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史上武则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
性巧慧,多权术。637 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武氏以美貌应召入宫,始为才女,赐号武媚,时年14岁。649年,太宗死,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决计利用武媚的美貌,转移高宗对萧氏的厚宠。遂令武氏暗中蓄发,献给高宗,封为宸妃。翌年生是长子李弘,晋为昭仪。 武氏自立为皇后之后,开始参与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683 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翌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权。690 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但是,武则天逼害王后萧妃,杀害亲子,大封武氏诸王,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受到历史的谴斥。 705 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② 武则天在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武则天,名曌,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人。生于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龙元年(705年),享年82岁。67岁登基称帝,在位15年。退位后,唐中宗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死后谥号“则天大圣皇后”。从此,“则天”二字逐渐代替其名,传至今日,人们都称之为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把一代王朝治理为世界强国。但在1000多年的历史评论中,有的称她为淫荡凶狠的女人,有的赞她为明察善断的君主。如此相悖的评价,一则侧重于女人的“妇德”’一则侧重于帝后的政绩,各执其理,莫衷一是。近10多年来,以武则天为专题的全国性学档术讨论会已开过5次,专象们各抒已见。“五四”运动以来,以武则天为内容的论文、专着已超过500篇,这在中国历史上能享受如此殊荣的帝王仅此一人。
出身官宦之家
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50顷。这块封邑大约占据着南徐至北徐两村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关的古迹,如则天庙、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辕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井钺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在唐太宗朝,历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大都督。贞观九年(635年),卒于荆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岁。其母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养,42岁嫁武士彟为继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则天是其次女。武则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
武则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后来是圣神皇帝,关于她的事迹被人们传为神话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传说,至今,四川广元还留有望云铺的地名。相传,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关山上看见利州方向有王气,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云铺,见利州上空祥云累累,说:“王气至。”武土彟听说他善长相面,便邀至府上。当时武则天尚在强褓怀中,穿男孩服装,袁天罡看后说:“龙瞳风颈,富贵之极。”又反复细看说:“若是女当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妇女游河湾,是四川广元一年一度的民间例会,相传这天是武则天的生日。还有则天婆婆梳妆楼、则天坝等遗迹与传说。
贞观九年(635年),武则天随柩回乡葬父,应该是她首次回故乡。《永乐大典》文水县部分有“武后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流东南,注文水”的记载,这一工程很可能就是武则天在村守孝期间所为。武则天称帝后,这一小河被唐人抄入《水经注》,流传至今。
从才人到皇后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受召入宫。临别时,母亲杨氏伤心恸哭,武则天却泰然处之,安慰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则天从小即见识非凡。
武则天入宫之初被册封为才人,但10多年过去了,武则天既无子女也没有被提升,可见她在当时的处境并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则天却时时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名号“狮子骢”,没有人能够驯服,唐太宗为此叹息不已。当时武则天侍侯在侧,她勇敢地提出驯马的要求,说:“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唐太宗听了夸奖她的胆略。这也正是日后武则天的一条驭政之道。之后,她逐渐与太子李治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按当时宫廷常规,武则天出家为尼。两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在政治上日趋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则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唐朝皇官。这是她与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时还有着另一层复杂的背景,这就是王皇后在宫中受到萧淑妃争宠的困扰,迫切希望借武则天回宫来离间皇帝对萧淑妃的宠爱之情。武则天回宫之初,也只是宫女身份,安排王皇后身边。武则天出于政治上的要求,聪明乖巧,“卑词曲体以事后”,王皇后“数称其美于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生了长子李弘,给自己带来了晋升的希望,也给王皇后增加了一层忧虑。本来武则天就与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对她的恩宠日益增多,使王皇后大为吃醋。
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淑纪,成为后宫的第三号人物。同时,皇帝又应武则天的请求,追赠武德功臣屈突通等13人官爵,其中包括武则天的父亲。这一举动使王皇后大为震惊,当初武则天仅仅是个先朝宫女,今天忽然变成生有皇子的昭仪,而且出生于开国元老之家,这时的王皇后深切地感受到来自武则天的威胁,于是她与武则天之间开始产生了地位与感情上的矛盾。
王皇后,并州祁县人。其父王仁佑,封魏国公,其从祖母是同安长公主,是唐太宗的亲姑妈,正是在这位姑妈的荐举下,王氏在成为晋王纪后,又成为唐高宗的皇后。王皇后入宫多年不生子女,成了她无法弥补的大缺陷。
永徽元年(650年),王皇后册封之初,萧淑妃已生有儿子素节,同时别的宫女,如刘氏生陈王忠、郑氏生原悼王孝、杨氏生杞王上金。
永徽三年(652年)以前,后妃之间并无矛盾,只是萧淑妃母以子贵比较得宠。 这本来是很自然的事,但王皇后却产生了嫉妒心理,第一步策划让武则天进宫,“以间淑妃之宠”,第二步即串通其舅父柳(特殊字)抢立庶子李忠(即陈王忠)为太子。《新唐书·燕王忠传》中写道:“王皇后无子,后舅柳(特殊字)说后,以忠母微,立之必亲己,后然之,请于帝,又(特殊字)与褚遂良、韩瑗、长孙无忌、于志宁等继请,遂立为皇太子。”当时唐高宗只有25岁,并不是迫切要求册立太跋子,这只是由于宰相与几位重臣要帮助王皇后压倒萧淑妃而做的一件事。
永徽三年(652年),太子确立了,王皇后胜利了,萧淑妃失败了。武则天回宫以后生了儿子又夺宠,对王皇后构成新的威胁。于是矛盾再起,王皇后联合萧淑妃共同对付武则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密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即请巫师作法咒诅他人),事发,唐高宗大怒,断令柳氏不得人宫,舅柳(特殊字)罢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鸠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连贬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潜通宫掖,谋行鸠毒处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登上皇后宝座,是武则天一生成败的关键环节,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开始了。
武则天朝中,官员和侍卫有不少风流倜傥之人,他们中有不少或有人推荐、或自荐、或有武后召幸,从而成为武后的面首。
理朝政显才华
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资治通鉴》载,唐高宗偶然行间其所,见门窗关闭甚严,于是呼曰:“皇后淑妃安在?”二人听了呜咽痛哭,说皇上如果念旧日情份使妾再见天日,请改此院为回心院。她们希望唐高宗回心转意,撤销对她们的处分。这件事很快被武则天知道。她身为皇后,对后宫操有生杀之权,但她深知一旦让王皇后、萧淑妃重见天日将意味着什么。所以,武则天采取果断措施,缢死王、萧二人,以绝后患。
废立皇后中表现出来的矛盾,归根到底是新君与旧臣之间的矛盾。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总是以长辈身份、先朝旧制管束新皇帝,而新皇帝又总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处理朝政事务,摆脱旧臣的控制。这也是所谓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种矛盾一般在皇权更替时期最为明显。
在唐代,唐高宗初年、唐玄宗初年、唐肃宗初年、唐代宗初年都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在清代,康熙、雍正、嘉庆几代皇权交替中也都表现得比较突出。武则天正是抓住了这一矛盾为自己消除了政治上的对手,也帮助唐高宗摆脱了顾命大臣的控制。在这一点上,唐高宗的手段是起用东宫旧臣。在他登基不久即起用自己的旧部下,原太子右庶子许敬宗、太子舍人李义府。起初,他们都未能进入内阁,在废立皇后的斗争中,他们始终站在皇帝一边,帮助唐高宗、武则天战胜对手。斗争中,褚遂良与皇帝对抗,被贬为谭州都督,柳(特殊字)被贬为遂州刺史。随后又在几年的时间内,把韩瑗、来济、于志宁等贬出京城。国舅长孙无忌,于显庆四年(659年)以朋党案件被贬逐巴州。至此,敢于和高宗、武后作对的势力清除干净,唐高宗与武则天配合的王朝开始了自己的有作为的时代。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密切配合虽开始于显庆年间(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际(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础。《资治通鉴》中载有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潜布心腹于武昭仪的事。说明在永徽年间武则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可以说他们的配合体制在显庆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显庆四年(659年)贬逐长孙无忌之后,史称“政归中宫”,武则天在朝廷的影响已比较深远。
显庆五年(660年)正月二十三日,唐高宗与武则天双双回并州巡幸。二月十五日,宴请随从官员及亲属等,对并州官属父老赐帛有差,佐命功臣子孙及原大将军府官员,活着的量才赐官,死亡的给以祭祀,年高80以上的版授刺史、县令。二月二十三日,祭祀太原旧宅,以武士彟、殷开山、刘政会配食享祭。三月初五,武则天宴请亲族、邻里、故旧于并州朝堂,命妇人人会于内殿,皇室亲 族赐以金帛。下诏以皇后故乡,并州长史、司马各加勋级,年逾80的高龄妇女版授郡君,又各赐以布绢帛物品。事后,武则天再次回到故乡文水县,朝拜了崖底村孝文帝庙后,当晚住在村内,夜间外出观星,被酸枣刺勾住下裙,她伸手摘开衣裙,掰掉勾刺,骂声讨厌的刺要你何用。次日离去,从此这里的酸枣都不再长刺。由于该村做过武则天的行辕,以后人们叫该村为“武辕池”。这个村名一直到今天未曾更改。1958年修文峪河水库,武辕池村没入水中,每当天旱水浅时记有武辕池村名的石碑仍能露出水面。
武则天离村,行至碟子沟,看到这里的河流便于开渠引水,便建议文水县令开渠引水,浇灌农田。事后,当地开成两条水渠,一名甘泉渠,一名常稔渠,但由于土地纠葛未能解决,规模不大。到开元二年(714年),文水县令代谦组织民众开渠引水,在县内形成甘泉渠、千亩渠、荡沙渠、灵长渠4条大渠,灌溉农田数千顷,成为造福于后代的不朽工程,完成了武则天的遗愿。
太子的选择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困扰她多年的事。在称帝之初,武家子孙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动求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许,王庆之以死泣请。武则天给印纸一张作出人证,让他走,以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武则天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
圣历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则天托病,派徐彦伯带一班宫人去房州设计召回李显。二十八日,李显回到洛阳,满朝文武无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忧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武则天同意立李显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怕自己死后太子与武家子孙不能相容,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铭之铁卷,藏人史馆。
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则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次年六月,武则天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 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
③ 如何评价女皇武则天女皇武则天是怎样的人
女皇武则天,是一个极具历史魅力,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人物。她的功过是非一如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一样,任由历史去评说。
对武则天的评价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初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是唐朝开国功臣,洛阳丞武华之子武士彟的次女。她初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妾,后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
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 武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 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重视农业生产 对于农业生产,武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
保护边关安宁 在抗击外来人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武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 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在武则天掌权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有功有过。她重用酷吏,奖励告密,污吏横行,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她放手选宫,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这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延缓了社会的进步以及生产力的发展。
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一个“无字碑”,也许是武则天生前就料到了不知如何来评价自己,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那就让后人加以评说吧!
④ 武则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武则天的争议一直都是比较大的,可以说是功过参半,但是功大于过,这主要表现在武则天提倡科学,能够破格用人。在她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并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年自举。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唐中期的宰相陆赞扬武则天善于用人,赏罚分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亦认为,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因而那种认为武则天重用酷吏、外戚、男宠,政治上一片黑暗的观点,是值得商榷。
总的来说,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女军事战略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在各方面都发展了贞观之治,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当然,武则天在政治上也有黑暗面,经济上也有过财政困难时期等等。但比起她的历史功绩,这些毕竟是第二位的。还应该指出当时经济有发展、国力很强盛,都不是武则天个人的功劳。由于均田制的推选和科举制的勃兴,使世袭贵族势力迅速衰落,中小地主阶层急剧崛起,大批文人学士昂然跻身政坛,这种历史趋势把武则天推上了女皇宝座。武则天顺应了历史时代,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⑤ 武则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曾出现另一个民间起义的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氏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⑥ 武则天是个什么样的人
1、人物介绍
①她是一个狠心的人。
②武则天是一个坚强的人
③武则天是一个不肯向命运低头的人
④她是一个很有占有欲的人。
2、人物简介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改名为“曌”。
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⑦ 历史上的武则天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优点:
对于武则天,从唐代开始,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评价,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并且儒家正统观念还没完全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当时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正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司马光所主编之《资治通鉴》,对武氏严厉批判。到了南宋期间,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轻女的舆论决定了对武则天的评价。譬如明末清初的时候,着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评价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惟不可否认的是,武后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缺点:
武则天也有不少负面评价,其主政初期,由于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违反传统的礼教,身为女子,竟然拥有不少男性嫔妃(称为“男宠”),也公开与多名男性欢好,不以为耻,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所作所为大加鞭鞑,直斥其阴险、残忍、善弄权术,与中宗时韦后之专政,合称为武韦之乱。
⑧ 正史上的武则天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之母,中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也是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的前期,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他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就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定都洛阳。690—705年在位。名曌(zhào),世人据其封号称之为武则天。性巧慧,多权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huò)的次女,生母杨氏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太宗称其为“媚娘”。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这一点在她以后从政乃至于“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成为她一生功过参差的修养。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氏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武氏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但相同时期徐贤妃聪慧过人,武氏失宠,一直在最低才人档次徘徊,后结识李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忠贞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且太宗崩时,曾言“佳儿佳妇”,不应废王皇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等一些朝中奸佞的支持。后武则天亲自杀死自己的女儿,嫁祸王皇后,迫使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册立皇后后,武则天歹毒至极,将王皇后,萧淑妃手脚砍断,醉骨。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广弄冤案,天下森森,大量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贞观遗风之称的永徽之治结束。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武则天为了扫清自己最后障碍,先杀长子,后谋杀次子,废三子,软禁四子。
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第一等,这并没有改变门阀观念,只是武则天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个表现。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向举国表示自己大位一统至高无上的权力。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柳州刺史,唐初元勋徐世绩之后徐敬业,召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名着一时的《讨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相继反武,举兵讨伐。则天武后对此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在她的直接指挥下,这些叛乱很快平息,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
恐怖的斩杀,广泛的株连,充分地暴露出武后的冷酷果断。
公元69O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O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在武曌掌权近半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她重用酷吏,奖励告密。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她放手选宫,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这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的历史功绩相比,功过参半。她的历史功过,恰如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一样,只能由历史去作出评论和判断。
705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据林语堂先生《武则天正传》,武则天一生共谋杀了九十三人(不包括其受到株连的亲属)。其中她自己的亲人二十三人,唐宗室三十四人,朝廷大臣三十六人(不包括其走狗)。这里面有多少是该死的,有多少是冤案;有多少确为武则天所害,有多少是别人对武则天的诬陷,这笔账,只好留给历史学家慢慢去算了
历代名人评价: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汉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谓不明”。
清代赵翼:“女中英主”。
赵翼评价武则天私生活:“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
岑仲勉:“武后任事率性,好恶无定,终其临朝之日,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
郭沫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宋庆龄:“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难看出武则天也是个好妻子”。
毛泽东:“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⑨ 历史上的武则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个人有个人的看法,我说说我的看法
1、她肯定是一个强人。特别是,在男人绝对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她能在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击败众多对手脱颖而出,最终登上权力的巅峰,并让满朝廷的五尺须眉朝拜在她的脚下,全天下俯首称臣,她的功过暂且放在一边,单凭这一点,她就是一个强人。
2、她是一个有智慧的人,除了应付各种宫廷斗争以外,我更想说的是她的结局,更说明这一点。遍观中国古代历史,英名的君主不在少数,但是有很多有作为的君主没有得到善终。而武则天,虽然是因为政变被逼退位,但是从她个人而言,寿活82岁高龄善终而亡,没有横死,这一点就能说明她有相当大的智慧。比好多横死的伟大君主要好很多。要知道,有人统计,中国历代皇帝有确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二百零九人。这二百零九人,平均寿命仅为三十九岁多,横死的不在少数。武则天在政变后仍然没有遭到横祸,活到82岁,不得不说这个人的智慧和城府颇深。
3、她是一个有本事的人。是一个让人真的心服口服的人。人的本性是很难服谁的,从古至今都一样。所以说,人心是最难降伏的东西。曹操对关羽那么好,关羽不也照样想着刘备么。而在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一个女人,登上权力宝座顶点,在位15年,这15年之间,唐朝基业不但没有倒退,反而有所发展,以此为基础,才有后面的开元盛世。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象,如果你是当年唐朝的一个官员,经过风云变换,突然有一天,一个67岁的老太太宣布要当皇上,而且还当成了,一当就是15年……要不是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具备,也不太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