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船的历史思维导图怎么画
按照历史顺序,从远及近画。
通过查询历史记录,我们可以明确知道,最早的蒸汽轮船是法国的乔弗莱发明的。而早在中国唐朝,一个名叫李皋的人就发明了车轮船。船的历史思维导图可以从唐朝开始画起。
思维导图是一种通过图形、线条、文字来构成逻辑性强、上下层级隶属关系清晰的图表。思维导图的形式多样,常规的思维导图,就是像那种树状图一样的图形。
㈡ 介绍一下17世纪的各种帆船
中世纪时代,欧洲人的造船技术分为南北两种风格。中世纪前期,以北欧人的造船术最富特色。
北欧地区水域宽广,居民们很早就建造了船只作为水上交通工具。考古学家曾在丹麦发现了许多属于青铜时代的船只的图画。这些图画有的刻在岩石上,有的刻在武器上甚至男子的剃须刀上。画中船只船体较长,船首十分高大,类似天鹅颈状,上面还刻有各类动物头像,船只中央画着一株竖立起来的树木。在日德兰南部的约尔斯普林沼泽地区,发掘了一只大约建造于公元前后的船,与青铜时代的图画船颇为相似。船身细长,长达42英尺,结构精巧,宛如一艘竞赛快艇。每块船板都很窄,不用钉拢,而是合了缝之后再绑缚在骨架上。中世纪早期,北欧船又有一些新的发展。1863年,在丹麦的尼达姆地区发现了两艘大船。其中一艘现存石勒苏维格的一个博物馆里,船长60多英尺。此船已显示了北方船不同于南方船的三个特点:
1.船板“塔接”法(Clinker—built),即船板相叠而成,而地中海船舶是“平接”(cravel—built),船板合缝拼平,所以表面光滑。
2.尼达姆船是“双头”,即船首和船尾都高昂,造型没有什么区别,而南方船只的头尾很不一样。
3.无甲板。船主要靠桨来推动,还没有桅和帆。此船略带圆形,只有一个粗糙的龙骨。
8世纪,维京人的船开始发展为帆船。在瑞典果特兰群岛上所留下的一系列这个时期的雕刻中,已发现帆不是一小块布,而是满面的方帆,帆面还涂有红蓝等条状色带,成为一种夺目标识。帆的下底系得很松,没有置一根横桁。从8世纪末开始,维京人驾驶着帆船向各个方向的海洋推进。他们迁徙的范围很广,是当时世界上优秀的航海民族。在英格兰他们被称为丹麦人,在法兰克、意大利他们被称为诺曼人,在罗斯、爱尔兰他们被称为瓦兰几亚人。他们还敢到远海去冒险,航迹往西达到了冰岛、格陵兰岛,公元1000年左右他们甚至到了北美洲的陆地上。毫无疑问,他们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是与具有先进的造船及航海技术相联系的。
已发现的一些船体很能说明维京船的特点。典型的是挪威的两艘船。一艘是1880年在挪威的戈斯塔德找到的。另一艘是1903年发现于挪威的奥塞伯格。两地都在奥斯陆附近。据鉴定,奥塞伯格船建造年代约800年左右,是一艘长型船,长21米,宽4米,船身只有1.5米高,因而是干舷低、吃水浅,适宜于在近海水域中航行。戈斯塔德船则是一艘典型的战船,宽度虽与奥塞伯格船同样,但长达24米左右,深2米左右。后来在丹麦哥本哈根北面的一河口处发现了5艘双艄船,年代约为10世纪,船上装满了石头等物,据分析是有意沉下封锁水道以防入侵者。虽为同一船型,但式样、体积及年代都各有不同。其中的大船肯定是帆船而非划船,吃水深,船舷较高,可能是运兵船。
根据各种船体材料分析,诺曼人的船只大约有如下特点。这些特点大多是在前述尼达姆船时代形成的,也有部分是在9至12世纪间进一步发展而新出现的。
1.船体为长船状,但中部要比南方地中海的长船宽得多,船的头尾接近对称,都呈尖翘状,离海面很高,称为双头船(double—ends)。整个地看船身,为平滑弯曲的线条,从高船首到中间的近乎圆形再到高船尾,曲线很优雅,头尾都似蛇龙昂头,遇到危险时还可将头尾去掉。
2.动力以扬帆为主,兼以划桨助推。“有一根或者最多两根张着纵帆的桅杆”,桅杆一般立在中心处,如戈斯塔德船桅杆就树立在中心处一块形状象鱼的坚硬石块上,并有支桅索。为了抗击北部海域上的大风,维京人船上设置的大方帆(单帆)一般都用皮革制成,或用加进了皮革条的布制成。船上还设计有帆脚索,可以牵动帆顶风的那一面,使船在横风的情况下仍能顺风航行。专门设有固定船桨的装置,如戈斯塔德船每侧均有16个桨洞,从船舷的上边穿下,形似锁孔,扬帆不用桨时,用滑动的形似梭状的木栓将桨孔盖住,以使水不进入。桨片上也置有盖板,划桨时将盖板撤走。
3.船底及外壳板的构造比较独特。船底有龙骨,肋骨横接其上时有平斜两种方式,因此出现了龙骨似乎看不见的平底船和龙骨凸出的尖底船两种船型。两种船各有用途。尖底船瘦削,耐波性好,这是北欧船优于地中海船之处,是诺曼人的主要船型。但平底船易于登沙滩,适合于诺曼人侵入别地时涉滩深入内河,故也很多见。外壳船板用塔接方法连成一体,如戈斯塔德船用的就是每块都有41厘米厚的橡木板。最下面的8块船板均用绑扎方法固定在肋骨上,而不是用铁钉闩钉,因此增加了弹性和灵活性,减少了船在海上所受到的压力。船仍无甲板,所以诺曼人的航行基本上是处在露天无遮拦的状况之下,据说1066年诺曼底的威廉征服英格兰时用的就是这一类船。前述哥本哈根5条船中一只大船船舱就是空敞的。
4.使用舵桨。舵桨很长,安装在船尾的右侧,一直伸到龙骨底部之下,可以保持稳定。舵桨靠摇动右舷上的舵柄来控制,故而导致了用“船舷”(steer—board)一词来表示船的右侧。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正是诺曼人的船只(主要应该是尖底船)给航海技术带来了一场全面的革命:“他们的船是一种稳定的、坚固的海船,龙骨凸起,两端尖削,他们在这种船上大都只使用帆,并且不怕在波涛汹涌的北海上受到风暴的突然袭击。……而诺曼人则乘这种船进行了海盗式的探险,东面到达了君士坦丁堡,西面到达了美洲。这种敢于横渡大西洋的船只的速成,在航海业中引起了全面的革命,因此还在中世纪结束以前,在欧洲所有沿海地区就都采用新式尖底海船了”。
12至14世纪里,以维京人船为代表的北方船又有一些新发展。首先是船尾舵的出现,取代了过去的舵桨。关于尾舵及连用舵柄的最早图画,发现于一个1200年的英国城市印章里,它表明最初的尾舵是弯曲的,以适应船尾曲线。后来船尾成了直线型,尾舵也随之改进,一个1242年的德国北部印章表明了这一点。尾舵使用有助于船向风行驶,加上船体加深,船在逆风情况下可以斜向航行了。其次是维京船的低干舷也在1100年后发生了变化,即在船头和船尾都建立了上层结构,称之为“堡”(castle)。“堡”原出于军事目的而建。那时海战船靠得很近,头尾堡可在敌人登上船腰时起一定的防卫作用。后也扩及到了商船。船上有这种高层建筑,给人一种外观“头重脚轻”之感。为此,船首甲板(forecastle)实际成了船头的“水手舱”。再次是北方商船的出现和演进。北方商船称为“诺尔”船(knorr),船身比长船宽、深,是北方最早能利用逆风的船。14世纪时,诺尔船发展为标准的商船,其型式统治了北欧达400年之久。北方闻名的“科格”船(cog)实际上也是其翻版。科格船有名副其实的船尾舵来控制方向,有一个长长的伸向前方的船首斜桅,挂方帆,船体特别坚固。1400年左右,在科格船的基础上,北方又出现了更大的“霍尔克”船(holk)。
南部欧洲的造船技术
欧洲南部的造船历史可溯源于接受过地中海东岸文明的克里特人。公元前2世纪中期的克里特帆船两端起翘,单桅,悬一方帆,这是以后几千年地中海的基本船型。差不多同时的希腊迈锡尼文明遗址中,也发现有带树木的船只图画。这种树木可能兼有桅和帆两重作用。在整个古希腊罗马时代,造船业无论是战舰还是商船,都在埃及人和腓尼基人技术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基本形成了“长船”(galley)和“圆船”(roundship)两种船式。
长船原是一种敞开甲板的船,长约30米,靠单层划桨共50只推进。到前480年希波战争中的萨拉米海战时,希腊战船长者达45米,舷外装有桨架,使船的宽度达6米。有2至3层长度不同的桨。再到后来,长形船发展为有完整的甲板和撞角的大笨船,称为“五力船”(quinquiremes),指船有5层桨片。长船上装有桅,但帆只在顺风时偶用。作战时划桨更重要,可控制速度、掌握方向,不受风力、风向所局限。长船长且狭,空间过小,不能储存水和食物,也不能载货,一般只用于军事。
圆船则大多作商业用途。圆船长宽之比约为5:2亦有稍长些的。吃水比长船深,尾高首低,上甲板两侧成格子状。起初它仅有一桅一帆,后到公 元前后,船首另加一小桅小帆,有时还有二面三角形的小上顶帆。或有一大桁在船头斜伸前方成一陡角,上挂一小方帆用以控向。帆之升降索也成为桅杆的辅助性支柱,沿船两舷贴有一厚带来代替绑索。这种大船笨拙,主要用帆来推动,虽然不能顶风走,但能将帆转向而利用船尾45°角以内吹来的侧风。此外也须划桨助力,需用船尾两侧舵桨控向。圆船载物多,如罗马运谷物的船体积就较大,长有27米,宽为9米,运载能力载物为250吨,载人达300乘客。
中世纪时,南欧船既继承了古代地中海船型的传统,亦受到了同时代阿拉伯船只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船的外壳板合缝平接,并用铁钉钉在肋骨上,缝中填以沥青等物,船面光滑,船上有甲板。但各国各时代的船各有特点。
9世纪左右,拜占廷人建造的平滑船体的船,使用新式大三角帆装置(接受阿拉伯人技术),船能在风向的60°角内行驶。船的圆体形状、平滑表面均减少了船身同水的磨擦,使这些庞大的船有一个很好的航行质量。船在不太需要关心风向的情况下仍能基本按预定方向行驶。这类船在随后的二三个世纪里越来越大、越笨重,称为“内夫”(nef)船,有2至3桅,都采用大三角帆装置,排水量超过千吨。意大利船两头都有船楼。中世纪盛期,一种结合了长船和帆船特点的称为“泰里达”(tarida)的船舶广泛使用。之所以要结合长船特点,是因为商用帆船上还得对付海盗们的进攻。用水手,既能在无风的情况下行驶,也具有一定的战船功能。
12世纪中期,热那亚船有两层甲板,13世纪后期出现3层甲板。二桅,前桅略高、略大,挂三面大三角帆,后帆挂两面三角帆。最好的桅,用的是热那亚或马赛所产的硬质的棉或麻帆布。13世纪中期,有些地中海船只长达30米。控制方向的装置是侧舵。侧舵有一对,安装在船尾附近,两侧各一。14世纪时,地中海船只也开始用船尾舵。同时,北方式的科格船大约也在13世纪里开始出现在地中海上。14世纪初,意大利人已广泛造用这种单桅大船来装载远航货物了。
14世纪末以后,南北船特点开始混合,产生了一种新的大型船只“卡拉克”(carrack)船。此船后来成为西欧远洋航船的最初式样,也是西方世界在大帆船时代(16—18世纪)到来之前的最典型船只,既可军用更可商用。据说,南北特点的混合源于十字军时代,因为那时各国的十字军都有机会观看别人的的船型及其建造方法。北方的船上装置技术,如固定船舱、单面大帆,南方的船体构造技术,如甲板、平接船板技术,都被视为长处而结合在新型船只中。卡拉克船最先出现于威尼斯、热那亚和西班牙等地,船体既深且宽,有一个很高的船尾,巨大的前船楼凸出了船头,船身平滑,整个侧形颇似过去的北方船,有一条优雅的圆弧形线条。船舵已不再在一侧,而是安装在船体中心线上。
15世纪后,卡拉克船从一桅一帆演变成为三桅大船。三桅是前桅(foremast),较矮,主桅(mainmast),较高,以及后桅(mizzenmast)。最初,前桅挂一大三角帆。后来,在船首置一杆后送,上挂一方形斜杠帆,这就可使前桅后移并增加高度。后又增加了一些横桅索来做辅助用途,增加梯索(系于横桅索上)取代了以往用于攀缘桅杆的木梯。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感觉到驾驭大帆太累,结果导致了一系列小帆的使用。先是有些大船在主桅上挂三面帆,从下到上依次为主帆(course)、顶帆(topsail)和上桅帆(topgallant),后来船的每桅上一般都有三截帆。也出现了四桅船,前桅挂若干方形帆,后三桅则挂大三角帆。后来还发明了一些缩帆的方法。方帆不再象以往那样靠收帆来减小帆面,而是用一块块小旗似的帆布系上,不需时解开带子拿走就行。微风时如需增加帆的面积,也用一些窄布条系加在小块帆布上。15世纪时,装有帆桅装置的卡拉克船一般长度24至27米不等。三桅多帆的卡拉克船,奠定了16至18世纪大帆船时代船的桅帆装置的基本样式。
葡萄牙船则是轻便的“卡拉维尔”(cararel)船。它起源于一种叫“巴尔卡”(barca)的渔船,此种渔船仅有20至30吨。卡拉维尔船之深大约不如卡拉克船。它更多地使用前后三角帆,使船能行驶横风。这两种帆结合使用能够有效地改变风向。一种装置方法是前桅、主桅用方帆,主帆上有一方形上顶帆,后桅上挂一高的大三角帆。挂方帆是为了顺风行驶,挂大三角帆则是为了抢风调向。还有一种卡拉维尔船,全都用大三角帆。航海家亨利五子晚年所用的帆船,是一种特殊的三桅杆带尖形体所谓斜帆装置的船只。帆为三角形,或者其上半部为三角形,一般都安装在与龙骨平行的位置上。葡萄牙船航速很快,顺风时每小时可达22公里。船轻巧且易于操纵。逆风时能向风曲线前进,一会把一侧船舷转向风,一会又把另一侧船舷转向风,走之字形路线。
卡拉克和卡拉维尔这两种新式船,虽然船型迥然相异,但都适宜航海,能去任何地方。哥伦布航海船队中的“品塔”号(Pinta)和“尼娜”号(Nina),就是轻型平底的卡拉维尔式船,而“圣玛丽亚”号(SantaMaria)则是装置完善的卡拉克船。达·伽马1497至1499年开辟印度新航路的船只,在体积和形状上也与哥伦布船相差无几,基本上是这两种船型。
不过,不论是哪种船,中世纪欧洲船的吨位一船都不大,船体远小于中国船。北方船更小,南方地中海船稍大。1066年诺曼底人渡英吉利海峡所乘的船,每只载重不过30吨。14世纪初,英国船只平均载重为200吨,最大的船也不过300吨。而威尼斯在十字军东征时所提供的船只平均能载运500多吨。14世纪以后,威尼斯开始建造商船队。其船为长船形,吨位原为100吨,后达300吨。而15世纪时热那亚的卡拉克船中竟有达到甚至超过了1000吨的。14世纪初,一艘普通汉萨商船的吨位大约是75吨。1440年时,汉萨商船主要是霍尔克船,平均载重大约为150吨。三十年后,汉萨船队中出现了“卡维尔式”(carvel—type)快帆船,其平均吨位在300吨左右。在法英酒类贸易中,155世纪早期没有船能装载100吨以上的酒。但到这个世纪的中叶,来自波尔多的船只平均可载150吨,少数船还可装运500吨酒。在威尼斯,1450年左右,超过200吨的船被看成是大船了,但对随后的大多数科格船来说,400吨只能算是一个普通吨位。16世纪中叶,威尼斯的卡拉克船中很有些达到600吨甚至700吨。葡萄牙的船只在1450至1550年间,平均吨位至少翻了一番。从事波罗的海谷物贸易的荷兰人,15世纪里用的有几种船。没有龙骨、圆形船身的霍尔克船吨位从200吨到400吨不等。长型中底的快船吨位则从250吨到500吨左右。不能简单地以船的大小来判断船的航海能力,因为哥伦布和达·伽马他们在进行远洋航海时,各自所乘的旗舰也不过载重150吨左右。航船的耐波性和续航能力也非常重要。当然更重要的是航海(主要是导航)技术。
㈢ 幼儿园美术准备画轮船应该怎么介绍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教案:《船》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2014年06月26日 15:36:26 【设计意图】: 为了增强幼儿的绘画自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幼儿在熟悉大运河上航行的船的发展史以及了解了船在人们生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了美术活动,来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并在绘画过程中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考虑到每个幼儿的发展进程…… 【设计意图】: 为了增强幼儿的绘画自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幼儿在熟悉大运河上航行的船的发展史以及了解了船在人们生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了美术活动,来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并在绘画过程中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考虑到每个幼儿的发展进程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还为幼儿提供了其他简单制作材料,启发幼儿在画好一艘轮船,再用剪贴、绘画等组合方法制作船帆,这一做法可以扩大部分能力较强幼儿的创作空间。 【活动目标】 1、 在熟悉大运河上航行的船的发展史的基础上,了解船在人们生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丰富水文化的内涵,引导幼儿养成爱水、节约水的好风尚,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3、 在绘画的过程中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活动准备】 轮船图片若干、各种绘画辅助材料(白纸、记号笔、水彩笔、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一、观看多媒体——回顾大运河上“船”的历史及其发展。 1. 欣赏船的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几幅图片,请幼儿说出船名。 (1)出示木筏,师:这是什么?(这是水上最早的交通工具。)(2)出示其它几种船的照片,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及功用。 ①小木船——是用木头做的,体积比较小,使用起来比较轻巧、方便。 ②帆船——帆的作用——借助风力加快船行驶,转动帆能改变船的行驶方向。 ③水泥船——是用水泥做的,比木头船牢固,不容易腐烂。 ④铁质船——是我们现在生活中最常见的船。 2. 进一步巩固船的演变史。 (1)幼儿尝试排图——船的演变史。 师:从最早的小木筏到现在我们常见的铁质船,它们是怎样发展过来的呢? 师:看,这里有5种船,请小朋友按照船的演变顺序把图片拖放到相应的数字下面。 (2)比较对照,掌握正确答案。 师:小朋友都完成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正确答案吧。正确的小朋友为自己鼓掌,错误的小朋友就赶快改正吧。 二、了解船在人们生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发散思维——请幼儿介绍自己知道的船的名称作用。 问:你们还知道有哪些船吗?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①军舰——保卫祖国的; ②货船——运送物资的; ③游船——观光旅游的; ④油轮——开采及运输石油; ⑤渔船——渔民捕鱼的; ⑥连船——这是拖船,是许多船头尾相连在一起,象一列长长的火车; ⑦乌篷船——这是在江浙一带常见的生活用船。 2. 游戏“猜一猜”,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各种船的了解。 3. 观看被污染的运河的图片,激发幼儿对运河的环保意识。 师:船离不开什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运河水。干净吗?为什么会变得这么脏? 小结:船上一些废油废渣排放到河里;船上的人和在岸边生活的人也经常把垃圾扔到河里,这样慢慢的河水就越来越脏。 三、动手操作,发挥幼儿想象创新能力。 1、激发幼儿设计环保船的欲望。 师:小朋友我们能为我们的大运河做点什么吗? 幼:设计不排放废油的船师:是啊,这种不污染河水的船我们叫它环保船。 2、与同伴交流商议设计环保船。 师:先想一想,和你的同伴商量一下,你准备设计什么样的环保船,你的环保作用体现在哪里。 3. 幼儿绘画——设计环保船,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作,突出环保特点。 4. 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表述环保的作用,体验成功的快乐情绪。 四、活动延伸端午节就快到了,下面让我们乘着我们的环保船,到大海上去赛龙舟吧!(体育活动“赛龙舟”)
㈣ 中国历史故事四格画怎么画
第一格:英国船坚炮利占领了香港;第二格:皇帝问大臣怎么回事;第三格:大臣向皇帝汇报“中国的形状就像一个鸡蛋,香港就像鸡蛋上的一个小污点”;第四格:近代中国就是被这腐朽的君臣毁了。
画四格漫画,最需要记住的就是,你的目的是在四个格子里面完成一个创意点子。因此,第一步应该是用短短一句话概括你的点子,然后构思如何在这四个格子里完成起、承、转、合。掌握四格漫画起、承、转、结的表现特点,前三格铺陈蓄势,第四格让人意想不到;使用的对白尽量精简,不用对白只靠表情跟动作是最好也是最难的演出;利用画面表现出幽默、有趣的效果;画面中的角色表情、动作、场景等细节要描述清楚、生动;动作、表情、对白、情节安排必须符合各个角色设定的性格特征与一贯性。
四格漫画在表现上的特点主要强调叙事。在第一幅画面中,通常交代场景、角色、角色和角色、角色和场景等之间的关系;第二幅画面中,通常交代发生的事情;在第三幅画面中,常常交代角色对于发生事件的反应;在第四幅画中,表现故事情节的结局。
㈤ 船的发展历史<要图片文字!!!!!!!!!!!!!>要快
船是水路主要运输工具。船的起源国尚无定论。早在公元前6000年,人类已在水上活动。世界上最早的船可能就是一根木头,人们试着骑到水中漂浮的较大的木头上,从而想到了造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
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19世纪中叶,船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
名船
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英文RMS Titanic),是20世纪初英国制造的一艘在当时世界最大的豪华客轮,在当时被称为是“永不沉没的”,但却在1912年4月15日从南安普顿至纽约的处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没,由于缺少足够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在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为止最着名的一次。
泰坦尼克号建造于北爱尔兰的最大城市贝尔法斯特的哈南德·沃尔夫造船厂。船体于1911年5月31日下水。她也是白星航运(White Star Line)公司在同一造船厂建造的奥林匹克级汽船的第二艘船。在当时是最大最有声望的载人游船。
“泰坦尼克”的沉没
--------------------------------------------------------------------------------
1912年4月11日,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最舒适的游轮“泰坦尼克”号载着1316名乘客和891名船员,从昆土敦起航,开始了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首航。
船长史密斯是个老航海家,已经62岁了,他本来已经要退休了,但为了“泰坦尼克”号的首航成功,才答应指挥这趟航行后再退休。
船上富豪云集,人们都沉浸在快乐中。餐厅里高朋满座,大家纷纷举杯,为自己能搭乘这一豪华游轮首航而兴奋;甲板上,有些人在聊天,有人躺在的椅子上眺望大海,并享受着阳光的沐浴;船舱里,孩子们在嬉戏、玩耍……整个游轮都洋溢着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
谁也没想到,一场灾难即将降临。
4月14日上午,游轮的电讯室接到一份电报:“冰块,大片冰块!”但这电讯并没有引起船长的注意。中午11点40分,电讯室又收到电报:“巨冰!”可这份电报甚至没有被送到驾驶舱去。下午,又来了份电报,报告说在“泰坦尼克”号前方250英里处,有冰山和大量冰块。可船长却依然漫不经心。晚上,气温突降,当时,行驶在“泰坦尼克”号前的“加利福尼亚人”号发现四周都是冰,已经停了下来,并再次发来电报警告说,有一座78英里长的冰山在航线的正前方。这一天,“泰坦尼克”号共收到7份警告电报,最后一份电报距离游轮撞上冰山只有几分钟!可居然都没有引起重视!
晚上11点40分,等到“泰坦尼克”号上的船员亲眼看到那座冰山紧急通知驾驶舱时,已经来不及了。
虽然船马上停机,倒船,并且右满舵避让冰山,但船的右舷还是撞上了冰山!
“泰坦尼克”号受撞后,一开始向下沉。船员们把妇女和儿童被送上了救生艇。2时18分,游船完全沉没,漆黑的海面上传来的哭声和求救声……
“泰坦尼克”号共耗资7500万英镑,船重46328吨,长882.9英尺,宽92.5英尺,高相当于11层楼。船上不但有餐厅、酒吧、咖啡厅、游艺室和电影院,还第一次有了游泳池和健身馆。是当时一流的超豪华巨轮。电影《泰坦尼克号》就是根据这一真实的故事拍摄的。
泰坦尼克号(英文RMS Titanic),台湾和香港称为铁达尼号,是20世纪初英国制造的一艘在当时世界最大的豪华客轮,在当时被称为是“永不沉没的”,但却在1912年4月15日从南安普顿至纽约的处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没,由于缺少足够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在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为止最着名的一次。
建造过程
泰坦尼克号建造于北爱尔兰的最大城市贝尔法斯特的哈南德·沃尔夫造船厂。船体于1911年5月31日下水。她也是白星航运(White Star Line)公司在同一造船厂建造的奥林匹克级汽船的第二艘船。在当时是最大最有声望的载人游船。泰坦尼克号有260米长,28米宽,总重46329吨 (净重21831吨) , 动力3000匹马力, 航速23~24 里。尽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间导致了更大的总吨数。她的船体还是和她的姊妹船奥林匹克号一模一样大。船上有899名船员,可以运载3300名乘客。因为她也运送邮件,所以也叫皇家邮汽船泰坦尼克号。同样硕大无比的4个烟囱中只有3个真正工作。剩下那个是个陪衬,唯一的实际用途是作为主厨房的烟囱。
泰坦尼克号在当时是无可比拟的奢华。尽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游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尽全力提供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服务水平。对一等舱的乘客,她提供了3台升降机;作为一种革新,她给二等舱的乘客提供了一台升降机。经济舱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楼梯。她最着名的一个特点就是她豪华的楼梯了。詹姆士·卡梅伦在他的电影中忠实的再现了这个楼梯。
泰坦尼克号被认为是一个技术成就的定点作品。16个水密(不进水的)舱防止她沉没。一个船员在航行中对一个二等舱女乘客西尔维亚·考德威尔说:“就是上帝亲自来,他也弄不沉这艘船。”
处女航
铁达尼号的沉没地点铁达尼号于1912年4月10日从英国英格兰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敦出发,开往美国纽约。船长叫爱德华·史密斯,于日正午离开了南安普顿(Southampton)港, 预定渡过北大西洋, 直达美国纽约。当她即将启航时,另一艘定期航船纽约号因为水中移动的体积庞大,造成水流大量回填的吸引力几乎撞上了她的船体,导致了一小时的误点。启程后,铁达尼号先穿过英吉利海峡停泊在法国瑟堡,接纳了更多旅客,之后又停泊在了爱尔兰的昆士敦(Queenstown,皇后城),最终她载着1324乘客和892名甲板工作人员驶向纽约。铁达尼号将乘客分为三个等级。三等舱位在船身较下层也最便宜,这一类的乘客身分多为计画在大西洋对岸营造新生活的移民;二等舱与一般客房的装潢摆设,其实具备与当时其他一般船只的头等舱一样的等级,许多二等舱乘客原先是在其他船只上定位头等舱,却因为了铁达尼的航行,将煤炭能源转移给铁达尼号而作罢;一等舱是整艘船只最为昂贵奢华的部分,当时世界最富有的几位名人就在这趟旅程上。较为有名的是当时的百万富翁(理论上是以英镑或是以美金计算)John Jacob Astor和他的妻子,企业家Benjamin Guggenheim,Macy's Department Store owners Isador and Ida Staus, the “不沉的”Molly Brown and others. 而白星邮轮的主管级人物 J. Bruce Ismay 以及总设计师汤玛士.安德鲁 Thomas Andrews 也在这艘船的头等舱旅行。 在4月14日晚上,她撞上了一座冰山。在与冰山碰撞的过程中,由于判断失误在高速航行下进行紧急转弯,结果变成转弯加上前进的同时,冰山在船底划下长长的一道裂缝,不但右舷水线下的铆丁因此一撞击松脱,六个水密舱进水。最后由于进水量太多,造成船身倾斜达到接近船身铅垂(垂直于水平面)的惊人状况,又因为倾斜使得水可以继续灌入。最后船身支撑不住重量,当时在水面上的一半船身便折断并且落下,随后伴随着1522人沉入海底。
在船的左舷,救生船只装载妇女和儿童。在右舷,则是妇女优先逃生之后允许男性登艇。所以,在右舷获救的人数比在左舷获救的多。
事故的后果和影响
铁达尼号撞击示意图和大众的想法不一致的是:泰坦尼克号沉没时的确使用了国际通用的摩尔斯电码遇难信号SOS,但这不是SOS最早使用的例子。在1906年的柏林外的大海上,国际无线电通讯会议第一次提议了SOS信号。1908年国际社会认可了这个提议并慢慢开始广泛使用,这已经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四年前了。然而,英国的无线电操作员很少使用SOS信号,他们更喜欢老式的CQD遇难信号. 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首席官员约翰.乔治.菲利普一直在发送CQD遇难信号,直到下级无线电操作员哈罗德.布莱德建议他:发送SOS吧,这是新的呼叫信号,这也可能是你最后的机会来发送它了!然后菲利普在传统的CQD求救信号中夹杂sos信号。求救信号最终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亚号收到,因为她并没有24 小时都监听无线电。
这场灾难震惊了国际社会。因为它向一些人证明了:人和人们的技术成就无法于自然的力量相比。
在当时的炼钢技术并不十分成熟,炼出的钢铁在现代的标准根本不能造船。铁达尼号上所使用的钢板含有许多化学杂质硫化锌,加上冰冷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钢板更加脆弱。
就是过了1个世纪后的今天,几个关于泰坦尼克号和它的沉没的荒诞说法仍然存在。一个是:她的舵太小了,大一点的舵可以避免这场灾难。大点的舵的可能会拯救她,当时她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说,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实上,按今天对轮船的规定看,泰坦尼克号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另一种说法是:泰坦尼克号上的救生船不够。实际上,她的救生船数量是符合英国的法律规定的,该项法律定的数量不是基于乘客数,而是基于船的吨位。当时所有船的救生船数量都远远低于需要的数量,当时救生船的目的那时不是用来装下全体乘客的;它们只是用来从一艘下沉的船上转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永久性的改变了这种救生策略。事实上,即使她有可以装下更多的救生船来装载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不确保会有更多的人获救,因为在她下沉时,船员们没有时间来放下所有的救生船!还有一种说法是:机械组的船员坚持他们的岗位到了最后。1988年出版的一本书也提到这个让它永垂不朽了。事实是:机械舱在1:15AM就被淹没了。在下沉的最后时刻,机械师们和烧炉工人们和其他成百的人一样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没有获救的任何希望。
另一方面,铁达尼号的沉船形式亦有很多说法. 包括全船沉没;船身近第二及第三支烟囱中间折开,然后各自以垂直沉没;船身近第三及第四支烟囱中间折开,然后前船身部分拖着船尾,船尾垂直下沉. 直至1985年,当着名科学家巴拉德在纽芬兰东南约三百八十英里海域找到铁达尼号残骸,分别是前两支烟囱的船头部分,以及第四支烟囱之后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证明了第三个理论.而这个理论在其后由占士金马伦执导电影"铁达尼号"体验出来. 当时大家都认为,由于第三支烟囱的船身部分已经被炸毁成碎片,永远找不到这一部分. 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赞助的考古队伍,在船尾残骸后500米找到这船身部分,残骸约十二米乘二十七米,船底的红色油漆还清楚可见.这个发现更推翻了过去20年的"双截论".科学家相信铁达尼号,是折开三截后沉没.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极大的影响了船的制造和无线电电报通讯。 1913年12月12日,英国伦敦因此召开了第一届海上生命安全国际大会。大会制定的条约导致了国际冰山检测组织的形成和资金投入。改组织的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下属部门,直到今天她还在检测和报告北大西洋的可能威胁航船的冰山。条约也一致达成一个新规定:所有的载人船只应该有足够的救生船来装载所有的在船上的人,并且适当的相关训练也应该进行。还有就是无线电通讯应该24小时开通,加上一个二级备用电源,这样就不会漏掉呼救的信号。条约也同意:从船上发送任何火箭必须被解释为一种求救信号。
--------------------------------------------------------------------------------------------
[影片名称] 泰坦尼克号
[领衔主演] 李纳多狄卡布里欧 凯特温丝蕾特
[影片地区] 欧美电影
[影片类型] 剧情片
[加入时间] 2006-2-27
[内容介绍] 一九一二年四月十五日凌晨两点二十分,当重达四十六万五千吨的铁达尼号。也是当时被称为是全世界最大最安全的豪华游轮自英格兰南安普敦 驶向纽约市的处女航中,在加拿大东岸纽分兰附近的海面 上撞上巨大的冰山而沈没。当时载满 2223名乘客疯狂的四处逃命,不幸的是只有7百多名乘客逃过这一场历史上最大的船难,船上其他一千五百多名的乘客也随着这艘巨船沈没于海底中。
而这场海上最大的恶梦在将近五年的精心筹画准备下,于 1996年七月开拍,经过一年痛苦挣扎及无数次上片延期,终于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年底大功告成,并将于十二月二十日呈现于观众面前。事事求完美的詹姆斯柯麦隆也在片子用尽极度的电影特效之下,以超越两亿五千万美金的预算,让【泰坦尼克号】成为影史上最昂贵的电影。
㈥ 船的发展史手抄报
船的发展史
http://..com/question/89708936.html?fr=qrl&cid=976&index=3&fr2=query
制作的时候,根据船的类别划分版块并命名就可以了。
适当的画上些各种简洁大方的花边,网上都有图片,自己下载吧。
㈦ 唐船之图描绘了那些中国船
唐船之图是日本平户松浦肥前守笃信为答复德川吉宗对唐船走私以及日本船与唐船之优劣所在的重询而请高级画师临摹绘制的,十分写实,是历史上少有的船图的精品,其绘制时间大概在发布"正德新令"的1720年前后。
1720年前后问世的《唐船之图》上共有12幅船图:南京船、宁波船、宁波船(停泊)、福州造南京出船、台湾船、广东船、福建造广东出船、厦门船、暹罗船、广南船、咬口留 吧出船以及阿兰陀船。
㈧ 历史上的地图是怎样绘制的
第一种方法:以山川为基准
以地理状况为区分作图,这是古代绘制地图最常用,也最方便的一种形式。
制图方法是:
首先把所要绘制的县城画在中心,然后再把县城附近的山川河流,相对于县城在什么位置,大小如何用特定符号表示出来;
最后再把县城与山川之间的道路绘制出来即可。
虽然说这种方法不够准确,但是既讨巧又实用,十分适合科技落后的古代。
但是地图不是你信手画画就完事的,山川河流具体的方位,以及山势高低走向,以及河流大小长度都需要人们去确定的。
而确定的方法只能靠人自己去走,去看去亲自量。
不过古代没有定位技术,测量工具也比较落后,因此出现误差是很正常的,而且随着距离越远,范围更大误差就更大。
第二种方法:以航线为基准
航线是指水运的航线,后期也发展到海运。这种绘图方法比第一种还要简单,拿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京杭大运河来分析:
首先就在这张白纸的中心把京杭大运河画出来,首起北京,然后画图的人坐着船从北京出发,沿着大运河一路向南出发,把河流两岸的山川地貌都绘制下来,画在运河两侧,最后绘制图纸的人到达了杭州,也就完成了绘制。
这种方法的优缺点都非常明显,优点就是方向定位的很准,绘制过程也比较快。
缺点是画图的区域太窄,仅限于河流两侧附近的地区。
第三种方法:以比例为基准
在古代,战争经常发生,精准的地图在战争中至关重要。
前两种方法主观因素太多,误差较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事实上,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汉朝,智慧的先民就发明了计算里程的计量工具。
㈨ 中国古代帆船怎样制作
古代帆船的做法:
一、选择合适的木材
(9)历史船怎么画扩展阅读:
帆船的发展历史:
中国帆船始于战国,发展于隋唐,宋、元进一步改良并发展到顶峰,明清由于闭关而导致航海大国衰落。到近代,帆船几乎只用于渔船,没有战舰作用,并在不断消失。
最早有记载航海的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想长生不老,派徐福东渡求药:“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不过此故事扑朔迷离,徐福带着3000童男童女据说跑去日本自立为王不回来了,秦始皇还没等到仙药就已经西去出生于东汉末期的刘熙在《释名·释船》中写到:“帆,泛也,随风张幔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应该是最早对帆的解释。
吴国万震所着《南州异物志》有进一步描述:“外徼人随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后沓载之。有卢头木,叶如牅形。长丈余,织以为帆。”
书中描述了一种平衡纵帆船,该船设计四个风帆,并不直接迎风,而是横向且稍倾斜地面对迎风面,使船在逆风中仍能前行。帆的材质也不是软布,而是使用竹竿加强的“硬篷”,形成独特的帆骨设计。
三国时期吴国朱应的《扶南异物志》中描述了航海家康泰出使南海诸国如越南、柬埔寨等的见闻,康泰也成为中国古代有历史记载的最早航海到东南亚、南亚的航海家。
帆船的记载还出现于中国浪漫诗人的诗词中。
唐朝诗人李大白没事就喜欢写写浪漫诗,《行路难》便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同朝代的刘禹锡也给好基友白居易写了鼓励的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广为传诵。
㈩ 谁能告诉我帆船时代的船舱结构
可能有点长 中世纪欧洲的,就是大航海时代
中世纪时代,欧洲人的造船技术分为南北两种风格。中世纪前期,以北欧人的造船术最富特色。
北欧地区水域宽广,居民们很早就建造了船只作为水上交通工具。考古学家曾在丹麦发现了许多属于青铜时代的船只的图画。这些图画有的刻在岩石上,有的刻在武器上甚至男子的剃须刀上。画中船只船体较长,船首十分高大,类似天鹅颈状,上面还刻有各类动物头像,船只中央画着一株竖立起来的树木。在日德兰南部的约尔斯普林沼泽地区,发掘了一只大约建造于公元前后的船,与青铜时代的图画船颇为相似。船身细长,长达42英尺,结构精巧,宛如一艘竞赛快艇。每块船板都很窄,不用钉拢,而是合了缝之后再绑缚在骨架上。中世纪早期,北欧船又有一些新的发展。1863年,在丹麦的尼达姆地区发现了两艘大船。其中一艘现存石勒苏维格的一个博物馆里,船长60多英尺。
此船已显示了北方船不同于南方船的三个特点:
1.船板“塔接”法(Clinker—built),即船板相叠而成,而地中海船舶是“平接”(cravel—built),船板合缝拼平,所以表面光滑。
2.尼达姆船是“双头”,即船首和船尾都高昂,造型没有什么区别,而南方船只的头尾很不一样。
3.无甲板。船主要靠桨来推动,还没有桅和帆。此船略带圆形,只有一个粗糙的龙骨。
8世纪,维京人的船开始发展为帆船。在瑞典果特兰群岛上所留下的一系列这个时期的雕刻中,已发现帆不是一小块布,而是满面的方帆,帆面还涂有红蓝等条状色带,成为一种夺目标识。帆的下底系得很松,没有置一根横桁。从8世纪末开始,维京人驾驶着帆船向各个方向的海洋推进。他们迁徙的范围很广,是当时世界上优秀的航海民族。在英格兰他们被称为丹麦人,在法兰克、意大利他们被称为诺曼人,在罗斯、爱尔兰他们被称为瓦兰几亚人。他们还敢到远海去冒险,航迹往西达到了冰岛、格陵兰岛,公元1000年左右他们甚至到了北美洲的陆地上。毫无疑问,他们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是与具有先进的造船及航海技术相联系的。
已发现的一些船体很能说明维京船的特点。典型的是挪威的两艘船。一艘是1880年在挪威的戈斯塔德找到的。另一艘是1903年发现于挪威的奥塞伯格。两地都在奥斯陆附近。据鉴定,奥塞伯格船建造年代约800年左右,是一艘长型船,长21米,宽4米,船身只有1.5米高,因而是干舷低、吃水浅,适宜于在近海水域中航行。戈斯塔德船则是一艘典型的战船,宽度虽与奥塞伯格船同样,但长达24米左右,深2米左右。后来在丹麦哥本哈根北面的一河口处发现了5艘双艄船,年代约为10世纪,船上装满了石头等物,据分析是有意沉下封锁水道以防入侵者。虽为同一船型,但式样、体积及年代都各有不同。其中的大船肯定是帆船而非划船,吃水深,船舷较高,可能是运兵船。
根据各种船体材料分析,诺曼人的船只大约有如下特点。这些特点大多是在前述尼达姆船时代形成的,也有部分是在9至12世纪间进一步发展而新出现的。
1.船体为长船状,但中部要比南方地中海的长船宽得多,船的头尾接近对称,都呈尖翘状,离海面很高,称为双头船(double—ends)。整个地看船身,为平滑弯曲的线条,从高船首到中间的近乎圆形再到高船尾,曲线很优雅,头尾都似蛇龙昂头,遇到危险时还可将头尾去掉。
2.动力以扬帆为主,兼以划桨助推。“有一根或者最多两根张着纵帆的桅杆”,桅杆一般立在中心处,如戈斯塔德船桅杆就树立在中心处一块形状象鱼的坚硬石块上,并有支桅索。为了抗击北部海域上的大风,维京人船上设置的大方帆(单帆)一般都用皮革制成,或用加进了皮革条的布制成。船上还设计有帆脚索,可以牵动帆顶风的那一面,使船在横风的情况下仍能顺风航行。专门设有固定船桨的装置,如戈斯塔德船每侧均有16个桨洞,从船舷的上边穿下,形似锁孔,扬帆不用桨时,用滑动的形似梭状的木栓将桨孔盖住,以使水不进入。桨片上也置有盖板,划桨时将盖板撤走。
3.船底及外壳板的构造比较独特。船底有龙骨,肋骨横接其上时有平斜两种方式,因此出现了龙骨似乎看不见的平底船和龙骨凸出的尖底船两种船型。两种船各有用途。尖底船瘦削,耐波性好,这是北欧船优于地中海船之处,是诺曼人的主要船型。但平底船易于登沙滩,适合于诺曼人侵入别地时涉滩深入内河,故也很多见。外壳船板用塔接方法连成一体,如戈斯塔德船用的就是每块都有41厘米厚的橡木板。最下面的8块船板均用绑扎方法固定在肋骨上,而不是用铁钉闩钉,因此增加了弹性和灵活性,减少了船在海上所受到的压力。船仍无甲板,所以诺曼人的航行基本上是处在露天无遮拦的状况之下,据说1066年诺曼底的威廉征服英格兰时用的就是这一类船。前述哥本哈根5条船中一只大船船舱就是空敞的。
4.使用舵桨。舵桨很长,安装在船尾的右侧,一直伸到龙骨底部之下,可以保持稳定。舵桨靠摇动右舷上的舵柄来控制,故而导致了用“船舷”(steer—board)一词来表示船的右侧。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正是诺曼人的船只(主要应该是尖底船)给航海技术带来了一场全面的革命:“他们的船是一种稳定的、坚固的海船,龙骨凸起,两端尖削,他们在这种船上大都只使用帆,并且不怕在波涛汹涌的北海上受到风暴的突然袭击。……而诺曼人则乘这种船进行了海盗式的探险,东面到达了君士坦丁堡,西面到达了美洲。这种敢于横渡大西洋的船只的速成,在航海业中引起了全面的革命,因此还在中世纪结束以前,在欧洲所有沿海地区就都采用新式尖底海船了”。
12至14世纪里,以维京人船为代表的北方船又有一些新发展。首先是船尾舵的出现,取代了过去的舵桨。关于尾舵及连用舵柄的最早图画,发现于一个1200年的英国城市印章里,它表明最初的尾舵是弯曲的,以适应船尾曲线。后来船尾成了直线型,尾舵也随之改进,一个1242年的德国北部印章表明了这一点。尾舵使用有助于船向风行驶,加上船体加深,船在逆风情况下可以斜向航行了。其次是维京船的低干舷也在1100年后发生了变化,即在船头和船尾都建立了上层结构,称之为“堡”(castle)。“堡”原出于军事目的而建。那时海战船靠得很近,头尾堡可在敌人登上船腰时起一定的防卫作用。后也扩及到了商船。船上有这种高层建筑,给人一种外观“头重脚轻”之感。为此,船首甲板(forecastle)实际成了船头的“水手舱”。再次是北方商船的出现和演进。北方商船称为“诺尔”船(knorr),船身比长船宽、深,是北方最早能利用逆风的船。14世纪时,诺尔船发展为标准的商船,其型式统治了北欧达400年之久。北方闻名的“科格”船(cog)实际上也是其翻版。科格船有名副其实的船尾舵来控制方向,有一个长长的伸向前方的船首斜桅,挂方帆,船体特别坚固。1400年左右,在科格船的基础上,北方又出现了更大的“霍尔克”船(holk)。
南部欧洲的造船技术
欧洲南部的造船历史可溯源于接受过地中海东岸文明的克里特人。公元前2世纪中期的克里特帆船两端起翘,单桅,悬一方帆,这是以后几千年地中海的基本船型。差不多同时的希腊迈锡尼文明遗址中,也发现有带树木的船只图画。这种树木可能兼有桅和帆两重作用。在整个古希腊罗马时代,造船业无论是战舰还是商船,都在埃及人和腓尼基人技术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基本形成了“长船”(galley)和“圆船”(roundship)两种船式。
长船原是一种敞开甲板的船,长约30米,靠单层划桨共50只推进。到前480年希波战争中的萨拉米海战时,希腊战船长者达45米,舷外装有桨架,使船的宽度达6米。有2至3层长度不同的桨。再到后来,长形船发展为有完整的甲板和撞角的大笨船,称为“五力船”(quinquiremes),指船有5层桨片。长船上装有桅,但帆只在顺风时偶用。作战时划桨更重要,可控制速度、掌握方向,不受风力、风向所局限。长船长且狭,空间过小,不能储存水和食物,也不能载货,一般只用于军事。
圆船则大多作商业用途。圆船长宽之比约为5:2亦有稍长些的。吃水比长船深,尾高首低,上甲板两侧成格子状。起初它仅有一桅一帆,后到公 元前后,船首另加一小桅小帆,有时还有二面三角形的小上顶帆。或有一大桁在船头斜伸前方成一陡角,上挂一小方帆用以控向。帆之升降索也成为桅杆的辅助性支柱,沿船两舷贴有一厚带来代替绑索。这种大船笨拙,主要用帆来推动,虽然不能顶风走,但能将帆转向而利用船尾45°角以内吹来的侧风。此外也须划桨助力,需用船尾两侧舵桨控向。圆船载物多,如罗马运谷物的船体积就较大,长有27米,宽为9米,运载能力载物为250吨,载人达300乘客。
中世纪时,南欧船既继承了古代地中海船型的传统,亦受到了同时代阿拉伯船只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船的外壳板合缝平接,并用铁钉钉在肋骨上,缝中填以沥青等物,船面光滑,船上有甲板。但各国各时代的船各有特点。
9世纪左右,拜占廷人建造的平滑船体的船,使用新式大三角帆装置(接受阿拉伯人技术),船能在风向的60°角内行驶。船的圆体形状、平滑表面均减少了船身同水的磨擦,使这些庞大的船有一个很好的航行质量。船在不太需要关心风向的情况下仍能基本按预定方向行驶。这类船在随后的二三个世纪里越来越大、越笨重,称为“内夫”(nef)船,有2至3桅,都采用大三角帆装置,排水量超过千吨。意大利船两头都有船楼。中世纪盛期,一种结合了长船和帆船特点的称为“泰里达”(tarida)的船舶广泛使用。之所以要结合长船特点,是因为商用帆船上还得对付海盗们的进攻。用水手,既能在无风的情况下行驶,也具有一定的战船功能。
12世纪中期,热那亚船有两层甲板,13世纪后期出现3层甲板。二桅,前桅略高、略大,挂三面大三角帆,后帆挂两面三角帆。最好的桅,用的是热那亚或马赛所产的硬质的棉或麻帆布。13世纪中期,有些地中海船只长达30米。控制方向的装置是侧舵。侧舵有一对,安装在船尾附近,两侧各一。14世纪时,地中海船只也开始用船尾舵。同时,北方式的科格船大约也在13世纪里开始出现在地中海上。14世纪初,意大利人已广泛造用这种单桅大船来装载远航货物了。
14世纪末以后,南北船特点开始混合,产生了一种新的大型船只“卡拉克”(carrack)船。此船后来成为西欧远洋航船的最初式样,也是西方世界在大帆船时代(16—18世纪)到来之前的最典型船只,既可军用更可商用。据说,南北特点的混合源于十字军时代,因为那时各国的十字军都有机会观看别人的的船型及其建造方法。北方的船上装置技术,如固定船舱、单面大帆,南方的船体构造技术,如甲板、平接船板技术,都被视为长处而结合在新型船只中。卡拉克船最先出现于威尼斯、热那亚和西班牙等地,船体既深且宽,有一个很高的船尾,巨大的前船楼凸出了船头,船身平滑,整个侧形颇似过去的北方船,有一条优雅的圆弧形线条。船舵已不再在一侧,而是安装在船体中心线上。
15世纪后,卡拉克船从一桅一帆演变成为三桅大船。三桅是前桅(foremast),较矮,主桅(mainmast),较高,以及后桅(mizzenmast)。最初,前桅挂一大三角帆。后来,在船首置一杆后送,上挂一方形斜杠帆,这就可使前桅后移并增加高度。后又增加了一些横桅索来做辅助用途,增加梯索(系于横桅索上)取代了以往用于攀缘桅杆的木梯。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感觉到驾驭大帆太累,结果导致了一系列小帆的使用。先是有些大船在主桅上挂三面帆,从下到上依次为主帆(course)、顶帆(topsail)和上桅帆(topgallant),后来船的每桅上一般都有三截帆。也出现了四桅船,前桅挂若干方形帆,后三桅则挂大三角帆。后来还发明了一些缩帆的方法。方帆不再象以往那样靠收帆来减小帆面,而是用一块块小旗似的帆布系上,不需时解开带子拿走就行。微风时如需增加帆的面积,也用一些窄布条系加在小块帆布上。15世纪时,装有帆桅装置的卡拉克船一般长度24至27米不等。三桅多帆的卡拉克船,奠定了16至18世纪大帆船时代船的桅帆装置的基本样式。
葡萄牙船则是轻便的“卡拉维尔”(cararel)船。它起源于一种叫“巴尔卡”(barca)的渔船,此种渔船仅有20至30吨。卡拉维尔船之深大约不如卡拉克船。它更多地使用前后三角帆,使船能行驶横风。这两种帆结合使用能够有效地改变风向。一种装置方法是前桅、主桅用方帆,主帆上有一方形上顶帆,后桅上挂一高的大三角帆。挂方帆是为了顺风行驶,挂大三角帆则是为了抢风调向。还有一种卡拉维尔船,全都用大三角帆。航海家亨利五子晚年所用的帆船,是一种特殊的三桅杆带尖形体所谓斜帆装置的船只。帆为三角形,或者其上半部为三角形,一般都安装在与龙骨平行的位置上。葡萄牙船航速很快,顺风时每小时可达22公里。船轻巧且易于操纵。逆风时能向风曲线前进,一会把一侧船舷转向风,一会又把另一侧船舷转向风,走之字形路线。
卡拉克和卡拉维尔这两种新式船,虽然船型迥然相异,但都适宜航海,能去任何地方。哥伦布航海船队中的“品塔”号(Pinta)和“尼娜”号(Nina),就是轻型平底的卡拉维尔式船,而“圣玛丽亚”号(SantaMaria)则是装置完善的卡拉克船。达·伽马1497至1499年开辟印度新航路的船只,在体积和形状上也与哥伦布船相差无几,基本上是这两种船型。
不过,不论是哪种船,中世纪欧洲船的吨位一船都不大,船体远小于中国船。北方船更小,南方地中海船稍大。1066年诺曼底人渡英吉利海峡所乘的船,每只载重不过30吨。14世纪初,英国船只平均载重为200吨,最大的船也不过300吨。而威尼斯在十字军东征时所提供的船只平均能载运500多吨。14世纪以后,威尼斯开始建造商船队。其船为长船形,吨位原为100吨,后达300吨。而15世纪时热那亚的卡拉克船中竟有达到甚至超过了1000吨的。14世纪初,一艘普通汉萨商船的吨位大约是75吨。1440年时,汉萨商船主要是霍尔克船,平均载重大约为150吨。三十年后,汉萨船队中出现了“卡维尔式”(carvel—type)快帆船,其平均吨位在300吨左右。在法英酒类贸易中,155世纪早期没有船能装载100吨以上的酒。但到这个世纪的中叶,来自波尔多的船只平均可载150吨,少数船还可装运500吨酒。在威尼斯,1450年左右,超过200吨的船被看成是大船了,但对随后的大多数科格船来说,400吨只能算是一个普通吨位。16世纪中叶,威尼斯的卡拉克船中很有些达到600吨甚至700吨。葡萄牙的船只在1450至1550年间,平均吨位至少翻了一番。从事波罗的海谷物贸易的荷兰人,15世纪里用的有几种船。没有龙骨、圆形船身的霍尔克船吨位从200吨到400吨不等。长型中底的快船吨位则从250吨到500吨左右。不能简单地以船的大小来判断船的航海能力,因为哥伦布和达·伽马他们在进行远洋航海时,各自所乘的旗舰也不过载重150吨左右。航船的耐波性和续航能力也非常重要。当然更重要的是航海(主要是导航)技术。
中世纪以来世界着名帆船
中世纪以来船舶中的军舰与商船有了明确的分工,开始沿着各自的方向独立发展。汉萨同盟柯克船时代还是军民两用,后来柯克船的一种发展趋势是演变成欧洲专门运酒的所谓酒船,而另一种发展趋势是变成西班牙卡拉克船那样的大型战船及盖伦船,后来英国海军舰队中的军船设计人员又创制了低上层建筑的盖伦船,又称女王船。随着欧洲海军国家的军备竞赛,出现了100多门炮三层炮甲板的在线军舰,而法国则创制成74门炮的性能优良的甲板在线军舰。
在远洋航行的商船方面以荷兰费儒特型商船为先导,后来英国东印度公司船曾辉煌一时。在帆船时代将结束时,美国和英国的鸦片飞剪船和茶叶飞剪船亦各领风骚几十年。南宋期间中国创制的车船把人力运动可以转变成机械力运动,乃现代明轮船之声。中国明清两代的封舟比较长期出现在中国的帆船舞台上,到了清代的封舟较之明代已有较大的进步,经研究表明,明代5桅封舟实与明初郑和宝船在形制和大小上均十分相似。除了福船外,明清的广船和河船与前者共称中国三大海洋帆船,另有朝鲜之龟船是仿照中国战船大福船而独创的一种使敌人刀枪不能入的高级蒙冲,成为当时东方水城最巨威力的装甲战船。
柯克船(Cog)
柯克船原是维京船队中区别于维京长船的,以帆作为主动力的一类圆船。船身短宽,适于做货船。它大的宽度和深度大大提高了稳性和舱客,统长的甲板在坏天气时有效地保护了舱内货物不致进水。后来柯克船成为由日尔曼民族组成的汉萨(商业)同盟中国使用的主要船种。原来它使用北欧传统的搭接结构,使其吨位受到严重制约,常不足200吨。后来受地中海光滑海船船体的影响,也改成平接结构,致使其吨位有所突破。受中国帆船使用平板舵的影响,欧洲船匠首先在尾部平直的柯克船上,装上了尾柱舵,从而大大改善了它的驶帆能力,舵、帆各航海指南针的联合使用,使柯克船具备了远洋航行的能力。由于其航行长,后期柯克船也被用作进行海上护航,警戒海上武力袭击,常需用弓箭手、投石器及弹射器自卫,从而家高了首、尾楼。故有时也可用于海上作战。
卡拉克船(Carrack)
卡拉克船是欧洲自公元1300-1525年的主要船种,原为货船,后用作战船,一般认为它是由热那亚柯克船演变而来,由1桅发展到4桅,由很高的首尾楼演变为首尾楼变小,乃至消失。1501年弦侧炮门的发明允许较大的炮座可以坐落在主甲板上,卡拉克船开始成为有几层炮甲板的大型帆船,致使最大的卡拉克船可以达到2000吨。虽然后期卡拉克船仅参加了几次主要海战,但对战船的发展却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船舶发展中由单桅船发展到全装备3桅船以及由弓弩为主的战船发展到真正的炮船的重要转折点。
轻快帆船“卡拉维尔”
盖伦船(Galleons)
“盖伦”船作为西班牙宝船而负盛名,当时它常装载黄金在大西洋中穿梭于新老世界之间。西班牙自从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后,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主要海船船型——拿屋船(与卡拉克船为一类)和卡拉维尔船已不能胜任横渡大西洋进行运输大量货物或士兵的繁重任务。于是这两类船型的一些优良特色糅合成一种混合型,这就导致西班牙盖伦船的出笼。它一般有4桅,前面两桅挂栏帆,后两桅挂三角帆。它一般标准长度为46-55米,排水量300-1000吨,有几层统长甲板,尾楼很高。大型盖伦船尾甲板有7层,排水量有2000吨,吃水达8米。它适合运载货物通过很长的海道。续航力很长,在很长时间内是当时世界最大的船。 16世纪中叶,英国造船家开始发展轻型盖伦船,为了使之更适合于远距离炮战,改善之操作性,他们把首部上层建筑降低,移到船体之内,甚至置于首柱之内。此类船的标准长度50米,排水量500-600吨。这类新型盖伦船的快速性、操作性明显优于西班牙“盖伦”船,由于它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创制,又称“女王船”。
德累克的旗舰"金鹿"号复原船
设计单位: 制造单位:
制造国家(地区):英国 出处:
建造年代: 纪年:1973年
总长: 航速:
载重量: 排水量:
型宽: 型深:
用途:
特点:
简介
"金鹿"号原是一艘小型的在英国女士伊丽莎白一世时期(1558年-1603年)的英格兰盖伦船(西班牙式大帆船),它由于是德累克环球航行的旗舰而闻名于世。虽然已经没有此船十分精确的船图资料,但根据多种资料估计,其长为23-25米、吃水原为2.75米,后增加到3.97米,在伦顿科学博物馆复原的该船主尺度是:总长22.88米,两柱间长18.30米,宽度5.80米,重100-150吨,该船系3桅盖伦船,在首桅和主桅上除了挂有首帆和主帆外还挂有顶帆,尾桅上挂三角帆,首斜杠上撑有斜杠帆,有18门加农炮。1973年,金鹿号再在多佛的阿拨莱道(Appledore)重建,以作记念。重建复原船长36.6米,垂线间长31.1米,水线间长22.9米,宽7米,深4米,排水量290吨,帆面积386平方米,有18门加农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