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地名历史沿革怎么写

地名历史沿革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2-05-22 01:06:26

A. 长岭岗地名来历,地名的历史沿革

于广水
市(原
应山县
),
长岭岗
因一条绿色松树岭而得名,主要为
长岭村
地面居多。作用相当一条绿色防护带!
上世纪50年代是个小村,后来修了
徐家河水库
,有一条很长的大堤,大堤下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一个镇,下辖几个乡。

B. 五莲县的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莒、楚、鲁、齐所辖;秦汉属京东东路密州;明代分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的诸城县和莒州及所辖的日照县;清代分属沂州府莒州、日照县,青州府诸城县。
五莲地区疆域原分属莒县、日照、诸城三县所辖。据旧志记载:莒县,周为莒国,秦始置县,汉袭秦代建制。汉文帝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以莒为都,称城阳国。金置城阳州于此,后改为莒州。明撤县入州。民国改州为县。日照县,周属莒国,秦属莒县。西汉置海曲县,之后又置昆山县;东汉废昆山县,改海曲县为西海县,晋撤西海县,并入莒县。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于莒县置日照镇,金始置日照县。诸城县,周先属莒国,后分属鲁国、齐国,秦始置县,其名不详。汉置东武县、莒县,隋改名为诸城县。
上述记载表明,莒县、日照、诸城三县具有悠久的历史。五十年代发现的丹土村和东城仙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五莲地区早期属龙山文化。横亘县境北部的战国时期齐长城遗址,建于周显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
现据莒、日、诸三县旧志及有关资料,将五莲地区的历史沿革简述如下:
五莲地区古属青州。周朝为莒国的封地。民国《重修莒志》载:“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斤(今胶州市西南城子崖村附近),后迁莒。”战国时期仍属莒国。至楚简王元年(公元前431年)北伐灭莒,又为楚地,继而分别为鲁国和齐国所辖。据《竹书纪年》载:齐国筑长城,以此为界,北为齐国,南为鲁国。之后,楚考烈王再次北伐灭鲁,又分别为楚国与齐国所辖。秦朝时,属琅琊郡莒县(今五莲县境北部原属诸城县部分,秦时已置县领辖,县名已不可考)。
西汉时,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据民国《重修莒志》记载,莒县是时曾属兖州郡城阳国,待考),今五莲县境分辖于莒、海曲、昆山、东武、诸、折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折泉县”条注云:“汉侯国,后汉省。故城在今诸城县西南七十里”)六县。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改郡为国,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时昆山县废,改海曲县为西海县,境内分辖于莒、西海、东武、诸四县。
三国曹魏时期,分属徐州部城阳郡和青州部琅琊郡。时西海县撤销,并入莒县,境内由莒县、东武县、诸县分辖。
晋初,属青州部城阳郡;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青州城阳郡的莒、东武、姑幕、诸四县改属徐州部东莞郡。境内分别由莒、东武、诸三县所辖。十六国时没有专属,曾先后属石赵、慕容燕、苻秦,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又属南燕,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复归晋。
南北朝时,南朝刘宋因旧未变。北魏占据山东后,到宋文帝元嘉廿八年(公元451年),属南青州东莞郡,后属胶州东武郡,五莲地区分辖于莒、东武、诸三县。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公元549年)改东莞郡为义塘郡。到北齐时,分属南青州的义塘、东安、高密三郡。时诸县撤销,并入东武县,今县境归莒县、东武县分辖。北周改属莒州义塘郡,境内仍分辖于莒、东武二县。
隋朝初年,五莲县境分辖于徐州琅琊郡莒县(开皇三年即公元583年,改莒县为莒州;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复罢州为县)和青州高密郡东武县(开皇三年废郡,置胶州;开皇五年改为密州)。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东武县为诸城县。
唐朝属河南道密州高密郡,今县境分辖于莒县和诸城县。据民国《重修首志》记载,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莒州,下辖莒县;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撤销莒州,莒县改属密州。
五代十国归属如故。
宋初,分全国为十三道,至宋太祖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废道存路,时属京东路密州;熙宁七年 (公元1074年),属京东东路密州;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于莒县置日照镇;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日照镇与诸城县改属临海军,随废,日照镇仍并入莒县,与诸城县同辖于密州。此时,五莲县境分辖于莒县和诸城县。
金代,升日照镇为日照县。时莒县与日照县同属山东东路琅琊郡莒州(莒州原为城阳军,大定廿二年即公元1182年升为城阳州,廿四年改为莒州),诸城县属山东东路琅琊郡密州。五莲地区分别归莒县、日照、诸城三县所辖。
明代,据《明史·卷41》载:“莒州,洪武初,以州治,莒县省,领日照、沂水两县。”又据《山东通志·沿革》记载:“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始废密州,以(诸城)县属青州府。”时五莲县境分辖于山东布政司青州府的诸城县和莒州及其所辖的日照县。
清代顺治、康熙两朝,县境归属因旧未变。至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莒州升为直隶州,仍辖日照县。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降为散州,升沂州为府,今县境分辖于沂州府莒州、日照县,青州府诸城县。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裁府设道,地方政府改为省、道、县三级。当时,莒州改州为县,同日照县皆隶属岱南道。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改属济宁道;诸城县隶属胶东道,五莲地区仍属莒县、日照、诸城三县所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裁济宁道,置琅玡道,莒县、日照县归其所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军统一山东省,废道,县直属山东省管辖,今五莲县境隶属如故。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同年冬,莒、日、诸三县国民党政府,竞相拉队伍,“武装逃难”至五莲山区。1938年2月,日本侵略军先后占领诸城、日照、莒县三县县城。3月,中共鲁东南特委建立;秋冬,中共莒县县委、诸城县委、日照县委相继建立,并先后成立各县八路军办事处。此时,五莲山区形成三股政治力量。南部、西南部及中部山区为中共鲁东南特委及莒、日、诸三县县委活动地区;台潍公路和泰石公路沿线为日伪占领区,建立了“维持会”、“新民会”等伪管理体制;其他地区均为国民党地方游击队盘踞。当时驻五莲地区的国民党杂牌军队有十三部分之多。1943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长兰村成立(当时称日照县行政委员会)。之后,随即成立其所辖的第三区抗日民主政权(辖今五莲县境的高泽、洪凝、松柏、街头、王世疃一带)。同年6月,由于形势恶化,党的武装力量和政府机关撤出五莲山区至泰石公路以南。
1943年,八路军滨海十三团进军泰石路北,解放了五莲大部地区。同年,日北、莒北、诸城三县抗日民主政府相继建立,隶属滨北行署。其时,今五莲县境由日北、莒北、诸城、诸莒边四县分辖,并先后建立了十一个区级抗日民主政权:日北县的洪凝、街头、五莲、滨安四个区,莒北县的中至、石场、管帅三个区,诸城县的麻湾(后改为户部)、仁里、高泽三个区,诸莒边的淮河一个区。1944年诸城县增设积沟区,辖今五莲县境的牛家官庄、院西、佛堂一带。
1945年,日北县撤销,其所辖今五莲县境的洪凝、街头、五莲三个区并入藏马县。诸城县的户部区亦于同时划归藏马县管辖。
1947年5月12日召开大会宣布五莲县建立,归胶东行署滨北专署管辖。县行政区划由藏马县的户部、五莲、洪凝、街头及诸城县的常山、仁里、高泽共七个区组成。1948年增设松柏区。1949年12月莒北县撤销,其所辖之中至、管帅、淮河三个区并入五莲县。时五莲县共辖十一个区。
1950年春,滨北专署撤销,另设胶州专署,五莲县隶属胶东行署胶州专署管辖。1954年12月,莒县的石场区划归五莲县,时辖十二个区。1956年2月撤销松柏区,时辖十一个区。
1956年3月,胶州专署撤销,五莲县划归昌潍专区。同年四月,常山区划归诸城县,时五莲县辖十个区。
1958年1月撤区并乡,五莲县划为院西、许孟、高泽、坊子、街头、宋家、潮河、叩官、花崖、回头、户部、高戈庄、汪湖、张仙、管帅、于里沟、中至、学庄、洪凝、松柏、中幢、迟家庄、石场、崖前二十四个乡。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五莲县共划为洪凝、高泽、许孟、汪湖、管帅、中至、石场、于里、街头、潮河、叩官、户部、松柏十三个公社。
1965年5月,经昌滩专署同意,原十三个公社划为十六个,增加院西、山阳、王世瞳三个公社。1970年昌潍专区更名为昌潍地区,专员公署改为行政公署。
1981年改为潍坊地区,五莲县隶属未变。
1982年12月经潍坊行署批准,撤销洪凝公社,设洪凝镇。时五莲县辖十五个公社,一个镇。
1983年10月,潍坊地区行政公署撤销,更名为潍坊市,五莲县归潍坊市管辖。
1984年5月12日进行体制改革(又称乡改),撤销人民公社,除洪凝镇体制名称未变外,原潮河、许孟、管帅、街头四个公社改为镇,叩官、户部、松柏、山阳、王世疃、石场、于里、汪湖、中至、高泽、院西十一个公社改为乡,新建七宝山镇和罗圈、山庄、杜家沟、花崖(1984年9月22日改为魏家乡)、槎河五个乡。时五莲县辖十六个乡、六个镇。同年8月至12月,对农村体制进行了改革,原生产大队改称村庄,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村民委员会。
1992年底由潍坊市划归日照市管辖,现辖12处乡镇街道、632个行政村。

C. 地名的含义及沿革是指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其实不用说太多,估计你看着也烦,当然也不能说太少,那等于没说嘛。咱就言简意赅的来一小段。
地名的含义,就是说这个名字本身所代表的意思。有两点是大概是所有地名通用的:一是本地的地形,二是本地人物风俗。地名沿革指的是这个地方历史文化及背景之类,当然大半也是要和地名扯上关系的,扯不上半毛钱关系的就别管了。
拿“江西”来说,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变。江西是以地理环境而得名,但最终得“江西”之名却是经过多个朝代的首脑更名而定,这可以说是“江西”之名的沿革了。
差不多说明白了,没啥问题了把。

D. 请教北京一个地名的起源——四惠,及其历史沿革,谢谢

“四惠”是北京地区最年轻的地名之一,只有近十年的历史。确切地说,“四惠”所处的位置叫东八里庄。1999年修建东四环路时,在东八里庄西侧,也就是东四环路与通惠河交汇处的北侧修建了一座大型立交桥,并取“四环路”的“四”字和“通惠河”的“惠”字,得名“四惠桥”。后来在此设置的公交车站和地铁车站,便以“四惠”而称。

E. 武陵区的历史沿革

“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
新莽时期曾将武陵郡改为建平郡,临沅县改为监元,孱陵县改为孱陆,仍属荆州治。
东汉监元县复称临沅,孱陆复称孱陵,建平郡复称武陵郡。领十二县:临沅、汉寿[西汉索县,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更名,移荆州刺史治至此]、孱陵、零陵、充、沅陵、辰阳、酉阳、迁陵、镡成、沅南[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分临沅县南境置,即今桃源县地,故城在今鼎城区长茅岭乡古城山]、作唐(分西汉孱陵县置,今安乡县地,故城今安乡县北)。郡治临沅(即今常德市城区。此后,临沅一直为历朝郡、州、路、府治。
三国时的武陵郡,治所仍在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和鼎城区的大部),初属蜀,后属吴,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将原汉寿县改名吴寿县,又在西部分零陵、充县地设溇中县、分孱陵县地设南安县、建立天门郡,治所在溇中县(今慈利县西和大庸县地)。此时,荆州治所已由汉寿迁至湖北江陵。武陵郡所辖只有沅水流域的临沅、吴寿(辖今汉寿县西部和鼎城区东部)、龙阳(分东汉汉寿县地,辖今汉寿县东部)、沅南、沅陵、辰阳、黔阳、迁陵、镡成、酉阳、潕阳等县,而不再辖有澧水流域各县。
西晋时期,武陵郡的建置及所辖地区基本上无大变化,东吴时的吴寿县此时已恢复为汉寿县旧名。
刘宋(420—479年)时期,武陵郡所辖地区仍无大变化,只是武陵郡原隶属荆州改为隶属郢州(州治武昌县)(见《宋书·州郡志》);萧齐(479—502年)时期,武陵郡治迁往沅陵,(见《南齐书·州郡志》),萧梁(502—557年)时期,武陵郡治仍迁回临沅,并升武陵郡为武州。陈朝(557—589年)时期,析原武陵郡所属中上游地区的沅陵、辰阳、黔阳、迁陵、镡成、酉阳、潕阳设置沅陵郡;而沅水下游地区的临沅、沅南、汉寿、龙阳4县为武陵郡,郡治临沅。其间,陈太建七年(575年),曾将梁在武陵郡地区设置的武州改称沅州,下辖武陵、南义阳和南平等郡。
西汉到陈朝,武陵郡的辖区已大为缩小。此后,隋唐朗州、武陵郡、宋鼎州、元常德路、明清常德府的辖区,基本上都与陈朝武陵郡相同。
据《隋书·地理志》载,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后,废陈在武陵郡所置的沅州,改武陵郡为朗州,并临沅、汉寿、沅南为“武陵县”。是为“武陵县”设置之始。朗州辖武陵、龙阳二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将朗州更名为武陵郡。
梁开平二年(908年)升朗州为永顺军,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改为武顺军,同光元年(923年)改为武贞军,后改武平军,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升为朗州大督都府。领县三:武陵、龙阳、桥江(今益阳市沅江县地,从岳州划入朗州)。五代晚期,湖南的割据势力,马殷的后代马希萼,其部将周行逢,在帮助马氏兄弟争夺权柄的火并战争中,凭藉“武陵负江湖之险,带甲数万”于(公元956年取得胜利)。此后,周行逢控制了湖南,建立起周行逢政权(956—963年)。周行逢将首府由潭州移至朗州,这样,常德在五代后期遂成为湖南的政治中心。周行逢并在朗州城中修筑自己的府第和官署。
宋乾德二年(964年),军降团练,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州(本唐、五代朗州)改鼎州(注:“鼎州”名称的由来,据说是因武陵县境,在沅澧二水汇合处有鼎水,“昔有神鼎出乎其间”,故以名州)。政和七年仍于(鼎)州置常德军(注:常德军,是“常德”一名在历史上的最初出现。据《方舆览胜》等书记载,是沿《诗经·大雅》、《常武》诗序中:“有常德以立武事”一句而命名。)18乾道元年(1165年),升州为常德府,均以县隶焉(以武陵县为其属县)。
元、明、清时期,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常德府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总管府。常德路,领县一:武陵,州二:桃源州、龙阳州,州领县一:沅江。属湖广行省江南湖北道。
常德府,元常德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明太祖即帝位之前的公元1364年)为府,领县四:武陵、桃源、龙阳、沅江。
常德府,康熙三年(1664年)属湖南布政使司,领县四: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府治在武陵县。
《常德县志》载:中华民国二年(1913)废府,改武陵县为常德县。
1988年6月前武陵区称常德市,系1949年8月5日常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将常德县的县城析出成立。此后经过10多次区划调整,于1988年6月,更名为武陵区。

F. 历史沿革及其行政区划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全面推行郡县制,东垣(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石邑(今鹿泉市南故邑)、井陉(今井陉矿区)先后置县,属恒山郡,郡治东恒。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6年),刘邦亲率大军攻东恒,平定叛将赵利,改东恒县为真定县,治所仍在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析常山郡一部置真定国。王莽建立新朝,为标新立异,大改地名,将常山改为“井关”,真定改为“思治”。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省关县置栾城县,与石邑、真定、井陉等县皆属常山郡。

三国时期,石家庄为魏地,仍属常山郡。西晋初常山郡治从元氏迁真定(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北魏始皇三年(公元398年)迁常山郡治至安乐垒。北齐时常山郡治复迁于真定(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

隋开皇初,废郡存州,恒州辖真定、常山、井陉等县;大业初,又废州立郡。直至唐初,郡、县治所才从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移于滹沱河以北,即今正定县。

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石邑西境置鹿泉县(今鹿泉市)。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置恒州(治石邑),领石邑、真定等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恒州治所迁真定。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废石邑并入获鹿县。石邑降为镇。至晚到明朝初年,石邑镇已不复存在,仅留下该镇一头的一个村落——镇头,至清代,“镇头”传为“振头”,又称“枕头”。

自隋开皇三年至宋开宝六年,振头作为石邑县治和恒州州治前后达390年之久。

唐宋以后,真定、石邑两县治所先后北迁、西移,但今石家庄市区基本上仍属获鹿、真定(正定)两县地。

明代,石家庄是一个小村。20世纪初,石家庄村的面积不足0.10平方千米,仅有200户人家、600余口人。

1903年和1907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先后在石家庄建站,从此石家庄商贾云集,日臻繁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6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命令直隶省建立“石家庄市”,以“石家庄为其区域”,实行市自治制;8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又以1273号指令批准将石(家)庄、休门合并,取首尾各一字,更名为石门市,组建石门市政公所,筹建市制。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京民国政府通令全国,取消所有市政公所,废除原来的“市自治制”。至此,建市工作遂告搁浅。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0日,日本军侵占石门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15日,组建了伪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7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以秘字第1027号指令,正式批准设立石门市,11月13日,举行庆祝大会;同年,伪河北省公署民统字第5369号训令拟定市区范围:东至北宋、尖岭,西至大马村、大郭村、西王村、大谈村、西岗头,南至五里庄、塔谈村、塔冢、东王村,北至大安舍、赵陵铺、董家庄、西古城、东古城。民国三十年(1941年)3月8日,又划入正定、获鹿一部分村庄,加上原东北栗村、西北栗村等村,共计69个村庄,全市面积为121.80平方千米,人口为166733人。石门市共分6个区,第一、二区为市内区,余为郊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12日,石门市解放;12月26日,石门市更名为石家庄市,划为8个区,市内原一、二区分为4个区,郊区4个区不变。即第一区:京广铁路以西,中山路以北;第二区:京广铁路以西,中山路以南(含中山路);第三区:京广铁路以东,解放路以南;第四区:京广铁路以东,解放路以北(含解放路);第五区:即原第三区;第六区:即原第四区;第七区:即原第五区;第八区:即原第六区。1948年9月26日,石家庄市改属华北人民政府领导,为省辖市。

1950年6月27日,建立井陉矿区(辖39个村),划归石家庄市;8月22日,将郊区4个区合为两个区,即原五、八区合为新五区;原六、七区合为新六区。

1953年12月21日,郊区两个区合为一个郊区,后又改称振头区。

1955年1月14日,石家庄市第一区改称新华区,第二区改称永安区,第三区改称东华区,第四区改称和平区。

1956年4月30日,市内五个区改为3个区,即京广铁路以西原新华、永安两区合为桥西区;京广铁路以东原东华、和平两区合为桥东区;建设大街以东(含建设大街)为长安区。

1958年4月28日,石家庄市由省辖市改为专辖市;8月,郊区成立“卫星”、“红星”、“东风”3个人民公社,直接归市领导,同时撤销振头区建制;随后,在3个人民公社的基础上,又从正定县、栾城县、获鹿县划入50个村庄,分别纳入3个公社,实行乡、社合一,使郊区范围空前扩大;10月,市内建立“桥西”、“桥东”、“长安”3个人民公社,公社和区政府实行政、社合一,一套机构,两个牌子;11月11日,井陉县、获鹿县两县并为井陉县,划归石家庄市,矿区撤销并入井陉县。

1959年1月24日,撤销井陉县,划分两个市辖区,即:石家庄市井陉区(区人民委员会设在微水)和石家庄市获鹿区(区人民委员会设在获鹿城关)。

1960年3月1日,石家庄专员公署与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合署办公,称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5月10日,石家庄专员公署撤销,原石家庄专员公署所辖的正定(含灵寿)、新乐(含行唐)、藁城(含无极、栾城)、深县(含安平)、束鹿(含晋县、深泽)、衡水(含武邑、枣强、冀县)、宁晋(含新河、赵县)、元氏(含高邑)、平山(含建屏)9个县划归石家庄市。石家庄市改为省辖市;5月26日,设立井陉县,将石家庄市原井陉、获鹿两区划入,同时,将并入井陉县的井陉矿区分出,与井陉矿务局合并成立井陉煤矿人民公社(政企合一),直属石家庄市;6月30日,获鹿又从井陉县分出,划归市桥西区。

1961年4月28日,石家庄专区与石家庄市分设,石家庄市改为专辖市,原由专署划归市辖各县,又划归专署;12月30日,以京广铁路为界,建立两个郊区,即东郊区和西郊区。

1963年,矿区与矿务局政企分设,重新成立井陉矿区。

1964年1月11日,缩小郊区、矿区,西郊区保留54个村,东郊区保留32个村,矿区保留28个村,同年末,东、西郊区又合并为一个郊区。

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省会从保定市迁至石家庄市。

1978年3月11日,石家庄市改为省辖市。

1979年,红卫区改称桥西区。

1983年11月,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所辖的获鹿、井陉两县划归石家庄市。

1986年4月,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所辖的正定、栾城两县划归石家庄市。

1990年,石家庄市辖桥东、桥西、新华、长安、郊区、矿区6个区和井陉县、获鹿县、正定县、栾城县4个县,计33个街道办事处,29个镇,69个乡。

1993年8月,原石家庄地、市合并为石家庄市。几经历史变革,全市现下辖6区、5市(县级市)、12县,分别为新华区、桥西区、桥东区、长安区、裕华区、井陉矿区;新乐市、鹿泉市、藁城市、晋州市、辛集市;正定县、栾城县、行唐县、灵寿县、平山县、井陉县、赞皇县、高邑县、元氏县、赵县、深泽县和无极县。

G. 梅山镇的历史沿革

“梅山”地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芸溪南畔与康美交界的杨梅山,故以山得名;一说站在杨梅山上向西北俯瞰,见其形似五瓣梅花,芙蓉村中一小山,宛如梅蕊。古时因境内一溪的两岸盛开艳丽的芙蓉花,故该溪称芙蓉溪,梅山亦称芙蓉(方言谐音“浮墙”)。梅山开发于晋代,兴盛于唐代。唐宋以来,芸溪之畔的芸尾街,乃泉州至永春等地航运货物集散地,是古代梅山经济贸易中心。宋为怀德乡民寿里。元、明、清为十六都。民国17年置梅山乡,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第三区、第二区。
解放初属第七区。1956年在梅山设梅山区,辖今梅山、罗东、乐峰、九都、向阳一带。1958年在梅山设火箭公社(年底更名为梅山公社)。1959年析出九都公社。1961年置梅山区,辖今梅山、罗东、乐峰一带。1965年析出罗东公社,成立梅山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改镇。1997年,面积59平方千米,人口5.7万,辖鼎诚、格内、埔仔、丰溪、明新、竞丰、灯埔、灯光、东埯、诗溪、水口、璞山(林坂)、芸塘、新兰、蓉中、蓉溪、梅峰、演园18个村委会及梅山居委会。

H. 中国地名委员会的历史沿革

197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地名委员会,王大钧任主任委员。中国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由国家测绘总局代管。
1978年9月,国务院批转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总局、外交部、中国地名委员会“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
1983年4月24日,中国地名委员会受权经新华社公布了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4月25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载“中国地名委员会受权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共287个。7月,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批转中国地名委员会等单位《关于加速进行中国沿海岛礁地名普查及地名标准化工作的报告》。
1984年12月,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局颁发《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
1986年4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叶如棠兼任中国地名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8年8月,民政部、中国地名委员会发出《关于开展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工作的通知》。

I. 地名溯源怎么写

先写地理位置,再写历史沿革,最后写地名由来。
地名就是地方的名字。溯源的意思是往上游寻找发源新地方,比喻向上寻求历史根源。溯源最早也是1997年欧盟为应对“疯牛病”问题而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J. 济南的历史沿革

济南历史悠久,是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区域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城子崖,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有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隋代大佛(位于历城区大佛村,凿山而成,建于隋代,为山东第一大佛)。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谭人所作讽刺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济南的文献。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舜(约公元前22世纪)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历山即济南市历下区南部的千佛山。所以市内还散落有各种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华路”、“舜耕山”等。
进入奴隶社会的商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在城子崖一带,建立了谭国。商代末期帝乙、帝辛(纣)克东夷时甲骨文卜辞中的“泺(luò)”字即代表今日的趵突泉,从而把济南泉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溯至3552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
西周建国后,行分封制,济南地区属齐国。此时,谭国仍继续存在。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收有谭国一位大夫所作的讽刺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有关济南的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济南属齐国,济南为齐国之泺邑。随后,齐国又把泺邑改为历下,其时着名的齐晋之战,即发生在今济南市南部马鞍山一带。
秦: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郡县制。今济南市区地属济北郡,称历下邑。
2100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史记》)。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设立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济南郡治设于东平陵(今章丘市平陵城)。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济南郡置济南国,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济南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长清区、章丘、济阳以及滨州市邹平县等市县。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济南王刘辟光谋反被诛,国除为郡。西晋永嘉中,移治历城县(今济南市区)。
东汉,为济南国。灵帝时,曹操任济南相,政绩颇着。
魏晋南北朝时期,济南多处于战乱之中。晋永嘉(307~312年)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自此,历城便成为济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南朝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于济南郡侨治冀州,北魏皇兴元年(467年)复名齐郡。
隋朝开皇三年废郡,改济南郡为齐州,辖历城等10县,治所仍在历城。大业初复置齐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齐郡为齐州,次年置总管府。贞观元年(627年)撤总管府,贞观七年又置总督府。天宝年间先后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齐州。
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中国为15路,济南属京东路,为齐州(《宋史》)。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禹城、章丘、长清、临邑5县,治所设历城,为府治之始。被称为“文学之国”(济南二安)、“富饶之地”,为中国赋税最多的地区之一。
金仍置济南府,属山东东路,领历城、临邑、齐河、章丘、禹城、长清、济阳7县。此时,在城北开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济南成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对后世本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元初改为济南路,属元王朝的“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领历城、章丘、邹平、济阳4县及棣、滨2州,棣州治厌次(今惠民县),辖厌次、商河、阳信、无棣4县;滨州治渤海(今滨州市),辖渤海、利津、沾化3县。
金元之际,济南仍是文化繁荣之乡。文学家元好问曾写下“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济南人”等颂扬之词。
明初仍为济南府,属山东布政使司(简称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省治由青州移治济南,济南遂成为山东首府,是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按察使司驻地。
清仍置济南府,雍正二年(1724年)由济南府析出泰安、武定、滨州3州升为直隶州,新泰、莱芜、长清,阳信、海丰、乐陵,商河、利津、沾化、蒲台10县分属3州。光绪年间,济南府仍辖有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陵县、德平、平原15个县及德州。明清以来,济南府一直为山东的治所所在地。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涌入中国,宰割掠夺,济南亦未幸免。1904年,济南自开商端口。城市区域随之扩大,工商各业有长足发展。1911年末,津浦铁路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济南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府为道,济南初属岱北道,1914年改称济南道。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国内建立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之一。
1928年5月3日,日军在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屠杀济南人民1.2万,每年这一天,济南在济南市范围内,包括各区县,都要拉响防空警报,以示纪念。
1938年,日军侵占济南后,划为11个区,称城内东区、城内西区、城外东区、城外西区、商端口东区、商端口西区、商端口中区、东乡区、南乡区、西乡区、北乡区。1945年日本投降后,仍为11个区,总面积177.62平方千米。
1945年6月何思源秘密入鲁,并在9月1日返回济南。何思源返回济南后,先是把远在阜阳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机关迁回济南,接收了国民党控制下的山东日伪政权。
1948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济南,设立济南特别市。 新华社在10月24日播发了济南战役的战果: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 。美联社对此评论:“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
1949年5月改为济南市。下辖第一至第十一共11个区。1950年改为市区6个、郊区5个。1951年4月17日,撤销直属乡,设立郊六区。1954年合并调整为市、郊各5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山东省人民政府、政协山东省委员会、济南军区和山东省军区机关、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均设驻于济南,济南继续保持着山东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
1991年,设立国家级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4年2月,济南被确定为副省级城市。

阅读全文

与地名历史沿革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