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形态是什么

历史形态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17 00:40:23

①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1、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看到了一种简单的物质存在方式、或者物质存在的一个方面,就主观的臆断世界的一切物质存在都是该物质形态的演变形式,这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2、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19世纪,费尔巴哈虽然把人的本质看着是抽象的“类”的概念,还没有完全跳出唯心主义的范畴。但他把人理解为现实的感性实体,把人的存在及其本质的学说建立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之上,又使唯物主义的发展前进了一大步。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② 哲学三大历史形态是什么

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其最精粹之处,是体现在哲学中的思维模式或思维方式。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或观点都是由一定的哲学思维方式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的哲学就是一定的思维方式。纵观世界
哲学发展史,哲学的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三大历史形态:一是古代哲学,二是近代哲学,三是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哲学的发端。这三大哲学思维方式就是古代的偏于整一的思维方式、近代的偏于对立的思维方式和
现代的对立统一的整体结构性的辩证思维方式。这三大哲学的联系和区别,主要表现为三大哲学思维方式的联系和区别。下面,我们就上述问题略陈己见,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一、古代追求和谐和偏于整一的哲学思维方式

世界历史中思想发展的逻辑来看,中国传统哲学与古希腊罗马哲学同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因此,二者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很大的相通性。它们在思维方向上追求和谐,在思维方法上追求整一。这是其最本质的思维特点


古老的中华民族是一个重中求和的民族,自殷周以来就形成了追求和谐整一的传统。“五行说”是讲“和”的,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即是说,凡事物都是由不同性质的要素构成的,这就是“和”。如果只是把相同的东西拼凑在一起,就会损害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阴阳说”是讲“序”的,认为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保持事物的既定秩序,维持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从价值意义上说,阴阳失调就会产生恶,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产生现实的善,因此在阴阳关系上主张持守中和与协调的态度。因为中国古代哲人大都是政治家或道德学家,他们提出的问题首先是“什么是理想的社会状态”,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建立什么样的人伦关系,才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所以,他们都把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看得高于一切。因此,他们虽然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但是却习惯于并倾向于用理智的顾及社会后果的态度去对待矛盾双方的斗争和转化,控制和处理矛盾对立转化的发展,不使其走上极端,而是要促其淡化与和解。如尧、舜、禹的治世之道就是“允执厥中”,夏、商、周三世的治世之道也是“执中”。孔子则进一步肯定了“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思想方法,发展出了目的在于“致中和”的矛盾和谐论,并由此进一步提出了“中庸”的思想。他说:“中庸之谓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子思承祖训而作《中庸》一书,认为中庸就是一种处世方法,即随时处中、不走极端。张载也是讲矛盾存在的客观性的,提出了“一物两体”的着名论断,但他的目的还是在于论证“和”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他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这就是说,矛盾斗争的结局,不应该是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而是仍旧回复到旧的统一体中。可以说,“致中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的一大传统和特色。正如蔡元培先生说的,“我中华民族,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蔡元培哲学论着》第355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此说确实抓住了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实质。

西方古代哲学思维方式也是偏于整一追求和谐的。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讲“水”是世界的本原,水产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讲“火”是万物的本原,火产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火;德谟克利特讲“
原子”是构成万物的始基,原子构成万物,万物又复还原为原子;柏拉图则讲“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具体的万事万物只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进而把形式看作是构成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
。古希腊哲学家大都是自然科学家,他们热衷于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在思维方式上大都坚持“万物归一”的基本观念。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和谐观念和整一观念。正因如此,古希腊哲学家虽然看到并承认矛盾斗争的客观
性,但却极力排斥矛盾对抗,对有可能造成矛盾对抗的事物要素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如他们排斥假、恶、丑,而只追求绝对的唯一的真、至善和完美。再从伦理学上看,亚里士多德是讲至善的,至善就是中庸之道,就是适中
,就是反对过与不及。因此,亚里士多德试图在禁欲主义和纵欲主义之间找到一个“中和点”,即“中道”。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古代哲学,都追求和谐、中和,但达到和谐或中和的方法,并不是要找到对立双方之间理论上的“中间点”。而是从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或自然秩序出发,通过褒此贬彼的方式将既有的秩序合理化
和稳定化,借一句现在的哲学术语说,就是要让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地位、作用上保持不变,固定化。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是这样的,古希腊只讲真善美,不讲假恶丑,也是这样的。也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我
们才用了“整一性”,而不用“整体性”这一说法。

造成中国古代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在思维方式上偏于和谐整一特征的根本原因,我们觉得主要是在于它们的总体思维方法是循环论。有人说古代哲学方法是朴素的辩证法,实际上这是夸大其辞。因为无论是中国的儒家学说
讲“致中和”,道家学说讲“道”生万物,还是古希腊哲学中的“对立造成和谐”说,都是在循环论这个大框架中说的。他们讲整一讲和谐,就要排斥对立面的合理地位和作用,而排斥了对立面的运动是缺乏历史性指向的,
是不会有质变的。这样的运动只能是导致圆环状运动,而根本谈不到发展问题。

古代哲学思维方式追求单纯的整一与和谐,抑制对立面及其发展,这就在文化整体上造成了构成要素在性质上的近乎单一和简单。与此相适应,思想的形式方面则得到了长足发展,甚至到了形式压倒内容的地步。

二、近代追求多元化的偏于对立性的思维方式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近代哲学主要是指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包括所谓的现代西方哲学在内的整个资本主义时代的哲学。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是直接地以反对古代哲学思维方式为前提和起点的。如果说
古代哲学思维方式追求和谐,偏重整一性方法,那么,西方近代哲学则发展了偏于对立、注重分析性的哲学思维方式,它强调事物整体中个体要素的多元发展和不平衡,注重对立和冲突的必然性。

关于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发展了对立性思维方式问题,我们可以从对其产生的历史原因的分析中得到深入的理解。

其一,欧洲中世纪唯名论重视个别、否认一般的真实性的传统,成为近代哲学对立思维的肇始。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存在着实在论和唯名论的争论。实在论从维护基督教神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
,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存在,比个别更真实。与此相反,唯名论者则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个别,没有一般,一般只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在这里,唯名论者虽然错误地否认了一般或共性的真实性,但他们看重个别或具体事物真实存在的思想,与古希腊的“万物归一”思想方法是截然相反的,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为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先导。

其二,近代自然科学研究中重分析的方法为近代哲学对立思维提供了内在的和最直接的动力。近代自然科学把具体事物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他只承认“按照一定规律活
动着的个体事物”的真实性,认为人类知识的工作和目的就是研究这些个体事物活动的规律和性质。在这里,培根实际上承认了客观世界在存在形式上的多样化问题。莱布尼兹在哲学本体论上讲单子论,说“凡物莫不相异”
,从而明确地提出了事物存在的多样性问题。在他看来,单子的数目无限多,单子与单子之间没有量的差别,只有质的差别,“因为自然界决没有两个东西完全一样,不可能在其中找出一种内在的、基于固有本质的差别来”
(《西方哲学原着选读》上卷第477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既然真实存在的只是个别事物,个别事物又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以实验为特征的近代自然科学,就必须立足于从直接的感性事物出发,更注重研究和描述自然的“细节”。也就是说,与古代人重视普遍性、整一性相反,近代人更强调世界存在中的特殊性和个别性,从个别出发,把对象分解为各种要素和性质,研究这些要素的特殊性。

其三,休谟否认事物的因果联系,也对近代哲学对立性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休谟的哲学思想是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发展的一种极端表现。他从单纯的感觉经验出发,否认人们所具有的因果观念的客观实在基础
,把因果观念的获得完全看成是人为的东西。在他看来,人们并没有关于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印象,也没获取因果联系的能力。他认为,把“联系”这些观念“不论用于哲学推论中或用于日常推论中,都是绝对没有任何
意义的”。因此,正确的描述应该是这样:“只能说一个物象或一件事物,跟着另一个、另一件,而不能说,这一个产生了另一个,这一件产生了另一件。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第68、75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由于休谟这种观点披着经验论的外衣,挂着讲究“实证”的招牌,因此,在自然科学界中影响很大,对当时分门别类的研究方法和对立性思维方式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四,个人主义价值导向导致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隔阂和对立,也对人们形成对立性思维方式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西方社会中私有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使单纯的利益关系以赤裸裸的形
式统治了整个社会的一切活动过程,从而形成和发展了个人主义的社会价值导向。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从反对宗教压迫出发,早就鼓吹要挣脱社会约束,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目的而生存。霍布斯、爱尔维修等
人则在哲学高度上论证了从人的感性需要出发的合理性问题,把个人利益作为社会的道德基础,认为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的本原,社会利益应该服从个人利益。这些理论实质上决定了欧洲近代伦理思想和社会心理的基本格局
。黑格尔因主张国家至上主义而交了恶运。应该承认,相对于古代社会忽视和压抑个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国家)至上主义,近代个人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欧洲是起了巨大的进步作用的。但是,个人主义作为资产阶级人生
观,把个人或个人利益置于他人和整体之上,这就必然会导致人与人的对立、导致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个人主体欲望过分扩张,利己走向极端,必然要影响到社会秩序的和谐和稳定,导致人际关系的对立和隔膜,造成社会的
不稳定。

其五,由于过分地张扬人的主体性和征服自然,发展了科学技术和工业化时代。但是,科学技术和工业化发展在提高人类征服、控制自然能力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灾难和困难,使人们对人类自身能力的信念产生
了动摇,产生了彷徨,在发展问题上,人们变得无从选择,不知所措。这种情况和趋势,也加剧了对立性思维方式的延续和发展。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使得西方文化进一步从二元对立走向了多元对立,向着极端化发展,在古代一直被排斥被否定的假、恶、丑,现在不仅得到承认和肯定,而且表现出独立发展的大趋势。而这在古代是根本
不可能的,由此也可以说,对立性思维方式是西方近代文化最深刻的内在核心和模式。西方从近代科学角度提出的“分析的时代”,从文化研究角度提出的“对立原理”,实质上反映出来的是西方近代思维模式对立特点的一
些重要标志。从哲学、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西方近代思维较之古代偏于整一的思维方式更具有优越性。它打破了古代思维整一性对要素的束缚,使整体内部的各种构成要素得以分化和独立发展,并由此也促进了新要素的产生
,从而使得人类文化的发展更加多样化和更加丰富化了。当然,各种文化要素的多样化多元化的独立发展,容易导致极端化和杂乱无章,从而产生多种弊端。但是,从实践与认识相一致的角度看,从实践发展过程论角度看,
这种极端化发展又恰恰是人类文化继承发展的契机。因为,极端化发展和尖锐对立,易于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从而为人们纠正这些弊端和矛盾提供成熟的时机和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得以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有感于近代社会中各种矛盾的尖锐对抗。而它的基本历史任务之一,就是要探讨近代社会产生对立的根源,并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角度去探寻解决问题和矛盾对抗的方法。

三、现代的对立统一的整体系统性的辩证思维方式

我们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才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辩证法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普遍联系的观点,一是永恒发展的观点。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或者说,辩证思维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对
立统一作为一种辩证思维方式是在对古代偏于整一追求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近代偏于对立分析的思维方式进行批判继承基础上形成的,是高出于近代思维方式之上的更高形态的崭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肯定近代对立性思维方式在历史发展中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1.哲学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古代哲学偏重于从客体角度研究世界的本原,强调普通性、必然性,而忽视个体性、特殊性和偶然性;偏重于研究自然界的本质,而忽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能动作用。近代哲学则更重视个别
性、特殊性和偶然性的研究,重视人对自然规律的利用,强调人的主体性问题,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弥补古代哲学研究之不足,从而使事物的两个方面有机会得到具体深入的研究,从而肯定了对立性思维方式的历史合理性。

2.在伦理学、政治观念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古代的伦理学和政治观念偏重于民族、国家和社会至上的论证,忽视个人及个人利益和相对独立性,压抑个人的发展。而近代伦理学和政治观念更注重个人的主体自由和利益的合理性,提出了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的口号,强调个人意志自由和独立发展,具有反封建、反宗教和解放个人的重要积极意义。

3.美学上,古代偏重于完美、和谐和伦理性。近代美学则打破了古代的维纳斯式的单纯和宁静,承认并发展了崇高、丑等新的审美样式,向人们提出了欣赏趣味的多样化发展要求,从而使艺术式样更加丰富多彩,人们有
可能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上得到审美满足。

4.在科学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受素朴的直观经验和科技水平低下的限制,古代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呈现为一种混沌而模糊的状态,他们强调整体而忽略局部,只见森林而不了解树木,虽然口头上讲杂多构成整体,却
实际上不了解整体内部的细节。而近代科学却进一步克服了古代科学的这一局限,它借助于观察和实验,直接深入到事物内部的细节,“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
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巨大进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版第3 卷第734页)。

总之,近代哲学的对立性思维方式,从各个方面克服并弥补了古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局限,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哲学的新发展。

(二)也批判了近代对立思维的弊端和局限,发展出了新的对立统一性的辩证思维。

1.近代对立性思维只讲特殊性、个别性、偶然性、差异性等问题,却忽视普遍性、共同性、必然性、一致性等问题;只注重部分,忽视了整体;只注重细节,不注重全体;只注重经验思维,忽视了理论思维。从而也就忽
略了事物的运动、联系和发展,把自然界机械化、静止化了。针对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强调,客观事物的存在是辩证的,既要坚持承认客观自然界的整体系统性特点和联系、发展的特点,又要认清自然界的“细
节”,即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的动因、过程和机制。即说,要弄清普遍性和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整体与部分、运动与静止等一系列宏观的和微观层次上的辩证关系。

2.近代对立性思维方式强调个人和个人利益高出于社会和社会利益之上,只讲个人意志自由,不讲社会整体和谐,只顾自己不顾他人,造成了人欲横流和物欲横流,把一切社会关系都导入了金钱关系之中,从而把一切矛
盾都推向了极端。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从而制约了个人的自由发展。对此,马克思主义认为,有必要通过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现新的社会组织形式,重新确立人与人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
间的联系方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并提出了集体主义作为社会的价值导向原则。所谓集体主义,它既不是一种简单的社会(集体)至上论,又不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的正当性和必然性。它的准确的历史指向,
是在根本的共同利益基础上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与他人的和谐协调的良好关系。

(三)对立统一性思维方式的研究重点,是事物内部的要素之间的结构性整体性研究。其重要标志之一,是引入了中介概念。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整体,其内在构成要素之间在对立和差异的基础上,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这种联系和转化则是通过中介的作用来实现的。近代哲学思维方式陷在对立中不能自拔,就在于它没有把握到对立面之间的中介。而对立面之间的中介一旦被把握,也就找到了对立面之间得以统一的基础,关于事物的运动、联系、变化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易于理解了。因此我们不妨说,事物内部对立面之间中介环节的把握,是由对立性思维方式上升为对立统一性思维方式的突破口。因为,对中介环节的把握,不仅使我们终于揭示和把握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而且也使我们有可能深入到事物内部,从整体性结构性角度来全面地探索和把握构成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内在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立统一性思维方式又是一种系统整体性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中,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东西以对立为基础。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东西又通过中介的作用实现相互联系和相互统一。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事物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整体。对立统一思维方式就是对事物整体系统性的科学反映。

四、从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看三大思维方式之间的辩证发展规律,并进一步论证对立统一性思维方式的科学性。

从思维发展史看,从古代偏于整一性思维方式到近代偏于对立性思维方式,再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的注重整体结构性的对立统一性思维方式,经历的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古代偏于整一性的思维方式是这个过程的起点
,是肯定阶段。它重形成的整一性,轻内在要素的多样性。但是,不论客观事物内部的结构还是主观思想的结构,都是以一定要素为基础的,都具有要素、结构、功能三者,并遵循三者相互发展的规律,因此,要素在质上量上都是必然要发生变化和发展的。近代偏于对立性的思维方式是否定阶段。否定的主要对象是肯定阶段的形式整一化特征,把众多要素从整一化形式中解脱出来,使其向着多样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把这个阶段的特点说成是内容压倒形式的阶段。打破旧形式的束缚,是新要素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马克思主义的注重整体结构性的对立统一性思维方式,是否定之否定阶段。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对古代思维方式重形式整一和谐的肯定和继承,和对近代思维方式重要素轻整体结构的否定和反拨;第二个特点,作为对近代对立性思维方式的否定,又不是只否定古代思维方式轻视形式的整一性这一局限,同样地,它仍然要以不同要素的多样化发展为基础。也就是说,现代辩证思维方式所赖以建立的要素更为复杂多样,从而使得二者虽然都强调形式问题,但在实质上又有不同。在古代思维方式中,由于缺乏中介的作用,各要素之间的统一是直接的统一,结构在功能上表现为求同存异。而在辩证思维中,由于中介的作用,则能既求同又求异,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并重,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的结构性联系。在这种结构性联系中,许多性质不同的要素表现出新的属性和性质,发挥出新的功能。即说,在这种以对立统一为基础的结构整体中,不同性质的要素既可以在特定意义上独立存在和发展,又能通过中介的联系作用实现和谐并存,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了内容(要素)与形式(结构)之间的和谐统一。

(原载《齐鲁学刊》1998年03期)

③ 实践的三种历史形态

实践的三种历史形态如下:

1、生产实践:为满足人类生产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调整和改革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为目的的活动。

3、科学实践:科学的探索宇宙间普遍规律的有目的的能动性实践活动。

在恩格斯的自然哲学中揭示人的思想产生于劳动即人的主观意识产生于人的实践行为,同时人的主观意识反作用于客观存在。在马克思那其主要强调人的社会实践,强调实践的社会性。强调人的社会意识具有的生产力历史性、阶级性,他们都是物质的,辩证的。

实践:

实践有着诸多的含义,经典的观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

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民族、宗教、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实践

④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什么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唯物朴素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实物。例如:五行(金、木、水、火、土)、气、行[xíng]、阴阳、等,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2、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一种有限论,与无限论(不可知论)和一神论对立。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内在一致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这5年之所以能够解难题办大事,关键是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

可见,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动力所在。

⑤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有什么区别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在方法论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观。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表。
(5)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方法论上以系统观为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是我的精神(感觉、观念、情感、意志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唯物主义的分类??不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指不成熟的唯物主义,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 的物质基础。它是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客观物质决定主观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有其局限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它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并且把原子作为物质的本源,是错误的,但它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深化,有其进步意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自发的唯物主义。产生发展于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其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看作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等。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朴素唯物主义逐步摆脱了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欧洲出现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开始从物质结构上研究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极 细 微 的流动的物质“气”构成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气一元论。如战国时期荀子认为,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万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 ,形谢则神灭也 .”北 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
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
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观性的特点。

机械唯物主义
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F.培根 、T.霍布斯、J.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他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对经院哲学;培根在总结当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概括了观察、实验和归纳等认识自然界的实验方法。霍布斯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培根、霍布斯所生活的时代,尚处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手工工场阶段。近代自然科学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初期,机械力学占首要的中心的地位,而其他自然科学部门还很不成熟。当时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主要用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机械性的特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它既有明显的机械性,又有一些辩证法思想。其代表人物有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法国唯物主义在理论上继承并发展了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笛卡尔《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日益成熟,在哲学上表现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解体和L.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产生。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地阐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推翻了唯心主义在德国的长期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受其影响。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它企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资产阶级哲学范围内,19世纪中叶在欧洲还曾出现过庸俗唯物主义。它仅仅用生理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把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抹杀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使唯物主义庸俗化、肤浅化。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马克思 、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G.W.F.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同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新的阶段。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在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毛泽东的哲学着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着作,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⑥ 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形态是什么

社会形态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形态,是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因此说,社会形态历史发展的轨道,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形态。
人类历史已经形成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⑦ 人类历史三大形态

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它们分别是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既有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也有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三大社会形态。

(7)历史形态是什么扩展阅读:

每一社会形态都有其具体的特殊的本质,是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特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即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是由不同质的经济基础所规定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资产阶级社会学和历史学所说的一般社会或社会一般是不存在的。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一的观点出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揭示其内在结构和特殊本质。

⑧ 什么是历史形态

“历史形态学”,是 20 世纪初由德国历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和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等提出的一套关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宏观分析理论,或被称之为思辨的历史哲学.
当人们谈论历史时,往往故意回避一个核心问题:研究历史就是为现实服务的.或者如毛泽东,把历史研究直接化为政治斗争工具,影射史学大行其道,从海瑞罢官闹到评水浒.
但确有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直奔主题,既严肃又不回避其服务目的.斯宾格勒就是这样的学者.他要以自己的努力,指出西方的没落这样一个现实问题.
二十世纪初期,欧洲的老牌帝国主义英法已经衰落,后起的德俄面临外界的压力,巴尔干火药桶处于准点燃状态,未来的大国美国还在积蓄力量,而亚非诸国处于边缘状态.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欧洲,社会各阶层间矛盾冲突越发激烈.所有的思考者,都在痛苦的思索人类的过去与未来.各种流派的学说不断诞生,历史形态学,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切,正是历史形态学轰动欧洲的背景与原因.
在《西方的没落》第一部“形式与实际”,第一章“概念的引介”的第一段,斯宾格勒开宗名义:在本书中,我们第一次作下述的冒险尝试:尝试预断历史的发展,尝试在文化的命运中,看清那些尚未经历到的阶段,尤其是看清这实际上已处在完成状态的,此时此地唯一的文化——西方的欧美文化.
斯宾格勒所称的西方,指的是经历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的西欧.这个西方,正在没落,而现有的哲学观点无没解释更无法挽救这种没落——他甚至对此没有论证,而是直接端出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文化”,而突破原始阶段的文化,是“高级文化”,文化再发展下去,就是“文明”.这个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文明的死亡”.只有观察清楚这个过程,才能合理的解释每个历史片断,这证明,人类历史,是一个有固定结构的有机体,如同任何有机体一样有一个生长发育灭亡的过程.他称这一整套理论为“世界历史的形态学观念”.
斯宾格勒认为,有八个高级文化,都有同样的建构,同样的发展,与同样的持续.八个高级文化七个已死,只有一个欧洲基督教文明正在走向没落.
他认为,可以把这些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斯宾格勒的历史形态学,是以惊人的勇气,构建一个宏大的框架.毫无疑问,从目的本身说,他失败了,任何希望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纳入固定模式的努力,都必然失败,历史预测越具体败得越惨.但从学术发展看,斯宾格勒踏出了极坚实的一步.相信有许多朋友,看到历史形态学的基本理论会感到眼熟,那是因为,后世有众多学者或多或少采纳了他的见解.
以俺所知,在斯宾格勒之前,没有人提出相似的东西.在修正版原序中,斯宾格勒本人宣称,最后在他手中形成的,是“德国的哲学”.他的学术来自歌德和尼采.歌德给了他方法,而尼采给了他怀疑的能力——请大家不要怀疑自己的眼睛,这个歌德和这个尼采,就是最广为人知的歌德和尼采.
俺狂言:今天,以西欧北美为代表的当代西方文明有如此成就,就是因为有包括斯宾格勒在内的众多思想者.他们一百年前的担心,不仅没有摧毁自己的母体文化,相反,正因为他们杞人忧天的勇气,铸就了百年辉煌.
不要指责马列主义者预言“帝国主义已经腐朽”是个笑话,斯宾格勒等很多非马克思主义学者也这么预言了.帝国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今天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自省,是欧美国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行为方式之一.

⑨ 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是什么

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1
古代朴素主义唯物主义
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阅读全文

与历史形态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