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史思明称帝后很快被儿子所杀,究竟是怎么回事
说到底,还是权利的诱惑最大。很多人为了当上皇位,完全不顾父子之情,不惜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史思明是安史之乱的主要叛乱者之一,他通过手段登上了帝位,但是在登上帝位没多久,就被自己的儿子给杀死了。说到底,还是他自己的原因。
安禄山一死,史思明也想夺权。那么安禄山的儿子和史思明就开始闹矛盾了,史思明刚开始上演一幕假投降的戏,后来又设计将安庆绪杀死,并即安禄山的大燕皇帝之位,改元顺天。 但是没过多久,他的儿子又把他给杀了。史思明发动叛乱本来就是为了一己私利,不得人心,再加上他脾气不好,不善待下面的人,那么臣民肯定不会对他忠心耿耿。他的儿子也被他教育的不好,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子就有什么的小子。小子也为了一己私欲,就要造老子的反。
❷ 安禄山和史思明是怎么死的
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❸ 安禄山、史思明等人是不是唐军杀的有什么记载
唐朝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的名字叫四圣庙,庙里供着四个人,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做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这座庙是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朝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盖的。田承嗣不但改了祭祀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的四圣庙,还伸手向朝廷要官。
田承嗣开出的价码是入朝为相,估计是想当曹操。这时候的朝廷已经换了唐代宗李豫,李豫表示:当宰相不行,但是你可以享受宰相待遇。于是封田承嗣为同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仅在同中书门下三品之下),与同平章事大印一起送到田承嗣面前的,还有李豫的爱女永乐公主的婚约——李豫要跟田承嗣做亲家。
这些人并没有被唐军消灭,而是摇身一变,成了大唐功臣,而且受封的职位都相当高:薛嵩为相卫邢洺贝磁六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张忠志赐姓名为李宝臣,为成德军节度使。
这几个人就是后来或互相攻打,或联手对抗朝廷,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藩镇割据。
看到这里,读者诸君想必已经明白了:田承嗣身为唐朝将领,敢于公然为安史之乱的元兇首恶建庙祭祀,是根本没把朝廷放在眼里,他们之所以不跪朝廷诏书而跪郭子仪亲笔信,那还是因为郭子仪比他们能打……
❹ 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什么要造反最终为何又全部被亲生儿子谋杀
其实历史,你看了就很好解释,安禄山为什么要造反,可以这样说,这是他的性格问题,很早就有造反的心。但是因为唐朝那时比较腐败,很多人得到安禄山的好处。为什么安禄山与史思明得不到天下呢?因为,安禄山那不顺应民心,造反滥杀平民。
安禄山被儿子杀死,是因为他打算另立继承人。安庆绪受手下人挑动所致。史思明被儿子所杀,是因为他逼他的儿子史朝义建一个军事据点,明明不可能完成。但史思明说如果完不成就要杀史朝义。所以史朝义杀史思明。这两对父子中,史朝义人比较温和,人也不坏。其他三个都是凶残之徒。
战争起因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经济矛盾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 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 。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阶级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❺ 聪明的史思明,最后为何会阴沟里翻船被儿子杀掉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主导的,不过的他们的下场十分惨,都是被自己的儿子所杀。这也是天谴把,他们做出如此伤财劳民的事情,活该遭到天谴。但是史思明对于安禄山来讲,他可是一个机灵鬼,在一些事情伤他都做出了留步,在造反时,史思明都为自己留下了逃跑的机会。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相同点就是废掉太子,他们的长子安庆绪和史朝义,这些废太子渴望得到权力,而他们就顾不得亲情,史思明肯定顾虑不到自己会被自己的儿子所杀,这也是天道轮回。
安史之乱,在史思明的后代争斗中,唐朝逐渐收复失地,恢复了正规,安史之乱也就此结束。
❻ 史思明是怎么死的
史思明(703—761)初名崒干,宁夷州突厥人,居营州柳城,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里。天宝初,累功至将军,知平卢军事。从禄山讨契丹,表任平卢兵马使。禄山反,他略定河北,被禄山任为范阳节度使,占有十三郡,有兵八万人。及安庆绪杀禄山自立为帝,他为唐师所败,退保邺城,降唐,封归义王,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肃宗恐其再反,计谋杀之,乃起兵再叛。乾元二年(759年)拔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大圣燕王,年号应天。后进兵解安庆绪邺城(今河南临漳西)之围,杀庆绪,还范阳,称帝,更国号大燕,建元顺天。761年,史思明在邯山大败李光弼,乘胜向长安进犯,途中被儿子史朝义和他的部下杀死,史朝义以皇帝身份厚葬于北京梁乡(今王佐乡)。
❼ 安史之乱的叛军首领史思明,为什么最后被自己儿子所杀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有违天理的事情,原因其实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利益”。史思明做了废张立幼的决定后引起长子的不满,最后在恐惧和利益的驱动下终于痛下杀手。
乱世之中废长立幼无疑会造成动荡的局面,秦之二世,三国之袁绍,刘表,隋之二世都是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比较成功的立贤不立长通常都是再在国家安定之后,但是在乱世之中或者国家刚安定之时,立嫡长子作为继承人,是比较稳妥的一种做法。
怀王(史朝义)当天夜里起事,史思明被绳子勒死殒命,亲信大将周挚等人也被处死。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的三月十四,史朝义即位,年号显圣。仅仅在即位后的第二年,唐朝军队反攻,史朝义众叛亲离,势单力孤中自杀而亡。
史思明有这样的下场,一是因为他没有正确的政治眼光和大局观,其次就是因为他咎由自取,如果仅仅是被废,我想史朝义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下场。
❽ 大唐的史思明是什么结局
折叠被儿谋杀
上元二年(761年)春,史思明被史朝义与部将谋杀。
史思明部下兵将是安史叛军中最残暴的队伍,每攻陷郡城,都杀光老弱男丁,以壮丁为挑夫,把妇女奸淫殆遍,凶淫无比。魏州一役,史思明军一天就杀掉三万多人,平地流血数日。称帝之后,他又派间谍扬言自己军士思归,诱骗唐军决战。大太监鱼朝恩想立大功,力劝唐肃宗下令各军进攻。不得已,李光弼等人出战,唐军大败,河阳、怀州等军事要地尽归于史思明。
史思明乘胜攻陕州,被唐军挡在姜子坂一带。出战不利,退守永宁。史思明下令筑三角城,约期一个月时间筑成,以贮备军粮。其子史朝义率军士苦干,城筑好后,未及泥抹外墙。史思明巡视到此,大怒,把史朝义、骆悦等大将召至面前,想杀掉他们以立军威。史朝义战战兢兢,深知凶残的史思明完全没有父子之情,哀求说:"兵士太乏累,歇一歇马上就上泥。"史思明喝斥道:"你爱惜属下,就敢违我将命吗!"立马城下,目视兵士上泥,"斯须而毕。"临走,史思明冲史朝义大骂:"等我攻克陕州,斩却此贼!"
史朝义大惧。骆悦等人也因兵败惧诛,力劝史朝义先下手。史朝义不敢答应,骆悦等人就威胁说要投降唐军。史朝义思虑再三,点头示诺。
当夜,史思明宿营中,其亲信曹将军率人守卫。史朝义等人召他来说明行事目的,曹将军"不敢拒"。夜半时分,史思明因梦惊醒,据床惆怅。他平时特别爱听优人唱曲,吃饭睡觉都有几个戏子不离左右。由于他为人残忍,杀戮为常,这些戏子心中也十分恨他。见他惊起,几个人忙问原因,他说:"我刚刚梦见河里的沙洲上有群鹿涉水而至,鹿死水干。"说完,就起身上厕所。几个戏子偷偷说:"鹿者,禄也;水者,命也。此胡命禄都到头了!"
正说话间,骆悦等人提刀闯入,不由分说就劈死数人,逼问史思明所在,余人忙指厕所方向。史思明听见卧帐内响动不对,翻墙而出,骑马刚跑到马槽处,被追赶而来的兵将射中胳膊,滚落马下。史思明忍住痛,问:"何人造反?"有人答称是怀王(史朝义)起事。史思明老奸巨猾,哀求说:"我早上说错话,才有现在这等事。你们别这么快就杀我,等我攻陷长安再杀我不迟。"一失往日凶暴之态,史思明连声乞命。转头看见耷拉着脑袋的亲信曹将军,史思明又大骂:"这胡误我!这胡误我!"骆悦挥手,兵士把史思明捆个结实,幽禁在柳泉驿。
史朝义心惊肉跳,见到骆悦等人复命,还连问:"没有惊动圣人吧?没有伤着圣人吧?"诸将回答说"没有"。一行人伪造史思明诏书,史朝义继位,并杀掉在外统军的史思明亲信大将周挚等人。为绝后患,骆悦等人先行动手,用绳子勒死了这位动辄就要人命的老上司史思明。
❾ 史思明是怎么死的求大神帮助
公元761年,史思明在向长安进犯的途中,被儿子史朝义和他的部下杀死。
❿ 安史之乱中的安禄山史思明为什么死于儿子之手
“安史之乱”中“安”就是安禄山,“史”就是史思明。安史之乱不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节度使,只是以他们势力最大,所以就以他们统称。在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里,史思明一直担任安禄山的副统帅,甚至在安禄山死后,史思明还是叛军实际的首领。而这对好兄弟最后都死于亲生儿子之手,也算难兄难弟到了最后。
安禄山和史思明被杀原因很像:第一,对身边人刻薄寡恩,非打即骂,导致他人生出二心。第二,对接班人问题上的迟疑不决,让儿子生出反心。举起屠刀的人,一定会死在屠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