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福建有个什么革命历史

福建有个什么革命历史

发布时间:2022-05-16 07:40:09

Ⅰ 福建“红色旅游景点”有哪些

福建“红色旅游景点”介绍:

  1. 闽中司令部旧址,民国33年(1944年)8月至民国34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迁到这里,闽中特委机关及闽中游击队和省委武装队伍也随着进驻;在此期间发动沿海各县开展抗日战争,部署抗日游击战争;

Ⅱ 搜集长征小故事,福建红色先锋故事,革命历史故事

1、金色的鱼钩

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想尽办法钓鱼煮野菜汤,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2、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途中,陈赓看见一个非常瘦小的红军,于是便要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他。小红军拒绝了,并拍拍自己包说还有很多粮食。

分开后,陈赓再一次看到小红军时,发现他已经死了,打开他装粮食的袋子,发现里面是一个有很多牙印的牛膝骨,刚强的小红军战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拖累别人,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

3、丰碑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依靠在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

4、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5、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他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令人震撼。

Ⅲ 龙岩的红色历史是什么

龙岩的红色历史是古田会议遗址。

古田会议旧址是龙岩的一个着名的旅游景点,这里不仅仅有美的风景相映衬,还有着红军的光辉历史记忆。古田会议是在生死关头召开的一次历史性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使得中国工农红军焕发了新生,重新带领着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革命。

1929年12月,毛泽东同志主持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古田会议决议案。目前的会址大厅已恢复当年开会的原貌,就是为了纪念那些革命前辈们当时的壮志豪情,学习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和永远铭记的革命理念。

(3)福建有个什么革命历史扩展阅读:

弘扬红色历史的意义:

1、 构建红色文化的发展体系

中国革命建设形成的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红色资源,都是红色文化的具体体现。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它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

2、 传承红色文化的优良传统

要继承和发扬实干担当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艰苦的革命、建设和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敢为人先让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看到希望,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激励着中国人民在破除万难中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人的开拓创新更让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再获佳绩。

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所秉承的斗志和毅力,正是来源于对红色文化的继承,来源于对发展事业的执着,来源于对时代进步的担当。

3、 培养红色文化的接班人

弘扬红色文化,还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引导。应通过加强革命历史、传统文化、国情社情等爱国主义教育。

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筑牢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思想道德防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Ⅳ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的观后感

写作思路及要点:简述革命纪念馆的历史,最后做出一定的感悟。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坐落于福州风景秀丽的鼓山脚下,是全省人民捐资兴建的社会事业重点工程,是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纪念馆融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具有福建地方特色和现代美感。

目前展出的有《辉煌的二十年——福建省改革开放成就展览》、《福建革命历史陈列》。我参观了这座雄伟的革命历史纪念馆。一幅巨型雕塑展现眼前,伟大的人民大众在红旗的带领下:最中间的那位妇女挥扬着坚硬的右臂!

硬朗的身子摆脱了柔弱女子形象的束缚,她像是在号召大家为人民自己的命运搏斗,为人民中国的新生搏斗,她的右边是一位袒露胸膛的铁汉。前面的战士吹着冲锋号。是伟大劳动人民凝成的大靠山,正是这些伟大的劳动人民作后盾。

才会有革命的胜利,四次反围剿胜利“苏区成立“红军攻克漳州“闽南根据地古田会议的成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走出展厅”福建省革命的一幕幕重现脑海,福建革命是大中国革命组成部分之一。帝国主义的入侵严重的激化了社会矛盾。人民受到了三座大山的摧残和压迫。

参观革命英雄纪念馆的意义

回顾革命历史的纪念碑,继承创新的崇高精神,通过参观革命烈士陵园,观看革命英雄的英雄人物,激发志愿者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同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值。

继承和学习不怕苦难和奉献精神的革命英雄和英雄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和英雄的精神;革命英雄和英雄不追求奉献精神和奉献精神。(4)福建有个什么革命历史扩展阅读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Ⅳ 谁知道闽西的革命历史

闽西,是中央苏区,是中国较早开辟的革命根据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陈毅、王稼祥等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战斗、生活过,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新中国的九大元帅、八大将及许多着名的将领都曾在闽西战斗、生活过。闽西是红军成长、壮大的地方,是共和国将军的摇蓝。红军主力长征后,闽西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鱼水关系的军民情谊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了胜利。闽西,是红旗不倒的坚强堡垒。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闽西一年多的时间,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从农村包围城市的解救中国之路,创建了建党建军的纲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并在古田会议上作为决议被确定下来。很快便在全党全军传开,从而使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古田“协成店”内,毛泽东高瞻远瞩对中国革命前景甚为乐观:“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澡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对一些悲观主义者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进行耐心地说服和引导。毛泽东历来对调查极为重视。在闽西期间,他一有时间就下连队和基层,在战士和老百姓家开展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反对本本主义》、《才溪乡调查》、《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一卷卷雄文在闽西挥就,一场场革命实践活动,铸就了多少真理?!闽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
闽西革命老根据地包括龙岩(现改为新罗区)、上杭、永定、武平、长汀、连城、漳平、明溪、清流、宁化等lO县(市、区)及平和县的一部分。
闽西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开展了蓬蓬勃勃的革命运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
l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闽西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受新思潮的影响,奔赴法国、日本等地寻求革命真理,投身反帝反封建洪流,迫切要求成立革命组织,从而更好有地传播革命思想。
1921年春,邓子恢、陈明、章独奇、林仙亭等人便去龙岩东肖铜岗,小学掌发起组织“奇山书社”,组织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向导》等革命书籍,抨击时弊。入社的教师和中学生有二百多人。
1923年9月.邓子恢联合张觉觉、章独奇等37人在奇山书社”刨办了《岩声》报,积极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揭露社会黑暗,报道群众斗争.唤起工农大众觉醒,推进革命思潮,宣传社会主义、马列主义思想,阑述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精神。《岩声》报是闽西传播马列主义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革命刊物。奇山书社”的组织和《岩声》报的创办,和长汀创办的《汀雷》刊物、连城创办的《莲钟月刊》、上杭出版的《虹痕》等刊物为后来闽西各县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1924年,在外地求学、工作的闽西人郑超麟、陈祖康(后叛变)等加入中共组织,这年武平谢秉琼考入中共为培养干部而设立的上海大学,翌年加入中共组织。连城籍青年项与年在浙江加入了中共组织,同年,连城的李云贵在黄埔军校潮汕分校入党。永定的何耀全在广州入党,1925年9月,共产党人彭湃主持的广州第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永定的赖秋实、赖玉珊前往学习,参加了中共组织。1926年5月,毛泽东主持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开办,龙岩的郭滴人、陈庆隆、李联星、永定的王奎福、胡永东,上杭的温家福,平和的朱积垒等前往学习,并加入中共组织。是年,永定的李觉民在广州入党、赖连璋、江德贤等在武汉军事学校入党,邓子恢在江西崇义入党,胡轶寰在汕头入党,林俊在武汉入党,1927年张鼎丞在大埔入党,张赤男在武汉入党,兰鸿翔在汕头入党。在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读书的林心尧、卢肇西、卢其中、陈正、兰维仁、兰为龙、钟武。谢景德、曾牧春、杨世宁等也先后加入共组织。上述在外地加入共产党组织的闽西知识青年,大多数受党组织派遣,陆续回乡进行革命活动。
1926年初夏,厦门地区党组织委派中共党员阮山、林心尧回永定。尔后,在永定上湖雷建立起了闽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永定党支部,书记阮山。12月,朱积垒、温家福分别在平和、上杭两县成立党的支部。翌年1月,陈庆隆、郭滴人等在龙岩建立了支部。
1927年3月,在上杭县创办了“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积极开展国民革命运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闽西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加紧镇压革命,闽西党组织领导人林心尧等先后被捕殉难。9月,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恽代英等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经闽西,给闽西人民巨大的支持和鼓舞,帮助恢复了闽西部分党组织,上杭、龙岩、永定、平和等县相继成立了县委。根据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闽西的党组织领导人民积极准备武装暴动。
1928年4月3日,郭滴人、邓子恢等领导了龙岩后田暴动,提出烧田契、不交租、分田地的战斗口号,打响了福建土地革命之先声。同月8日,朱积垒领导了平和暴动,6月25日,郭柏屏(后叛变)、邓子恢、傅柏翠领导上杭蛟洋暴动,打死打伤国民党军队官兵20余人,后转到大沟山开辟游击战争。同月底,张鼎丞、阮山、卢肇西等领导闽西规模最大的暴动——永定暴动,攻占了永定县城。随后,农民武装转入溪南里乡村,成立闽西第一支工农红军部队——红军营,由张鼎丞任营长、邓子恢任党代表。7月15日,龙岩、永定、上杭、平和4县党组织负责人在永定古木督开会,成立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同时成立闽西暴动委员会。8月,溪南里在13个乡成立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成立了区苏维埃政府,这是福建省第一块苏维埃区域。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全区13个乡,2万多人口胜利完成土改分田工作。
1929年3月11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赣南到达长汀四都。14日晨,红军向据守在胜华山的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土着军阀郭风鸣的主力发起进攻,歼敌2000多人,击毙旅长郭风鸣,乘胜解放了汀洲城.成立中央苏区第一个红色县级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4月1日,红四军折回赣南,邓子恢闻讯,写了《闽西历年斗争与敌我情况的报告》,派人专送红四军前委。于是,毛泽东于5月15日率领红四军第二次入闽。红四军在闽西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援下.于23日第一次攻占由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一混成旅陈国辉部占领的龙岩城,25 日解放永定城,成立了以张鼎丞为主席的永定县革命委员会。随后,红四军分兵至各县乡村发动群众,纷纷举行暴动。6月3日,红四军第三纵队回师龙岩,在龙岩地方革命武装配合下第二次攻下龙岩城,成立了以邓子恢为主席的龙岩县革命委员会。不久,红四军主力挥师上杭,转战(上)杭、(长)汀、连(城)边区,汀江以东的上杭县大部,长汀南部和连城县南部地区,相继建立红色苏区,与龙岩、永定2县的苏区连成一片。6月17日红四军得知土着军阀陈国辉旅主力从广东回来,即从连城新泉出发,19日再次攻打龙岩城,将陈部歼灭,前后3战,共歼敌3000余人。此后,闽西广大地区出现了“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人局面。
同年7月21日,闽西党组织在上杭县蛟洋文昌阁召开了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亲临指导。大会选出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蔡协民等15人为特委委员,邓子恢任特委书记、张鼎丞任军委书记。会议制定了《政治决议案》和土地政策、法规,会后半年多,闺西各地建立起50多个区、500多个乡的工农民主政府,根据《土地法》规定,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约有80多万贫苦农民分得土地。九、十月间,龙岩、上杭、永定、武平等县先后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苏维埃政府。
1929年12月3日,红四军在连城新泉开展了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整训。由于敌情变化,红四军匆匆转移到上杭古田。月底,在上杭县古田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制定了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1930年1月毛泽东在吉田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党内通讯,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在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1930年3月18日,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戈言城召开,选举邓子恢为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帝,张鼎丞、郭滴人、卢肇西等为执行委员.并决定建立闽西地方主力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后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会后.连域、长汀分别于4月、6月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县苏维埃宁化、清流、归化(现称明溪)相继成立县革命委员会,成为闽西苏区的组成部分。
1930年6月.红四军进入闽西,11日毛泽东在上杭县南阳乡,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即“南阳会议”,讨论和通过了《富农问题》、《流氓问题》两个决议案。《富农问题》决议案正式肯定了闽西党创造的“抽肥补瘦”的分田原则,使富农不得把持肥田。南阳会议之后,按照中央指示,红四军和闽西红十二军、赣南红六军在汀州整编,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朱德、总政委毛泽东、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参谋长朱云卿。
从红四军首次入闽后,经一年零3个月艰苦奋战,创建了纵横300里,人口近百万的革命根据地。党的组织在斗争中得到发展壮大,有效地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全区建立7个县委、51个区委,530个乡支、18个特支,拥有党员7566名。同时,建立了6个县、62个区、577个乡、3298个村苏维埃政府。有187300户,66800贫苦农民分得土地,占当时全区总户数、总人数的80%以上。至此,赣南、闽西两大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1932年2月,福建军区在长汀十里埔成立,罗炳辉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下辖3个军分区:上杭、永定、龙岩组成第一军分长汀、连城、清流组成第二军分区;宁化、归化组成第三军分区。
1932年3月初,中央闽粤赣苏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汀州召空根据苏区中央局指示精神,讨论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与闽粤赣苏区党的汪务决议案》等重要文件,重新选举了中共闽粤赣省委(也称福建省委),罗明为代理书记。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汀州召开,成立福建省工农民主政府,张鼎丞当选为主席。
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闽西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积极生产支前,努力增收节支,组织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革命战争,苏区的政权、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项建设都取得了显着成效,涌现出上杭才溪乡和长汀涂坊乡等苏区建设和扩红、支前的模范。在参军方面,闽西苏区共有10多万人参加红军,上杭才溪区、长汀红坊(涂坊)区、宁化的淮土区、禾口区均成为福建省扩大红军的模范。区,长汀中坊乡获得福建省军区“为保卫苏区而战”的奖旗。在支前方面,闽西苏区群众以高涨的热情支援前线,除组织群众为红军运送军需物资外,还积极捐钱粮和军需物品。仅妇女做布鞋一项,上杭即达10万多双,长汀20万双,以及献出谷子、肉、蛋、糖、蔬菜等不计数。1933年冬,为了总结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经验,毛泽东到才溪乡进行10多天的深入细致调查,写下了《才溪乡调查》这篇光辉着作,在全国总结、推广才溪乡的典型经验。
随着国民党反动派进一步实行白色恐怖,1933年11月,国民党军队向闽西、赣南猖狂进攻,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疯狂”围剿”。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主力红军从福建的长汀、宁化、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参加长征的8万多中央红军中,有近3万闽西子弟兵,他们几乎遍及红军各部,比较集中的有:
红五军团的三十四师,6000余人,是由原闽西独立第八、九、十师改编而成的。1934年11月底中央红军强渡湘江,冲破了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红三十四师临危受命,担任全军的后卫,大部分将士血染湘江,壮烈牺牲。
红九军团的第二十二师,2000余人,由原闽西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改编。在甘肃以西的高台战斗中,大部分壮烈牺牲;
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和第二师第五、第六团。其中第三、六团是由原闽西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改编的;第五团是原闽西第三路军先改编为红四军第三纵队第十二师,后与红军十一师合编为第十一师,长征前改为第二师第五团。这几个团,在长征中经常担任前锋,在强渡湘江、智取遵义、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等战斗中,斩关夺隘,锐不可当;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和红八军团第十四师各有一个团,是由原少共国际师和工人模范师中的闽西子弟兵组成的。
参加红军长征的行列中,有大批闽西的优秀儿女:如郭滴人、黄亚光、刘亚楼、杨成武、刘忠、罗舜初、袁子钦、傅连暲、罗元发、陈仁麒、张南生、卢仁灿、卢克、陈忠梅、张元培、苏启胜、张云龙、熊奎、张宜步、阙中一、王全珍、王平水、赖光勋、王集成、王奇才、王香雄、孔瑞云、翁祥初、雷钦、邱子明、刘振球、刘彬、黄鹊显、陈海涵、张力雄、蓝庭辉、王贵德、邱国光、刘禄长、丁甘如、何廷一、刘昌、叶青山、黄炜华、涂则生、吴岱、涂通今、林接标、罗洪标、钟池、郭成柱、郭廷万、林忠照、杨尚懦、张水发、林伟、廖步云、罗斌、蓝文兆、孔俊彪、张雍耿、张新华、赖际发、戴镜元、陈先多、张元寿、赖祖烈、吴富莲(女)、黄庆熙、阙森华、黄定基、廖亨禄、李松福、张福升、萧荣代、林海云、曹菊如、童小鹏、邓六金(女)、江一真、李质忠、雷浩茂、戴正启、谢小梅(女)等等。他们有的担任红军师长、团长或政治委员,率领部队克敌制胜;有的在各级参谋部工作,运筹军机;有的是医师护士,在战火中救死扶伤;有的做地方工作,一路上动员各族人民支援红军。他们在长征中建立了卓着功勋,其中有2万多闽西儿女在长征途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几十万重兵对闽西苏区进行残酷“清剿”,闽西人民处于严峻的游击战争环境中。1935年4月,在永定赤寨召开了闽西党政军领导人会议,制定“开展广泛的、灵活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的方针,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张鼎丞,邓子恢任财政部长兼民运部(后任副主席),谭震林任军事部长(后任副主席),郭义为任党务长。将闽西南红军游击队划分为3个作战分区。闽西人民和红游击队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领导下,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年游击战争。
为了粉碎敌人对红军的封锁、围剿,闽西人民千方百计地支红军游击队,保护红军游击队。特别是在1935年最艰苦的日子许多革命基点村的群众,用聪明的智慧创造发明了“串担”装盐(捣通竹节,往竹筒内装所送物品),“双层桶装米粪”(上层装肥料,下层装米),“大蒲包装饭”等20余种巧办法.越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给红游击送米、送药、送日用品。龙岩的后田、李家山、东坑等地党支部的党员.把自己省下来的盐巴、成菜、地瓜等物资当党费交给党乏部转到山上给红军游击队。广大群众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红军游击队。有一次,游击队的伤员住在永定县湖雷山区的戴洋祭村,敌人发现后包围了这个只有8户人家的村子,把全村群众集中起来,要群众说出伤员住的地方,群众坚定地回答:“我们不知道。”疯狂的敌人从村民中拉出3个男青年当众杀了,用死亡进行威胁,但群众咬紧牙关,仍然没有说出伤员的住地。连城县赖源乡黄土暾村为红军游击队送粮、送药,掩护伤病员而被敌人将全村24人抓在大坪里杀害,27条生命(其中三个孕妇)被惨无人道地杀害,成了“无人村”。敌人的惨害和威胁没有吓倒坚强的人民。广大人民群众依旧冒着生命危险主动给红军游击队传送消息,配合作战,使红军游击队有了坚强的靠山,更加坚定了战胜敌人的信心,更加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人民群众。
1938年1月,闽西南红军游击队2600余人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这支部队于3月1日开赴苏皖前线抗日,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留在闽西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策划了“闽西事变”,加紧对闽西革命人民进行镇压,中共闽西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民开展了以“保田”为中心的一系列革命斗争。有100个乡13万农民保住了20余万亩土地革命果实。1941年冬,党组织转移上山隐蔽活动,开展生产自给运动。1943年10月,中共闽粤边委决定“恢复武装自卫、解决经济困难”,先后成立了闽西南武装经济工作总队,1944年10月,成立“王涛支队”,刘永生为支队长,巫先科为支队长,陈仲平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冬,又成立“康容支队”,闽西革命武装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反顽自卫斗争,粉碎了敌人多次武装进攻。
1946年,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全国人民奋起进行伟大的争,中共闽粤赣边委贯彻“争取和平民主.实行分散发展”的方针,开辞了游击根据地。以闽西的王涛支队游击战士为骨干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东支队.在司令员刘永生、政委魏金水率领下,依靠边区人民,以国民党统治后方的闽西、闽南、粤东、潮汕一带为战场,沉重打击了敌人,部队在斗争中发展到2万2千多人(另外发展民兵近3万人)。
1947年6月·中共闽粤边工委确定了“刨造闽粤赣边人民解放军和解放区”的总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并进行反“三征”(反对征兵、征粮、征税)和减租减息的斗争,粉碎了民党军队的“六路进攻”和“十字扫荡”。
194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成立,司令员刘永生、政委魏金水,铁坚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朱曼平为副政委。纵配合南下大军,共歼敌3万多人,先后解放了闽、粤边区的30县和汕头市,至11月上旬,闽西全境解放。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闽西人民遭受国民党反动派“三光”政策的严重摧残,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遭毁灭性摧残的村庄有539个,被烧毁房屋116858间,倒塌房屋90722间,绝灭37724户,被抓群众26876人,被迫逃亡13306人,被杀害群众18005人,饥饿疫病死亡148074人,被抢耕牛35864头,土地荒芜155445亩。
新中国建立后,被评为坚决支持革命武装与敌人进行长期斗争的基点村有610个,分布在7个县(市、区),隶属于67个乡(镇),312个行政村,共有25744户,116939人。(根据省委1952年首次老区工作会议,关于划分革命老根据地问题的讨论纪要和财政部、民政部1979年划分革命老根据地标准,应评而未评的基点村还有553个);有革命老区村7809个,227469户,920169人;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有23600多人(其中男23182人,女387人,省军级15人,地师级53人,县团级236人,获“英模”称号8人)。烈属9003户,43800人,约占全省烈士总数的一半;革命残废军人620人;无音讯军属1387户;“五老”人员15301人,其中,老地下党员2402人、老交通员235人、老接头户3581人、老游击队员4860人、老苏区区乡干部4223人。闽西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邓子恢、张鼎丞、陈丕显、杨成武、卢嘉锡等。五六十年代被授予将军军衔的闽西籍将军有68人(其中上将2人,中将7人,少将59人),占全省83名将军总数的82%。
闽西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闽西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坚定革命必胜信念,执着追求,与子弟兵同甘苦、共患难,敢拼敢创,敢于胜利的精神,在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中不断发扬光大,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

Ⅵ 福州革命历史遗址和纪念馆有哪些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坐落于福州着名风景名胜区鼓山脚下,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位于福州市马尾区昭忠路马限山东麓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又称“林则徐祠堂”)

Ⅶ 福州有哪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禁毒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三坊七巷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馆内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文忠公祠”和“林则徐史绩展”两大部分,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是全国林则徐文物收藏中心、林则徐精神展示中心、林则徐资料研究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林则徐专题纪念馆。

2、冰心文学馆

冰心文学馆坐落在长乐市冰心公园左侧,于199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是全国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文学馆,为福建省、福州市的德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宣传和研究冰心的文学成就、弘扬冰心的“爱心”精神,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在冰心的故乡长乐建设冰心文学馆,于1997年8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

3、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福州市着名风景名胜区鼓山脚下。纪念馆占地3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1998年11月竣工并对外开放。整座建筑融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以内广场为中心,组织起序厅、陈列厅、半景画馆、办公楼、文物库房等空间序列。馆体建筑具有福建土楼的风格。

4、福州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

福州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以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为中心,包括中坡炮台、昭忠祠、英国领事分馆、轮机车间、绘事院等多所船政遗址;展现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新式教育、工业制造、国防建设、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东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丰硕成果。

折射出立志进取、积极作为、虚心好学的传统文化神韵,形成独特的船政文化。它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先后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及国防教育基地。

5、文林山革命烈士陵园

文林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文林路将军山东南麓。文林山革命烈士陵园建于1979年,占地130余亩。陵园主体建筑群由福州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碑、烈士墓、军人墓、长安堂和办公楼等组成。建筑面积4941平方米,依山而建,居高临下,气势雄伟,庄严肃穆。

Ⅷ 福建有哪些革命圣地

1、福州市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

2、龙岩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上杭县古田会议旧址,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长汀县福建省苏维埃旧址,福音医院旧址,县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福建省职工联合总工会旧址,瞿秋白烈士纪念碑)

3、三明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宁化县红军医院旧址,长征集结出发地,北山革命纪念园,泰宁县红军街,建宁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总政治部旧址)

4、漳州市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陈列馆

5、南平市武夷山赤石、大安红色旅游景区

Ⅸ 福建重大历史事件

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战国时 客家文化---土楼
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 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闽” 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经调整,至解放时止,全省设2市、7个行政督察区,共有67县。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体制。至2000年底,全省设9个省辖市,共有14个县级市、25个市辖区、46个县(含金门县)。 福建历史源远流长,科学文化曾盛极一时。5000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可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三国时因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达,福建成为孙吴的一个水军基地和对外通商口岸。南宋和元代,泉州成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着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驻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从福建扬帆出海。清同治五年间,在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和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工业的摇篮。福建历史上人才荟萃,涌现出一批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天文学家苏颂,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学家李贽,音韵学家陈第,学者、书法家蔡襄、黄道周,文人严羽、杨亿、柳永,史学家郑樵、袁枢,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俞大猷,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他们以自己的胆识和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上福建人民为反压迫、反侵略进行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福建人民贡献出万千优秀儿女,作出了卓越贡献。福建是全国重点老区省份之一,老区分布遍及的62个县(市);其中有46个
武夷山(8张)老区县(市)、518个老区乡(镇)、7772个老区行政村、2919个革命老区基点村。 战国晚期,无诸在福建境内称王。之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削去无诸王号,降为君长,在闽越故地设闽中郡,但未委派职官,仍由无诸统辖。刘邦起兵后,无诸率兵相随。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复立闽越国,封无诸为闽越王。汉武帝时,闽越王余善反汉,被汉军讨平,闽越国亡。汉廷即设东部候官,派兵驻守,隶属会稽郡东部都尉。东汉末,改属南部都尉,并置候官长。三国时,福建隶属吴国,先后统属于会稽郡和建安郡,时置候官县。 晋朝时,福建始属扬州,后属江州,境内置建安郡和晋安郡,委派太守管辖。南朝宋时,增设晋平郡,置太守;南朝齐时,撤晋平郡;南朝陈时,曾设闽州刺史,不久裁撤,福建先后隶于东扬州和丰州刺史管辖。后仍设建安郡和晋安郡,由太守管辖。 隋朝时,撤晋安郡,改为泉州,后改为闽州,置刺史管辖。后改建安郡,由太守管辖。 唐初,福建仍由各州、郡长官分治。因福建属边远地区,所以设中都督府,委派都督监管。唐中期设福建道,道的军政长官有:福建经略史、福建都防御史、福建观察使。福建观察使实际上成为统领福建道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大权的行政长官。唐末,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膨胀,成为实际军政长官。王潮占据福建后,唐廷升福建路为威武军,任命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五代时,仍由节度使统辖;后唐时,王延翰建闽国。 宋初,福建军政长官仍是节度使。宋太宗时设福建路,最高军政长官为福建安抚使。另有福建转运使,掌管财赋;福建提刑,掌管司法;福建提举,管赈荒救济事宜。此外,由中央政府派任福建及所属州、军的官员有节度使、承宣使、观察使、制置使、宣抚使、巡抚、招捕使、抚谕使、发运使等,多是临时性官员,或是有官无职的虚衔官员。宋代军、政分设,福建军事长官有都总管、都钤辖、都统制等。 元代,福建行政区划变更频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福建行中书省;次年,改置宣慰使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复置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为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改宣慰使司,并入江西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重置福建行中书省。大德元年(1297年),改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治所从福州迁至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改为宣慰使司,治所迁回福州。至正十六年(1356年),重置福建行中书省。福建行省长官有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提刑按察使;改置宣慰使司 厦门
时,最高长官为宣慰使。还有管监察的肃政廉访使。军事最高长官为都元帅。 明初,福建仍为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在福建设承宣布政使司,委派布政使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司主要官员有:左、右布政使,左、右参政。另置提刑按察使司,设按察使掌管全省刑狱。军事方面置都指挥使司,主要官员有: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与之并行的还设有镇守和镇守总兵官。明朝中央政权为加强对地方监管,经常派官员到地方办事并视察监督。由中央派出的主要职官有:巡抚都御史、镇守太监、巡抚、刷卷监察御史、清理军政监察御史、督银课御史等。 清初,福建最高军政长官为镇守和总督。“三藩之乱”后,废镇守耿精忠,以后不复设。福建和浙江为一大区,设闽浙总督统管两省军政。巡抚为全省最高军政长官,下设布政使,具体负责行政事务。布政使品级与巡抚相同,为从二品官,但职权仅限于掌管民政和财政。还设按察使掌管全省司法。因旗兵驻扎福建,清时设驻防福州大臣(福建将军)统管,为从一品,与总督品位相同,但职权远不如总督。汉族兵为绿营,其全省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福建省先设提督,后分设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分管陆军和水师。光绪三十年(1904年)撤水师提督,设提督总管全军。

阅读全文

与福建有个什么革命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