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历史故事怎么讲
在讲述一个历史故事时,你的故事实际在讲你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并由此形成一个中心论点,来说明事情是按某种特殊路径而不是其他方式发展的。考虑到其他的可能,即如果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发生,又或者什么都没发生,事情会呈现出全然不同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你解释了事件实际上的展开方式最终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
历史学家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们想知道事件背后的意义,它们的发生为何对后续事件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以及为什么我们还在讨论这些问题。就像记者们一样,他们会问是谁、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时间以及为什么。谁对这个事件负责?发生了什么事?它在哪里发生的?什么时候并以何种时间顺序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通常历史学家会问更多的问题,比如:其他历史学家对这一事件有何评论?他们犯的哪些错误是我们现在可以纠正的?历史学家是好奇且不懈的提问者,无论多少史料都可以让他们提出问题。几乎所有历史学家的书写都始于想要回答关于起源、发展和结果的问题。历史学家们找到一个谜题,并试着去解答它。当你为一个历史课程撰写文章时,你也要这么做——找到一个引起你好奇心的问题,并且尝试去解决它。如果没有问题,就不能写出一篇历史文章!
㈡ 怎样才能讲好历史课(优质课)
我虽然不是历史老师,但我很喜欢历史,给你一点个人建议:
(我先看了看什么是优质课,老了啊)
1、任何历史都脱离不了背景。把背景交待清楚,才能让学生们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从整体上有所掌握,不断章取义,要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观、
2、历史脱离不了人物,我觉得讲历史应以讲人物为主。在开始下一堂之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学习掌握一个历史人物事迹,自己讲出来,并做一个简单评价。
3、每一个人看历史都是不一样的。可以组织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们互相辩论,评价历史事件、任务等等,在辩论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㈢ 想要给5-10岁的孩子讲历史,应该怎么做呢
给孩子看的历史读物,一定要语言非常流利,故事非常生动,同时在史诗中论断。都体现出了这一特征。 当然,向青少年讲述历史必须注意区分年龄和文化程度。小学生讲点,作为故事点的中学生要通过讲线,把这几点联系起来,搞清楚来龙去脉,让大学生看到事物的联系、事物的比较、事物的真正本质在陈卫平看来,要给孩子写历史,必须先找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所以选择目标读者年龄段可以接受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为了引起足够的兴趣,需要采用编剧的手法。 由此可见,以同龄孩子的视角进入历史现场,回到历史现场。
小时候看到历史风云,是为了振奋自己,了解世界和人心。当然,从小就看了很多历史书,听了很多历史故事,但对于如何将这些养分转化为面向少年儿童的普及读物,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他怎么知道刘邦偷偷对张良说了什么? 如果没有以前的历史记录,就完全不知道。 他是合理推断的叙。 给孩子写历史,做一个合适的编剧,可以很快把孩子吸引到历史现场。
㈣ 读历史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读书是我认为的一件正确的事,要长期的坚持下去,是道。那么读什么书,怎么读就是术。属于把事情做对的范畴。
在读什么书的问题上,我把历史定为要读的书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类型,今天主要就来谈一谈历史应该怎么读?
以下皆个人观点。
四、现实意义
升华一下,读历史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以及后人对这件事的观点如何。最重要的一点,读历史,要指导我们的现在。俗话说“以史为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延伸一下,不仅仅是历史,多看看我们周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别人是怎么看的。但不要人云亦云,要客观、理性的去分析,我应该怎么看。最起码,要从中看出哪些事情不能做,别人犯过的错误,出过事的地方,我不要做,就降低了自己踩坑的概率。
现如今各路消息满天飞,很多人可能都是道听途说,真正知道真相的人很少,这就要求我们理性的去看待问题,尽量避免杂音,探求事件本身的真相。
就像小马过河的结尾所说的那样:“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想松鼠说的那样深。”。这个故事的后续,我曾经想过:小马回家后又告诉小鸡,河水很浅,遂小鸡过河,卒。后来大家明白了这件事,可能和自己的身高有关,于是小鸭看到自己和小鸡身高差不多,也不敢过河,但是它忘了,它会游泳!这就像在现实世界中一个道理,可能适合大多数人,却不一定适合自己,凡事必须看到事物的的本质,追根溯源,认清自己的能力圈,才能指导正确的决策。二年级的一个小故事,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大道理。
看历史,看身边发生的事,也应如此。
㈤ 怎样讲历史故事
看听讲的对象。不过一个原则就是,不能照读历史。其实每个历史故事都有很多不同的演绎版本,除了电影电视及实在的荒诞的之外,其他的都是可以借鉴的,至少是一家之言。我试过,讲历史故事,能把对应里面的人物和故事,用现代的语言较为生动的表达,并能结合不同阶段的相似或者具有对比意义历史人物或故事讲出来,需要的时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讲的历史故事效果会非常好。
㈥ 怎样正确和孩子讲述历史
儿子问,颜良和文丑是好人还是坏人?我答,不算好人也不算坏人。儿子又问,曹操杀了吕伯奢之后就算坏人了对吧?我答,是。于是儿子的终极问题出现了——关羽一个好人为什么要帮一个坏人杀不算好人也不算坏人的人呢?”网友们在跟帖里就这个问题众说纷纭,由此引出另一个话题——我们该怎样给小孩子讲历史。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历史本身厚重且充满质感,十分复杂,缺少一定的人生阅历积淀和学识修养,根本无法体会其中的微妙之处。而小孩子的思维简单,惯以好人/坏人来做简单的善恶二元分类,非黑即白,以此去了解历史,自然是疑窦百出。
我小时候也干过类似的事。上中国古代史的课,老师讲到大泽乡起义,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后来被暴秦镇压云云。我举手提问:“起义的农民都是好人,为什么会失败了呢?”那时候我看的动画片、漫画书还有一些主旋律电影电视剧,最后都是正义获得了胜利,所以我觉得大泽乡起义也该有一个辉煌的结局才对,居然会失败,实在是不可思议。
老师听到这问题,有点发愣。最后他给出的答案是:“好人不一定胜利,坏人不一定失败。一个好人失败了,却可以给其他好人做出榜样。”虽然当时我似懂非懂,但现在回过头去想,在小孩子的理解范围内,这答案算是最好的了。
小孩子的认知和真实历史之间有偏差很正常。比如孔融,小时候大家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给我存的印象一直是一位温文尔雅、谦和善良的大叔。后来我读了史书才知道,这哥们儿其实是个尖酸刻薄、嗜酒如命的主儿。电影《关云长》里姜文饰演的曹操有句台词:“孔融这个人,让梨他肯,让酒他是决计不肯的。”小时候家长给我们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总要加一句:“你们可要学习孔融这种谦让的精神呀。”你说万一哪个小孩子真去翻了史书里的孔融,还学起他的做派来,那可怎么办?
我其实有个极端一点的看法,没必要让孩子“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不一样,价值观可以言传身教,历史观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让一个小孩子去“树立”历史观,就像骑着自行车上高速一样荒唐——没那排量啊!讲给小孩子听的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对错,而是好玩,所以别掺杂太多说教,单纯讲故事就够了——讲得有趣,他们就会感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去主动了解;了解得多了,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历史观;树立了历史观,再来分辨对错也不迟。
当然,如果是面对别人家的孩子,还有个更简单的办法。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可以把孩子叫到身边来,语重心长地说:“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从曹操和颜、文二人的上司袁绍的关系说起。而要说清曹、袁间的渊源,就得先说董卓——董卓为什么要进京呢?这就得先谈谈党锢之祸以及西北军阀与诸羌关系演变……”讲到这里,小孩子多半听得不耐烦,直接走人了,你也就得了解脱
㈦ 我怎样给初中学生讲历史
第一,熟悉课标要求,你就自然知道教给孩子们什么了
第二,遇到的问题是初中生无法理解的 你可以举例,比如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消极影响,你可以给他们讲个笑话:美国代表团参观苏联一二五计划成果之一——飞机厂,负责接待的苏联官员骄傲地对美国代表团说:二五计划结束时,苏联每个家庭平均一架直升机。美国代表团很奇怪:每个家庭要一个飞机做什么?苏联官员:领救济面包。这个笑话既解释了苏联的以重工业为中心,又解释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苏联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程度。
㈧ 如何才能讲好一段历史
首先,上课要抛开教案,对所讲内容了然于胸,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试想一个老师,连自己所讲内容都不熟悉,讲两句还要看一下教案,或干脆照本宣科,讲了半天,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讲的是什麽,又如何让学生理解掌握呢?而且只顾埋头读教案或课本,哪里还顾得上学生的反应?至于和学生的目光交流、师生间的互动等等,就更谈不上了.前苏联学者斯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实践证明,即使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讲课时能否抛开教案,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
㈨ 怎么讲历史故事呢
对于你所说的问题我觉得很好回答。
所谓的历史故事肯定是按顺序来讲的。
讲历史故事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这些。
另外讲历史故事可以加入自己的语言,这样的事故事更加生动。
㈩ 如何妙趣横生讲历史
谈到商鞅变法,一般读者的第一反应都是“徙木立信”的故事。从我们的小学课本,到当下各大电视台火热的国学讲坛,谈到中国历史,都少不了商鞅“徙木立信”一环。诚然,“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么评价也不会过高。”清华大学张国刚教授如是说,想必大多数人也都会有这样的认识。
但张国刚这里强调的“意义”,却并非同以往的历史学家那样就变法而谈变法,就变革内容而谈其对后世历次改革的影响,而是站在纵观历史的高度上提出了新论:商鞅变法提倡的价值观,即不断地努力工作就能改变自己身份的观念,把人们的欲望都释放出来了——对成功的欲望,对财富的欲望等;如何掌控这种欲望,如何对世道人心和现实秩序进行管控,是后世统治者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从管仲的“四维”、贾谊《过秦论》到后世的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度,所一直在力求解决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