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代武将赵云,最终是怎么死的
赵云最后是寿终正寝,在自己的床上安详去逝。
赵云,字子龙,东汉末年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五虎上将之一,长坂坡单骑救主,在曹操大军之中杀得七进七出,一生上阵单挑未逢敌手,被称之为“常胜将军”,年过七旬仍随诸葛亮出征北伐,并力斩五将,灭了曹魏大将韩德全家。被蜀汉之主刘备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结束后不久,赵云去逝,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夺荆州之时,赵云独自引三千军取下了桂阳城,并以大局为重没有接受原桂阳太守赵范的美人计。刘备入川后,本想大赏群臣,但赵云劝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以收民心。之后在刘备要起兵伐吴之时,赵云又一次挺身而出劝刘备三思。赵云的种种举动,被后人视为有儒将之风。
蜀汉建兴七年(229年),赵云在成都的家中去逝。从此,蜀汉五虎大将,成为了历史,而赵云之名,却千百年来一直被传颂着。
❷ 三国时期的赵子龙是被谁杀死的赵子龙是怎么死的
寿终正寝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赵云去世。
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刘禅下诏说:“云昔从先帝,功绩既着。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着,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 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赵子龙就是赵云,所以赵子龙不是被谁杀死的,是寿终正寝的。
❸ 赵云真正的死因是
不是的,赵云真正的死因是自然得病死亡。
野史中记载:赵云一生没有受过伤,是天上的灯笼下凡,一受伤就会死,老了皮肤还是很好,他老婆开他玩笑,说他一生在战场是没有受过伤,要让他受点伤,就用绣花针扎了他一下,结果流血不止,就死了,可见赵云有血友病,民间开玩笑说是战云死于其夫人的绣花针。
其实赵云死于绣花针不过是野史的胡乱捏造,得知赵云本身归属刘备之前,就是公孙瓒手下名将,跟刘备时,就年级不小了。
赵云自追随刘备后,直到刘备当了汉中王,可说是马不停蹄,无役不予。阿斗确是他在长坂坡救出的,史书虽没《三国演义》写得那么玄,但赵云救阿斗不是虚构的。进军西川,是赵云第一次没随刘备行动而留守荆州。
可就是这次留守,他又干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夺斗”,也是史有明文的壮举。两次三番救了后主刘禅的小命,赵云对蜀汉的汗马功劳还小么?可刘备得了西川后,对赵云就再没重用了。
刘备为什么不重用赵云的原因也解释了这个原因,到了诸葛亮北伐,赵云是硕果仅存的老将了。赵云上了年纪,还鞍马征伐,在带队伍完整回来后,得病自然死亡的。
公元230年,赵云于成都病故,享年76岁,追谥为顺平侯。
(3)历史上赵云是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军事贡献
单骑救主
赵云曾两次救出了幼年时期的刘禅。长坂坡之战,刘备在逃亡过程中,丢下了妻子和儿女,两个女儿都被曹操帐下虎豹骑统领曹纯掳走,刘禅及甘夫人赖于赵云的保护才幸免于难。
后来孙东吴孙权趁刘备入川时派遣船队迎接孙夫人回吴,孙夫人趁机带走了刘禅。当时刘备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驻守荆州的治所公安,刘备的家眷及孙夫人等都是在公安。
因为孙夫人骄横跋扈,刘备又特命赵云掌管内事,获知孙夫人携带刘禅逃走后,赵云及时追赶,与张飞一同在江面上将刘禅截回。两次差点落入敌手的刘禅成为了后来蜀汉的皇帝。
蜀汉后期,刘禅下令追谥赵云时说赵云当初跟随刘备的时候不但功绩显着,更是在艰难险阻之中救了自己,姜维等认为赵云当时救主行为的情义是可以贯穿金石的。
赵云单骑救主的故事也在民间以各种形式流传。但同时受民间艺术的影响,刘禅的形象逐渐被塑造成了“没用的阿斗”,一些小说家却为赵云救主的行为感到不值,毛宗岗在点评《三国演义》长坂坡这里的时候,认为“英雄赵云”救“无用阿斗”,还不如不救。
领土贡献
刘备入川与刘璋决裂后,赵云与诸葛亮、张飞等带兵开始了对西川的扫荡行动,在共同攻下巴东郡以及巴郡以后,赵云与张飞在江州分兵,去平定江阳、犍为两郡。
犍为郡是当时蜀中的大郡,与蜀郡、广汉郡号称三蜀,也是蜀中赋税的主要来源。赵云独自率军平定蜀中大郡后从成都南面与刘备等完成对成都的合围。
通过查阅史料,我们发现《三国志》等史书所记载的赵云并没有像《三国演义》那样身居高位。据载,刘备在成都称汉中王后,封了级别最高的四位将军,即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而赵云只是个翊军将军,还没入高级武官之列。
当时赵云的地位连魏延都不如,刘备封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汉中为成都的门户,这个汉中太守的职位相当于首都卫戍区的司令员,是个要职。刘备这样的封赐既合常理又不合常理。
说它合常理,是因为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从资历和声望确实可入大将之列,魏延的才干也可担当拱卫京师的要职。
之所以这样说,因为关羽、张飞最早跟随刘备起兵,南征北战,战功显赫,时人都称关张为“万人敌”的虎将,更何况当年关羽暂时依附曹操,在其麾下打工时,于万军之中取袁绍帐下第一名将颜良的首级,对于一个武将而言,那是很荣耀的事。
刘备集团进驻荆州后,建立的黄牌兵种——水军,是由关羽负责的,当年曹操的特种部队五千“虎豹骑”穷追刘备于当阳长坂,危急关头是靠关羽水军救驾的;刘备入川后又将荆州重地托付给关羽,可见对其之信任和肯定。
因而关羽列四大将军之首是情理之中的事。《三国志》称张飞勇武仅次于关羽,其资历、名望入大将之列也是无可厚非的。再看马超,马超是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其家世代公侯,就当时而言,门第仍然是影响仕途的重要因素,况且此前马超与曹操数度交战,其勇武为世人所称道。
更何况马超刚归顺刘备时,便为刘备夺下成都立下头功,因而,无论从家世、声望、勇武而言,马超入大将之列是很正常的事。又看黄忠,黄忠虽然是刘表的旧将,归顺刘备较晚,但在刘备一生引以为傲的汉中战役中,黄忠阵斩曹魏名将夏侯渊,为汉中战役的胜利立下了头功。
要知道,当时年近六旬的刘备所指挥的汉中战役,与夏侯渊相持一年多难越雷池一步,固守要塞的夏侯渊滴水不漏,几乎没给刘备留下可乘的破绽。
后来是法正出谋,抢占居高临下的定军山,逼迫夏侯渊移出关隘防守,黄忠抓住这一难得的战机,擂鼓猛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下夏侯渊的首级,为攻下汉中这块军事要地撕下了第一道口子。
正如诸葛亮所言,张飞、马超是亲身参加了汉中战役的,亲眼所见黄忠所立的首功,对于封赐其为后将军是无任何异议的。
最后来看魏延,历史上的魏延并不像《演义》中“脑后长了反骨,常愤愤不平”的魏延,而是一位处事稳重、英勇善战的武将。刘备将其赐封为汉中太守是识人之明、知人善任之举。
且不说魏延在此之前做过什么,但凭其担任汉中太守十余年,强敌不敢轻犯,汉中从未有失,足以说明魏延的才干。
❹ 历史上的常胜将军赵云到底是怎么死的,正史上如何记载的
于是他老婆童心泛滥,偷偷拿了一根绣花针,调皮的刺了赵云一下。这一刺可了不得了!赵云顿时流血不止,这英勇无畏一生的大将军就这样死掉了!可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他们认为这不过是野史上胡乱编造的罢了。而且也没有提起这个赵子龙的妻子是谁,至于史书上,就更没有说明了。但后世的创作中,倒是有挺多的。
❺ 历史上的赵云是怎么死的
赵云大概是在公元200年跟随刘备的,到公元223年刘备去世,赵云也跟随了刘备23年,而赵云死于公元229年,也就是刚刚跟随诸葛亮北伐参加完北伐战事的第二年,可以说赵云的死是非常突然的!
作为五虎上将,赵云的身体素质过硬,又没有史料记载赵云有其他方面的病痛,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代虎将赵云,突然身亡?从北伐战事前后来看,赵云的死绝对与这两个人脱不了关系。
赵云主动请缨,要求前往北伐战场
公元228年,诸葛亮平定孟获,搞定内乱。于是便写下了千古名篇《出师表》向后主刘禅提出申请,希望可以带兵完成当年先帝刘备的愿望,打算出兵攻打曹魏,也就是北伐。
而刘禅呢?他干脆来了一个顺水推舟,不但同意让诸葛亮出兵伐魏,而且还对外宣传说此次给诸葛亮调拨了20万人马。在《诸葛亮集》中有记载: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其实可以从这个小小的细节之中可以看出,刘禅他绝对不是一个庸主。
而诸葛亮呢?此时作为蜀汉的栋梁之才,他对此次北伐也是非常重视,基本上把蜀国能征善战的将领都带上了战场,其中包括:魏延,吴班,廖化,陈式等等。不过,诸葛亮却唯独没有给老将赵云安排任务,此时的赵云至少也是在70岁左右。
赵云发现没有自己的任务,便主动询问诸葛亮,为什么不安排他去北伐?诸葛亮回答道,“将军年事已高,如有参差,会动摇一世英名,同时还会减却蜀中锐气。”,不过赵云却道,我跟随先帝数十年,期间多次临阵不退,杀敌无数,让贼闻名丧胆,如今怎可做退缩之人?孔明争执不过,只好答应让赵云出征。
赵云策划箕谷之战,为诸葛亮打掩护
在诸葛亮同意赵云参加北伐之后,便安排给赵云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当时诸葛亮的想法是让赵云带少量军士充当蜀军主力出兵斜谷,然后占据箕谷,给敌人制造假象,在曹魏看来就好像赵云所率领的这支兵马,会立即进攻长安一样。
而诸葛亮呢?他就会带领蜀军的主力,直接进攻陇右地区,从而占据南安,天水,安定等城。赵云在蜀军当中地位之高,而且他也是曹魏所忌惮的大将。赵云所带领的少股兵马成功牵制了曹真,由此,蜀、魏双方在箕谷对峙。
在与赵云对峙期间曹真似乎发现不对劲,因为当时陇右三郡(南安,安定,天水)也都极力迎合诸葛亮。此时,作为曹魏主帅的曹真他不可能没有丝毫察觉。一来,赵云乃是当世猛将,二来曹真也要保长安不失,因此曹真继续与赵云对峙。
后来,曹睿亲自前往长安。而祁山方面也派遣了张郃前去接应。张郃乃是曹魏名将,他在街亭胖揍只会说大话的马谡,由此街亭失守。在这个时候,一直处于对峙态势的曹真却突然对赵云所部发起猛攻。
曹真选择在街亭大胜之后,猛攻赵云的原因也很实在。说白了就是想趁火打劫,同时此时的曹真也明白了赵云所带领的兵马只是疑兵。因此,曹真才敢主动进攻赵云。《三国志·赵云传》: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在史料之中有所记载,当时由于赵云兵少,根本不是曹真敌手。赵云当时选择敛众据守,这才保住了蜀军的有生力量。
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赵云只得退军,当时赵云让邓芝先行,自己亲自断后。而且,赵云把栈道都全部给烧毁,其目的就是让曹魏兵马无法继续追击,如此便可以保全蜀军。
从赵云当时的做法可以看出,虽然此时的赵云已经没有当年七出七进的威风,但是他的勇略仍然不减当年。在蜀军第一次北伐失利之后,全部退回汉中,在战事结束之后也就是公元229年,赵云在成都去世。
说到这里让人感到非常奇怪,赵云在战场之上基本上是没有敌手,而且他的身体状况也是非常精悍。但为何参加第一次北伐之后,便突然身亡?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赵云的突然身亡与两个人脱不了干系,首先第一个人乃是马谡。
除了关羽、张飞之外,赵云算是跟随刘备最早的一批人。而且赵云起初跟随刘备的初心就是想实现匡扶汉室的目标,让天下百姓回归自然。因此,赵云根本不在意刘备给他安排什么样的职位,还有每个月发多少俸禄。即使是不封侯拜将,赵云他也不在乎。
但是对于赵云来说,他最在乎的还是刘备的战略问题。当年刘备执意出兵攻打孙权,赵云当时就死死劝谏了,只不过刘备没听他的。而如今北伐,诸葛亮又错用马谡,对于马谡而言或许只是丢了一条性命。但是对于赵云来说却是永远失去了匡扶汉室的希望,至少在他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
为什么说赵云突然身亡与马谡是一定的关系呢?
这话说起来也很简单,如果当时不是马谡自告奋勇要去镇守街亭,诸葛亮可能会让魏延、或者是吴懿去镇守街亭。因为,吴懿,魏延乃是征战多年的大将,相比马谡这个新兵蛋子来说,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再者,当时马谡知道自己实力不行。还在诸葛亮面前立下了“军令状”,马谡如此信心十足,当时诸葛亮也交待了一定要当道下寨,于是这样诸葛亮才给了马谡一次机会。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马谡到了街亭之后,似乎是变了一个人,公然违背诸葛亮的节制,而且连副将王平的劝告都不听。
最后,街亭的蜀军被张郃断了水源,蜀军不战自乱。最后,马谡是大败于街亭。马谡败走之后,自然蜀军就没有办法继续推进了,只得退回汉中。由此,赵云在箕谷就完全失去了意义!而且,当时赵云所率领的只是蜀军的少股兵力,就算是有心恋战,也无力杀敌。这对于一个老将,元老级别的战将来说是非常无助的。
因此,在第一次北伐之后,赵云会突然身亡,绝对与马谡有一定关系。
第二个人,乃是诸葛亮。
为什么说赵云的突然离世也与诸葛亮有一定关系呢?道理很简单,蜀军之所以有街亭之败与诸葛亮用人不当是有极大的关系的。那么,赵云的突然身亡与诸葛亮有直接关系吗?直接关系没有,但是间接关系肯定是离不开的。
在马谡兵败之后,赵云紧跟着受到了曹真的大力进攻。从而致使兵败撤退,军需、物资也丢了少许,只是没有像马谡那样大败而回!然而,在赵云撤退之时他却做了一件让蜀军心痛的事情!赵云当时做了什么事情呢?
先来看一段史料记载,在《水经注》当中有这样一句话: 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这段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就是描述赵云当时在带兵撤退时,把赤崖以北阁道全部烧毁,这个栈道的烧毁直接给蜀军第二次北伐带来不便,换句话说是什么意思呢?赵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二次北伐的顺利进程。
在烧毁百余里的栈道之时,赵云并没有向诸葛亮汇报,只是情急为了阻止曹魏兵马追击,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但是,烧毁如此长的栈道,维修起来相当麻烦。当时,赵云也让手底下的士兵去修复栈道,但是最终却因为大雨的原因,修复失败。
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看看这是赵云在烧毁栈道之后,采取的补救措施。足见,赵云当时还是有些后悔的。毕竟,百余里的栈道,维修起来时间、人力成本太大了。
因此综合分析可以发现,赵云在烧毁栈道之后心怀恨意,他觉得他愧对诸葛亮,愧对蜀汉,包括先帝刘备,最终赵云带着遗憾离世了。
❻ 在三国正史中的赵云,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在四大名着《三国演义》中,我们对无数的英雄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曹操的奸诈无比,还是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都无比的令我们的震惊,而在诸多的武将之中,赵云恐怕是,最深为大家喜爱的一位武将了吧。
当初刘备称帝的时候,所有的大臣都上奏贺表。在表上列50多个人的名字后加上“等180人”。而是这表上的,第一名便是马超,五虎上将。不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孟起世代公侯这个名号最为的显着。而诸葛亮也仅仅排列在第八,而赵云甚至是未曾在表上,而是在另外的180人中。
一生英勇无比的赵云未能够战死在战场之上,恐怕是其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了吧。但起码,赵云赵子龙在自己的一生中的后半生是寿终正寝,自然死亡。在三国演义之中,罗贯中老先生写到了这样子的一段描述,当刘禅听到了赵云的死讯之后,便嚎啕大哭。其实这是罗老先生,对于赵云欣赏罢了。而在真正历史上,那时候的刘禅早已经把自己的救命恩人赵云给忘得一干二净了。只是在后来为别人加封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赵云,便也顺便的追封了赵云。
❼ 赵云是怎么死的呢
《三国志》记载:建兴七年,赵云病逝。景耀四年,刘禅下诏:“云昔从先帝,功绩既着。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 。”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着,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 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从以上史料来看,曹真不但不是电视剧和三国演义里的饭桶将军,而更是一位让人尊敬的军事统帅,比赵云更出色的统帅。
❽ 赵云是怎么死的 越详细越好
史书中记载的是寿终正寝,意思就是老死的。生命自然走到了尽头,就去世了。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蜀汉五虎上将之一。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左右的时间,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赵云死后,刘禅又下令追谥赵云,姜维以“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8)历史上赵云是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蜀国的一代名将赵云,一生征战无败绩被世人称为“常胜将军”。历史上赵云怎么死的?是病死的,而且是在兵败被贬,多年没有出征之后,郁郁而亡的,而他是《三国演义》里难得少见的得以善终的人。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宣称将由斜谷道出兵,并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
魏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阻挡,诸葛亮令赵云、邓芝在斜谷道阻挡曹军而自己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赵云、邓芝由于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但赵云及时聚拢部队,固守箕谷,没有造成大的损失。部队撤退时,赵云亲自断后,阻止曹军追击,因此军资和人员的损失都不大。
而在祁山战场,蜀军主力因其督军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示,举动失宜,被魏将张郃大败于街亭,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引疚上表自贬三级,赵云也被贬为镇军将军。
赵云一生很忠心,却没有得到重用,最后一次的失守,摧毁了他的不败神话,赵云怎么死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已经老了。
演义上描述了关羽说的一句话是: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如果这句话成立的话,那么赵云的年龄应小于关羽,也就是说赵云不可能活到70岁,更不用说70岁还在参加北伐。
但也不可能死得太早(小于60岁),60岁时可能参加北伐,直至建兴七年病逝,再无升迁,推测赵的死亡年龄应在63~67岁之间。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赵云去世。赵云虽然在最后几乎是以一个政治斗争失败者的身份病逝的,但他毕竟跟随刘备多年,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再加上曾经于乱军之中救下刘禅,素为后主感恩。因而在他死后多年,蜀汉灭亡前的景耀四年三月,刘禅终于下诏追谥其为顺平侯。
❾ 历史上赵云是怎么死的
姓名: 赵云,字子龙
籍贯:冀州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
容貌:身长八尺,姿颜雄伟
官至:镇东将军,永昌亭侯,谥曰顺平侯
子女:赵统,赵广
生卒年间:?-229
简明历史传记
赵云开始随公孙瓒征讨,后投靠刘备,当阳长阪坂恶战中保护刘禅和甘夫人脱险。刘备西征时,赵云截江夺回了后主刘禅。后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攻打江阳、资中一带,完成了对成都西南部的包围。汉中争夺战中,赵云以微弱兵势设伏,使曹军撤退。建兴六年,赵云随诸葛亮北伐,在斜谷之战成功吸引了曹真主力,使得诸葛亮顺利夺取了凉州三郡。后云以兵力差距输给曹真,但是由于他和邓芝领兵固守,没有造成蜀军大败,战后赵云请求自贬。建兴七年,卒,后追谥为顺平侯。
赵云品性忠良,直言敢谏,曾力劝刘备将本打算赏赐功臣的土地还与百姓。在刘备伐吴前,又进忠言,劝刘备以国仇为重、私仇为轻。在对他的谥书中,强调了他有贤者之风,能体恤民情,慈爱百姓。其高风亮节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历史评价
刘备:子龙不弃我走也。 《云别传》
别传: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 《云别传》
刘备: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云别传》
刘禅:云昔从先帝,功积既着。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 《云别传》
姜维: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着,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 《云别传》
陈寿: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三国志·蜀书六》
杨戏: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 《三国志·蜀书十五》
以上是《演义》中关于赵云的一些内容,再看看史实吧。
赵云自追随刘备后,直到刘备当了汉中王,可说是马不停蹄,无役不予。阿斗确是他在长坂坡救出的,史书虽没《三国演义》写得那么玄,但赵云救阿斗不是虚构的。进军西川,是赵云第一次没随刘备行动而留守荆州。可就是这次留守,他又干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夺斗”,也是史有明文的壮举。两次三番救了后主刘禅的小命,赵云对蜀汉的汗马功劳还小么?可刘备得了西川后,对赵云就再没重用了。
定军山之战,主谋是法正,而“亲冒矢石”强攻定军山的是刘备本人,赵云根本没上第一线。
一出祁山,赵云也没当先锋,与邓芝领偏师出斜谷策应主力。街亭失守全线大败,而“云与邓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损。”《演义》中的“不损一人一骑”是罗老先生给英雄带的花环。而战后孔明上表检讨,自贬三级,有功无过的赵云却也糊里糊涂地跟着被贬了级。直至去世,赵云也未获封侯。
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门阀制度也受到冲击,但其生命力极为顽强。袁绍贵为十八路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决定因素。三国之中,曹瞒对门阀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称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战将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韦、许褚是草莽豪强,徐晃、张辽、文聘是降将。而刘备早期无人可用,顾不上讲究门第。但卧龙一到,这套玩意儿就又活了。魏、蜀、吴三国,蜀汉对门阀制度的坚持是最明确的,赵云也就倒霉了。同时,孔明的任人唯亲,也是史有定论的,马谡、杨仪就是例子。难怪在孔明当政的后期,蜀汉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刘备称帝,群臣上贺表,列了前五十个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诸位知道领衔的是谁么?“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没别的原因,“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赵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上。
历来读史之人有“汉家待功臣薄”的感慨,汉高帝刘邦,杀死了韩信、彭越、黥布;汉武帝时有飞将军李广的悲剧。到了最后三分之一的后主时,赵云好歹还是寿终正寝的。
《演义》上写刘禅闻赵云死而大哭,又是罗老先生加的花环。那时的刘禅,早把救过他两次的赵云忘得一干二净了,连点“悼念”的意思都没有。到得后来,不知道怎地又想起救命恩人来了,在给别人封侯时顺带也追封了赵云。可赵云要是知道追封的事,准得气得在坟墓里诈尸不可:那时距蜀汉亡国还剩下不到三年了!
❿ 历史上三国赵云最终是怎么死的
病逝的,赵云(?-229),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从攻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众寡不敌,退回汉中,次年卒。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