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什么是历史教育知识

什么是历史教育知识

发布时间:2022-05-15 17:29:36

❶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学科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历史作为反映过去事实的工具,其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为人类整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

历史学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是历史研究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一般规律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手段,在与历史客体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客体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规律和特点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历史知识。

❷ 历史教育学什么

我觉得主要就是去学一下,怎么样?去教书,或者说是学习一下怎么样去教历史?当然肯定学习历史知识是最主要的部分,然后还有一些教育学方法论的东西,毕竟这个是进行教育,肯定是会有一些方法,然后还要去进行实践之类的东西,毕竟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实践。

❸ 历史教育的性质

历史含义

历史教育
《新华字典》对于“历史”的解释是: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2、过 去的事实;3、过去事实的记载。;4、指历史学。[1]

历史,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简介
历史学,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学的功用
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

历史,它往往会以惊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现,如何从过往相似的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应对今天的现实生活?答案是,学习研究历史。

因此,历史学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经世致用。

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

“以史为鉴”,“读史明智”,都在强调着历史学的现实指导作用,对个人、对民族、对人类的启示和帮助。

当一个民族成为能够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力量、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反省的民族时,那将是整个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历史教育
定义

历史遗迹
历史教育,以历史和历史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 广义的历史教育,指人类社会各界所进行的以历史学为基础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历史教育,特指学校教育中,以历史学为依托,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师生共同探究、成长的教育活动。

功用

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深刻地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这反映了史学对于国民和国家的极其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提倡国人“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

具体说来,历史教育的功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对个人而言,增进知识,促进思考,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帮助自己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

2、 对一个民族而言,增强民族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经世致用,服务于社会和国家。

3、 对人类文明而言,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培养拥有全球意识的“地球公民”;汲取前人的智慧与教训,造福人类。

中国历史教育
沿革

历史教育
中国的历史教育,源远流长,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废除科举制,建立现 代学校,历史课始终是各级学校教育的必设的课程。文革以后,学校历史教育逐步恢复正常,培养出一大批新型历史研究人才。

问题

然而,由于近年来人们在教育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实用主义以及历史学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当前历史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以下问题应当引起特别的关注:

第一、高校历史教育举步维艰。高校历史系是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的主力军,而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陷入了招生难、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中。相当数量的高校历史专业所招收的新生基本上是从其他专业调节而来的,学生们往往不安心专业学习。在各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许多的历史系却缩小招生规模,还有不少大学将历史系改成旅游文化管理学系或开设旅游文化管理学专业,以图生存。

第二、中学历史教育存在缺陷。中学教育是国民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一个公民接受历史教育、了解祖国的历史主要在中学阶段,其人格的塑造也主要在这个阶段。正因为如此,当今的历史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学历史教育却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历史课程教学不受重视,对历史课定位不准确。历史课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影响教师教学热情,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没有将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人格培养联系起来,而是以传授历史知识,特别是以政治教育为主。这种历史教育既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中学历史教材多为大学历史课本的缩写本,概念多,现成的结论多,叙述形式呆板,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注意,正在进行历史教材改革试点。

4.教学方式陈旧、单调。在现代教学手段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难以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5.历史教师自身水平亟待提高。他们的学历和职称总体偏低,特级、高级教师的比例尤低。有些初中历史教师为兼职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历史教育和教学训练,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6.初、高中历史教学难以衔接。目前初中开设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课,高中开设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古代史为限定选修课,这样难以避免初、高中教学内容重复,而且二者之间的难度、深度距离太大。这些问题导致教师授课不便,学生学习困难。

第三、影视、小说等歌颂帝王将相、“戏说”历史成风。优秀的电影、小说如《鸦片战争》、《林则徐》、《李自成》等曾在传播历史知识、培养爱国情感方面起过重要作用。但现在,许多影视、小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关心票房收入,而不是社会效益。众多历史影视剧、小说中展现的是被美化的封建皇帝,在嘻笑怒骂中一味歌颂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在“戏说”和编造中散布被歪曲的“历史真相”。它们向观众、读者传播的是帝王将相创造历史这种英雄历史观和封建落后的文化,其负面效应影响深远。

第四、公众历史知识贫乏,历史意识淡漠。据一份关于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受测试的1065名参加者,平均得分为27.69分,及格率为15%,而受过高等教育者的平均得分也只有33.46分,仅比一般人高出5.77分。某体育明星不知道卢沟桥为何物。有人身着日军军服招摇过市,其民族意识竟淡漠到了这种地步!至于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肆意破坏文物古迹、斥巨资修造假古迹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

改革

学校历史教育迫切需要改革和自我反省。中国历史教育界的每个人,也应该自觉地以历史知识为依托,将历史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去探寻历史中的真理、前人的智慧。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已经日益注意到历史传承的必要及历史的经世致用功能。《百家讲坛》就是其中一个优秀的典范。我们的教育也日益地在倡导“人民历史观”,“历史课程的人格教育、公民教育”,将历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古今中外的人民历史和英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历史与科技文化生活历史、历史知识与历史思想、学习研究历史与记录创造历史相结合,日益地突出历史教育对个人、对民族、对世界的现实作用,日益地突出历史教育的思想与智慧性。

当前,中国历史基础教育改革随着新一轮课改的进行,已经日益在各地展开并在探索中前进。期待广大的历史教师能担负起时代的使命,致力于将历史活学活用,让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感动、学会爱国,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求真求实求用。

让我们传承历史、经世致用!

各国历史教育
中国

第一部分 前言[2]

中学历史教材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 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 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❹ 历史学与历史教育的区别

区别:历史学一个是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而 历史教育是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历史学是一门研究型学问,而历史教育是针对性的教导,历史学比历史教育研究更深。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历史教育,以历史和历史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广义的历史教育,指人类社会各界所进行的以历史学为基础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历史教育,特指学校教育中,以历史学为依托,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师生共同探究、成长的教育活动。

❺ 历史、历史学、历史教育,——这三者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历史学:因取义的广狭不同,史学的定义从内涵上可归纳为两种。广义的“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1)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2)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不包括前者,而专指后者。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就其性质而言,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

历史教育:以历史和历史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
广义的历史教育,指人类社会各界所进行的以历史学为基础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历史教育,特指学校教育中,以历史学为依托,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师生共同探究、成长的教育活动

历史学和历史教育都是从历史发展出来的,也就是历史是历史学和历史教育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历史学对历史资料有一定的补充和完善作用。历史教育则必须依据客观的历史事实。

希望对你有帮助

❻ 初中历史主要是学什么

学习历史主要学历史学专业,要求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整体人类文明的一般发展历程和世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接受史学理论、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关系学、外国语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历史学类专业主要包括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一级学科,以及博物馆学、民族学、文物学等二级学科。

历史学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孔子就已经开始历史学教育,创作《春秋》着作。到汉朝司马迁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历史学体系和创作形式,历史学已经开始成为官方研究重点。东汉的班固就是在专门保存书籍的兰台(御史台)修史,开始官方对史学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6)什么是历史教育知识扩展阅读:

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历史学类专业主要包括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一级学科,以及博物馆学、民族学、文物学等二级学科。

❼ 学习历史主要学什么

学习历史主要学历史学专业,要求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整体人类文明的一般发展历程和世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接受史学理论、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关系学、外国语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历史学类专业主要包括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一级学科,以及博物馆学、民族学、文物学等二级学科。

历史学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孔子就已经开始历史学教育,创作《春秋》着作。到汉朝司马迁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历史学体系和创作形式,历史学已经开始成为官方研究重点。东汉的班固就是在专门保存书籍的兰台(御史台)修史,开始官方对史学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史学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并与传统的经、律两学鼎足而立,成为官学中一个完全独立的部门,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上还是极具重要意义的。后来它有了编纂学、文献学的内容;至清代乾嘉时期,人们又赋予了史学以历史叙述技巧和历史认识方法等内容。

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作为人类过往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与作为一种专门性学问的人们对它进行认识、描述的活动及其结果的“史学”,最后实现了初步的分离。这是古代历史学家经过数千年探索的结果,亦是他们在史学认识上的最大成就之一。

(7)什么是历史教育知识扩展阅读:

1、坚持历史学是一门科学的历史学家,一方面沿着卢基阿努斯开辟的认识路径,从历史学与文学的区别中把真实性确定为历史学的本质特性之一;另一方面,沿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开辟的辩证的、历史的和唯物的认识路径,从历史本体论和史学本体论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历史学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从而为历史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历史学是科学。它的科学性的一般根据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作为历史存在,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它不以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

3、中国历史学的科学性,除它具备了一门学科的科学性所必须符合的一般性要求以外,根本的依据就在于它是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范畴的一门学科。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科学性,根本地决定了中国历史学的科学性。

❽ 中国的历史课学些什么

主题统领课程

初中历史课程应该讲什么内容?以什么线索来统领内容?这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过去的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与高等院校历史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体例相差无几,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较为完整,教学内容头绪多,内容杂,知识点密度大、概念多、难度高。

此次课程改革,首先明确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专门的史学人才,历史课程应体现“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避免课程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以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从根本上改变现有课程的“繁、难、深、旧”现象、降低现有课程的学习难度为设计目标。

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以往历史教材以年代为顺序、以朝代为基准的陈旧模式,构建了主题式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把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又分为若干主题。

学习主题的确定,使初中历史课程体系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不同。学习主题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充分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特点,强调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改变原有课程中“繁、难、多、旧”的现象和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贯彻少而精和探究式学习的原则;第二,学习主题的确定既考虑到历史学科的特点,注意历史发展的时序和学习内容内在的联系,同时又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第三,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识程度和接受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下,课程内容大幅度削减,难度要求大大降低,减少了抽象的历史理论、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将科技、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融合于历史过程之中,避免了课程内容类型的单一化。

关注人文与时代

课程标准打破了中学历史课长期沿用的通史体例,改变了过去历史课程偏重于政治史、战争史的倾向,大力提倡人文主义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点等。课程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内容较之以往更加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比如,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内容共分为九大学习主题,它们分别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每个主题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又表现了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若干侧面,展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人文主义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治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点等等,都体现了时代精神。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积极体验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物质进步,崇尚科学精神,逐步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民主与法治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强化民主与法治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意识;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环境意识,认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知识、能力与情感

历史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因此,在历史教育中,学生的态度、愿望、激情与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课程标准力求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在使学生获得基本历史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充分注意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课程标准在能力目标上,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唯物史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既善于选择需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同他人交流观点和看法,听取他人的不同观点,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看法更接近真实与客观。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全面性。

为了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课程标准对内容标准做出明确规定,比如,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中,属于识记层次要求的内容大约占内容总量的70%左右。属于理解层次要求的内容大约占内容总量的20%左右。属于运用层次要求的内容控制在内容总量的10%以内。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理解层次并非是要学生死记硬背历史内容和知识,而是让学生将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以此来理解和体会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富强而苦苦探索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运用层次,不仅仅是以往我们所说的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原理、方法等完成作业而已,它强调的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学生获得能力发展与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三者合一的学习目标。

❾ 教师资格证里,历史学科知识 与 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有什么区别

二者在内容、学科深度及被教授人年龄上三方面存在差异。

1、内容上差异:历史与社会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涉及政治、社会常识等领域的知识。而历史学科知识指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以及存在人物及其行为的记载。

2、学科深度差异:历史与社会的历史与社会学习研究内容较为浅显,历史学科知识较为专业化,具有一定的深度。

3、被教授人年龄差异:历史与社会一般是小学生必修科目。在基础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知识是中学阶段必修科目。二者被教授人年龄存在差异。

(9)什么是历史教育知识扩展阅读:

教师资格分(自上而下兼容):

(一)幼儿园教师资格;

(二)小学教师资格;

(三)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

(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五)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

(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七)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八)成人/大学教育的教师资格,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依照上款规定确定类别。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历史教育知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