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纽约港的建造历史
纽约港于1614年为荷兰人开始建设,后为英国人所经营。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后,纽约港进行大规模建设,由于自然条件优越,1800年便成为美国最大港口。1921年,纽约港务局建立,负责港口规划和建设。纽约港有水域约700多平方公里和陆地1000多平方公里。全港有16个主要港区:纽约市一侧10个,新泽西州一侧6个。全港深水码头岸线总长近70公里,有水深9.14米和12.80米的远洋船泊位400多个。早期是沿哈得孙河建设突堤式狭栈桥码头,布置紧凑,后方陆域小。近期建设的伊丽莎白港区和纽瓦克港区的码头是顺岸布置,陆域面积宽敞。
Ⅱ 防城港的建港历史
1968年,由周恩来总理决定并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央决定兴建防城港,定名为“广西322工程”,作为开辟援越抗美海上隐蔽运输航线的主要起运港口建设。1972年,防城港正式投入转运援越物资的任务,当时被称为“海上胡志明小道”。1975年,广西第一个万吨级泊位防城港1号泊位建成。1979年,防城港1至7泊位相继建成出水。1983年10月1日,防城港正式对外轮开放。
Ⅲ 哈尔滨港的建设历史
清末,(清光绪二十四年)中东铁路开工后,船舶码头设在游艇俱乐部(今铁路江上俱乐部)及江桥(西江桥)附近。日俄战争期间(1904—1905年),沙俄出于战争的需要,在端口头区的八区码头(滨洲线铁路桥至道外头道街)沿岸铺设了铁路线,增加了港口通过能力。中华民国成立后,1918年,由于航道变迁和码头区失于疏浚,戊通航业公司将码头移至道外。“松黑两江邮局”在道外也开始修筑码头,于是道外码头日益兴盛,成为哈尔滨港的主要港区。哈尔滨港逐渐成为船舶始发的中心港及水陆联运的中转港。港口设施、泊位和吞吐能力亦有所增加,开始出现了以船种、客货、企业为分类的专用码头。20年代后,主要码头有八区、头道街、七道街、十二道街、三棵树(位于滨北线铁路桥上游约1公里处)码头及十八道街码头。港口年吞吐量60万吨左右。货物装卸全由码头工人背、扛等笨重劳动进行。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人民政府接管,主要从事木材、粮食等货物装卸。
Ⅳ 南通港的历史沿革
1904年8月,为发展南通地方实业需要,着名民族实业家张謇于长江岸边的天生港兴建两座设施较为齐备、并有一定规模的“通源”、“通靖”码头,设立南通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经营港口业务,南通港正式成立。天生港码头的建成,结束了南通地区沿江近海无港口码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南通港的港口设施简陋陈旧,仅天生港有一个经过抢修的码头泊位能够勉强使用,没有机构设备,没有货场,仓库面积不足1 000平方米。
1955年5月10日南通市人民政府将天生港大达轮步接管,南通港从一个私营企业跨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行列。
1957年8月10日,长江航运管理局南通港务管理局成立。
1959年任港枢纽工程中的南通港新港区码头建设工程开工,工程包括两座3 000~5 000吨级码头,一座493平方米候船室及仓库、堆场等设施。1960年4月,南通港新港区一号码头投入使用。1961年4月,二号码头建造工程全部竣工。南通港新港区的建设,使南通港从一个地方性内河小港,逐步发展成为苏南重要的水上门户,长江干线的枢纽港口。
1963年,上海海运局“和平”轮由青岛运送黄砂直达南通港,南通港开始出现海进江业务。
70年代后期,南通港开始了大规模码头建设。1980年狼山港区建成了2座万吨级深水码头及1座总建筑面积达6 579平方米的晴雨作业货棚等设施。1983年建成1座2.5万吨级深水码头。狼山港区的开辟,使南通港成为长江上第一个深水大港,形成了江海河中转运输的优势,南通港成为一个开放型、多功能、综合性的江海大港。
1980年3月国务院批准南通港为长江对外贸易运输港,江苏远洋公司“雨花”轮首靠南通港港口一号码头,装运出口香港的棉花399吨,南通港正式开办外贸运输。
1982年11月南通港对外籍船舶开放。1983年5月第一艘来港外籍轮“格陵兰海”号在狼山港区一号码头靠泊卸载。
1984年11月南通至日本神户国际集装箱航线通航。1985年9月南通至香港定期集装箱运输航线通航。
1987年,港口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南通港实行交通部和南通市双重领导、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1991年作为国家“七五”期间的大中型重点项目之一的狼山二期工程全面展开,1993年工程竣工投产,总投资2.5亿元,建成了3座万吨级散货泊位、6座2 000吨级长江泊位,年吞吐能力840万吨。1994年,为适应集装箱运输的不断发展,狼山二期集装箱、多用途泊位工程全面开工。1995年集装箱码头主体工程通过验收并投入试生产。1997年工程全面竣工,总投资3.2亿元,建成2座集装箱专用泊位,可停靠第三代集装箱船作业,年通过能力15万TEU。集装箱码头的建成,结束了南通港无集装箱专用码头的历史。
2001年4月南通港海轮泊位升级改造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南通港405、410两座海轮泊位由2.5万~3万吨级加固升级为5万吨级,南通港成为长江沿线港口中靠泊能力最大的港口。
2002年8月30日,南通港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在原南通港务局体制基础上,成立了南通市港务管理局和南通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新成立的南通港口集团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充分发挥南通港的国家主要港口作用。
2002年12月18日,列入国家“十五”发展建设项目的狼山三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Ⅳ 港口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在西方,地中海沿岸有许多古代重要港口,例如:在希腊克里特岛上有古代港口的遗址;非洲北部曾有着名的迦太基港口;马其顿王国的国王亚历山大曾在公元前232年修建了亚历山大港,这个港口曾经多次修复,至今仍在使用。
然而古代的港口仅是选择一个天然的深水、避风的港湾,进行简单的施工建造的。这种港口到工业革命时期就不适用了。工业革命带来了交通的巨大变化,更多的船只被造出来运输原料和产品,而且与古代的船相比,它们的载重量大得多,体积也大得多。原有的港口相对于庞大的船队来讲,简直就像巨人睡在儿童床上似的。
为了改变这种难堪的局面,人们纷纷想办法扩建原有港口和新建一些港口。像世界第一大港荷兰鹿特丹港始建于16世纪,在1863年开挖了通往北海的31.5千米长的新水道,并以此为基础修建了港区。而世界第三大港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在1982年仍开发新港区,修建新港池,施工总面积约650万公顷,深水码关岸长达4.6千米,旧港扩建在工业革命后成为港口建设的一大重点。
另一种方法是修建新港口。根据水文、地质、气候等因素,人们选定一处地方,然后进行施工。日本的名古屋港就是这样的一个深水港,它于1896年才开始建港,1907年定为开放港口,有的港口则干脆用围海造田的方法来修造,省却了许多工序。日本的神户港自1966年动工建造人工岛,由钢筋水泥构筑的第一座人工岛名叫港岛,它的面积为436万平方米,有800多个足球场那么大,经过15年时间,耗资5300亿日元,填土436万平方米,修建的15个杂货码头年吞吐能力达730万吨。这座人工岛就是一座新城,居住、文化、娱乐、疗养等设施,岛上应有尽有。
1990年,神户又修建了第二个人工岛,名叫六甲岛,它填土12000万立方米,比港岛还要大1/3。这些新港的建立无疑对航运事业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现代的港口越来越大,技术和装备也越来越先进,一般的大型港口都修筑有运输货物的铁路和公路。德国的汉堡港内铁路线总长约有600千米,比广州到衡阳的铁路干线还要长。港内都配有大型的装卸和运输机械,新加坡港每年吞吐10600万吨,都是靠这些装备来完成的。不仅如此,港口还配备了各种雷达、电子仪器,以及供电、照明、通信、导航、给水、排水等设施。
为了适应未来海洋运输的发展,有必要对现有的港口和航道进行综合改革。
目前,不少国家已着手规划未来港口的蓝图。建设在外海的大型单点系泊码头取代一部分现有码头。在这种码头进行装卸作业,风浪对船舶的影响会减少到最低限度。设在港口的码头将广泛配备电子传感系统。当船舶靠离码头时,传感系统将把船与码头之间的距离立即显示在屏幕上,供操纵船舶时参考。在未来的港口,电脑控制航道管制系统具有特殊的作用,船舶在进出港前必须把必要的数据提供给管制中心,在管制中心的指导下,船舶可以顺利地出入港口,不必担心与其他船舶碰撞。
未来的港口,不仅船舶能便利地安全航行,而且,还将把船舶与陆上交通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
在港口码头,高效的装卸设施与先进的运输管道和高速公路配套成龙,交通运输的节奏明显加快,以旅客运输为例,当客船靠上码头后,直升飞机、高速列车、汽车或客运管道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将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把旅客舒适地送达目的地。客运码头秩序井然,给新到的旅客以亲切的感觉。
Ⅵ 上海港的港口历史
自古以来,上海就是我国对外交通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早在公元746年的唐天宝年间,唐朝政府就在这控江襟海处设立镇治,即青龙镇(今青浦区东北,苏州河南岸),发展港口,供船舶往来停靠。
进入宋代后,青龙镇有“江南第一贸易港”的称号。公元1111年,北宋政府在此设市舶提举司,征收关税,管理航运。此后,长江每年大量泥沙迳流而下,使长三角海岸线不断向东伸延,陆域不断增加,河道变迁,约1265年港口易址于上海镇。
1404年开拓形成黄浦江后,上海港凭借黄浦江的优良航道而日益壮大。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上海港于1843年11月17日被迫对外开放。之后,一批外国冒险家蜂拥而至,他们任命外籍港务长、划定 “洋船停迫界”、设立殖民武装力量、瓜分港口岸线、建筑码头仓库、走私鸦片、贩卖人口。1853年起,上海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口岸。19世纪70 年代后,上海港成为全国的航运中心。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逐渐形成了近代工业聚集区。
20 世纪初,黄浦河道局对吴淞口和黄浦江的局部河段进行了整治和疏浚,万吨级船舶可以乘潮进入黄浦江,适应了当时船型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要求。20世纪30年代,上海港已经成为远东航运中心,年货物吞吐量一度高达1400万吨;船舶进口吨位居世界第七位,上海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港口城市。
1949 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港的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经过解放初的三年恢复期,70年代大建港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建设,上海港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港在上海市政府和交通部支持下,在黄浦江内新建了张华浜、军工路、共青、朱家门、龙吴五个港区,在长江口南岸建了宝山、罗泾和外高桥港区。此外,宝钢集团、石洞口电厂、外高桥电厂等也各自建了专用码头,上海港吞吐能力不断扩大,对上海市的建设和长江流域以及全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995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决策。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洋山保税港区同时启用,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上海港已成为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型主枢纽港,并跻身于世界大港之列。
Ⅶ 香港的历史简介。
历史概况
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中原指以陕西中部、河南西部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战败后,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2年9月,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
历史沿革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誉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以鸦片战争来从满清政府手上夺得此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从而展开了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 香港全境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分别来源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新界的租借,让当时香港的面积扩大了十倍之多。
重大历史事件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事务归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地名来源
关于香港的地名由来,有这样几种说法: 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们称为“香港”。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 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 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后来香料的种植和转运逐渐式微,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说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据说,香姑是一位海盗的妻子,海盗死后,她就占据了这个小岛。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小岛以她的名字为名,称之为“香港”了。 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当时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香港岛)的称呼,最后到了19世纪初,才成了当时被英国殖民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
香港的英文名称来由
香港的英文名称,,是照广州语音, 原译作Heung Kong, 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读" 香" 为"康 " , 所以英文名称也就随着改拼为Hong Kong,现在仍有人把香港称作" 香江" " 香海" "香岛" "香州" 等。
Ⅷ 天津港的发展史是如何发展的
天津港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汉代,自唐代以来形成海港。1860年正式对外开端口,是我国最早对外通商的港口之一。塘沽新港始建于1939年,建国后经过3年恢复性建设,于1952年10月17日重新开港通航。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津港的港口生产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天津港以每年1000万吨的增长速度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1年,天津港吞吐量首次超过亿吨,成为我国北方的第一个亿吨大港,此后,又以每年3000万吨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2004年突破2亿吨,集装箱超过380万标准箱,吞吐量进入世界港口前十名,集装箱排名第十八位。2005年港口吞吐量达到2.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480万标箱。2006年吞吐量达到2.5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95万标准箱。天津港已经形成了以集装箱、原油及制品、矿石、煤炭为“四大支柱”、以钢材、粮食等为“一群重点”的货源结构。
目前,天津港吞吐量位居世界港口第六位,国内港口第四位,北方港口第一位;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港口第十六位,国内港口第六位。在2006年全国500强企业评选中,天津港位居第409位,港口行业第二位。
2008年1-11月份,天津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2,995万吨,位居国内第三位
[宁波-舟山港 48,158万吨(宁波港域33398.5万吨,舟山港域14865.4万吨)上海港 47,401万吨]
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76.06万标箱 ,位居国内第六位
[上海2,578.79万标箱 深圳 1,973.25万标箱 宁波-舟山 1,016.62万标箱(宁波1,008.4万标箱,舟山8万标箱) 广州 1,031.20万标箱 青岛 919.65万标箱] 1.古、近代天津地区因港兴城的历史回顾
从历史上看,天津是一个因港而建、由港而兴的城市。由于天津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的历史变革,造成天津港区中心的3次历史变迁,而每一次变迁都在天津历史上引发了因港兴城的历史过程。天津港不仅催生了天津城,而且港区变迁拉动天津发展重心的转移。
唐《通典》将位于永济渠、滹沱河和潞河三水汇流的入海处,称为三会海口,即现今的军粮城一带。因守卫边境地区的军事需要,三会海口成为唐代向北部边境各地转运军粮的必经之路,使这里成为具有泊船、装卸、中转和仓储功能的天津最早的海港。由于三会海口港的兴盛,促使当时的军粮城成为一个繁华的港口名镇。这是天津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因港兴城的历史过程。
从金朝开始至元、明、清的700多年间,中国出现了南北统一的盛势。而且这几个朝代均定都北京。由此,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各项所需用品,从全国各地筹运至京都。直沽(今三叉口至大直沽一带)骑河临海,位于南北运河交汇入海河的三叉河口,河船、海船在此处向京城转运货物较为方便,又因此处地势较高,适于兴建各种陆上建筑,遂成为漕运枢纽。从元朝起,直沽港开始兴盛。1316年元朝特设“海津镇”,天津步入了邻港筑城,以港兴城的起步阶段。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因直沽是海运、河运及商船往来之要冲,令在三叉口西南侧筑城设卫,调沿海诸军士屯守,并赐名“天津”。至清初,继承明制,战事不多,国力强盛,漕运进一步发展,当时自天津城西北角经北大关至天后宫一带,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屋瓦鳞次,店铺林立,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繁华的商业区和城市经济活动中心。直沽港的兴盛,使天津成为京都附近一个大型的门户城市。
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1861年1月20日正式对外开端口。此后,英、法、美3国开始在天津紫竹林租界一带沿河筑港,紫竹林港区开始繁荣。由于外国航运业的侵入,使天津港口的规模和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传统的漕船运输逐渐被大型轮船取代;河运为主逐渐被海运取代;单一的漕粮为主货类逐渐被多样的外贸件杂货(洋货)取代;主权港沦为殖民性港口。此时,由于直沽港河窄淤浅,大型轮船不能上溯,兴盛了700多年的直沽港区逐渐失去了转运的功能开始衰落,港区中心开始东移至紫竹林一带。随着紫竹林港区和对外贸易航运的发展,带动了天津各业的兴旺,拉动城市重心向租界地区转移,最终促成了近代天津城市的基本景象,即以租界中心地带解放路两侧为主的商务办公区;以五大道为主的豪华住宅区;以小白楼和劝业场为主的商业区。天津在开端口后的80多年间,一跃成为国内第二大城市,其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港口水运通衢五洲,广联四海功能的发挥。
为了适应航运业船舶大型化的发展,港区向海河下游东移至入海口处是一个必然趋势。导致天津港区逐渐东移的直接原因有:(1)1900年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占领塘沽后,为停泊军舰、运送物资和军队,各国开始在塘沽地区相继构筑码头。(2)自1886年开始,海河出现了几次严重淤浅,促使中外航商在海河入海口处塘沽构筑码头。当海河淤浅时,船舶可在塘沽接卸。(3)1880年,清政府在塘沽开办北洋水师大沽船坞;1888年京山铁路修至塘沽并由此延伸到天津,为塘沽地区发展近代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1914年,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等人在塘沽筹建我国第一家生产精盐企业--久大精盐厂,后来又建起亚洲第一家碱厂--永利碱厂(今天津碱厂)。塘沽近代工业的发展客观地要求发展港口。(4)日本侵略中国时期,为掠夺华北资源,在海河口北岸的沉积海岸上开始修建塘沽新港。日本人原计划修建一个年吞吐量为2750万t的港口,由于侵略战争的接连失利,计划再三压缩,到日本投降时,工程量仅完成修订计划的30%。1945年国民党政府接收后,也只能维持残局,再由于国民党军队撤离时的破坏,新港变成了百孔千疮的死港。
2.新中国成立后港口管理体制的演变和港口对天津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
2.1 1984年以前天津新港的发展和港口管理体制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新港。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港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新港分别于1951年至1952年,1958年至1961年实施了2期建设工程,不仅使新港得以恢复使用,而且扩建了码头泊位、库场,完善了其他配套设施,为港口生产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较好条件。尤其是,为实现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要在三年内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于1973年3月开始的第3期大规模建港工程,使新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为其成为北方第一大港奠定了前提条件。自此,天津港区中心开始定位于塘沽的海河口。紫竹林港区日渐衰落。1977年12月30日天津海河“四新桥”(现名光华桥)建成,海河断航,紫竹林港废弃,当年繁华的港区被改造成海河带状公园。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港与其他沿海港口一样实行中央管理体制。根据1954年1月政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港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港务局归交通部海运总局统一领导,港口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港口生产纳入国家计划,由交通部负责港口的生产、经营、建设以及主要人事任免等事项。1958年6月至1961年5月,天津港曾下放河北省政府管理(此间天津市下放河北省为省辖市)。1961年5月,中央为了加强对经济的调控力度,重新将港口划归交通部直接领导。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特别是受港口行业特殊管理体制的制约,天津的港口与城市在体制上处于分离状态。虽然新港的建设、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港口未能与城市的经济发展融为一体。这一时期港口与城市的互动发展,特别是港口拉动城市发展的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种状况大体持续到1984年。
2.2 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港口对城市发展重心的拉动作用
1984年6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天津港实行体制改革试点的批复》精神,天津港下放天津市政府管理,将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港口领导体制改为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以收抵支,以港养港,”的财政管理体制。从发展进程和实践来看,这种管理体制相对于中央管理体制来讲,具有的优点是:(1)将港口与天津市综合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市场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了港口向社会的全面开放,为旅客、货主、船公司提供全面服务,推动了港口由封闭型生产向开放型经营管理转化,从单一服务向全面服务、多功能服务转化;(2)使港口在基本建设上既可以得到交通部的直接支持,又可在港口与地方的诸多关系上得到天津市政府的支持,有利于港口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港口与地区经济的融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
天津港实行这一管理体制改革的10多年中,港口现代化建设在泊位数量、吞吐量等硬件和软件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港城关系得到了较好的协调。港口拉动城市发展的引挚作用开始发挥,在天津发展的历史上又一次掀起临港兴城的壮丽过程。(1)经广泛调研、论证天津市政府决定在港口西侧原塘沽盐场3分场地界上辟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港口拉动天津经济发展中心战略东移的序幕由此启动。(2)1991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在港区内建立天津港保税区。(3)1994年2月,天津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天津滨海新区”,确定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以港口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区。该宏伟目标已基本经实现。
港城互动的蓬勃发展,实现了天津经济发展重心的战略东移,为天津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奠定了基础。1997年12月20日至21日原国务院总理李鹏考察天津,并正式宣布中央对天津的城市功能定位,即“天津市是环渤海的经济中心,要努力建设成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
经过1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港城协调发展关系仍不明晰。(1)港口究竟是中央所属还是地方所属关系不清。名义上是以地方为主,但实际上仍是属于中央政府。由于权力分割,职责不明,谁也代表不了国家行使所有者的职能,实际造成所有者主体“缺位”;(2)港口行政管理职能不到位。天津市政府只是在行政管理上对港口有一定的影响,即天津市政府仅对港口的人事、公安和财务实行管理权,而重大投资和经营决策权仍由中央政府决定。港口管理权下放不彻底,使城市难以全面履行对港口的行政管理和监督,致使港口的生产经营不能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不了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港口的需要。因此,港口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
2.3 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港口作为城市发展核心战略资源的地位得到突显
2001年11月,国务院决定对“双重领导”港口管理体制进行新一轮改革。其核心是将“双重领导”的港口改为地方政府直接管理,并实行政企分开,加强港口的行政管理,促进港口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港口生产力。2003年6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并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港口法》立足于港口对国民经济的基础作用,着眼于我国港口的长远发展,确立了中央宏观调控、地方政府进行具体管理的港口管理体制,实行“一城一港一政”。以法律形式将港口管理模式确定下来。根据《港口法》的规定,港口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交通部作为中央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港口实行统一的宏观管理;天津市港口管理部门按照“一港一政”的原则依法对港口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港口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依法从事经营。在新一轮改革中,天津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不断地得到贯彻实施,2004年6月3日天津港正式挂牌成立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港口企业集团。这标志着天津港从计划经济时期政企合一的单位,转制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国有特大型企业。
在新一轮改革进程中,天津的港城关系发生了可喜变化,为“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效应的发挥提供了法制保障。天津市政府从全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地指出,港口是全市的核心战略资源,天津港的功能和等级影响乃至决定天津的城市定位,必须摆上突出位置加快发展。天津市于2003年5月27日和2004年8月6日专门召开了两次港口建设工作会议,并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对港口及其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揭开了天津港城关系发展史上新的篇章,为天津港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港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前提保障。
Ⅸ 青岛港的建设历程
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是具有121年历史的国家特大型港口,包括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三大港区。主要从事集装箱、原油、铁矿石、煤炭、粮食等各类进出口货物的装卸、储存、中转、分拨等物流服务和国际国内客运服务,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现有员工16000多人。拥有可停靠15000标准箱船舶的集装箱码头,可停靠30万吨级大船的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可停靠10万吨级船舶的现代化煤炭码头。2013年4月,世界上有多大的船舶,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世界上最大的、载箱量超过16000标准箱的集装箱船舶“达飞洪堡德”轮在青岛港首航。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青岛港遵循“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青岛港自己的事情办得更好”的发展思路,以“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营造平安和谐幸福家园”为共同愿景,牢记并肩负好“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的三大使命,大力弘扬“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的青岛港精神,时刻坚持好“对国家的贡献要越来越大,港口发展后劲要越来越强,职工生活质量要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要越搞越好”的核心价值观;全力打造“平安福港、效率快港、实力强港”,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管理精细型、亲情和谐型发展之路。多年来艰苦创业,改造了一个百年老港,建设了两个现代化的新港,在全国沿海港口中率先建成了世界级的集装箱、铁矿石、原油等大码头,港口资产由1.8 亿元增值裂变到217亿元。2008年完成港口吞吐量3亿多吨,居世界第七位;完成集装箱1002万标准箱,居世界第十位;进口铁矿石吞吐量居世界港口第一位,进口原油吞吐量居全国港口第一位,外贸吞吐量居全国港口第二位。集装箱作业效率、铁矿石卸船效率世界港口第一。已有9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青岛港。
Ⅹ 港口的历史
最原始的港口是天然港口,有天然掩护的海湾、水湾、河口等场所供船舶停泊。在西方,地中海沿岸有许多古代重要港口。今希腊克里特岛南岸就有文化时期梅萨拉港的遗址。腓尼基人约于公元前2700年在地中海东岸兴建了西顿港和提尔港(在今黎巴嫩)。此后,在非洲北岸建了着名的迦太基港(在今突尼斯)。古希腊时代在摩尼契亚半岛西侧兴建了比雷克斯港。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2年在埃及北岸兴建了亚历山大港。罗马时代在台伯河口兴建了奥斯蒂亚港(在今意大利)。随着商业和航运业的发展,天然港口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须兴建具有码头、防波堤和装卸机具设备的人工港口,这是港口工程建设的开端。产业革命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港口建设。19世纪初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船舶,于是船舶的吨位、尺度和吃水日益增大,为建造人工深水港池和进港航道需要采用挖泥机具以后,现代港口工程建设才发展起来。陆上交通尤其是铁路运输将大量货物运抵和运离港口,大大促进了港口建设的发展。
中国在汉代建立了广州港,同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通商。后来,建立了杭州港、温州港、泉州港和登州港等对外贸易港口。到唐代,还有明州港(今宁波港)和扬州港。由明州港可渡海直达日本;扬州港处于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点,为当时水陆交通枢纽,出长江东通日本,或经南海西达阿拉伯。宋元时期,又建立了福州港、厦门港和上海港等对外贸易港口。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为通商港口。此后帝国主义者强迫清政府开辟的通商港口有天津、青岛、汉口等港。他们在各自占据的租界区内修建码头,夺取在中国的筑港权以至港口管理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港口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50年代初,建成有万吨级泊位的湛江港和有近代化煤码头的裕溪口港。70年代中期以来,在大连港建成万吨级石油码头,在宁波北仑港建成万吨级矿石码头。天津、上海、黄埔等港的集装箱码头也已建成投产。山东石臼所将于1985年建成万吨级的煤炭出口码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沿海港口建设重点围绕煤炭、集装箱、进口铁矿石、粮食、陆岛滚装、深水出海航道等运输系统进行,特别加强了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建设。政府集中力量在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厦门和深圳等港建设了一批深水集装箱码头,为中国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煤炭运输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成一批煤炭装卸船码头。同时,改建、扩建了一批进口原油、铁矿石码头。到2004年底,沿海港口共有中级以上泊位2500多个,其中万吨级泊位650多个;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150万标准箱,跃居世界第一位。一些大港口年总吞吐量超过亿吨,上海港、深圳港、青岛港、天津港、广州港、厦门港、宁波港、大连港等八个港口已进入集装箱港口世界50强。世界上进行国际贸易的港口有2000多个,其中吞量超过1亿吨的有鹿特丹港、纽约港、神户港、横滨港、上海港等。鹿特丹港的年吞吐量为3亿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