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历史怎么背才容易记住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
三、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
四、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诀的形式。
五、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提高记忆效果。
㈡ 怎么快速记住历史
历史是一个知识点非常多的学科,既要求细致的记忆,又要求从整体上把握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历史的知识点虽然多,但是它的知识点都能够根据时间,或者是其他的分类方法把它串成一个链条。比方说像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史,这是一个大类,然后经济发展史又可以分成货币发展史、商品发展史,等等。又比如历朝历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举措,就可以从战国的初步确立,然后秦朝、西汉、魏晋南北、隋唐、北宋、明清等各个朝代这样整理下来,这就是一个专题。把历史按专题归类整理,条理就非常清晰了,记忆也会很深刻,而且因为是打乱了书本的顺序看,能够有一种新鲜感,能够克服看书过程中的疲劳。结合考试来说,考题肯定会有一个切入点,进行归类整合后,答题就非常轻松了。
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必须抓住课本做文章。如果按照不同的类别,把书本原有的顺序打乱了看,就可以把知识串成一根根链条,直至形成一个网络。你也可以边看书边作一些记录,简单地写个提纲,看完书后就对着提纲默默地回想一遍,这样学习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祝你学习进步!
㈢ 怎么快速记历史
第一招:浓缩记忆法
定义:
浓缩记忆法就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紧扣住关键字眼、把复杂的识记材料加以凝炼和压缩来记忆历史知识的一种方法。
例子:
西汉初年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是:“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并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把田租规定为十五税一。”我们可以浓缩为“两让一放一定” 。
好处:
浓缩记忆法的优势在于加大了大脑对知识信息的容量,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更提高了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第三招:图示记忆法
定义:
图示记忆法是以各图表图、图形记忆庞杂不易归纳或不易理解的历史知识的一种方法。
好处:
图示记忆法的使用,不仅能解决历史知识中一些重点和难点的顺利记忆问题,而且还比较自然地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概括、综合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第四招:运算记忆法
定义:
此法是将需要记忆的历史年分或数字化成简单的算式,从而帮助记忆的方法。
例子:
(1)加法: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是1578年,可想为15=7+8。
(2)减法:东周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可想为7-7=0。
(3)乘法:清兵入关,明朝灭亡是1644年,可想为16=4x4。
(4)除法:秦统一于公元前221年,可想为2/2=1。
好处:
这种运算法的好处是用简单易记的数式来将原本没有意义的历史年分数字变得有意思,使人容易记忆。
第六招:归类记忆法
定义:
归类忆法是把历史知识分门别类地找出一条条线索,记忆成串历史知识的一种方法。
例子:
中 国古代史就可按政治、经济、民族、对外、文化五个大方向来串线。政治方面又可按朝代(或政权)的变迁、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改革措施的变化、军事战争的情 况等项目来串线;经济方面又可按政策措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来串线;民族关系方面可按地域或民族、国家来串线;文化方面可按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 筑、文学、艺术等来串线。
好处: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便于以时间为经、以类别为纬,把大量的历史知识编织起来,加强了记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
举例一:
在某个电视节目中要叫人记忆下列东西:
风筝 铅笔 汽车 电锅 蜡烛 果酱
在这六样东西,你可以记得几项呢?其实你可以六样都记得而且轻而易举。只要靠着你的想象力。
你要想象,你放着风筝,风筝在天上飞,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风筝呢?是一个白色的风筝。忽然有一枝铅笔,被丢了上去,把风筝刺了个大洞,于是风筝被掉了下来。而铅笔也掉了下来,砸到了一台汽车,挡风玻璃也全破了。后来,汽车只好放到一个大电锅里去 ,当汽车放入电锅时,汽车融化了,变软了。后来,你拿着一个蜡蠋,敲着电锅,当当当的声音,非常的大声,而蜡蠋,被涂上了果酱。
现在回想一下。
风筝怎么了? 被铅笔刺了个大洞。
铅笔怎么了? 砸到了汽车
汽车怎么了? 被放到电锅煮
电锅怎么了? 被蜡蠋敲出声音
蜡蠋怎么了? 涂上了果酱。
如果你再回想几次,就把这六项记了起来了。
请注意,在这里所运用的方法,并不是编故事,也不是讲故事。而是运用想象力来形成一个电影的运镜画面。所以,必需要有颜色,有物体,有声音,并可以成功的利用想象力来“骗”过头脑,让头脑以为真的有发生过这件事。所以,在想“风筝被铅笔刺了个大洞”时,脑海中必需要有一个风筝,是方的还是圆的,是红色还是白色的风筝,而且是随着风摇来摇去,摇动的程度有多大,当风吹过时,有没有“啪啪啪”的声音。而破洞是在风筝的中间,还是在旁边。有多大?
注意:有人把电影的运镜画面跟编故事搞混。编故事没有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而电影运镜画面有画面有声音。
写在最后:在我编这个风筝的故事之后五天,我回想这个故事,以及这六样东西。从“风筝→铅笔→汽车→电锅”都很顺利。但是,“电锅→蜡蠋”就费了两三秒钟,我想是因为不够夸大的原因。因为“风筝→铅笔”,有在脑海中“啪”的一声,而且有破洞的边缘有随着风飘动的画面出现。而汽车融化的画面也很生动。而电锅被蜡蠋敲出声音就不生动了。因为电锅没有动作,也没有变形(像风筝破了,车子融化等)。所以就记忆而言,不是一个生动的连结。
而在回想“蜡蠋→果酱”时,也差点忘了,只记的蜡蠋好像是被一个粘粘的半流质给裹上了。当时觉的好像是蜂蜜之类的东西。后来再回想,好像这个半流质的东西是红色,所以判断这是果酱。
结论:能够记得清楚又久的连结。是生动的连结。是动态的连结,是包括这个物件的属性(如果酱有粘粘的,红色的,甜甜的特性)。而如果忘了,还可以像“蜡蠋→果酱”一样,由属性来回想当初所记忆的事物。
以上方法希望幇到你啦! 我试过<第六招>好有用, 真的容易幇助记忆
㈣ 怎么记录历史
是通过史官记录的。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在浏览器中,历史记录(history)是指浏览器曾经浏览过的网站在计算机中的暂存信息,通过浏览器的属性设置,可以更改历史记录在浏览器中的保留时间。
通过查看历史记录,可以知道用户曾经访问过哪些网站,可以按时间排序、名称排序、地址排序、字母排序的方式来列出历史纪录,甚至还可以按照访问次数来排列历史纪录。
家长可以通过访问历史记录来查看孩子们在家时都访问过哪些网站。通过点击浏览器上方工具栏上的历史图标,可以浏览历史记录。网景公司浏览器的历史记录可以通过选择“工具”中的“历史”来查看。
随便打开我的电脑或者浏览器,然后同时按下Ctrl+H组合键,窗口的左侧就会弹出浏览过的历史记录的小窗口,选择相应的日期之后下拉菜单后,会有浏览的网页记录和我的电脑,双击我的电脑,出现的就是这一天你的电脑上的被浏览过的文件夹或文件。
㈤ 如何背诵历史如何背历史有效,且能够很快
方法都是通用的,不单单是历史。
1、间隔重复记忆法
平时学习中,自己辛苦地记下内容,但记忆却无法清楚地维持到考试之时,事后才懊悔地想着,如果反复多念个几次就好了。这样的经验,大家多少都曾有过吧。
我们在学习活动当中,把工作记忆中的信息留住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只需要不断地排演、重复就可以做到。比较难的是将工作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也有简单易行的办法,那就是间隔重复。研究表明短时间多重复几次比一次长时间记忆效果更好。熟练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间隔重复,这种方法有助于向记忆存储概念。我们每个月要组织月考,其实也是学校在帮助学生进行间隔重复记忆。
所以自己在学习中,也要学会时不时的来重复记忆和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至于重复的频率,可以根据知识的难度和重要程度来设置。
2、比起死背,理解才是记忆的捷径
记忆力的增进,主要在于是否能正确理解事物,这一点可说是不变的大原则。
有位心理学者巴塞特,曾经以“本质层面的理解可以强固记忆”为主题,对历史课的学生们做实验的结果显示,有充分理解历史事实与意义的学生,比起理解程度较低、只知背诵史实的学生,其记忆情况是明显地更为优秀。这个实验也可以作为“理解有助于长期记忆”这一说法的佐证。
数学或物理学的公式也一样,如果能够自己推导证明出毕达哥拉斯定理,那一定可以确实地记住这个数学式。
觉得自己生来记性就差而想放弃之前,请再一次确认是不是真的都理解了。努力地理解内容,看起来像是在绕远路,事实上却是通往记忆真正的“捷径”。
3、让记忆材料生动起来,才能记得又快又牢。
比如图像记忆、谐音记忆等。图像与右脑的视觉中枢直接相连,视觉区域有强化记忆的能力,能够帮助你把看似乏味的概念进行压缩简化。而且图像记忆相较于传统记忆,不过分受遗忘记忆曲线的制约,也就是说即便是不经常去复习,记忆保存的时间也会较长一些。
图像记忆的基本原理,就是把需要记忆的材料,通过联想、编码等的方式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图像进行记忆。图像记忆的要领是图像必须精简、夸张、生动有趣。图像记忆的主要难度在于编码,即如何把需要记忆的文字内容转换为印象深刻的图像,之后还需要对图像进行联想等,把图像转为影像记忆。刚开始接触图像记忆法的人由于没有这种习惯,因此入门难度会大些,只能对特定的一些内容进行图像记忆。不过经过经常性的训练以后,大脑得到活化,想象和联想速度会明显加快。《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就有详细的编码记忆的原理、方法和练习,感兴趣的可以参考学习学习。
如果单纯使用图像来记忆,工作量会非常庞大。因此在记忆的时候,需要结合各种方法来统筹规划,灵活的运用,这样才可以实现轻松记忆。
4、“容易记的”先开始,心情、效率最好
记忆也是一样,满满的材料堆在眼前,只怕连想去记的心情都难以产生。无论哪一个学科,一定有些看起来会比较容易记得住的内容。以数学来说,像是之前做过相似的题型,或是英文单字里音节较少的单字,找出这类容易掌握的素材,从这些先开始记忆。记住这些容易记的材料,之后顺势就能简单地突破其他障碍。
另外,即使只是从众多材料里选出好记的材料,在不知不觉间也会记下相当多的数量。到一定程度后回头看看,发现“已经记这么多了啊!”就会有种负担减轻的感觉,更能继续努力下去。抱着“还有这么多要记啊!”或“已经记这么多了啊!”的心情来记忆,两者间的效率肯定有很大差别。
㈥ 历史怎么才能记牢呢
可以把大事年表背下来,这是较好的办法。我当年学历史时就是把年表抄写两遍,一张贴在宿舍床头,每晚临睡前背一遍;一张贴在课桌上,每天早自习时再背一遍。很快,半个月吧,就能把年表记住了,而这也就帮我记住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联想每个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意义。历史很快就学好了。〔也可以用口诀,例如:公元前209-208陈胜吴广把敌杀,过一年,巨鹿之战,再打四年,建立西汉〕
个人经验,但愿帮上你。
㈦ 如何快速记忆历史知识
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
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2.善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有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比较复杂,光靠硬记是记不住的,我们可采取一些有效方法,尽量化繁为简,才能熟记,主要方法有:
(1)公式记忆法。在回答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如同解数学习题一样,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后按公式来记忆和解答。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经过=准备+发生+结果。意义=作用+特点+影响。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着作)+影响。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用这种方法可将复杂的内容进行简化概括,形成网络记忆。也就是抓住几个要点作为支点,然后进行扩充,就能较快地熟记基本内容。掌握这个方法,在巧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着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较记忆法。人类历史遵循着一定规律向前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其具有各自的特点。比较记忆法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防止张冠李戴。比较记忆法是历史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记忆方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①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秦、隋相比,汉、唐之比较等。②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清不同性质,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区分异同。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④中外比较。如世界上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四个国家之比较,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之比较,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与西方之比较等。
(3)列表图示法。列表图示法是: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用表格图示形式使同类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使众多史实、纷繁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收到化繁为简效果的一种方法。列表法最大优点是简明、醒目,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在记忆复杂史料方面作用更明显。如古代政治改革(变法)、重大战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五次侵华战争,中国现代史上党的两次重要会议;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等。
(4)联想法。可分为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两种。纵向联想就是抓住某一历史知识要点,使其前后连贯起来,即以某一史实为基点,既可涉及它前面发生的历史事件,又可联系到后面发生的事件,从点扩展到线,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知识的前后内容。如讲到《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即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清设台湾府,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个结论: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再简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台湾才回归祖国,日本侵占中国台湾达50年之久。这样将有关台湾的历史知识就前后贯通起来了。横向联想法,就是把中外发生在相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或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初中《社会》第三、四册,将中外历史放在一起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以中国历史为重点,将中外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如讲中国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欧洲的拉丁文字联系起来。
(5)串字法。对有并列关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来记忆,即将有关内容按课文前后顺序串联起来,只记住其每一内容的第一个字即可。如王安石变法的五项内容可简化为“青、募、农、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按前后可简化为“开、德、雅、波”。用这种简化法可较快地记住课文
3.巧记人名、地名、年代。
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需要记忆的人名、地名、年代较多,去掉这些也就不成为历史了。学习历史,记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并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同样有比较可行的科学记忆方法。
(1)记人名。记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征来加强记忆。如两汉帝王都姓刘,两宋的姓赵,两晋的姓司马。
记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谐音法,用这两种方法记外国人名字尤为适用。谐音法就是将外国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汉字去理解,使原来无意义的音节成为有意义的名词或词组,便于记忆。有些人名不妨给它取个雅号,使用谐音法(雅号)记人名尽量要能顺口、生动,防止低级和粗俗。对历史人物不仅要记住读音,还要书写正确,若写错别字,则前功尽弃。如把齐桓公的“桓”写成“恒”,把“赢政”写成“嬴政”等等。
(2)记地名。历史学习中常常要记许多地名,尤其是古今异名和外国地名,更使初学者感到头痛,成为学习的拦路虎。如何记住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学习有关历史地名时,一定要借助地图册来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确的空间表象。如学习《中国古代对外经济交流》一章,要记的地名较多,一定要对着书本或图册,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记住;学《隋朝大运河》,只有看着地图册,才能记住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点(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四个段(自北而南),否则就会把方向搞错。对于中外史上有关军事的地名更应借助于图册和其中的各种标记,才能记住。
其次,要记住地名还要仔细看课本中历史地图下列的古今地名对照表,才不会将古今名称相同其实并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错。如南宋赵构在“应天”称帝,课本注明“应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在“应天”,这里的“应天”则是在江苏南京。两个“应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课本注释或图册,就误认为是一个地方了。
(3)记年代。时间概念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中外历史绵延几千年(若从原始人群算起则有两三百万年),其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年代也有一两百个,牢记这些重要年代既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最使初学者感到困难的一个方面。
那么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记历史年代呢?
第一,分清公元前后,掌握年代与世纪换算法。在学习中国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许多同学往往只记住年代的数字,却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还是公元后如何分清呢?介绍一个简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国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这件事,凡发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汉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后的都是公元后;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罗马屋大维建立元首制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后的都是公元后。如斯巴达克起义发生在公元前73年,而汉代班超出使西域则在公元73年。
一个世纪是100年,有些同学以为年代与世纪的换算只要除以或乘以100就可以了,其实是不对的。如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世纪,1994年不是19世纪,而是20世纪;同样,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那不是公元前2100多年,而是公元前2000多年。因为公元1年是1世纪,101年则是2世纪,1001年是11世纪,2001年是21世纪,依次类推。所以,若将世纪换成年代,就应该将世纪数减去1再乘100,同样,把年代数先除以100,再加上1,就是世纪数。
第二,联想记忆法。历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其经历时间相同,如隋统一全国(581—589年),安史之乱(755—763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都经历8年时间,所以只要记住其开始(或结束)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结束(或开头)年代,这样只要记住一头就行了。
第三,对比记忆法。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同一年代(或世纪)有时会发生几件大事,我们如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就便于记忆了;如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雅典梭伦改革;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巴黎和会召开,第三国际成立等等。
第四,利用数字特征来记忆。有些年代的数字很特殊,若将它编排在一起,就容易记住。
A自然数排列:1234年蒙古灭金,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B.两位数字相同的: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818年马克思诞生,1919年五四运动。
C.首尾数字相同的: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取得合法地位,383年淝水之战,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D.间隔时间相同的: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中都有相隔时间2年、10年、100年、200年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我们可借助它来推算年代或事件,便于记忆。
相隔2年的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相隔10年的有: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81年苏丹反英大起义;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24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34年红军长征;1901年《辛丑条约》,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1941年“皖南事变”。
相隔100年的如: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1592年朝鲜抗日;1127年金灭北宋,1227年蒙古灭西夏。
相隔200年的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历史学习记忆法十种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再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着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
时间:1914~1918年。
经过:(1)三条战线。即:东线、西线、南线。(2)五大战役。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例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2)建军:第二届“大 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约克 镇英军投降。(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
三、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赋税制度的演变可整理为:
(1)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2)西汉的“编户制度”。
(3)北魏的租调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调制。
(5)唐后期的两税法。
(6)明后期的一条鞭法。
(7)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再如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散见于第二册和第三册部分章节中。教学时,我按时间的先后把它整理为:(1)领导新文化运动;(2)领导“五四”运动;(3)创办《每周评论 》。宣传马克思主义;(4)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5)参与组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6)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义。
四、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 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再如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名称则可编为:
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上后。
十国:南、北、汉、闽、楚、吴,
南唐南平前后蜀,
还有吴越毋疏忽。
五、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讲巨鹿之战时,就简略补充“破釜沉舟”成语典故。讲楚汉战争时补充“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讲商鞅变法告诉学生用“欠三壶酒 ”的谐音来记前359年这一时间,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六、规律记忆法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无论上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内容,首先我都要求学生重视其目录,明确课本内容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另外,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如分析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时,虽然引起起义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无非是:(1)残酷的刑法,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2)土地高度集中;(3)自然灾害等等。
七、联想记忆法
对容易混淆的历史事件,年代、概念,教学时则可采取联想的方法,帮助学生加以区别。例如阿拉伯帝国在我国史书上称大食。三个哈里发国家分别称为黑衣大食、绿衣大食、白衣大食。同学们死记硬背,常常弄错。我在上这段历史时这样叙述:巴格达哈里发国家地处沙漠附近,沙漠地区气候炎热,人们被太阳晒的墨黑, 因此称为黑衣大食;开罗哈里发国家地处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土地肥沃,庄稼葱绿,所以称之为绿衣大食;而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地处大西洋东岸,远眺大海,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故称白衣大食。这样三个国家的 地理环境和国家名称一联系,学生很容易地就记牢了。
八、图示记忆法
图示法的特征是形象、直观,一目了然。我在讲《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这节课时就采用下列图示:
(附图图略)
教师出示这一图示后,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这节课的中心内容。认识西欧主要封建国家是怎样慢慢建立起来的。再如讲到清初的疆域四至时,我就采用坐标图示法:
(附图图略)
图示法的板书设计可以多样化。它能生动、形象地揭示复杂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又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
九、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例如,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实行改革扩大了奴隶制统治的基础;同年,中国春秋时期的鲁国实行“初税亩”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瓦解。再如,457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而中国在公元前475年的战国开始就已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了近1000年。
比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把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相比较,认识到农民斗争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还有可把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作比较,把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进行比较等等。
十、重复记忆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单元练,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综合练,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㈧ 怎样记历史最快
一、顺序记忆:
这种记忆是最普通的记忆方法,它是指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就可以这样记:1、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第一次大陆会议召开。2、1776年,第二次大陆会议召开,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3、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4、1778年,战争中心南移,5、1781年,英军总司令康华利把宝剑呈给华盛顿。6、1783年,英国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二、规律记忆: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如:世界史上六大帝国衰落的原因都是:1、人民起义。2、各地封建主(或奴隶主,包括被征服的各族)形成割据趋势,力求摆脱中央控制。3、统治阶级的内讧。4、外族或外国的入侵。
三、对比记忆:
如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中国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对比。中国近代三次革命高潮的异同等。
四、归纳记忆:
可把不同时间的同类事件归纳。比如:我国古代八项着名的水利工程。近代台湾军民反抗侵略的斗争事例。红军四次反围剿作战方针等。也可以把同一时间的不同事件进行归纳。比如:1945年发生的重要事件有:苏、美、英雅尔塔会议、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美、英波茨坦会议、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上党、邯郸战役、联合国成立、台湾回归祖国。
五、顺口溜记忆:
把一些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很易记忆。比如:清朝皇帝的顺序:努皇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雍乾(康熙、雍正、干隆);嘉道咸(嘉庆、道光、咸丰);同光宣(同治、光绪、宣统)。再如朝代的顺序:三皇五帝夏商周,春战秦汉三国休,两晋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民。
六、讲解记忆:
这是一种较新的记忆方法,一个同学给其它同学讲述历史事件,记忆效果比一个人自己记忆要高几倍。且信号储存时间长。当然,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还有隔年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推理记忆法、信号记忆法等等。
㈨ 历史怎么快速记忆
我能告诉你的是捷径没有。死记硬背只能是暂时的记忆,而且考试完后会迅速忘记,有时候甚至在考场上由于紧张和思维混乱而张冠李戴,或者遗忘。
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学习历史开始,从一学期的开始起就扎扎实实地学习。有以下两点:
1。树立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就不罗嗦了。有了兴趣,你对历史的学习就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比如你对网络游戏感兴趣,那么你玩个通宵,虽然时间很长,很累,但你的大脑就处于兴奋状态,因为你感兴趣,所以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历史也是一个道理。
2。多看历史地图册。如果说历史课本上那些文字看起来很枯燥的话,那么历史地图则看起来非常有意思,图文并茂,很容易让人接受。在一张张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政治的纷争,成就,等等。而且看的话,要反复的看,有空就当做乐趣看,这种反复的视觉输入,会长久性地巩固你对历史的认识。这样的话,你就是在考场上记不住原文,也会用自己的话说的八九不离十。
3。学习要循序渐进,要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历史不是机械地作为电脑而储存那些过去的历史事实和信息。而是通过这些古代的 事情得到一些有益的的启示。以史为鉴,可以服务当今社会,也可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千古以来,世事纷扰,但是人性是没有多大变化的。贪污犯千古差不多,英雄难过美人关也是几千年来屡次被证明。反间计也是屡试不爽。如果通过学习历史,你即便考试的分数不高,但是你获得了独立的属于自己的头脑,那你就是自由的,幸运的。因为能够独自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是人做为人的一大权利。如果你拥有了它,真是幸福的。
所以这里我没有给你提供一些快速记忆的灵丹妙药。说实话我也没有。本人不是历史专业,但是对历史很感兴趣。专业之余就经常看历史书籍,所以还是对历史事实有自己的看法的,我为自己家拥有这样的头脑而感到幸运。
我也祝福楼主也能够幸运地拥有属于自己的头脑。也许你还是学生,考试和成绩对你很重要。你会觉得我说的话不管用,甚至没道理。但是若干年后你回过头(如果有幸的话)再看以前的考试时,你会觉得那没什么,不过如此。
以上信息纯属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㈩ 历史要怎么记 有方法么
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2.善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比较复杂,光靠硬记是记不住的,我们可采取一些有效方法,尽量化繁为简,才能熟记,主要方法有:
(1)公式记忆法。在回答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如同解数学习题一样,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后按公式来记忆和解答。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经过=准备+发生+结果。意义=作用+特点+影响。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着作)+影响。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用这种方法可将复杂的内容进行简化概括,形成网络记忆。也就是抓住几个要点作为支点,然后进行扩充,就能较快地熟记基本内容。掌握这个方法,在巧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着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较记忆法。人类历史遵循着一定规律向前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其具有各自的特点。比较记忆法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防止张冠李戴。比较记忆法是历史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记忆方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①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秦、隋相比,汉、唐之比较等。②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清不同性质,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区分异同。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④中外比较。如世界上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四个国家之比较,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之比较,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与西方之比较等。
(3)列表图示法。列表图示法是: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用表格图示形式使同类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使众多史实、纷繁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收到化繁为简效果的一种方法。列表法最大优点是简明、醒目,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在记忆复杂史料方面作用更明显。如古代政治改革(变法)、重大战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五次侵华战争,中国现代史上党的两次重要会议;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等。
(4)联想法。可分为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两种。纵向联想就是抓住某一历史知识要点,使其前后连贯起来,即以某一史实为基点,既可涉及它前面发生的历史事件,又可联系到后面发生的事件,从点扩展到线,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知识的前后内容。如讲到《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即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清设台湾府,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个结论: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再简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台湾才回归祖国,日本侵占中国台湾达50年之久。这样将有关台湾的历史知识就前后贯通起来了。横向联想法,就是把中外发生在相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或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初中《社会》第三、四册,将中外历史放在一起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以中国历史为重点,将中外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如讲中国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欧洲的拉丁文字联系起来。
(5)串字法。对有并列关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来记忆,即将有关内容按课文前后顺序串联起来,只记住其每一内容的第一个字即可。如王安石变法的五项内容可简化为“青、募、农、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按前后可简化为“开、德、雅、波”。用这种简化法可较快地记住课文内容。
3.巧记人名、地名、年代。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需要记忆的人名、地名、年代较多,去掉这些也就不成为历史了。学习历史,记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并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同样有比较可行的科学记忆方法。
(1)记人名。记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征来加强记忆。如两汉帝王都姓刘,两宋的姓赵,两晋的姓司马。
记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谐音法,用这两种方法记外国人名字尤为适用。谐音法就是将外国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汉字去理解,使原来无意义的音节成为有意义的名词或词组,便于记忆。有些人名不妨给它取个雅号,使用谐音法(雅号)记人名尽量要能顺口、生动,防止低级和粗俗。对历史人物不仅要记住读音,还要书写正确,若写错别字,则前功尽弃。如把齐桓公的“桓”写成“恒”,把“赢政”写成“嬴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