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历史上的司马懿是怎么死的 , 是被诸葛亮毒死的吗
有人说司马懿是被诸葛亮毒死的,但这只是谣传,根据记载,司马懿应该是病死的。因为最后司马懿成功了,没有人可以威胁到他的生死。
‘贰’ 司马懿到底是怎么死的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的出身并不高,前期并不是在显赫的世家大族中成长。在以后风风雨雨的几十年里接连辅佐了魏国的四大君主,带领军队出为国出征,终究成功逆袭,夺得魏国大权。公元251年8月,司马懿73岁,一代枭雄司马懿走上了生命的结尾,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能活到这个岁数,现在已经是屈指可数了,那么历史上的司马懿究竟是怎么死的?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在司马懿的手中,夺了曹魏的大权,觉得司马懿是一个大奸贼。所以后来民间就流传这样一个说法,说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夺得了诸葛亮的兵法,必然自己会认真地阅读。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早就料到了司马懿会有如此的行动,并且知道司马懿有翻书舔手指的习惯,于是在兵书上涂了毒药。后来便有了,诸葛亮毒死司马懿的民间传说。
这也许是平民老百姓茶余饭后拿来打发时间用的,并不能说真正的死因就是如此,历史上司马懿的丰功伟绩还是很多的。他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被封为武阳宣文候。
‘叁’ 司马是怎么死的
1.事实是病死的,他在曹芳时候,杀掉了大司马曹爽,然后独揽大权,没有几年就病死了,包括《三国演义》和《晋书》都是这么说的(《三国志》没有司马懿转)
2.我们后人因为不喜欢他,因为诸葛亮死在他手里,还有就是他夺了曹魏的大权,大家认为他是个大奸贼,所以后来就流传这样故事:
诸葛亮死了,他知道司马懿要来,于是就在自己的兵书上涂上毒药,司马懿由个习惯,每看一页书都要吧嘴往嘴里抿一下,结果,司马懿真的到了诸葛亮放兵书的地方,于是,就看诸葛亮的兵书,每看一页,都吧手指往嘴巴抿一下,不想,诸葛亮已经下毒了,这样,当司马懿看完兵书,他也被诸葛亮下的毒药毒死了!!
‘肆’ 司马懿怎么死的 被谁杀死 时间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1.家族背景
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以为家。自仰八世,至东汉安帝时,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司马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司马俊,字符异。俊生京兆尹司马防,字建公。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晋书·宣帝纪》)。晋武帝司马炎在他的一个诏书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晋书·礼志》)。
司马懿为司马防次子,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晋书·宣帝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懿生在乱世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晋书·宣帝纪》)。
2.早年
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着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之;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晋书·宣帝纪》)。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椽。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3.就职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为丞相以后,始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惧之,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任职,小心谨慎,勤勤恳恳,“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他对曹操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曹操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晋书·宣帝纪》)!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建安二十四年(219),当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怂恿曹操自立为帝。曹操说:“此儿欲踞吾着炉炭上邪!”司马懿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晋书·宣帝纪》)。当时曹操手下的门阀官僚拥汉者尚多,为曹操所深忌,而荀彧、崔琰等着名人物都因对曹氏代汉有异议而不得善终。大概司马懿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早就表示支持曹操,因此曹操才对他由猜忌逐渐转为信任。
曹操进封魏王后,升任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时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晋书·宣帝纪》),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所以关系一直很好。司马懿还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
‘伍’ 历史上司马懿真正怎么死的
晚年的司马懿体弱多病,最后病逝。曹芳策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孙及兄子各一人为列侯,前后食邑五万户,封侯者十九人。司马懿固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嘉平三年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着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
‘陆’ 司马懿是怎么死的历史评价他是怎么一个人物
司马懿是病死的,他在曹芳时候,杀掉了大司马曹爽,然后独揽大权,没有几年就病死了。一般人错认的印象是司马懿篡夺曹魏,若不就演义而就正史,忠奸相当可议。首先是从现有的史料,找不出司马懿背叛曹魏皇家的证据。司马懿对内礼遇魏主及郭太后,对外建武功讨伐不臣,除了高平陵诛杀曹爽党族为人所诟病外。不过曹爽不等于皇室,司马懿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并为魏主麾下的爪牙,司马懿隡除曹爽之效果同等于曹爽排挤司马懿。若说司 马懿对同级辅政大臣的曹爽诬以犯上欺君,那为曹爽当初对同级辅政大臣的司马懿是否也能算上犯上欺君呢?终其司马懿一生,君主曹芳并未失去魏国大位,硬说司马懿篡夺曹魏,彷佛多言曹操篡夺汉室。事实上皆为子孙所为,不应责由曹操及司马懿,最后曹丕篡汉、司马炎篡魏。
先看司马懿生平,本为曹魏帝国守护的方面。
以军事而言,攘外有讨东北百年大患、阻西南诸葛北伐、退东吴两次入侵;安内有盈旬擒孟达、平定王凌叛变(再加上毌丘俭及诸葛诞合称淮南三叛,三次叛变皆被司马家所平定,不过那是后来司马师以后的事)。
内政方面,供应补给,使前线无后顾之忧,曹丕还认为“内镇百姓,外供军资”的司马懿有当年刘邦的萧何之风,比较起蜀汉向有粮尽退兵的传统,曹魏军事占尽优势的其中原因之一,后勤保持不断的功劳,首当其冲。上邽、淮北的屯田;天水、京兆、安南的冶铁、灌溉国渠、引水广槽渠,建设晋坡及东南诸坡。结果灌溉良田广达数千顷,国家因此得到充实。
时间上,曹丕享年四十,曹叡只活了三十又四,父子相加不过七十又四,刚好多司马懿一岁。而司马懿光是从建安十三年就曹操文学椽起算,至嘉平元年发动诛杀曹爽止,献身曹家长达四十一年,成就可归纳成“出将入相”。人生七十古来稀,若是司马懿七十岁就死去,就没有后来的诛杀曹爽之事,因此司马懿安内攘外的一生,不知又该如何评价。
次看曹爽对魏主曹芳的忠诚方面,曹芳年幼登基,本与郭太后同住。曹爽先是迁太后回永宁宫,分割郭太后与曹芳相隔两地。一方面又擅权独断,除了广布党羽,还更改原有的制度,魏主无法禁止,曹爽何止功高以震主。二方面又广纳诸妾,连曹叡的后宫佳丽都不放过,又使用皇家专属的技术员、乐队、还有武装禁兵,身为臣属却用君王节度,僭越之心,俨然以皇帝自居。虽然曹芳不是曹叡的亲生儿子,但是曹爽既占曹叡的才人,又用曹叡的师工、鼓吹、禁兵,曹叡生前还是魏国皇帝之尊,曹爽忝为辅政大臣,才是真正犯上欺君。
司马懿讨伐曹爽正好是清君侧,为魏国尽心而忠心耿耿。
假意推辞在先,后来却又接受,不会是谦虚。曹操虽三辞丞相,但是后来还是接受成为汉相,但司马懿对丞相、九锡、郡公等,在世时侯,坚辞不受,若有野心的话,早就欣然接受。甚至于还上表呈现惶恐,万一四面八方的人会怎么评价为臣的议论。司马懿没有假辞而不受,放弃高官厚禄,终老一生。曹操虽成功不必在他,但是早把环境布置好,大翦汉室,将机会留给曹丕;而司马懿始终没有对曹家作出设计,魏国后来发生不少叛乱,司马家此刻掌握曹魏之说,尚且言之过早。
阴谋论者常以“南诸葛,北司马”并称,其实不然,与其说是权臣夺占,不如说是君失人心。
君臣异位的原因不是君弱就是臣强,空穴无风,其来有因。
曹魏皇帝正如汉末的少帝及献帝,国家政局非常不稳,诸臣虎视眈眈,不只司马一族。汉献帝无力抵抗董卓、曹操的欺凌,正如曹芳无力对抗曹爽及司马懿,无奈何大势已去,曹芳已经不如当年的曹操、曹丕等强君之姿。皇权的没落正是司马家兴起的原因,兴其说是权臣进逼,不如说是君弱败象。中央衰微而没落,诸臣奋起有机会,正是秦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的现象。曹魏君权旁落,宛如东汉君权弛败,并非来自何进、董卓、曹操、袁绍及黄巾等臣民其中之一的崛起,正因中央无力控制,地方纷纷脱幅而走。曹魏君臣,宛如历史重演。
曹爽先欺凌皇室在先,司马懿不过反击曹爽,对魏室而言,司马懿铲除曹爽之行为,亦为清权臣而护皇位。虽然司马懿的出发点更多是为了自已,但是不可否认的,除去曹爽确实有益于皇帝曹芳被权臣把持。
或曰司马懿不过是为了取代曹爽而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与其凭空猜想可能性,不如直接检视实际发生的经过。首先曹爽拥有“封侯领邑”、“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等权臣之实,司马懿拒绝取代皇室或九锡,甚至“固让相国、郡公不受”。其次曹爽侵凌皇室,僭越使用皇家人员及仪式,虽无皇帝之名,已有皇帝之实,司马懿则是恭敬地以臣属事君,而且没有任何对皇室的侵犯。不管是虚伪也好、或有心也好,总之司马懿护卫皇帝与曹爽欺凌皇帝的行为,两相比较,可察君臣分际优劣。
从反面来看,司马懿万一在高平陵失败,或是司马师及司马昭等子孙不肖,综观司马懿生平,还是功大于过。一如毋丘俭、诸葛诞的叛变虽失败,虽打成败者为寇,但仍不乏有佳评;换句话说,司马懿若不幸失败,以败者为寇的眼光来看,还是不能忽略其生平的治绩。但有趣的是,司马懿在高平陵成功,子孙也成功,结果反而司马懿有奸臣的评价,好像成功的批评比失败的赞扬还差。
若把罪名算到篡夺,就有点张冠李戴。实际上真正动手行篡夺另有其人,司马炎才是篡魏的人,正如曹丕才是篡汉的人,可是奸臣之名不是归于曹操,就是归于司马懿。若以篡夺来定罪,司马炎与司马懿之间还隔着司马昭,司马懿要称为奸臣太冤枉。而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的物件才是有僭越之心的权臣,就身分而言,司马懿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互斗政变不算以下犯上的奸臣。虽《三国演义》渲染造成负面评价,但是司马懿的恶名却始于永嘉之乱的石勒,挟带私恨摧毁司马宗庙,再加上晋室南渡,士家门阀拢断南北,民间遂怪罪起始作俑者的司马懿。后世帝王如唐太宗下命编修晋书时,也不鼓励效法司马懿,所以评价也不高。
冤有头,债有主:行废帝之事为司马师,命杀帝之事为司马昭,就篡位之事为司马炎,若要论奸说恶,还轮不到司马懿。除非依君君臣臣的观念,既然事魏,终为魏臣,司马家最后居然犯上不敬,追本溯源究底而波及司马懿。子孙连累祖先,责无旁贷,这亦令司马懿所死不瞑目。
后世评价何其严厉,正如任重而道远,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事有好有坏,陟罚臧否理应公平,毋须顾及当局者迷后,更可审慎斟酌。
司马懿的一生而言,虽有晚年的高平陵事变,不过早年的贡献却可仔细推敲。固然杀人罪孽必须谴责,但是建设杜�8�5的赞扬,是否到了现代,还是必须吝惜呢?司马懿固然有作错的地方,也不乏有作对的地方,在针对其错事批评之余,是不是也能以同等心态来看待造福功绩,给点掌声呢?这正是当初为文的感叹。
去争谁比谁强并无意义,事实上也不可能有答案,钻死脑筋在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有没有破解彼此之间的战略或战术,今人未必比当事人更清楚。至于偶然与必然也不再多提,因为逻辑上很清楚的事,就不必再当字典多费唇舌。就“诸葛亮一生未曾打败过司马懿”而言,这不过是一件事实的陈述,另外的角度则是“司马懿一生也未曾打败过诸葛亮”,事实同样成立。因此这不代表谁的能力强,抑谁的能力弱。若要扯什么打败的定义,战争目的的达到,那显得冗事多余而未命正鹄。以事实陈述来推断能力评价,立论失足,恰如“魏延一生未曾打败过夏侯懋”,正是讥刺原来“夏侯懋是一个魏延打不赢的三国英雄”,说出来的事实固然正确,但是却有未说出来的谬错。
黑白分明并不因立场的不同而有不同,否则就是偏见与局限。若站在曹爽的立场来论司马懿,当然是批判邪恶诈骗;若反观站在司马懿的立场,似乎反倒是为了保身自卫的不得已;所以附曹爽则非司马懿,归司马懿则非曹爽,各为其人而结论不同吗?这当然是否定的,会因立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断,仍然沦陷于当局者迷惑的处境。杀人灭门的事,不会因为处境不得已而变成正当合理;被杀的受害者,当初真的无辜得罪不该死吗?
不管站在兇手或死者的立场,毕竟杀人归罪兇手,被害则为死者:无论如何美化兇手,也无法隐匿犯行;贬低死者,仍无法为兇手脱罪;纵然歌颂死者,不能无视受害的事实;即使丑化兇手,亦不改身死兇手之手。故立场再多变,事实与评价仍然应黑白分明。
高平陵事变怎么说都是司马懿的污点,不过司马懿七十一岁以前的出将入相,不知又有多少人正眼端视。不会因为一片叶片长丑而批评整株树恶劣,更不会因此而说整个森林破败不堪。森林里头又不只一颗树,一颗树的叶子何只成千上百。虽然一粒老鼠屎可以败坏一锅粥,但是这不代表整锅粥都是同样的恶劣,孰知未受污染前的整锅粥不是优良得晶莹剔透?
以偏盖全则失之全貌,虽有优缺,何不在优点赞扬,而在缺点批评呢?现在流行以一小污而抹黑所有优点,或者以美化漂白来遮盖污点,反变成隐恶扬善或讳言颂丑,失其黑应其暗,明属其亮的应有特性。
司马懿固然是晋朝的先驱者,但同时也是曹魏的守护者,陟罚臧否理应公平,而有好有坏当中,虽然有夺权唾弃等坏事,但何吝在其守护曹魏的攘外安内中
‘柒’ 同是染病而死,原因却不同,正史里司马懿大哥司马朗怎样死的
近来,很多朋友在看大军师司马懿那部电视剧,会看到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因曹植闯司马门被陷害入狱。
司马懿智谋过人,通过荀彧和崔琰,救出了自己的大哥。司马朗命不好,刚出狱就染上了瘟疫。最后,不治身亡。
电视剧给了司马朗这样的结局,完全是为了体现曹丕与曹植夺嫡以及司马懿和杨修之间的争斗做出的改编。
正史里的司马朗,不是在狱中感染瘟疫的,那是如何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
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有八个儿子,时称“司马八达”,司马朗为长子。
由于司马懿的名声和后来的成就,司马朗的故事很少被大家所知。
司马朗的聪明才智与司马懿差不了多少,假如没有英年早逝,他的成就也很高。
光和五年,司马朗十二岁时,便通过经学考试而成为童子郎。12岁,有如此成就,很厉害了。
“童子郎”指汉魏时授予通晓儒经的年幼者的称号。
有这样的称号,司马朗的前途无限光明。(《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十二试经,为童子郎。)
初平元年,董卓进入洛阳,司马朗初露锋芒。
原冀州刺史李邵住在野王,为避战祸,想搬迁至温县,司马朗认为野王和温县其实唇亡齿寒,而且李邵背负郡国人民的期望却先行逃避,恐怕会造成沿山各县民心动摇及*乱。但是李邵不听其言,果然造生当地民乱,温县亦遭到劫掠。
不到20岁,就有如此眼光,令人钦佩,不愧是司马家的后代。我们20岁的时候有这样的眼光吗?恐怕有的不多。
当然,有眼光固然重要,能有用武之地更加重要。
董卓挟天子西迁长安,司马防让司马朗带着家人返回家乡温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想要逃亡。司马朗没走成,被抓去见董卓。
司马朗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董卓不杀。之后,他认为董卓必败,便贿赂董卓身边的办事官员,偷偷地回到家乡。
后来,在他22岁那年,曹cao征辟他为司空掾属,后为成皋县令,但因病辞职,后来又复职为堂阳县长。
建安十三年,司马朗被曹cao征辟为丞相主簿。司马朗向曹cao建议取消了五等爵位制,又建议恢复井田制。
建议虽好,但没有得到采纳,当时的形势,也不可能采纳这些建议。
虽然没有被采纳,但曹cao看到了司马朗的胆识和智谋。因此,继续重用他。
后来,司马朗为兖州刺史,他穿着简朴,以身作则带动节俭的风气。世族大家子弟能做到这点,可见其与众不同。
司马朗学识渊博,有独特的见解,曾以自己的见识反驳名臣。
钟繇和王粲等人曾说:“只有圣人才能有太平治世”,司马朗反驳说:“伊尹、颜回虽然不是圣人,但是他们的德行言论在民众中累世相传、深入人心的话,也可以成就太平治世。”
此事被曹丕得知,他称帝后曾命秘书监手录其文章。
建安二十二年,司马朗跟随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东吴,到达居巢时,发生瘟疫。
司马朗爱兵如子,亲去巡视士兵们的病情,不料感染了疾病。
后,不治而亡,时年四十七岁。
魏明帝即位后,封司马朗之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食邑百户。
司马孚还将其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朗,司马遗去世之后,由司马望之子司马洪继承其嗣。
以上是史上真正的司马朗,影视剧也只是将他作为司马懿的大哥提一下。实际上,他的才能不比司马懿差多少。
要说差,恐怕也只是差在权谋
‘捌’ 历史上曹魏大臣司马懿最后是怎么死的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出身于东汉以来累世为二千石的豪强家庭,其父司马防官至京兆尹。司马懿早年为郡小吏,建安十三年被曹操辟为文学掾。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立为太子,司马懿任太子中庶子,与陈群、吴质、朱铄同列为曹丕的“四友”,是曹丕智囊团的主要人物。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汉,司马懿任丞相府长史,又为督军御史中丞。黄初七年(226年)曹睿继位,司马懿以顾命大臣迁抚军大将军,统领禁军。又任骠骑大将军,都督荆豫二州军事,坐镇宛城,主持荆州对吴攻战。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崩,太子齐王曹芳继位,司马懿、曹爽辅政。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夷三族。次年司马懿病逝,其子司马师、司马昭辅政。公元265年,其孙司马炎以晋代魏,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
‘玖’ 历史上司马懿是怎么死的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着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抗拒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拾’ 司马懿怎么死的
司马懿因病而死,享年七十三岁。
公元251年正月,司马懿因身体抱恙,辞去相关官职,在家养病。公元251年6月,司马懿的病情日渐加重,不见好转,最终于公元251年8月,与世长辞。
司马懿,又被称为晋宣帝、司马宣王、晋高祖,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其相关的历史典故有很多,比如:装病拒曹、三马同槽、对策征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