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历史上杨玉环的真实死因是什么,是自缢而死吗
杨玉环是我国历史中因胖而出名的大美人。论相貌杨玉环堪称倾国倾城,否则李隆基也不会对她深深着迷。论才能杨玉环更是精通琴棋歌舞,正是因为出色的琴技与曼妙的舞姿,才会让李隆基视她为知己红颜。可惜红颜薄命,自古以来提起杨玉环之死,人们都不免发出一声轻叹。
近卫军动刀杀死杨玉环说明,李隆基已经控制不住局面。杀红了眼的近卫军既然能杀了杨玉环,也就能杀死李隆基。今时今日在咸阳兴平市西边,有一座杨玉环的墓存在。这就说明杨玉环死后,李隆基曾命人收敛了杨玉环的尸体进行安葬,随之便能说明,杨玉环死时面对近卫军的逼宫,李隆基尚能控制住局面(不然没人听他的收敛杨玉环的尸体)。
综合这几点编者得出结论,近卫军以杨玉环逼宫李隆基,李隆基无奈舍弃杨玉环。最终杨玉环被李隆基身边的近侍,用弓弦勒死在了近卫军马前。近卫军愤怒情绪稍减,李隆基控制住了一定的局势,命人将杨玉环安葬,随后他便逃到了蜀中。
‘贰’ 杨贵妃是怎么死的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将杨国忠寸斩。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理当诛灭,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
‘叁’ 历史上杨玉环是怎么死的
杨玉环,号太真,是唐玄宗最喜爱的妃子。起初杨玉环是唐玄宗儿子寿王的妃子,后来由于被唐玄宗所喜爱,杨玉环出家而后又还俗,成为了唐玄宗的宠妾。
有关于杨玉环的故事莫过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事说的是杨玉环特别喜欢吃荔枝,唐玄宗为了讨好杨玉环,于是不远万里从南方千里加急的运送荔枝给杨玉环吃,荔枝这种水果十分特殊,超过一定的时间就会腐烂,因此不得不用最快的速度送到长安,这就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个故事体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喜爱,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杨玉环生活的奢侈。
杨玉环有一个哥哥叫做杨钊,也就是后来的杨国忠,安禄山起兵反唐。他打着的名义就是清君侧,要诛杀杨国忠,于是唐玄宗一路溃逃到达马嵬驿的地方。大将军陈玄礼提议,必须要杀掉杨国忠以及杨玉环,这样就可以平复安史叛军。唐玄宗在陈玄礼的要挟之下,不得不命令高力士杀掉了杨玉环并且将其埋葬。
后世史书当中往往把杨玉环作为祸国殃民的角色来看待,实际上这与杨玉环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唐玄宗晚年沉迷酒色声色犬马,误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从而导致了政治腐败民生凋敝,这才是唐王朝衰败的原因,也让安禄山找到了可乘之机。可以说杨玉环的一生享尽奢华,然而死状凄惨,而她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后世久久流传的经典。
‘肆’ 历史杨玉环是怎么死的
杨贵妃是被高力士弄死的。
马嵬驿之变大家都知道,杨贵妃被生生逼死大家也知道,可是是谁逼死了杨贵妃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士兵哗变,看见杨国忠不顺眼,早想收拾丫,可惜没机会,这会儿出了口恶气,为国为民除了一害。有人说是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想篡班夺权,于是鼓动禁军把杨国忠杀了,然后自立门户,带领人马重头收拾旧河山。但是唯独没人想到幕后黑手是高力士。恰恰相反,在所有人的认识中,包括一些史家的认识中,高力士和杨贵妃关系好得很,铁的很,呱呱叫得很。为了让杨贵妃多活一秒,死得舒服点,还亲自给杨贵妃弄了三尺白绫,而不是吞金而亡或者跳井而死。
其实这都是那搁那。我们一一分析。
先说禁军哗变。如果说禁军是自发哗变,义愤填膺,被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气蒙了,于是激情杀人,那么就有个问题,他们有想过后果没有。无缘无故打死宰相,这是造反。打死之后怎么办,是被李隆基下令把他们处死,还是他们自行了断或者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连李隆基也做了,干一票大的。再说了世界上那有什么自发哗变的事,肯定背后是有预谋的。陈胜吴广杀死两军官,都费了那么大劲,装神弄鬼的。所以说这帮禁军肯定是蓄谋已久的。领头的是谁,一目了然,禁军统领。
当时的禁军统领名叫陈玄礼。陈玄礼是李隆基老臣,当年跟高力士一起,拼了身家性命,发动了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后来又搞掉太平公主,之后一直担任禁军统领,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就是这么一个跟了李隆基四十多年的人,忽然就造反了?鬼信啊。所以说陈玄礼背后肯定有人,有人说此人就是太子李亨。绝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
这么想是对的,也能服众,问题是不符合实情。因为紧接着太子李亨就带了一帮人马自立门户走人了,陈玄礼和高力士继续护送着李隆基去四川避难了。如果说陈玄礼是太子的人,为啥他不跟着太子走,因为杀死杨国忠杨贵妃之后,基本就等于跟李隆基摊牌了。那他还敢跟李隆基去四川啊。这不是拿自己老命开玩笑吗。李隆基是那种不记仇的人吗。他可是连自己的三个儿子都能杀的人啊。
所以答案只有一个,他不是太子的人,他是高力士的人。那么问题来了,高力士为啥要杀死杨国忠和杨贵妃。
先说杨国忠。杨国忠和高力士的矛盾由来已久。杨国忠是宰相兼外戚,高力士是宦官,自古以来宰相外戚宦官这就是三大势力,三大水火不容的势力。高力士作为李隆基的贴身侍卫兼秘书,睡觉都在卧室站岗的人,他和禁军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就是他掌管着禁军。但是并没有形成制度,有实无名。唐肃宗之后,李辅国鱼朝恩宦官就直接掌管了禁军,直到唐朝灭亡,禁军都是宦官在掌管。而其始作俑者,就是高力士。
面对杨国忠的飞扬跋扈,高力士多次跟李隆基说过,要搞死杨国忠,但是李隆基没同意。早在天宝十三载,也就是安禄山造反前一年,高力士就发现杨国忠搞不定安禄山,要坏事,就让李隆基搞掉杨国忠换人,但是李隆基没同意。现在安禄山造反了,借口就是清君侧,高力士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让陈玄礼实行兵谏,清除了杨国忠。可以说禁军打死杨国忠是经过李隆基首肯的。李隆基此举跟汉景帝诛晁错一样,用杨国忠的人头向安禄山纳了投名状。我身边的坏人死掉了,你该收手了吧。
那么为啥杨贵妃也要死。要知道杨国忠和杨贵妃可是要区别对待的。杨国忠祸国殃民,杨贵妃可没有,无非就是贪图享乐而已。女人么,正常,谁不是爱慕虚荣之徒。所以当禁军要杀杨贵妃时,李隆基问高力士,为啥杨贵妃也要死。为啥不问陈玄礼要问高力士,因为他知道是谁在搞鬼。
高力士说,大家怕杨贵妃秋后算账。杨贵妃不死不安心。其实是谁不安心,是高力士,不是禁军。所以李隆基说,那你去把杨贵妃杀了。高力士于是亲手把杨贵妃勒死,还让陈玄礼亲自验尸,最后推到枯井里埋掉。
或者说,难道高力士和陈玄礼不怕李隆基报复。不怕。因为一来李隆基需要二人保护,二来他知道二人是唯一忠于他的人。如果说高力士和杨国忠是夺权的话,跟杨贵妃就是争宠。我以前曾经写过,高力士在长达几十年的岁月中,对李隆基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同样李隆基对他也有那种感情。因此杨贵妃的过度得宠刺激了高力士,她非死不可。
人生难过是情关啊。
‘伍’ 杨贵妃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
杨贵妃最后在马嵬驿自杀而死。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叛乱,共打进了长安,第二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杨国忠往蜀中开始逃亡,在经过马嵬驿的时候,保护唐玄宗的禁军军士陈玄礼和其他官兵一直要求唐玄宗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并且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告诉陈玄礼杨国忠祸乱朝政,但是杨贵妃没有过错,想要赦免杨贵妃,但是禁军军士和官兵都认为杨贵妃是个红颜祸水,安禄山之所以反叛是因为杨贵妃而起,不杀死杨贵妃不能以振军心,继续包围着唐玄宗。
唐玄宗无奈之下听从了随身太监高力士的劝言,赐给了杨贵妃一条白绫命令杨贵妃在佛堂的李树下面自杀,杨贵妃为了保护皇上听从了唐玄宗的话,在梨树下自杀而死,年仅三十八岁。
(5)杨贵妃怎么死的历史上扩展阅读:
相传杨贵妃被逼死后,又经过多人检查验尸,确认其气绝身亡后才离开。除了留下杨贵妃生前的几名随从处理善后外,大部队继续踏上了前往四川的旅途。
据史书记载,就在准备埋葬杨贵妃期间,杨贵妃奇迹般的又苏醒了过来,众人秘密将杨贵妃藏了起来,只是将一些鞋帽等装入棺材埋了。
随后,杨贵妃在侍从的保护下秘密来到扬州,在扬州城僻静的地方临时租了一间房屋住了下来。安禄山的叛乱被平定以后,太子李亨继位,就是唐肃宗。
唐玄宗以太上皇之位居住于兴庆宫,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没有任何权利,肃宗一派专政以后,玄宗几乎失去了自由,一直被幽禁在宫内。
曾经莺歌燕舞、美人相伴的一代帝王,霎时间,一落千丈,这样的生活是何等的凄惨与悲凉。身居扬州的杨贵妃也不时打探着玄宗的消息,原打算在平定叛乱之后,重新回到玄宗身边。
然而,叛乱已平,玄宗也失去大权,往日的辉煌早已消失。如果这个时候在回到长安,无疑还是死路一条,无奈之下只能隐匿在繁华的扬州城内。
有一天,杨贵妃的侍从在街上购置日用品时,遇见了杨国忠的儿媳妇徐氏,就是长子杨暄的夫人。杨国忠共有四子,杨暄在马嵬兵变中与杨国忠一同被杀,其余几个儿子被捕后也被杀害。
杨暄的妻子徐氏在长安陷落后带着几岁的女儿混在老百姓当中逃走了。当时的扬州是中日使节出入的主要港口。
杨暄当时负责对外交流工作,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他的一家上下应该也与那些往来的遣唐使都熟悉,徐氏来到扬州也应该是为投奔那些日本使节。
‘陆’ 杨贵妃怎么死的
关于杨贵妃的死因,历史上有多个不同的说法。目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杨贵妃在安禄山叛变中死于马嵬坡。
具体解释:
《旧唐书》卷五一讲,安禄山反叛,玄宗等逃离长安,途径马嵬坡时,赐死杨贵妃,并葬于此地。玄宗后来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旧情,密令改葬。当挖开旧冢时,发现“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因为杨国忠的错误决策,本该固若金汤的潼关天险被叛军很快就攻破,长安城危在旦夕,玄宗惊慌,连夜带着杨贵妃和皇宫禁卫军以及一部分文武大臣逃往四川,跑到马嵬驿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天中午了,众将士又饥又饿,心里满是怨气,正好看到杨国忠和吐蕃人在一起,于是就大喊“杨国忠勾结胡人”冲上去将他乱刃分尸,参与哗变的士兵越来越多。
傍晚的时候大批士兵包围了玄宗和贵妃所在的驿站,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来见玄宗,对他说道“士兵们情绪激动之下杀死了宰相杨国忠,现在心中忧惧,害怕您秋后算账,所以想请您杀死贵妃”玄宗回道“这都是我的过错,与贵妃无关”士兵们不从,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然就不再跟随玄宗去四川了。眼看着一场更大规模的哗变就要出现,玄宗无奈,只能向将士们妥协,含泪杀死了杨贵妃。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6)杨贵妃怎么死的历史上扩展阅读:
关于杨贵妃死因的其他说法:
1、死于佛堂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 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 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 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 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 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乐 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 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
2、死于乱军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
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 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
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 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
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3、吞金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
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
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 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 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
4、逃往日本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最后逃亡到日本。
1984年出版的《文化译丛》第五期,张廉译自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一文说,当时马嵬驿被继死的,乃是个待女。禁军将领陈玄礼为贵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待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海上漂泊,辗转来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终在日本安度晚年。
5、贬为廉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驿,只是被贬为廉人,并被下放于民间。
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着》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本人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蕴含着另一种意思。假设以“长恨”为篇名,写到马嵬就不写了,何苦还要在后面假设个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从而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
‘柒’ 杨玉环历史上是怎么死的
在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蜀中,途径马嵬坡整顿时,禁军以红颜乱国的理由迫使唐玄宗将杨贵妃缢死在马嵬坡佛堂前的梨树下。唐玄宗开始坚决不从,最后在太子李亨与高力士的劝说之下,为求自保的唐玄宗只得赐下一条白绫,时年三十八岁的杨贵妃最后被缢死于马嵬坡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香消玉殒。正所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当然,由于唐朝距今已经1000多年的历史了,时间久远,所以野史对杨贵妃之死的记载众说纷纭,版本众多。
一种说法是杨贵妃死于乱军之中。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
还有一种说法是吞金而死。刘禹锡曾写过《马嵬行》一诗中这样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也有说法,先吞金后被缢死。
更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压根没死,而是流落于民间,当了女道士,最后自然而死。白居易《长恨歌》中记载:“无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说的是平叛后玄宗由蜀返长安,途经杨贵妃缢死处,踌躇不前,舍不得离开,但在马嵬坡的泥土中已见不到她的尸骨。后来又差方士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在这里暗示贵妃既未仙去,也未命归黄泉仍在人间。
甚至还有人传言,杨贵妃东渡去了日本,并且最终死在了日本。但这种说法大多人都嗤之一笑,不以为真。
无论杨贵妃最后是怎么死的,我们只能说她的一生从嫁入皇家开始就是一个悲剧。从太子妃到被自己的公公霸占,从得宠的贵妃到逃亡路上的替罪羊。杨贵妃的一生被自己的哥哥、丈夫玩弄,利用最后抛弃,如果能再选一次,我想她一定想成为一个普通女子。
‘捌’ 杨贵妃是怎么死的呢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是对中国四大美人的美貌最直接的描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被选入四大美人的,自然除了秀美无比的外貌,还要有独特的历史背景,才能从众美中脱颖而出。杨贵妃,就是这样一个集美貌与争议一身的女人。她的混乱出身、她的君恩独宠、她的历史价值……一切的一切,都值得后人去好好研究。而她留给我们最后也是最大的谜团,就是生死之谜。
在日本山口县油谷町,有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代寺院,名叫二尊院,院内有一座五轮塔,日本人民认为,这就是杨贵妃的坟墓。而这座寺院里也藏着一些古籍,讲的正是杨贵妃在日本的一些事迹。在园内,有一尊杨贵妃的白色雕像,院子里还种着很多原产于中国的桃树,树上结着杨贵妃之前最爱吃的肥城桃。有趣的是,那座杨贵妃的雕像很苗条,不知道是不是杨贵妃经历了如此变故,心灰意冷,到了日本后逐渐消瘦,还是日本人喜欢瘦美人。不过杨贵妃的美貌,无论胖瘦,依然是无可比拟的。
‘玖’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最终究竟是怎么死的
杨玉环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少文人墨客不惜挥毫泼墨,只为描绘出这位享有千古盛名的佳人一丝一毫的美。诗仙李白就曾为她作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每每读之都会令人心生向往,让人忍不住在脑海中勾画杨贵妃之美。
但经专家的研究,发现杨贵妃的真正死因并非是自缢,而是被乱军杀死。而且在一些唐诗中,描写马嵬坡一事时,用的便是“血”这样的修饰词,例如杜甫《哀江头》中,“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
‘拾’ 历史上的杨玉环是怎么死的
杨贵妃名玉环,幼年丧父,寄养在叔叔家,长大后有倾国倾城之姿。杨玉环15岁时,在公主的婚宴上和当时的寿王李瑁一见钟情, 很快两人就被唐玄宗赐婚,杨玉环成了寿王妃。婚后二人生活美满,但是好景不长,五年后,唐玄宗以为自己的母亲折福为由,令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在人们渐渐忘掉杨玉环后,唐玄宗又秘密地将她接进了宫中,并封为贵妃,从此,因后位空悬,杨玉环贵为贵妃,宠冠六宫。
但是经过史学专家的研究,发现杨贵妃的真正死因是被乱军杀死,并不是自缢而死。在一些唐诗中,描写到马嵬坡时,用的便是“血”这样的修饰词,如果真是自缢而死,应当是见不到血才对。杨贵妃在世时宠冠六宫,她的家族也因为她而得势,然而,千古美人却惨死于乱刀之下,不禁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