集中到官营手工业局、院。元朝统一全国以后,手工业局、院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规模较大,分工很细,能工巧匠多,故而生产有了发展。手工业空前发达,其规模和产量远在宋、金之上。总之,元代的工商业保持着相当发展的趋势,在中国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均超过前代。
(三) 民族关系上:
元朝的大统一为国内各民族的联系与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的中国由各民族间的相互厮杀的战场变成了一个民族的大熔炉,因此在元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又一个新高峰。
汉族与少数民族长期杂处,互通婚姻,实现融合。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以及其他多种色目人,与汉人逐渐融为一体,蒙古人也逐渐汉化。
元朝又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我国的“回族”便开始形成于此时。蒙古汗国西征后,中亚和西亚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族人士大批来到中国,他们被称为“回族”,为色目人种之一。
在元代,他们受汉文化的深刻影响,明显汉化,但他们保持着信奉伊期兰教和一些独特的生活习惯,后来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
(四) 交通及对外联系上:
元朝的交通十分发达。不仅陆路有完备的驿传制度,四通八达,(这种制度对国外诸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俄罗斯,沿用了数百年之久)而且注意发展漕运和海运。
元朝灭南宋后,为了南粮北运,开辟了南北海运线。海运线自长江口的刘家港入海,至崇明三沙放洋东行,由成山转西至刘家岛、登州,于莱州大洋入界河口到直沽。这条海运线成为元朝南粮北运的主要航道。
隋时开凿的大运河在宋、金时已不畅通,于是元世祖决定对运河进行疏浚与整修。分别开挖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自此元代运河航线不必绕道洛阳,全程缩短了900余公里。对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
有元一代是对外开放的时代,进入了中国中外交通,经济文化大交流的活跃期。陆路通波斯、叙利亚、斡罗思和欧洲其它国家。海路通日本、朝鲜、东南亚、印度、波斯湾,以至非洲各地。泉州、广州、明州成为当时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各国旅行家在元代交往频繁。马可波罗的《行记》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及亚洲知识的重要来源,对欧洲人编制地图和哥伦布等人的远航产生了很大影响。元朝时,中国的印刷术、火药等技术发明,先后辗转传入西欧,中医学及纸纱制度传入了中亚。元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五) 文化上:
元代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由于国际文化的大交流,它大统一为文化发达提供保障。经济发展为文人安心从事文化活动提供条件。“兼容并包”的相对自由、宽松的学术空气促成了元代文化的繁荣与进步。元文化成了我国封建文化继汉唐以来的第三个文化高峰。
当然,我们在肯定元代对中国历史作出贡献的同时,始终不能忘却,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征服,必然会对农业民族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对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
(一) 政治上:
蒙古军队在统一战争中,即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控制被征服民族。元建国之初为削弱各族人民的反抗,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采取了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将全国人分为四等,分别在政治、经济、法律、科举等方面区别对待,构成了人为的民族等级。以致造成民族、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做法,成为元帝国短命的重要因素,社会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二) 经济上:
蒙古族在经济发展中的落后因素造成了元帝国生产关系某些方面的落后。如;蒙古军队在统一战争中,在已占领的土地上,退耕还牧,造成了农业生产的极大破坏.元朝建立后,又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大量奴役驱口进行劳动。这种奴隶制的残余形态与中原长期以来的封建生产关系是格格不入的。然而它竟一直与元帝国相始终,最终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再如:元代官办手工业中实行工匠和匠户制度。重新加强了对手工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致使官办手工业各部门生产效率极低且质量差。
(三) 文化上:
元朝虽然最先把程朱理学规定为考试取士的标准。对明、清两代科举制有重大影响。但是元朝本身对科举并不重视。有例为证:有元一代,共开科 16次,取士人数仅占文官总数的4%。科举制可谓跌入了历史的最低深渊,这对文官的素质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不利影响。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之说。因此元时大批文人受歧视,有的甚至被下放,社会地位极低,以致于不少文人才士隐匿山林。
3. 元朝有什么历史意义
每一个朝代必有其存在的价值,一旦失去其中的一个,历史的长河便会出现一个漏洞,长河中的水也会流尽。
元朝。。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又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统一全国。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内。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灭亡。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直至1402年才去元国号并改国号为“鞑靼”。元朝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98年。元朝时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络绎不绝,其中威尼斯商人尼可罗兄弟及其子马可波罗成为得到元朝皇帝宠信,在元朝担任外交专使的外国人。元廷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日本、安南、占城、缅甸、爪哇)臣服,接受与元朝的朝贡关系,但遭到拒绝,故派遣军队进攻攻打这些国家或地区,其中以元日战争最为着名,也最惨烈。
元代为了满足大都的粮食、物资需要,除了利用陆路和运河交通外,又开辟海运航线。海运成本低廉,终元之世,深受重视。 元代修治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大运河原为隋朝时修建,元代为补充修建)。其中主要有从山东的济宁(今属山东)到东平(今属山东)段的济州河,从山东东平到临清(今属山东)段的会通河,自大都至通州(今属北京)段的通惠河等。
文学
元曲- 元曲四大家,即四位着名的散曲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又称”关、马、郑、 关汉卿
白”。 元代,民族乐器三弦的出现值得注意。戏曲艺术在元代出现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高峰。元杂剧的兴盛最初在北方,渐次向南方发展,与南方戏曲发生交融。代表性的元杂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外还有王实甫、乔吉甫,世称六大家。典型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王实甫的《西厢记》。元杂剧有严格的结构,即每部作品由四折(幕)一楔子(序幕或者过场)构成。一折内限用同一宫调,一韵到底,常由一个角色(末或旦)主唱,这些规则,有时也有突破,如王实甫的《西厢记》达五本二十折。元杂剧对南方戏曲的影响,造成南戏(元明之际叫做传奇)的进一步成熟。出现了一系列典型剧作,如《拜月庭》、《琵琶记》等等。这些剧本经历代流传,至今仍在上演。当时南北曲的风格 已经初步确立,以七声音阶为主的北曲沉雄;以五声音阶为主的南曲柔婉。随着元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最早的总结戏曲演唱理论的专着,即燕南之庵的《唱论》,而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则是北曲最早的韵书,他把北方语言分为十九个韵部,并且把字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这对后世音韵学的研究以及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均有很大的影响。
4. 元朝借鉴了汉朝的哪些制度,都体现在何处呢
1279年蒙古彻底灭亡了南宋,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建立了元朝,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元朝时期,国家统一,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繁荣,文化出现了接近民俗的元曲。那么元朝这些现象的背后借鉴了汉朝的哪些制度呢?
三、地方制度仿效州刺史制建立行省制
西汉中期,中央统辖的郡国数量越来越少,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汉武帝视具体情况而定,把除了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和弘农以外的地区把全国分成了13个州部: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而元朝的行省制正是仿效这种制度建立的,亦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设置,把当时的西藏设置为宣政院,台湾为巡检司,其他地区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这就更加巩固了元朝的王朝政权。
5.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贡献
元朝的最大历史功绩是统一了中国,中央设省,其所设岭北省,包括今蒙古全部和前苏联西伯利亚中部一带;辽阳省包括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同时负责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
1、蒙古统一中国北部,形成了新的北方强势国家。
2、中国军事技术先进,火器发达,蒙古军队是当时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军队。
3、元朝实现了中国再一次的大统一,各民族再一次实现大融合。
4、在地方创立行省制度,被沿用至今。
5、元朝时期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6、纸币成为流通货币,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7、开通海运。
8、八思巴创蒙古文字
9、马端临着《文献通考》
10、赵孟珧书画,对后世影响深远。
11、王祯着《农书》
12、黄道婆的改进棉纺织技术,
13、景德镇青花瓷、景泰蓝等手工业发达
14、元朝杂剧成就辉煌。
15、《大元通志》成为具有法典性质具权威的官方政书
16、修正宋史、辽史、金史
17、画坛“元四家”为后世留下不少传世杰作。
6. 大家怎样看待元朝历史呢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王朝。然而在很多人的观感之中,却是存在感很低的王朝。
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
这就好比今天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不仅是现在,在历史上,中国从来都不是单一民族国家。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同样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个时期。至于这个王朝所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因素多,还是消极的因素多,那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换句话说,你可以讨厌元朝,但无法忽视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王朝的事实。
也有一些人,动辄就说,我们假如承认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就意味着我们否认文天祥等人抵抗的合理性!这是非常荒谬的,我们承认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是一回事,而文天祥等人抵抗的合理性是另外一回事,他们之间并不矛盾,这就如同我们说,秦国和赵国都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政权,但是,赵国人对秦国的抵抗,当然是具有合理性的。俗话讲,亲兄弟明算账。但并不意味着,明算账就是否定亲兄弟。
7. 元朝在历史上有哪些事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1、推行行省制: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大元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2、发展商业、推行纸币:由于蒙古对商品交换依赖较大,同时受儒家轻商思想较少,故元朝比较提倡商业,使得商品经济十分繁荣,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相当富庶的国家。而元朝的首都大都,也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为了适应商品交换,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
3、文化松禁:元朝文学以元曲与小说为主,对于史学研究也十分兴盛。相对的元朝的诗词成就较少,内容比较贫乏,但是文以虞集为长,诗以刘因为着。 明朝王世贞说“元无文”,但是叙事性文学如戏曲、小说第一次成了主导地位。元朝使华北诞生元曲,江南则出现以浙江为中心的文人阶层,孕育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长篇小说,自由奔放的文人如杨维桢、倪瓒等人,在城市发放出市民文化的花朵。
8. 元朝兴衰制度分析与借鉴
行中书省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元朝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行省建置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遵用汉法,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宰执官。其后,相继于各大地区建立行中书省。初期,仍沿用前代制度,以中书省宰执官出领各行省,称行某处中书省事。以后此类行省实际上已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前代所置临时性的分遣机构不同,行省官若仍以中书省宰相行省事系衔,就与中书省的权限没有区别,嫌于外重,遂更定官制,只称某处行省某官,不再带中书省宰相职衔。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铨定省、台、院、部官,罢各行省所设丞相,只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以与都省相区别。后来,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许设丞相。延佑七年(1320年),复罢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为平章政事。泰定(1324~1328)以后,某些行省又设丞相,视需要及任职者的地位而定。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两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两员(从二品),其品秩与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为一,置郎中、员外郎、都事,品秩皆低于都省。元末,有些行省还增置“添设”平章、右丞、左丞、参政等官。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距离省治远的地方,另设宣慰司统之,作为行省的派出机构。、
在封建制度里,贵族处于最高统治地位,当蒙古族占领其他国家建立政权后,就出现了包括蒙古族贵族在内的多个民族贵族并立的情况,这产生了全国该由谁统治的问题。元朝为了国家稳定和维护蒙古贵族在全国的统治权,采用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元朝在民族文化上采用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国内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国内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还包容和接纳外国文化,甚至能准许外国人在中国做官,通婚等。欧洲着名历险家马可.波罗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员。 蒙古族在各等人中名列第一等,主要指蒙古族。 色目人继蒙古人之后名列第二等,主要指西域人,是最早被蒙古征服的,如钦察、唐兀、畏兀儿、回回等,另外,蒙古高原周边的一些较早归附的部族,也属于色目人,如汪古部等。 汉人为第三等,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晚被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大理)人,东北的高丽人也是汉人。 南人为第四等,指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地区的人民)。
由于蒙古的势力扩展到了西亚地区,使得欧洲与元代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元朝的经济仍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泛种植等都超过了前代。因漕运、海运的畅通及纸币的流行,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比欧洲早了400多年(元末时因滥发纸币而造成通货膨胀)。商业在元朝也极度繁荣起来,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
农业生产和赋役制度
由于长期的战争,使得北方人口下降,农田大量荒废为牧场。在内地先进农业经济的影响下,元朝统治者逐渐放弃落后的游牧经济和剥削方式,实"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 忽必烈在位期间,先设立劝农司,后又更名为司农司、大司农司,派出许多劝农使分赴各地整顿农桑。元政府又将《农桑辑要》一书颁行各路。 元朝推行了军屯、民屯及军民和屯等屯田措施。此外,还采取了兴修水利等其它许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于是,各地的农业生产逐渐获得恢复和发展。元代棉花种植的逐渐推广,是农业生产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在土地占有关系上,元代基本上沿袭辽金及南宋的传统,佃户从事生产的租佃关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元朝,佃户的地位又有所下降。 元代还存在着落后的驱口。他们另有户籍,称驱户、驱丁。非经放良或赎买,不能改籍。驱口作为奴隶制的残余形态,直到元朝灭亡才消失。 在元朝,土地兼并的趋势继续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迅速加深。 元代的赋税制度,主要有税粮和科差两项。税粮南北不同,北方分为丁税、地税;南方则沿袭宋代旧制,按地亩征收两税。科差行于北方者,包括丝料、包银和俸钞三项。南方科差则有户钞、包银。 元朝差役,按里甲户等编派,如坊正、里正、仓官及库子等。又有修城、开河、筑堤、运输等力役。元朝差役极为繁重,给劳动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手工业生产
元的官营手工业作坊,生产规模都很大,内部分工更细。官营手工作坊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统治者。 元朝实行匠户制度。工匠另编户籍,称为匠户。元代匠户分为军匠、系官人匠。此外,还有投下匠户。匠户职业世袭,非经放免,不能脱籍。 元代棉纺织业取得了突出的发展。在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推动下,松江乌泥泾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同时,丝织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其中如杭州等地的私营丝织业作坊,在元朝后期达到较大的规模。 元代的制瓷业有新的发展。景德镇是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产品精美,其中的青花瓷最为着名。其余如龙泉窑、钧窑、定窑等,都继续得到发展,产品远销海内外。 此外,元代的矿冶、造船以及印刷等行业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商业的发展
元朝的大都,不仅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且是当时国际上着名的大都市,吸引了东西方很多国家的商队和使团。 其它重要城市,多集中在水、陆交通沿线,其中运河和长江沿岸的商业城市进一步发展起来,如扬州(今属江苏)、集庆(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平江(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及杭州(今属浙江)等。此外,沿海的广州(今属广东)、泉州(今属福建)、福州(今属福建)、温州(今属浙江)及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等,都是重要的外贸港口。 元代沿袭前代的专卖制度,从盐、茶、酒、醋到农具、竹木,无不列入专卖范围。其中最重要的则是盐。元政府也设立市舶提举司,严密控制海外贸易。 元世祖时,先后发行了中统元宝钞和至元钞。以后,几代元政府曾变更钞法,并铸造过铜钱,但都行之不久。元末,滥发纸币,结果纸币贬值,激化了社会矛盾。 斡脱原是由中亚贵族出资交商人们经营的商业组织,即商队、伙伴的意思。斡脱们放出的高利贷称斡脱钱。元朝时期,斡脱钱横行,元政府也先后设置斡脱所、斡脱总管府,以牟取暴利。
海运的利用和大运河的疏浚
元朝时期,为了满足大都的粮食、物资需要,除了利用陆路和运河交通外,又开辟海运航线。海运成本低廉,终元之世,深受重视。 元朝修治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大运河原为隋朝时修建,元朝为补充修建)。其中主要有从山东的济宁(今属山东)到东平(今属山东)段的济州河,从山东东平到临清(今属山东)段的会通河,自大都至通州(今属北京)段的通惠河等。如今成为享誉世界的京杭大运河,对南水北调工程有巨大作用。
1.结束了唐朝后三个多世纪的分裂状态,实现了历史上的新的大统一,大元朝领土面积超过了汉唐,是历史上最大的版图,中国今天的疆域是元代基本上定下了轮廓。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尤其是西北方面伸展到了难以计算里数的地方。 2.历史上第一个蒙古民族建立的君临全国的王朝。 3.对今新疆,西藏等地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西藏(吐蕃)首次进入“大中国”版图。 4.中国现在的省制发韧于元代的行省制度。 5.对外关系发展,扩大了中国人视野,促进了中国社会变化。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朝的天下“梯航毕达,海宇会同”,超出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 6.在历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丰富内容,对中国及广大亚欧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7.成吉思汗为古代军事史写下了独特的篇章,忽必烈军队从北往南,越过大渡河,大雪山和金沙江,完成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创举。 8.中原地区长期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原文明保存和延续有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9.包容多种宗教,忽必烈说全世界崇奉的预言人有四(基督,穆汗默德,摩西,释迦牟尼)我对这四人都致敬礼。 10.1332年造的铜火铳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火炮,其他手工业生产提高。 11. 发达的海道漕运,庞大的船队航行于东海,黄海和渤海的海面,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壮举,南北大运河畅通无阻,浩浩荆吴船,日夜行不已。 12.元大都是全国的商业中心,交通中心。 13.兴旺的海外贸易,贸易国由宋时的五六十个发展成140多个,东到日本高丽,西抵波斯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14.创制和推行八思巴字,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库藏中的一块闪烁着奇异光彩的瑰宝。 15.巧思绝人,度越千古,从此大科学家郭守敬的月球山,郭守敬星运行在浩茫的太空中。 16.充满草原气息的《蒙古秘史》,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作品。 17.产生元曲,独创元杂剧,大剧作家关汉卿,西域文人萨都刺等一代名流。 18.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着作是哥伦布决心出航的一大诱因。 19.道教始祖丘处机称成吉思汗为:天赐勇智,今古绝伦,道协威灵,华夷率服。
9. 短命的元朝在历史上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元朝将南宋灭了之后,它只是统治了97年,算是短命的,但是元朝却开辟了一个包容多民族文化的强大帝国,而且元朝还非常强悍的将西藏和台湾收于囊中,并且元朝还废除了地方的行政权力、军事权力和财政权利,地方再也没有机会为非作歹,瓜分中央集权的红利了。这几种变革,对于整个历史发展都是有益的。
一、元朝蒙古军,将国家领土扩充的相当广阔
元朝的生存寿命虽然不长,但是蒙古人将元朝打理的还是非常好的,这也为后来现代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打下了基础,这样的贡献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而且贡献也是非常卓着的,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都是元朝的最具功勋的君主,他们为后世的中国贡献了很多自己的力量。
10. 请问几道历史题:元朝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什么东西 第二:请介绍一下元朝名族融合的情况吗。
我看过蒙古秘史、成吉思汗传等书,觉得元朝值得我们借鉴的是 对资源的所有权。
当一个民族没有了资源,没有了生存之地,没有了干净的空气、干净的饮用水、干净的地盘之时,能够解决民族危难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扩张、再扩张!
铁木真杀死了多少人,没有人统计过,但却有人统计铁木真所统治的欧亚大陆板块,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的寿命很短暂,即使没有被杀死最终也总是要死的,而伟大的事业确是亘古不变的。
当我们的危机对内无法解决的时候,就需要学习铁木真,这大概就是成吉思汗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至于民族融合,都是鲜血和生命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