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眼中的中国历史是怎么样的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2、历史皆言红颜祸水,倾国倾城: 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孰不知君王昏庸误国,却卸责于红颜 。 3、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 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图强,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 4、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耽耽: 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5、胜者王侯败者寇,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 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陈友谅;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6、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 秦尚法,汉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 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宋之程朱理学,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8、地域环境影响命运: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青藏高原,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文明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明多了一些强悍。然而,每一次异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的同化。 9、朝代之初,君强臣强;朝代之中,君强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强: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则为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却为虎狼之臣,如朱温之辈。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岂有他哉! 10、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并济,方能长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却迅速灰飞湮灭,两宋文化鼎盛,却屡被异族欺凌。惟汉、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今已不再矣。
⑵ 历史学怎么样
听到这个历史学这个专业名字,我相信大家脑海里蹦出来的词汇就是“就业红牌专业”,那这个专业到底怎么样?是学些什么的呢?以后的就业情况真的是“红牌警告吗?”下面是我的见解。
总而言之,历史学专业还是可以的,也欢迎大家报考此专业!
⑶ 中国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我的答案是老师让我们记得和自己整理出来的,只此一份啊~~~望采纳
朝代歌: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半。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社会走向:原始社会[第一阶段处在原始人群时期,如元谋人、北京人和蓝田人;第二阶段处于氏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又分成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中国最早进入氏族生活的是山顶洞人,而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在长江、黄河流域典型的代表分别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山东泰安大汶口原始居民中后期、黄帝、尧、舜、禹、处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禹做部落联盟首领时,破坏禅让制,于前2070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原始社会终结。 ]==>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奴隶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详情参考欧洲奴隶社会,那的奴隶比中国的惨多了.....-- --。] 春秋战国时一个过渡期 ==> 封建社会 [秦始皇开始称始皇帝,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封建社会开始。此后逐步加强封建统治直至清末 其中明清时期封建统治高度强化,明设厂卫特务机构 ,清设军机处。清末统治阶级内部系统僵化,八旗子弟已无斗志。1911年隆裕皇太后颁布退位诏书清灭亡。]
重大事件:(本人认为很重要的.....)1 秦始皇统一六国
2 隋朝时开始科举制,到清末废除
3 元朝 蒙古人执政 清朝 满族人执政
4 唐朝文艺兴盛 出过无数诗人 艺术家
5 西汉鼎盛过一段时间,南北朝繁荣过一段时间,唐朝达到全盛时期,宋兴文不兴武,明清小说繁荣。
6 北宋 世界上第一枚纸币 交子 四川
7 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8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标志 222年孙权称王
220 曹丕称帝
221 刘备称帝
222 孙权称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标志
9 春秋战国时期 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在经济文化思想政治领域都有突出贡献。 典型:儒家思想 铁骑牛耕使用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我个人能力有限,本人只是初中生,暂时只能想起来这么多了,希望能帮到你。
⑷ 历史怎么样
历史很简单,很基础,很好玩
⑸ 怎么样看待历史
今人们从历史书、古诗词、小说中读到几千年的历史。更多的则是从影视剧中看今人演绎百千年前的爱恨情仇。一段历史或许有N种方式去诠释,一个人物或许有N个演员不断去翻拍。而后,成为黄金频道的热播剧,成为人们一天繁重工作后的娱乐消遣,茶余饭后的谈资。
古建筑也是个好东西。尤其是城市化不断推进,高楼林立,它们偏安一隅。犹如一个个标本,记录着历史变迁;又如同一个个时空坐标,让一代代后人寻找未来的方向;又恰似一面面镜子,让后人理性地认清,于浩淼宇宙间,于时间长河中,人类太过渺小。
陪你一起成长 微信公众号:7up心理 微信公众号ID:xinlizixun7up
⑹ 如何看待历史呢
历史记载着过去,伟人常说读史以明志,可见历史虽为往事但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日常所了解的历史,大多都是从古人流传下来的书籍、文字等方面得知,而由于古代技术所限所留下来的文字大多简单明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文,寥寥数字并不会带给我们太多遐想的空间。在大多数人心中,历史还停留在枯燥无味的阶段,就像只是前人留下的日记,实事求是。
历史,是正经严肃的,也可以是神秘浪漫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视角,我们同样领略着历史的魅力。而我对历史则多抱有了一丝期待,历史还能是怎么样的呢?
⑺ 你认为历史怎么样很有趣
历史当然是个有趣的,我们看的古装电视,小说,电影,都是以历史背景做的,我们生活的地点,风土人情,都是历史的遗留,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
⑻ 中国的历史是怎么样的(要详细点的答案)
《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按照这个说法,黄、炎两族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来的。黄、炎两族最初居住在今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后来逐渐东移。黄帝族的迁徙路线偏北些,东渡黄河以后,沿着中条山、太行山的山边地带直到今冀北地区。炎帝族的迁徙路线稍偏南,顺着渭水和黄河两岸发展到今河南以及冀南、鲁东北一带。他们在迁徙过程中曾与所迁地区的土着部落发生过斗争,《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族曾经“北逐荤粥”,《逸周书·尝麦》说炎帝族和原居于鲁、豫一带的蚩尤族发生激烈冲突,并被蚩尤族打败。黄帝族应炎帝族的请求而与蚩尤族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蚩尤族曾和少昊族关系密切,所以黄帝族亦和处于东方的太昊、少昊两族作战,并赢得胜利。
黄帝族打败蚩尤族以后,和太昊、少昊两族修好关系,在中原地区扩大了影响,但炎帝族却图谋与之争夺在各个部落间的主导地位,于是黄帝便“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①。阪泉之战先后进行了三次,炎帝族战败并归服了黄帝。此后,黄帝族与炎帝族联合,在我国广大的中原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影响日益广泛。
新石器时代后期,黄帝族的影响更加扩大。战国、秦、汉期间,人们对黄帝族的发展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司马迁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史记·五帝本纪》里叙述了这样一个系统:我国上古时代,人名、族名和地名常常合而为一。上面这个系统里的名称绝大多数都不应当视为某一个人的名字,而应当作为族名来认识。相传黄帝25子,实即由黄帝族繁衍出来的25个氏族。我国古代文献里,几乎众口一辞地盛赞黄帝的巨大影响,很可能在那个时代已经形成了以黄帝族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在我国上古时代的历史中,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被尊称为五帝,是最有影响的部落联盟首领。
在传说中,原始社会晚期中原一带姬姓部落的首领叫黄帝,号轩辕氏。一号有熊氏,相传他率领姬姓部落,先后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涿鹿打败炎帝和蚩尤部落,成为中原一带各部落拥戴的首领。各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和部族。这一部族以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前身的华夏民族,黄帝也就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中许多发明创造,如蚕桑、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都托始于黄帝时期。
炎帝则是传说中原始社会晚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烈山氏(厉山氏)。原居姜水,迁入中原,发展了农业(一说炎帝即神农氏)。后为黄帝部落打败,与黄帝等部落联合成为部族。因而与黄帝并称为"炎黄"一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⑼ 历史怎么样!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多少人民生活在我们现在的空间和地域,历史就有多么丰富庞杂。历史就如浩瀚之海,人类史浩如烟海,中国史更是这大海之中的一颗永远闪烁着无比光辉的闪闪发亮的明星,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正所谓,读史,可以知兴替,更可以明志,借以发展我们的当今,不忘历史中的教训,才会有更加光明的美好明天。避免一些弯路和教训,才能大踏步往前走的更好。文化是民族的魂,历史是文化中的璀璨明星,对人类尤其重要,这也说明,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这样才会知道自己要到何处去,要去做什么有价值的事,才能给人类创造更加辉煌的价值。
所以历史是非常有意思的,学习历史更是一件盛事,不光能陶冶人的情操,还能修身养性,提高涵养,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培养着方面的兴趣,对人对己益处多多,她需要人的坚持与执着。修身养性,提高涵养,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培养着方面的兴趣,对人对己益处多多,她需要人的坚持与执着。努力追求
⑽ 如何看待历史
(一)什么是历史
历史,一般的理解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但这种理解就广泛了,无从了解和看待了,因而,无特定指个人,那就是指人类的历史了;我是中国人,对中国的历史自然比外国的历史了解,就以中国的正史来谈谈个人的看法吧!
(二)历史的来源
人类从有了自我意识,就对人类自身的过住感兴趣,原本口口相传,但容易遗失或变异;人类为了记住历史,用到了结绳和符号,之后,发展成文字;当中国发展到部落联盟或邦国时,为了记录历史,就指定专人负责。
如上所述,史书会因作者的主观及误差而失真,减少了史书的可信度,但历史的主要事实是不会轻易出错的;如朝代丶帝王丶战争丶重要事件等,有误差的主要是事实的描述等,当然,也不排除前者因历史久远而记错的可能,在有其他的史料的印证下,易于修正;在没有其他史料的印证情况下,只有先相信,有史总比无史好。
(六)看待历史
对历史真实性的研究,那是由历史学专业人士研究的事了,作为普通人,还是依史书和专业人士研究和考证的结果来了解历史了;而不能凭空意断、或看些地滩文学丶网文,依自己的想象来取舍丶看待历史。
历史是有其客观性和逻辑的关联性而存在的,是受当时的人的识影响的,还受文化传统丶社会状态及周边环境等多重影响的;不是由个人的意淫所能改变的。
学习和了解历史要客观,只有客观的历史对我们才有价值,才会做出正确的结论,进而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言行。不客观或意断的历史,会误导人做出错误的结论,进而会有错误的思想丶错误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