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泉州到现在多久历史我要数字

泉州到现在多久历史我要数字

发布时间:2022-01-29 05:49:03

❶ 泉州县什么时候开始的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降建安、南安二郡为县,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福建历史上始见“泉州”地名。
参见《泉州沿革》——
泉 州 沿 革

(史前、前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史前

古人类——80万-50万年前

2002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宝印等在晋江深沪考古发现,80万-50万年前,泉州沿海就有古人类聚居生息,人类活动范围已从内陆、从河谷地带、山洞逐渐拓展到海边,且活动比较频繁。

海峡人——2万—3万年前

自1999年以来,石狮市博物馆在石狮市祥芝镇采集到1500多件从台湾海峡打捞出水的古生物化石,数量之多,占全国首位。其中有一块“海峡人”左肱骨化石,年代为距今2万—3万年。2005年3月15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玉柱教授、福建省考古队范雪春教授等5位专家正式启动“石狮发现台湾海峡古人类与古生物化石专题研究”项目,再次发现一块“海峡人”右胫骨化石。该胫骨残长93.5毫米,近端宽51毫米,近端前后厚42.5毫米,表面呈黑褐色,顶面破损,关节面隆起,骨体的1/4端面呈三面体,胫骨嵴明显,年代与1999年发现的“海峡人”左肱骨化石接近。此外,专家还发现了古人类利用动物骨骼制造工具的证据以及在动物骨骼上进行人工打砸、刻画的现象,为研究“海峡人”的活动提供了直接、生动的例证。

此次鉴定发现,石狮采集到的台湾海峡动物化石的种类为27种,物种覆盖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动物。其中发现一件猛犸象臼齿化石,台湾学者也曾在澎湖海沟发现猛犸象臼齿化石,经比较基本属于同一种类,证明了大陆物种迁徙台湾的事实。专家认为,石狮发现的“海峡人”和多达27个种类的台湾海峡动物化石,以科学依据证明史前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连为一体的事实。

人类开发——1万多年前

泉州市考古工作者刘志成从1998年开始,在丰泽区东海镇石壁村洛阳江西岸、南安丰州庙下村、石狮石湖塔南面山坡上等沿海地区考古发现,1万多年前泉州进入人类开发史。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泉州》载,泉州开拓较早,新石器时期,泉州先民(闽越族)已使用石器工具,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1956年,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带领考古实习队,在永春五里街附近小山上,采集到石器82件,按形状可分为15类。其中陶器35件,最珍贵的是印纹陶大瓮1件,质硬中等,色灰紫无釉,表面印小方格纹,口小腹大,有手捏和旋抬状。陶器内壁,印有粟粒和穗稿纹。其稻粒、稻稿和现在的相象。还有陶纺轮8件,陶网坠17件等。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晋江流域的闽越族先民,已知种植水稻,也会织布,过着半渔猎半农耕的生活。(参见《泉州史迹·五里街遗址》)

(参见《泉州民系》)

前秦

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今泉州为七闽地。《周礼·夏官职方氏》云:“周掌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职方氏是掌管天下地图、主四方职贡的官。七闽包括福建全境和浙江旧时温州、台州两府。

1995年3月3日《泉州晚报》报道:“日前,南安丰州董埔村农民开采石窟的道路时,挖掘到古代青铜农具铜锛3件、铜斧1件……出土的3件铜锛呈大、中、小序列,大者长18公分,刃宽7.2公分;小者长8.6公分,刃宽5.2公分。3件铜锛均为凹形銎瓦体弧刃式,背部拱起,略呈圆条形,饰有箍纹及双圆纹。出土的铜斧为长方銎直体弧刃式,长11.4公分,刃宽4.4公分,銎部饰箍纹。……这批青铜农具造型规整,工艺精美,其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参见《泉州史迹·董埔遗址》)

1974年,南安市水头镇大盈发现一批青铜器及玉器,上限溯至西周,下限延至春秋时期,相当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403年。这批青铜器及玉器,以兵器和佩饰为主,造型纹饰和中原出土的略同,可见已受到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参见《泉州史迹·大盈遗址》)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今福建全省包括泉州均属越国地其土着居民统称百越族。百越族土着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战国时期,越族入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与楚作战,越王战败被杀,国亡于楚。今泉州属楚地。“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大约就在这个时期,越王族航海入闽,并与闽族土着发生融合,形成百越中的独立一支——闽越族。越族入闽后,泉州与中原尚没有建立有效的行政关系。



《史记·南越尉陀列传》:“闽越千人。”先秦时整个闽越人口稀少,泉州亦然。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王朝派大将王翦统大军“南平百越”。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今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汉书·两越列传》:“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并天下,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中原汉人开始进入泉州。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26年),越叛,秦始皇派屠睢率50万大军进平岭南。秦王朝为巩固南越地盘,还派军徙吏随带家眷奴婢迁往岭南。秦徙中原汉人于百越,其中的一支在福建地区“与越杂处”。



秦汉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广大地区生活的是百越民族,泉州境内居住着百越之一的闽越族。

闽越族善于驾舟和水上船行,历史上以舟楫文化发达闻名。《汉书·严助传》曰:“(闽)越方外之地,断发文身之民也,以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

闽越人生活居住以船为家,这种房屋可称之为船屋。《太平寰宇记·泉州风俗》有载:“泉郎,即此州之夷户,亦日游艇子……散居山海,至今种类尚繁,其居止常在船上,兼结庐海畔,随时随徙,船式头尾尖高,当中平阔,冲破逆浪,都无畏惧,名曰了乌船。”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七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汉高帝复以摇为越王,以奉越后,东越,闽君皆其后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摇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今福州)。今泉地属闽越国。

高祖和惠帝时(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88年),岭南地区已从中原输入铁器和牛、马等。吕后时(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80年)下令:“毋予蛮夷、外粤(越)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汉书·南粤传》)。说明外粤当然包括泉州,已从中原引进铁制农具和大牲畜。

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统治闽越的东越王余善反汉,汉武帝派朱买臣兵出四路入闽,灭了闽越,杀余善,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采用秦代迁徙六国豪强的策略,把闽越官僚贵族及大批闽越人迁移于江淮间。《汉书·严朱列传》云:“东越余善反汉,杀二千户,被迁四万人。”

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今泉地属冶县。

会稽郡管辖范围太广,后分设东、南二部都尉。东汉时,泉地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东吴孙策攻占会稽南部都尉。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东吴孙权第四次进军福建,吴军号称20万,一部分吴军留下占领开发。

三国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侯官县地置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 ,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和厦门市、莆田市。今德化县仍属侯官县。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地置建安、晋安两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时晋安县有户3800,人丁2—3万人。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江。时晋安县人丁比太康间增加一倍。

【1953年,厦门大学考古系在南安县丰州镇附近石砻发现晋人食余的贝丘遗址,贝丘中尚有他们留下的瓷片,是晋人南迁的生活遗迹。(1953年厦大考古系报告,厦门大学学报.1954年第3期)】

东晋:晋安郡各县的人口平均约3000人(参见清·干隆《晋江县志·卷一·舆地志·沿革》)。

【1973年,泉州市场文管会发掘两个东晋士族大墓,发现“部曲将印”,说明当时士族拥有佃客和部曲。】

南北朝

宋·泰始四年(468年):改晋安郡为晋平郡。

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郡治设晋安县(今南安市丰州镇),管辖现在莆田、泉州、漳州、厦门四市地。今泉州地属南安郡晋安县。当时,晋安已有大船与南海国家通航。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

南北朝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治所在今福州市区),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治所在今福州市区)之南安郡所辖。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降建安、南安二郡为县,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福建历史上始见“泉州”地名。南安 郡撤消,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复置莆田县,属泉州,辖今泉州(除德化归属闽县外)、厦门、漳州、莆田等县 市。

【除今福州曾名泉州外,更早天津市武清区也曾名泉州。史载:“武清,古为泉州。汉·泉州、雍奴二县之地。”这里说的“古为泉州”,是指汉朝以前近海边疆的羁糜散州。直到公元前106年(即西汉·元封五年),汉武帝刘彻把全国分为十三州。泉州始立为县,这是天津地区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建置县。泉州立县时,武清地域分属泉州和雍奴两县。泉州和雍奴二县均因水得名。武清县内古有“泉州渠”,故称泉州。而“雍奴”也是指水泽。《水经注》云:“雍奴,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雍奴薮甚大,东极于海。”显然,当时的武清是个“水乡泽国”。那时泉州的县城在今杨村街南黄庄街的城上村。雍奴县城先在“三角◇”,即今王庆坨镇东9公里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8年)省泉州入雍奴,此后,武清全境皆属雍奴县了。县治后来又迁至今泗村店镇的旧县村。】

隋·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为闽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闽中全境之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合并为建安郡),全闽九县裁并为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南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三市地及长泰县。

❷ 泉州的历史

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开始立州建置, 名曰武荣州。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泉州城北泉山因而得名。在宋朝及元朝时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极为繁荣。元十四年(1277年)在泉州设立宣慰司兼领征南元帅府,十五年改宣慰司为行中书省,升为泉州路总管府,辖南安、晋江、永春、同安、德化、安溪、惠安以及南北二录事司。十七年五月,福建行省并入泉州行省,同年七月徙泉州行省于隆兴。明初,明朝政府改泉州路为泉州府。国共内战期间,很多人逃往香港和南洋,以至于今日的海外侨胞中不乏泉州籍的移民。解放初期,国家主要投资都在内地,故经济发展缓慢。1977年改革开放开始,泉州被定为沿海开放城市,从此进入高速发展期,现在,泉州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花园城市。

❸ 泉州有怎样的历史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地处福建东南部,位于厦门东北方向,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海上交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早在唐代已经成为中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宋元时期进入全盛时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启锚地,与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同时,世界各大宗教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而传入泉州,使它成为具有一座世界性宗教文化特征的城市。这座古城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保存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又是着名的侨乡,每年回乡寻根谒祖的华侨络绎不绝。

泉州土地总面积大约10866平方千米,人口大约756万(未包括金门)。居民通用闽南方言。泉州风物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泉州是着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全市海外华侨、华人有620多万人,旅居香港、澳门同胞有8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从唐代至元朝,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中国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盛誉。在与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中,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泉州还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和犹太教等,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传入泉州。泉州素称“海滨邹鲁”,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富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泉州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27处。其中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泉州的特产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头、老范志万应神曲、料丝花灯、清源茶饼、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永春纸织画等。

❹ 泉州开元寺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
所以,已经有1268年了。

❺ 古代泉州存在多久的历史了

泉州,鲤城、刺桐城、温陵,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会福州、莆田,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62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风物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三教并盛,互为融合。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是海外华侨、华裔、台港澳同胞的主要祖藉之一。
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海拔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区。戴云山脉从东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有“闽中屋脊”之称。境内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过渡。泉州海岸线曲折蜿蜓,大部分为基岩海岸,总长约421公里,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及肖厝、崇武、后渚、梅林、石井等14个港口。泉州地跨中南两个亚热带,即戴云山西北部常年温暖、常绿阔叶林带和东南部常年湿热、有短期干旱的亚热带雨林带。
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内溪流多达35条,总长1620公里 ,水资源相当丰富。泉州地区太阳辐射总量较高,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称“闽南大温床”,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经济作物极为有利,是乌龙茶、桂元、柑桔的全国生产基地。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产量较大的鱼类有20多种。浅海滩涂面积118万亩。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主要有铁、猛、金、煤、石英砂、花岗岩、高岭土、地热、矿泉水等20多种。
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27处。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交汇荟集,特别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特产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头、老范志万应神曲、料丝花灯、清源茶饼、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永春纸织画。

❻ 泉州有多少年的历史

福建的真泉州(福州)和假泉州(闽南)的历史。真泉州(福州)因温泉遍地,故名泉州。为什么闽南泉州县无半滴温泉也名泉州?究其因,闽南泉州是海水冲积地无名,因属泉州(福州),就叫泉州地,再经千年海水冲积,扩大陆地而成县,因无名叫自己泉州县。当时泉州(福州)直辖闽南,闽南晋江和南安当时叫泉州府(福州)晋江县和泉州府(福州)南安县,千年不变。一个海水冲积地的泉州县,一张白纸,无历史文化底蕴,因其名可以,以假乱真,终于变成闽南之首泉州,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南安县和晋江县能忍,不外乎利字当头和本身原属泉州府(福州)的历史。希望闽南人不要忘了真正泉州是福州。
泉州县故意漏掉县字。从唐朝到清朝只有泉州县史志,从来就没有州府史志。闽南泉州县到现在仍然只是县级市,不是州。从古代到现代泉州只有一个,那就是福州。关于古代泉州县历史,古代史书只提泉州,没有只言片语提刭过泉州县,说明泉州县全都是冒名顶替真泉州(福州),当然到现代仍然在冒充。

❼ 泉州到德化要大概多久

到德化在泉州中心客运站坐车,有快运和专线车 。快运是走高速的,要1个小时多点,1.5个小时以内 专线是走省道的,要3个小时左右。

泉州市,别称鲤城,是福建省地级市,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确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全市共辖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5个县,总面积11015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泉州市常住人口为878.2285万人。

泉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岛,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泉州是闽南民系城市之一,以闽南话为主要方言,并存莆仙话、客家话等多种方言,常住外来人口达204万人。2020年,泉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158.66亿元,经济总量连续22年保持全省第一。

泉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士族大批入泉。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

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泉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是世界遗产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❽ 泉州的历史资料

泉州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至远古闽越族文化。周秦以后,特别是西晋和唐 朝年间,中原汉族大规模南渡入闽,中原文化开始的泉州大地扎根、衍化,土着文化日渐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经济崛起,逐渐成为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于世,与泉州通商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个,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中原文化蔚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过化之区”。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础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纷拥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经过长期的交流、碰撞、整合,到了明代,泉州文化更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地方戏曲由成熟,而趋向鼎盛。明未清初,泉州出现了诸如郑成功等许多咤风云的时代英雄人物,促进了泉州文化向海外尤其是对台湾的传播和影响,同时期封建 政权实施的“海禁”政策,泉州文化更多地体现出本土特色,地方戏曲等又有了新的发展。

泉州山川毓秀,人文鼎盛,哺育出无数英才俊杰,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从唐至清一千多年间,见载史书的人物就有3500多人,他们中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欧阳詹、王慎中,学识渊博的思想家李贽蔡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俞大猷,政绩卓着的政治家曾公亮、梁克家,智勇双全的军事家施琅等等。

在近代史上,泉州文化出现了新的景象。“五四”运动后,群众性文化迅猛发展,首先是学校,而后走向社会。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泉州文化界有识之士纷纷起而应之,掀起了群众性的文化运动。特别是“9.18”事变后,泉州人民同仇敌忾,进步团体不断举办各种活动,旧剧改革尉为风气,救亡戏剧不断上演,抗战歌曲响彻名山秀水,的近代史上谱写了革命文化光辉篇章。

❾ 泉州详细历史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史前
泉州开拓甚早。在晋江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前秦
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泉地属闽越国。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国不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前闽越国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逐渐繁衍,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泉地属冶县。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
三国
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厦门市、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今德化县属侯官县。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江。
南北朝
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市丰州镇)。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南安郡初隶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隶东扬州。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治所设在闽县,今福州市区),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所辖。

开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于是,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县废归属闽县外,均属南安县。

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并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
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市鲤城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在北隅依云榭筑衙,并建六曹都堂署及参军厅,衙前辟南大街为市。不久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始。今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至此,泉州领有五县。
开元间(713~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37054户,约24.95万人。
天宝元年(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为仙游县)、晋江四县,时为中州。
天宝间(742~755年),清源郡有23806户,160295人。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节度使,泉州等六州属之。
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泉州仍属之。
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楼。翌年欧阳詹作《北楼记》。
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桃林场(今永春县)、小溪场(今安溪县)。
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观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设万安监。浯洲岛(今金门)设牧马区属之。有陈渊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马,耕稼渔盐开始兴起,人口日益蕃衍。
贞元间(785~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元和年间(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
大和年间(827~835年),泉州刺史赵棨增开泉州仁风门、素景东西两门,合四门,北城墙建有立候楼;又辟东街、西街通东西两门。
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光启二年,王潮为泉州刺史,任内兴筑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东行春门、西肃清门、南崇阳门、北泉山门。
五代
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封为闽王。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继位,自称“大闽国”。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兄篡位称帝,国号大闽,泉州归之。升归德场为德化县,升桃林场为桃源县(今永春),大同场升为同安县,属泉州。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桃源县改称永春县。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至此,泉州计领六县。
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富沙王延政称帝于建州,国号大殷。开运元年(944年)年底,泉州改隶大殷。
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泉州隶之;八月,闽主降南唐;九月,泉州归属南唐。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兼领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划归清源军,增领原属尤溪的常平、进城二乡。留氏卒后,继由清源军统军使陈洪进割据。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场为清溪县(今安溪)。
北宋
宋代的地方政权建置。基本上承袭唐朝与五代之州、县制。宋时的军、州、府实为同级行政机构,州、县以上的路,相当唐朝的道。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名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宋复灭吴越,平海军改为泉州。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划莆田县百丈镇(今莆田大洋、新县、庄边、白沙乡)和仙游县游洋镇(今仙游游洋、石苍、钟山、象溪乡)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县)、福清边境的一部分地区,另置兴化县,县治设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建太平军,又改为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辖莆田、仙游和兴化三县,军治亦设于兴化县治所在地。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划德化县九座山区(今仙游县凤山、西苑乡)归仙游县辖。长泰县析归漳州。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县东北部16里置惠安县。至此,泉州领七县: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
熙宁初(1068~1070年):四县同巡检寨设置于永宁里石湖村,专管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陆路地方事务,额管125人。 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泉州升为望郡。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县改称安溪县。至此,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
据史书记载: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
南宋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并归转运使。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五月,复置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镇江迁置泉州。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晋江县安海东西两市商人因争夺码头发生械斗,榷税官难以控制。朝廷差官临监,始置石井镇。朱松(朱熹之父)为首任镇官。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福建提举茶盐官兼领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并编管台湾户籍。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晋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称永宁寨),驻扎水军60名,以为防御。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驻水军50名,并于永宁石湖新造军房50所,额定兵员325人。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泉州城南置宝林寨,城东置法石寨,分兵守卫。
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三月,宋廷命福建提点刑狱陈公亮、漳州知州朱熹一同措置漳、泉、汀三州经界。因遭权贵豪强反对,无法实行。
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在晋江县围头澳置宝盖寨,由宝林移120名士兵来此守卫,节制建平、清石诸屯,加强海防。
淳佑间(公元1241—1252年),泉州户口增至255758户、1329940人,为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为望州。
景炎二年(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年底,兴安州即为元军所陷。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置市舶提举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元朝统一中国后,施行行省制度。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地方政权机构,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南安、晋江、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惠安七县及南、北二录事司(以领在城之民);翌年,南北二录事司合而为一。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廷令各路府、州、县设儒学教授、学正、教谕。泉州路总管府儒学设教授、学正、学录各1员,训导6员;县学设教谕1员、训导2员。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二月,再设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复设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泉州路始设阴阳学,依儒学、医学之例,路设教授、学正各1人,县设训术1人,教授天文、历算、周易、数学。
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开始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当时澎湖列岛有居民1600余人,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称。
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为图琉求(今台湾),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遂徙治泉州,辖诸州。大德三年二月罢,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移治福州。
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改泉州路总管府为泉宁府。
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复为泉州路,隶属江浙行省。
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治由游洋迁至汀溪(今莆田新县)。民间称前者为旧县(今仙游古邑),后者为新县。
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泉州设都转运盐分司,直属户部,专掌场灶榷办盐货及批验盐商引目等事。
至治年间(1321~1323年),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兴化路下领莆田、仙游、兴化三县。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立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隶之。
至正十八年(1358年),设立泉州分省。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 十二月,吴王朱元璋命左御使大夫汤和、中书平章廖永忠率领舟师2万人从明州(今浙江宁波)航海攻克福州。汤和遣元降官原福建行省参政袁仁招谕兴化、漳、泉诸路。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二月,泉州路降于明。泉州置卫指挥使司,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福建都指挥使司。这是明朝在泉州设置的第一批海防军卫所。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福建行中书省;罢录事司。泉州府仍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
洪武三年(1370年) ,明廷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对琉球(今台湾)的贸易。
洪武七年(1374年) 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贸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各省分别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军政大权,并直属中央。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改福建行中书省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隶之。
洪武十七年(1384年), 明廷实行防倭封海,废澎湖巡检司。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明廷命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沿海福、兴、漳、泉四府经略海防。改永宁寨为永宁卫,于浯洲置金门守御千户所,另筑峰上、田浦、官澳、陈坑、烈屿、祥芝等处巡检司,屯兵驻守,以备倭寇。祥芝巡检司并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铺六,有南北二门。始筑厦门城。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后增设:永宁卫,福全、崇武、中左、金门、高浦5个守御千户所,巡检司45个,筑卫所司城16座,以加强海防。

清承明制,全国分为十五省,实行省、府(州、厅)、县三级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
民国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泉州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待统一)八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闽变"后成立兴泉省,设省政府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直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泉州于1949年9月1日解放,并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晋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门(待统一),政区依旧。同年12月,德化县归之。1950 年3月改称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化归永安专区;9月改为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区依旧;10月德化复归所辖。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关和近郊设泉州市。1955年3月改为晋江专区专员公署。1956年5月撤销闽侯、永安专区,划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县归泉州。1958年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归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县归三明专区。1968年9月撤销晋江专区专员公署,成立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归莆田专区,同时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1971年6月改称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3年6月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制,辖鲤城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门县(待统一)。1987年12月,析晋江县石狮、永宁、蚶江三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县级市)。
1992年和1993年,晋江、南安相继撤县设市。1996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为泉州市政府派出机构,析原惠安县所辖的涂岭、后龙、南埔、山腰和埭港5个镇及国营山腰盐场归其所辖,1997年6月,从鲤城区析出丰泽区、洛江区。2000年肖厝管委会改为泉港区。至此,泉州市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泉港、清蒙共计四区三市五县和一个管委会。

❿ 现在从泉州到厦门要多长时间...

1个小时到不了,你说的新桥不止一座,集美大桥,杏林大桥都通车了,翔安隧道也快要通了,现在进出厦门的路等于有
海沧大桥,杏林大桥,厦门大桥,集美大桥,翔安隧道,和最早的海提。
车流很低了,进出很快,不过你泉州到厦门的路还是那么长啊,你做快运的话就是80分钟到100分钟左右。到厦门松柏汽车站。
祝你好运

阅读全文

与泉州到现在多久历史我要数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2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8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3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2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6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9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8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8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7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0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3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6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8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1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3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2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2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0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