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历史事件的时间有什么规律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记忆历史时间的方法。
1、 从历史时间与史实的顺序性方面记忆时间.
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中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是按1840─1842年、1851─1864年、1856─1860年、1883─1885年、1894─1895年、1899─1900年、1911年的时间先后顺序更替的。
2、 从历史时间与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方面记忆时间。
如第一节----鸦片战争中的几个时间的记忆:1839年虎门硝烟(导火线)——1841年6月(爆发)——1841年初,占领香港(扩大)——1842年8月(结束),这几个时间反映了鸦片战争经过。
3、 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方面记忆时间。
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可划分为1919─1923年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1923年—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7─1945年抗日战争、1945─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阶段,
4、横向比较历史时间,从而深刻理解、记忆时间。
1861年的历史事件有中国的洋务运动、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美国的内战等;1919年的历史事件有“五四”运动、巴黎和会召开、共产国际成立等
5、时间运算、联想的方法记忆时间。(1)计算时间长短2)比较、体会距今时间远近。。(3)进行时间转换。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同纪年方法间的转换,一类是具体历史时间与世纪、年代、前期、中期、后期等模糊时间概念间的转换
6、寻找历史时间数字特征的方法记忆时间
7、利用教材后面的大事年表或自己动手制作中外大事年表对比的方法记忆时间。
掌握历史时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具有关键性和决定性的重大历史年代。
2、国内外关系有重大关系或影响的历史年代。
3、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的历史朝代、时间
4、其它如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历史分期的历史年代
具体的记忆方法还得视个人而定。
祝你好运
2. 历史年份有什么简单的记忆方法吗
历史时间记忆的六大方法:
1、揭示历史时间的连续性特征
所谓连续性是指历史发展的起止。持续时间的长短。历史时间的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快慢,有助于人们从现象入手探明历史本质。如我国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结束,长达2000多年之久,这就促使人们思考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为什么这么缓慢,美国从1783年获得独立至今,也不过200多年的历史,是什么原因使其发展为一个政治、经济强国的呢。
2、揭示历史时间的顺序性特征
所谓顺序性是指历史活动时间的先后更替承接。如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是按1840─1842年、1851─1864年、1856─1860年、1883─1885年、1894─1895年、1899─1900年、1911年的时间先后顺序更替的。在这一更替过程中,外国侵略的逐步扩大加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前赴后继,脉络清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按照时间顺序学习历史既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及学习心理相贴近,也符合秩序渐进性教学原则。
3、分析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时间特征
历史是一个呈阶段性发展的曲折的变动过程,在不同阶段上历史发展表现为或上升、或下降,或迂回的趋势。在历史教学中以时间划分历史阶段是基本的教学手段。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可划分为1919─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1937─1945年抗日战争、1945─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四个阶段,在对四个不同阶段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规律。可见,只有分析历史时间的阶段性,才能对历史进行较为周详的学习,进而总结历史深层的内容。
4、培养同期性时间观念
同一历史活动的不同侧面或不同历史事物处于同一时期,这便是历史的同期性特征,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1919年的历史事件有“五四”运动、朝鲜“三一”运动,巴黎和会召开、共产国际成立等,历史教学中由于教材编排的不足(同期性内容排出先后次序)或教师的疏忽。学生心理上习惯性障碍(在时间经验上人们更多地习惯于顺序性推演),影响时空观念的形成,应引以重视。
5、时间运算
具体来说:
(1)计算时间长短,如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从1624─1662年,长达38年之久;新民主主义革命比旧民主主义革命短多少年,可用下列算式推导:(1919─1840)一(1949─1919)=50年。
(2)比较、体会距今时间远近。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多少年;公元前594年和公元前359年哪个年代距今较近等。
(3)进行时间转换。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同纪年方法间的转换,如民国元年是1912年。甲午战争中的“甲午”是公历1894年。贞观元年是公历627年;一类是具体历史时间与世纪、年代、前期、中期、后期等模糊时间概念间的转换,如618年是七世纪前期,1868年是十九世纪中叶,再如下列选择题,也是考查的这种技能,公元前594年是:①公元前五世纪初,②公元前六世纪初,③公元前五世纪末,④公元前六世纪末。
6、记忆时间
记忆时间也遵循着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规律,但实际教学中要严格地把两者区分开来是很困难的。具体学习中,更多的做法是揭示时间特征,组织记忆材料,激发记忆兴趣。一是揭示单个时间数字的特点促进记忆。如揭示时间数字的结构特点的有数位特点(单位数时间如公元8年。双位数时间如公元之年。
3. 怎么巧记历史的时间
1、史时结合——记得实
历史时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与史实相结合。有些同学在学习中有一不好的习惯,重点放在史实记忆上,忽视了历史时间,造成知史而不知时。如一部分同学知道我党在解放战争中第二年作战任务是外线作战为主,内线收复失地,却不能指出具体的时间。知道“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但说不清邓小平何时提出的……要改变这种情况,同学们就要学会史时结合,即在记忆历史事件,学习文献材料,观察地图,把握阶段特征等史实过程中,与时间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做到时不离史,史不离时。史时结合看起来有点笨,却很实在。
2纵向制表——记得牢
所谓纵向制表就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制作各种类型的大事年表。如着名科学家诞生时间与成果、赋税制度的演变、朝代的变更,战争中重大事件等等。其实,大事年表未必是冗长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可以制作小的记事年表,尤其是涉及历史时间特别多的章节,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把大事年表与章节史实相结合,既可以牢牢记住时间,有助于同学从整体上把握每一章节的内容,分清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3、横向联系——记得巧
所谓横向联系就是把相同或相似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归纳在一起记忆。相同时间很好理解,如1973年的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发生了经济危机和被迫从越南撤军。又如1936年的世界: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日本广田弘义上台组阁、德意签定协定,“柏林—罗马轴心”形成、中共长征胜利结束、西安事变发生……相似时间主要指前后相差十年、五十年和一百年。如: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889年第二国际建立。横向联系好处在于即可以轻易记得历史时间,又可以对归纳在一起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
4. 历史年代怎么记忆
一、 等差数列记忆法即根据历史年代排列所呈现的数学规律来记忆。
例如,《辛丑条约》签订、辛亥革命爆发、中共诞生、九一八事变发生,这四个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1901年、1911年、1921年、1931年,这四个数字恰好组成了一个以10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二、数字表示法即把某一历史知识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概括出来,形成要点。
如: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可概括为一奠,二每,三利。一奠:奠定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二每指把全国每户人家、每个地方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三利指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三、提取字眼法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如: 《南京条约》内容可记作“五亿(议)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亿(议)”指英商进出口货物所应缴纳的税款,由中英双方议定;“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
四、谐音趣味记忆法即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用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帮助记忆。
如:我们记忆英国光荣革命的时间(1688)可用谐音:一路发发;记忆克利期提尼这个名字,可设想克里是你姨,这样趣味性强,记得快而牢。
五、关键字词法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如:我们记忆必修I《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可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①背景;②发展③灭亡。①背景:经济(工商业发展);政治(氏族制度瓦解);地理(小国、海洋)②发展:三次改革(奠基:梭伦,确立:克利期提尼,繁荣:伯利克里③灭亡:雅典民主的局限;政治经济发展。
六、概括记忆法就是将某一历史知识加以概括,使之简单化。
如:将必修I《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可概括为:①前提:光荣革命,②确立:《权利法案》;③发展: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这样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知识就容易掌握了。
七、图表记忆法的特点是借助图表,调动视觉功能,去启发想象力,它能化繁为简,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轨迹,可以把历史知识凝聚成点,化点为面,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
八、归类记忆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单元或总复习。历史课本的内容十分繁复,孤立地去死记硬背历史基础知识,必然弄得头晕脑胀,结果还是糊里糊涂“一锅粥”。
如果采取归类记忆法,把历史基础知识分门别类地、按问题的性质依次归纳到一起,捋出一条条线索,就便于记忆了。这叫归类记忆法。比如,要记忆新课程必修I第一单元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然后回忆秦朝是如何首创?汉至元是如何加强?明清如何强化?这样,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就一目了然了。九、比较记忆法。
这种方法适宜记忆那些历史上经常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像战争、政治改革、不平等条约等等。这类历史上经常发生的事件,彼此之间,或因其性质相同,或因其表现形式相似,记忆中往往容易互相混淆。比较记忆法最能克服混淆。比较,可以明显地揭示出历史事件彼此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突出它们各自的特征,这就便于对它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如我们将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的比较——同:蓄谋已久、为摆脱国内危机、制造大屠杀等;异:结果不同、抗战的规模不同、抗战的方式不同——然后记忆,既能牢固记忆,又能加深理解,—举两得。
十、网络记忆法。
这种方法适宜记忆一个或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靠机械识记的方法去死记硬背,留在脑海里的印象是杂乱无章,模糊不清的,回忆起来也必然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如果我们经过认真分析,首先找出这个或这些历史事件有几个要点,再进一步弄清这几个要点之间的联系,这样形成一个网络,就便于记住了。当需要回忆的时候,只要把这个网络撒开,储存在脑里的有关这个历史事件的印象,就会完整、准确、清晰、迅速地重现。这就是网络记忆法。比如:要记忆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可先编织知识网络为:1.时间范围:1840-1949。2.一个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两个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4.两个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5.两个革命任务:反封建反侵略。6.三个统治政权: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思考:每个政权统治时期可以分为哪几个小时期)。
5. 如何快速记忆历史事件时间
答:
以中国近代史为例,也就是从鸦片战争(1840)开始,鸦片战争大家都知道目的,英帝开拓市场的结果,但是就开放了沿海4个城市,所以很容易推理出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肯定要打!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小心得,近代史事件一般来说有一个20年左右一次跨度的有趣现象(看吧理科生才会总结20年现象这种东西)。根据20年现象,于是乎推理出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大约20年后,然后沿着20年现象再推理1880年左右,中法战争(1883~1885),好的大家再推20年,八国联军入侵(1900),再推20年五四运动(1919)和共党成立(1921),再推20年抗日战争(1937)那么近代史第一条线出来了,第二条线是以洋务运动(1861)为开端,但是这里注意洋务运动是发展所以有个所谓的争论期大约10年,那么开始20年现象推理(这里以1871开始推),中日甲午战争(1894).再推20年辛亥革命(1911),再推20年日本侵占东三省(1931),再来20年新中国成立(1949)至此中国近代史串联完毕!
6. 教学中如何巧记历史时间
有史必有时间,历史时间是串连历史知识的网络。掌握历史时间是学习历史的一大难题,兹就高中生掌握历史时间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一简述。
一.中国古代史教材叙述历史时间的阶段特殊性
(1)凡是原始社会阶段的时间,都使用距今万年、距今千年的提法,而未采取公元前多少年的提法。(2)从夏朝建立到国人暴动这一阶段,教材一律使用公元前世纪的提法,而不再用距今的提法,更不可能有公元前年的说法,因这时的中国历史尚无确切纪年。(3)从周召共和到西汉末年,教材一般采用公元前年的说法。因从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纪年。书写这一时期的历史时间,务必在年代数据前冠以公元前三字,切忌省去不用。(4)教材从公元8年王莽称帝开始,以后的历史时间不再冠以距今、公元前等字样,而是直书年代数据。如唐朝建立于618年。王莽称帝虽非公元前后的分水岭,但公元8年是教材上出现的第一个公元后的时间。(5)西汉是中国古代史上,惟一的一个跨越公元前后的朝代。
二.记忆历史时间的策略性
首先,应把历史时间放到教材上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记忆,时间与史实相即。最好不要抛开教材的章节内容,而孤立地机械背诵书后所附的《历史大事年表》。因背大事年表更枯燥难记,所记的知识又孤立零散,易于忘却。其次,历史时间应在学习过程中分散记忆,随时记忆,循序渐进,而不宜堆垒于后集中背诵。此外,还需探求方法、诀窍。
三.历史时间的计算与对换
(1)如果同是公元前或公元后的历史时间,计算时间差直接用减法。如果有月份差,一般是月差在半年及其以上者,就在年差上增加一年。如:太平天国运动(1851.11864.7)年差13年,月差6个月,故谓坚持战斗14年。如果月差小于半年,则舍去不提。如文化大革命(1966.51976.10)月差不足半年,故舍去月份而称十年内乱。(2)如果计算公元前后的时间差,则以公元前与公元后的时间直接相加,所得之和再减去一年。因公元前1年过后就是公元后1年,中间无公元0年的时界。(3)民国纪元与公元纪年的时间对换。若将民国年对换为公元年,则是1911年+民国年;若将公元年对换为民国年,则为公元年-1911年。切忌以1912年相加减,因1912年已经是民国元年了。(4)切莫将距今约4000多年的黄帝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建立误解为相距近2000年。因公元前后相加,夏朝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了。
四.世纪、年代及阶段的划分
(1)世纪。一般是100年为一个世纪,只有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后1世纪分别为99年。因无公元0年,因此,从公元1年到99年为1世纪,而公元100年则为2世纪的开始。(2)年代。一般是10年为一个年代。如:18701879年为19世纪70年代。但每个世纪的最初20年,不称年代而称世纪初,如1905年同盟会建立,可说建立于20世纪初,不能说建立于20世纪10年代。(3)一个世纪内的阶段划分。一种是二分法,即把一个世纪分为前半期和后半期两个阶段(亦称上半期和下半期)。另一种是三分法,即把一个世纪分为早、中、晚三期。以19世纪为例;18001829年为早期;18301869年为中期;18701899年为晚期。(4)两个世纪之交的特殊称谓。一般把上一世纪的最后20年到下个世纪的最初20年称为世纪末世纪初。由于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教材上,很多大事集中于19世纪的最后10年和20世纪的最初10年,故习惯上把18901909年称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五.中国历史教材涉及的几种纪年法
(1)公元纪年。教材上的历史时间,多采用公元纪年,但中国历史上正式采用公元纪年是从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开始的。(2)干支纪年。教材上多有甲子、戊戌、辛亥等提法。但需注意,可以说1898年是戊戌年,不能说戊戌年是1898年。因干支纪年每隔60年又是戊戌年。(3)以皇帝年号纪年。如贞观元年、康熙年间等。中国以年号纪年开始于汉武帝时期,但中学历史教材上出现的第一个用年号纪年的时间是汉灵帝中平元年,即184年。(4)民国纪元。1912年孙中山宣布以中华民国纪元。(5)以黄帝纪元。1911年湖北军政府成立时,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1911年是黄帝纪元4609年。
上述各条,都是高中生掌握历史时间应注意的问题或遵循的原理。要真正把握好历史时间,还需科学地使用《历史大事年表》,还需探究记忆的方法,更需投入相应的时间和精力。
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大家往往会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一一记住,甚至记了几遍后,隔了不久便会遗忘。其实,想要把历史知识记住,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学习古代史,可分解为政治特征、经济特征、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块进行记忆。而对于世界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则要注重理解,因为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交织、脉
7. 怎么才能快速记住历史事件时间
一、死记硬背,利用遗忘规律,在遗忘之前进行强化记忆。 二、对历史事件进行分类式记忆,如将中国农民起义归纳一类进行总体记忆,选择其中一个自己熟识的作为基点,结合朝代更替,年代差额记忆。 三、结合某一历史事件自身特性,进行特殊记忆,比如秦朝建立时间可以识记为公元前秦王儿子与儿子的儿子在统一治理中国(公元前221年,将2谐音为儿,同时将秦经历二世一同记忆,又将1识记为统一治理),而秦灭亡时间识记为赢政之儿在零涕(207),你想一个王朝经历二世便灭亡了,大好江山送手他人,当皇帝的怎么不会零涕大哭:) 此类记忆因视个人识记兴趣进行整理,故在识记上更利于个人记忆。
8. 怎么速记历史时间
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
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2.善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有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比较复杂,光靠硬记是记不住的,我们可采取一些有效方法,尽量化繁为简,才能熟记,主要方法有:
(1)公式记忆法。在回答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如同解数学习题一样,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后按公式来记忆和解答。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经过=准备+发生+结果。意义=作用+特点+影响。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着作)+影响。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用这种方法可将复杂的内容进行简化概括,形成网络记忆。也就是抓住几个要点作为支点,然后进行扩充,就能较快地熟记基本内容。掌握这个方法,在巧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着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较记忆法。人类历史遵循着一定规律向前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其具有各自的特点。比较记忆法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防止张冠李戴。比较记忆法是历史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记忆方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①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秦、隋相比,汉、唐之比较等。②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清不同性质,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区分异同。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④中外比较。如世界上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四个国家之比较,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之比较,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与西方之比较等。
9. 如何“巧记”历史年代
孩子记忆力不好,一背历史年表,第一天背了,第二天就忘记了,反反复复记忆,一到考试什么都忘记!
对于历史年代和一些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总是记不住,该怎么办呢?小编为您准备了这些方法:
一、分类记忆
所谓分类记忆法,就是把我们所学的历史知识,按内容、性质、特征归纳分类,使本来分散的历史知识加以系统化、条理化,以便更多的记忆。如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归类如下:
一次变法(即1898年戊戌变法)
两个阶段的诞生(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台湾军民四次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史实。
中国人民五次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战争。
6个主要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爱珲条约》、《北京条约》、《伊犁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当然,分类记忆也可以称为编序记忆。
二、化简记忆
化简记忆是把复杂的历史基础知识内容,删掉复杂,遵从简单,理出提纲。用简单的文字或抓准本质性的语文,以便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1)如我们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一课,讲“秦王朝的暴政”,实际上就是讲的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概括为“苛税”、“重役”、“酷刑”6个字,就掌握了秦末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也掌握了化简记忆的技巧和方法。
三、谜语记忆
编谜语、猜谜语不但有利于引发我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也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在历史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参与,动脑把那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用活生生的谜语表现出来,牢记在心头。
(1)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历史和一位我们应该掌握的历史人物――冒顿,他是匈奴族的着名的政治家、杰出首领,于公元前209年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使匈奴统治进入了极盛时期。
可以编一个谜语:读书无声(猜一个历史人物),那就是默读,谐音“冒顿”。
四.年代记忆技巧
(1)掌握必要的历史年代,是我们学习历史基础知识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里,而且和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在时间上有相继的顺序关系。
(2)如果抽出时间要素,根本无法考察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更不能发现历史时间的内在联系及找出历史发展规律。因此要记住重要历史年代是十分重要的。
(3)在我们学习中,大事年表的年代需要我们记忆。记忆历史年代,做到准确无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少同学对记忆历史年代望而生畏,因为大多数年代是要你背外语单词那样,反复背诵才能记住,这叫机械记忆。
五、年代记忆详解
但是如果我们善于动脑筋,是一定会找出巧记历史年代方法的。
(1)数首尾相称
如: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383年,淝水之战;525年北魏时期;北方各族人民大起义;646年,大化改新;676年,新罗统一朝鲜。
(2)自然数字排列
如:222年,英国建立;1234年,蒙古国军队灭金。
(3)公元前后对称
如:公元前200年是白登山之战,公元200年是官渡之战;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公元221年是蜀国建立。
(4)两位数字重复
如: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818年,马克思诞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