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怎么解决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怎么解决

发布时间:2022-05-22 07:16:45

㈠ 中国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发生在何时最后解决了吗如何解决呢

通货膨胀以及通货紧缩,都是一种经济发展不良的表现,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影响,弄得人心惶惶,比如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人尽皆知的美国经济大危机。后来演变成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


当年的形势很复杂,国库一度处于空虚的状态,国民政府见财政紧张,不得不大量发行足够的货币来弥补,但是这一弥补,仿佛是坠入了无底洞一般。钱越来越不值钱,到45年时,法币的供应远远超过了市场所需,且高达400倍,重庆的物价也一飞冲天,是战前物价的1700倍,国民政府的货币过度发行竟活生生地将大量的法币变为了一堆堆废纸!百姓们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生活负担急剧增加。明明在战争前能维持一年生计的钱,在如今却只能买一个鸡蛋,生活是何其悲惨。

㈡ 1948年通货膨胀怎么解决的

1948年通货膨胀国民政府进行了币制改革,不过收效甚微,这些纸币最后也只能成为废纸,只等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所改善。

1940年,国民政府发行更多的货币来弥补财政不足,到了1945年,法币的发行数量竟然超过了市场需求的400倍,就拿重庆来说,重庆战时的物价达到了战前的1700倍,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就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重庆物价涨了一千多倍。就像我们历史课本上写的,战前能买一头牛,然后就只能买两个鸡蛋。

相关信息:

后来战争加剧,国民政府就开始加大印钞力度,刚开始货币面值是500元,后来就是1000块,10000块,大额纸币开始面世。到了1947年,甚至连菜农都不愿意收500块钱以下的小钞票了。当时也没有电子货币,你买菜的时候就得拿一斤钞票换一斤菜。到后面菜农都不收了。

在1948年的时候,上海的物价指数已经达到了战前的571万倍,简单的来说,当你提着一大麻袋的钞票去商店买米,可能连一斤米都买不到。还有一个例子很有趣。1948年3月11日一个烧饼取2000块,不过,3月13日涨到了5000块,再过了四天,你拿一张一千块的纸币给乞丐,他都不屑一顾。

㈢ 我想找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要怎么找,从80年代开始

1、1979年1980年的通货膨胀:这个期间出现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经过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后经济恢复较快,工农业生产出现了上升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农业实现了连年大丰收。同时为了调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在改革的第一年,国家首先提高了过低的农付产品收购价格和8类付食品的销售价格,放开了小商品价格,客观上增加了财政支出,财政连手出现赤字;第二,为了调整过去压低消费水平的情况,适当提高广大群众的收入水平,积极扩大就业,扩大了社会需求;第三,1979年以来新建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技术新,投资大,这些在建项目不能马上完工。这就导致了1980年明显的物价上涨,零售物价指数高达6%。为了抑制物价继续上涨,克服面临的通货膨胀,在适当紧缩需求的同时,重点从改善商品供给入手。压缩了基建规模,减少了财政赤字,控制了贷币发行,同时着重改善供给。就是在国民经济计划和信贷计划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增加贷款支持日用消费品生产,增加农产生产资料和农村建筑材料的产量,加强重工业服务方向结构的调整,通过调整,既搞活了经济,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又基本上控制了贷币供应量过剩的问题。
2、1984年1989年的通货膨胀:这次通货膨胀较为严重,1984年物价开始上涨形成基建投资、消费基金和信贷规模严重失控。1985年和1987年被迫采取全面紧缩的宏观政策,但是在物价上涨刚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又放开了贷币发行的闸门,这一放便不可收拾,1988年1989年物价上涨猛增到18.5%和17.8%,1988年,银行现金净投放高达679亿,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下降,商品市场出现抢购风潮。这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持续“过热”增长与物价改革不适当的宣传造成的。1984年199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24120亿元,占同期国民收入34.9%,年均增长率为18.5%,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近一倍,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导致了银行贷款的猛增和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1984年1990年现金发行,贷款数量平均每年递增26.6%和23.8%,而同期的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平均为9.3%和9.5%。1984年1990年财政累计赤字高达575.6亿元。信用膨胀使社会总需求不正常扩大,而且巨额财政赤字使政府大量向银行透支和借款,进一步推动了物价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在投资需求膨胀的同时,也出现了消费需求膨胀,1984年1990年,职工工资总额平均每年增长17.9%,在个人消费基金增长的同时,集团消费也大幅度增加,1984年1990年间,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平均每年增长18.8%,消费需求膨胀。1985年我国实行了全面紧缩的贷币政策,以后又相继采取了“紧中有松”,“紧中求活”等政策措施,1989年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实行紧缩的贷币政策与紧缩的财政政策,使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3、1993年下半年1997年的通货膨胀:1993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过热,零售物价水平上升13、4%,1994年零售物价指数竟高达21.4%,成为历史上最高的物价涨幅,1995年以来,在行政限价和财政补贴的情况下,上半年零售价格指数仍为113.3%。下面对其特点、成因及治理进行分析:
(1)通货膨胀的特点:、物价上涨的时序呈现结构性。1993年下半年出现的通货膨胀与1984年1989年期间出现的种类价格同时全面上涨不同,表现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1994年主要表现为付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影响总量不平衡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压总量与总需求已经很难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而1984年1989年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投资消费需求双向膨胀,只要控制总需求通货膨胀很快得到抑制。1995年以来,通货膨胀出现了一边压需求,一边日用品,食品价格上涨,结构性矛盾与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等深层次矛盾突出。、居民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承受能力逐步增强,没有出现盲目抢购商品风潮,居民能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支出,有选择性地购买商品。
(2)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工资奖金增长过快,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由于工资的刚性,生活资料价格由于通货膨胀上涨,导致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也不断上涨。第二,能源、原材料、交通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加工企业产品成本上涨。上涨了价格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再投入生产,反过来又推动产品价格上涨,这样周而复始,循环推动,形成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第三,税制改革加重了部分企业部分产品税务负担,提高了企业与部分产品的成本费用;第四,汇率并轨导致进口产品成本上升,进而推动物价水平上涨。、需求过度膨胀,贷币超量发行。

㈣ 如果出现通货膨胀,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

大家好,我是老徐,一个在努力奋斗的金融民工,请大家关注我,共同探讨财经问题!

所谓的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于市场中的货币数量超过了实际的需求量,使得物价出现上涨。通货膨胀有几个特征,一个是物价上涨,其中是商品价格普遍上涨;还有一个特征是老百姓的工资上涨速度比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手头的钱越来越不值钱。

通货膨胀对于我们手头现金的侵蚀就像温水煮青蛙,一点点在进攻,强度又不是很明显,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我们一定要随时做好抵御通货膨胀的准备,因为它每天都在吞噬我们资金的价值。

㈤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哪一次是怎样解决的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中国民国时期的法币通货膨胀,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制度。1939年以前,通货膨胀速度较为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解放全中国及百废待兴,导致人民币财政性发行和生产性发行双向推进,通货膨胀严重,物价剧烈波动。政府采取临时应急与长效治理相结合,经济手段、行政干预双管齐下,金融、财政政策同时跟进,标本兼治的方略,全力平抑物价,在短时间内成功治理了持续达13年之久的通货膨胀顽症,为人民生活安定和国民经济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创造了经济奇迹。

㈥ 历史上,极其严重的通货膨胀是怎么解决的

一般最终都是通过财政紧缩,发行国债。个别极端做法发动战争,转移人民的视线,靠海外殖民掠夺。还有是政府倒台,社会各个领域重新资源分配,财富分流。

㈦ 古代王朝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做出过哪些努力

通货膨胀是从古至今每一个朝代都经常发生的经济问题。但每一个朝代处理通货膨胀的方法都是统一币制,积极发展生产,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并且让百姓们轻徭薄赋。


但这里不得不提的一点是从汉武帝开始到清朝末,中国古代抑制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都受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虽然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前期的生产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在中国古代后期严重影响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速度。


㈧ 中国90年代两次高通货膨胀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从九十年代初到现在中国经历过两次通货膨胀:
第一次是1994-1996年:
原因是:由于房地产热及由此刺激起来的国内需求迅速膨胀,吸纳了大量国内资金及资源,使中国经济再度转为内需主导,从而诱发了1994-1996年的高速通货膨胀。
根源:这种高通货膨胀率发生的根源,是泡沫经济。
类型:1993-1996年中国经历的通货膨胀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比较典型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1994年物价上涨率一度曾达到27.4%
第二次是2003年至今:
表现:自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占丹沪草疚禺狡碴挟厂锚GDP的比重是连年下降的,由2003年的2.4%降到2007年的0.8%,而贸易盈余是连年上升的,贸易盈余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1.5%,上升到8.1%。贸易盈余的大幅上升,政府赤字减少,表明目前中国实际上仍存在着消费与投资内需不足的现象。
趋势:大约到2008年下半年以后,短期供给冲击将会逐渐减弱,物价上涨率将会有所回落。虽然短期供给冲击只会引起物价波动,不一定引发通货膨胀。然而,从目前的物价形势看,这并不排除由短期供给波动引起的局部价格上涨,向通货膨胀方向演化。这种演化力量主要来自于长期因素。

㈨ 过去中国通货膨胀怎么解决的

首先看原因再讲方法:
一、市场经济中人们追求利润的本质决定的。
1 人们为了追求利润,不断扩大规模。规模越大成本越低,销量越多,竞争力越强。
2 第一点是只从单一的企业来说的。如果所有的企业都扩大规模,则企业抢购原材料、工人会造成物价持续上涨。
第一点是可通过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来抑制人们的投资冲动。
二、战争与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供给减少。
第二点,中国应尽量避免战争。大兴水利与基础设施建设来应对。
三、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当于大量发行纸币来压低美元汇率刺激美国的就业与出口。这大大的驱赶避险资金卖出美元买进资源,从而资源类的原材料大大的上涨,形成物价上涨。
第三点,是最难的,因为中国没办法控制美国的国家政策,美国想制造通货膨胀我们没办法,但我们要做好我们自己的事:
1 尽可能的减少持有美元国债,减少美元贬值损失。包括:
(1)买进(买技术 买人才 买资源 派遣人员出国学习)。
(2)减少出口税收补贴。改为对国内的减税。减少出口的同时可刺激国内的消费。
国内生产的产品卖到国外去,价格比国内的便宜很多,质量比国内的高很多,这个是非常畸形的经济。
2 发展多元的贸易,尤其是与金砖国家的贸易,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
3 大力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促进科技的发展,减少对初级与低级产品的依赖。

其实美国如果真出事对中国也是好事,他们的资源与技术才会出售,不出事就不卖给中国。这一点是不知道美国人生得贱还是中国人在美国人那里没面子。
希望采纳

㈩ 我国近二十年来通货膨胀发生的年份,持续时间及解决办法。

以下的文章应该能够帮你解答你的问题和疑惑,希望对你有用

1984-1997我国通货膨胀下的货币政策概况分析
在中国渐进式性的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经济改革的本质是要建立一个主要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经济改革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治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经济改革是否可以继续下去。在我国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不断出现且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总体保持了健康良好的发展势态,其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关于通货膨胀目前我国学者的主要定义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过多,货币发行量超过了货币需求量;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同量的货币现在的购买量小于过去;通货膨胀就是物价总水平上涨或持续一段时间的上涨,物价的上升部分超过了物价的下降部分,或物价只有上升部分而没有下降部分。其中,对于我国在1984~1997阶段的通货膨胀,笔者认为定义中的前两种较适用。当时货币政策的调控工具主要集中于货币数量这一基本指标,对通货膨胀治理有着重大作用。本文历史地回顾当代中国的货币政策,试图说明货币政策的实行是如何调节通货膨胀的,对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我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来进行研究分析:

一、1984~1986年的货币政策分析

1.1984~1986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反通货膨胀。

在当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经济从1982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经过连续两年多的扩张,1984年第四季度,我国的经济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过热势头。为了满足高速经济的发展,弥补财政的较大赤字,中央的货币开始超量发行,1984年末流通中的现金达到792.1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9.5%,使得通货膨胀直线上升,致使1984年10月中旬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了第一次“抢购风潮”。1984年第四季度的零售总额为944亿元,比1983年同期上涨28.8%。为了防止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央行开始实施以平衡信贷、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这次货币政策的实施,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一个标志,由行政命令转变为宏观调控,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程度不高,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不完善,因而货币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2. 1984~1986年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

我们可以通过这几年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1984~1986年中国货币供应增长率

年份
1984
1985
1986

M0

M1

M2
49.5

34.4

29.7
24.7

12.0

25.9
23.3

42.0

29.3

表1 注:M0,M1, M2所对应数据均为本年度对上年度货币增长率

这次经济过热,主要是由于信贷失控和货币投放过度造成的。此阶段为经济扩张阶段,可以看到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增长率明显的要高于其它年份,如1984年的货币发行量为262.3亿元,比上年增长49.5%。针对1984年的经济过热,中央银行于1985年开始收缩货币供给,M0削减为195.7亿元,货币供应增长率降至24.7%,1986年又降至23.3%。事实上,1984年的货币过度投放主要是由当年全国信贷计划会议提出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决议后,引发各商业银行纷纷抢贷的结果。但除抢贷外,各种政府的行政命令贷款也是当时计划外贷款形式之一,计划信贷的突破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同时,价格改革对货币量的投放过度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价格改革是一个英明的举措,但却形成了当时的“双轨”价格体制的局面。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作为两种不同的价格是由两种相互冲突的力量形成的:行政权利和市场机制。双价格体制下,政府要给企业一定的货币量,对企业进行货币补贴,但补贴的多少政府官员有着重要的发言权,企业的工作重点不是加强市场竞争能力,而是加强和政府的联系。对企业补贴增加,货币的投放量则必然要增加。我国的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双轨制弊大于利。当时的双轨制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3. 1984~1986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贷款规模指令性计划。

1985年:政府动用国家外汇储备缩小购买力缺口,回笼货币;严格限制信贷规模,调整银行贷款利率,压缩对固定资产投资需求;限期收回1984年第四季度超额发放的贷款。1986年开始实施“稳中求松”的货币政策:取消了中国人民银行对各专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指标,允许各专业银行根据实际需求和可能决定贷款规模;中国人民银行在信贷安排资金的基础上,在发放50亿元贷款给各专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其下属各地分行,动用超额准备金发放贷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1987~1991年的货币政策分析

1.1987~1991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反通货膨胀。

针对1986年出现的通货膨胀,央行着手制定相关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但是此轮货币政策的制定是不成功的。1987~1988年又是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政府赤字问题,货币连年超经济发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为21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6.7%。由于货币的超量发行,市场货币的流通量剧增,引发了物价的猛烈上涨,货币贬值。同年5月政府宣布物价补贴由暗补转为明补[2],6月份政府一再表示要下决心克服价格改革的障碍,7月份政府尝试着开放了名牌烟酒的价格。这一系列措施加剧了居民的不确定性心理预期,引发了1988年8月中旬的抢购风潮和挤兑银行存款的现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上涨20.3%,8月份银行存款减少了26亿元,官方宣布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8.5%。为了整顿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对经济实行全面的“治理整顿”,其措施之严厉堪称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2. 1987~1991年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利率调整。

与1984~1986年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稍有不同,在1988年第四季度,银行系统推出将存款收益与通货膨胀率挂钩的指数计划即“定期存款保值措施”,迅速阻止银行的挤兑情况,1988年第四季度三年期的存款利率为9.71,1989年一季度调整为13.14。我们还是通过表2的数据来进行具体分析:

1987~1991年中国货币供应增长率

年份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M0

M1

M2
19.4

20.4

24.2
46.7

21.6

21.0
9.8

5.7

18.3
12.8

19.7

28.0
20.2

23.6

26.5

1988年发放的贷款总额上升了28.6%,M0发行量为679.5亿元,比上年增长46.7%,1988年的货币投放主要是上年年终各商业银行突击放贷的结果。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中央银行从1988年第四季度起推行了以紧缩为重点的“治理整顿”措施,1989年贷款总额下降了3.5%,货币供应量比上年减少了470亿元,货币供应增长率降至9.8%。虽然此次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于通货膨胀的治理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但是过于严厉的货币政策却直接导致了1989年和1990年经济增长的低迷状态。

3. 1987~1991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贷款规模指令性计划。

具体货币政策为:1987~1988年8月的经济扩张阶段,实施的是“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货币政策;1988年9月~1990年的经济收缩阶段,实施的是先紧缩后放松的货币政策;1991年,经济恢复到了低通胀下的快速增长路径,货币政策取得了预期的效果。1987~1988年:政府改进中央银行信贷管理体制,采取信贷规模控制办法,要求各专业银行进行企业化改革,自求资金平衡;强化中央银行对贷款的季节控制,将贷款控制权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1987年8月,当意识到货币不稳定而使通货膨胀开始攀升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贷款总量和货币发行的带有紧缩特征的控制目标;1988年起进一步确立“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货币政策,在限制货币信贷规模的前提下,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正确引导资金流通。1988年9月开始紧缩银根:加强货币信贷的计划管理,建立起全社会信贷监控制度;对信贷实行“限额管理,以存定贷”的办法,根据存款比例来确定信贷规模;对贷款限额实行“全年亮底、按季控制、适度调节”的办法,保证贷款用于生产性建设;加强信贷结构调节,保证重点生产,对一般性贷款进行压缩;抬高贷款利率,减轻通货膨胀压力。1989年9月起: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和银行的信贷规模;下调利率,对国家的重点项目建设实行优惠利率的政策倾斜;放宽贷款规模限制,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至1991年底,亏损的国有企业所积累的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务达2000亿,政府对国有部门投放了350亿元人民币直接对国有大中企业发放“启动贷款”和“安定团结贷款”,保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正常运营。我们可以看出,此次货币政策的调节具有剧烈性,不持续性,对经济的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1992~1997年的货币政策分析

1.1992~1997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反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的经济经历了1990~1992年三年的低通货膨胀期,中国的经济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开始活跃。到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中央政府于1993年夏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朱镕基总理亲自任人民银行的行长。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金融纪律;使国有银行与其隶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分离;所有专业银行必须立即取消计划外贷款;限制地区间贷款;派出工作组到各省检查执行情况等等。与此同时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兑美元比率由1:5.64骤然下降到1:8.27,国际收支恶化。由于国内巨大的需求压力,在高涨的投资需求下,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超常增长,使得通货膨胀全面爆发。在当时经济过热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抑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平衡。

2.1992~1997年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

1988年的货币投放过度是上年年终各商业银行突击放贷的结果,而1992和1993年却是当时的房地产和股票投机热潮各商业银行大量拆借资金而出现信贷失控的结果。我们通过表3来分析:

1992~1997年中国货币供应增长率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M0

M1

M2
36.4

38.2

31.3
35.3

21.6

24.0
24.3

7.3

49.0
8.2

22.4

29.4
11.6

18.9

25.3
15.6

22.1

19.6

在经济的收缩阶段,紧缩的货币政策反映到中间目标上就是压缩贷款规模和降低货币供应增长率。由于1992~1993年我国经济中出现的严重的泡沫现象(例:海南发展银行被并购)和高通货膨胀率以及潜在的金融风险,中央从1993年夏开始实施“软着陆”的攻关调控,在货币政策方面出台了13条压缩银行信贷规模的措施,使新增货币供应量M0从1993年的1528.7亿减少到1994年的1423.9亿和1995年的596.8亿。由于这次调控吸取了以前货币紧缩过度造成经济过冷的教训,这个货币政策的实施中一直遵循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但是实际上还是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信贷状况的收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综合信贷的平衡;限制地区间的信贷大大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紧缩措施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非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影响不大;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出现巨大差额,1993年夏沿海专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为10%~16%,而市场利率却达到20%~35%。3

3. 1992~1997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贷款规模指令性计划+货币供应量。

我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存在大量的违规现象,1993年7月虽着手整顿,但拆借的势头未减。1993年8月15日央行勒令所有专业银行检查自己向非金融机构的同业放款,以便收回非法贷款;将专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与商业性贷款分离出来。1994年:严格控制货币供应增长速度;继续实行贷款规模限制;停止发放政府赤字融资信贷;中央银行采用掉期交易的来“对冲”由于外汇占款所引起的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完善市场经济运作的货币政策工具。1995年:控制现金和信贷规模的增长;提高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和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实行保值储蓄;推广商业票据;禁止地方政府对银行施加政策性贷款压力。1996年:我国正式将货币供应量确定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加大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就可间接控制狭义和广义货币数量;运用本外币进行对冲操作;改变行政干预方式,注重运用信贷规模管理最为达到国家重点产业发展和地区发展目标的手段;在上海建立全国性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完善国债回购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推进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1997年货币政策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

四、小结

自1984年以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成功之处,也有失灵之处。缘于我国金融市场得不发达、不完善,具体说来,1984~1997年间的货币政策选择贷款规模和以M0为主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它们不仅简单易测,而且具有较强的直接操控性。因为我国中央银行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时都并非有效,相反中央银行运用旧的信贷控制方法(主要是行政命令),却往往很有效,把直接操控性强的指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于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十分有效的,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改革之后,市场一直是何等的脆弱。还必须要指出的事,由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制度分割以及银行的制度局限,致使1984~1997年间的货币政策表现出了在过度投放货币与过度紧缩货币供应之间大幅摇摆的特征,也由此导致了中国经济运行常陷入“一放就热”—“一热就收”—“一收就冷”的循环怪圈。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怎么解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