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安钟鼓楼的来历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
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干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西安鼓楼是所存在中国最大的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
(1)西安鼓楼有多久历史扩展阅读:
西安钟楼始原建于今西大街北广济街东侧,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钟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面积1377.64平方米,建在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下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
西安鼓楼比钟楼的建造时间稍早。鼓楼建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下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南北向券洞。
西安钟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钟楼构建于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面积约1377.4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
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金碧辉煌。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明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
网络——西安钟鼓楼
网络——西安钟楼、鼓楼
B. 西安鼓楼始建于哪个朝代
西安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比钟楼大四岁,迄今已有634年历史。
C. 西安的钟楼有多少年的历史
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大四岁,迄今已有612年历史
D. 陕西省西安市的钟楼有多少年历史了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
现钟楼距今430年。
E. 谁知道陕西西安钟楼鼓楼的一些历史方面
位于中国陕西西安市中心。钟楼与鼓楼东西对峙。钟楼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重修,迁建于现址。楼上原悬大钟一口,作为击钟报时用。起初置于广济街口钟楼内,明朝钟楼迁址后置于钟楼之上。真品现存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内,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口钟是仿制的。每天西安报话大楼上,洪亮的报时钟声,就是这口钟的录音。 钟楼鼓楼遥遥相望。
钟楼除了报时,还曾以派过许多用场。辛亥革命时,义军曾与在钟楼布防的清军激战。护国运动时,陕西督军陈树潘正是从钟楼开始了反对袁世凯的暴动。1927年,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石林,在钟楼开设了声电影院,这是西安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抗战时期,钟楼由于其地势高拔,而成为预警日军空袭的报警台。国民党也曾经利用钟楼的四面门洞,关押刑讯犯人。
F. 西安钟楼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唐代有很重要的钟楼是景龙观钟楼,景龙观位于唐崇仁坊开通巷内,即今东南城墙外。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为景龙观铸成铜钟即景云钟,并“行三重楼以凭观”,景云钟重达6吨,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后景龙观更名为迎祥观,迎祥观钟楼位置适中,位于唐三大宫殿区中间,皇宫上朝、政府办公和商业活动都要统一作息时间,迎祥观钟楼起到了鸣钟报时、号令全城的作用。
其后朝代更迭,长安外城逐渐毁灭,迎祥观钟楼孤悬东城墙外,钟楼迁到城内势在必行。根据史料记载,在金元时期,城中心广济街十字已有钟楼,并新建迎祥观。又据记载,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元代钟楼旧址上复建钟楼,位置在西大街广济街十字,楼设三层,有十丈多高,钟悬在最上层中央,此钟楼一直保存到清末。明代西安城向东、向北延伸,城中心东移到今钟楼位置,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在今钟楼位置新建西安钟楼,其结构更为匀称,并加设基座,保存至今。
车宝仁教授表示,从名称、功能、作用、形制和所悬之钟来看,唐代崇仁坊景龙观钟楼受皇宫钟楼影响很大,并与金元明清迎祥观钟楼及明清至今的钟楼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可以确定,西安钟楼起源创建于唐代初期。
G. 西安鼓楼有哪些历史背景
在明代,除了明代城墙外,又建了两处标志性建筑鼓楼和钟楼。西安鼓楼位于西安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向东与钟楼相望,始建于1380年,比钟楼早建4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1699年和1740年鼓楼先后经历两次重修。楼上原有一面巨鼓,每天击鼓报时,因此称鼓楼。历经岁月沧桑,巨鼓早已不在,只有鼓楼巍然耸立。
西安鼓楼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鼓楼。第一层楼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重檐歇山顶,上覆绿琉璃瓦。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整个建筑层次分明,浑雄博大。登楼的青砖阶楼设在砖台基两侧,在第一层楼的西侧有木楼梯可登临楼的第二层。
在鼓楼的南檐下正中,悬挂有“文武盛地”蓝底金字匾额,是清朝干隆年间重修此楼竣工后,陕西巡抚张楷模仿干隆皇帝的御笔书写的。北檐正中悬挂有“声闻于天”匾额,笔力挺拔,相传是咸宁李允宽所书。两匾不仅说明了建筑物的意义,且如画龙点睛,使楼生气盎然,更显得宏伟壮丽。
H. 西安钟楼已经多少年了
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
I. 西安钟鼓楼的追溯历史
每个老西安人都清楚记得在鼓楼南北屋檐下曾分别悬挂着两块匾额南为“文武盛地”北为“声闻于天”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两组八字均为帖金凸体字字精练千古绝笔。西安市钟鼓楼保管所业务科长喻军说:“‘文革’时期两块巨匾被摘下砍断并焚烧殆尽从此人们相传中的中国两匾一个是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另一个就是西安鼓楼的”文武盛地“就只有一匾了两块牌匾被毁后不但是对陕西省文物的巨大损失而且也成了西安市民心中的缺憾。为了给后人一个交代还历史以真实面目从1982年起所就萌发了恢复两块牌匾的念头并开始了有关调查研究和取证工作此后的1988年以来在每届的市人代会和市政协会议上都有恢复牌匾的议案和提案就在呼吁两块牌匾的同时西安的广大市民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进来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恢复牌匾工作的进程。2004年3月至7月西安市政协和陕西省文物局分别多次召开了‘鼓楼周边历史文化探讨与研究’及‘恢复鼓楼牌匾’专题讨论会对牌匾恢复一事广泛征求与会专家、学者及老前辈的意见和建议在2004年7月9日的专题会上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保中心、原西安市文物园林局、陕西省书学院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初步方案进行了最后的推敲和完善制定出了‘采用原字样大小形式同原样用现代轻型材料但要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原则进行原貌恢复两块牌匾。
两块牌匾的恢复不仅了却了文物工作者和广大市民长久期盼的心愿和缺憾更为鼓楼增添了灵魂和神韵它将随着历史的延续永存史册无论为勉励后人或是为文物价值本身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初步形成方案后所配合西安市文物局做了大量的研究审议工作收集了近百张有关老照片从恢复方案的雏形、探讨到初步决定经过了无数次不懈努力与商讨和磨合但是由于资金等问题一直没有落实恢复牌匾的事情就只有先搁浅了……”
J. 西安钟楼历史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间还有一次迁都之议。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动,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察,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地图进献。太子朱标从陕西回到南京后,呈献了陕西地图给父皇朱元璋,并详细介绍了西安的地理优势,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提议迁都西安。但不久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此时朱元璋已经年迈,这位晚年丧子的老人心力憔悴,迁都之事不了了之,但西安钟楼已按照皇家建筑级别建成。
钟楼建成198年后,经历了一场整体搬迁。这次东迁是与西安城市发展的东扩有关,钟楼二楼西墙上,嵌有一方《钟楼东迁歌》碑,记述了这座巨大建筑整体迁移的过程。
钟楼初建时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样观,与南北城门正对,是城市的中心。这一位置正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然而,在其后的二百年间,西安城不断扩建,在原来的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积,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由巡抚御使龚懋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天的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干隆五年(1740年)和道光二十年(1840年)分别对钟楼进行了大范围以及大规模的整修。
辛亥革命时,起义军曾与在钟楼与布防的清军激战。护国运动时,陕西督军陈树藩从钟楼开始了反对袁世凯的暴动。1927年,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石林,在钟楼开设了声电影院,这是西安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抗战时期,钟楼由于其地势高拔,而成为预警日军空袭的报警台。国民党也曾经利用钟楼的四面门洞,关押刑讯革命者和进步人士。楼上驻扎军队,鎏金宝顶的铜叶被人揭去盗卖,楼体累遭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