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苏州的历史是什么

苏州的历史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17 00:57:09

❶ 苏州的简史

苏州,古代各称有句吴、吴、会稽、吴州、吴郡、平江等,隋置苏州,延称之今。苏州别称有吴都、吴会、吴门、东吴、吴中、吴下、姑苏、长洲、茂苑等。夏商有干族建于干国。太伯奔吴,建句吴国,是天之始。越王勾践来吴后,曾置国都于吴五年,至越王翳,又迁都于吴,直至越国灭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以东阳、鄣、会稽三郡五十三县置荆国,国治苏州,钱miao封吴越王,国治苏州。元末,张士诚自称吴王、改平江府为隆平府,都治苏州。历史上的苏州,一度为省会所在地:唐时的江南东道、浙江西道,元时的江淮行中书省,明时的应天巡抚署,清时的江宁巡抚署、江苏巡抚署、江苏布政使,太平天国的苏福省省会,民国时期的江苏都督行署,日伪时期的江苏省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苏南苏州行政专员公署等。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署会稽郡,领县26,吴居诸县之首。汉高祖五年定会稽,领县:吴、无锡、曲阿、毗陵、娄、阳羡、乌程、由拳、余杭、富春、全唐、海盐、余稽、山阴、诸暨、余姚、上虞、剡、太末、句章、鄮、乌伤。由于经济繁荣,人口增多,苏州领县逐渐减少,地域亦随之减缩。至2001年 2月28日撤销吴县,建吴中、相城两区,今苏州领沧浪、平江、金阊、工业园区、高新区(虎丘)、吴中、相城七区及常熟、张家港、吴江、昆山、太仓五县市。区域面积为8488.42平方公里,人口为573万;市区面积为1730平方公里,人口为205.9万。

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

千百年来,苏州人文荟萃。在古代产生了以孙武、范仲淹、沈括、唐寅、顾炎武、蒯祥等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当代各个领域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人物。苏州的绘画、书法、篆刻流派纷呈,各有千秋;戏曲、医学、建筑自成流派,独树一帜。苏州的刺绣、桃花坞木刻年画等工艺品闻名中外。

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87处, 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101处。 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60余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座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虎丘、盘门、石湖、灵岩、天平、虞山等处,都是着名风景名胜。太湖绝大部分景点、景区分布在苏州境内。昆山周庄、吴江同里、吴中直等千年古镇,充满江南水乡风情。1998年,苏州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❷ 请问谁知道苏州的历史大神们帮帮忙

苏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夏朝开始,苏州就有了文字记载,至今已逾四千年。这里古为吴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对姑苏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阶段有: 春秋·吴 -强吴时代、争霸舞台:春秋时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命伍子胥筑阖闾城,以为国都,是为苏州建城之始。公元前473年,苏州又成为越国都城。 三国·吴 -东吴故都、孙氏基地:东汉末年,吴郡的孙氏崛起,成为后来的三国之一。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攻克吴郡郡城吴县(苏州),将其作为政权的统治中心。此后一直到212年,苏州一直是江东孙氏政权的首都。 隋朝 -始得今名、运河都会:隋开皇九年(589年),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改吴州为苏州,这是苏州得名的开始。隋炀帝在此开通南北大运河,苏州成为运河沿岸四大都会(楚州、扬州、苏州、杭州)之一。 唐朝 -江南首郡、东吴雄州:中唐以后,苏州日趋繁华,由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上升为全国性经济文化中心,已经超越了繁荣一时的扬州,发达程度仅次于都城长安。 明朝 -富甲天下、绝冠中华:1367年,朱元璋的军队改平江路为苏州府,直隶南京。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场出现在当时的苏州,这成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之一。 清朝 (鸦片战争以前)-江苏首府、园林之城:明、清两代,苏州经历了一段更加繁荣的时期。清代,苏州事实已为东南最发达的都会。明清之际的苏州是东半球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之一,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当于今日之纽约。 这一时期,苏州也是全国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被列为“士大夫必游五都会”(北京、苏州、南京、杭州、扬州)之一。明清两代苏州也建造了许多着名的私家园林,其中有许多为回苏州的退休官员所建。 晚清 -太平天国:1860年(庚申年)6月2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克苏州,废苏州府,改为苏州郡,作为太平天国苏福省的省会,当时建成李秀成金碧辉煌的太平天国忠王府(现为苏州博物馆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 的水陆 城 门 苏州 水陆 城 门 源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构筑大城于江南原野,周围四十七里,辟有水陆 城 门 八座,分别是阊、胥、盘、蛇、娄、匠、平和齐 门 ,当时都是土 城 ;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吴越王以砖砌 苏州 城 ,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内外有濠(即内外 城 河),城墙筑有凸出的“马面”。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 城 遭破坏,后相继修治。宝佑二年(1254)知府赵汝历增置 城 头女墙。德佑元年(1275)元军入侵,因蒙古人是游牧部落,马上春秋,随处游荡,不喜筑城设防,故城池悉命夷堙。元至正十一年(1351)各地起兵反元,官府为抵抗起义军,又重修 苏州 城墙,还加厚城墙加深 城 濠。张士诚据苏时各 城 门 增置月 城 ,也称瓮城,以利守卫。后城墙又被徐达、常遇春攻破,明初再次大规模修建。清康熙元年(1662)巡抚韩世琦改筑 苏州 城墙,高二丈八尺,女墙高八尺。今之砖 城 乃清初所遗,至民国时期, 苏州 的十座 城 门 其情形大体是这样的: 葑 门 ,内 城 门 跨葑 门 大街(今十全街东首),上有城楼,与今盘 门 城楼相似,1936年城楼被拆除。水城 门 与内 城 门 并列,六十年代末新开外 城 河时水城 门 被拆除。瓮城为半圆形,外 城 门 在安利桥堍。 相 门 ,在宋初时即被填塞,1936年左右重新开通,并建相 门 桥。当时因为苏嘉铁路筑成后设立了相 门 车站,为方便交通,乃重开相 门 。据老人回忆,相 门 没有专门再建 城 门 城楼。相 门 桥后来被日本人炸毁,至五十年代末河上只剩下几根桥桩。 娄 门 ,水陆 城 门 各有外、中、内三重,陆城内 城 门 上筑有城楼,三重 城 门 之间有空地和闸门,水门三道也有闸门,瓮城将三重水陆 城 门 全部包围,呈长方形。外 城 、中 城 及内 城 上的城楼约在1948年拆除,1958年,内 城 门 和水城 门 先后又被拆除。 齐 门 ,内 城 门 西侧有水城 门 , 门 上建有城楼,俗称鼓楼。齐 门 瓮城为半圆形,外 城 门 外有吊桥。五十年代拆除 城 门 城楼,七十年代建水闸时拆除水城 门 。 平 门 ,古平 门 久塞,1928年为沟通火车站与观前街的交通,新建梅村桥,重辟平 门 ,为两个并列的高大城门洞。平 门 无城楼,也无水城 门 ,1958年平 门 被拆除。 阊 门 ,从清代干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中可以看出,阊 门 内 城 门 临阊 门 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楼,类似盘 门 城楼。外 城 门 靠吊桥,瓮城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 城 ,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 门 。南童梓 门 通今南新路,北童梓 门 通北码头。大约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中,阊 门 瓮城被毁,剩下内 城 与套 城 。1927年市政筹备处工务局进行建设时将套 城 拆除,又将原来狭小的旧 城 门 拆除,并于1934年仿金门罗马式建筑改建 城 门 ,改建后的阊 门 共三 门 ,中为车行道,两侧人行道。阊 门 水城 门 则在内 城 门 北,跨下塘街河,解放初尚有木栅 门 ,五十年代拆除,现仅存水城 门 基础。水城 门 外的石级梁桥聚龙桥,七十年代初改成了水闸。 金门,民国时期为沟通观前街与阊 门 商业区的联系,于1921年筑南新桥,1922年开金门。但第二年即发生了军阀齐燮元和卢永祥的江浙战争,祸及 苏州 。士绅认为开了金门不利,便重又砌没,另在其南60米处开辟新阊 门 。新阊 门 与景德路对直,似乎方便了,但出城后还得拐个弯再上南新桥,加上位置和高度皆不相宜,于是1929年动工重新开辟金门,1931年竣工,外与南新桥连成直线,内与景德路曲线相接, 城 门 系罗马式,也设三 门 。 胥 门 ,也称老胥 门 ,在万年桥以南。战国春申君测知太湖地势高过 苏州 ,为免城内遭泛滥之灾,就把胥 门 水道加以封闭,此后胥 门 便无水门。胥 门 内 城 在百花洲,瓮城为梯形,奇怪的是胥 门 外 城 门 不是正面朝西,而是朝南,想必古人大概是想避开兵火的直接冲撞吧,这样做似乎安全些,但却给人进出带来了很大不便。行人须经学士街,由内 城 门 进瓮城,朝南出外 城 门 ,再沿河北上走几百步,然后才能上万年桥。 新胥 门 ,正因为老胥 门 进出不方便,1938年,为便利 城 内外交通,劈对万年桥另外再建了一座新胥 门 。新胥 门 为两个并列的门洞,自此人们进出都走这里,反将老胥 门 给遗忘了。1953年又因为不适应交通需要,又将新胥 门 城 门 拆除了。 盘 门 ,水陆两 门 并列,有两道陆 门 和两道水门。两道陆 门 间为长方形瓮城,陆 门 上原有城楼,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现城楼是1986年为迎接建城2500年时重建。盘 门 是现存的最完整的古代水陆 城 门 ,它的存在,为 苏州 的水陆 城 门 提供了唯一一个弥足珍贵的实例

❸ 苏州的历史资料

苏州古时称吴。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已历经2500多年的沧桑。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历史上,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传统文化发达、园林风景秀美的城市,被誉为"人间天堂"。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大运河流贯境内,太湖在市郊以西,多湖荡河流,而西郊又多山丘,益增胜概。

春秋时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命伍子胥筑阖闾城,以为国都,是为苏州建城之始。秦汉为会稽郡治所,因原为吴地,故名吴县。秦末项梁、项籍在此起义反秦,盖当时江南风俗颇尚武勇,与后世绝异。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浙江以西(包括建德以下的浙江东岸地)为吴郡,以吴为治所。汉末孙策、孙权初据江东,亦以吴为驻地,后乃移治京(今镇江),再移秣陵(今南京)。孙吴东晋南朝时,与吴兴、会稽(一说为丹阳)合称“三吴”,为东南富饶之区。梁末改吴郡为吴州。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吴州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大业时仍为吴州,又改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苏州。州(郡)名称虽几经变更,治所则均在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分吴县置长洲县,自此一城遂有两县。唐代后期,吴中人口增加,经济文化都有明显发展,名诗人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都担任过苏州刺史。

唐末苏州曾遭严重兵祸。光启二年(886年),牙将张雄袭踞吴城,次年被逐走。龙纪元年(889年),钱谬取苏州。次年,即大顺元年,杨行密取苏州于钱氏,不久又为孙儒夺去。孙儒军从河南流窜长江南北,到处焚杀,极富破坏性。大顺二年,孙儒焚城而去,钱缪收复苏州。乾宁三年(896年),杨行密军再夺苏州。钱氏大举反攻,于乾宁五年夺回苏州。此十余年间,吴城八次易手,遭祸甚酷。

后梁开平二年和三年(908—909年),淮南杨氏部将周本围苏州七个月而去。此后吴与吴越休战,江南战祸始歇。吴越自动纳土于宋,事在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与周本围城之役相去近七十年。在此期间,吴中承平,钱氏于太湖旁置“撩浅军”,专事兴水利、防水害,农业常获丰收。钱谬之子元琼在苏州造金谷园,即环秀山庄前身。着名的虎丘山云岩寺塔亦建于钱氏统治时的后周显德元年(954年)。

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苏州为平江府,以吴、长洲二县为治所。徽宗用朱励兴“花石纲”,苏州颇受其害。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完颜宗弼军陷平江,掳掠焚城,是为五代初年以后苏城所遭的唯一的一次兵祸,破坏极为严重。

南宋立国江南,将相士大夫多喜卜居吴中。名将韩世忠的住宅即旧为北宋诗人苏舜钦所有的沧浪亭,韩氏夫妇身后亦埋骨于灵岩山麓。余如、范成大之与石湖,史正志之与石卷堂,均为着例。经济亦在五代北宋的基础上,续有发展。范成大着《吴郡志》,谓:“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盖南宋之时,苏杭富庶实甲于天下。

元改平江府为平江路。元末,张士诚取平江,改称隆平府,居此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军破苏州,攻围近一年,战祸亦复不轻。明初,太祖恨吴人附张氏,赋税特重,并多次迫迁富民赴临濠(凤阳)。宣德年间,周忱、况钟屡请减免,户部均不肯执行。正统元年(1436年),方有所改。明以吴县、长洲为苏州府治所。清雍正二年(1724年),复分长洲县设元和县,自此一城遂有三县。辛亥革命后,并三县为一,只设吴县。解放后为苏州市。

宋元明清四代均倚江南漕粮为命脉,苏州所供,冠于各地。文化尤称发达,前后曾出进士二千四百人、状元三十六人。自北宋范仲淹以来,名贤辈出,而尤盛于文艺。明代绘画有吴门派,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晚明清初评点小说蔚成风气,评《三国演义》的毛宗岗为长洲人,评《水浒》的金圣叹为吴县人。

苏州园林甲于天下。今之所存多为明清士大夫所建,即源远流长如沧浪亭、环秀山庄等,亦经明清两代增修,余若拙政园、留园、艺圃、怡园、西园等,均明清名园,为国家瑰宝。

❹ 苏州在历史上是哪个朝代的国都

春秋时期的吴国。

吴国(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

吴国国境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吴国鼎盛时灭亡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和楚国属国而疆域大为扩张,成为东南霸主。

吴国还曾击败郯、胡、沈、陈、许、蔡、顿、鲁,柏举之战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夫椒之战南服越,艾陵之战北败齐,黄池之会会盟晋。吴钩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骁勇善战、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吴国有季札通习中原礼乐。有孙武、伍子胥等名将,诞生《孙子兵法》,开凿邗沟(今京杭大运河)。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

(4)苏州的历史是什么扩展阅读:

吴国的历史大事:

1、黄池之会

黄池之会是春秋末年吴国倾全国之兵逐鹿中原与晋会盟的一次历史事件。吴国在西破楚、北败徐、齐、鲁之后成为东南一霸。

遂向西北进军,会晋定公于黄池(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南)。吴军“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在吴王夫差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时,远在千万里之外的吴都姑苏为越偷袭。黄池之会达到了吴国北伐称霸的目的,但也标志着吴国霸业的终结。

2、夫椒之战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吴国先王阖闾被越军击败杀死的仇恨,发全国兵力进攻越国,在夫椒山击溃越国军队,迫使越国屈服于吴国,越王勾践作为战俘前往吴国侍奉吴王3年。

此战奠定了吴国的霸业,但吴王夫差听信小人之言,放赦了勾践,还与越国通好。虽然此后吴国出击齐国大获全胜,但也为吴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黄池之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夫椒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吴国

❺ 苏州这座城市有多少年历史了

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
吴:西周
阖闾大城。吴都,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自此,苏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至今。(前514年)

❻ 苏州的历史以及风俗习惯

苏州(汉语拼音:Sūzhōu,方言:苏州话),中国城市,古称吴,现简称苏,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大城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江苏省省辖市,行政级别为地级市,实际享受副省级城市待遇,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州是中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顾辟疆所建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苏州因此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远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类聚居。据传说夏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苏州境属古杨州。商末周初这里是吴国所在地、苏州市沧称吴, 即由此而来。春秋时苏州是吴国的都城。当时吴国大将吴子胥得到吴王同意后在苏州建城墙,还挖了运河作为护城河,来坚守苏州城。吴国于周元王三年(前473),并归越国,后又并于楚。秦和西汉置会稽郡,吴县为会稽郡首邑。东汉时置吴郡。三国孙吴曾一度建都于此。东晋、南朝宋、齐置午郡,梁、陈置吴州。
隋废吴郡,并改吴州为苏州(以姑苏山得名),这是苏州得名的开始。在唐代,苏州、吴郡两名相同。唐天通元年(696),析吴县另置长洲县,两县同治于苏州。五代时,一度叫吴洲,后为吴越国钱寥据地,宋升苏州为平江府,辖吴县、长洲、常熟、吴江、昆山五县,府治设在 苏州。从此,苏州又称为平江城。元朝改平江府为平江路。明初改平江路为平江府,领太仓州和吴县、长洲、常熟、吴江、昆山、嘉定、崇明七县。应天巡抚也驻在苏州。清代沿称苏州府。雍正年间,分割长洲地置元和县、昆山地置新阳县、长熟地置昭文县、吴江地置震泽县、吴江 东山等地置太湖

同厅。时,苏州是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驻所。太平天国进驻苏州,建立苏福省,苏州为苏福省的首府,以后恢复苏州府。民国成立,废苏州府,长洲、元和两县并入吴县,苏州则为吴县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分治,建立苏州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实行市带县的行政体制,苏州市和苏州地区合并。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苏州是中国着名古都,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三国之孙吴、元末之张吴等多个政权的首都,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经着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为中国第一古城。她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亦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传统文化发达、历史底蕴深厚、风景秀美如画的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的苏州园林和其他大量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古迹。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逾4200年,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典型的园林城市。一般认为,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已历经2500多年的沧桑。苏州也是中国最精致的城市,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苏州风俗除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外,还有轧神仙,冬至,石湖串月.正月初一.岁朝,男子开门放爆竹三声,叫开门炮仗,象征"高升三级".家家悬挂神轴,点香烛,供粉团茶食糖果于祖先神位,长幼依此而拜,叫"拜喜神"之后,依此向尊长叩头拜年,尊长带幼辈向邻居贺年,早餐吃年糕,春饼,汤团,圆子,"高兴团圆"之意
初三叫"小年朝"女婿和寄儿女上岳家或寄父母家拜年
初五,财神生日,初四晚上家家接财神,初五起,多数商店开门营业.
十五元宵节,闹花灯.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谷雨三朝看牡丹",清明"山塘看会",四月十四"轧神仙",
五月端午"龙舟竞渡",六月廿四"赏荷观莲",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庙会",八月"山塘灯船";石湖串月""虎丘听歌",九月"阳山关日出",十月"看元祀会"等等

❼ 苏州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苏州春秋时代建城,是吴国的政治中心

春秋至战国时代之间,越国统一江南,为越国首都

秦代为东南第一大城

西汉武帝时为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司马迁称之为“江东一都会”(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东汉时地位被扬州取代,但也是东南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三国时代为东吴管辖下的大城,东吴迁都建业之前的旧都

西晋时代地位不如建业和扬州,但也保持了一贯的经济强势

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代,扬州及其强盛,使得苏州失色不少

隋代,苏州被称为三吴都会

唐朝,778年,苏州人口数量居江南之冠,被定位江南雄州,是江南唯一的雄州

五代十国苏州隶属吴越国,经济持续发展,但是同时代扬州依然强盛,杭州也因为是吴越国首都而崭露头角

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陆游《奔牛水闸记》),宋人进而美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州则“风物雄丽为东南冠”。南宋时代杭州成为首都跃居全国第一州,名贯东南,但是苏州依旧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
元朝的苏州,被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称为东方威尼斯,威尼斯是当时欧洲中部的一个强大的国家,海垄断地中海,马可波罗把苏州称为他国家的首都,可见苏州的发达

明代,苏州的经济和文化双向繁荣,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文化方面更是达到巅峰,出了无数的才子状元,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城

清代的苏州经济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是当时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只因为不是首都而排在北京之后名列全国第二,是当时东半球最繁荣的工商业城市

❽ 苏州历史

苏州古时称吴。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已历经2500多年的沧桑。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历史上,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传统文化发达、园林风景秀美的城市,被誉为"人间天堂"。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大运河流贯境内,太湖在市郊以西,多湖荡河流,而西郊又多山丘,益增胜概。

春秋时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命伍子胥筑阖闾城,以为国都,是为苏州建城之始。秦汉为会稽郡治所,因原为吴地,故名吴县。秦末项梁、项籍在此起义反秦,盖当时江南风俗颇尚武勇,与后世绝异。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浙江以西(包括建德以下的浙江东岸地)为吴郡,以吴为治所。汉末孙策、孙权初据江东,亦以吴为驻地,后乃移治京(今镇江),再移秣陵(今南京)。孙吴东晋南朝时,与吴兴、会稽(一说为丹阳)合称“三吴”,为东南富饶之区。梁末改吴郡为吴州。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吴州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大业时仍为吴州,又改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苏州。州(郡)名称虽几经变更,治所则均在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分吴县置长洲县,自此一城遂有两县。唐代后期,吴中人口增加,经济文化都有明显发展,名诗人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都担任过苏州刺史。

唐末苏州曾遭严重兵祸。光启二年(886年),牙将张雄袭踞吴城,次年被逐走。龙纪元年(889年),钱谬取苏州。次年,即大顺元年,杨行密取苏州于钱氏,不久又为孙儒夺去。孙儒军从河南流窜长江南北,到处焚杀,极富破坏性。大顺二年,孙儒焚城而去,钱缪收复苏州。乾宁三年(896年),杨行密军再夺苏州。钱氏大举反攻,于乾宁五年夺回苏州。此十余年间,吴城八次易手,遭祸甚酷。

后梁开平二年和三年(908—909年),淮南杨氏部将周本围苏州七个月而去。此后吴与吴越休战,江南战祸始歇。吴越自动纳土于宋,事在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与周本围城之役相去近七十年。在此期间,吴中承平,钱氏于太湖旁置“撩浅军”,专事兴水利、防水害,农业常获丰收。钱谬之子元琼在苏州造金谷园,即环秀山庄前身。着名的虎丘山云岩寺塔亦建于钱氏统治时的后周显德元年(954年)。

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苏州为平江府,以吴、长洲二县为治所。徽宗用朱励兴“花石纲”,苏州颇受其害。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完颜宗弼军陷平江,掳掠焚城,是为五代初年以后苏城所遭的唯一的一次兵祸,破坏极为严重。

南宋立国江南,将相士大夫多喜卜居吴中。名将韩世忠的住宅即旧为北宋诗人苏舜钦所有的沧浪亭,韩氏夫妇身后亦埋骨于灵岩山麓。余如、范成大之与石湖,史正志之与石卷堂,均为着例。经济亦在五代北宋的基础上,续有发展。范成大着《吴郡志》,谓:“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盖南宋之时,苏杭富庶实甲于天下。

元改平江府为平江路。元末,张士诚取平江,改称隆平府,居此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军破苏州,攻围近一年,战祸亦复不轻。明初,太祖恨吴人附张氏,赋税特重,并多次迫迁富民赴临濠(凤阳)。宣德年间,周忱、况钟屡请减免,户部均不肯执行。正统元年(1436年),方有所改。明以吴县、长洲为苏州府治所。清雍正二年(1724年),复分长洲县设元和县,自此一城遂有三县。辛亥革命后,并三县为一,只设吴县。解放后为苏州市。

宋元明清四代均倚江南漕粮为命脉,苏州所供,冠于各地。文化尤称发达,前后曾出进士二千四百人、状元三十六人。自北宋范仲淹以来,名贤辈出,而尤盛于文艺。明代绘画有吴门派,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晚明清初评点小说蔚成风气,评《三国演义》的毛宗岗为长洲人,评《水浒》的金圣叹为吴县人。

苏州园林甲于天下。今之所存多为明清士大夫所建,即源远流长如沧浪亭、环秀山庄等,亦经明清两代增修,余若拙政园、留园、艺圃、怡园、西园等,均明清名园,为国家瑰宝。

❾ 苏州历史是什么

苏州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北依长江,西滨太湖,南接浙江省,东连上海市。京沪铁路在城市北部通过。大运河由无锡北来,经城市西部 和南部流入浙江省。
苏州远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类聚居。据传说夏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苏州境属古杨州。商末周初这里是吴国所在地、苏州市沧称吴, 即由此而来。春秋时苏州是吴国的都城。当时吴国大将吴子胥得到吴王同意后在苏州建城墙,还挖了运河作为护城河,来坚守苏州城。吴国于周元王三年(前473),并归越国,后又并于楚。秦和西汉置会稽郡,吴县为会稽郡首邑。东汉时置吴郡。三国孙吴曾一度建都于此。东晋、南朝宋、齐置午郡,梁、陈置吴州。
隋废吴郡,并改吴州为苏州(以姑苏山得名),这是苏州得名的开始。在唐代,苏州、吴郡两名相同。唐天通元年(696),析吴县另置长洲县,两县同治于苏州。五代时,一度叫吴洲,后为吴越国钱寥据地,宋升苏州为平江府,辖吴县、长洲、常熟、吴江、昆山五县,府治设在 苏州。从此,苏州又称为平江城。元朝改平江府为平江路。明初改平江路为平江府,领太仓州和吴县、长洲、常熟、吴江、昆山、嘉定、崇明七县。应天巡抚也驻在苏州。清代沿称苏州府。雍正年间,分割长洲地置元和县、昆山地置新阳县、长熟地置昭文县、吴江地置震泽县、吴江东山等地置太湖同厅。时,苏州是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驻所。太平天国进驻苏州,建立苏福省,苏州为苏福省的首府,以后恢复苏州府。民国成立,废苏州府,长洲、元和两县并入吴县,苏州则为吴县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分治,建立苏州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实行市带县的行政体制,苏州市和苏州地区合并。

❿ 苏州的历史

苏州,古称吴、吴都、吴中、东吴、吴门,现简称苏。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也是4个中国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之一、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苏州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

阅读全文

与苏州的历史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