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我国历史上,“学士”指的是什么呢
说到学士这一名字的起源呀那可就有趣了,时下我国已经越来越多的人文化水平有所提高,而且随着9年义务教育的实行,现在读大学的人可谓是越来越多,尤其是本科的学生,现在街头求职的本科生一抓一大把,其实关于我国现在的学历等级划分还能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不过呢,现在的学士,硕士和博士那指的是学位通俗点说的话也就是文凭。
当时的博士啊是一种官职,就是博古通金,知识渊博的人。古代的国士呢?大概有三种职责,第一种啊就是侍奉朝廷的,是皇帝的顾问,参与朝政。而第二种的呢,是负责保管朝廷文献档案,从事编撰着述的,那第三种啊,就是教授他人学问,培养人才的人。你们知道了吗?
❷ 历史上学士,硕士,博士这些是什么时候确立的
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最初始于欧洲中世纪,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实行了学位制。我国直到1935年,才由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这是我国实行学位制的开始,但并没有完全施行。1980年2月,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8月修正),按照国际上一般通行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制授予学位。据此,许多人便以为学士、硕士、博士的名称是舶来品。其实非也!最早发明与使用这些名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贤达的祖先。 学士、硕士、博士的称呼,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古代就有学位制度。 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官衔,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史记·循吏列传》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秦始皇时代,博士作为朝廷顾问,掌管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汉代以后,博士开始任学官,担任教学工作。博士作为一种职位,除授予学官外,还授予一些有特殊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诸如魏晋以后的医学博士、天文博士、历博士、卜博士、律博士等,要求担任这个职务的人“掌通古今”,有渊博的知识,以便充当皇帝的顾问、从事编纂着作或教授学生、培养人才的工作。不过,它的官阶品位并不高。 硕士这一名称始于五代,《新五代史·宦官列传》中云:“前后左右者益亲,则忠臣硕士益疏。”当时,不过是对德高望重、博学多闻之人的一种尊称,既非官衔,更非学位。 学士称谓,最早出现在周朝,是指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同时,也是对文人学者、饱学之士的一种泛称。《周礼·春官》中就有“诏及彻,帅学士而歌彻”的记载,当时专指读书的文学之士。魏晋南北朝以后,学士逐渐变成了一种官职,且掌管的事情各有不同。其中以文学、技艺而授予学士职位的居多,品位也不高。唐宋分别设置了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其职责是为皇帝侍讲、侍读。唐太宗时设置文学馆,以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学士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并开始参与朝政。其中,翰林学士为学士之首,均为皇帝信任的顾问和秘书官,负责为皇帝草拟诏诰,参与军国机密,故有“内相”之称。还有集贤殿学士,为文学着作之官。由于“伴君”的缘故,自宋朝开始,一经授予翰林学士,即有当宰相之望。明朝初年,以学士充任皇帝顾问,后来还把资望特高的学士冠以大学士。明成祖永乐年间,凡入阁参与机务的,皆由学士升为大学士。明朝中叶以后,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批答奏章,实际执行宰相之职。清朝未设宰相,仍然沿袭明制,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殿、阁大学士即为宰相,地位显赫,官阶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 日本在明治年间,从西方引进学位制度时,借用汉语中的博士、硕士、学士这些词汇,来翻译英文中DOCTOR、MASTER、BACHELOR这些学位称呼。到清末民初,中国人又从日本把这种译法搬了过来。这样,源自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的称呼,才第一次在它的发源地中国,与现代学位制度挂上了钩。 由此可见,学位制始于西方,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名称则源于中国,只是我国古代的学士、硕士、博士,与现代的学位名称含义不同而已
❸ 古代学士是什么意思
学士一般是指高等教育本科阶段授予的学位名称,大体可依学科类别分为理学学士、工学学士、文学学士、社会科学学士等。
1、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
《周礼·春官·乐师》:“帅学士而歌《彻》。郑玄注:学士,国子也。孔颖达疏: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
2、泛指读书人。
《庄子·盗跖》: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幸于封侯富贵者也。晋葛洪《抱朴子·崇教》:省文章既不晓,覩学士如草芥。何景明《彭中丞四民图歌》:渔奔樵窜学士徙,纵有陇亩无人耕。”唐韩愈《答殷侍御书》:每逢学士真儒,叹息踧踖,愧生于中,颜变于外。
3、犹学者。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介甫 、 元晦 自是学士,不得以所长没之。
4、官名。
南北朝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 唐 代翰林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 宋 代始设专职,其地位职掌与 唐 代略同。 明 代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遂专为词臣之荣衔。 清 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馀如故。 清 末期内阁、典礼院亦置学士。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通议大夫、协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纂修先朝实录记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较内书文华殿展书诰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谕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经筵讲官、通家乡眷生王铎顿首拜书丹。
5、学位的一种。
在一些国家,为最低一级的学位,一般在高等学校毕业时由学校授予。我国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达到规定的学士学术水平者,可授予学士学位。
6、官职名。
魏晋时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北齐置文林馆学士,北周置麟趾殿学士,皆掌着述。南朝梁有抄撰学士,隋有东宫学士。唐初开文学馆,以大臣十八人兼学士,讨论文典,号称十八学士,又置弘文馆学士,讲论文义,商量政事。唐太宗时命学士起草诏令,无名号。乾封(666-667)后,命文士在翰林院起草诏令,时称为北门学士。开元13年(725)置集贤院学士,撰集文章,整理经籍。开元26年(738)又置翰林学士,掌起草诏令,沿袭至明。唐并有集贤院侍讲学士与侍读直学士,唐、宋皆有翰林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为皇帝讲论经史,沿袭至清。唐东宫官有崇文馆学士,掌经籍图书。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有“内相”之称。
学士一称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的记载,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以后,学士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民间习惯上称有文采的人为“学士”,最着名的是苏东坡“苏学士”。另外,学士和大学士差距很大,学士大多是舞文弄墨的小官,可大学士的地位就非同一般。唐、宋时,“学士”前加“大”的都是宰辅重臣。到了清代,大学士成为文臣的最高职位,官至正一品。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袁可立)盖先朝之宝臣,而亦后来学士大夫出处之榜样也。”
❹ 在我国历史上,“学士”是指什么
在中国古代,学士是官名。北齐置文林馆学士,北周置麟趾殿学士,皆掌着述。南朝梁有抄撰学士,隋有东宫学士。唐初开文学馆,以大臣十八人兼学士,讨论文典,号称十八学士,又置弘文馆学士,讲论文义,商量政事。唐太宗时命学士起草诏令,无名号。乾封(666-667)后,命文士在翰林院起草诏令,时称为北门学士。开元十三年(725)置集贤院学士,撰集文章,整理经籍。开元二十六年(738)又置翰林学士,掌起草诏令,沿袭至明。唐并有集贤院侍讲学士与侍读直学士,唐、宋皆有翰林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为皇帝讲论经史,沿袭至清。唐东宫官有崇文馆学士,掌经籍图书,教授生徒。宋又有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等学士与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等学士与大学士,均用以尊礼大臣与文学之士,侍从皇帝,以备顾问,并无实职。辽南面官亦有宣政殿、崇文馆、史馆等学士。明、清有武英殿、文华殿与东阁、文渊阁等大学士,实即宰相。
❺ 古代的大学士是什么
古代的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明及以后)、殿阁大学士等,也有协办大学士。
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此外,越南的后黎朝和阮朝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
内阁大学士是皇帝的参政顾问和最高幕僚,负责起草诏令及审议奏章,其职权大致与唐朝的中书舍人相当。内阁大学士的“票拟”权,即唐朝中书舍人的“参议表章”权。
(5)历史上学士指什么扩展阅读:
大学士的起源:
大学士的地位是唐中宗皇帝首创的。但历史上的官职,又相当地归于赵文,因为宰相就是宰相。宋代往往是一个大学作为职位。
唐景龙二年(708年)置修文堂(后改为洪文堂、昭文堂)学士,至德二年(757年)置蓟县学院学士,元年以后,由丞相兼任。天宝二年(743年),也是崇县殿的大学者。
五代人之后,梁在王座上安置了一位伟大的学者。
在宋初,随着唐朝制度的发展,丞相与赵文观、纪先殿学士、继位殿学士、崇正殿学士、禹里殿学士等人相继成为历代文人的遗嘱执行者。
❻ 学位中的“学士”指的是什么学历
学位中的“学士”指的是本科学历,不是全日制高等专科高职高专的大专学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包括统招专升本)毕业考试成绩合格,在校表现良好,就可以获得学士学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
(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关于学位的其他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八条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以下简称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
第九条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并组织有关学科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必须有外单位的有关专家参加,其组成人员由学位授予单位遴选决定。学位评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由学位授予单位确定,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❼ 中国古代士一般指什么人
1、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出处:
其附于刑者,归于士。——《周礼·大司徒》
释义:
那些被刑法处理的人,归”士“管理。
2、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
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几与庶人相接;在宗法上,大夫臣士,士依附于卿大夫,不得有僭越之举;在经济上,士有一定数量的“食田”,禄足以代其耕,可以不劳而食;在文化上,士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多种教育。
出处:
荆州与国相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资治通鉴》
释义:
荆州和(吴)国接壤,周围山水险要,防守坚固,士族百姓富裕。
3、战国时的“士”,有着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
出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燕策》
释义:
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
4、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春秋中后期,士作为一个社会等级逐步解体。由于礼崩乐坏、宗法制松弛以至于瓦解,士失去了生活保障,除了六艺知识,已经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士在失去“铁饭碗”的同时,也摆脱了宗法制的束缚,不再受卿大夫的役使,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
出处: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资治通鉴》
释义:孙讨虏(孙权)为人聪明仁惠,敬重、礼待贤才。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顺、依附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