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名词解释怎么背

历史名词解释怎么背

发布时间:2022-05-22 17:33:36

① 历史考研的名词解释,如何取得好成绩

我介绍一下自己的学历史的方法,你认为合适就采纳。
1--目录很重要,把目录和年代配合运用: 在目录旁标上年代并划分好时代,把一些重要信息简化写在旁边。现以高中中国古代史(截至1840年)为例:通过目录可将全书划分为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青铜时代(奴隶社会),封建时代(里面有可划分几个不同时期)。例如在青铜时代商朝那一章目录写下几个字“司母戊,殉葬制,迁都,纣王”等。当你打开目录看到这几个字时就会联想到商朝的政治经济制度,礼仪丧葬制度,国家领土及周边势力状况和商灭亡原因等等。再例如在周朝那一章目录标上(1046-771,770--476,475--221),看到1046-771就知道是西周(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马上就出来),看到770--476(春秋时期)和475--221(战国时期)就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开始形成和建立时期,社会风气(百家争鸣)和变革(商鞅变法)等等内容。---其实,看书前先看目录并在上面标记出一些重要年代,透过目录大体上可以了解书本的大部分内容。 看完每一章后再回到目录回忆那一章的内容,那一章80%的内容基本可以记下了,多看2到3遍,不用死背那么辛苦。
2--对比学习法 例拿秦朝和隋朝对比就会发现:A--两个朝代都是经历长时间的分裂战乱后统一的(由此联想到统一的原因))且两重统一时间都短。B--两个朝代都有有利于后世发展的政治经济措施(秦--统一度量衡,文字,废分封设郡县,隋--开创科举制度) C--两朝灭亡原因很相似(无非是兵役徭役沉重,大搞各种大型工程等等激起农民起义,最后灭亡) D--两朝灭亡后都出现比较强大的王朝(西汉和唐)E--其他,你自己想吧!
3-- 一些比较重要的年代一定要记住:像前2070到前221年(奴隶社会),前221--219年(秦汉时期),220到589(三国两晋南北朝),589到907(隋唐时期)907到1368(宋金元时期),1368到1840(明清时期),每一时期又有各自的历史特征,可以找出异同点对比学习。(注:以上年代是我凭记忆划的,可能有个别年代有小偏差,请谅解)
4--放电影法。 这是以前初中 高中时我常用的方法: 睡觉前花20分钟把当天所学内容快速扫描一遍(每周日把本周所学内容快速扫描一遍,不超过25分钟),熄灯后---闭眼,在脑海中把所看内容回忆一次,争取15分钟内把所看内容回忆回忆完,实在想不起的就不要去硬想---保证睡眠重要!!!第2天起来后把想不起的快速扫描一下,这样很容易加深印象。(可能有点难度,那时同班没几个人学的会)
5--说白了。目录配合时间发展顺序就像一棵大树的躯干和主要树枝,那些文艺,艺术,风俗习惯,个人成就等就是树叶挂在大树的不同主枝上。大树的躯干和主要树枝出来了那些小树叶挂上去OK啦(年代要对哦),高考结束至今5年没看过历史书了,目前那些历史知识大概还记得75%(剩下的可能给点提示也很快回记起),希望这些方法适合你,呵呵!!!

② 历史名词解释

三省六部制: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尚书、中书、门下。尚书省掌管行政,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和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审批。这就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

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元世祖中 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 所不领。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 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 事控制局面。因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为明、清所继承。元行省所辖路府州县无固定统属关系,随意性很大。有些行省与路之间还设道,属监察性质。为加强控制,元在路府州县均设蒙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监 督各级官吏,执掌最高权力。县以下设村社和里甲,常由蒙军驻村社实行军事统治。里长通常为蒙古人、色目人,衣食用度悉由居民供应,成为当地的最高主宰。由此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导致元末农民大起义。

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康乾盛世:所谓的“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有些中国历史学家们将“康乾盛世”称为辉煌,是因为他们觉得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创造了中国历史的奇迹。他们认为国家统一的最终完成,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学术文化的集大成趋势是“康乾盛世”最显着的历史特征。 清朝初年,由于经过数十年的战争,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集权统治,缓和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不得不实行一些恢复经济的措施 。

科举制: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文字狱:1、名词,专指一类迫害文人,以排除异见的事件。

2、动词,指利用特权对异己进行构陷。

3、形容词,形容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实行的无情专制。

古代以满清的文字狱最为惨烈。近代以文革时期为极端。最近的例子有周远志被捕事件。

满清南侵以来,对中原民族不但在军事上予以残酷杀戮,而且在经济上大肆掠夺破坏,尤有远见的是大量炮制文字狱,大搞文化压迫。早在清军入关不久,清廷就开始了对中华文化的压迫摧残。顺治四年(1647年),广东和尚释函可身携一本纪录抗清志士悲壮事迹的史稿《变记》,被南京城门的清兵查获,在严刑折磨一年后,以私撰逆书的罪名流放沈阳。次年,又有毛重倬等坊刻制艺序案,毛重倬为坊刻制艺所写的序文不书“顺治”年号,被大学士刚林认为是“目无本朝”,是目无“正统”的“不赦之条”。由此清廷规定:“自今闱中墨牍必经词臣造订,礼臣校阅,方许刊行,其余房社杂稿概行禁止”,这就是最早的言论审查专制。
清代禁书真是五花八门,令人有望洋兴叹,叹为观止的感慨。凡是涉及思想,历史,政治,以及民族问题的书籍被禁被毁,当然也在意料之中,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量纯粹的科学,技术,经济方面的书籍也赫然在目,实在不知道统治者打的究竟是什么算盘了。凡是涉及明朝,比如明人的文集,明人的诗集,明代的历史,明代人物传记,被禁毁也不算出奇,但是许多为满清歌功颂德拍马奉承的书比如什么《大清典礼》《大清天定运数》,还有干隆的爹雍正的作品《大义觉迷录》以及曾祖父顺治的作品也在禁毁之列。更离奇的还是甚至连明人选编或者写过评注的一些唐诗选集都在禁毁之列,比如《杜工部集筏注》《杜工部诗集》《杜工部诗集辑注》《杜诗详注》都在名单上。

鉴真东渡:鉴真是我国唐代赴日本传戒并首创日本律宗的高僧。该剧讲述了鉴真大师历经磨难、矢志不渝、东渡扶桑的故事。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尽坎坷,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该剧通过鉴真大师与日本弟子荣睿、普照的生死友情,颂扬了中日两国人民一衣带水的传统友谊,讴歌了鉴真大师传播交流中华文明的功绩,为人类和平、文明和进步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戚家军:戚家军成军于治世(相对明末),所面对的敌人战斗力远不如满洲八旗,比较强的也就只有倭寇中的萨摩隼人和兀良哈蒙古的骑兵.论彪悍,论以寡击众,戚家军比不上袁督师的关宁铁骑,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

澶渊之盟: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改土归流:"......广西地区的“改土归流”,自明代中叶以后便逐步开始。它是在土官与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个矛盾,唐、宋以来就长期存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土官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又动摇了土官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官又日益与封建王朝闹对立,反对封建王朝对它的管辖。这种有损于封建王朝国家统一的行为,明王朝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改土归流”是势在必行的了。
开始改流时,一般采取两种办法:一是从上而下,先改土府,后改土州。二是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进行,如有的土官绝嗣,后继无人,或宗族争袭,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间互相仇杀,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镇压后,"以罪革职“,改由流官充任;有的在土民向封建王朝申请“改土归流”时,王朝以所谓从民之意,革除土官世袭,改为流官。总之,封建王朝遇有机会,立刻抓紧改流......。"(摘自黄现璠着《壮族通史》 )

③ 求助历史专业学长学姐,怎么背更有效率求指点

首先看一遍书,无论是吴齐还是北师大版的教材,对整个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和把握。按照脉络来背,对时空要敏感。事件的发生往往是有连锁反应的,把握其中的规矩,会有效的多。
不想打击你,最重要是坚持,高效率比不上持之以恒。
统考背大概,自主命题要挖得深一些。
19统考题不难,长孙名词解释我只背了3遍半,我室友背了5遍,你可以参考下。祝你好运。

来自15级统考历史

④ 关于“历史”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例子:地球的历史 | 人类的历史
2、过去的事实
例子:这件事早已成为历史。
3、过去事实的记载。
4、指历史学。

定义
历史:history historical
广义历史:物质变动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物质变动的学科,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
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科学:
通常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因为这是在唯物史观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历史学,而以往的史学从根本上来说,很多都没有超出历史 唯心论的范畴。
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
词源
“史”字在中国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写为“ ”(见图),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历史”一词则出现于清末。
历史这个词在英语中为History,在法语中为Histoire,二者同出于希腊语的Histria,其本意为“征问”、“问而知之”。

⑤ 考研历史学如何更好的解答名词解释题型

上面为大家总结介绍了考研历史学考试中的核心题型:名词解释,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一下如何更好解答名词解释题目,名词解释同样不能死记硬背,这里有一种方法:三段论能够很好的帮助同学们顺利通过考研历史学中的名词解释部分考核。 在介绍了名词解释的范围之后,便进入了真正的关键时段:如何解答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的答案应包括概括句、分述部分、影响与作用句(结尾句)。可以看出,三段论不是三个段落,而是指有上述三部分构成的完整的答案。如09年23题官督商办:“①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方式。②一般由商人出资认股,由清政府委任官员督办。③官督商办方式对民用企业早期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其中①为概括句,②为分述部分,③为影响与作用句。 整体上看,三段论的答案呈现“总-分-总”的形式,这种形式与考研英语大作文的三段模式很相似。 应当给与重点关注的三段论的概括句。在答题时,考生最易忽视此句,而直接进入展开叙述,这是考生不能获得高分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为什么必须要概括句呢?其原因在于概括句能直接而准确地告诉阅卷者,这个名词解释是什么!假如有一本专门论述少年中国学会的着作,而此前你并不知道什么是少年中国学会,当你深入此书后,慢慢地你会知道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着名的社团。若干时间后,你可能忘记了书中关于该社团成立时间、主张、活动的具体叙述,但你依然记得: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的社团。是的,这句活就是该名词的概括句。更通俗的例子是,当别人问你什么是火龙果时,你会告诉他火龙果是热带的一种水果,而不是喋喋不休的告诉他火龙果的成分构成和生长环境。 至此,大家已经清楚地知道了,概括句就是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某个名词的主要特性的句子。 概括句的重要性在于,它能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地知道考生对该名词的掌握程度,是最能体现考生水平的部分,也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撰写概括句?可以用一个完整的概括句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时间、地点、施动者、行为、原因、目的、性质。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个名词都要写出以上七项,二是根据名词的具体特点而有选择的使用。一般而言,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要指出朝代,世界史的名词要指出国别(包括已经消亡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名词则要灵活的多,即可根据晚清、民国、中共来划分时间,亦可根据重大历史事件如洋务运动、五四运动等来划分所属时间。 三段论的第二段是分述,此部分是详细解释名词的具体内容。一般而言战争类应写明交战双方、原因、经过、结果;改革应主要写明改革内容。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该部分是对每个点深入的写还是尽量简洁地多些要点?我倾向于后者。这是主要是按点给分的缘故。 就第一段与第二段关系而言,尽管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两者还是有一定联系的,即有些内容可放在第一段亦可放到第二段,如战争的原因。 第三段是影响与作用,这部分较为简单。应予注意的是与第二段的分述不同,第三段应指出名词对历史的最主要的影响与作用上。

⑥ 名词解释,历史

历史,泛指对过去事实或经历的记载。历史泛指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但实际上,历史既包括经过官方编修比较权威可信的正史,也包括带有传说性质的野史。
历史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⑦ 初中历史名词解释

1、圆桌会议来源于传说中的亚瑟王 骑士头衔来源于欧洲的骑兵 2、英语在其发展过程中从5世纪左右的古英语到中古英语再到近代英语 3、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4、美国是大熔炉”的思想源于塞缪尔.亨廷顿,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在这里交汇,碰撞,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一种文化。 熔炉在此是指不同文化与种族的人移居到美国,共同生活,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我们今天称作美国文化的奇妙文化. 5、所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 6、起因是林肯当选美国总统之后,由于他出身寒微,同情贫苦劳动者,所以,他所统治的北方诸州(主要依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诸州(主要依靠黑人蓄奴业)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南方盛产棉花,导火线就是南方几个州宣布脱离联邦独立,成立美利坚诸州同盟,公然分裂国家。
为了国家统一,林肯为首的政府和南方叛乱政府开始了战争,本来北方从工业产值到人口到各种资源占有绝对优势,但是战争初期南方却节节胜利,因为北方军队将领不懂指挥,而南军总司令是西点军校校长罗伯特。李将军,你北方和他打仗你不是

⑧ 考研历史学名词解释怎么背

我用的是长孙博考研名词解释中国史+世界史

阅读全文

与历史名词解释怎么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