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吴三桂是怎么样被消灭的
在崇祯年间,面对满族的强大压力,吴三桂对于明王朝而言可谓安危系 于一身。实际上他在降清之前,也一直兢兢业业,力保北京的北大门不失。他旗下的辽 东兵团,是明王朝最精锐的部队,面对比李自成更加凶悍的满洲铁骑,崇祯始终也不敢 调动吴三桂的一兵一卒来保卫北京。吴三桂本人参加过明王朝与满清的最后一次大战— —-松山之战,那次战役几乎使明朝的全部精锐丧失殆尽,吴三桂也是在那次大败饶幸 脱逃后地位大增的。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吴三桂面临三条路,一是投降李自成,二是 降清,三是做明朝的忠烈之士,既不降李,也不降清,打着明朝的旗号继续固守山海关。 很显然第三条是一条必死之路,而且除了会给吴留下一个忠臣的名声外,对于驻守山海 关的十几万辽东将士将会是一个灾难,对抗清与剿李的大局毫无作用。吴是行伍出身, 他基本不会考虑这条路,假如换成袁崇焕或史可法,也许就会以一种书呆子气甘心做崇 祯的殉葬品,吴决不会做如此选择。那么剩下来吴就只有两条路可走,降李或降清,这 对吴三桂而言无疑是一个难题。一边是异族鞑子,一边是乱臣贼子,这种两难无疑使他 无论选择那一边都注定要留下千古骂名,当然他不是圣人,无法预料他以后北年的历史, 只能在两者之中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是很难判断的。李自成进北京之后的所作所为,使 吴三桂看到了降李之后的某种下场,北京城明朝遗臣的遭遇无疑使他产生了恐惧心理, 当一个人无法判定好坏时,个人的利益也就成了唯一的价值取向,这应是吴最终选择降 清的理由。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只不过是文人附会的书生之见。 实际上吴三桂的选择是对的,抛开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冷静地看,从吴自身的命 运来说,降李后的结局几乎是注定的,忠诚如李岩尚不能幸免,何况是一个亡明的降将? 而从国家的命运来说,李自成真成了正统,不过是继承了明王朝的衣钵,继续抱残守缺, 难免不腐化堕落,这在当时是无法和充满活力和野性的满族抗衡的,最多不过推迟清军 入关的时间表而已,假如李政权果真抗拒了满清,则更是中华的一大悲哀(虽然这种可 能微乎其微),要知道今天的中国超过一半以上是满清挣来的。 吴三桂的结局是一个悲剧,他最大的不幸是身为汉人,这是最不可饶恕的。但他无 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他只能在当时做出他所理解的最好的选择,从他手下将士的反应来
看,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逃亡和反抗,也可以证明他的决定的合理性。
Ⅱ 吴三桂是怎么死的
公元1678年8月,衡阳的酷暑让人倍感煎熬,吴三桂也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他先是突然中风,不能饮食,吃什么吐什么,后来又开始拉肚。
这样的病症别说是放在一个年近70的小老头身上,就是放在身强体壮的大小伙子身上,也是绝对够喝一壶的了。
吴三桂没能挺过去,他付出声名狼藉的代价换来的富贵权势在他死后也仅仅撑了三年,就如泡沫一样湮灭了。
他始终在选择,似乎每一次选择都是被逼无奈,可是不管做出这些选择时,内里有多少纠结的爱恨情仇,有多少恼人的迫不得已,人们始终也不能原谅他。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更何况吴三桂对自己的选择从未后悔过,就算后来在朱由榔墓前伏地痛哭,说什么“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干坤”,其实也不过是为了煽动人心罢了。
说到底,他不过就是一个反复自私的小人而已!
Ⅲ 吴三桂最后的下场如何
吴三桂最后的下场是病逝而亡。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为了振奋军心,在湖南衡阳登基称帝,国号为周,建元昭武,立妻子张氏为皇后。同年八月在长沙病逝,享年70岁。郭壮图拥立吴三桂之孙吴世璠继位,追尊吴三桂为太祖高皇帝,吴应熊为孝恭皇帝。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清廷最终攻陷昆明,其孙吴世璠自杀,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
吴三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着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一月初五,吴三桂率兵经潭州至衡阳,以衡永郴桂道衡州知府衙门(旧衡阳市衡南区政府所在地)为“行殿”,指挥各路军事。
改衡州府(今衡阳市)为“应天府”,改钟鼓楼为“五凤楼”,回雁门为“正阳门”,大街名“棋盘街”等,一切用京城名称,册妻张氏为皇后,孙吴世璠为皇太孙,加封文武,百官颁制新历,铸“昭武通宝”、“利用通宝”钱币。称帝时狂风大作,将临时搭的帐篷都吹倒了。
吴三桂辖衡州、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并且开科取士,录取者60人。建造皇帝宫殿九十五间,象征九五之尊。
Ⅳ 吴三桂最后的下场是怎样的他有没有被满门抄斩
吴三桂兵败自杀后,康熙下令满门抄斩,按照吴三桂的遗嘱,其中一个孙子逃到四川某偏远山区,繁衍生息,有一天,陈圆圆不知怎的也来了,帮助孙子繁衍后代,为保密而又不能让子孙忘记祖先,每一代只能有一个人知道家族历史,其他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吴三桂的后人,当老一辈的记录人老了以后,在下一辈中选出一个最可靠的人通过口述三遍家族秘密,各种细节,不得有任何文字记载,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人公布了这个秘密,由于全村只有他一个人知道,所以当地政府没有相信,直到205年发现了陈圆圆的墓地,政府才相信,碑上上书“聂氏”,没有简体字的时期出现了简体的“聂”字,守护秘密者解释道这是为了不让别人知道的隐蔽做法,陈圆圆原姓邢,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聂”“双耳”暗指陈圆圆,过了几年又在陈圆圆的墓地旁边发现了吴三桂的墓地,碑上也是写得极为隐蔽,所以之前没有注意到,对于这个祖辈并没有告诉子孙,吴三桂兵败自杀后康熙重金索要吴三桂的头,有人写信给康熙说在某一座桥下,康熙派人去果然看到有一个匣子装着一个头,于是就不辨真假说逆贼吴三桂头颅在此,立即焚烧,而真正的尸体被送往四川安葬(我个人认为康熙不是不辨真假,而是吴三桂已死,他只需要一个政治说法),这些是我以前在某本杂志上看到的,记得不太清了,只记得这么多了,对于一些人的人名都忘了。
Ⅳ 鹿鼎记中吴三桂是怎么死的
《鹿鼎记》中吴三桂为何被一笔带过的原因很简单,这部戏的主角是韦小宝,之后才轮到他的七个老婆和皇室,至于吴三桂只能算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自然不会有太多关于他的描述。其实历史上的吴三桂还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虽说他当初引清兵入关断送了大明的江山,但他自己却依然享受着崇高的地位。但他最终走出了一步,直接断送了整个家族的前程。
他当初起兵时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却不知清朝将他当年上疏的“三患二难”公布于众,使得他失去了民心。虽说当时他已经打下半个南方,却没有选择继续攻打,反而选择休养生息,给了清廷调整战局的机会,最终落得兵败去世的下场。
Ⅵ 吴三桂怎么死的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热,吴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虑过重,肝火过盛,便突然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随后又添了“下痢”病症,太医百般调治,终不见效。吴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孙吴世璠来衡州继位,托付后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吴三桂在都城衡州皇宫驾崩,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
Ⅶ 吴三桂是怎么死的
吴三桂是病逝的。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热,吴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虑过重,肝火过盛,便突然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随后又添了“下痢”病症,太医百般调治,终不见效。
吴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孙吴世璠来衡州继位,托付后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吴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阳)皇宫驾崩,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
吴三桂的恋情
有一年,吴三桂随祖父到苏州采购绸缎,闲暇时与苏州好友周仝游览太湖。二人正在茶馆品茶,忽见隔岸游艇上有一位妙龄女子翩翩起舞,歌声优美动听,吴三桂不觉怦然心动。
他问周仝:“这是何方女子,声色超群,令人倾倒?”周仝道:“你有所不知,她叫陈圆圆,是苏州艺美戏班子的当红歌妓,名震江南。”
吴三桂与周仝分别后,心神不定,脑海里总浮现陈圆圆的身影。他无心经商,常借故“与同窗好友相会”,实则跟随艺美班观看演出,以目睹陈圆圆的芳容。陈圆圆每次出场演出,总看见前排座位上有一位英俊青年,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使她六神无主。
她偷偷观看这位青年,仪表堂堂,文质彬彬,从他的衣着打扮看来不像普通人家子弟。后来听老板说,这青年姓吴,叫吴三桂,是将门子弟。陈圆圆每次演出,只要看见吴三桂,便心不由己地暗送秋波。
一日,陈圆圆缷妆后回家,忽听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是吴三桂,她喜出望外,于是放慢了脚步。吴三桂紧走几步,赶上陈圆圆,约她“春来茶馆”叙话。二人来到茶馆就坐,先客套了一番,要了壶茉莉花茶,边品茶边聊天,互诉爱慕之情。
二人难分难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吴三桂说:“我一定要把你赎出来,娶你为妻,永不分离。”陈圆圆说:“我出身贫贱,不配当你的妻子,只要你对我好,能在身边伺候你我就心满意足了。”
于是二人海誓山盟,私定终生,只等吴三桂父亲应允,再明媒正娶,接陈圆圆进入吴家大门。
Ⅷ 历史上的吴三桂是怎么死的
吴三桂(1612年-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辽东人,明末清初着名政治军事人物,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锦州总兵吴襄之子。以父荫袭军官。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后封汉中王,济王。1644年降清,引清军入关,被封为平西王。1661年杀南明永历帝,1673年叛清,发动三藩之乱,并于1678年农历八月十七夜病死。其孙吴世璠继其皇帝位。
Ⅸ 三藩之乱中,吴三桂最终病死,那么另外两位藩王是什么结局
根据《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由此,非常明显是,康熙皇帝的撤藩决定,可以说是“三藩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在三藩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清朝朝廷。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军进入云南省城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那么,问题来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除了吴三桂,另外两个藩王结局如何?
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军大军压境,耿精忠无奈,率文武官员出城迎降。但是,耿精忠降清后尚蓄逆谋之心,被部下暗中告发。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在此背景下,对于反复无常的耿精忠,康熙皇帝下令将其诛杀。另一方面,就尚可喜来说,和吴三桂、耿精忠不同,在三藩之乱爆发时,尚可喜坚持效忠清室,从而牵制了吴三桂、耿精忠的部分兵力,为清朝大军的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进一步来说,早在康熙决定撤藩之前,尚可喜就准备告老还乡了,也即和历史上用于急流勇退的大臣一样,尚可喜不仅懂得进退,也不贪恋权位。
最后,但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发兵围困其父府邸,响应吴三桂叛乱。也即尚可喜不想造反,没想到他的儿子却是狼子野心。在被儿子尚之信软禁后,尚可喜欲悬梁自尽,被左右救起。同年十月,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73岁。在尚可喜病逝后,尚之信先是归降了吴三桂,又反悔投靠了清朝。最终,尚之信又耍了小聪明,也即选择保持中立,对清廷和吴三桂均持观望态势。不过,众所周知,在大是大非面前,骑墙派肯定是不会有好结局的。不管是吴三桂直捣黄龙,还是康熙皇帝平定天下,都不会继续容忍尚之信的。根据《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尚之信下旨逮问,随即赐死。对此,你怎么看呢?
Ⅹ 吴三桂在云南反清后,军队打到了哪儿,就再也打不动了最后是怎样死的
吴三桂(1612~1678) 明末辽东总兵、清初藩王。原籍徽州,由高邮流寓关东,为辽东(今辽宁辽阳)籍人。字长白,一字月所。父吴骧任参将军职,后任京营中军都督。舅祖大寿为辽东总兵,后降清。认总监高起潜为义父。崇祯末,受命出镇,任宁远总兵。在京城得名妓陈圆圆(一作沅沅)纳为爱妾。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兵进京师,崇祯帝封其为平西伯,令率军“勤王”。兵抵丰润,北京已攻陷,知不可阻挡,留家书于骧,率军回程,攻占山海关。受李自成招降,第二次南下,“朝见新主”,至永平沙河得悉京城“拷掠”明官,陈圆圆为刘宗敏所掳(实被扣押),重返山海关。与李自成东征军先战于永平,再战于石河,败守山海关。四月二十二日伪装议和,与自成订立和约,返身即开门迎降,与多尔衮所率清军袭杀义军。随清军南下,五月初一兵抵京师,清廷不准其入都,令率军继续追击西撤的李自成义军,得爱妾陈圆圆。清封为平西王。率军随英亲王阿济格由大同北绕边墙腹背攻击自成陕北守军李过等。李自成撤出西安后,又随阿济格紧紧追踪义军,配合多铎主力兵进江南。南明桂王(永历帝)政权建立后,于顺治八年(1651)率兵入川,先后攻取成都、重庆、叙州等地,又于次年击败刘文秀于保宁(今四川阆中)。清为笼络,于顺治十年()嫁太宗第十四女与其子吴应熊。受洪承畴节制,率兵入云贵。击败李定国,十六年(1659)桂王走缅甸。受清命镇云南。十八年,胁逼缅甸交出桂王,次年(即康熙元年)杀桂王父子于昆明。兼辖云贵两省,坐镇10余年,日练士马,安置私党,俨然有割据之势。时朝廷有撤藩之议。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举兵反,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贵州提督、四川巡抚提督纷起响应。一度攻占湘黔赣诸郡城,耿精忠、尚之信相继叛清。十七年(1678)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年号昭武,同年八月病死。其孙吴世璠继立为帝,兵败自杀。
(文字资料选自夏东元主编:《中学网络全书·历史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