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济度在历史上怎么死的

济度在历史上怎么死的

发布时间:2022-05-26 06:27:03

1. 清朝简亲王济度是被康熙杀死的马

和硕简纯亲王济度,和硕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第二子;天聪七年癸酉六月二十四日子时生,母三娶福晋钴尔哈苏氏卓礼克图塔布囊之女;顺治十七年庚子七月初一日申时卒,年二十八岁。
那时候康熙才6岁,有可能是康熙杀的马?

2.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亲王是谁

最后一个亲王是载沣:奕譞子,和硕醇亲王
清朝所封的亲王(追封的不算,只要是封过亲王的,包括后来曾被革爵或降爵过的都算。)
敬谨亲王尼堪(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第三子),成亲王岳托(努尔哈赤次子代善长子)、安亲王岳乐(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第四子)、端重亲王博洛(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第三子)、英亲王阿济格(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皇太极第十一子)、裕亲王福全(顺治第二子,其子保泰、孙广宁、广禄相继袭亲王)、恭亲王常宁(顺治第五子)、纯亲王隆禧(顺治第七子)、理亲王允礽(康熙次子,其子弘晳曾袭亲王)、诚亲王允祉(康熙第三子)、雍亲王胤禛(即雍正)、恒亲王允祺(康熙第五子,弘日至袭亲王)、淳亲王允佑(康熙第七子,子弘袭亲王)、廉亲王允禩(康熙第八子)、履亲王允祹(康熙十二子)、果亲王允礼(康熙十七子)、諴亲王允秘(康熙二十四子)、和亲王弘昼(雍正第五子,子永璧袭亲王)、荣亲王永琪(干隆第五子)质亲王永瑢(干隆第六子)、仪亲王永璇(干隆第八子)、成亲王永瑆(干隆十一子)、嘉亲王永琰(干隆十五子,即嘉庆)、庆亲王永璘(干隆十七子,其孙奕劻时爵晋为铁帽子王)、定亲王绵德(干隆长子永璜次子)、敦亲王绵恺(嘉庆第三子)、瑞亲王绵忻(嘉庆第四子)、惠亲王绵愉(嘉庆第五子)、敦亲王奕谆(道光第五子)
礼亲王系:承序:代善、满达海、常阿岱、杰书、椿泰、崇安、巴尔图、永恩、麟趾、全龄、世铎、诚厚,历十代十五王
代善:太祖二子,和硕礼烈亲王
满达海:代善七子,和硕巽简亲王(改号,后追降为贝勒)
常阿岱:满达海子,和硕巽亲王(后降为贝勒)
杰书:代善孙,和硕康良亲王(改号康)
椿泰:杰书子,和硕康悼亲王
崇安:杰书子,椿泰弟,和硕康修亲王
巴尔图:杰书子,椿泰、崇安弟,和硕康简亲王
永恩:崇安子,和硕礼恭亲王(复号礼)
昭梿:永恩子,和硕礼亲王(后革爵)
永諲:崇安子,永恩弟,追封和硕礼亲王
麟趾:永諲子,和硕礼安亲王
锡春:麟趾子,追封和硕礼亲王
全龄:锡春子,和硕礼和亲王
世铎:全龄子,和硕礼恪亲王
诚厚:世铎子,和硕礼敦亲王
郑亲王系:承序:济尔哈朗、济度、德塞、喇布、雅布、雅尔江阿、神保住、德沛、奇阿通、丰讷亨、积哈纳、乌尔恭阿、端华、承志、庆至、凯泰、昭煦,历十代二十六王
济尔哈朗:显祖孙,太祖三弟舒尔哈齐六子,和硕郑献亲王
济度:济尔哈朗二子,和硕简纯亲王(改号简)
德塞:济度三子,和硕简惠亲王
喇布:济度二子,和硕简亲王(后追革爵)
雅布:济度五子,和硕简修亲王
雅尔江阿:雅布长子,和硕简亲王(后革爵)
神保住:雅布十四子,和硕简亲王(后革爵)
费扬武:济尔哈朗八弟,追封和硕简亲王
傅喇塔:费扬武四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福存:傅喇塔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德沛:福存子,和硕简仪亲王
巴尔堪:济尔哈朗四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巴赛:巴尔堪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奇阿通:巴赛子,和硕简勤亲王
丰讷亨:奇阿通长子,和硕简恪亲王
积哈纳:丰讷亨子,和硕郑恭亲王(复号郑)
乌尔恭阿:积哈纳子,和硕郑慎亲王
端华:乌尔恭阿子,和硕郑亲王(后革爵)
经讷亨:奇阿通二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伊丰额:经讷亨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西朗阿:伊丰额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承志:西朗阿子,和硕郑亲王(后革爵)
松德:积哈纳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庆至:松德子,和硕郑顺亲王
凯泰:庆至子,和硕郑恪亲王
昭煦:凯泰子,和硕郑亲王
睿亲王系:承序:多尔衮、多尔博、淳颖、宝恩、瑞恩、仁寿、德长、魁斌,历十一代十二王
多尔衮:太祖十四子,和硕睿忠亲王
多尔博:多铎五子,出为多尔衮嗣,和硕睿亲王(后削爵),追封
苏尔发:多尔博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塞勒:苏尔发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如松:功宜布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淳颖:如松子,出为多尔衮嗣,和硕睿恭亲王
宝恩:淳颖子,和硕睿慎亲王
瑞恩:淳颖子,宝恩弟,和硕睿勤亲王
仁寿:瑞恩子,和硕睿僖亲王
德长:仁寿子,和硕睿 亲王
魁斌:德长子,和硕睿亲王
豫亲王系:承序:多铎、多尼、鄂扎、董额、德昭、如松、修龄、裕丰、裕兴、裕全、义道、本格、懋林,历九代十七王
多铎:太祖十五子,和硕豫通亲王
多尼:多铎长子,多罗信宣和郡王(改号信,原亲王)
鄂扎:多尼子,多罗信郡王
董额:多铎三子,多罗信郡王
德昭:鄂扎子,多罗信郡王
多尔博:多铎五子,追封信郡王
苏尔发:多尔博子,追封信郡王
塞勒:苏尔发子,追封信郡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信郡王
如松:功宜布子,多罗信恪郡王
修龄:德昭子,和硕豫良亲王(复号、爵)
裕丰:修龄子,和硕豫亲王(后革爵)
裕兴:修龄子,裕丰弟,和硕豫亲王(后革爵)
裕全:修龄子,裕丰、裕兴弟,和硕豫厚亲王
义道:裕全子,和硕豫慎亲王
本格:义道子,和硕豫诚亲王
懋林:本格子,和硕豫亲王
庄亲王系:承序:硕塞、博果铎、允禄、永献、绵课、奕镈、绵护、绵深、奕仁、载勋、载功,历八代十一王
硕塞:太宗五子,和硕承泽裕亲王
博果铎:硕塞长子,和硕庄靖亲王(改号庄)
允禄:圣祖十六子,出为博果铎嗣,和硕庄恪亲王
永献:允禄孙,和硕庄慎亲王
绵课:允禄曾孙,和硕庄襄亲王
奕镈:绵课子,和硕庄亲王(后革爵)
绵护:允禄曾孙,和硕庄勤亲王
绵深:绵护弟,和硕庄质亲王
奕仁:绵深子,和硕庄厚亲王
载勋:奕仁子,和硕庄亲王(后革爵)
载功:奕仁子,载勋弟,和硕庄亲王
肃亲王系:承序:豪格、富绶、丹臻、衍潢、蕴着、永锡、敬敏、华丰、隆勤、善耆,历九代十王
豪格:太宗长子,和硕肃武亲王
富绶:豪格子,和硕显懿亲王(改号显)
丹臻:富绶子,和硕显密亲王
衍潢:丹臻子,和硕显谨亲王
蕴着:富绶孙,和硕肃勤亲王(复号肃)
永锡:丹臻孙,和硕肃恭亲王
敬敏:永锡子,和硕肃慎亲王
华丰:敬敏子,和硕肃恪亲王
隆勤:华丰子,和硕肃良亲王
善耆:隆勤子,和硕肃忠亲王
怡亲王系:承序:允祥、弘晓、永琅、奕勋、载坊、载垣、载敦、溥静、毓麒,历七代九王
允祥:圣祖十三子,和硕怡贤亲王
弘晓:允祥七子,和硕怡僖亲王
永琅:弘晓子,和硕怡恭亲王
奕勋:永琅孙,和硕怡恪亲王
载坊:奕勋子,和硕怡 亲王
载垣:奕勋子,载坊弟,和硕怡亲王(后革爵)
载敦:允祥五世孙,弘皎四世孙,和硕怡端亲王
溥静:载敦子,和硕怡 亲王
毓麒:溥静子,和硕怡亲王
恭亲王系:承序:奕欣、溥伟,历三代二王)
奕欣:宣宗六子,和硕恭忠亲王
溥伟:奕欣孙,载滢子,出为奕欣长子载溦后,和硕恭亲王
醇亲王系:承序:奕譞、载沣,历二代二王
奕譞:宣宗七子,和硕醇贤亲王
载沣:奕譞子,和硕醇亲王

3. 济度在历史上怎么死的

小乘最终只能度己,可求的个人成仙得道;而大乘精神则普渡六道众生,修行不仅是为利己,而且行大慈大悲的利他原则。

4. 固伦端敏公主的人物生平

顺治十年六月十三日的清晨,端敏公主出生在朝阳门外大木仓胡同的郑亲王府邸内,虽然在此之前,济度已经有了两个女儿,但端敏却是他嫡出的第一个子女。
就在端敏出生四个月后,皇宫里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中宫皇后被废了。即蒙古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家的格格,也就是顺治帝的亲表姐。由于这门婚事最初是多尔衮的主意,加上皇后的性格与顺治格格不入,大婚以来二人一直冲突不断。顺治在默默挣扎了三年后,终于力排众议,毅然决然的废掉了这位皇后。
然而,如愿以偿的皇帝却并没能高兴多久,国家利益和满蒙联姻的大局势压制着他,使他仍旧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册立继任的中宫。半年之后,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又为坤宁宫从科尔沁草原迎回来了一位博尔济吉特氏的新主子,也就是历史上的孝惠章皇后。
孝惠皇后的父亲绰尔济是科尔沁多罗贝勒,祖父察罕则是孝庄太后的同胞哥哥。按辈分算起来,她实际上比顺治要小上一辈,不过那个时候满蒙之间的政治联姻往往并不在乎什么亲缘辈分问题。就这样,年仅14岁的孝惠皇后从蒙古草原来到了紫禁城。
新皇后没能讨得顺治皇帝的欢心,他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在一个了有夫之妇身上,这个女人,就是后来的董鄂妃。董鄂妃进宫,使得原本就对皇后十分冷淡的顺治更加疏远了她,十几岁的小皇后实际上是过着一种守活寡般的日子。
由于顺治膝下的子嗣比较单薄,女儿更少得可怜,因此他不断的收养一些王公贵戚的女儿做养女,一则可以显示皇帝恩宠,另一则还可以为将来与蒙古的婚媾联姻未雨绸缪。整个顺治朝,一共有三位亲王之女被选入宫中,她们是承泽亲王的女儿(和硕和顺公主)、安亲王的女儿(和硕柔嘉公主)和简亲王的女儿(端敏公主)。
至于端敏公主为什么会被选中为皇帝养女,除了父亲的地位之外,倒还有另一层原故——端敏公主的生母、简亲王的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是孝惠皇后一母同胞的亲姐姐。简福晋早妹妹两年嫁到京城,成为济度的妻子。这层亲密的关系使得她生下的女儿会被带入宫中,成为了皇后的养女。如此安排,也算是皇太后和皇帝给予无宠无子的孝惠皇后的一点安慰吧。
就这样,端敏这个亲王府的格格成为了皇帝的养女,开始了她的公主生涯。 入宫后的端敏一直跟随在养母兼姨母的孝惠皇后身边,相近的血缘使她们有着比别人更加亲昵的感情,而孝惠皇后对这个唯一的“女儿”也是爱宠有加。即便没有皇帝的垂青,孝惠终究还是中宫皇后,这份尊荣同样的影响着年幼的端敏公主。
在端敏公主的脑海里,嫡庶之别、尊卑之分的观念十分深固,这与她本人的身世也有着很大的关系。父母全都出身高贵,不论是生母还是养母又都是嫡妻正室,端敏的血统可谓是正的不能再正了。自小受尽父母的宠爱,入宫又得到皇后的庇护,傲慢、刁蛮的种子就这样在端敏的心中渐渐的发了芽。
顺治十六年十一月,科尔沁王公按照班次进京陛见。在这场骨肉大团圆中,端敏的终身大事被决定了。领班入京的是孝庄太后一母同胞的四位兄长中最小的一个——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掌旗扎萨克多罗达尔汉郡王(后晋和硕达尔汉亲王)满珠习礼。
说起来,这位科尔沁郡王的身份实在很特殊,他的女儿是顺治皇帝的悼妃,过世的前妻是皇太极收养的世袭克勤郡王岳托的女儿。所以,他既是太后的哥哥,又是皇帝的岳父,还是先皇的女婿。与皇家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和嫡子的出身都令满珠习礼有着比科尔沁其他王公更加尊崇的地位,而孝庄对这个一母同胞的哥哥也是礼遇有加。一心维系满蒙联姻关系的太后便在这时,将年仅7岁的端敏公主许配给了满珠习礼同样年幼的长孙班第。从此,端敏亲上加亲的成为了科尔沁人的媳妇。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康熙九年。在这十多年中,端敏身边的人和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是顺治十七年父亲济度去世;接着几个月后养父顺治去世;又两年生母去世;康熙四年未来的祖老爷满珠习礼亲王去世;康熙八年未来的公公和塔亲王去世。渐渐长成的端敏公主几乎失去了所有关系亲密的长辈,她的身边,只剩下始终疼爱她的养母孝惠皇后和祖母孝庄太后。
其实对于端敏来说,这些平时接触不多的长辈离世倒也不怎么难接受,反而最令她遭受打击的是弟弟德塞的死。
端敏公主的母亲一生为简亲王诞育了两个孩子,一个是端敏公主,另一个是小端敏一岁的德塞世子。在端敏眼中,尽管父亲有十二个子女,可唯一一个被端敏视作骨肉的只有这个与她一母同胞的弟弟。
作为嫡福晋的女儿,端敏在家时已经是个娇生惯养的宝贝丫头,直到入了宫,她更成为整个简亲王府的骄傲。处处高人一等的端敏十分看不起那些庶出的兄弟姐妹,更何况这些人中,除了她的大姐和四妹是侧福晋所出,其余的子女全都是庶福晋的孩子。要知道在那个年月,庶福晋实际上就是没有得到任何封号的小妾,有的甚至可能只是通房丫头而已。对于她们生的子女,端敏向来不会放在眼里,他们母亲低微的出身始终令端敏如鲠在喉。
身在皇宫中的端敏原本并未以这些“手足”为念,因为她有个亲弟弟德塞,嫡子的身份注定他会继承父亲的王爵。整个简亲王府也迟早还是属于正房这一支,端敏对此高枕无忧。
果然,顺治十七年济度死后,时年七岁的德塞顺利继承王位,成为新一代的简亲王,一切似乎都在意料轨道上行进。可是万没有想到的是,康熙九年三月二十二日,十七岁的德塞因病去世了。这个消息仿佛晴天霹雳般震惊了端敏公主,至此,她在父母双亡后又失去了她心中承认的最后一个亲人。更令人担忧的是,德塞虽然娶了亲,但没有留下一儿半女,简亲王爵霎时间在正房支脉上悬空了。
然而王府的香火是不能断绝的,朝廷要做的就是在济度的另外三个儿子(第四子穆济衲顺治十六年三月夭折)中选出一位新的继承人。最后,次子喇布成为了第四任的简(郑)亲王。
对于端敏而言,不管新的继任者是谁都没有什么意义,因为那些人都不是她的同母兄弟。在端敏看来,仿佛他们任何一个继承了王爵,简亲王府都不再跟她有任何关系了。这种感觉,就像是家财被别人堂而皇之的霸占了,而且还是你一向最看不起的下等人。端敏不禁对这样的结果嗤之以鼻,但却无可奈何。康熙九年九月,就在喇布成为简府新主人的同一时刻,端敏以和硕公主的身份踏上了去往科尔沁的婚车。
端敏的下嫁无疑对科尔沁又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在西辽河北面的伊克唐噶里克,一座崭新的公主府岿然落成,这是专门为迎接端敏公主而建造的,她将在这里度过往后长达六十年的和亲生涯。 由于端敏的生母、养母、养祖母都是蒙古人,蒙古的语言、习俗和生活习惯对她来说全然不会陌生,这让端敏在出嫁后很快便适应了夫家的新环境,对于她来说,婚前婚后唯一的区别就是从北京的紫禁城搬进了科尔沁的公主府。
端敏下嫁第二年,她的丈夫班第承袭了达尔汉亲王的爵位,端敏公主也俨然成为了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当家人。在府中,公主的身份确定了她至高的地位,没有长辈的制约,端敏公主在家里从来是说一不二的。不只是自己家里,她的权势触角几乎蔓延到整个王旗中。
渐渐的,端敏飞扬跋扈的作风引起了许多亲戚的不满,可是碍于她的身份,没人敢当面表现出来,更没人敢过问。于是乎,端敏公主就这样在科尔沁过着她唯我独尊的生活。
康熙二十年,简亲王喇布去世了,他的同胞弟弟雅布继承了爵位。这个消息到了端敏耳中,引起了她极大的反感。
话说喇布和雅布的母亲是济度的庶福晋杭氏,这个女人在济度的妻妾中虽然位份不高,却是相当得宠的一个。而且有意思的是,她每次生孩子都会比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早两个月。端敏出生前的两个月,杭氏生下了济度的第二个女儿;德塞出生前的两个月,杭氏又生下了济度的第二个儿子喇布。不过之后的几年中,嫡福晋再无所出,反而是杭氏又在顺治十五年生下了济度的老儿子雅布。
可想而知,端敏的母亲面对这样一个无名无份、出身远远不如自己,却次次都抢先在前面的小妾会是怎样的一种厌恶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必然也影响了年幼的端敏,令她直接迁怒到杭氏所生的子女身上。
曾经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年,端敏公主回京省亲,雅布的福晋西林觉罗氏来府上给她请安,结果生生被端敏公主晾在门房里大半天,最终也没见她的面。这位福晋委屈极了,跑回家跟丈夫哭诉,雅布安慰她说,端敏公主生就傲慢骄横,任谁都招惹不起,所以以后不要再上门去触霉头了。由此可见姐弟二人的关系相当恶劣,甚至到了连表面功夫都不屑维持的地步。
除了雅布这个弟弟之外,端敏跟另一个弟弟同样合不来,这就是小她一岁的康熙皇帝。尽管端敏没有直接跟康熙发生冲突(康熙登基前有没有就不得而知了),但面对她的刁蛮性格,康熙皇帝总是一百个看不惯。虽然碍于姐弟的情分不好当众翻脸,可是康熙还是有办法表露出自己的不满。
康熙三十一年十月二十四,皇帝为一些下嫁的公主按照贝勒品级设置护卫长史。其中包括了女儿纯禧公主、荣宪公主、端静公主,以及姑姑淑慧公主,在这批名单中,单单就漏掉了端敏公主。换句话说,在当时还在世、并且出嫁了的公主中,独独就没有端敏公主的份。其中缘由,可见一斑。 康熙四十九年,端敏的丈夫班第亲王去世了,她的儿子罗卜藏衮布继承了达尔汉亲王的爵位。此时的端敏公主已经是年近六旬的老妇,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那种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性格却并没有丝毫改变,与众人之间的矛盾也没能有所缓和。
康熙五十六年,简亲王雅尔江阿(雅布的儿子)给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奏折的内容大概是,康熙要为雅尔江阿的女儿指婚,雅尔江阿对此十分的感激,但是唯一的请求是,不要把姑娘许配给端敏公主的儿子策旺多尔济。因为端敏公主与雅布之间不和已久,如果再把女儿嫁到她们家,则会令雅尔江阿十分为难。
从这份奏折中看出,端敏与弟弟雅布的矛盾已经不是普通的小打小闹了,以至于雅布死了,他的儿子还是不敢把女儿嫁到公主家,甚至不惜直接上疏给皇帝知晓。至于康熙皇帝,显然也是站在雅尔江阿的一边,他在朱批中回复说:朕对这件事情深知不已,你的要求朕记着了。
原本康熙这样批复已经是很完满了,可他偏偏又在后面加上了一句:端敏公主性情乖张暴戾,不光是你的父亲,她跟所有人都不和。
老实说,这实在是很严厉的评语,但也确实点出了端敏公主平日里的为人。只不过康熙说的不完全对,端敏虽然跟诸多人不和,却偏偏跟一个人合得来,那就是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端敏选择与胤禛亲近,既不是因为二人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也不是因为她有超凡的政治头脑,而是因为一贯的骄傲和小心眼儿会自然而然的让端敏站在与她有矛盾的兄弟、侄子的对立面上。说到这儿,我们就不得不再提一提上文说到过的那位简亲王雅尔江阿了。
我们知道,雅尔江阿的父亲是雅布。雅布在做亲王时,为人忠实勤勉,很得康熙皇帝的赞赏,而雅尔江阿与康熙的关系更是非常亲密。在雅尔江阿给康熙皇帝的书信奏折中,均同皇子一样直称康熙为“皇父”,可见康熙对这个侄子的看重。
雅尔江阿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同时也接替父亲管理内务府事务。这位王爷虽然同雅布一样忠厚,可却是个耳活面软、心无主见的人物,因此在公事上总是糊里糊涂弄出了许多疏漏。不过康熙皇帝并没对雅尔江阿的错漏采取严厉的惩罚,而是以长辈的身份对他进行了谆谆的教诲,末了还说道:我如果不训斥你,万一你因为疏忽丢掉了王爵,那谁又能为你惋惜呢?康熙的这番话说的既实在又中肯,与雅尔江阿之间家人父子的亲情跃然而现。
就是这位被康熙所喜爱的简亲王,却被雍正皇帝削掉了亲王的爵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雅尔江阿的人际关系中,有个很重要的人物叫做苏努(广略贝勒褚英的曾孙)。苏努和雅尔江阿在康朝同掌内务府事宜,两人的关系也因此非常密切。苏努此人也许有朋友听说过,他是八阿哥允禩的羽翼,后来因党附允禩的罪名而遭到革黜宗室的严厉惩罚。雅尔江阿既与苏努走得近,同样也跟允禩走得近,所以他很自然地成为了雍正皇帝的十分忌讳的人之一。
雍正四年是个极为敏感的年份,在这一年中,雍正皇帝将过去曾经参与夺嫡的几位皇子先后进行了清算。其中包括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四阿哥允禵等人,这些皇子或黜或禁,同时还牵连了很多宗室子弟。雅尔江阿就是其中之一。
雍正四年二月,就在允禩遭到圈禁不久,雅尔江阿也被革掉了爵位。尽管雍正将处置雅尔江阿的前因后果罗列了一大堆,但明眼人很容易就能看出,雅尔江阿被废的真正原因就是那句:“将朕所交事件漫不经心,专惧允禩、苏努等悖逆之徒。”
说白了,雅尔江阿的获罪就是因为他与允禩的特殊关系。而一向与雅尔江阿不对版的端敏公主自然不会站到八爷党的一边。事实证明,端敏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不但保住了她原有的地位,甚至还给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更大收获。
雍正元年二月,雍正皇帝下旨称:“端敏公主及大公主、四公主俱是内里公主,朕先前因未满百日,不曾下旨,今端敏公主、大公主、四公主俱着封为固伦公主。”先前某飘曾猜测二公主和九公主未被晋封是因为她们与八阿哥和九阿哥之间的姻亲关系。反过来看,端敏公主之所以会被晋封,恐怕就是得益于雍正皇帝间的亲近和对雍正政敌的疏远了。“内里公主”四个字,或许当是如此解释。就这样,在简王府被政治风暴席卷的七零八落的时候,出身王府的端敏公主却一路向上,达到了人生的辉煌顶峰。
雍正七年五月十八日,七十七岁的端敏公主去世了,终于走完了她骄纵贵重的一生。

5. 吴良辅和济度最后为什么要死啊

吴良辅,清朝顺治朝太监,受到顺治帝的宠幸,因而专权把持朝政,顺治15年时,发生宦官与官员贿络勾结的案件,吴良辅牵涉其中,但顺治帝袒护他而未依照他自己所订禁宦官干政的谕令处罚,但顺治帝逝世后,即于康熙元年依“变易祖宗制度”之罪被处死刑。

济度是谁我不清楚。

6. 简亲王济度和顺治是什么关系

堂兄弟。

顺治是努尔哈赤一脉,努尔哈赤生皇太极,皇太极生福临。

济度是努尔哈赤的亲弟弟舒尔哈齐一脉,舒尔哈齐生济尔哈朗,济尔哈朗生济度。

所以他们是堂兄弟关系。

1、济度

和硕简纯亲王济度,和硕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第二子;天聪七年癸酉六月二十四日子时生,母三娶福晋钴尔哈苏氏卓礼克图塔布囊之女;顺治十七年庚子七月初一日申时卒,年二十八岁。

2、顺治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

(6)济度在历史上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济度和顺治的皇帝纽带:

1、努尔哈赤(顺治的祖父)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

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2、舒尔哈齐(济度的祖父)

爱新觉罗·舒尔哈齐(1564年―1611年),爱新觉罗·塔克世的第三子,清太祖努尔哈赤同母弟。

早年随同兄长努尔哈赤出外谋生,后来又投奔到明朝总兵李成梁的手下当差。坚毅顽强、勇猛善战的品格。

万历十五年(1587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舒尔哈齐晋封贝勒,地位仅次于他的兄长,成为第二号人物。后来,谋图分裂后金,被努尔哈赤幽禁致死。顺治十年(年),追封他为和硕庄亲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爱新觉罗·济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爱新觉罗·福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爱新觉罗·舒尔哈齐

7.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及故事

南宋岳飞,北宋杨业。东晋谢安,西汉张骞
中国这样“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很多 下举例几位:

一:岳飞(1103——1142),字鹏举,出生于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的一户佃农家里,青年时代,正遇上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他亲眼目睹北宋灭亡前后的惨痛史实,和当时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民族压迫,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压迫的汉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国,深入骨髓”,纷纷自动组织起来反抗。

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起,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民族战争。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可是,腐败的北宋统治集团,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被掳走后,继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头目赵构,同样是个投降派。他偏安于江南一地,沉醉于歌舞逸乐之中,没有真正组织抗金民族战争并把它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打算,所不同的是一面信用秦桧等投降派,通过他们出面进行一系列议和投降活动;一面则利用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抵挡金军的凌厉攻势,以保住他的皇帝宝座和积累屈膝求和的资本。到了十二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东自江淮、西至陕西一线的宋、金双方对峙的军事分界线形成后,赵构、秦桧统治集团,实际上已经成了南宋抗金斗争最大绊脚石;反过来,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则成了赵构、秦桧投降派活动的最大障碍。南宋朝廷内部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日趋尖锐。

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对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进行坚决斗争。1139年(绍兴九年),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击了“相国”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使“秦桧衔之(抱恨)”。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不受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这无异于给宋高宗当头泼了冷水,从而更使赵构、秦桧怀恨在心。“但岳飞不顾个人得失,坚持抗战到底的立场,率领军队,联络北方义军,卓有成效地从事抗金战争,筹划收复中原、统一祖国,成为全国抗金民族战争中的有力支柱。

1139年(绍兴九年)夏,金兀术撕毁绍兴和议,倾巢而出;再度发动大规模的对宋战争。在东、西两线军取得对金大捷的形势下,岳飞挥兵从长江中游挺进,实施锐不可挡的反击”,他一直准备着的施展收复中原抱负的时机到来了。

岳家军进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忠义民兵的热烈欢迎。这年七月,岳飞亲率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和金兀术一万五千精骑发生激战。岳飞亲率将土,向敌阵突击,大破金军“铁浮图”(侍卫亲兵)和“拐子马”(左右两翼钳攻的骑兵),把金兀术打得大败。岳飞部将杨再兴,单骑闯入敌阵,想活捉金兀术,可措没有找到,手杀敌人数百,身被几十处创伤,豪勇无比。岳家军将士具有“守死无去”的战斗作风,敌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军阵容摇动。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四十五里),金兀术集合了十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全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破掉酒戒庆祝)”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但是,外敌难以撼动的岳家军,却遭到了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摧残。就在这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甘心充当儿皇帝的高宗赵构,因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钦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与金入议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窃取了宰相高位的内奸秦检,也抓住高宗这个难言的心病大肆活动,破坏岳飞的抗战。他们狼狈为奸,密谋制订了全线撤军、葬送抗金大好形势的罪恶计划。他们首先命令东西两线收兵,造成岳家军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后;即以 “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在要末“班师”、要末“丧师”的不利形势下,岳飞明知这是权臣用事的乱命;但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难以中兴!干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抗金英勇斗争,至此被迫中断。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岳飞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弃城北窜,准备北渡黄河,使岳飞得以从容地组织河南大批人民群众南迁到襄汉一带,才撤离中原。这时,有一个无耻的书生,骑马追上金兀术扣马而谏:“太子(兀术)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自古没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金兀术这才又整军回到开封,并以不费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夺了回去。

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的罗网。1141年(绍兴十一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监察御史万候*(音末期屑)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和议,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内外两股恶势力夹击下,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但岳飞却仍于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被赵构“特赐死”,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年仅三十九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岳飞父子及张宪死于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军队和老百姓的强烈愤怒,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岳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岳飞遇害后,临安义士隗顺,负尸越城,草草地埋葬于九曲丛祠旁。为了便于以后识别,隗顺将岳飞随身佩带的玉环系于遗体腰下,坟前种植了两棵桔子树。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因重修栖霞岭下岳飞庙墓,追寻岳飞初葬地,终于在杭州市众安桥螺丝山下扁担弄内的红纸染坊旁,找到了最初的岳坟。1876年(光绪二年),在这里修建“忠显庙”,杭人俗呼为“老岳庙”。

岳飞死后二十年,即1162年6月(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宋孝宗赵*继位,七月下令给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原官”,并以五百贯的高价购求岳飞遗体,“以礼改葬”。
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人民进行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抗倭斗争。指挥这场斗争的就是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

戚继光是山东莱芜人,1528年11月12日出生于将门家庭。他自幼立志从戎,酷爱军事,中过武举。1553年,他被派往山东担负从海上防倭的重任,后来又调到浙江镇守宁波、绍兴、台州。到浙江以后,他积极组织新军,进行严格训练,取得了慈溪、台州大捷,全歼了侵犯浙江的倭寇。后来,倭寇到福建沿海骚扰,戚继光又率军开赴福建、广东抗倭前线。他率领军队插进倭寇的大营,乘敌人不备,把倭寇全部消灭。从1562年至1566年,戚继光和俞大猷一起,率领军队肃清了福建和广东沿海一带的倭寇。1567年,由于北边鞑靼南犯,戚继光被调到北方训练边兵,前后共有16年的时间,不仅使边地出现了太平景象,而且使都城北京的安全也有了保障。

二:戚继光
戚继光不仅是一位战功赫赫的爱国名将,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兵器制造专家。他一生在军事上有不少创造发明,其中之一便是地雷。早在嘉靖42年,戚继光就发明了一种叫做“木发�FDDC�”的火器,曾经炸伤倭寇数百人。不过这还是地面上的武器。埋在地下的地雷是戚继光53岁时发明的,当时叫“自犯钢轮火”。万历8年4月,戚继光当时任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总兵官,已是独镇一方、统兵十多万的大帅了,但仍亲自研究和改进武器。《戚少保年谱耆编》第 12卷载:为了防止鞑靼和朵颜等卫的入侵,戚继光在“沿边台墙之下,择其平广虏可集处,掘地埋石炮于内。中置一木匣,各炮之信,总贯于匣中。而匣底丛以火药。中藏钢轮,兼置火石于傍,而伏于地上。虏马蹑其机,则钢轮动转,火从匣中出,诸炮并举,虏知其所自”。明朝人把这种埋在地下、不用人工点燃、让敌人自己踏上就会自动爆炸的新式杀伤武器,叫做“自犯钢轮火”。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雷。戚继光发明地雷是1580年,比欧洲人发明地雷大约要早300年左右。

在戚继光的一生中,有30多年是在战场上度过的,其中又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抗倭的战场上度过的。这位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抗倭名将晚年竟遭到排挤。1582年,主张改革的内阁首辅张居正逝世后,朝廷内反对改革的人便活跃起来。他们诬蔑戚继光是张居正的同党,到处散布流言,对他进行中伤。这时,北方边防已经平定下来,明朝廷便把戚继光调任到广东镇守,实际上是将他闲弃在一边。长年的劳累和精神忧郁戚继光得了肺病,1585年他旧病复发,得旨允许回乡养病。1587年1月25日凌晨去世。

三:郑成功

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初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明天启四年七月十四(1624年8月27日)生于日本平户,父亲郑芝龙为明福建总兵,母亲田川氏系日本人。明崇祯三年(1630)从日本回国。自少习文练武,渐知兵法。南明弘光时监生。南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 1645),受隆武帝朱聿键倚重,赐姓朱,改名成功,封忠孝伯,任御营中军都督,世称"国姓爷"。后向隆武帝献抗清之策,深得赞赏。次年,屡阻其父降清不果,遂与之决裂,率部下南澳岛(今闽粤交界海域),募兵数千,仍奉隆武年号抗清,自为招讨大将军,以福建金门、厦门为抗清基地。在厦门建立演武场、演武池,利用作战间隙练兵。南明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于福建同安、泉州等地连败清军,队伍不断壮大。次年,遣部将施琅克漳浦、诏安等地,改奉南明永历年号,被永历帝朱由榔先后封为威远侯、延平公。永历五年至六年在福建沿海多次与清军作战,相继取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江东桥等地的作战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一部,威震闽南。拒绝清廷招降,不为清廷以杀父灭族相威胁所动。其后,被永历帝相继进封为漳国公、延平王。改厦门为思明州,设六科理事,分所部为陆师72镇、水师20镇。乘清廷劝降之机,加紧整军备战。在金门后埔大练精兵,颁行营盘法,建厦门澳仔演武亭。制定各镇合操法和水师水操法,检阅操练,严格要求,行赏必罚。制定出军禁令,严明军纪,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水陆队伍。八年克漳州,迫清军千总刘国轩降。次年,遣兵取浙江舟山、温州、台州,闻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3万进攻福建,遂毁漳州、惠安、南安、同安诸城,撤兵聚厦门。次年四月,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歼清军水师一部于厦门围头海域。十二年,乘清军主力与大西军李定国部在西南地区作战之机,率水陆军10万、战船290艘北征。沿途破乐清,取温州,与南明兵部侍郎张煌言会师,抵羊山(今上海东南海中)遇飓风,覆舟丧师,被迫退至舟山休整。清顺治十六年五月,率师经崇明入长江,破清军滚江龙(横江锁链)、木浮营(置兵设炮的江上木栅),克瓜洲,取镇江,进围南京。另遣张煌言攻占芜湖(今属安徽),夺取徽州(今歙县)、宁国、太平(今当涂)、池州(今贵池)等4府、3州、24 县。后拒听张煌言、甘辉等将领急攻南京的建议,屯师城下20余日,静待清军献城投降,遭清军突然反击,折将14员,损兵数万,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十八年正月,在厦门召开军事会议,决计收复台湾为根本之地,下令整修船只,调整部署,加紧复台准备。三月廿三,率首批官兵2.5万人、战船数百艘,由原荷兰翻译何廷斌和熟悉航路的渔民引导,自金门料罗湾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次日抵澎湖。四月初,遣一部4000余人抢占鹿耳门港(今台南安平港北)南侧之北线尾岛;自率主力万余人通过大海湾,直插赤嵌城(在今台南市内)北之禾寮港,迅即在台湾本岛登陆。此后,督师多次粉碎荷兰驻台总督揆一的反扑。集兵1.2万包围赤嵌城,断绝水源,在城周布设火攻器具,迫守将描难实叮率众出降。旋派描难实叮向揆一劝降,遭拒绝后,即移师威逼台湾城。荷军千人凭坚城利炮负隅顽抗,郑成功遂改攻城为长

8. 二月河的雍正里讲到的

瞎编的。

睿亲王:自从顺治七年多尔衮死后被追究削爵后,睿亲王一支直到干隆四十年才被恢复,由淳颖承袭睿亲王。

东亲王:没有这么亲王王号。清朝第一个名字是“永”的亲王只有康亲王(后改为礼亲王)永恩、肃亲王永锡、怡亲王永琅、庄亲王永瑺以及干隆的几个儿子,这些人都是干隆朝及以后的事了。

“果”字的王号是雍正元年封给老十七允礼的,当时封果郡王,雍正六年晋升为果亲王。允礼是雍正时最受待见的弟弟之一,而且果亲王也是不旗主王爷或是铁帽子王。

“简”字的王号是顺治八年封给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次子济度为郡王时用的。顺治十四年济尔哈朗死后由济度袭封亲王,本应袭郑亲王的王号,后来就把简郡王升为简亲王,王号就一直用到干隆四十三年的简亲王积哈纳时才改回为郑亲王。雍正朝的简亲王有雅尔江阿(济尔哈朗曾孙,雍正四年革爵)、神保住(雅尔江阿十四弟),根本没有勒布托这么一个人。

9. 清八旗首领都是谁叫啥谁生的跟皇帝什么关系怎么死的越详细越好,其余的别站位置。

额,八旗首领都是满贵族,跟皇帝一个祖宗

阅读全文

与济度在历史上怎么死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