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做历史笔记
上课认真听那是肯定的,上课漏掉的笔记你可以在课后找笔记抄得比较完整的同学借来补充,但漏掉老师讲的知识点你没法叫老师重讲一遍
最好是在课前先看一下课本,把线索理清楚,再看看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做下重点记号,可以学着自己做个提纲,要认真做,这样有助于整体记忆,我是高二的理科生,历史课老师基本上讲废话,我只能这样学了
上课注重听自己不懂的和课本里面没有但是老师有讲的内容,老师有强调的更要注意
至于要抄在哪里,随你自己,你觉得方便自己抄、方便学习和日后的复习就好了
课后题看一下答案,理清思路就好了,没必要全抄,要抄的话列一下提纲(知识点、思路、解题方式就好)
Ⅱ 书籍的发展史
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2、简策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3、帛书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4、卷轴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Ⅲ 关于书的历史
1、最早人们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时,可能只借手势或音量做为媒介。其后,从经验的累积,进而确定一些固定的音节,来代表某种特定的意义,于是人类跨出了有声无言的时代,迈入到有言无文的社会。
有了语言,人类往往借助于记忆力,把听到的话,牢牢记住,再对别人复述出来;或将心中的理想,个人的经验,借语言加以传播。这种目的及办法,与日后图书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称之为口传的活书。
2、人类的记忆到底有限,有时更会走样,口传的活书,必然有许多缺陷。于是,聪明的人类起而发明了许多帮助记忆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结绳。以结绳的大小、松紧、多寡及涂上不同颜色等方式,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我们可称之为绳书。
绳书能传到远方,也能长期保存,比起语言,自有某些长处。然而终因其式样变化有限,无法满足快速进步中人类社会的需要。于是,人类再着手改进,乃从模仿天性里,描绘外界形像加以简化,使之蜕变成为简单的图像,再用它来做为意象的符号。
3、这种图画,已有文字的雏形,一般人称之为文字画。之后,经过再改良演进,渐渐成为定型的象形文字。又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终于成就了无数的字体,供人们应用。文字的出现,既为人类文明开拓了崭新境界,也为书奠下坚实的基础。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
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
4、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活字版有了文字,首先需要寻找写刻的材料。最早书写材料都取自于自然界,如:石块、树皮、树叶、兽皮、兽骨及动物的甲壳等等,都是其例。
但这些材料,各有缺陷,无法充分发挥文字的纪录功能。春秋战国时代,知识日渐普及,着书立说,大行其道,为应需要,简书和帛书乃相继产生。
5、“简”是用竹或木制成狭长的条片,书写时,由上而下,一片一片接续下来,然后再依顺序由右而左的排列,并以绳索加以编连,这样一部着作,便能连贯而完整。帛书是丝织品写成的图书,由于帛性柔软又轻便,携带及阅读均感便利。
只是简书笨重,帛书昂贵,都不利于知识的普及及图书的长期发展,因而人们又发明纸张来取代它们。
Ⅳ 怎样做好历史学读书笔记
拿历史书籍来说,我会边看边记,最后总结,此步骤分四步:
一、做标记:划出一些重要历史知识,做好标记;看到某一历史事件,如果可以分析出发生这一事件的原因,写在书上,如果不能,画个问号继续往后看。(根据书籍页数,大概需一到两周。)
二、整本书看完,书上也零零散散一堆标记或文字。这时,我习惯打开电脑,打开Evernote,快速看一遍整本书,着重翻到做标记的页数,然后把做标记的一些重要历史知识和对某些事件的心得录入Evernote中,按时间顺序或事件重要程度排版整理,并同步云端。(一般会在周末,需一到两天。)
三、打开MindManager,脑中过一遍整本书,开始做Mindmap,把脑中混乱的知识整理成一个结构,并导入Evernote。(需一晚上。)
四、在网上查阅各种对于这本书的书评,把一些优秀的书评和一些自己没有领悟到的道理收藏到Evernote中。(时间不定。)
Ⅳ 请问一本历史类的书,应该怎么样写一篇书评
关于你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解答。
第一,通读整本书籍,了解所写的内容,所撰写的历史,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功课。
第二,对整本书籍做一个归纳、排版,总结出一个最基本的框架。
第三,结合框架所划分的部分,对整本书的每个章节要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是写书评的核心。
第四,归纳总结,有针对性的再进行修改。
根据以上四点来写书评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Ⅵ 如何书写历史
何谓历史?历史是一门科学吗?历史学家是否应该致力于建立一套理论体系?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人如何书写历史》对于历史的本质与目的、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福柯所引起的史学革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对我们建立一种不同于文本与材料的新型历史观颇具启发意义
Ⅶ 历史学读书笔记怎么做
如果你今后的目标是搞研究的话,不妨建议你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步、记全书的核心观点,结论性的东西。虽然很多老师不赞成看书只记下一个结论,但看一本书,结论恰好是全书的精华和主旨所在,如果你看完一本书抓不住这些,这本书你就白看了。
第二步、记作者所引用的参考资料,主要是你自己不知道的。说白了也就是史料,这叫文献追踪法。为以后自己的研究打好史料基础。
第三步、记富有启发性的、值得学习的论证过程。别人的论证思路,其中非常精辟的,值得借鉴的,一定要记下。
第四步、记下自己的思考,包括对该书的评价,自己的疑问,对作者观点的质疑等等。看书需要有怀疑精神。其好处是为自己今后的研究积累选题。
差不多如果你能做好以上四步,一本书你绝对算是读好了、读透彻了的。这也是我的经验。建议以上四步用不同的本子写,最好是活页式的本子。方便随时补充、插入、完善。如果仅为打发时间,做好第一步也就不错了。
Ⅷ 古代的书是怎么做出来的
一开始没有印刷术的时候,书都是手抄的,从历史上来说,刚得时候,是结绳记事,再就到了用竹子手抄,也就是竹简,后有了纸、印刷术的出现,做书就容易多了。
Ⅸ 一本书的制造过程是如何的
过程如下:
一、 选题评估
拿到书稿,先要判定这个选题是否有出版价值。
不是能写成一刀厚厚的稿子印刷一下就是书了。出版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编辑需要有一定的洞察力,比如哪些会成为未来的热点。请注意,并不是当下的热点。因为书的出版周期起码要两三个月,当下的热点可能马上就过时了。
(9)怎么做书历史扩展阅读:
活字版
有了文字,首先需要寻找写刻的材料。最早书写材料都取自于自然界,如:石块、树皮、树叶、兽皮、兽骨及动物的甲壳等等,都是其例。但这些材料,各有缺陷,无法充分发挥文字的纪录功能。
春秋战国时代,知识日渐普及,着书立说,大行其道,为应需要,简书和帛书乃相继产生。是用竹或木制成狭长的条片,书写时,由上而下,一片一片接续下来,然后再依顺序由右而左的排列,并以绳索加以编连,这样一部着作,便能连贯而完整。
帛书是丝织品写成的图书,由于帛性柔软又轻便,携带及阅读均感便利。只是简书笨重,帛书昂贵,都不利于知识的普及及图书的长期发展,因而人们又发明纸张来取代它们。
纸的出现,约在西汉时期,史书正式的纪录是公元一○五年。由于纸张具有轻柔及低廉的长处,因而,很快的成为生产图书最主要的材料。纸出现以后,虽然解决了图书生产方面的许多问题,但是生产图书,犹停留在逐字逐本的抄写,既费时又费力,还是欠缺方便。
人们遂从长期使用印章和捶拓碑碣文字的经验中,启发了雕版与印刷技术的结合使用,便捷快速的生产图书方法,终于发明。以古法示范造纸过程。
雕版印刷术约在初、盛唐时代出现,由于它是手工业时代生产图书的好方法,因此很快被推广利用,成为五代、两宋以后生产图书的主力。为了使印刷技术更便捷与美观,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一0四一~一0四八)又有人发明活字排版印刷。
而元朝末年,更进步到彩色套印的印刷领域。从此之后,印刷技术不但成熟周全,印刷成品更是鲜丽动人。
图书除了文字、纸张、印刷之外,如何装潢?也是要件之一。自竹木简策之后,中国图书的装潢技巧,即不断的改良提升,其演进的方向,大都朝向简便实用、美观大方的原则。历代以来,图书装潢型制约有:卷轴、册叶、经摺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演进过程。
近代的图书,虽然采机械操作装订成平装、精装等形式,但有些影印出版的古书,还常用线条来增加古意,颇能引发思古之幽情。在中国早期即有了护书用的铜制护套。
然而无论生产图书方法如何改变,其基本原理,却都脱离不了旧日的方式。今日制版、印刷、造纸等制作图书要件,可以说无一不是从国人旧有的发明中蜕变而来的。
所以当我们缅怀人类文明的进步及图书发展的历史时,总难抑制住一股无名的兴奋与荣耀的心情。当然,如何自励自省,绍续先人光辉遗绪,或将更具有意义。
小人书
对口袋书没有完全准确的界定,大抵是指开本小于小32开,印张大致不超过10个印张的书。
口袋书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7月在伦敦出版的“企鹅丛书”,这套丛书3年间销售2500多万册,获得巨大成功。口袋书从此流行于世并引发了一场“纸皮书革命”,对欧美国家的出版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Ⅹ 怎么自制历史教具麻烦好心人写个过程
两个历史教具的自制方法供你参考:
A、自制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教具
一、教具名称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二、简单制作
1、制作目的
历史年表是历史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有
助于学生清晰而且直观的了解史实脉络,有助于学生课下的复习与巩固。大事年表反映了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科书中所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入门。年事对照、直观明了、言简意赅都是大事年表的突出特点。
2、准备工具
8K白纸 直尺 黑色钢笔 历史教科书
3、制作过程
步骤1、首先将白纸对折,以能够清晰看出对折痕迹为止;
步骤2、按照折痕用直尺与钢笔摹绘出一条直坐标;
步骤3、根据纸张长度,用直尺将坐标轴以一定的比例平均分为数段;
步骤4、在每段坐标轴的上方标清年份;
步骤5、查阅教科书,在每段坐标轴的下方根据所填时间标清具体事件。
B、历史复习课展示自制教具
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具少之又少的情况下,展示自制教具。现以世界史下册第三章(人教版)为例说明。
一:用多媒体展示工业革命引起的三股进步潮流: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民族解放运动,做简单归纳。
二:展示自制教具
(一)制作材料:六十公分左右的正方形泡沫块三块,小泡沫块若干块,彩色高光泽纸板两种,硬塑料板一张,双面胶,海鱼线若干,最大号针一个,挂勾一个,大头针若干,釉彩笔。
(二)制件方法:
1. 自做一个六十公分见方的一个泡沫盒,里面要平整光滑。
2. 做三个不同大小的泡沫块,分别用金色,红色高光泽纸和蓝色硬塑料和双面胶粘好,看不见泡沫为好,分别代表三股不同的潮流,同时第一股潮流也就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主要,所以泡沫块要大一些,用金色,用来体现资产阶级在工业革命中寻求市场和原料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另外两股潮流用小一些泡沫块不同颜色以示区别,在泡沫上已写出所代表的潮流名称。在三股潮流下面的横条是两个用对应颜色的高光泽纸板做成,写好了内容。
3. 用海鱼线按图串起,使其自由顺畅,海鱼线拧着的地方用大头针固定,使其高度一致。
4. 最重要的是整个泡沫盒代表工业革命,这就是三股潮流的根源,四周用不同颜色的釉彩笔分别写上“工业革命”四个字,直观明了,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这个泡沫盒要装下所有的线上串的东西,做到能散能收。
(三)使用方法:找一个挂勾把该教具挂上,盒子自然向下抖落,瞬时完成。
工业革命(三股潮流)
↙↓↘
第一股第二股第三股
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典型事例:亚洲革命风暴)(高潮:巴黎公社)
↓↓↘
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远没达到推翻资本主义
制度的程度,从反面证
↘↙明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
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重大功绩:第一社会生产力极大向前发展
第二给社会带来极大财富
第三世界得以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