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书写历史
何谓历史?历史是一门科学吗?历史学家是否应该致力于建立一套理论体系?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人如何书写历史》对于历史的本质与目的、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福柯所引起的史学革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对我们建立一种不同于文本与材料的新型历史观颇具启发意义
⑵ 怎样写历史小说
1)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进行一些艺术加工可以在历史中加一些自己编的细节描写但绝对不能改变历史. 2)首先要熟悉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人物的特点,抓住一个或几个典型的人物来展开,突出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值得学习的某些方面,或者是失败的教训..再通过发挥想象来构思文章主要构思。3)历史小说该怎么写才好,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我个人认为,既然用的是历史上着名人物的名字,说的又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那么还是以尊重历史本身为好,大的方面,尤其是在本质、基调上不能有悖于历史。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也应该充分掌握且尽量多地使用流传下来的当时素材。只有依仗丰富的原汁原味的原始素材,才有可能酿造出浓郁的历史氛围;而历史小说所独具的沧桑感、凝重感等等,便是在这种历史氛围中产生的。4)多看历史小说,注意文言文的用法 。
⑶ 自编的历史文字书怎么写序言
作家杨大侠的文字可以作为自编的历史文字书序言:
中国人的特点是入世的,历史的。历史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高的意义。北岛有诗:“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这句话洋溢着浓浓的历史情怀,而这情怀是中国人所独有的。 其实,对历史的信仰就是对人心的信仰,中国人相信自己作为人的价值。
⑷ 请问一本历史类的书,应该怎么样写一篇书评
关于你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解答。
第一,通读整本书籍,了解所写的内容,所撰写的历史,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功课。
第二,对整本书籍做一个归纳、排版,总结出一个最基本的框架。
第三,结合框架所划分的部分,对整本书的每个章节要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是写书评的核心。
第四,归纳总结,有针对性的再进行修改。
根据以上四点来写书评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⑸ 历史书的书评要怎么写 方法快
大致如此:首先讲讲独立一篇历史文献的写法,我估计你要的是这个:
第一,首先要好好把原着的相关篇章好好读读,仔细读读.历史着作是以事件为中心的,所以读的时候务必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必须弄清楚.也就是说书评的第一部分,务必把这六要素简要地写清楚.
第二,事情是死的,人是活的.事件是没有意义的,人物才是有意义的.因此,第二步是分析这个历史事件中反映出来的某一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个人的能力、水平.
第三,历史的意义在于鉴于昨日而有补于未来.因此,第三部分必须重点分析重要人物在这件事情中的功过得失.有什么做得好,有什么做得不好.做得不好的,如何做才能更好,才能最好.这也是一篇历史书评容易出彩的地方.
第四,也是最后,由于历史文献是史家所写,怎么写,反映了史家的认识和思想.因此,在全部分析之后,要重点分析这个文献中隐藏的史家的看法和思想.因为历来中国是讲究春秋笔法的.
以上是单独的一篇历史文献的书评的写法.要想写法,最好从单独一篇来写.比如说要写史记,要评论整个一本书,除非是研究了几十年的大家,不然是写不出什么好东西的.因此,要想写好,可以退其次,单选一篇,比如选刺客列传,写这样的题目:从刺客列传来看司马迁的游侠思想.这样就更加容易出彩些.
当然,如果你是大家,那当然也可以写一本书的.但即使是大家,也要注意有所重点,比如专写史记的语言风格,比什么都写,要好得多.因为什么都写,那肯定是好几百万字的着作.
如果写一本书的一个侧面,那写法与单独文献写法有所不同,不能以事件为中心了.如果你研究语言特点,那必须以语言为中心.必要的话先把能体现语言风格的相关内容都列出来,如果太多,那么至少一个类型的,必须列一种为代表,然后各个种类,必须全了,这样才有意义.然后第二部分你详尽地分析,比如分析语言特点,有什么特点,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然后第三部分,可以找同时代或相近着作进行对比,对你研究的部分作出中肯的评价.如史记的语言风格,你可以和汉书比,因为内容相同;你也可以和通鉴比,因为历来的地位相近.
最后的部分,你可以简要分析作者形成这种语言风格的历史原因和个人原因,我们应该怎么借鉴和发扬.
⑹ 历史书籍读后感怎么写
写作思路:不要平铺直叙地进行,要注意及时地、不断地变化描写的角度,使描写更加具体,给读者主体化之感。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正文内容:
这几天我看了《中国通史》,这本连环画版讲了中国整整五千年的历史,向我们介绍了大禹治水、周王伐纣、武丁求贤,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等生动有趣的故事。
读了这些故事,我懂得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统一的朝代过了不久还是要分裂,分裂的地区不久也要被统一起来。例如,这就好比秦国统一了七国,过了十五年又分成了楚汉相争,不久又被刘邦统一,建立了汉朝。
我还在这本书里学习了不少知识,比如鸡鸣狗盗这个典故。秦昭王想杀掉孟尝君。孟尝君向秦昭王的宠妃求救,宠妃却说想要天下无双的白狐狸皮衣。孟尝君的一个门客,最善于装狗偷东西,便帮他偷来了白狐狸皮衣,献给宠妃,孟尝君得救了。
可是,怎么才能在鸡叫之前让城门打开得以逃走呢?有个门客会装鸡鸣,鸡鸣声响后,守城的士兵以为日出了,便开了城门,孟尝君于是成功逃走了。
不过,我也发现这本《中国通史》里面有些错别字哦!
这本书很好看,你们要去看哦!
⑺ 如何写好历史书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补充: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起源于春秋。编年体史书数量极多。着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⑻ 历史小说怎么写能写的和历史书一样吗
“历史小说”和正规的史书不可能完全一致,因为它们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它应该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描写主题的小说,反映了某一特定时期的生活风貌,但既然是小说,就免不了有虚构的成分;而正史则不一样,必须要完全尊重历史事实。
历史小说的创作要注意时代背景、人文风貌、人物主要经历等与真实历史尽量接近,同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表达出自己对历史的观点与某种倾向。
⑼ 怎样写历史的编年体或纪传体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通史 ┌—依时间分—┤ │ └—断代史 史书 │ ┌—编年体 └—依体裁分—┤ 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 国别体 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 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二十四史(包括《史记》)■ 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按年月顺序叙事。《竹书纪事》◆ 通史 记载从黄帝到作者生活年代的历史。《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 记载朝代历史。除《史记》外的其余二十三史。他们的模式大体如下:编年体:某年发生了某事国别体:某国发生了某事纪传体:某人做了某事 编年体——史书编着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例如《 三国志 》《 史记 》等都是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着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着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编年史——就是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录,所发生的事件。宋代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着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方便阅读。 此一体例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将资治通鉴中一千三百六十余年史事,改编为二百三十九个事项),编列史事,以“事”为主,详其始末,既不受人物拘束,亦不受时间限制,可补正史与编年之不足。 1、编年体——史书编着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 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 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 三国志 》《 史记 》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着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着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着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期间的历史大事。其记述内容基本可信,史料价值很高,但是不完备。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的方式记叙史实。《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着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是中国第一部通史。还有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着名的通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通史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的从最早文明到现在的历史。既然叫通史,就首先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 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着的《汉书》(也称《前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书(纪传体的)。
⑽ 历史教科书怎么写才有魅力
《世界历史》是日本高中的必修课,其中,山川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历史》采用率为39.6%,排名第一。该书介绍了中国唐代文化以及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对明清的中国发展有专节叙述,对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进行了评论。从采用率最高的世界历史教科书来看,它没有宣扬侵略有理论调,对日本军国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反省,对南京大屠杀也有记述,但是没有使用“侵略”二字,南京大屠杀也没有写明死亡人数。《日本史》也是日本高中必修课,山川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史》采用率为32.6%,在所有日本史教科书中排名第一。日本史涉及中国的内容更具体,并记述了慰安妇和日本强徵劳工的史实,虽然从字裏行间可以看出对那场战争的否定态度,但其反省并不深刻,同样有意删除了侵略战争的字样。倒是采用率排名第二的东京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明确写明“侵略”中国的字样。至于扶桑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右翼分子宣传侵略有功、侵略有理、否认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等史实的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在日本高中采用率不到1%。不知是采用率太少的缘故,还是由于其他原因,在国立教育研究所没找到这本教科书。《世界地理》教科书专节介绍了现代中国的面貌,帝国书院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理》采用率占41.9%,在所有世界地理教科书中占压倒优势,主要特点是图文并茂。其中第三节《国家规模的地域调查》一开始就通过几张图片介绍了中国,分别是中国春节北京地坛舞狮子、万裏长城、北京朝阳公园打太极拳的人们、桂林山水……从人文景观、自然风物到文化习俗,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接下来介绍的是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的四大菜系:北京菜、广州菜、上海菜、四川菜;中国人打招呼的习惯也与吃有关,见面时总问:吃过了吗?它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汉族的文化,不同方言汉字的读音不同,汉民族的婚姻观和信仰,独生子女政策;第三部分是中国的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主要介绍了壮族、苗族、蒙古族和藏族等。另外还有中国的少数民族保护政策,旅游开发和少数民族;第四部分则介绍了中国经济增长和都市生活。教科书中这样写到,中国1978年实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通过引进外国投资,工业发展迅速,从80年代,对外国企业优惠的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陆续涌现,出口增长,现在中国的家电等生产量占世界首位,其中有些出口到日本,在日本到处可以看到中国生产的产品。至于中国人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广州人的生活。另外,《世界地理》也写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也出现了买不起房、交通堵塞、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该书的第五部分介绍了中国社会差距拉大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用具体数字说明西部农村与都市的差距。《世界地理》对中国现状的介绍比较全面,学生学习之后,会增强对中国的理解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