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球的历史可划分为几个地质时代
地球的历史可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地质时代。
1、太古代是地质发展史中最古老的时期,该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称为太古宇。该时期延续时间长达15亿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确地质记录的最初阶段。由于年代久远,太古代的保存下来的地质纪录非常破碎、零散。但是,太古代又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时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的形成都发生在这一重要而又漫长的时期,大约39亿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壳,至35亿年前大气圈、海水开始形成。
2、元古代(ProterozoicEra,Proterozoic)紧接在太古代之后的一个地质年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元古界,代表符号为“Pt”。元古代一词的英文“Proterozoic”指的是早期的生命。“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时代。
3、古生代是显生宙的第一个代,上一个代是元古宙的新元古代,下一个代是中生代。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其中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又合称早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
4、中生代(Mesozoic)是显生宙的三个地质时代之一,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中生代最早是由意大利地质学家GiovanniArino所建立,当时名为第二纪(Secondary),以相对于现代的第三纪。
5、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CenozoicEra)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新生代被分为三个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总共包括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
B. 地球的演变过程
地球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150亿年前宇宙的诞生奠定了地球产生的物质基础。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
此后,地球系统由简单到复杂,各个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地球系统的运动及运动带来的形貌变迁、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历史。
地球的形成: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过多种学说。一般认为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主要是星云盘的原始物质,其组成主要是氢和氦,它们约占总质量的98%。此外,还有固体尘埃和太阳早期收缩演化阶段抛出的物质。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分化作用,不断有轻物质随氢和氦等挥发性物质分离出来,并被太阳光压和太阳抛出的物质带到太阳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质或土物质凝聚起来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并演化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与地球一样,由于距离太阳较近,可能有类似的形成方式,它们保留了较多的重物质;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于离太阳较远,至今还保留着较多的轻物质。关于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尽管还存在很大的推测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与戴文赛先生的结论一致,即在上述星云盘形成之后,由于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稳定性,星云盘内的物质,包括尘埃层,因碰撞吸积,形成许多原小行星或称为星子,又经过逐渐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诞生了。根据估计,地球的形成所需时间约为1千万年至1亿年,离太阳较近的行星(类地行星),形成时间较短,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形成时间越长,甚至可达数亿年。
陆地的起源:
有关大陆的起源问题,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杜托特(A. L. Du Toit)于1937年在他的《我们漂移的大陆》一书中提出了地球上曾存在两个原始大陆的模式。如果这个模式成立,那么这两个原始大陆分别被称为劳亚古陆(Lanrasia)和冈瓦纳古陆(Gondwanaland);这实际上就象以前魏格纳等人所主张的那样,把全球大陆只拼合为一个古大陆。杜托特认为,两个原始大陆原来是在靠近地球两极处形成的,其中劳亚古陆在北,冈瓦纳古陆在南,在它们形成以后,便逐渐发生破裂,并漂移到今天大陆块体的位置。
大洋的起源与演化:
对于大陆漂移学说,并非一开始就得到许多人支持的,因为当时对引起大陆漂移的机制,即力源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1931年,霍姆斯等人提出了地幔对流学说,用于解释大陆漂移的力源,然而这个观点在当时很少受到人们的注意。19世纪后期,有人建立了地球收缩的全球构造学说,用于解释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然而,本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性大洋中裂谷的巨大拉张性证据的发现,收缩学说被普遍放弃了,与此同时,地球膨胀学说很快流行起来。膨胀说认为,地球开始时很小,直径是现今地球的一半。由于地球大幅度膨胀,原始地壳裂开成为现在的大陆,裂开的地方经过不断发展成为现代的大洋盆地。并且,由于地球的大幅度膨胀引起的所谓大陆漂移,表明大陆块基本上是停留在原地的,即各大陆之间和大陆相对于地幔之间并没有发生过显着的移动。由于膨胀说无法解释大陆地壳上广泛发育的褶皱山脉构造特征是怎么形成的,霍姆斯等人的地幔对流说很快再次被重视。60年代初,随着洋底探测资料的迅速积累,赫斯(H. H. Hess)和迪茨(R. S. Dietz)首先把地幔对流方案发展为海底扩张的学说。赫斯在1962年发表了《大洋盆地的历史》一文,提出了大洋起源的新观点,即海底扩张理论。赫斯认为洋底的主要构造就是由地幔对流作用的直接表现。海底扩张理论证明,大陆和洋底是在对流着的地幔上被动地移动着,而不像早期的大陆漂移说所主张的大陆在洋底上主动漂移。海底扩张理论提出后不久,一些别的洋底观测结果,诸如洋底地壳构造、地磁、地震震源和地热流量分布等对这个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这种情况下,使得大部分的学者都转向了关于海底扩张的研究。现在已经普遍确认,可以用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大洋起源和演化,大洋盆地的固定论看来是过时了。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对大洋的起源和演化的理论解释的基础都是地幔对流说。
C. 地球的历史是什么呢
依照人类历史划分朝代的办法,地球自形成以来也可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古生代从远到近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这就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我们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征。
距今24亿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广大,陆地上尽是些秃山。这时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
距今24亿年-6亿年的元古代。这时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盖着。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现了大片陆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时代,这时出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距今6亿年-2.5亿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时代。这时,海洋中出现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以后出现了鱼形动物,鱼类大批繁殖起来。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了,并登上陆地,成为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两栖类也出现了。北半球陆地上出现了蕨类植物,有的高达30多米。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后来变成大片的煤田。
距今2.5亿年-0.7亿年的中生代,历时约1.8亿年。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曾经称霸一时,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蕨类植物日趋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动物,后来就变成了许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还形成了许多金属矿藏。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阶段,时间最短,距今只有7000万年左右。这时,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是第四纪出现的,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
人类居住的地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一直演化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D. 地球历史
地球的年龄是宇宙的三分之一,并且无可否认的,她本身就是美的存在。地球拥有一个稍稍被压扁的均匀重金属的核心,以及一个比较轻的地壳,覆盖有一层薄薄的可呼吸的清新空气以及广阔的海洋、肥沃的平原、壮丽高山、清澈的淡水河流、小溪、湖泊和地下水,绕行着一颗给我们温暖并提供能量的恒星。
退回到46亿年前,原始地球从已死亡恒星遗留下的星云中形成,聚集成一块巨大的、脏兮兮的气体云。气体云在其中心变得密集,并形成一个吸积盘。小颗粒开始撞击在一起,并且越来越大,直到它们形成今日我们所说的“行星”。这个过程花了1000至2000万年,不过我们仍然没有完整地了解这个过程。
差不多这个时候,太阳系还年轻且混乱,一个名为忒伊亚(Theia)的天体,大约与火星一样大,和我们的家园相撞。这个撞击非常的剧烈,并且,如果当初的撞击物更巨大,它可能会摧毁地球。地球的物质被撞入轨道中,并聚集形成了月球,它是太阳系中相对于其行星的最大的卫星。这时,地球仍是一片炽热地狱,不断被小行星撞击,有着熔岩海洋,以及有毒的大气。
忒伊亚与原始地球的大碰撞形成了今天的地球和月球
不过,某些事情开始急剧变化,地球冷却下来了。地球内部的水分窜出地表并雨点般落下,然后再次蒸发,成为浮云。数以百万计撞击而来的小行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水到我们的星球。地球上所有的水的体积相对于地球大约像下图这样:
地球的水量与地球大小的比较
如今,地球表面的水占了71%,陆地占了29%。97.5%是咸水,而只有2.5%是淡水。而淡水的69%是冰和雪,30%是地下水,只有约剩下的1%是地表的水。但即使是这一小部分的地表水其中的大多都是被冷冻的,我们的水只有一小部分是湖泊和河流,而那仅仅的一小部分和广大生命息息相关。
那么,随着慢慢地地球冷却下来,表面形成薄薄的地壳。但地球内部,炙热的岩石持续对流,自地壳下面流动并将其分裂成块。这个过程被称为“板块运动(PlateTectonics)”,至今仍在持续进行中。目前,我们只能说,地球的地壳是由四处移动的巨大板块所组成。当它们相撞时,它们会挤压并形成崇山峻岭,亦或者猛烈挤入到地球内部,形成深邃的海沟。这种过程形成了地球上最高的地方:珠穆朗玛峰;以及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
地壳结构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地球上的山脉和海沟的确很壮观,但是当你看到地球的横截面,你可以看到他们实际上多么渺小的。我们所站的部分是地壳,它大约50公里厚,尽管它可以在8-70公里间变动。顺便说一下,人类有史以来钻出最深的洞,是12.262公里深。
地壳之下就是地幔,这是一个硅酸盐岩石壳,大约2900公里厚。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还包括不同区域,它的上部,具有高粘性并带动地壳,被称为“岩石圈”。在这之后是“软流圈”,它主要由流动性差的固体材料构成。下地幔内延伸到地球的外核。地球外核是铁和镍的液体层,厚约2266公里,温度从4000摄氏度到5700摄氏度之间变动。而在最中心是“内核”,主要是固体,由铁镍合金组成的球体,半径约1200公里,有着月亮的大小的70%,和接近太阳的表面的温度。它会慢慢成长,估计速度大约为1毫米/年。而这个小小一层地幔熔融结晶的产物,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
地球磁场让我们免遭致命的宇宙辐射
然后我们来看地球磁场。这是一种看不见的现象,能够阻挡来自太阳与其他地方的高能粒子,使稳定的地球环境得以存在,相对减少对地球的辐射影响。但为什么地球有着磁场呢?其实,关于这一点我们真的没有知道很多。我们知道,它与地球的核心有关。在这个金属球中,通过外核的电子随地球自转的电流效应(近似于电生磁)产生磁场的。
继续往上说,包围着我们的气体又是什么构成的呢?
大气层结构
依照体积来看,干燥的空气大多为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以及含量不稳定的水蒸气,和少量的其它气体。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是大气层最底层:对流层,这是天气现象会发生地地方,它平均为12个公里厚。在其上面是平流层,也就是会阻挡太阳射线中最危险的紫外线,臭氧层的所在位置。再往上的是中间层,这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温度大约平均只有-85摄氏度。在大约80公里后开始是增温层。这些分界现实中都是连续的,是人类去划分不同的大气带。
在100公里左右,离开地球而开始进入太空,虽然大气层还延伸到更远一些。在这个区域,我们发现了电离层、北极光和国际太空站(ISS)。最外围称作外大气层,向上延伸可达10000千米。它与外太空渐渐交接,那里根本没有大气。在这个区域中的原子和分子是如此遥远,它们可运动数百公里而不会相互碰撞。
生命的摇篮
在目前,人类只出现了20万年,而这是地球历史的0.004%。真的是没多久……而我们现在在这里,生活在一个又薄又湿润的一层岩石上,我们称这块岩石为:地球。它是宇宙的终极运作的产物,是创建和毁灭的一个持续不断过程的结果。在所有的宇宙,所有的时间,偶然的帮助下,遵守宇宙和随机事件的定律,能有我们的存在,我们真的真的是很幸运……
E. 地球历史的介绍
150亿年前宇宙的诞生奠定了地球产生的物质基础。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此后,地球系统由简单到复杂,各个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地球系统的运动及运动带来的形貌变迁、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历史。
F. 地球有哪些历史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在不停转动的椭圆形行星,它提供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水、空气、森林等和一切生活息息相关的的资源。真正热爱和关心它的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一直生活着的地球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地球神秘的面纱吧!
懂得科学知识的人,不会满足类似于中国神话中的“神”,或者西方世界的“上帝”创造了地球这样的说法。即便是科技已经十分超前的今天,仍然很难解释的清楚地球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因为关于地球的形成,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版本。
早在1749年,法国的生物学家布封就曾经提出过彗星碰撞说,认为地球是一颗彗星进入太阳内,在太阳上面打下了包含地球在内的几颗行星。从此关于地球的神学论被彻底打破;1755年,康德也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提出的了陨星说。他认为陨星积聚才形成了太阳和其他行星;而1796年的时候,法国的拉普拉斯又在《宇宙体系论》中提出宇宙星云说,则是认为由于星云的尘埃积聚,从而产生了太阳,再经由太阳排出气体物质,进一步形成行星。还有后来的双星说、行星平面说、卫星说等等,总而言之是众说纷纭。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最科学的说法是这样的。说太阳系在最初形成的时候,有99%以上的物质不断聚合形成了太阳,而其他小部分被分散在的四周的物质碎片以太阳为中心不断旋转,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由于碰撞和引力作用的原因,其他分散着的碎片才不断的慢慢结合,最终形成了其他的九大行星。
当时地球只是一团近似混沌的物质,宇宙中还有其他许多的小行星在不断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些行星不断互相撞击,又经过很多年以后,才形成了原始的地球。最初的地球象一颗灸热的大火球,随着碰撞的不断减少,也伴着物质的逐渐冷却和凝固,形成了最初地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地表。但由于地球内部有大量的岩浆,而且不断的向外喷涌,也形成了大量可怕的火山。而残留在火山灰中的水蒸气经则过冷却以后凝结为水,便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海洋。经过无数奇妙的变化后,最终形成了地球最早的形态。
时光迁移,由于地球自身存在引力,而且在地球的内部不断的发生着化学反应,其所产生的气体不断的被喷出,附着在地球周围,就成为现在我们所说的大气层。而氢气和氧气结合后形成了水。经过太阳的能量辐射,才使地球本身产生了重要的磁场作用。历经了一系列奇妙无穷的变化,才演化成为现在这个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居住的地球。
G. 地球有多少历史了
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5.7亿年,形成于冥古宙的隐生代。在41.5亿年的原生代地球出现了第一个生物——细菌。在700万年前古猿转变为人类的始祖。
地球的起源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在古代,人们就曾探讨过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万物的形成问题,关于创世的各种神话也广为流传。自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之后,天体演化的讨论才开始步入科学范畴,逐渐形成了诸如星云说,遭遇说等学说。但事实上,任何关于地球起源的假说都有待证明。
H. 地球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多久的历史了
在网络里边儿是这样定义地球的,我们的宇宙诞生了150亿年。整个宇宙的起源其实来源于宇宙大爆炸,在这之后才有了形成地球的基本物质,而在46亿年前,我们的太阳系形成了而与此同时,地球也伴随着太阳开始逐渐重新在最开始的时候,地球并不是我们现如今的这个模样,当时的地球还没有陆地,因为地心深处的能量没有释放的地方直接导致了整个地球其实是处于高温高压的。地表到处都是岩浆,而空气当中也都是有毒气体,这个时候地球是没有任何生命特征的。而在太阳的演化过程当中,地球估计用了大约一亿年的时间才形成原始地貌。周围的天体导致地球在接下来遭受过很多次的陨石撞击。他们为地球携带了大量的冰块,在跟地球的岩浆碰撞之后融化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液态水,同时地球的温度也逐渐降低。
I. 地球有多少历史
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由宇宙中的灰尘,气体凝聚而成。开始它只是一个粘糊似的火球,后来逐渐冷却,其表面凝固形成地表,且渐渐地产生海洋。具科学家推测,直到40亿年前,海洋中才有生命的诞生。
J. 地球发展史
太古代
地质年代中最古的一个代。约开始于46(或50)亿年前,结束于24亿年前。发现的化石仅有晚期出现的菌类和低等的蓝藻。由于经过多次的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所有岩石受到深度的变质,所以化石很难保存下来。在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山西等地都有太古代地层出露。
元古代
地质年代的第二个代,约开始于24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藻类和细菌开始繁盛,到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发现。与太古代相比,这一代的岩石变质程度较浅,并有一部分未经变质的沉积岩。我国元古代的地层广泛分布于南北各地,我国震旦纪已暂归入元古代的后期。
震旦纪
为中国地质年代的名称。暂定为元古代的晚期。“震旦”原是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因为这时期的地层是首先在中国原河北省燕山地区的元古代地层调查研究的,故称为震旦纪。震旦纪开始于19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从化石得知,藻类和一些低等海生无脊椎动物在震旦纪开始出现。
古生代
地质年代的第三个代。约开始于6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古生代共有6个纪,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至志留纪末期,原始植物开始登上陆地。泥盆纪以裸蕨植物为主。石炭纪和二叠纪时,蕨类植物特别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
寒武纪
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寒武”原是英国南威尔士的一座山脉名因地质学家研究了该处的地质而得名。约开始于6亿年前,结束于5亿年前。寒武纪的生物群中,以绿藻、红藻等海生藻类植物最为繁盛,无陆生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低等腕足类和单板类、腹足类等多种软体动物繁盛。
奥陶纪
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奥陶”原是英威尔士的一古代民族名,被地质学家用作地质年代名。约开始于5亿年前。结束于4.4亿年前。当时气候温暖。全世界几乎都被浅海海水淹没。生物种类极多,已发现并能保存为化石的有海生藻类和多种海生动物。其中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动物中的海豆芽,软体动物中的鹦鹉螺类、腹足类、瓣鳃类等。棘皮动物海林擒(现已绝灭,云南、贵州、陕西等地有化石)。此外,还有海生节肢动物中的大型板足鲎和低等鱼类等。
志留纪
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三个纪。“志留”原是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古代民族名,被地质学家用作地质年代名。开始于4.4亿年前,结束于4.05亿年前。志留纪浅海海水中仍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为主,保存的化石主要有笔石、珊瑚、腕足类、瓣鳃类、头足类、海百合、三叶虫、鲎、海胆等。脊椎动物鱼类繁盛。志留纪晚期,由于地壳运动剧烈,海水退缩,陆地扩大,低等陆生植物开始繁生。
泥盆纪
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四个纪。泥盆(Devonshire)为英国得文郡名,因地质学家研究了该地的地层而得名。约开始于4.05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泥盆纪的无脊椎动物,除珊瑚、腕足类和原始菊石外,昆虫开始出现,其他各门动物也有发展。脊椎动物中的鱼类(甲胄鱼、总鳍鱼)大量出现。泥盆纪晚期,出现了原始两栖动物坚头类,原始陆生植物蔗类和裸子植物出现。
石炭纪
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五个纪。因研究英格兰地质时,发现一套富含煤炭的地层而得名。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代,约开始于3.5亿年前,结束于2.85亿年前,石炭纪时不仅海生的一类体小、结构简单、具有钙质壳体的原生动物纺锤虫类繁盛,而且珊瑚、腕足类、昆虫类也很多。两栖类发展,原始爬行类出现。木本陆生植物石松、芦木、种子蕨、真蕨、裸子植物科达到繁荣。
二叠纪
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六个纪。“二叠”为德文Dyas的意译。地质学家研究德国地层时,发现石炭纪地层之上有两组明显地层,但大部分不含化石,而在苏联乌拉尔山脉西坡的彼尔姆地区同期的沉积中则含化石较多,可作标准地层。约开始于2.85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本纪无脊椎动物以皱纹珊瑚类、腕足类、菊石为主,脊椎动物以两栖类繁盛。植物方面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继续繁盛。
中生代
地质年代的第四个代,约开始于2.3亿年前,结束于6700万年前。按先后次序可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纪。中生代的生物演化最为特殊,主要是爬行动物大为发展,不仅陆上出现大型爬行动物,有一些还重回海洋,而另一些则能在空中活动,所以中生代曾被称为爬行类时代,而鸟类、有袋类和有胎盘的哺乳动物也开始发生。在无脊椎动物中,软体动物中的菊石类最为繁盛,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菊石时代。此外,箭石、腹足类和瓣鳃类等其他软体动物也颇发展,逐渐显示现代种类的初步面貌。植物以裸子植物的苏铁、银杏为最繁盛,所以中生代又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但后期已有被子植物出现,至白垩纪后期更为显着。中生代后期的地壳运动,对生物的演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种类(特别是恐龙)趋于绝灭。
三叠纪
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德国地质学家研究了阿尔卑斯山的地层,发现这一日寸期的沉积物,明显地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代表本纪早、中、晚三个世的时代,故称为三叠纪。约开始于2.3亿年前,结束于1.95亿年前。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瓣鳃类为主,脊椎动物中的爬行动物开始发展。在我国云南禄丰三叠纪末期的地层中,曾发现有兽齿类卞氏兽化石。裸子植物松柏、苏铁和蕨类植物繁盛。
侏罗纪
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二个纪。“侏罗”一词来自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Jura Mt.)。开始于1.95亿年前,结束于
1.37亿年前。本纪陆上的真蕨、苏铁和棵子植物针叶树繁盛,大型爬行动物恐龙繁盛,故称恐龙时代。后期原始鸟类发生,海中无脊椎动物和爬行动物鱼龙和蛇颈龙等也极为繁盛。
白垩纪
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三个纪,也是中生代最后一纪。白垩一词来自欧洲西海岸白垩沉积层。开始于1.37亿年前,结束于6.7万年前。恐龙历盛而衰;被子植物出现,硬骨鱼类和软体动物繁盛。本纪末,恐龙等均绝灭,标志着中生代结束。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大为增多,鸟类和高等哺乳类陆续出现。
新生代
地质年代的第五个代,也是地质年代最近的一个代。约开始于6700万年前,延续至今。可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纪。这个时期的生物已接近现代,脊椎动物的特征是哺乳动物的兴起和繁盛,后期出现了人类。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植被带的分化日趋明显。气候逐渐变凉,特别是后期,冷暖波动大,局部地区并出现冰川。这个时期的地层在我国绝大部分都以陆相沉积为主,并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国着名的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和抚顺煤田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发生在这个时期的地壳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第三纪
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6700万年前,延续至距今200—300万年前。哺乳类、鸟类和被子植物繁盛,类人猿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以有孔虫、六射珊瑚、腹足类、瓣鳃类为多。淡水中的软体动物、鱼类、轮藻、硅藻等大为发展。
第四纪
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二个纪。也是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00—300万年前至现在。第四纪的最大特点是人类的出现,我国的“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化石,即发现于这个纪的地层中。这一时期的气候发生剧烈变化,并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引起一些动植物的灭绝或仅遗留下极少数个体,如大熊猫和水杉、水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