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同治怎么去世的
同治的死因有很多个版本,正史记载死于天花,但坊间多有传言称其死于性病,确切来说就是梅毒。
同治皇帝脉案记载:十一月二十九日“牙胀面肿”;三十日“面颊肿硬,牙浮口黏”;十二月初一日“面颊硬肿,牙龈黑糜口臭”;初二日“各处痘痈俱见正脓,唇腮硬肿,牙龈黑糜,舌乾口臭,大便黑黏”;初四日“牙龈黑臭,势恐口疳穿腮,毒热内扰”。这一天,御医确诊为走马牙疳。
着名历史学家萧一山在他一九二三年所着的《清代通史》里,也再三强调了同治帝就是死于梅毒。另外,同治皇帝主治御医李德立的两位曾孙分别撰文称,祖上口传秘闻,同治帝死于梅毒。
Ⅱ 清朝第十位帝王,同治帝为何19岁就英年驾崩
传闻同治帝是死于梅毒,如果不是因为他在后宫与前朝活得不如意,非常压抑,他也不会出宫游戏人间。自然他也不会在青楼这种地方染上梅毒,最后年纪轻轻就死在了女人身上。
清朝历史上不少几代明君都喜欢微服私访,比如康熙,雍正与干隆,也都造就出民间一段段佳话,这同治帝微服私访的佳话也挺多,不过人家都是在秦楼楚馆,与莺莺燕燕缠绵悱恻。同治帝这边是玩嗨了,他对这些青楼女子流连忘返,最后染上梅毒他都不知道。据说同治帝发病后,慈禧为了掩盖同治帝逛青楼的丑闻,让御医按照天花来治,结果耽误病情,同治帝就年纪轻轻19岁就病故了。可以说同治帝死在了女人身上,其实这个女人不仅是民间的妓女,还有他的生母慈禧太后。
Ⅲ 【同治帝是被慈禧害死的吗】
同治死因疑案
同治6岁到14岁期间,每天应景做皇帝,到养心殿摆样子,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他还要抽出半天时间,到弘德殿读书。同治从小没有得到严父的教育,母后皇太后与圣母皇太后都没有文化,不得教育皇子读书的要领。她们常在重华宫潄芳斋办事、传膳、听戏,没有给同治以文化的熏陶。同治贪玩,不爱读书,“见书即怕”,不好学习,没有长进。他的师傅教他学习看奏折,但他“精神极散”;听讲奏折,也极不用心。他的伴读奕详、奕询,本意在陪同读书、互相激励、彼此切磋,实际上往往代其受过,起到“杀鸡吓猴”的作用。在课堂上,“无精神则倦,有精神则嬉笑”,实在是一个顽皮的学生。同治到十七八岁的时候,“折奏未能读”,连“在内背《大学》皆不能熟”。
同治皇帝就其个人来说,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独尊荣光,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没有兄弟竞争便顺利地登上皇帝宝座,这是他人生的喜剧。但是,同治也有人生的悲剧——他短暂的19年就有六大不幸:幼年丧父是为第一大不幸!童年担当社稷重任而不能享受正常童真快乐是为第二大不幸!同圣母皇太后关系不好是为第三大不幸!婚姻不如意是为第四大不幸!无子无女是为第五大不幸!19岁便早亡是为第六大不幸!下面简单说一下他的后妃。
同治有一后三妃,其中皇后的人选:慈安皇太后喜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慈禧皇太后则喜欢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两宫太后,意见不一,要同治自选。同治选定蒙古正蓝旗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于是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17岁,皇后19岁。又册富察氏为慧妃。
皇后的祖父为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外祖父是郑亲王端华。皇后的父亲崇绮,是有 清一代惟一的“蒙古状元”,是有清一代满洲、蒙古以汉文获翰林院编修的第一人。满蒙士林,以其为荣。同治九年(1870年),选侍讲,后充日讲起居注官,再调盛京将军。义和团事起,崇绮同朝廷勋贵多人信仰,事败之后,随荣禄走保定,住居莲池书院,自缢而死。崇绮妻,瓜尔佳氏,在京师陷落时,阖门死难。《清史稿·崇绮传附崇绮妻传》记载:“崇绮妻,瓜尔佳氏,先于京师陷时,预掘深坑,率子、散秩大臣葆初及孙员外郎廉定,笔帖式廉容、廉密,监生廉宏,分别男女,入坑坐瘗(yì),阖门死难。”
皇后出身于官宦名门、诗书大家,自幼习书达礼,性格耿爽,不善阿谀。据记载,皇后阿鲁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且文才好。皇后幼年在家,崇绮亲自授课,读书聪颖,十行俱下,“后幼读书,知大义,端静婉肃,内外称贤。及正位六宫,每闻谏阻,自奉俭约,时手一编”。她被册为皇后,同治帝很喜爱她,也很敬重她,据说不久怀有身孕。慈禧皇太后不喜欢这个皇后儿媳妇,常找碴儿难为这位小皇后。慈禧不许她与同治皇帝同房,而要同治对慧妃好。同治帝不敢违抗,但他不喜欢慧妃,只好赌气独宿养心殿,生活寂寞寡欢。因为慈禧处处刁难,皇后日子过得很不舒心。同治病重,皇后护侍,也遭到慈禧的诃责。《我的前半生》记载:同治病重,皇后前去养心殿探视,二人说了些私房话,被慈禧皇太后知道。慈禧怒不可遏,闯入暖阁,“牵后发以出,且痛抶(chì)之”,并叫来太监备大杖伺候。据说皇后情急之下说了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留媳妇的体面!”慈禧一直以侧居西宫为遗憾,也为咸丰临终前没有册封自己为皇后而不满。慈禧动怒,同治被吓晕,病情加重。慈禧见状,才未对皇后动刑。
同治之死,慈禧将责任栽到皇后头上。皇后阿鲁特氏见同治皇帝死,大恸大悲,不思饮食,吞金自杀,获救得生。皇后之父崇绮,奏告慈禧皇太后。皇太后回答:“可随大行皇帝去罢!”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称大行皇帝,就是说可以随夫殉死。崇绮将此话告诉女儿。而且慈禧不为同治立嗣,却让同治堂弟兼姨表弟载湉(tián)继承皇位,实际上是不为皇后留余地。皇后只有自尽一条路可走。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后75天,皇后阿鲁特氏“遽尔崩逝”,年二十二。野史或谓:皇后阿鲁特氏怀孕,慈禧恐其生男孩,将来缵(zuǎn)承大统,自己不能垂帘听政,故逼其死。
同治生活放纵,同家庭关系不和谐有关。据说:同治既近女色,或着微服冶游。有人给他进“小说淫词,秘戏图册,帝益沉迷”。他常到崇文门外的酒肆、戏馆、花巷。野史记载:“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凤辈,皆邀幸。”又记载同治宠幸太监杜之锡及其姐:“有奄杜之锡者,状若少女,帝幸之。之锡有姊,固金鱼池娼也。更引帝与之狎。由是溺于色,渐致忘返。”据记载:醇亲王奕曾经泣谏其微服出行,同治质问从哪里听来的?醇亲王怫然语塞。又召恭亲王奕,问微行一事是听何人所言?答:“臣子载澄。”同治微行,沸沸扬扬,既不能轻信说其有,也不能断然说其无!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于皇宫养心殿。同治之死,传说颇多,主要有死于天花、死于梅毒、死于天花和梅毒三说。
主同治死于天花说。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和翁同龢日记。翁的日记记载:同治于十月“二十一日,西苑着凉,今日(三十日)发疹”。十一月初二日,“闻传蟒袍补褂,圣躬有天花之喜”。又记载:“昨日治疹,申刻,始定天花也。”初九日,召见御前大臣时,“气色皆盛,头面皆灌浆泡饱满”。上谕云:“朕于本月遇有天花之喜,经敦亲王等合词吁请静心调摄”云云。经学者研究清宫历史医案《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后认为:同治帝系患天花而死。在同治得了天花以后,太医公布病情与药方,宣布同治之病为“天花之喜”。慈禧太后暨文武大臣对同治之病,不是积极地寻求新医药和新疗法,而是依照祖上传下的规矩,在宫内外进行“供送痘神”的活动,敬请“痘神娘娘”入皇宫养心殿供奉。宫内张挂驱邪红联,王公大臣们身穿花衣,按照“前三后四”的说法,要穿7天花衣。同治的“花衣期”延长为“前五后七”,就是可望12天度过危险期。慈禧、慈安两宫太后,还亲自到景山寿皇殿行礼,祈求祖先神灵赐福。内务府行文礼部,诸天众圣,皆加封赏。一身疮痍的同治,在皇宫求神祭祖的喧嚣中离开了人世。他死在养心殿,这里恰是他的祖先顺治被天花夺去性命的寝殿。《崇陵传信录》记载:“惠陵上仙,实系患痘,外传花柳毒者非也!”近年专家们发现了御医给同治看病的《脉案》。医学史专家对相关档案进行了认真分析,结论是:同治皇帝死于天花。
同治皇帝的惠陵主同治死于梅毒说。也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和翁同龢日记。野史中也有载述,《清宫遗闻》记载,同治到私娼处,致染梅毒。翁同龢日记云: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医李竹轩、庄某于内务府坐处,据云: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渐流向背,外溃则口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二十八日又记:太医云:“腰间溃如椀,其口在边上,揭膏药则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复揭,又流半盅。”二十九日再记:见“御医为他揭膏药挤脓,脓已半盅,色白而气腥,漫肿一片,腰以 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李慈铭日记也记载:“上旋患痈,项腹皆一,皆脓溃。”但他又说:“宫廷隔绝,其事莫能详也。”
但清宫史专家指出,清朝的典章制度是非常严格的,皇帝私自从紫禁城里出去寻花问柳,是没有什么可能性的。另一种意见却认为,同治重修圆明园计划遭百官反对而失败后,百般无聊,便在太监引导下,微服出宫,寻欢取乐。时外国人可能已知同治帝之病,如美国公使给本国政府的报告说,“同治皇帝病若以西医及科学方法诊治,决无不可医治之理,决非不治之症。”然而,同治帝是一国之君,太医开方要经过严审,出于为君者讳,是不能公布病症实情,也不能按病开方,下药不对症,医治无疗效。
主同治死于天花梅毒说。也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与文献资料推断。御医诊断同治的症状是:湿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漫流脓水,腿痛盘挛,头颈、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这种看法是:同治或先患天花未愈而又染上梅毒,或先患梅毒而又染上天花,两种疾病并发,医治无效而死。
民间对于同治皇帝死因有种种说法,清朝官方则保持沉默,不予申辩。因此,同治到底是死于什么病,成了一个历史疑案。
Ⅳ 清朝的同治帝是怎么死的
同治帝载淳,是清王朝建立后的第八代皇帝,咸丰六年(1856)叶赫那拉氏(慈禧)所生,他是咸丰帝奕詝唯一的儿子。载淳六岁(1861年)登基称帝,十七岁(1873年)亲政,未及二年,即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病逝,时年十九岁。 关于他的死因,传闻很多,十分离奇,广为流传的是说他因行为不检,染梅毒而死。尤其一些野史小说,无中生有,添枝加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例如,影响很大的《清史演义》第七十九回写道:“同治帝一意寻花……受了淫毒”,并将其死因归于“御医未识受病缘由”蕴毒深而死。 另部影响亦很大的《清宫历史演义》卷十二第九十六回也称:“穆宗(同治帝)一向在外胡闹不已,早就沾染了淫毒”,并在该书《编辑大意》中讲:“本书事实,或采辑名人文集,或依据私家笔记,语有来因,事可微信,绝非凭空结撰、向壁虚造之作品所可比拟。”这样,百年来就给广大读者一个印象:同治帝确系死于梅毒,“绝非凭空结撰、向壁虚造”。 广为流传的台湾作家高阳写的长篇巨着《慈禧全传》第二部《玉座珠廉》(下)的《恶疾初起》一节中,认定“是杨梅!”。 特别是电影《一代妖后》的公演,片尾说明同治皇帝本患梅毒,但在慈禧授意下,外称“天花”,还篡改档案,将御医们写的“脉案”。(即诊断记录及处方)篡改成天花病症。使得同治帝患梅毒致死之说,尽人皆知。 若说文艺作品不是历史着作,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虚构和夸张的话,那么,一些论着亦持此话,其影响非同小可。如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1989年第6期载李镇同志文章《同治究竟死于何病》。李镇祖上“数代为御医,高祖李万清是咸丰皇室太医,曾为懿嫔(那拉氏)遇喜诊脉,确定慈禧怀孕而生同治。曾祖李德立就是给同治看病的主治御医,李德立的长子、李镇的祖父“曾任光禄寺置正,在清廷供事多年”,1938年,他曾告诉李镇:“同治确是死于梅毒”,“同治梅毒溃烂后,流脓不止,奇臭难闻,曾祖父(李德立)每日必须亲自为他清洗敷药,一个多月来受到强烈恶臭刺激,从此失去了嗅觉”。至于为什么在诊治同治帝的脉案上写为“天花”,李镇解释说:“据祖父面告,曾祖父奉沼入养心殿请脉之初,已看出是梅毒之症,为了填重起见,曾约一位有名外科御医张本仁会诊,一致肯定是杨梅大疮。自忖若奏明载淳生母慈禧,她通晓医道,喜怒无常,如若一时火起,指责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杀身之祸。倘若知情不报隐瞒病情,又怕责任重大,最终难免治罪,真是左右为难。经与右院判庄守和商议,认为反正是治不好的病,何况这是自古以来少见的帝王之绝症,难告于天下,不如装胡涂吧,既然宫中都说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来治”。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同志为澄清历史事实,在《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七辑中编纂公布了《同治进药簿》编者根据宫中所藏《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中御医对同治帝临死前诊断记录(即脉案)及处方进行研究,认为“从这本进药薄的名称,以及从载淳患病到去世的脉案、用药处方,都可以证明是因患天花没有治好而去世的”。 第一,从理论上讲,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梅毒则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漫性传播疾病,患天花之初都要发烧,这是患急性传染病的规律,体温增加一度,脉搏增跳十次。从同治脉案可以清楚看到,从发病第一天就脉搏加快,发高烧达7天之久:十月三十日发病第一天,他“脉息浮数而细……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第二天“脉息浮数……咽喉干痛,胸满作呕,头眩身热”;第三天因发烧而“大便四日未行”;第四天至第七天,天天皆“脉息滑数”、“脉息数大”,均为发烧导致脉搏加块症状,说明起病很急。 而患梅毒起病不急,无发烧症状,病情发展缓慢。 第二,天花发病带季节性,有严格的发病时间,一般在冬春发生,非其时不可能发生,同治帝发病在阴历十月末,死于十二月初,与天花冬季发病相符合。 而梅毒发病无明显的季节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第三,患天花开始还头痛、背痛、发冷、寒战等,皆为天花明显症状,在脉案中上述现象记录得相当详细:“十月三十日……发热头眩……身酸腿软”;“十一月初二日……腰疼胸堵”;“十一月初三日……呛咳腰疼”;“十一月初七日……腰疼腿酸,未能骤减”。皆为天花典型症状。 而梅毒发病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表面像个健康人。 第四,天花皮疹的形态,分布及转化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天花发病后的第一或第二日,皮肤上就可见皮疹,即斑疹,但数小时后即迅速变为丘疹,丘疹呈园形,边缘清晰。同治发病第一日,脉案记载:“皮肤发出疹形未透”;第二天为“疹形透出,挟杂瘟痘”,“头面周身疹中换杂之痘颗粒透出,系属天花二朝之喜”,“头面颈项颗粒稠密,颜色紫滞”,这里所说“瘟痘”,是指斑疹已转为丘疹。自这天御医确认同治帝患天花,在以后脉案中均记为天花。 天花皮疹光发于额部、发际、面颊、腕,逐渐延及臂、躯干而至下肢,疹多见于身体暴露部位,即呈离心型分布,这与同治帝发病第二天脉案记载相同,直到十一月初七日仍“蒙头盖面,锁项咽关”,这与天花的皮疹分布特点吻合。 天花在出疹后全身中毒症状显着减轻,脉案记:“十一月初三……颗粒渐长,紫艳稍化,胸堵烦呕俱退,大便已行,胃口渐开”;初四日“颗起长紫滞渐润,内症俱见稍减”;初五日“已有放白之势,饮食亦佳”;初六日“浆汁已行,饮食俱佳”。这些记载与天花症状极为相似。 天花出疹后二至三日,丘疹开始灌浆,成为疱疹,疱疹中央凹下呈脐形,周围有红晕。脉案中亦记载:十一月初三日疱疹颗粒“极实顶陷,攒簇紫滞”;初四日疱疹“色艳板实,顶平不凸”;初五日“顶陷渐起”,“惟形欠饱满”;初六日“浆汁已行”、“惟浆未充足,根晕未收”。上述症状说明天花疱疹顶陷为明显脐形。 天花发病的第八天至第九天,疱疹转为脓疱,脓疱形成二至三日逐渐干缩成痂,于发病的二至四周开始脱痂。同治帝脉案记载他皮疹转化始终都与天花症状一致:十一月初八日“浆渐苍老,盘晕赤色见退”;初九日“渐有收靥之势,惟收靥较迟”;直到十一月十八日“痂渐脱落,滑浊渐止”,说明天花病已基本结束。 但梅毒则没有如此明显的急性发病过程,它发的斑疹如蚕豆大小,呈园形或略带不规则形,初起淡红,二至三周后呈青色或绿色,并不是脐形,与天花疱疹有明显区别。 十一月十九日起,同治帝染上皮肤感染,这一天的脉案记载“发热头眩俱退,惟温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浸流脓水……头项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毒”,这种“痘痈”即并发的皮肤感染。二十日“痘痂渐落,发热咳嗽俱减”,天花渐愈,乃正常现象,但“腰疼重软,漫肿流汁……头项、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说明形成广泛皮肤感染的迹象;二十二日感染恶化:“溃破流汁……其余各处痘痈有已溃而毒未净者,有未溃而仍肿者”;二十三日虽然天花“痘痂俱落”,“惟腰间溃孔脓汁不减,红肿不消,臀肉左右溃孔二处流汁”;以后逐日恶化,说明他几乎没有抵抗力。 此时,又并发坏疽性口炎,俗称“走马牙疳”,此病一般发生在全身性重症疾病的末期,常于短期内因全身衰竭而死亡。从同治脉案看,他全身皮肤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又并发了走马牙疳,导致他迅速死亡。 这种病在口腔坏死部分迅速向周围及深部发展,痛疼、恶臭。脉案记载:十一月二十九日“牙胀面肿”:三十日“面颊肿硬,牙浮口粘”;十二月初一日“面颊硬肿,牙龈黑糜口臭”;初二日“各处痘痈俱见正脓……唇腮硬肿,牙龈黑糜,舌干口臭,大便黑粘”,开始便血,死期已近;初四日“牙龈黑臭,势恐口疳穿腮,毒热内扰”,这一天,御医已确诊为走马牙疳;初五日酉刻死亡。 在社会上还有一种传说,李镇在文章中也加以重复:“据祖父面告,同治之病经曾祖父精心治疗,已有起色。十二月初四日午后,阿鲁特氏(同治皇后)来东暖阁视疾,当时载淳神志清醒……(皇后)哭诉备受母后(慈禧)刁难之苦,皇帝亦亲有感受,劝她暂且忍耐,待病好之后,总会有出头的日子。可知载淳在去世的前一天,所想的是病好之后的事,没有预感到明天就要死了。不料(在窗外偷听的)慈禧听到此处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闯入帏内,一把揪住皇后的头发用力猛拖,一大撮头发连同头皮都被拉了下来,又劈面猛击一掌,顿时皇后血流满面,惨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监传杖,棒打皇后,同治大惊,顿时昏厥,从床上跌落在地,病势加剧,从此昏迷不醒。急传先曾祖入阁请脉,但已牙关紧闭,滴药不进,于次日夜晚死去”。 此说未见档案史料记载,其事有无策,姑不作评论,仅以脉案对照,可知:自十一月二十九日同治帝患走马牙疳后,御医们已经束手无策,脉案记载“正不制毒,症势日进,温补则恐阳亢,凉攻则防气败”,左右为难;到十二月初四日(即皇后挨打这一天)同治帝“脉息弦数无力,上唇肿木,腮紫肿硬……不能作脓,时流血水……毒热内扰,减食少寐,理必耗伤气血”。这样的状态,就不可能再经“精心治疗已有起色”,“神志清醒”,还能讲话更不可能有气力“从床上跌落在地”。 总之,通过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公布的《同治进药簿》研究,我们认为,同治帝因患天花而死,而非梅毒。
Ⅳ 清朝一大疑案,同治帝到底因何而死天花还是梅毒
对同治皇帝的死因,可谓是众说纷纭,不过,清史学者通过科学考量、和对历史记载的查证后,得出一种比较可信的说法:同治帝是得天花而亡的!
但是,究竟怎么得了天花,又究竟为何被人传生活奢靡,身体透支而亡呢?
天花这种病,在大清王朝屡见不鲜,而且只有缓解之法,没有彻底治愈的法子,所以得了天花,能不能活下来,全靠一个人的意志和身体状况,同治帝是游走在花街柳巷的人物,身子骨弱得很,自然经不起这恶疾!
史册中对同治皇帝的病症有所记载,还有太医为其诊治的药方,药膳房对同治帝药物做准备的纪录,还有同治帝病重时,宗教人士为他祈福的纪录都非常详细,所以最终认定,同治皇帝是得天花而亡!
那么我们再把同治皇帝的几个死因梳理一遍,联系在一起也就顺理成章了:同治皇帝假意寻花问柳,被慈溪看穿,慈禧恼羞成怒,让同治皇帝感染天花,最终不治身亡!
Ⅵ 19岁的同治皇帝是怎么死的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崩于皇宫养心殿,终年19岁。历史上并没有很清楚的记载他的死因。
对于同治帝的死,尽管清代宫廷史料,特别是档案内均有较明确的记载,但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在一些私人着述和笔记中,还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
文人加了一些演义性的描绘,有的说他死于天花,有的说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6)同治怎么死的历史吧扩展阅读:
我国有史以来出现过很多的儿皇帝,其中以清朝的儿皇帝最多。例如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同治皇帝就是其中的一个。
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
同治皇帝出生于1856年的三月份,他六岁的时候就开始登基当了皇帝,一直到17岁也就是1873年他才亲自执政。在他执政期间,都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把握朝政,所以同治基本上就是个傀儡。
因此尽管同治是皇帝,但是什么都要听慈禧太后的,他其实是很不开心的,甚至是觉得很窝囊,整日郁郁寡欢,结果执政不到两年就死了,很是倒霉。
Ⅶ 同治帝是怎么死的
关于他的死因,传闻很多,十分离奇,广为流传的是说他因行为不检,染梅毒而死。尤其一些野史小说,无中生有,添枝加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例如,影响很大的《清史演义》第七十九回写道:“同治帝一意寻花……受了淫毒”,并将其死因归于“御医未识受病缘由”蕴毒深而死。 另部影响亦很大的《清宫历史演义》卷十二第九十六回也称:“穆宗(同治帝)一向在外胡闹不已,早就沾染了淫毒”,并在该书《编辑大意》中讲:“本书事实,或采辑名人文集,或依据私家笔记,语有来因,事可微信,绝非凭空结撰、向壁虚造之作品所可比拟。”这样,百年来就给广大读者一个印象:同治帝确系死于梅毒,“绝非凭空结撰、向壁虚造”。 广为流传的台湾作家高阳写的长篇巨着《慈禧全传》第二部《玉座珠廉》(下)的《恶疾初起》一节中,认定“是杨梅!”。 特别是电影《一代妖后》的公演,片尾说明同治皇帝本患梅毒,但在慈禧授意下,外称“天花”,还篡改档案,将御医们写的“脉案”。(即诊断记录及处方)篡改成天花病症。使得同治帝患梅毒致死之说,尽人皆知。 若说文艺作品不是历史着作,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虚构和夸张的话,那么,一些论着亦持此话,其影响非同小可。如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1989年第6期载李镇同志文章《同治究竟死于何病》。李镇祖上“数代为御医,高祖李万清是咸丰皇室太医,曾为懿嫔(那拉氏)遇喜诊脉,确定慈禧怀孕而生同治。曾祖李德立就是给同治看病的主治御医,李德立的长子、李镇的祖父“曾任光禄寺置正,在清廷供事多年”,1938年,他曾告诉李镇:“同治确是死于梅毒”,“同治梅毒溃烂后,流脓不止,奇臭难闻,曾祖父(李德立)每日必须亲自为他清洗敷药,一个多月来受到强烈恶臭刺激,从此失去了嗅觉”。至于为什么在诊治同治帝的脉案上写为“天花”,李镇解释说:“据祖父面告,曾祖父奉沼入养心殿请脉之初,已看出是梅毒之症,为了填重起见,曾约一位有名外科御医张本仁会诊,一致肯定是杨梅大疮。自忖若奏明载淳生母慈禧,她通晓医道,喜怒无常,如若一时火起,指责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杀身之祸。倘若知情不报隐瞒病情,又怕责任重大,最终难免治罪,真是左右为难。经与右院判庄守和商议,认为反正是治不好的病,何况这是自古以来少见的帝王之绝症,难告于天下,不如装胡涂吧,既然宫中都说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来治”。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同志为澄清历史事实,在《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七辑中编纂公布了《同治进药簿》编者根据宫中所藏《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中御医对同治帝临死前诊断记录(即脉案)及处方进行研究,认为“从这本进药薄的名称,以及从载淳患病到去世的脉案、用药处方,都可以证明是因患天花没有治好而去世的”。 第一,从理论上讲,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梅毒则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漫性传播疾病,患天花之初都要发烧,这是患急性传染病的规律,体温增加一度,脉搏增跳十次。从同治脉案可以清楚看到,从发病第一天就脉搏加快,发高烧达7天之久:十月三十日发病第一天,他“脉息浮数而细……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第二天“脉息浮数……咽喉干痛,胸满作呕,头眩身热”;第三天因发烧而“大便四日未行”;第四天至第七天,天天皆“脉息滑数”、“脉息数大”,均为发烧导致脉搏加块症状,说明起病很急。 而患梅毒起病不急,无发烧症状,病情发展缓慢。 第二,天花发病带季节性,有严格的发病时间,一般在冬春发生,非其时不可能发生,同治帝发病在阴历十月末,死于十二月初,与天花冬季发病相符合。 而梅毒发病无明显的季节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第三,患天花开始还头痛、背痛、发冷、寒战等,皆为天花明显症状,在脉案中上述现象记录得相当详细:“十月三十日……发热头眩……身酸腿软”;“十一月初二日……腰疼胸堵”;“十一月初三日……呛咳腰疼”;“十一月初七日……腰疼腿酸,未能骤减”。皆为天花典型症状。 而梅毒发病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表面像个健康人。 第四,天花皮疹的形态,分布及转化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天花发病后的第一或第二日,皮肤上就可见皮疹,即斑疹,但数小时后即迅速变为丘疹,丘疹呈园形,边缘清晰。同治发病第一日,脉案记载:“皮肤发出疹形未透”;第二天为“疹形透出,挟杂瘟痘”,“头面周身疹中换杂之痘颗粒透出,系属天花二朝之喜”,“头面颈项颗粒稠密,颜色紫滞”,这里所说“瘟痘”,是指斑疹已转为丘疹。自这天御医确认同治帝患天花,在以后脉案中均记为天花。 天花皮疹光发于额部、发际、面颊、腕,逐渐延及臂、躯干而至下肢,疹多见于身体暴露部位,即呈离心型分布,这与同治帝发病第二天脉案记载相同,直到十一月初七日仍“蒙头盖面,锁项咽关”,这与天花的皮疹分布特点吻合。 天花在出疹后全身中毒症状显着减轻,脉案记:“十一月初三……颗粒渐长,紫艳稍化,胸堵烦呕俱退,大便已行,胃口渐开”;初四日“颗起长紫滞渐润,内症俱见稍减”;初五日“已有放白之势,饮食亦佳”;初六日“浆汁已行,饮食俱佳”。这些记载与天花症状极为相似。 天花出疹后二至三日,丘疹开始灌浆,成为疱疹,疱疹中央凹下呈脐形,周围有红晕。脉案中亦记载:十一月初三日疱疹颗粒“极实顶陷,攒簇紫滞”;初四日疱疹“色艳板实,顶平不凸”;初五日“顶陷渐起”,“惟形欠饱满”;初六日“浆汁已行”、“惟浆未充足,根晕未收”。上述症状说明天花疱疹顶陷为明显脐形。 天花发病的第八天至第九天,疱疹转为脓疱,脓疱形成二至三日逐渐干缩成痂,于发病的二至四周开始脱痂。同治帝脉案记载他皮疹转化始终都与天花症状一致:十一月初八日“浆渐苍老,盘晕赤色见退”;初九日“渐有收靥之势,惟收靥较迟”;直到十一月十八日“痂渐脱落,滑浊渐止”,说明天花病已基本结束。 但梅毒则没有如此明显的急性发病过程,它发的斑疹如蚕豆大小,呈园形或略带不规则形,初起淡红,二至三周后呈青色或绿色,并不是脐形,与天花疱疹有明显区别。 十一月十九日起,同治帝染上皮肤感染,这一天的脉案记载“发热头眩俱退,惟温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浸流脓水……头项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毒”,这种“痘痈”即并发的皮肤感染。二十日“痘痂渐落,发热咳嗽俱减”,天花渐愈,乃正常现象,但“腰疼重软,漫肿流汁……头项、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说明形成广泛皮肤感染的迹象;二十二日感染恶化:“溃破流汁……其余各处痘痈有已溃而毒未净者,有未溃而仍肿者”;二十三日虽然天花“痘痂俱落”,“惟腰间溃孔脓汁不减,红肿不消,臀肉左右溃孔二处流汁”;以后逐日恶化,说明他几乎没有抵抗力。 此时,又并发坏疽性口炎,俗称“走马牙疳”,此病一般发生在全身性重症疾病的末期,常于短期内因全身衰竭而死亡。从同治脉案看,他全身皮肤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又并发了走马牙疳,导致他迅速死亡。 这种病在口腔坏死部分迅速向周围及深部发展,痛疼、恶臭。脉案记载:十一月二十九日“牙胀面肿”:三十日“面颊肿硬,牙浮口粘”;十二月初一日“面颊硬肿,牙龈黑糜口臭”;初二日“各处痘痈俱见正脓……唇腮硬肿,牙龈黑糜,舌干口臭,大便黑粘”,开始便血,死期已近;初四日“牙龈黑臭,势恐口疳穿腮,毒热内扰”,这一天,御医已确诊为走马牙疳;初五日酉刻死亡。 在社会上还有一种传说,李镇在文章中也加以重复:“据祖父面告,同治之病经曾祖父精心治疗,已有起色。十二月初四日午后,阿鲁特氏(同治皇后)来东暖阁视疾,当时载淳神志清醒……(皇后)哭诉备受母后(慈禧)刁难之苦,皇帝亦亲有感受,劝她暂且忍耐,待病好之后,总会有出头的日子。可知载淳在去世的前一天,所想的是病好之后的事,没有预感到明天就要死了。不料(在窗外偷听的)慈禧听到此处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闯入帏内,一把揪住皇后的头发用力猛拖,一大撮头发连同头皮都被拉了下来,又劈面猛击一掌,顿时皇后血流满面,惨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监传杖,棒打皇后,同治大惊,顿时昏厥,从床上跌落在地,病势加剧,从此昏迷不醒。急传先曾祖入阁请脉,但已牙关紧闭,滴药不进,于次日夜晚死去”。 此说未见档案史料记载,其事有无策,姑不作评论,仅以脉案对照,可知:自十一月二十九日同治帝患走马牙疳后,御医们已经束手无策,脉案记载“正不制毒,症势日进,温补则恐阳亢,凉攻则防气败”,左右为难;到十二月初四日(即皇后挨打这一天)同治帝“脉息弦数无力,上唇肿木,腮紫肿硬……不能作脓,时流血水……毒热内扰,减食少寐,理必耗伤气血”。这样的状态,就不可能再经“精心治疗已有起色”,“神志清醒”,还能讲话更不可能有气力“从床上跌落在地”。 总之,通过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公布的《同治进药簿》研究,我们认为,同治帝因患天花而死,而非梅毒。
Ⅷ 清同治帝死因成谜,这个谜团是如何解开的
同治究竟死于天花还是梅毒?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往往众说纷纭。但是如何解开这个谜团呢?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开采古墓,考古得到同治的尸体,用现代科技去验证,也许我们可以得到答案。但是在现有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根据仅有的历史文献,从文字中去推测。
同时,他的恩师翁同酥日记中曾经记载了6次亲见皇帝的情形,对皇帝的病状也有描述,“花极稠密”“颜色皆可,灌浆饱满”“腰间两小穴,一流水一干”都是对于太医脉案的印证。
因此可以证明同治帝应是死于天花。
Ⅸ 同治帝究竟是死于"花柳病"还是天花
关于同治皇帝究竟是死于天花还是花柳这个问题,一直都是被热议的事情,不过想必绝大多数人都是认为他是死于花柳的,因为不管是一些野史,还是现在的一些影视的改编,同治皇帝的形象都是滑稽荒诞的,而他的私生活一面更是被放大,自然他的结局也是一致的,但是他真的是死于哪种病,还是值得考究的。
确实花柳和天花的症状非常相似,但是也不能绝对得说他就是得了花柳,虽然说同治皇帝的私生活比较混乱,但是他得天花的概率也是蛮高的。因为满族本来属于关外,在入关之后,因为不懂得如何预防,所以大清朝得天花的人还是蛮多的,像是之前的顺治帝病死,也有一些加载说是得了天花。
Ⅹ 同治怎么死的
同治死因疑案 同治6岁到14岁期间,每天应景做皇帝,到养心殿摆样子,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他还要抽出半天时间,到弘德殿读书。同治从小没有得到严父的教育,母后皇太后与圣母皇太后都没有文化,不得教育皇子读书的要领。她们常在重华宫潄芳斋办事、传膳、听戏,没有给同治以文化的熏陶。同治贪玩,不爱读书,“见书即怕”,不好学习,没有长进。他的师傅教他学习看奏折,但他“精神极散”;听讲奏折,也极不用心。他的伴读奕详、奕询,本意在陪同读书、互相激励、彼此切磋,实际上往往代其受过,起到“杀鸡吓猴”的作用。在课堂上,“无精神则倦,有精神则嬉笑”,实在是一个顽皮的学生。同治到十七八岁的时候,“折奏未能读”,连“在内背《大学》皆不能熟”。 同治皇帝就其个人来说,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独尊荣光,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没有兄弟竞争便顺利地登上皇帝宝座,这是他人生的喜剧。但是,同治也有人生的悲剧——他短暂的19年就有六大不幸:幼年丧父是为第一大不幸!童年担当社稷重任而不能享受正常童真快乐是为第二大不幸!同圣母皇太后关系不好是为第三大不幸!婚姻不如意是为第四大不幸!无子无女是为第五大不幸!19岁便早亡是为第六大不幸!下面简单说一下他的后妃。 同治有一后三妃,其中皇后的人选:慈安皇太后喜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慈禧皇太后则喜欢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两宫太后,意见不一,要同治自选。同治选定蒙古正蓝旗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于是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17岁,皇后19岁。又册富察氏为慧妃。 皇后的祖父为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外祖父是郑亲王端华。皇后的父亲崇绮,是有 清一代惟一的“蒙古状元”,是有清一代满洲、蒙古以汉文获翰林院编修的第一人。满蒙士林,以其为荣。同治九年(1870年),选侍讲,后充日讲起居注官,再调盛京将军。义和团事起,崇绮同朝廷勋贵多人信仰,事败之后,随荣禄走保定,住居莲池书院,自缢而死。崇绮妻,瓜尔佳氏,在京师陷落时,阖门死难。《清史稿·崇绮传附崇绮妻传》记载:“崇绮妻,瓜尔佳氏,先于京师陷时,预掘深坑,率子、散秩大臣葆初及孙员外郎廉定,笔帖式廉容、廉密,监生廉宏,分别男女,入坑坐瘗(yì),阖门死难。” 皇后出身于官宦名门、诗书大家,自幼习书达礼,性格耿爽,不善阿谀。据记载,皇后阿鲁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且文才好。皇后幼年在家,崇绮亲自授课,读书聪颖,十行俱下,“后幼读书,知大义,端静婉肃,内外称贤。及正位六宫,每闻谏阻,自奉俭约,时手一编”。她被册为皇后,同治帝很喜爱她,也很敬重她,据说不久怀有身孕。慈禧皇太后不喜欢这个皇后儿媳妇,常找碴儿难为这位小皇后。慈禧不许她与同治皇帝同房,而要同治对慧妃好。同治帝不敢违抗,但他不喜欢慧妃,只好赌气独宿养心殿,生活寂寞寡欢。因为慈禧处处刁难,皇后日子过得很不舒心。同治病重,皇后护侍,也遭到慈禧的诃责。《我的前半生》记载:同治病重,皇后前去养心殿探视,二人说了些私房话,被慈禧皇太后知道。慈禧怒不可遏,闯入暖阁,“牵后发以出,且痛抶(chì)之”,并叫来太监备大杖伺候。据说皇后情急之下说了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留媳妇的体面!”慈禧一直以侧居西宫为遗憾,也为咸丰临终前没有册封自己为皇后而不满。慈禧动怒,同治被吓晕,病情加重。慈禧见状,才未对皇后动刑。 同治之死,慈禧将责任栽到皇后头上。皇后阿鲁特氏见同治皇帝死,大恸大悲,不思饮食,吞金自杀,获救得生。皇后之父崇绮,奏告慈禧皇太后。皇太后回答:“可随大行皇帝去罢!”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称大行皇帝,就是说可以随夫殉死。崇绮将此话告诉女儿。而且慈禧不为同治立嗣,却让同治堂弟兼姨表弟载湉(tián)继承皇位,实际上是不为皇后留余地。皇后只有自尽一条路可走。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后75天,皇后阿鲁特氏“遽尔崩逝”,年二十二。野史或谓:皇后阿鲁特氏怀孕,慈禧恐其生男孩,将来缵(zuǎn)承大统,自己不能垂帘听政,故逼其死。 同治生活放纵,同家庭关系不和谐有关。据说:同治既近女色,或着微服冶游。有人给他进“小说淫词,秘戏图册,帝益沉迷”。他常到崇文门外的酒肆、戏馆、花巷。野史记载:“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凤辈,皆邀幸。”又记载同治宠幸太监杜之锡及其姐:“有奄杜之锡者,状若少女,帝幸之。之锡有姊,固金鱼池娼也。更引帝与之狎。由是溺于色,渐致忘返。”据记载:醇亲王奕曾经泣谏其微服出行,同治质问从哪里听来的?醇亲王怫然语塞。又召恭亲王奕,问微行一事是听何人所言?答:“臣子载澄。”同治微行,沸沸扬扬,既不能轻信说其有,也不能断然说其无!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于皇宫养心殿。同治之死,传说颇多,主要有死于天花、死于梅毒、死于天花和梅毒三说。 主同治死于天花说。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和翁同龢日记。翁的日记记载:同治于十月“二十一日,西苑着凉,今日(三十日)发疹”。十一月初二日,“闻传蟒袍补褂,圣躬有天花之喜”。又记载:“昨日治疹,申刻,始定天花也。”初九日,召见御前大臣时,“气色皆盛,头面皆灌浆泡饱满”。上谕云:“朕于本月遇有天花之喜,经敦亲王等合词吁请静心调摄”云云。经学者研究清宫历史医案《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后认为:同治帝系患天花而死。在同治得了天花以后,太医公布病情与药方,宣布同治之病为“天花之喜”。慈禧太后暨文武大臣对同治之病,不是积极地寻求新医药和新疗法,而是依照祖上传下的规矩,在宫内外进行“供送痘神”的活动,敬请“痘神娘娘”入皇宫养心殿供奉。宫内张挂驱邪红联,王公大臣们身穿花衣,按照“前三后四”的说法,要穿7天花衣。同治的“花衣期”延长为“前五后七”,就是可望12天度过危险期。慈禧、慈安两宫太后,还亲自到景山寿皇殿行礼,祈求祖先神灵赐福。内务府行文礼部,诸天众圣,皆加封赏。一身疮痍的同治,在皇宫求神祭祖的喧嚣中离开了人世。他死在养心殿,这里恰是他的祖先顺治被天花夺去性命的寝殿。《崇陵传信录》记载:“惠陵上仙,实系患痘,外传花柳毒者非也!”近年专家们发现了御医给同治看病的《脉案》。医学史专家对相关档案进行了认真分析,结论是:同治皇帝死于天花。 同治皇帝的惠陵主同治死于梅毒说。也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和翁同龢日记。野史中也有载述,《清宫遗闻》记载,同治到私娼处,致染梅毒。翁同龢日记云: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医李竹轩、庄某于内务府坐处,据云: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渐流向背,外溃则口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二十八日又记:太医云:“腰间溃如椀,其口在边上,揭膏药则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复揭,又流半盅。”二十九日再记:见“御医为他揭膏药挤脓,脓已半盅,色白而气腥,漫肿一片,腰以 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李慈铭日记也记载:“上旋患痈,项腹皆一,皆脓溃。”但他又说:“宫廷隔绝,其事莫能详也。” 但清宫史专家指出,清朝的典章制度是非常严格的,皇帝私自从紫禁城里出去寻花问柳,是没有什么可能性的。另一种意见却认为,同治重修圆明园计划遭百官反对而失败后,百般无聊,便在太监引导下,微服出宫,寻欢取乐。时外国人可能已知同治帝之病,如美国公使给本国政府的报告说,“同治皇帝病若以西医及科学方法诊治,决无不可医治之理,决非不治之症。”然而,同治帝是一国之君,太医开方要经过严审,出于为君者讳,是不能公布病症实情,也不能按病开方,下药不对症,医治无疗效。 主同治死于天花梅毒说。也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与文献资料推断。御医诊断同治的症状是:湿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漫流脓水,腿痛盘挛,头颈、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这种看法是:同治或先患天花未愈而又染上梅毒,或先患梅毒而又染上天花,两种疾病并发,医治无效而死。 民间对于同治皇帝死因有种种说法,清朝官方则保持沉默,不予申辩。因此,同治到底是死于什么病,成了一个历史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