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日本怎么写历史

日本怎么写历史

发布时间:2022-05-19 22:36:23

⑴ 历史不容篡改,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是如何描述中国历史的

外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很多国家,这些国家情况千差万别,对中国历史的描述也不尽相同。各国历史(中学历史)主要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对于外国史介绍的都很少。

一般而言,东亚和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对中国历史介绍不多,只是泛泛而谈,中国是一个不能不提的文明体,但是隔得太远,所以只是简单提及,但是一般甲骨文、青铜器、长城、孔子等还是有简单介绍的。比如房龙《人类的故事》这种书籍可以推荐看一下。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对于中国历史稍微详细一点,但也有限。

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中对于中国历史介绍的比较详细一点

⑵ 简单介绍日本的历史

一、历史分期

1、先土器时代

2、旧石器时代

3、古代

绳文时代 【约中国先秦】

弥生时代(纪元前3世纪 - 3世纪)【约两汉】

古坟时代(3世纪后半、4世纪初 - 7世纪前半、8世纪初)【约魏晋南北朝】

飞鸟时代(6世纪终末 - 710年) 【约隋、唐前期】

奈良时代(710年 - 794年) 【唐代】

平安时代(794年 - 1184年)【唐、五代、宋】

4、中世

镰仓时代(1192年 - 1334年)【宋、元】

南北朝时代(1334年 - 1392年) 【元、明,注:日本历史上的南北朝只是宫廷政变后,原来的天皇又跑到京都旁边不远的地方另立了朝廷,时间很短】

室町时代(1392年 - 1573年) (戦国时代) 【明,注:其间日本的征夷大将军被明朝册封为“日本国王”】

5、近世

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 - 1598年)【明,即所谓“织丰时代”,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时期】

江户时代(1603年 - 1868年)【明末、清】

6、近代-现代

明治(1868年 - 1911年)【同治朝、光绪朝、宣统朝】

大正(1911年 - 1926年) 【北洋军阀时期】

昭和(1926年 - 1989年) 【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

平成(1989年 - ) 【第三代领导人至今】

二、日本各时代

日本本身没有朝代的概念,因为无论是哪个将军当政,都是和天皇并存的。将军虽然并不理会天皇的意思,但是都承认自己是由天皇册封的。所以日本历史上只有时代。但是每个时代都可以认为是换了一个统治集团。到明治以前的天皇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权,也称不上是什么朝代。具体时代如下:

公元300-592年大和时代

公元592-710年 飞鸟时代

公元711-794年 奈良时代

公元794-1192年 平安时代

公元1192-1333年 镰仓幕府时代

公元1333-1392年 南北朝时期

公元1393-1573年 室町幕府时代

公元1573-1603年 织丰时期

公元1603-1867年 江户幕府时代

公元1868-1911年 明治时代

公元1912-1925年 大正时代

公元1926-1988年 昭和时代

公元1989-至今平成时代

三、各历史时期简述

早期历史

1、旧石器时代

日本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末期才得到较大发展,在旧石器时代大部分时间,即距今十万年前发展缓慢。考古研究发现,在几十万年前来自中国北方的原始人类开始进入朝鲜半岛上居住,极少量人在距今约十万年前才又开始迁徙到日本。日本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诞生于约十万年前,考古学和人类学观点认为日本民族主要由东北亚游牧民族,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古代中原人 、长江下游的吴越人、 少数马来人以及少数来自中南半岛的印支人逐渐迁移到日本混合衍变而来。从战国后期来,大量燕国人、齐国人、楚国人和越国人等为躲避战乱逃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后至清朝时,在中国北方出现战乱和灾害时,又陆续有中国人移民朝鲜半岛,后来又从此处向东或向南到了日本或到日本列岛。

2、绳文时代

距今约1万2千年,因末次冰期结束而开始急剧温暖化,使得人们的文化与生活产生极大变化,除了琉球群岛以外,全岛进入下个时代,绳文时代。其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这6期。这个时候的人们制作绳文式陶器,以狩猎、捕捞及采集为生,使用弓箭狩猎、贝冢渔捞、采集植物等经营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等等。构成了贫富与阶级有别的社会。早期以后迈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竖穴式住居)。也进行栽培,后期到晩期间种植稻,绳文时代于前公元300年正式结束。

3、弥生时代

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50年之间被称为弥生时代。这个时代的命名是由在这个时期被视为有代表性特征的弥生式陶器而来,以种植稻米为中心的农耕社会,从北部九州向日本列岛各地快速蔓延开。当时的日本列岛被中国称呼为倭、倭国。

公元前300年,水稻种植技术和金属器具使用技术由朝鲜转入九州北部。稻作技术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大了生产,产生了贫富等级之差,使农村共同体趋向政治集团化。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4、古坟时代

古坟时代即盛行修筑古坟的时代(公元300年至公元600年)。前方后圆的大小古坟之后出现了群集坟,以奈良县为中心,散布在北起福岛县、南至熊本县和大分县的广大地区,5世纪又从宫城县扩展到鹿儿岛县。古坟起初只埋葬部族首领,由部族成员共同修筑。

封建时期

5、飞鸟时代

飞鸟时代,始于约公元600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此期以政治中心,奈良县的飞鸟地方(明日香村,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6、奈良时代

奈良时代,公元710年至公元794年,因以奈良(平城京)为都得名。此时是律令制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阶级关系、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等多方面。但是,这个时期农民贫困、游民增加、由庄园扩大导致的公地公民制的实质上崩溃,矛盾开始暴露出来,贵族内部政治斗争不断发生。经长屋王之变,藤原氏四卿、橘诸兄、僧玄昉等争权。又经藤原广嗣之乱,藤原仲麻吕排斥皇族成为第一个非皇族的太政大臣,僧道镜利用孝谦上皇复位,诛藤原仲麻吕,进升法王,企图以禅让方式觊觎皇位等一系列事件,使天皇专政的绝对权威受到削弱。光仁天皇及桓武天皇时期,朝廷力图整顿混乱的政治形势,缩减财政开支,改革兵制,向东北地区扩展疆域,谋求整形和重新加强律令制。

7、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大致8世纪末至大致12世纪末。大致上分为三个时期:前期(794-967年)为律令制松懈但继续运用时期。中期(968-1068年)为摄关政治确立与全盛时期。后期(1069-1190)为院政与平氏政权时期。

8、镰仓时代

12世纪末,源赖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幕府,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由此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政治的对立。13世纪后期,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

9、南北朝时代(1334年至1392年)

后醍醐天皇退位后,持着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今奈良县)的吉野,是为南朝,至此南北朝终于形成,史书还称为“一天二帝南北京”经过多次攻防后,南朝的势力衰退,终于南朝的天皇把三神器交给北朝的天皇,结束了南北朝时代。

10、室町时代

指公元1392年至公元1573年。足利氏原是上野豪族,而且更是镰仓幕府将军源赖朝同族,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开设幕府,是为室町幕府。南北朝的统一是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进行的,他统一了以后,曾企图篡夺皇位。但在他死后,第四代将军足利义持阻止了此事。

战国时代

11、安土桃山时代(公元1573年至公元1603年)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但人们一般把北条早云的发迹看做是战国时代的开始,直到16世纪中叶,一位决心以武力统一日本、结束乱世的枭雄出现,他就是织田信长。永禄三年(1560年),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并准备进攻山阴、山阳。在此期间,信长修筑了气势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长的时代被称为“安土时代”。

12、大阪——江户对峙时期(1603年~1615年)

庆长八年(1603年),天皇下旨封德川家康为征夷大将军德川幕府在江户(今东京)建立,不久家康禅位于其子秀忠,自称大御所,完成了将军之位在德川家的传承,至此进入江户时代。然而作为关白的丰臣氏政权仍旧居于大阪城,并视幕府将军为臣子,此时期为大阪与江户的对峙时期。庆长十九年(1614)冬至庆长二十年夏(1615)的两次大阪之战幕府终于消灭了大阪的丰臣氏,此役辉煌一时的丰臣氏家族灰飞烟灭。大阪之战为日本战国划上了惨烈的句号。

13、江户时代

1603年(庆长8年)至1867年(庆应3年)间被称为江户时代,此间260多年,德川家统治全国。这段时期被称作江户时代。政治一安定经济也跟着发展,在德川纲吉时代景气良好,商人与町人盛行元禄文化(元禄文化)昌盛。

近代时期

14、明治时代

国门大开

19世纪中叶,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江户幕府末期,天灾不断,幕府统治腐败,民不聊生。且幕府财政困难,使大部分中下级武士对幕府日益不满。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叩开锁国达200余年的日本国门。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马休·佩里率领四条蒸汽船闯进日本的江户湾,迫使日本打开国门,对外通商,日本上下惊慌失措。

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将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门死死关上。外国人中仅有中国和荷兰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开放口岸——长崎从事商业活动,国民没有信仰自由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日本人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幕府统治,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才是日本富强之路。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展开了。

倒幕运动

明治天王

在当时所发生的抗议和反对运动中,有一些暴动竟有4000农民参与,而且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形势。在武士里也有大量的思想改革运动”。很快,“倒幕”阵营就壮大起来,不仅有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小市民、中下层武士,也包括力主发展实业的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中的改革派。

明治维新

重掌朝政的明治天皇,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决心使日本走上富强之路。[4]新政府积极引入欧美各种制度及废藩置县等等,这些改革被统称为明治维新。一方面,新政府确立国家制度,如设立帝国议会及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一方面,又以培植产业及加强军力(富国强兵)为国策推进,急速地发展成近代国家。

侵略扩张

日本国力逐渐强大。在甲午战争(日本方面称“日清战争”)中打败中国北洋舰队及日俄战争中歼灭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其中的一角。在确保国际地位的同时,于1879年染指清朝朝贡国琉球国,并改设为冲绳县。后1910年吞并朝鲜。文化上,日本从欧美传入了新的学问。艺术上,带有未曾在日本出现过的个人主义小说,文学开始出现,与江户时代以前不同的文化展开了角逐。宗教上,改变了以往神佛合流的现象(神佛分离),出现了打压佛教(废佛毁释)等等的运动。

15、大正时代

大正年间(1912年-1926年)称为大正时代。明治天皇于1912年驾崩,子嘉仁继位,改元大正,是为大正时代。大正元年,因为陆军倒阁而引起了第一次护宪运动(大正民主运动(大正デモクラシー),开始出现政党政治。

大正时代前期,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力最高峰的盛世,但1921年,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摄政,数年后发生关东大地震,以及在国际会议中节节败退,使日本社会日渐艰难。

战后时期

16、战后初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实君立宪制为虚君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17、昭和时代后期

次当选自民党总裁,并连续三次组阁,任期也超过了恩师吉田茂及明治时代的桂太郎。他宣布引退后,自民党有五人参选党总裁,分别是佐藤派的田中角荣、大平派的大平正芳、福田派的福田赳夫、三木派的三木武夫,四人参与总裁选举。结果只有田中与福田二人出线,世称为角福战争,田中角荣成功拉拢大平、三木以及中曾根(康弘)结果以击败福田当选总裁组阁。

18、平成时代

昭和天皇于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驾崩,子明仁继位,驾崩隔日起(1月8日)改元平成,称为平成时代(公元1989年至今)。



⑶ 客观的介绍一下日本的历史

日本历史简明年表
约公元前150000年——前陶文化遗迹
约公元前7000-250年——绳纹文化
约公元前250年——弥生文化出现
公元前660年——神话传说中神武天皇即位

约公元后300-645年——大和时代

552或538年——佛教由朝鲜传入
593-622年——圣德太子摄政
607年——第一次遣使中国
645年——大化改新
702年——大宝律令颁布

710-784年——奈良时代

752年——奈良东大寺大佛供养
781-806年——桓武天皇统治、大宝制度的恢复

794-1185年——平安时代(平安朝)

805年——天台宗传入
806年——真言宗传入
838年——第12次(最后一次)遣使中国

858-1160年——藤原时代

995-1024年——藤原道长的极盛时期
约 995 -1011年 ——清少纳言撰写《枕草子》
约 1002-1019年——紫式部撰写《源氏物语》
1086-1129年——“白河院政”
1159-1160年——平治之乱;平清盛当权
1175——法然上人建立净土宗
1180-1185年——源平战争

1185-1333年——镰仓时代(镰仓幕府)

1192年——赐源赖朝以将军称号
1203年——北条时政被任为“执政”(将军的摄政)
1232年——北条氏颁布“贞永式目”(镰仓法典)
1274、1281——蒙古两次入侵
1334年——后醍醐中兴(建武中兴)

1338-1573——足利时代(室町时代、室町幕府足利幕府)

(镰仓时代后期到足利时代前期,1336-1392年有南北两系天皇。被称为南北朝)

1368-1394年——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1358-1408)
1449-1473年——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
1467-1477年——应仁·文明之乱
1542或1543年——葡萄牙人到达种子岛,西洋火器传入
1549年——传教士沙勿略(1506-1552)到达日本

1568-1600年——安土桃山时代(织丰时代)

(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俗称战国时代)

1568年——织田信长占领京都
1582年——明智光秀暗杀信长
1586年——丰臣秀吉修建大坂城
1590年——丰臣秀吉势力极盛
1592年——秀吉第一次侵略朝鲜
1595年——全国“检地”
1598年——秀吉死,从朝鲜撤军
1600年——德川家康关原之战胜利

1600-1868年——德川时代(德川幕府、江户时代、江户幕府

1603年——德川家康取得将军称号
1614-1615年——占领大坂城堡
1622-1623年——基督徒被迫害的高峰
1637-1638年——岛原起义
1639年——发布锁国令
1641年——荷兰商馆迁到长崎出岛
1688-1704年——元禄时期
1716-1745年——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1648-1754)实行享保改革
1787-1793年——宽政改革的创始人松平定信极盛时期
1804年——尼古拉-雷扎诺夫到长崎
1837年——盐平八郎在大坂领导米骚动
1841-1843年——水野忠邦进行天保改革
1853年——黑船来袭,佩里准将到达浦贺
1866-1867年——德川庆喜任末代将军(第15代)
1867年——明治天皇即位

1868-1912年——明治时代

日本明治时代(一):锁国政策的失败;
日本明治时代(二):尊王攘夷;

日 本 历 代 天 皇 一 览 表
传说中的天皇

第1代天皇 神武天皇 (在位 公元前660-公元前585)
第2代天皇 绥靖天皇 (在位 公元前581-公元前549)
第3代天皇 安宁天皇 (在位 公元前549-公元前511)
第4代天皇 懿德天皇 (在位 公元前511-公元前477)
第5代天皇 孝昭天皇 (在位 公元前475-公元前392)
第6代天皇 孝安天皇 (在位 公元前392-公元前291)
第7代天皇 孝灵天皇 (在位 公元前291-公元前215)
第8代天皇 孝元天皇 (在位 公元前215-公元前158)
第9代天皇 开化天皇 (在位 公元前158-公元前97)
第10代天皇 崇神天皇 (在位 公元前97-公元前30)
第11代天皇 垂仁天皇 (在位 公元前30-70)
第12代天皇 景行天皇 (在位 70-130)
第13代天皇 成务天皇 (在位 130-190)
第14代天皇 仲哀天皇 (在位 190-200)

史实中的天皇

摄政 神功皇后天皇 (摄政 200-269)
第15代天皇 应神天皇 (在位 270-310)
第16代天皇 仁德天皇(赞) (在位 313-399)
第17代天皇 履仲天皇 (在位 399-405)
第18代天皇 反正天皇(珍) (在位 405-410)
第19代天皇 允恭天皇(济) (在位 410-453)
第20代天皇 安康天皇(兴) (在位 453-456)
第21代天皇 雄略天皇(武) (在位 456-479)
第22代天皇 清宁天皇 (在位 479-484)
第23代天皇 显宗天皇(450-487) (在位 484-487)
第24代天皇 仁贤天皇(449-498) (在位 487-498)
第25代天皇 武烈天皇 (在位 498-507)
第26代天皇 继体天皇(450-534) (在位 507-534)
第27代天皇 安闲天皇 (在位 534-535)
第28代天皇 宣化天皇 (在位 535-540)
第29代天皇 钦明天皇(510-571) (在位 540-571)
第30代天皇 敏达天皇(538-585) (在位 571-586)
第31代天皇 用明天皇(?-587) (在位 586-588)
第32代天皇 崇峻天皇(?-592) (在位 588-592)
第33代天皇 推古天皇(女,554-628) (在位 592-628)
第34代天皇 舒明天皇(593-641) (在位 628-642)
第35代天皇 皇极天皇(女,594-661) (在位 642-645)
第36代天皇 孝德天皇(597-654) (在位 645-655)
第37代天皇 齐明天皇(皇极,594-661) (在位 655-661)
第38代天皇 天智天皇(626-671) (在位 661-672)
第39代天皇 弘文天皇(648-672) (在位 672)
第40代天皇 天武天皇(?-686) (在位 672-686)
第41代天皇 持统天皇(女,645-702) (在位 686-697)
第42代天皇 文武天皇(683-707) (在位 697-707)
第43代天皇 元明天皇(女,上,661-721) (在位 707-715)
第44代天皇 元正天皇(女,上,680-748) (在位 715-724)
第45代天皇 圣武天皇(上,701-756) (在位 724-749)
第46代天皇 孝谦天皇(女,718-770) (在位 749-758)
第47代天皇 淳仁天皇(?-764) (在位 758-764)
第48代天皇 称德天皇(孝谦) (在位 764-770)
第49代天皇 光仁天皇(上,709-781) (在位 770-781)
第50代天皇 桓武天皇(737-806) (在位 781-806)
第51代天皇 平城天皇(上,774-824) (在位 806-809)
第52代天皇 嵯峨天皇(上,786-842) (在位 809-823)
第53代天皇 淳和天皇(上,786-840) (在位 823-833)
第54代天皇 仁明天皇(810-850) (在位 833-842)
第55代天皇 文德天皇(827-858) (在位 842-858)
第56代天皇 清和天皇(上,850-880) (在位 858-876)
第57代天皇 阳成天皇(上,868-949) (在位 876-884)
第58代天皇 光孝天皇(830-887) (在位 884-887)
第59代天皇 宇多天皇(法,867-931) (在位 887-897)
第60代天皇 醍醐天皇(上,885-930) (在位 897-930)
第61代天皇 朱雀天皇(法,923-952) (在位 930-946)
第62代天皇 村上天皇(926-967) (在位 946-967)
第63代天皇 冷泉天皇(上,950-1011) (在位 967-969)
第64代天皇 圆融天皇(法,959-991) (在位 969-984)
第65代天皇 花山天皇(法,968-1068) (在位 984-986)
第66代天皇 一条天皇(法,980-1011) (在位 986-1011)
第67代天皇 三条天皇(法,976-1017) (在位 1011-1016)
第68代天皇 后一条天皇(1008-1036) (在位 1016-1036)
第69代天皇 后朱雀天皇(上,1009-1045) (在位 1036-1045)
第70代天皇 后冷泉天皇(1025-1068) (在位 1045-1068)
第71代天皇 后三条天皇(法,1034-1073) (在位 1068-1072)
第72代天皇 白河天皇(法,1053-1129) (在位 1072-1086)(院政 1086-1096)
第73代天皇 堀河天皇(1079-1107) (在位 1086-1107)
第74代天皇 鸟羽天皇(法,1103-1156) (在位 1107-1123)(院政 1123-1156)
第75代天皇 崇德天皇(法,1119-1164) (在位 1123-1141)
第76代天皇 近卫天皇(1139-1155) (在位 1141-1155)
第77代天皇 后白河天皇(法,1127-1192) (在位 1155-1158)(院政 1159-1180,1181-1192)
第78代天皇 二条天皇(上,1143-1165) (在位 1158-1165)
第79代天皇 六条天皇(上,1164-1176) (在位 1165-1168)
第80代天皇 高仓天皇(上,1161-1181) (在位 1168-1180)(院政 1180-1181)
第81代天皇 安德天皇(1178-1185) (在位 1180-1185)
第82代天皇 后鸟羽天皇(法,1180-1239) (在位 1183-1198)(院政 1199-1222)
第83代天皇 土御门天皇(1195-1231) (在位 1198-1210)
第84代天皇 顺德天皇(1197-1242) (在位 1210-1221)
第85代天皇 仲恭天皇(1218-1234) (在位 1221)
第86代天皇 后堀河天皇(1212-1234) (在位 1221-1232)(院政 1232-1234)
第87代天皇 四条天皇(1231-1242) (在位 1232-1242)
第88代天皇 后嵯峨天皇(1220-1272) (在位 1242-1246)(院政 1246-1272)
第89代天皇 后深草天皇(1243-1304) (在位 1246-1259)(院政 1287-1290)
第90代天皇 龟山天皇(1249-1305) (在位 1259-1274)(院政 1274-1287)
第91代天皇 后宇多天皇(1267-1324) (在位 1274-1287)(院政 1301-1308,1318-1321)
第92代天皇 伏见天皇(1265-1317) (在位 1287-1298)(院政 1298-1301)
第93代天皇 后伏见天皇(1288-1336) (在位 1298-1301)(院政 1313-1318,1331-1333)
第94代天皇 后二条天皇(1285-1308) (在位 1301-1308)
第95代天皇 花园天皇(1291-1348) (在位 1308-1318)

南朝
第96代天皇 后醍醐天皇(1288-1339) (在位 1318-1339)
第97代天皇 后村上天皇(1328-1368) (在位 1339-1368)
第98代天皇 长庆天皇(1343-1394) (在位 1368-1383)
第99代天皇 后龟山天皇(?-1424) (在位 1383-1392)

北朝
光严天皇(1313-1364) (在位 1331-1333)
光明天皇(1321-1380) (在位 1336-1348)
崇光天皇(1334-1398) (在位 1348-1352)
后光严天皇(1338-1374) (在位 1352-1371)
后圆融天皇(1358-1393) (在位 1371-1382)
后小松天皇(1377-1433) (在位 1382-1392)

南北朝统一
第100代天皇 后小松天皇(1377-1433) (在位 1392-1412)
第101代天皇 称光天皇(1401-1428) (在位 1412-1428)
第102代天皇 后花园天皇(1419-1470) (在位 1428-1464)
第103代天皇 后土御门天皇(1442-1500) (在位 1464-1500)
第104代天皇 后柏原天皇(1464-1526) (在位 1500-1526)
第105代天皇 后奈良天皇(1496-1557) (在位 1526-1557)
第106代天皇 正亲町天皇(1517-1593) (在位 1557-1586)
第107代天皇 后阳成天皇(1571-1618) (在位 1586-1611)
第108代天皇 后水尾天皇(1596-1680) (在位 1611-1629)
第109代天皇 明正天皇(女,1623-1696) (在位 1629-1643)
第110代天皇 后光明天皇(1633-1654) (在位 1643-1654)
第111代天皇 后西天皇(1637-1685) (在位 1654-1663)
第112代天皇 灵元天皇(1654-1732) (在位 1663-1687)
第113代天皇 东山天皇(1675-1709) (在位 1687-1709)
第114代天皇 中御门天皇(1701-1737) (在位 1709-1735)
第115代天皇 樱町天皇(1720-1750) (在位 1735-1747)
第116代天皇 桃园天皇(1741-1762) (在位 1747-1762)
第117代天皇 后樱町天皇(女,上,1740-1813)(在位 1762-1770)
第118代天皇 后桃园天皇(1758-1779) (在位 1770-1779)
第119代天皇 光格天皇(上,1771-1840) (在位 1779-1817)
第120代天皇 仁孝天皇(1880-1846) (在位 1817-1846)
第121代天皇 孝明天皇(1831-1866) (在位 1846-1866)
第122代天皇 明治天皇(1852-1912) (在位 1866-1912)
第123代天皇 大正天皇(1879-1926) (在位 1912-1926)
第124代天皇 昭和天皇(1901-1989) (在位 1926-1989)
第125代天皇 平成天皇(1933- ) (在位 1989- )

注:(上):从天皇退位后为太上皇;(法):退位后出家为法皇。

⑷ 日本历史简介

日本列岛上被确认过的人类历史,大约可追溯到10万年乃至3万年前。在约3万4千年前,从日本列岛华北地区传来被称呼为小刀型石器的石器,在列岛全区被广泛的使用,但在约2万年前由西伯利亚过来新的称呼为细石刀片的石器主要在东日本传开。

伴随着从东亚迁入日本的渡来人,日本在弥生时代初期出现陶器、铁、铜器以及水田等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农业社会,同时一些如奴国等的小国也开始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

587年,豪族苏我氏的头目苏我马子击败物部守屋,又在592年暗杀崇峻天皇、立女皇推古天皇为帝,圣德太子摄政,日本进入飞鸟时代。

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权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

平安时代末期,出现以东国为势力范围的源氏和以西国为势力范围的平氏两个庞大的武家势力。平氏被赶出京都,将朝廷迁往福原京,之后于1185年在坛之浦之战中彻底覆灭。

1192年,武家首领源赖朝被封为征夷大将军,创建镰仓幕府,并展开幕府统治,开始日本600多年的幕府时代。

1867年末代江户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迫于情势主动大政奉还,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正式成立,江户时代结束。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互相宣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1895年2月,清军溃败,清廷被迫派李鸿章代表清廷向日本求和,并以战败国身份在日本威逼下签订了条件苛刻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日本于1910年并大韩帝国入版图,是为日韩合并;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投向协约国,向同盟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殖民地。1914年9月,日本向德国宣战,发动青岛战役,11月攻占青岛。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扶植傀儡国家满洲国;再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1941年12月,日军偷袭夏威夷的美军基地珍珠港,并正式向美国、英国和荷兰宣战,同时开始进军东南亚等太平洋地区。

从1945年9月2日战败到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和约》生效期间,日本被盟军军事占领,由美军为首的驻日盟军司令部(GHQ)统治,实行财阀解体政策,对垄断资本进行大规模重组;日本除了失去所有属地,也暂时被迫移交小笠原诸岛与琉球(原冲绳县)予美国军政管理。

进入21世纪初期,日本经济透过往新兴市场出口出现小波段复苏的伊邪那美景气,但是2008年发生全球金融海啸,索尼和丰田等指针性大企业纷纷出现巨大亏损。

(4)日本怎么写历史扩展阅读

日本文化:

日本为一岛国,地处东亚大陆的东北面,与朝鲜半岛、满洲及西伯利亚相隔着日本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一直与东亚大陆文化保持着自身独特性。日本一方面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同时有自身的特色。自公元4世纪到9世纪,就有渡来人带来东亚文化。

往后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为日本带来了汉传佛教文化,如花道、茶道和香道都是伴随着汉传佛教传到日本的,是日本传统艺术的重要一环,并称为日本的“雅道”。随后到十世纪左右,日本与东亚大陆的交流变少,开始发展具有独自特色的国风文化,而京都则成为日本的文化中心。

16世纪中叶,欧陆文化传到日本,后来因贸易保护政策和基督教禁令,使欧陆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停滞。直至十九世纪,日本才在美国的外交压力下签署日美神奈川条约(日美和亲条约),开放了下田及箱馆两港口通商,欧陆文化在日本才得以重新复兴,后来更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一员。

⑸ 日本人写历史会怎么写“南京大屠杀”

日本的教科书 有这部分 但是不会做教学 和 考试重点 我们经常说 日本否认了这段历史 但其实 只有极少数使用率的教科书删改了 日本的教科书上是有的 只是媒体也是基本避讳不谈 而执政的政府否认

⑹ 简述一下日本古代史

日本的历史少说也有上千年了各段历史不一样,基本上就是幕府把握实权,各地大名纷争不断 如果你想认真了解日本历史或者文化推荐你看一下
菊花之盟誓(与影片有关的日本历史) 这本书很全面对你有帮助

《菊花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最着名的着作,也是世界范围内研究日本文化的着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本。他用“菊”与“刀”作实物象征来阐述日本文化中“崇美”与“尚武”这两种典型文化类型。但不知道本尼迪克特知否“菊花”还有“男性之爱”这样的一重指代意义呢?

由于古人的做爱方式中“后庭之乐”比较普遍,而出于形似的缘故(?),菊花多用来喻指人体的“后庭”;这应该是“菊花”在物象方面对“男性之爱”的指代,而感情上最着名也最源远流长的故事,应该是日本《雨月物语》(上田秋成着,一七七六年刊行)中的《菊花之约》(《菊花の契》)一篇。

故事讲述军学者赤穴宗右卫门在旅途中病倒,得到丈部左门的帮助,两人因此熟识,并结成义兄弟,即“众兄弟之契”。离别之时,两人约定来年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再会。一年之后,左门如期出现在宗右卫门的面前,只是,已经成为幽灵──左门由于政治陷害而被困,为了履约,只好自尽,以便让自己魂魄能及时赶去赴约。这种感情,正如日本《古今集》里的一首和歌所唱:“此身如朝露,惟惜与君缘。相逢如可换,不辞赴黄泉。”因为这个故事,菊花在日本又称为“契草”。

左门为的究竟是“义”还是“爱”?记得在日本电影《御法度》末尾,英气逼人的冲田总司在樱树落英缤纷的唯美气氛中,对着土方吟咏了一次这个故事,在他看来,这就是男性之爱的极至体现吧?而这一情节也让《菊花之约》的故事更广为人知。

据说在司马辽太郎的原着《新选组血风录》中并无此情节(《御法度》剧本以司马辽太郎《新选组血风录》之《前发的总三郎》和《三条迹乱刃》改编;附带一句,到底是“新选组”还是“新撰组”,史学界一直存在着分歧,书名《新选组血风录》从原文。),大岛渚强加的这一情节,恐怕是为了强化、坐实片中的“男性之爱”吧。

可以说,作为产生“菊花の契”的国度,日本一直不乏“男性之爱”的悠久传统。



相比日本在诸多方面的虚伪态度,古代日本在面对个人肉欲的时候,倒颇有平等相视的态度和直面的勇气。在标志异性间的“爱”或“恋爱”的这个词在日本普遍流行以前(明治时代作家北村透谷、坪内逍遥二人于一八九二年译自英文的“love”),无论是男欢女爱、同性相好、一夜鱼水情(甚至柏拉图之恋),日本统统用一个词来概括:“色”。(附带想到,中国古代也一般很少用“爱”字,用的是“情”字 。)

日本人井原西鹤有两本着名的着作,题名直书《好色一代男》和《好色一代女》──在古代的日本,这个“色”字当然是男女通吃的。异性间的恋爱称为“女色”,男男同性间的爱恋就是“男色”。而且男色比起女色来毫不逊色,既非禁忌,也非败德,甚至在日本江户时代武士社会中男色大有凌驾之势,蔓延到庶民社会中,男色则成为一种雅癖。就舆论倾向来说,江户时期和中国魏晋时代男色明显胜于女色的社会舆论倒是大可比肩。

本文要说的是日本古代的男色现象,这里的日本古代时期,大致是指战国时代前后、统一后的江户时代到倒幕、维新的明治时代。在这漫长的四、五百年当中,最突出的男色现象即“众道”。

按照人类学家R.巴莱的说法,文化中的大部份内容都是幻觉,而仪式的全部目的和功能则是幻化现实的一种群体愿望。所以说“仪式”乃是文化的外现,也是保证文化实现的形式。日本文化正是世界上最重视“仪式”的一种文化,从日本古代凡事必冠以“某道”之名可证明之。自江户时代以来,诸般万事,日本人皆坚持“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于是乎就有“禅道”、“茶道”、“花道”、“香道”、“极道”(黑道)、“色道”(妓女)……等门道。“众道”,简单点说,就是好男色。

日本男性少年在二十岁以前额前留前发(即“浏海”),这种少年正是被称为“若众”。但一般来说,能够参与修习众道并得到青睐的“若众”,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仿如《御法度》中加纳一般的美好姿色,也就是貌美如花的美少年——并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当的。

这种少年多为将军、大名乃至武士身边的侍童(记得游戏《太阁立志传》、《信长の野望》等中文版中即以“侍童”来翻译),也称“小姓”。其实质地位即男宠,或用中国古代古雅的说法就是“娈童”。



日本这种娈童风习的流传经历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据说这种现象的发生,最早是平安时代(《源氏物语》的时代背景就是平安时代,但书中似乎没有对娈童的描写。可见当时娈童风习还只是青萍之末)日本僧侣来大唐取经时,从大唐学去的。十二世纪末期镰仓幕府树立起了武士中央集权制,当时娈童还只是山门(即僧侣特权阶级)、贵族公卿间的上流时髦风气,是一件“风雅”的物事,可说是某种身份象征;普通武士是玩不起的,上层阶级享有实际上的专利权。从日本着作《平家物语》和《徒然草》中可见一斑。

到十五世纪中期狼烟四起的战国年代,处处刀光剑影,血冷风清,在这样一个全然男性色彩的特定时空中,男色之风得到了空前的强化。这时候的娈童,不仅仅是一种风习,更成为必要。

由于当时的男人(从大名到武士)大部份的时间是在战场上度过的,而女眷不被允许参战,金戈铁马之际性欲的解决很大程度上转嫁到了这些男人身边的娈童身上。这是当时男风发生的一个很实际的客观条件。

与此同时,为了构建一个牢不可破的武士集团,武士之间、主仆之间的礼义忠贞观念被空前强调,主仆间的绝对忠诚信赖十分必要。娈童这时候已经成为了主将身边最亲近的侍卫,也可以说是最后一道防线。倘若两军对垒、白刃加身之时,能最后护卫主将的,只有身边的娈童了,这就要求娈童们必有“视死忽如归”的勇迈与决绝,而平时的宠幸之恩情、鱼水之欢愉,怕都要在这一刻得到最激烈的体现──娈童必要誓死保护主将。所以战国时代的娈童和早期流行于公卿山门身边的娈童不同,还要求有高超的武艺。说实话,这不能不说是很有人情味的体现,在这里的娈童,也可称得上“情人”般的表现吧!(不由让人联想到古希腊军队中流行男同性恋,男人们为了在爱人面前表现勇敢而奋勇作战。真是提高士气和战斗力的绝妙法门。)而且,娈童也是日本忍术中的一种,即用男色来对付敌人──翻译一下应该称为“美男计”吧。

于是在战国时代,娈童之风可说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株万株菊花开”,娈童之风极普遍到了大名身边甚至有十几、二十个娈童也不希奇。当时号称“军神”的上杉谦信好娈童的名气就极高(甚至有人为此提出了“上杉女性说”),织田信长和森兰丸同葬本能寺的故事传唱至今,德川四天王里就有两个(井伊直政和本多忠胜)嗜好此调。

当然,这种作为娈童的侍童,身份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战争中获得战功从而提升为武士甚至战将的事例也并不少见。娈童只是身份的一个阶段罢了,并不妨碍升迁、成家立业。织田信长身边的大将前田利家,在他十四岁之时,作为乡童(乡下武士的庶子,出仕当地的守护)出仕斯波家(其实就是织田家),成为了织田信长的贴身侍童,由于年纪相仿、长相英武,与信长性格相近的缘故,利家很受信长的宠爱;后来利家由于屡立战功,而成为织田信长手下的大将,终成为万人之上的大名。



残酷的战争之后,随着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统一天下,德川家康于一六Ο三年在江户开设了幕府,江户时代开始了。在这段历史上,战国时代发达的特殊男色现象,自然也登堂入室成为一种流行的普遍风习。

这种现象在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下,也正式发展出了“众道”这一概念,并且逐渐卓然成家,无形中增添了种种束身自修的条规。在众道精神中,强调的“忠”,这个“忠”的对象正是“盟兄盟弟”。武士道的代表作《叶隐》(山本常朝着,一七一六年)就强调说,这种关系至少要相处五年以上,才能正式敲定“盟兄盟弟”的关系──真可谓要求严格。

在此时期,上层最有名的众道将军是三代家光和五代纲吉将军,家光直到二十二岁为止,始终对女人不屑一顾;而纲吉身边的家童据说多达一百三十人。(在一六三五年三代将军制定了“参勤交代”法度,全国各大名均必须率领众多藩士到江户单身赴任,这不是摆明了要助长男色之风或妓院之盛吗?)

随着天下一统的来临,经济力量代替战争力量成为时代的主流,日本社会中普通庶民的经济力量慢慢强盛起来,于是武士社会中的娈童之风便流传到庶民社会。此时的娈童现象,已经不象战国时代军中的特殊癖好,正式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的“风雅”时尚。井原西鹤甚至说:“没有盟兄的若众,等同于没人来提亲的姑娘。”当时的开化社会风气,倒是对这种对同性恋行为与男女欢爱一视同仁,男色之风已经在客观上成为了一种社会习俗。看来井原西鹤所说的“好色一代男”所好的“色”中,是绝对少不了“男色”的了。而且据说当时男人想“横刀夺爱”时,通常会演变为情杀事件,反倒是去偷人家老婆比较不会有事──这也应该是众道“忠”的精神之体现吧!



此时的男色现象,已经绝不局限在主仆之间,井原西鹤的那段话就证明当时随便哪个普通少年都是男色的对象了罢。甚至高至大名和大名之间也是可以发生这种同性恋感情的。在日本《宁固斋谈丛》(一六一四年刊行)中就记载了两个大名之间的求爱故事。这两个大名间的求爱故事很是有趣,这里把看到的故事引过来给大家看看。

两位主角一位是有“天下无双美少年”美誉的出云国(岛根县)松江城城主地位的堀尾忠晴(1599-1633,祖父是跟随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立下战功的堀尾吉晴,奉禄十二万石),当时正是十六、七岁的花样年华;一位是加贺金泽百万石城主前田利常(1593-1658,前田利家四男,青史流芳的名主),时年如狼似虎的二十三、四岁。

话说前田利常老兄久慕忠晴之美,垂涎已久之后,秉以倾慕之心,他托了某位幕府旗本当“红娘”,向忠晴转达他的情意。

面对大名之托,旗本自然是殷勤不已,于是终有一日,设了宴席,为双方把酒传情。宴席之中,旗本和另两位十分识趣,主动告退让利常有机会向忠晴表白。没想到两个人居然都很羞涩,呆了半晌,两个人谁也没说话。利常没办法,他既是年长者,又是主动方,于是憋出了一句话来打破僵局:“今晚月亮很美。”──没什么话好说只好谈天气了,看来东西皆然也。不过想想,这话虽然平庸,也算是个不错的开始吧。

猜猜这位“天下无双美少年”忠晴是怎么回应的?

忠晴冷着脸,立刻回答道:“看来尊兄特别喜欢月亮,那就让尊兄独自畅意地观赏明月吧。在下先告辞了,免得干扰尊兄吟风弄月的闲情逸致。”竟然把利常晾在当场,弄了个大红脸!然后忠晴不顾旗本等人劝阻,拂袖而去。

显然利常碰了钉子后对这朵刺玫瑰反而更加欣赏和倾慕,忠晴走后,他正是“辗转反侧,寤寐思服”,良人难求啊!

终于忠晴那边有信了,说为了答谢上次的款待,要择日回访。利常狂喜,马上命人修筑迎宾室,提前三个月就开始望穿秋水。

等终于到了约定的日子,利常一切准备就绪,满怀企望地盼着忠晴早点来。哪想到上午十点左右,突然使者来报:忠晴突然生病,不能践约。利常顿时近乎绝望,气急败坏地躲进被子里,连饭也不吃,对着送饭来的家童大声呵斥:“吃不下!”

到了晚上六点左右,忠晴的使者又来了,这回使者表示,要当面向利常传递主君(忠晴)的消息。接待使者的家臣一看,这使者连马都没骑,衣着也寒碜的很,估计是个低微的武士,立刻起了轻视之心,就没让使者马上进去,但又不能不报,于是奏禀利常。

利常一听,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蹦下来,急急忙忙冲向玄关,家臣纷纷拦阻,一国之主怎能亲自到玄关接见一个低微的使者?利常根本不管,快步跑到玄关,大喊:“使者在哪里?”结果使者身后跃出一位美少年,答道:“在这里!”──原来一切都是忠晴想试探利常心意的把戏!接下来──“金风玉露一相逢”、“春宵一刻值千金”……恐怕就是限制级的了。



在古代日本武士社会中,男人间相恋爱和男人的妻室之间是没有什么冲突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妻子是有其固定的职能,其地位也是很少被动摇的;另一方面,男色更多是被作为一种爱好、风习,而且随着充当“契弟”一方的长大和社会角色的变动,这种感情也会发生转变。

从现有的资料看,武士社会中的男人普遍不喜欢妻子。好像在战国时代就有个传统,男人死的时候是不允许女子接近的,历史上明确记载水户黄门和德川家康临死前就都严禁所有女性接近病床。是被视为不祥吗?究其原因,当时的男人是把妻子主要作为“生育工具”和“社交角色”看待的,娶老婆为的是传宗接代──最朴素的目的和政治、社会地位──最功利的目的,一般而言对感情倒并不非常看重。因为武士婚姻是不允许个人感情掺杂其中的,越高级的武士,其个人婚姻越不是自己(包括自己的感情)能做主的。而且娶进门的老婆,对于武士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如果娘家发生什么变故,很难不影响武士的地位乃至升迁,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影响生死。在战乱频繁、变故迭生的战国时代尤其明显,弄的武士们一个不小心就得为了老婆的身份而赔上性命。

与此对照的,众道在日本当时极为流行,而男性之间“盟兄盟弟”之情反而是情比金坚,山盟海誓敢情大半跑这里来了。要知道,“众道”的核心精神正是一个“忠”字,为了对方,那是披肝沥胆、甘愿为此舍弃生命的。真正的众道,正是蘸着男儿热血的滂沱之爱。当时的殉情之风中,很多人正是为此不惜殉死。比如前田利常过世时,纵使生前下令不准任何家臣家童殉死,却依然有五位家臣家童义不容辞地切腹了,想来如果仅仅是君臣之道恐怕是没有这样深厚的感情吧。直到一六六三年,幕府才明令全面禁止殉死的风习。

与此同时,在武士社会中,各种角色的分工是很明确的,而且戒律森严。大名和高级的家臣宅第中,“里”、“外”的分别泾渭分明。“里”是女性社会,凡事都由夫人和女官作主,身分再高的武将或家臣也不能无故闯进去。“外”则是男性社会,将军、大名的身边琐事都由十四岁到十八岁左右的家童包办。在家“里”,夫人的地位是不容被动摇的,而外的世界则更有利于男色的发达。

另一方面,这种男色现象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阶段性恋爱。作为娈童、契弟的一方,随着年龄和社会地位的改变,不会一辈子沉溺于这种恋爱当中,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是想当然的事情──这时候这些男人恐怕免不了也会开始新的爱恋吧。



到了幕府统治后期,武士社会的黄金时代走到了尾声,众所周知武士阶层的经济实力普遍下降,幕府时代慢慢走向了衰败(所以才有后来的倒幕、维新吧)。因为养家臣家童是需要极大的经济实力的,只有那些高门望族的武士们还可以继续维持娈童习惯,而在娈童方面,由于需要大大减少,男子们一到十五岁就剪掉若众的象征──浏海(变成野郎头),束发成家。于是娈童的风习就渐渐开始偃旗息鼓了。

直到幕末至明治时代初期,这种娈童风习才一度又盛行开来。但此时的娈童之风已经是末世之微音了。这个时候之所以重新流行,是因为幕末那些讨幕志士以及明治新政府的高级官员,很多都是九州人。而九州地方,尤其是熊本、鹿儿岛那一带,正是日本众道的发祥地。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进入近现代社会,在对传统封建行为进行批判的同时,人们似乎也将自己的道德心膨胀了许多,在大众公开层面,都似乎活在了性道德的忏悔中(当然表面和实际是有大差别的),“众道”不复如古代一般流传。只是,我们不应忘记,耿耿丹青之中,“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的男色激励出之义与爱,永在汤汤激勃。我们也不能忘记,在那遥远的激荡年代,埋藏着多少生死契阔的男人间的传说。



细细观照日本古代的娈童现象,你倒很难说它究竟能否归到同性恋大营里。

日本向来高蹈标榜的是男人与男人间的情义,在武士道精神的数百年浸渍下,男人与男人间(姑且不论其阶层如何)的奇特情义是超乎外人想象的。异姓兄弟之情、主仆忠诚之义乃至众道精神,往往和同志之情混淆不清。这种感情在日本男人眼中似乎向来不被称为“爱”,而更多的表示为“忠”、“义”。就好像外国人看三国,总把刘备当同性恋,就是因为这家伙看到他欣赏的人物(当然是男人),为了表示亲密和尊敬,往往就“同榻而眠”。

而在男色舞台上扮演主角的娈童,其实大多是由于经济原因而成为娈童,推本溯源,本身未必就好这口,算是谋生之业、进取之阶吧。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经济制度和社会风习下的牺牲者。但既承恩泽,甘之如饴者也大有人在,这到底是弄假成真的传奇,还是本性使然的佳话,几百年后的我们绝不可能起娈童于地下来个“口授实录”,恐怕就无从探究了。

再退一步,即使那些钟情于男人之爱的娈童,其身份大都是仆从(家臣、家童),地位的不平等就很难真正称得上“爱情”。娈童身份某种程度上讲乃是副业,只是把庙堂上主仆的戏顺理成章地演到了床上。这也算是晋身之阶的一步吧。发生点感情戏也是理所应当,当然无伤大雅,应该说更加平添风情、锦上添花吧。

那么,历史上好男色、娈童的将军、大名乃至武士这些大男人又如何自处呢?我们很难以今天的情欲实践方式,来判断他们是同志,还是叛徒。当时这种娈童风潮很大程度要归功于早期战国时代风云诡谲的战争气氛,加之当时妇女在大男人眼中更多是实现“生育”职能和社会价值,感情的游戏和性的愉悦快感很大程度上分流到娈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身上。历史把娈童推到了这个位置,以后不过是时尚风气的延续。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如果在这两者的游戏中真有同性恋者存在,恐怕也是如鱼得水,闷头蒙被大做特做吧!又何必怀春似的大叫“我只爱男人”呢。毕竟当时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才是正途。



文化现象上有时候总是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日本、中国、希腊等国家在古代都很盛行男性之间的爱恋(据说古印度也很盛行,但我不太了解),算是比较典型的国家。这里简单做一个比较。

西方的古希腊流行成年男子与青春少男之间的爱恋,被王尔德称为“一位长者对一个青年的一种伟大感情”,比如说苏格拉底和阿西比德──据说后者是当时雅典最美貌的男子。“花儿般的年青”的十七岁少年。而古希腊军营中盛行的这种同性恋情也起到了激励军心的作用。古希腊曾有过一支“神圣军团”,就全部由一对一对的男性同性恋人组成──因为人们相信爱情能够激发男人们的勇气。

而教了日本娈童之风习的老师──中国,古代的娈童之风也是很盛行的。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就正面描写过唐代的娈童风习:写的是太子弘与其娈童合欢间的爱情,后来合欢为太子弘殉情而死。至于明清之际,男色之风尤盛。明末清初的世家子、着名文学家张宗子在《自为墓志铭》中即称“少为纨裤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金瓶梅》中写西门庆身边也有琴、棋、书、画四书童,用来做什么的不问可知了吧。(不过有清一代男风的兴盛倒很大程度上出自法律规范的误导。当时朝廷严禁命官绅仕族出入妓户青楼,憋急了的好色之徒只好转向美貌的童伶下手。)

究其共性,很明显的有三点,一是三个国家当时都是把男同性恋当作一种时尚而趋之若鹜,社会舆论也并不认为丑恶;二是感兴趣的大多为年轻貌美的男子;三,往往男男之爱与男女之爱是并行不悖的,且一般而言男人都是要娶妻成家的。或者还可补充一个共同点:三个国家当时的妇女地位都不高。

但现象上的相似并不等于实质上的一致。

日本的男风现象大都以“娈童”的形式表现出来,到后来江户时期则体现为一种社会喜好/风习,相互之间存在着感情、存在着性,在社会承认的模式中被定位为主/仆、盟兄盟弟,而且是有着特定阶段性的。(附带一句,看“若众”的画像,画得的确是很像女人──貌美如花。只是不知道是否只有像女人才能吸引男人呢?应该不完全是。在这里娈童可能在床上被当作女人,而且样貌的要求也很高,但从心理认同乃至外在体现,都并不像中国某些娈童(如某些旦角会发生性别错位)真的把自己/被别人当女人对待。)

中国明清之际“相公”兴盛(中国古代男性同性恋最为兴盛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之所以这里引明清时期,是因为这段时期的男风现象是最能代表中国古代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时期),但多颓废狎弄之情。中国是假男伶为女色,玩的是假凤虚凰的故事,套弄和抄袭的是从异性恋那里搬来的现成资源,视男色为二奶,想“扶正”是不大可能的。(突然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话:“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但在日本,男人相互之间最重要的感情恐怕就是“忠”、“义”的感情了。)

古希腊的情形就好得多了,首先大家的主体地位是相互平等的,长/幼的定位是理想模式,但并非绝对。而且,在当时的希腊,人们把爱情分为尘世之爱与天国之爱,前者仅仅是肉欲的,可以用女人来满足,也可用少年来满足;而后者主要是精神之爱和肉体之爱的融合,仅仅限于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仅仅是为了肉欲和抚育后代,是不存在爱情的。在古希腊人眼中,作为女性的阿芙罗蒂忒并非爱神,而是美神,更是欲望之神,她所激发的,并非我们今天所认为的爱情,而是人类本能的欲望。

作为西方思想的重要源头,古希腊并没有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男女爱情观念,那要一直等到中世纪,在那些尊贵的骑士和贵夫人之间,才玩起了男女恋爱的游戏(还往往都是婚外恋),并直到此时,才渐渐由此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男女爱情观念。

回过头看一下三个国家的同性恋现象,概括一下,或者可以说,古希腊的男子同性恋情是最神圣的,中国古代的同性恋情是最狭邪的(只有魏晋时期相对比较接近古希腊男人的同性恋文化一些),而日本古代的同性恋情是最暧昧的。

关于日本男色中的特殊现象,还有一个方面恐怕应该说是“歌舞伎”,准确说是男歌舞伎。由于并没有什么资料,仅仅揣测一下吧!

歌舞伎兴起于十七世纪,即德川幕府时代初期,最早是“游女歌舞伎”时期,在日本,游女就是指妓女。宽永六年,幕府以伤风败俗为由,下令禁止了游女歌舞伎及所有的女性艺能。代之而起的是“若众歌舞伎”,若众歌舞伎主要都是美少男,他们以表演舞蹈和惊险的杂技为主,但也兼有娈童卖淫,所以承应六年,以和女歌舞伎相同的理由遭禁止。后来,因接受了剪掉若众的象征──浏海(变成野郎头),以及不跳煽情舞蹈而以对白代替等两项条件,于次年才被允许继续上演,此后则被称为“野郎歌舞伎”。

以后歌舞伎又经过了由舞蹈到戏剧的诸多发展,到今天歌舞伎和能、文乐相同,在日本古典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演员完全是男性的习惯则一直保留了下来,这点与中国京剧等很相似,但歌舞伎在古代日本是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的(艺术家一类吧),所以并不象中国一样有很多恩客狎昵年轻男戏子;但由于这种社会角色的培养(歌舞伎剧团的全部男性、男性扮演女角等等),这其中应该也会发生许多故事

⑺ 日本的教科书里是怎样写二战侵华那段历史的

日本教科书分左右。
1、偏右的教科书,我国天天批判。
南京大图杀
“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
出自 网络

2、偏左的教科书如下:
七七事变

【掌握了漫洲国实权的日本军部进而侵略了华北……当地驻军和陆军内部扩大派与不扩大派产生了对立,政府的和平谈判也遭受失败……】
南京大图杀
日本军队的供给体制极不完善……所以抢掠粮食、放火、捏杀等行为屡有发生。特别是占领南京时,对俘虏和放下武器的士兵,包括老人、妇女、儿童的民众进行了无差别的杀害……各国强烈谴责了这一南京大图杀事件

⑻ 日本历史书怎么写外蒙古由来的

篇幅较长哦,我简单看了一下,要点如下:
1、国名由来:日本语为“モンゴル国”;“蒙古”这个词,语源、来源尚未确认。
2、歴史:19世纪清朝统治内、外蒙古;1911年辛亥革命后,外蒙古大部地区宣布独立;1924年外蒙古成为社会主义国家;1934年与前苏联结盟;1937年苏军进驻;1946年1月中华民国承认其独立;1961年加入联合国;1992年将国名改为“モンゴル国”;
3、政治:一党独裁体制。

⑼ 日本历史书怎么写侵华的

日本政府试图在教科书中掩盖战争罪行的做法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后,日本教科书问题变本加厉,其中最受关注的当数“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历史教科书。

这一右翼团体的教科书宣扬皇国史观,从根本上否认了日本进行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的责任,“太平洋战将争”标榜成是为了“自存自卫”“、解放亚洲”“、建设大东亚共荣圈”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右翼色彩浓重的教科书在日本市场上销量惊人,2001年卖出70多万本。“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成立于1996年,其右倾观点受到日本政界众多人士支持,也得到不少大企业人士、新兴宗教团体支持。

日本社会存在一种“金字塔”结构:顶端部分右翼势力在歪曲历史,中间部分的和平人士在反对这一行径,而构成“塔底”的大多数人则对政治和历史并不关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些日本教科书也介绍了日军强征劳工等内容,但表述通常笼统,一带而过;

虽然教科书介绍的内容已经很弱,但老师通常以上课时间不足为由不作详细讲解,也有老师自备讲义,并不完全参照教科书。所以,日本的历史教育应该说很薄弱,很多人对历史不是很了解。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认为,历史和他们没有关系。

否认南京30万大屠杀

在日本实教出版社的《日本史A》教科书中,内容通篇使用了“大屠杀”一词,正文中将中方军民死亡人数表述为“约20万人”。

虽然该教科书在正文下方的注释中注明“中方:30万人以上”,但在随后的括号中却补充称“该事件在日本国内存在‘十几万人’等诸多说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由第一学习社出版的《日本史A》使用了“南京大虐杀”的叫法,而未使用日方“南京事件”的称谓,但有关中方军民的死亡人数仍被记录为“20万人以上”。在正文下方的注释中,该教科书同样列举出“十几万人以上”、“4万人左右”、“30万人”等多种说法。

与此同时,山川出版社虽然根据近年来日方的“研究成果”,对教科书中的有关表述进行了更改,但却认为日本此前的历史观是“自虐型历史观”。

该出版社在《日本史A》称,有关“南京事件”中方军民死亡人数存在从“数千人”到30万人种种说法,但“实际情况尚不得知”。该出版社首次否认中方的观点称,“日本有学者认为,中方主张的30万人死难者的说法是一种夸大”。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社会科学网-日本新高中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是30万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日为罪行“洗白”教科书篡改历史

阅读全文

与日本怎么写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