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黄姓历史有多久

黄姓历史有多久

发布时间:2022-01-29 08:42:19

1. 黄姓的来源和历史

黄姓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

1、源自嬴姓,以国名为氏。有三种说法:

① 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黄氏者,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

② 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 。少昊金天氏后裔台骀,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

③ 远祖可追溯到远古掌火之官吴回(祝融)之子陆终。陆终后裔在周代时,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以国名为氏,称黄姓。
2、源自官位,以官职称谓为氏。有两种说法:

① 出自远古伏羲下属之官黄龙师。黄龙师,亦称黄龙、黄师、黄中官、龙师等,是伏羲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龙师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龙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龙氏等。

②出自远古黄帝下属之官黄云。黄云,是黄帝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云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云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云氏等。

3、源于改姓而来:

① 其他汉姓改为黄姓: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

② 回族改黄姓:今回族黄氏,是少数蒲氏回族人为避元末“反色目”诛杀之祸而改为黄氏的。

③ 满族改黄姓:满族吴扎拉氏,发源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人数很多,后分衍有四支汉姓,即黄氏、紫氏、红氏、白氏。

2. 历史上黄姓共有多少代了

5000+年(皇帝开始)⊙▽⊙

3. 黄姓有多少年历史

据《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帝舜时,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一作伯翳),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赐姓嬴氏。
伯益后裔有徐氏、郯氏、莒芪、终黎氏、远奄氏、奂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黄氏先人大约在商末周初在河南潢川建立黄国,被周天子封为子,又称黄子国。
黄姓是当今中国第七大人口姓氏,总人口达3079万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五省区黄姓约占全国黄姓人口的56%。据《黄氏渊源》载:宋代江夏人黄震,官至焕章阁左司马尚书,在重修江夏家谱时,呈奏皇帝,得御书“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历代簪缨”。

一、以国为姓及黄国历史的演变
今日的黄姓按古代的严格意义来说,只是氏不是姓。因为,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团徽,氏是从姓分出来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黄氏是从嬴姓中分离出来的,只是氏不是姓。嬴姓的始祖是东夷集团的大首领少昊,黄氏也以少昊为遥远的始祖,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期才开始的。那么,黄氏是怎样来的?黄氏是由黄国而来的,黄国虽立国久长,但地方小,势力弱,在先秦经典着作中仅有一鳞半爪的记载。它的历史演变,朝代盛衰,风云变化等情况,一直鲜为世人知晓。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已肯定黄国为嬴姓国,是伯益后代所建,是毫无疑义的。最早记载黄国历史的《竹书纪年》一书也是认为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至于黄国的始创者是伯益的哪一位后代,不同的黄氏族谱有不同的说法,博鳌黄氏族谱认同福建邵武黄氏族谱的说法,认为古黄国的始创者是黄帝——颛顼——陆终系族与少昊——伯益族系的共同子孙所建。认为伯益是黄帝——颛顼族的女华之子,而陆终则是出自嬴姓的伯益之后,南陆公是陆终的次子(陆终有六子),名参胡又名惠连。相传远古时期,洪水为患,百姓遭殃。大约在尧、舜之际,大禹治水有功,继承舜位。南陆公佐禹治水有功,受封于黄,创建黄国,以后,子孙遂以国为姓,即黄氏或黄姓。因此,南陆公是黄国的始创者,在族谱的黄氏历代相传世系中,南陆公是第一世,就是这个道理。其远祖族系就是黄帝——颛顼——伯益——陆终——南陆系统。
在古代历史上黄国有三个,即汾水之黄(山西)、汉东之黄(湖北)和潢川之黄(河南)。前两个黄国的历史都湮没无闻,后嗣衰微不昌。惟有潢川黄国之后一支,子孙人丁兴旺,族姓繁昌,在今日中华十大姓中排名第七的黄姓,人丁数千万之众,绝大部分黄姓族人都自称是潢川黄国的后裔,那么,潢川黄国在哪里呢?在《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中,关于古黄国都城位置所在早有记载。说:“黄国故城,汉弋阳县也。秦时黄都嬴姓,在光州定城县四十里。”宋代人的《太平寰宇记》卷127“光州定城”条目中说:“黄国故城在(定城)县西十二里”。明朝人宋濂《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也有同样的记载,类似的记载也见于大量的方志和族谱中。总之,汉代弋阳县和宋元时期的光州定城县,即今河南省潢川县。据考古调查和考证,古黄国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六公里,淮河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其都城遗址至今仍在,是信阳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黄国自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受封建国,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一直顽强地生存了1400余年。其历史概况是这样的:由于伯益是被夏启所杀,伯益的后代同夏王朝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公元前16世纪原属东夷集团的殷商部落在首领成汤领导下迅速崛起,最后灭了夏朝,建立了强大的殷商帝国。黄国同商族都属于东夷集团,一直受夏王朝压迫。因此,商族兴起后,黄国便投奔到商人一边,成为商的小盟国,许多黄国人参加商朝政府,在政府中任职。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取代商王朝,对黄国采取承认的政策,容许其继续存在。到两周之际,黄国势力有所发展,它与淮河流域的同族,臬陶、伯益的后裔、原东夷集团的江、道、柏、弦等嬴姓诸国结成同盟,并成为东夷嬴姓小国的盟主。同时,又通过与周王朝的同族姬姓小邦国联姻等方式,改善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成为亲中原、华夏集团淮河流域嬴姓小国的代表。后来,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不断向四周扩张势力,淮水、汉水流域的诸小国都面临着被吞并、消灭的威胁。因此,黄国加强了同嬴姓诸小国的联盟并与周王朝在汉东的代表随国结成同盟,始终不屈服于楚国的压力并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据《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邦江国一道参加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东南十里处)之盟会,次年又参加阳谷(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的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黄国便与齐、鲁、宋、卫、江等同盟国一道,攻打亲楚国的陈国,惹恼了楚国。楚国随就进行报复,决定灭掉黄国。经过充分的准备后,楚国于公元前648年,以黄国不向楚国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古黄国至此灭亡。

二、黄氏的沉沦与复兴
公元前648年黄国灭亡后,有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已经残破不堪的家园,成为楚国异族统治下的臣民;一部分黄氏族人开始了背井离乡的大逃亡,他们纷纷逃至中原的诸侯国避难。其中,有一支内迁至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汉时期着名的江陵黄氏。另一支迁至江夏安陆一带(今湖北云梦县东南至武汉市一带),后裔发展成为汉代最着名的江夏黄氏。还有一批批黄氏族人迁徙至广大的江南地区,特别是湖湘地区。一些黄国遗民甚至逃至新罗(今朝鲜),其后裔形成朝鲜民族中的黄姓。在大逃亡中,博鳌黄氏祖先是在湖北江夏安陆一带落脚、生根、繁衍和生息的。总之,楚人灭黄国是黄姓历史的转折点,从此黄姓从王族国姓沦落为普通的姓氏,黄姓族人开始了新的征途。
黄国灭亡,散居各方的黄氏族姓一度衰落,在中国历史上销声匿迹达300余年之久。到战国末年,第74世孙黄歇的出现又重振了黄姓宗族的声威。司马迁写的《史记》特为黄姓宗族史上这位杰出人物单独立传。但黄歇的许多生平事迹,在族谱上有记载,正史却没有。如福建禾坪鹳薮谱上说,黄歇生性豪犷多智,年轻时从新罗游学归江夏祖居地,常游说诸侯各国,先在晋国做官,但仕途发展不合意愿,转而仕楚。在楚国,黄歇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挂印封侯,称雄诸侯,成为战国四君之一。他官至楚相,封春申君。封地原在黄国故地淮北12县,后改封于吴国故圩(即今江苏常州、苏州至上海一带)。后来,黄歇被刺身亡,葬于封地吴圩,江苏省江阴县北门外,墓庐至今仍在,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城内还建有春申君庙,供后人纪念、瞻仰。黄歇娶2位妻子,生有13个儿子。黄歇被刺后,黄姓这支最兴盛的后裔或遭杀戮,或逃难异乡,或改姓稳居,从此黄姓宗族又各奔东西,散居四方,族姓的发展进入低潮。但黄姓不愧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族姓,到秦汉之际又有一些着名的黄姓子孙重振了黄姓的声威。尤其是到西汉中期以黄霸为代表的黄氏族姓迅速崛起,其影响是很大的。
黄霸是南陆公的第81世孙,是黄歇直系的第7世孙。据谱载:黄霸自幼学习法律之学,有大志,喜欢做官,年轻时就成为乡里豪杰。汉武帝末年,他当了一名200石的卒史,后因为官廉正,又精明能干,足智多谋,富有领导才能,升为河南太守丞。为政时期,处议当法持法宽平,深得民心。汉宣帝闻其名,升为延尉。在延尉中,又以公平正直闻名。后因夏侯胜批评皇帝诏书,犯不敬罪。黄霸因同情夏侯胜,被捕入狱。出狱后,汉宣帝任命黄霸为扬州太守,旋即升为颖川太守。公元前56年,汉宣帝下诏,封黄霸为关内侯,赐黄金百斤,旋拜为太子大傅,迁御史大夫。公元前55年黄霸代丙吉为丞相,改封建成侯(河南永城县)食邑600户。公元前51年,黄霸在丞相位上去世,谥号定侯。黄霸娶3位妻子,生有8个儿子,后裔人丁兴旺,族姓兴盛不衰。到汉魏时期,江夏黄氏发展成为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族姓最发达的宗族,臻至极盛。时人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

三、江夏黄氏的空前繁荣
江夏黄氏发展到第81世孙黄霸之后,族姓兴盛不衰,尤其是发展到黄霸的第7世孙黄香、第8世孙黄琼和第l0世孙黄琬时期,江夏黄氏族姓空前繁荣,人丁兴旺,声威大震。因此,后世黄姓都尊称黄香为江夏黄氏始祖,有天下黄姓出江夏的说法。
黄香字文强,出身官宦世家。但据史称:江夏黄氏世家传到黄香父辈时,已家境贫寒,养不起奴仆婢妾。又称黄香命中多劫,幼遭苦难,年仅九岁,痛失慈母,他因爱母极深,为子极孝,母死后哀思过度,乡人称为至孝;当时江夏太守刘护闻名召见,题字“门下孝子”赠之。从此,黄香博学经典,精研道术,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黄香以儒学入仕,初任郎中,汉章帝诏见黄香,让他入东观(国家图书馆)读尽皇家藏书。后官拜尚书郎。永元四年(92年)升为左丞相,两年后又升为尚书令,增秩至2000石,赐钱30万。谱载汉章帝曾以“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的御书赏赐给黄氏家族,经汉章帝、和帝两朝,黄香一直受皇家亲重。至安帝即位(106年),黄香出任魏郡太守。几年后,因郡内水灾牵连,被免职。不久去世归葬家乡江夏安陆源口。
黄香后裔,备极繁昌。他娶妻4位,生子8个,其中长子黄琼最为突出。班固在《后汉书》中为其立传。据记载:黄琼自幼随父在京师台阁,熟知朝廷政界故事,达练官场,父亲在世时和去世后,多次辞谢不受官职。至汉顺帝永建年间(127—131年),因公卿中很多人的推荐,黄琼始公车应征,入官拜议郎后又累迁为尚书仆射,历任尚书令、司空、太仆、司徒。汉恒帝永兴元年(155年)任太尉之要职时,因与大臣梁冀政见不合被免职,延熹二年(159年)梁冀被诛,族党被消灭,黄琼复出,仍任太尉之职,取代梁冀自居公位,封为邟乡侯(今河南颖川县),食邑千户。至此,江夏黄姓更加荣耀一时。黄琼去世后,被赠为车骑将军,谥号忠侯,史称邟乡忠侯,归葬江夏。黄琼娶妻3位,生子14个,传至黄琼之孙黄琬时,江夏黄氏更臻至极盛。
黄琬,字子琰,是黄琼第四子黄储之子,黄香的第4世孙子。生于公元141年,早年葬父,由祖父抚养长大。黄琼当司徒时,黄琬便以才思敏捷闻名于京师。初任为五官中郎将,后因政党之争失败,被免职弃官近20年。至光和末年(184年)始复出,拜议郎,升青州刺史、侍中,不久又拜为将作大匠、少府、太仆、豫州牧等职。时值东汉末年,河南豫州一带农民暴动风起云涌,黄琬为政,将境内农民暴动起义镇压平定,黄琬因此声威大震,政绩突出,为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重赏,封为关内侯。董卓入洛阳后,征黄琬为司徒,随即升为太尉显职,改封为阳泉乡侯(今安徽霍丘县),江夏黄氏宗族的显赫声威至此臻于至极,如日中天。后董卓挟汉献帝迁都西安,黄琬反对董卓专权,于公元192年与司徒王允合谋诛杀了董卓。不久,董卓部将李傕等人攻阵长安,黄琬被捕处死。享年52岁,归葬于江夏孝行里黄氏祖墓侧。黄琬娶妻5位,生子11个。黄琼、黄琬之后,江夏黄氏的子孙们,纷纷散居四方。

四、江夏黄氏的分流
随着江夏黄氏家族的繁衍壮大,家族中有一些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优秀子孙,便离开家园故土,到异地去另谋新的发展。江夏黄氏先后分析出几个分支:
(一)南阳分支。南阳黄氏的开基始祖是黄香的孙子,
黄琼长子黄守亮。黄守亮,字子廉,官任南阳太守,他的家室也随迁到此。子孙定居落籍,遂形成后来的南阳黄氏。发展到第5世孙时,出了一个闻名三国的老将军黄忠。其侄子黄自溟迁居江西丰城。到南北朝时后裔又迁湖南、广西。
(二)阆中分支。阆中分支始祖是黄琬的儿子黄权、黄保兄弟。谱载:当年黄琬被杀,为躲避追捕迫害,黄琬的第十、第十一子黄权、黄保兄弟相牵逃难入巴,落籍四川阆中,在《三国志》中有黄权的事迹。此外黄琬次子椿寿一支,子孙传至第1O世后迁至延陵(今江苏常州、无锡—带),第五子黄江寿一支传至第6世后迁居江西庐陵。
(三)湖北沔阳分支。始祖是黄香之子黄理。沔阳分支是三国时期很着名的家族,因出了个黄承彦父女而名传千古。黄承彦是黄理的孙子,传见陈寿的《三国志注》。史籍上说:黄承彦为人直爽开朗,豪放不羁,是当时沔南大名士,与诸葛亮交游甚密。他生了一个头黄面黑、长相很难看的丑女,但她很有内才,品德也极佳,附近青年都不敢娶她,诸葛亮却娶她为妻。当地人都把这件事当作笑料传开,并编了一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孔明娶了这个丑女为妻,受益匪浅,后来封侯挂印成就伟业,都得力于黄氏的内助。因此,孔明择妇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
(四)江西信州分支。据《樟峰黄氏宗谱》和四川武隆县黄龙光手抄本《黄氏族谱》记载,信州(今江西上饶市一带)的始迁祖是东汉末年黄香的第7世孙黄广。黄广又名仁杰,字济芳,东晋时官任苏州总兵大元帅。两晋之际,江北战火连绵,黄广便将家族从江夏祖居地渡江南迁,落籍信州,在禾坪斟头村开基拓业。到黄香的第13世孙黄志又从信州迁徙到福建邵武32都,成为邵武黄氏中又一重要支派。
(五)盱江黄氏。据族史记载:盱江黄氏是江夏黄香曾孙黄琬的一支后裔。其迁徙始祖是黄孟僯,是黄香的第16世孙。黄孟僯,字德崇,生于唐高宗仪凤丙子(676年),原籍江夏安陆(今武昌一带),唐玄宗天宝丙戌年(746年)黄孟僯以70岁高龄考中进士,官任西台御史之职,奉命南巡江南临汝府,在途中病逝,就近安葬。为了守护祖先的陵墓,黄孟僯的子孙后代没有再回到江夏祖居地,都落籍盱江,以后便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黄氏。其后裔不断裂变、分流,先后徙居福建邵武、江西金溪、浙江金华、江西余江、河南淮阳等地。
(六)金华黄氏。公元四世纪初,五胡乱华,中原残破,晋室南迁,江北中原的世家大族也随东晋政权南下而纷纷向东南迁移至江浙一带。黄香的第9世孙黄积也随迁至安徽新安郡歙县黄家墩(今安徽歙县黄墩)另拓基业。东晋建立后第三年(320年)黄积官任新安郡太守,家室随迁新安,黄积是新安黄氏始祖。不久,黄积的次子黄苾又迁至婺州金华府浦阳开基。后裔形成江夏黄氏的最大分支——金华黄氏。金华黄氏的始祖为黄香的第l0世孙黄苾。
(七)固始黄氏。固始黄氏始祖是黄姓总始祖南陆公的第92世孙,江夏黄氏始祖黄香的第5世孙黄侃,汉阳泉乡侯黄琬的第六子。据谱载:黄侃字荆茂,少好勇,喜欢《孙子》、《吴子》兵书。东汉末年,他因司徒王久的推荐补为宿卫。当时,关东多乱,黄侃请求带兵平乱获准,被朝廷官授骑都尉之职,带兵出征。之后,黄侃便从江夏迁家于光州固始。后裔人丁兴旺,形成历史上着名的固始黄氏。日后,随着江夏黄氏名扬四海,大多数固始黄氏都追宗江夏,博鳌黄氏族谱的封面上都写着“江夏堂”就是这个道理。
(八)从固始到邵武。黄侃迁入固始后,其第5世孙黄必福在晋室东渡后(迁都建康),亲自进京献策,请求恢复社稷之计。得到晋元帝赏识,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后屡建战功,死后封为平远侯。他育有三子,即裳、张、聪。黄裳字以绣,号锡传,是江夏始祖黄香的第11世孙,他是迁入福建邵武的始祖。史称:“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是也。”黄裳家族迁入福建邵武县和平乡鹳薮林(即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黄家林)。最后形成历史上又一个堪与金华黄氏相比肩的巨族——邵武黄氏。黄裳是迁入福建邵武黄氏的始祖。但在博鳌黄氏族谱卷一第5页“宋朝遗谱叙”一文,却把黄志当作迁入邵武黄氏的始祖,这是没有根据的。黄志是黄香的第13世孙,他是从江西信州迁入邵武黄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不是迁入邵武黄氏的始祖。
其实,1、福建的《禾坪黄氏大成宗谱》(清光绪十五年版),此谱成书虽在清晚期,但它是由黄峭山公故乡的嫡宗后裔所修,资料价值高,也较准确,在此谱中,迁入始祖是黄裳而不是黄志。2、在博鳌黄氏族谱卷一“黄氏历代相传世系”中,黄峭山公的前辈就没有黄志此人,黄香的第13世孙中也没有黄志。3、唐、宋时期的族谱有请名人作序的惯例,但作者对族谱的内容是否清楚是不关紧要的。例如,黄峭山公是否中过进士,博鳌谱“宋朝遗谱叙”和“明朝重修谱序”都说:“公登祥符戊申三甲第九名进士”,“峭公者登宋祥符进士”,这两种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在“黄氏历代相传世系”中,在峭山公名下就没有进士出身的记载,而且峭山公是在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十一月去世,公元960年赵匡胤才建立宋朝,峭山公怎么会在宋朝中过进士呢?这是不可能的。这些情况说明早期序文中的一些说法是错误的。
(九)邵武黄氏的发展壮大。迁入邵武后,曾有黄裳长子黄果任扬州刺史,第4世孙黄大文任张掖刺史,第7世孙黄政任永嘉县丞的历史记载。到第14世孙出了个黄恺,又名黄恺康,字意祥。据记载,他自少孔武有力,而又性极娴静,随父去太原,被唐太宗李世民重用。一日,黄恺以轻车到上郡,途中被一强盗拦路抢劫。哪知却不是黄恺的对手,黄恺三次把强盗打翻在地。强盗起来谢罪说:“我今日知道麟是有角的了。”黄恺大笑说“岂止我是麟,君也有角,只是不顶触自己罢了,君也为麟啊。”强盗大为感动,后来改节从良,便是唐初名将徐勋。黄恺初任渭州太守,后官至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之后,第16世孙黄襄任潮州太守,第17世孙黄谦任虔州太守,第18世孙黄宾任灵武太守。邵武黄氏发展至第22世孙时出了中国黄姓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而至今仍为黄氏族姓家喻户晓的大始祖黄峭山公。今日,无论是台湾、港澳、国外还是大陆各地的黄姓,绝大多数都自称是峭山公的后裔,黄峭山就成为海内外黄姓万派共宗的大显祖。
据宝安坪山谱和鹳薮谱记载:黄峭山是固始入闽始祖黄裳的第22世孙,父黄锡。黄峭山,字岳,号一郎又称十郎。黄峭山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农历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十一月初十日,享年82岁。黄峭山生活的时期正是唐末五代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军阀割据愈演愈烈,天灾人祸连绵不绝的大动乱时期。传说黄峭山公是一个勇猛仗义的儒生,当兵荒马乱之时,他召集宗族同乡,组织起御寇自卫的乡勇民兵队伍,保卫了乡里和宗族的安全,从此闻名当地。唐末陇西郡王李克用听说了黄峭山的事,很赏识他的干将之才,便召募他入伍,当了一名小小的千夫长。他因屡建战功,被王朝封为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兼刑部尚书,千户侯。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梁朝。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黄峭山对连年战乱感到失望,不愿再卷入李、朱之争。因此便在五代初年解甲归田,告老还乡。他回乡后息武兴文,创办和平书院,教育族中子弟,劝导乡中后人,直到逝世。黄峭山娶妻3位,共生有21个儿子,孙子、孙女、曾孙子孙女若干个(因多种族谱记载不同,难统一准确数字)。俗谚说:树大分枝,人多分家。年已81岁的黄峭山决定化整为零,除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外,其余18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令其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并将祖产分成21份,新修《黄氏族谱》21套,每人分得一份,卜占离家吉日一并出行。临行前,黄峭山又口吟七言古诗一首与诸子作别,诗曰:“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惟愿苍天垂保佑,三七男儿总炽昌。”要求子孙念诵此诗,牢记心中,作为他日子孙认祖相亲的凭证。这就是黄氏历史上着名的“认祖诗”。黄峭山去世后,葬在邵武府禾坪乡鹳薮黄家林祖茔。死后于宋治平四年(1082年)二月追赠少保,谥号文烈。墓庐今仍在,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 关于黄姓的历史和现状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着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唐代以前黄氏已在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扎根。其中,为蛋民者,居于广州沙南;迁到广西黄洞者,叫黄洞蛮,大多为壮族;融入瑶族者,分布相当广泛,居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县、乡,以广西居多。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黄姓堂号还有"思敬"、"逸敦"、"敦睦"、"炽昌"等。"炽昌堂"以黄峭山公外八句诗末"炽昌"二字为名。

【郡望】

江夏郡:汉高祖置郡。此支黄氏,为东汉大臣黄香之族所在。
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
零陵郡:西汉时置郡。此支黄氏为三国黄盖之族所在。
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
西 郡:在今甘肃永昌一带,为酒泉黄衍之后。

四、历史名人

黄宗羲: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所着《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想专着,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黄 慎:清代画家。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为"扬州八怪"之一。
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 盖:三国时吴国将领。与周喻用苦肉计,诱曹操受降,用火破曹。
黄道婆:元初女纺织家。在海南岛居住了三十多年,学习了黎族民间的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和发明,晚年反归故里,传授纺织技术。
黄石公:秦朝末人,熟知兵法,曾于下邳圯(桥)上赠张良《太公兵法》。
黄 歇:战国时楚相,因有功,被封为春伸侯,为战国时着名的四公子之一。
黄忠:三国时期蜀国着名大将,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合称“五虎上将”。
黄飞鸿:民国时期着名民间武术家。

5. 黄姓的由来及历史着名人物

来源:黄姓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嬴氏,黄姓祖先之嬴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姓为嬴,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黄帝子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就以姚为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从夏朝2148年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经历1500年的古老黄国被楚国所吞并。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黄改其他姓氏黄改丑氏、胡氏、旷氏、邝氏、况氏、李氏、卢氏、潘氏、汤氏、田氏、王氏、伍氏、危氏、吴氏、余姓、周氏、张氏。
名人:
黄歇(前314年-前238年),楚国江夏人,原籍楚国属国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战国时期楚国大臣,是着名的政治家;黄霸(前130年—前51年),字次公,汉族,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汉大臣,事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三朝;黄香(68——122年),字文疆,今云梦县人,以孝闻名,以才着称,忠孝两全,德才兼备,是东汉着名的孝子、贤臣、清官;黄凤麟(555-626年),湖北江夏郡黄州黄冈县黄鹤乡仁义村人;黄守恭(629~712年),字国材,号一翁,唐贞观三年(629年)生,先祖黄元方,唐淮南道光州固始人,任东晋晋安郡太守,后隐居侯官(今福州)黄郑巷(今黄巷);黄岸(674-756年)字宗极号魁杰,唐初隐士黄冲公子,入闽始祖黄元方字彦丰嫡系十一世孙,黄帝一百零一世孙;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仁泽(865—945年),又名黄讽,字仁讽号仓山生,福州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白林)人, 唐乾宁乙卯科武状元,官节度巡官(是中华黄姓第一武状元);黄峭(871—953年),讳名岳,字仁静,号青岗,后裔尊称峭公或峭山公,福建邵武人,唐昭宗工部侍郎,娶三妻,共生二十一子;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清风客、山谷道人、涪翁等,又被后世尊称为豫章黄先生,书法为“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黄道婆(1245---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宋末元初着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黄飞鸿(1856---1925年),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号飞鸿,幼名飞熊;黄兴(1874---1916年),汉族,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

6. 黄姓的历史

编辑词条
黄姓目录
一、黄姓概况
二、黄姓源腾
三、黄国历史
四、黄氏精神
五、黄氏史料
六、黄姓迁徙
七、黄氏名人
八、郡望堂号
九、黄姓祠联
十、黄姓世系
九、黄姓祠联
十、黄姓世系
黄姓从总体上分为“黄姓概况 、黄姓源腾、黄国历史、黄氏精神、黄姓史料 、黄姓迁徙、黄氏名人、郡望堂号、黄姓祠联、宗祠世系”十大内容。
[编辑本段]一、黄姓概况
黄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黄国(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创始人为赢姓伯益长子大廉,建于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乡。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国为氏之类。 关于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江夏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入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为当今中国8大姓。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7. 黄氏先祖历史

黄国历史
黄夷南下中原,东夷少昊的后裔--黄夷的后代建立了黄国。《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商代黄夷已在淮水之滨建立国家,与商王的关系不是十分和谐,卜辞中有伐于黄尹的记载。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从出土的东周时期黄国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姓黄国与姬姓曾国等一直保持婚姻关系。黄国故城位于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的隆古乡。城址长方形,周长6700米,城墙残高5米-7米,时代为西周到春秋时期。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的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1983年发掘出黄君孟夫妇墓,1988年发掘出黄季佗父墓。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黄国史实见于《左传》者,始于桓公八年(前704年)。这时楚国方兴,在楚地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参加,结果,汉阳的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鲁庄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黄。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鲁僖公二年(前658年),黄国参加了在宋地举行的谋划伐楚的齐国、宋国、江国、黄国等四国会盟。第二年,四国又在山东阳谷盟会。前655年秋天,黄、江二国伐陈。随着齐国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诸国纷纷叛楚附齐。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灭掉,弦子逃奔黄国。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由伐黄。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消黄国[待考—公元前648年],原始社会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称黄邑,东周列国时期称黄国。夏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地名依然称黄邑。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称光州,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潢州川县隆古乡境内,黄国都城的遗址成了河南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帝的第八代孙,颛顼帝的曾孙南陆公受封黄邑,食邑黄城,以地为姓,成了黄氏的肇基始祖,成为黄邑的统治者。黄氏宗族就是以贵族的地位在黄国的土地上一代传一代地繁衍分支,发展起来的。到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国吞并以后,黄氏宗族结束了一两千年的贵族地位,变成了平民百姓,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融合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走上新的生活旅程。黄国都城旧址建在今河南潢川县城以西约十公里的隆古乡南面,故城略呈长方形,周长为6720米,城墙用灰沙夯土筑成,墙高5-7米,基宽5.9米,现尚存三处城门豁口,是目前河南省东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由于它在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经过2650多年的改朝换代和灾荒战乱,时过境迁,古城荒废倒塌,今天的黄国都城已经荡然无存,已经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今天到黄国都城能够看到的古迹,只有黄国宫殿池和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春申君歇公祖墓。在黄国都城故址的一个小山岗上有一个小水池,池边竖着一块石碑,石碑上边刻着“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黄国宫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黄国都城的西面,有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黄歇公的坟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其余的古迹荡然无存。解放后发掘黄国都城时的700多件青铜器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黄氏宗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来到黄国当统治者,过着统治者的贵族生活。夏、商、周历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认黄国的王侯地位,世袭相传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之后,黄氏宗族结束了统治者的地位,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谋生存,共谋发展。随年代的向前推移和黄氏宗族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多,历代分支繁衍,必须采取分支迁居的方式,来维持宗族的繁衍与发展的局面。因此,黄氏宗族根据中华民族的留长迁幼的方式,各房留长子往黄国继承祖业,次子以下的兄弟外迁移居他乡,另创基业,各自立自强,兴旺发达。经过四千多年的历代迁移传播,大江南北,黄河之滨,长城内外,海内国外,五洲四海,处处都有黄氏宗亲在居住,在创业,在发展。黄氏子孙,勤劳智慧,遵纪守法,艰苦创业,处处繁荣昌盛,丁财日炽,人文蔚起,形势喜人。黄国是黄氏宗族的发祥地,是黄氏宗族的祖宗乡。黄国人民勤劳朴实,民风民俗清雅,令海内外每一个到潢川县寻根访祖的游子十分佩服。潢川县当地政府和人民正在积极发掘黄氏的文化品牌,正在筹建黄都古迹旅游景点和相应的旅游设施,吸引海内外黄氏宗亲到祖宗乡投资置业,观光拜祖,为黄都增添光彩。由于黄国被楚国所灭和都城的倒塌,黄氏宗族地位的改变,黄氏宗族逐步迁居外地他乡,另谋发展。今天的黄国都城旧址,几里路内尽是田野,没有乡村,更没有一户黄姓人家,十几里路内的乡村,黄氏乡亲少之又少。国内外新编的有关黄姓的志书族谱中,对黄国都城的美好描写提请改写,不要盲人说瞎话,不要舞蹈海内外乡亲。等到海内外乡亲同心协力,共建黄都旅游胜地完成之日,我们黄氏宗族开心之时。潢川县城地处中原腹地,城市规模不大,城市布局合理,城市规划恰当,街道纵横有序,街路清洁整齐,令人心旷神怡。潢川县的父母官,对于寻根访祖的黄氏乡亲十分热情,带领你到黄国都城实地参观。隆古乡是黄都所在地,乡政府官员每年接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黄氏宗亲,黄国的父母官的行为令人钦佩,黄国的人民令人可敬。

8. 黄氏的由来和历史

黄氏的由来及历史:

一、源自嬴姓,以国名为氏。有三种说法:

1、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黄氏者,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

2、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少昊金天氏后裔台骀,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

3、远祖可追溯到远古掌火之官吴回(祝融)之子陆终。陆终后裔在周代时,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以国名为氏,称黄姓。

二、源自官位,以官职称谓为氏。有两种说法:

1、出自远古伏羲下属之官黄龙师。黄龙师,亦称黄龙、黄师、黄中官、龙师等,是伏羲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龙师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龙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龙氏等。

2、出自远古黄帝下属之官黄云。黄云,是黄帝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云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云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云氏等。

三、源于改姓而来:

1、其他汉姓改为黄姓: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

2、回族改黄姓:今回族黄氏,是少数蒲氏回族人为避元末“反色目”诛杀之祸而改为黄氏的。

3、满族改黄姓:满族吴扎拉氏,发源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人数很多,后分衍有四支汉姓,即黄氏、紫氏、红氏、白氏。

(8)黄姓历史有多久扩展阅读:

迁徙传播:

远古时期,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一带,为黄姓发源地之一,族人后跟随颛顼迁至中原地区。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等地。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播迁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两个黄氏郡望,以此为基地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黄姓的足迹已经西达陕西和四川,东临东海,南入湖南和江西。东晋末,中原的林、黄、陈、郑四大姓率先进入了福建。

9. 黄姓的历史名人

历史上的黄姓涌现出不少的知名人士,较早扬名于世的当数春秋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他曾连任楚相二十多年,门下食客有三千多。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宋代诗人黄庭坚、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黄龙宗,元代着名女纺织家黄道婆、画家黄公望,明代学者黄绾,清代着名思想家黄宗羲、诗人黄景仁、经学家黄以周等都是黄姓中的有名人士,都为黄姓人争得了荣誉。
黄姓在当今中国百家大姓中排位第八位

10. 黄姓历史

黄姓是现今中国大陆第七大姓氏、

96位。黄姓人口在广东省最多,占全国黄姓人口总数约19%。根据1977年中 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黄姓是全 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阅读全文

与黄姓历史有多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2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8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3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2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6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9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8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8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7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0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3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6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8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1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3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2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2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0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