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上杨修怎么死的

历史上杨修怎么死的

发布时间:2022-05-20 13:00:32

Ⅰ 历史上的杨修是怎么死的

杨修之死是我们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一篇文言文,前前后后详细的介绍了杨修是因何而死的,就算事先从未了解过杨修之死的背景,那么仅在这一篇文言文中也可以判断出,曹操本就是一个生性多疑,城府极深的人,而杨修的城府就要差很多了,他是一个极为自负的人,善于揣摩曹操的意图,并且很多时候都是几位准确,但心机就要差一些,并不能揣摩出曹操早有杀他的意图,从而收敛自己的心性,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让曹操反感的事情,最终也因此丧命。

在马超与曹操的一次战役中,曹操久攻不下,退兵又担心蜀兵耻笑,正处于两难的境地,正好厨师送来鸡汤,曹操见里面有鸡肋,便感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杨修听闻,揣摩出曹操有退兵之意,便告知众将士,收拾行装准备随时撤离,众人皆感叹杨修深知曹操心意,后曹操见到士兵在收拾行装,大惊,便问是何人所为,得知是杨修,就以扰乱军心治罪杨修,斩首示众,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揣摩鸡肋之意,但只因如此却罪不至死。

在此之前杨修曾多次揣摩曹操的意图,虽准确,但却十分令曹操厌恶,杨修恃才放旷,不懂得收敛锋芒,并且他太过于理解曹操,再加上曹操多疑的天性,又怎会允许自己身边有一个可以时时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的人,或许杨修真正的死因,就是他深知曹操心性。

Ⅱ 历史上杨修到底是怎么死的

杨修死的罪名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他的死因比较复杂,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政治上的两大因素。 一,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 二,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及祢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见忌。 杨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时,应该说还是比较为曹操所信任的,《三国志》《曹植传》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观这两段,说明两个问题,一,杨修才华出众,所以才会为曹操任以“总知外内”的主薄一职,而且“事皆称意”,这样来说,曹操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对他比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不然,不会把这个职位交给他。二,由“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一句可见,当时连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结他,而其中的“并”“争”二字,又说明有很多人在巴结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见他当时地位之重要。反过来说,这个又可以证明杨修这个时候应该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关系比较密切,不然无由出现“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的情况。 在当时,曹操对曹丕和曹植两人由谁来做太子继承魏王一事是颇为犹豫的。 曹植字子建,才华横溢,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文学家。虽然曹丕文亦可观,但是就文学才华来说,偏长于书札,于诗赋上的造诣比之乃弟曹植还是颇有距离的,所以作为本身就文采极好的三国时期集军事家、政治家、诗人等诸多名号集于一身的曹操,也许开始在心里更倾向于曹植一点。因为曹操此人身上本来就颇具诗人狂放不羁的气质,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而曹植颇有乃父之风,《曹植传》说他“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又说他自小就善于作文,“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柰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城,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所以曹操对他“特见宠爱”。本传记载“(曹)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也就是说,好几次曹植就差点做了太子,这其中作为曹植智囊集团中坚的丁仪、丁廙、杨修等人起了不小的作用,只是丁仪、丁廙兄弟与曹丕本就有私怨,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曹操有感于丁仪父亲劝自己迎汉献帝的功德,便想把女儿嫁给丁仪,结果曹丕劝阻说丁仪的眼睛不好而事止,因此丁仪没有娶到魏公主,所以丁氏兄弟便怀恨在心开始大力支持曹植夺嫡(1)。杨修作为曹操身边的亲信,当然必定是曹植和曹丕的争夺对象了。曹植做为一个名闻天下的才子,或许更对杨修的胃口,而曹植这个时候“特见宠爱”又兼主动示好,杨修遂顺水推舟加入曹植一方参与了这次残酷的夺嫡之争(2)。 但是,曹植和曹丕虽然在文学才华上是曹植占优,在政治和军事才能上应该说曹丕要胜一筹。而且两人身边智囊集团的构成也不一样,曹丕的智囊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晋书》云这四人在曹丕身边号称为四友,这四人中,司马懿、陈群的政治才能以及谋略应该说公认是汉魏谋士和大臣中的上上之选,吴质心计深沉,文才也佳,朱铄事无记载,不过他的官位是中领军,相当于现在的政委一职,应该也不会是个好相与的角色。而曹植的智囊清一色的是文士,没有什么政治和军事经验,远不如司马懿、陈群、吴质之流的老谋深算,这样在斗争中自然就差了一截。《三国志》《曹植传》裴注中就有号称“有才策”的杨修和当时仅是朝歌长的吴质在斗智中败下阵去的记载,而且因此直接导致了曹操对曹植为人的怀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修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从之,修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吴质可谓知己知彼矣,杨修空负才名,可惜不及吴质的老谋深算,所思所行被其料中,因而反被暗算了一把,还连带了主子曹植受疑,真是有苦说不出。其余如解曹操在新建的园门中加“活”字为嫌阔,曹操写“一合酥”解为一人一口酥,解蔡邕题邯郸淳撰的曹娥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为“绝妙好辤(辞)”等等(3),都只能说明杨修的聪慧,然而只能说是小聪明,说过点甚至可以说只是猜文字谜的工夫好,并没有见他与丁氏兄弟在政治和军事上有什么建树可言。此后,曹丕因为曹植的文采极好,自己实在不是他对手,心里颇为着急,以至“怅然自失”,吴质又一次逆转了形势,致使曹操再次对曹植有了看法:“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菑侯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4),吴质可谓善解人意也,这个工夫比之杨修的解字谜工夫要实用多了。 曹丕于是就这样在四友的策划下,于夺嫡的争斗中逐渐占了上风。同时他又适时地展开了公关攻势,塑造自己的形象,“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曹操)宫人左右,并为之说”(5),同时拉拢曹操手下的谋士重臣贾诩等人,再加上曹植身上诗人的狂放风格经常发作,“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6),曹植开始逐渐失宠。这个时候又出了一件大事,就是曹植在魏国的都城邺城奔驰于弛道中。弛道,是曹操做为魏王的专用道路,曹植这样做,可以说已经以魏王自居了,所以曹操大怒,结果是“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7)。曹丕最后做太子其中起最重要作用便是曹操谋士贾诩的一句话,《三国志》《贾诩》传说:“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曹操虽然有诗人气质,但首先是个政治家,贾诩让他看到了那个时代在立嗣问题上废长立幼的利弊和前车之鉴,对于他来说,他死后维持政权的安定和长久才是第一位的,其他所有一切都可以让路,包括自己个人的好恶。而郭嘉、荀彧等人对他的长处评价中就有“善断”一说,所以他马上做出了决断,于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为魏太子。 杨修在曹植失宠后,曾经有意疏远曹植,但是因为曹植毕竟是曹操的儿子,所以不敢过于明显,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来往密度。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是比较缺乏政治上的应变能力的。 然而曹操在处理完了立嗣的问题后,马上从政治角度出发,考虑到了曹植和曹丕争嗣的后果不能小看,因为两人周围都有一群谋士,而曹操是深知谋士力量的,所以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军中将杨修估计是随便按了个什么罪名就斩首了。《三国志》是这样说的:“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这里,首先说了“终始之变”,再加上杨修“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所以杀了他。可见杨修除了因为参与了夺嫡的原因被杀以外,还有的原因就是“有才策”和“袁氏之甥”。 不过单是有才策,是不会被曹操杀头的。曹操手下,谋士能臣犹如过江之鲤不可胜数,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胆有谋的程昱等等,这些人军事和政治上的能力远过于杨修,却没有一个因为有才而遭曹操忌杀的。单是“袁氏之甥”也不会被杀,象庞德在马超手下就已经具勇名,他的亲哥哥又在刘备手下为官,曹操一样用他和曹仁一起对付关羽(9)可见就算有才又是袁术外甥,也不至于被杀。这第二个原因,其实是因为杨修和曹操等人的政治观点不同,所以才遭忌。 杨修的父亲杨彪,是个正统的儒学家,曹操则是个不拘小节的改革派。在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昌的时候,杨彪是尚书令,也就是相当于丞相的角色,就已经对曹操有所看法。“建安元年,从东都许。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又“(建安)四年,复拜太常,十年免。十一年,诸以恩泽为侯者皆夺封。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10),案《三国志》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曹操为魏公,二十一年夏五月才进为魏王,而此云“(建安)十一年……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则可见并不仅仅因为是杨彪因为“见汉祚将终”才这样的。其中原因是就是因为建安元年的时候,曹操觐见天子而“彪色不悦”。所以曹操紧接着就以兴平二年袁术僭号天子的事情株连杨彪,理由是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意图除去这个政敌。这个时候,另一个与曹操在政治上始终是对立,又与杨彪交好的大臣孔融听说了,连朝服也来不及穿就来曹操处说:“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易》称‘积善余庆’,徒欺人耳。”曹操辩解道:“此国家之意。”孔融当即说:“假使成王杀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又继续要挟曹操“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曹操这个时候在朝中的根基还没有稳,羽翼尚未丰满,还要借助孔融等名士来收买人心,于是不得已“遂理出彪”。但孔融此人,也是一个长于清谈的狂放之士,几次在曹操推行新令的时候和曹操过不去。又冷嘲热讽。当时因为战乱频起,天又灾荒,民不聊生,所以曹操下令禁酒以节粮,孔融就去书讽刺曹操说:“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锺,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御史大夫郗虑知道这个事情后,便“免融官”,那知道他“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还“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曹操破袁绍后,曹丕娶绍子袁熙的夫人甄氏为妻,他又调侃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因为孔融博学,还以为是书传所记,就问孔融出处,孔融就说:“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11),所以孔融终于被曹操找个借口杀了。和他最相得的祢衡,也因为看不起曹操,被放逐到刘表那里,结果也不讨刘表喜欢,被刘表部将黄祖一刀杀了。祢衡在评论许昌众人的时候,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也就是说只看得起这二人,其他人不足道。而孔融推崇刘备更过于曹操,他们对曹操以及曹魏的重臣如荀彧、陈群、司马懿等是很看不起的(12),因此可以说处处与曹魏政权作对,可惜又没有政治和军事上可以对抗的能力和实力,因此只好在口头上占些便宜,最终被曹操一个个地斩除了。所以杨修死的第二个原因,是他隶属于曹操对立面的政治阵营的一员,并非是仅仅因为有才与是袁术的外甥才死的。
记得采纳啊

Ⅲ 杨修到底为何而死

最终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七军之后,曹操大惊,率军抵御!

曹操与刘备在汉中相持不下,粮草将尽,又无法取胜。曹操感叹“鸡肋”!

杨修自然明白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寓意!受益军士可以收拾行装撤军了!

曹操便以祸乱军心为借口将之斩杀!

参与夺嫡

杨修与曹操爱子曹植是挚友,他在曹植与曹丕的夺嫡之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来夺嫡之争就是异常的残酷!无论对于胜利者来说,还是对于失败者!

双方其实都是政治的牺牲品!

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

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杨修家族势力庞大

汉末最牛逼的家族除了四世三公的袁氏以外,就是弘农杨氏!

如此大的势力在哪个君王看来都是一股潜在的威胁!

不仅如此,杨修还是袁术的外孙!

当时曹丕的地位已经渐渐稳固,如果在曹操去世之后,曹丕与在杨氏支持下的曹植再来一次王位之争,大魏或将不复存在!

政治观念不同

杨修之父杨彪和杨修本人的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

杨彪和杨修与孔融及祢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见忌。

杨修死之前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他认为,自己在曹植夺嫡失败的那一刻就该死了!

所以,杨修之死,不是死于小聪明,而是死于政治斗争!

Ⅳ 在历史上三国时的杨修是怎么死的

1.三国演义中写杨修之死虽有偏重,但大体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他是被自己和曹操害死的。小聪明打不过大智慧,就像小胳膊拧不过大腿,历史铁的定律,三国时期的杨修、弥衡的确是很典型的这类知识分子。
罗贯中在写杨修之死时好像也在竭力的告诉我们,杨修之死是因为曹操“忌才”。用书上的原话来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然后,通过六个小故事来印证了他的观点。一是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是曹操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干,而杨修这家伙不给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镜不可——曹操“忌之”。二是远方的客人送酥一盒给曹操,被杨修一人一口与众分吃了,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卖弄小聪明——曹操“恶之”。三是曹操本想以梦中杀来警戒大家,杨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曹操“愈恶之”。四是杨修告曹丕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反被吴质用计陷害,曹操认为杨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恶之”。五是曹操本想试一试曹丕、曹植的才干,可杨修偏要教曹植怎么做怎么做,结果被曹操知道了,坏了曹操的好事——曹操“大怒”。六是杨修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后以“鸡肋”事件“惑乱军心”为借口杀死了杨修,也成了杨修之所以被曹操的一个客观的原因。大家都知道,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有明显的尊刘贬曹之倾向,作者本意就是要贬曹操,这也难怪,在这段文字中也竭尽夸张之能事,贬斥曹操。之所以大家也认为曹操是“忌杨修之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要真正的找出杨修被杀的原因,关键还得注意理解罗贯中说的这句话:“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忌”的是什么呢?曹操“忌”的是杨修不给他面子。关于面子,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中最关心和重视的东西,所谓的“人有脸,树有皮”。杨修多次不给他的主子曹操面子,让曹操忌恨他,这是做奴才的一大忌讳。奴才是帮主人咬人的“狗”,怎么能反过来咬主人,不给主人面子呢?
杨修是个人才,属古代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类人物,其地位和职业与蒋介石身边的陈布雷相似。其人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旷,得到曹操赏识器重,委以“总知外内”的主薄,成为丞相曹操身边的一位高级幕僚谋士,理应算得上一位重臣。在发生了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备之,直到后来杨修又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极度不满和嫉恨。《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曹操如何处置杨修的:“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曹操在汉中战事中,随便找了个借口罪名,诛杀杨修后,又厚葬之,赏与许多物品,以示慰藉其亲属。曹操这位白脸奸雄,对杀人后又为其送葬的手段,向来运用的十分老道娴熟,让外人看不出半丝假公济私、公报私仇的痕迹,给局外人留下杀得在理,曹操又不得忍痛不杀之的印象。曹操此番秀做得实在高明,虽然颇似猫哭老鼠,但此招比孔明挥泪斩马谡还要阴上十倍。杨修之死的详细细节,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写的最为详实生动,虽然是演义化了的小说,同样让人看不出曹操谋杀杨修的蛛丝马迹,而是秉公处置“鸡肋事件”,严肃军纪,按律斩了杨修,做得即天衣无缝,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隐患,解除了百年之后的后顾之忧。在曹操眼中,为了日后曹家社稷江山与千秋大业的稳固,杀一个杨修何足挂齿?其实,在曹操与杨修两人的关系上,最为直观集中地体现展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与知识分子间的关系本质,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具有极重的疑惧心态,为维持其统治体系的运转,而又不得不加以利用的矛盾状态。有人曾形象地把这层关系,比喻为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在骨子里,封建统治者是鄙视家族外的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他们把自己当成皮,将知识分子当成毛,只要保证皮的完好存在,拔掉几根毛即使脱掉一层毛,都无所谓,还会自然地不断萌生出新毛来的。于是在中国大地上,便上演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二桃杀三士、朱元璋计杀群臣……等一幕幕充满血腥的历史悲剧。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这些依附在皇权这层牛皮上的毛,自然是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由此便演绎出层出不穷的个人奋斗的人生悲剧来,历史长河惊涛海量无情地吞嗜了屈原、杜甫、陆游、韩愈、李斯……等无数文人精英们的雄心壮志,壮哉,悲哉!
杨修,做为封建时代的一名谋士幕僚,堪称中子群体中的典型人物。若对其客观地评价,该君才华学识是出众超群的,在揣磨、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相当准确迅速敏捷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杨修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才为此掉了脑袋,反丢了自己的卿卿性命。曹操杀杨修,当数古代知识分子遭受迫害打击,最为典型的恶性冤案,杨修到了阴间仍会耿耿于怀,其冤魂不会轻易散去。

2.小聪明与大智慧的区别与特征
人最优秀的品质有两种,那就是善良与智慧。
智慧若是与善良结伴,那便是大智慧;智慧若是孤独前行,那就只能是小聪明。人生需要的是大智慧,而最忌讳的则是小聪明。有大智慧才有大境界,才有大美丽,才有大人生,大人生才是至诚至善的人生。小聪明总有个性的弱点,个性的弱点总会造就人生的局限,小聪明造就的人生是支离破碎的人生。
小聪明容易被聪明误,容易把春光看作秋风,用自造的凄凉来折磨自己。大智慧以善为本,仰观满天星斗,俯瞰人间烟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高山挺拔,草木景仰;大海辽阔,江河来归。

有的东西看起来很小,其实蕴藏着大智慧。公路上的一方小碑,每隔1000米竖一块,它便成了里程碑,用里程碑来丈量历史,便有了划时代的概念;音乐家手中的那根小小的木棍,美其名曰指挥棒,指挥棒一旦被政治家注册,它便有了雄霸天下的含义;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因为被赋予了明确的色彩,交通就有了铁的原则。方圆规矩,全是人们用善意制定出来的,所以,它是大智慧!

世界上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活法,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活法,谁也勉强不了谁,但谁都得遭遇小聪明与大智慧。

大人物若是被小聪明所误,造成的损失则是灾难性的。清朝的和绅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物,但他的一生都是在耍小聪明中度过的,他曾经任《四库全书》的总编,纪晓岚只是他手下的一个编委而已;是他用重金聘请高鹗续写了《红楼梦》,才使后世人读到了《红楼梦》的全本;他曾劝说干隆皇帝终止文字狱,才使得后来的读书人少了一些惶恐。但他所做的这些全是出于私心,为自己着想,只是歪打正着而已。他的整个一生都在贪婪敛财,从而成为超级贪官,害国害民,不得善终,令人扼腕!

大人物若是运用大智慧,便能造福苍生,泽被后世,其贡献则是历史性的。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虽小却是大智慧,它使中国的改革与开放双轮齐飞,从此走进了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以人为本”四个字虽然平淡,但它由执政党提出,就是一种大智慧,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执政党气势非凡的执政走向。大智慧帮助大人物眼明耳聪:笑看云翻雨覆,谛听旷野喧嚣!真个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小人物被小聪明所误,容易变得张狂,自己不认识自己,走路辨不出南北西东,做事不知道天高地厚,这种人就会变成民间约定俗成意义上的那种小人,小人的一生是可怜的。小聪明本身就具有一种擦抹不掉的悲剧色彩,它一旦与功名利禄粘贴,人生的悲剧就上演了。官场小人危害百姓,就像蝗虫毁灭庄稼一样,造成的灾难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做官应该记住两句话:当官的日子短,做人的日子长!

小人物运用大智慧,一生受益无穷。生活中只有勉强的哭和勉强的笑,你只要善意地经营好自己生活中所有的资源,不耍小聪明用青春去赌明天,而是运用大智慧拿真情来换此生,你就有资格有权力理直气壮地毫无愧色地走完自己人生的长街。大智慧像阳光,即使没有缝隙,阳光也能照亮心窝。幽兰吐馥,金菊傲挺,翠竹抱虚,寒梅争妍,无一不是大智慧。

小聪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是多和少的问题;而大智慧对于每一个人,则是有和无的问题。发挥小聪明易,把握大智慧难,切记:菩提深悟需要时间,善待自己却是永远。

Ⅳ 三国杨修是怎么样死的

被曹操杀死的,杨修之死在三国中是说曹操嫉妒他才华而杀之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期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学识渊博,,为曹操主簿。有些恃才放旷,屡犯曹操忌讳(例如,曹操说自己梦中杀人,杨修给明说了;曹操考验曹植的时候,也是杨修总帮着曹植通过等等),后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等几个罪名杀害!

Ⅵ 三国里,杨修到底是怎么死的

杨修的死不是一次事件所造成的。曹操很器重杨修的。有一次别人送给曹操一合糕点,曹操尝过以后非常喜欢,于是给这合糕点命名为“一合酥”大家纷纷赞赏。杨修知道以后就去曹府把这合糕点取出来给大家分着吃了。曹操大怒。于是质问杨修为何要分吃他的糕点。杨修巧妙的说“丞相命名此糕点为一合酥,必是想与大家同享”曹操“何解?”杨修说“此乃一人一合酥之意”…杨修巧妙的为自己辩解了。曹操由于喜爱他就没有再质问。但是从此曹操对杨修心存妒忌。还有就是曹操出征时的“鸡肋”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杨修被曹操处死的最重要的原因。手机打字放不下了。

Ⅶ 《三国志》中杨修是怎么死的

杨修被曹操给杀害。

杨修作为杨家的嫡子,也是杨家日后的接班人,他自然接受了良好的家学教育,有着出色的才华,后来在别人的推荐之下成为了曹操手下的一个主簿,也就是一个负责后勤的文官,当时曹操经常征战,但是他各种调动都做得很好,让曹操非常满意。

而且他还是一个文学素养很高的人,曹操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大诗人了,但是说到文采,曹操对于杨修也是自愧不如,虽然杨修才华不凡,能力也不错。

而且家世背景雄厚,对于曹操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杨修的思想和曹操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他们的根本理念不同,而且杨修还参与到当时的继承人之争里面,所以曹操不得不杀了杨修。

(7)历史上杨修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杨修和曹操的关系:

曹操,毋庸置疑是三国之中最重要的主角之一,他的军事政治才能是无可否认的,同时他也是当时最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之一。

而杨修呢,他是当时有名的世家大族杨家的后人,可以说如果在三国之初杨家愿意的话他们也能够像后来的袁绍等人一样占据一方之地,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从中央入手,失去了这么一个机会。

之后杨修在朋友的推荐之下成了曹操手下的一个主簿,这也使用一个比较重要的官职,相当于是曹操的一个秘书,杨修办得不错,很得曹操的信任。

所以说曹操和杨修的关系还是非常微妙的,一方面曹操其实还是很欣赏杨修的才华的,但是另一方面两人的政治立场又是不同的。

Ⅷ 杨修到底是怎么死的

被曹操杀死的。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九年,卒时方四十四岁。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而杨氏一门家学亦颇渊源,《后汉书》记载杨震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而杨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震子杨秉“秉字叔节,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桓帝即位,以明《尚书》征入劝讲……”,秉子杨赐“……少传家学,笃志博闻。常退居隐约,教授门徒,……建宁初,灵帝当受学,诏太傅、三公选通《尚书》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三公举赐,乃侍讲于华光殿中……”,赐子杨彪“……少传家学。……熹平中,以博习旧闻,公车征拜议郎……”,是以杨氏一门,于东汉末年中的才学声名,几与孔氏世家并驾,而官爵显赫犹有过之。 杨修因为家学渊源而人又聪慧,所以当时颇有令名。(注:时常见有人将《世说新语》中“杨修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不在。杨修时为君平设。有果杨梅,君平以示修:此实君家果。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也。”一则中的杨修误为此杨修,实则非也,《启颜录》之记载明言此杨修为“晋杨修”,而孔君平也是晋人,事颇明,是以两个杨修非是一人),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又任丞相府主簿。《三国志》云“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后来于建安二十四年秋被曹操处死(杨修墓现在华山脚下的河湾村附近,今仅存墓碑一通,立于村西南魏长城遗址上),杨修死后约三个月曹操亦亡故。 《三国演义》小说中写杨修死是因为“恃才放旷”,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征汉中的时候为曹操借口“鸡肋”一事被杀。其实历史上的杨修并没有死于汉中,而且杨修的死更多的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并不是仅仅因为他所拥有的才华。 首先,我们来说说杨修死于何处以及曹操有没有在汉中因为“鸡肋”一事而杀他的问题。所谓“鸡肋”一事的确有,事见于《三国志》和《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杨彪、杨修附录,意同而言词稍异,《后汉书》中的全文如下:“修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修之几决,多有此类。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儿:‘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修所着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文中并没有说曹操因为“鸡肋”一事而杀杨修,尤其是后面有“修之几决,多有此类”一句,说明这件事只是举个例而已 ,说杨修的死,也只说“因事杀之”,则这个事可以很多“事”,不见得就是“鸡肋”一事。 按《三国志》《曹植传》中裴注云:“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则明确地说杨修是死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再查《三国志》《武帝纪》得知曹操于建安二十四年的活动如下:“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为备所杀。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夏五月,引军还长安。秋七月,以夫人卞氏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九月,相国锺繇坐西曹掾魏讽反免。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王军摩陂。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按此处记载,曹操在三月进军汉中,“夏五月”已经回长安,八、九月间自洛阳南下救曹仁,军至摩陂时关羽已破,于是在冬十月回军洛阳,此后未再复至汉中。杨修既然是死于二十四年秋,而他死后百余日曹操才亡故,按曹**于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因此杨修应该大约死于曹操救曹仁的建安二十四年九月中到十月间,至迟不会超过“冬十月”之后,所以杨修不当是为坐“鸡肋”一事而死于汉中。又因为在杨修死后,曹操曾经给杨彪写过一封信表示哀悼:“操自与足下同海内大义,足下不遗,以贤子见辅。比中国虽靖,方外未夷,今军征事大,百姓骚扰。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 关于杨修死因的猜想 一,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 二,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 儿,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及弥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见忌。 杨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时,应该说还是比较为曹操所信任的。《三国志》《曹植传》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说“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这两段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修才华出众,所以才会为曹操任以“总知外内”的主薄一职,而且“事皆称意”。如此来说,曹操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对他比较看重而且很信任的,不然就不会把这个职位交给他。 二,由“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一句可见,当时连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结他,而其中的“并”、“争”二字,又说明有很多人在巴结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见他当时地位之重要。反过来说,这个又可以证明杨修这个时候应该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关系比较密切,不然无由出现“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的情况。 在当时,曹操对曹丕和曹植两人由谁来做太子继承魏王一事是颇为犹豫的。 曹植做为一个名闻天下的才子,或许更对杨修的胃口,而曹植这个时候“特见宠爱”又兼主动示好,杨修遂顺水推舟加入曹植一方,参与了这次残酷的夺嫡之争 但是,曹植和曹丕在文学才华上虽然是曹植占优,可在政治和军事才能上应该说曹丕要胜一筹,而且两人身边智囊集团的构成也不一样。曹丕的智囊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晋书》云这四人在曹丕身边号称为四友,这四人中,司马懿、陈群的政治才能以及谋略应该说公认是汉魏谋士和大臣中的上上之选,吴质心计深沉,文才也佳,朱铄事无记载,不过他的官位是中领军,相当于现在的政委一职,应该也不会是个好相与的角色。而曹植的智囊清一色的是文士,没有什么政治和军事经验,远不如司马懿、陈群、吴质之流的老谋深算,这样在斗争中自然就差了一截。《三国志》《曹植传》裴注中就有号称“有才策”的杨修和当时仅是朝歌长的吴质在斗智中败下阵去的记载,而且还因此直接导致了曹操对曹植为人的怀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修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从之,修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吴质可谓知己知彼矣。杨修空负才名,可惜不及吴质的老谋深算,所思所行被其料中,因而反被暗算了一把,还连带了主子曹植受疑,真是有苦说不出。 这里,首先说了“终始之变”,再加上杨修“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所以杀了他。可见杨修除了因为参与了夺嫡的原因被杀以外,还有的原因就是“有才策”和“袁氏之甥”。 不过单是“有才策”,是不会被曹操杀头的。曹操手下,谋士能臣犹如过江之鲤不可胜数,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胆有谋的程昱等等,这些人军事和政治上的能力远过于杨修,却没有一个因为有才而遭曹操忌杀的。单是“袁氏之甥”也不会被杀,象庞德在马超手下就已经具勇名,他的亲哥哥又在刘备手下为官,曹操一样用他和曹仁一起对付关羽(9)可见就算有才又是袁术外甥,也不至于被杀。这第二个原因,其实是因为杨修和曹操等人的政治观点不同,所以才遭忌。曹操给杨彪的关于杨修之死的信中,更是很明显地暗示了这点:“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

Ⅸ 真实历史上杨修是怎么死的!

按照《三国演义》小说的说法,杨修死是因为“恃才放旷”,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征汉中的时候为曹操借口“鸡肋”一事被杀。
其实不然,历史上的杨修并没有死于汉中,而且杨修的死更多的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并不是仅仅因为他所拥有的才华。
杨修死的罪名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他的死因比较复杂,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政治上的两大因素。

一,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

二,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及弥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见忌。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杨修怎么死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