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包拯是怎么死的
包拯是因病去世的。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同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7月3日),病殁于开封。宋仁宗赵祯加封包公为东海郡开国侯,赠官礼部尚书,谥孝肃。
妻子董氏把包拯生前奏议底稿交付至门生张田辑录成《孝肃包公奏议》(即《包拯集》)传世,次年归葬合肥,墓志铭由同为枢密副使的骑都尉、濮阳县开国子吴奎撰写、朝奉郎、上骑都尉杨南仲书写以及甥将仕郎、守温州里安县令文勋篆盖(现存安徽省博物馆)。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1)历史上包拯是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人物贡献:
包拯对于有才干有政绩者秉公力荐,如杨邠、王鼎、王绰三人皆为范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别担任江南东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和转运判官,因任内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而有“江东三虎”之称。后受守旧权臣的忌恶,被降任知州,不得再任转运使等“监司”官。
包拯虽由守旧派人物王拱辰荐为御史,却不为政派所囿,极力主张复用三人,终于使杨邠、王鼎、王绰先后又被起用为荆湖南路转运使、河北路提点刑狱、江西路提点刑狱。
包拯在社会享有盛誉,因而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南宋时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和戏曲,元杂剧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戏如《陈州粜米》。
包拯是以龙图阁直学士(后世讹为大学士)职名任权知开封府,包拯世称包龙图。有小说《三侠五义》(评书界叫《龙图公案》)流行,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2. 北宋名臣包青天包拯是怎么死的
爱看电视剧的朋友肯定知道包青天的故事,很多影视剧中都喜欢翻演他的故事。包拯,民间一般都称之为包青天,又因为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包拯去世之后,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包拯是北宋名臣,着名大清官,断案能手,生于公元999年,去世于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包拯出生在庐阳一个官宦家庭,祖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父亲包令仪于太平兴国八年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刑部侍郎,与文彦博的父亲文洎同供职阁中,遂结为世交。值得一提的是,包拯还算是名门之后,其祖辈是楚国忠臣申包胥,包拯为申包胥的第三十五代孙。
官宦世家,家境殷实,包拯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加之兄弟三人,长兄包莹、二兄包颖均早前去世,所以父母更是对其极为重视。在严苛的教育下,包拯于天圣五年考中进士。按照当时的制度,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了,但是包拯是个孝子,硬是等到自己三十六岁父母万股之后,才正式出任天长县知县。上任不久,就因为断了一个奇案从而声名远播。
庆历元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端州出产砚台,当时端州制造的砚台,每年都要进贡给朝廷。所以不大不小算是一个肥差,此前的知府大多时候都会在进贡之时,将数目报大,从中克扣不少的烟台,赠送给当朝权贵,谋取私利。但是包拯上任之后,进贡的数目该是多少就是多少,绝不贪污一方砚台,从而成就清正的名声。嘉祐六年,任枢密副使。
此后包拯累迁监察御史,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包拯清正廉洁,尤以断案公正,善断奇案闻名百姓。据说他府衙前有一座鼓,但凡有人敲响这座大鼓,都可以直面包拯,亲自向他陈诉案情,然后包拯必定会公正断案,寻求真相,给报案人一个交待。包拯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包拯墓葬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包拯墓志铭上关于包拯的离世,是这样写的:”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为归。上遣使赐良药,辛未,遂以不起闻。
从发病到死亡,只过了十三天,是什么病情来的如此迅疾而猛烈。而且最引人注目的还有”上遣使赐良药“,赐良药不久之后便去世了。这一切的一切都给包拯的死染上了疑问,包拯真的是自然病死的吗?包拯在世之时,铁面无私,敢于直谏,故此得罪的贪官污吏绝对不少,包拯有没有可能是被杀而不是自然死亡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现代专家对包拯的遗骨进行了研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安徽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对包拯遗骨进行了研究。发现包拯遗骨中钙、铁、汞元素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铅的含量均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
这倒不一定,古代人有些时候会用朱砂来保存尸体,而朱砂就是含有大量的汞。另外也不排除包拯生前经常服用朱砂等物。亦或者是皇帝所赐灵药,有可能是古代炼药士所炼”灵丹妙药“。而这一类丹药中,通常朱砂都是所需之物。还有也不排除被毒杀的可能。
3. 历史上包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
包拯,是北宋王朝宋仁宗在位时,着名的的大臣。包拯之所以能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清正廉洁,和他的所处那个时代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看一个时代能出清官,那是因为有英明的君主。包拯一生疾恶如仇,不畏权贵,以他的性格,是很难在官场上立足的。为什么包拯能善始善终,离不开仁宗皇帝爱护和支持。君臣相知,信任有加,才成就了包拯。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九年(公元999),庐州合肥人。官宦之家,家境殷实。祖父包士通,是平民百姓,以务农为生。父亲包令仪,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后来父亲致仕返回原籍,赠太保。母宣氏,赠冯翔郡太夫人。弟兄三人。包拯为小。长兄包莹,二兄包颍均早年去世。家中只剩包拯一个独子。包拯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考中进士。这一年包拯28岁。出任今天的江西永修知县。包拯因为父母年迈,无人照料,就上奏请求在合肥附近任职。后朝廷改任包拯和州监税。包拯父母身体有病,舍不得他离开,包拯便辞官回乡,侍奉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守孝期满,包拯在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才回吏部接受调任。朝廷任命包拯为安徽天长知县。包拯上任后,公正的处理了许多积案,得到了当地老白姓的好评。
不久,包拯升任端州知州。端州出产一种名砚,是朝廷的贡品。历来官员都私拿截留,作为贿赂朝廷大臣的物品。包拯上任后,一改旧习。决不多收一块。离任时,自己用过的砚台,都造册上缴。为此,减轻了造端砚百姓的负担。庆历三年,包拯担任监察御史。他上书朝廷,反对送契丹岁币,应操练军队,加强军备。
庐州是包拯的家乡,包拯在庐州时,许多亲朋故友,仗势欺人干了许多不法之事,包拯大义灭亲,严厉执法,不徇私情,将他的一个舅舅在公堂上依法惩处,自此之后,亲旧都规矩守法。无人敢胡做非为。嘉佑七年,包拯病逝,年六十四岁。朝廷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包拯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他的一生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个仁义的皇帝可以包容他,信任他,给他可以发挥的舞台。在许多包拯这样的官员的努力下,北宋出现了近代陈演格先生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时代。
4. 包公是怎么死的
病死。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 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 。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包拯的家乡合肥建有包公祠
包拯病逝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的开封,次年由开封护丧归葬在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1973年,合肥文物部门对包公及其家族墓地进行清理,从包公墓葬中出土了包公遗骨及其墓志,同时还出土了包夫人董氏及他们的两个儿子、儿媳及长孙的遗骨。
1985年,开始动工修建包公墓园。墓园共有包氏家族的六个墓冢,按宋制修建。全称叫包孝肃公墓园,整座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位于合肥城中南的一段护城河上,人们为了纪念他,这段河也叫包河。在合肥以包河为中心命名的一个区也叫包河区,还有合肥的包河大道。
在包拯的出生地合肥肥东有以包公取名的包公镇。
包河内建有包公祠,它建于“明弘治年间。到嘉靖时,得以重修,改名“包孝肃公祠”。包公祠的迎面正厅是包公享堂。堂中的包拯端坐塑像,造型生动逼真,双目炯炯,慑人魂魄。塑像旁是一副对联:“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停车肃遗像,几人得并姓名尊。”
包河传说是包拯小时候经常在这条河边玩耍,人们在包河里种藕养鱼,包河里的藕,脆嫩无丝(私);包河里的鲫鱼,背呈黑色(铁),象征包拯一生的“铁面无私”。
包河有一个沙洲,名“香花墩”,传说是包拯少年时读书的地方。位于包公祠东边,有一口水井,井沿是黑褐色的青石,石壁内侧,是一道道被井绳勒得极深的纹道。
5. 历史上包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包拯生前无畏弹劾权臣,在他的弹劾之下,30多名官员被免职,有些人认为包拯从发病到去世才一个多星期,可能是他生前得罪太多的权臣,别人报复他。
对于包拯的死一直是个谜团,直到1973年包拯墓被发现后,包拯之死谜团被解开,他的结局也迎刃而解了,那么包拯到底怎么死的,结局又如何呢?
但是有的史学家认为防腐剂里也含砷,古人可能用来防止尸体腐烂,还有种可能是包拯生前吃过含砷的食物。那你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6. 宋朝的包拯是怎么死的
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6)历史上包拯是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个人着作
包拯有奏议十五卷, 今存《包孝肃公奏议》(《包拯集》)十卷,收入《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第427册,历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后世研究者的重视。
《包孝肃公奏议》几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折、陈表和各种各样的建议、意见,全面呈现了包拯的政治主张和他的阅世态度,尤其他关于反对增加农民负担和精兵简政的建议,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及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网络-包拯
7. 包拯是怎么死的
包拯是病死的。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孝肃”。
包拯以廉洁着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而对于有才干有政绩者,包拯则能秉公力荐。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任地方官时,包拯也善于体察民情,兴利除弊,因而颇有政绩。
8. 包公是怎么死的
包拯是病死的,包拯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1059年,担任三司使的张方平由于买了当地土豪的财产,被包拯上奏将他弹劾免官,后来由宋祁接任三司使。包拯又弹劾宋祁,宋祁被罢免以后,就由包拯以枢密直学士之职暂时担任三司使。
对此,欧阳修说:包拯弹劾两任三司使的处罚已经很重了,可是包拯又贪图肥缺来担任三司使,是不是太过分了。包拯听说了以后就待在家里,不去担任三司使,宋仁宗知道了以后不允许包拯这么做。
1061年三月,包拯升任给事中,正式担任三司使,而后宋仁宗又把包拯升为拜枢密副使。调任礼部侍郎,但是包拯拒不接受。
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工作的时候,突然得病。 到了7月3日,包拯病情严重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9. 包青天包拯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死时多大
历史记载是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9)历史上包拯是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欧阳修: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着在朝廷。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
张田:仁宗皇帝临御天下四十年,不自有其圣神明智之资,善容正人延谠议,使其谋行忠入,有补于国,卒大任以股肱者,惟孝肃包公止尔。
10. 现实历史上北宋的包拯是怎么死的
包拯最后是因病去世。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