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考】全国文综选择各科的答题思路 特别是历史
历史选择的答题思路:
高考选择题如何审题
现在高考选择题的考查能力越来越强,迷惑性也越来越大了。但它又属于客观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一旦审题出现偏差便会全盘皆错。所以能否认真审题以及根据什么方法进行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
根据选择题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审题方法:
一、领会“拖拉机”式选择题的主题引导材料。
每组选择题之前出现的引导材料,是这组选择题的共同情景材料,它与这组选择题的各试题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试题也都是受该主题调控的。主题对驾驭材料和选择答案有着极强的提示作用。所以要充分重视对引导材料的解读,明确它的时限、范围及所考查的主旨等。
二、推敲题干,明确试题结构。
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楚题干中的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三、确定时间空间范围。
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在历史空间和阶段的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如2004年高考广西卷第22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法西斯在欧洲的占领区不包括
A.波兰 B.捷克斯洛伐克 C.西班牙 D.荷兰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期间德意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地区范围。回答时要根据题干的限定语即限制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时间)“在欧洲的占领区”(空间),明确题目的时间和空间,再结合书本中关于二战中欧洲战争形势的相关史实进行判断。
四、弄清基本题型。
选择题也有自身的特点,根据其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再结合平时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
如2004年高考上海卷第2题:
就论证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证据应当最有说服力
A.古籍的记载 B.屈原的作品
C.政府的声明 D.学者的解释
以上是程度型选择题,它的特点是题干与选项隐含着论点和论据的关系。选项与题干之间不是一般选择题的正误关系。而是程度关系,其题干中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五、推敲备选项。
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要认真分析。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如2002年高考上海卷第19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蒋介石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其中,最为险恶、影响最大、反共面目暴露最彻底的一次事件发生在
A.1939年底 B.1940年秋 C.1941年初 D.1943年夏
这四个选项都反映了国民党反共的方针、行为或反共高潮的时间,干扰性很强。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三次反共高潮中最为险恶、影响最大、反共面目暴露最彻底的一次事件是皖南事变,然后再判断事件发生的年代。
六、明确理论观点。
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答题时应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七、明确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历史学科知识涉及到各门学科,特别是与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联系,要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的互补性来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纯粹的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问题,它们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跨学科的综合只是有关内容的有机结合点,仍然以学科内知识的理解为基础,同时要求思维具有开放性,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审好题是答对题的前提和关键,在审好题的基础上,还必须运用正确的解答方法,根据各类选择题的特点和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认真分析,作出准确判断。
㈡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答:高三历史选择题的
解题技巧
专题一
怎样做历史选择题
“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
一、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题干要三看:
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
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有名词、历史概念。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
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征;是否符合题
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二、解题方法
1.筛选法:
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
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㈢ 如何应对全国卷历史选择题
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B
【解析】:
题干材料所说铭文有字数、语句的变化,未见字体的变化,A可排除。
从“追颂祖先功德”“记述个人业绩”“希冀子孙保用”看,周人重视周人的历史传承,B正确。
题干中“追颂祖先功德”属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与宗法制互为支撑,C可排除。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用多数属于礼乐器,同当时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另外有少量兵器、工具、生活用器等,到战国秦汉时期逐渐脱离商周那种礼制,越来越日用化了(参见李学勤:《青铜器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0、54、62页),也就是说,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当在战国秦汉时期,同时从题干材料看,也未提及青铜器的功用问题,自然也谈不上变化,D可排除。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解析】:
汉初政治上“汉承秦制”,思想文化上“汉继楚绪”,推行黄老之术——熊铁基先生认为用“秦汉新道家”来概括比“黄老之学”更好(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光明日报》2016年5月16日16版),儒家未有特殊地位;题干材料提到“(秦)文书之力也”,但秦焚书坑儒,其文书含“崇儒”内容可能性小。A可排除。
根据卜宪群《秦汉公文文书与官僚行政管理》(《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一文可知,公文文书是官僚行政管理的一个极重要手段,秦汉公文文书大体有四种类型, 即皇帝御用公文, 官僚疏奏、上书, 官府行移公文, 官府考绩、管理公文。萧何入关中, 舍弃宫室财物而独取文书,是因为他认为,这些文书有着独特的价值,包括了“秦之形势”——秦朝很多法律制度、赋税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以及钱粮、人口等大量数据,是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和参考。题干材料说“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是“(秦)文书之力”,B正确。
题干材料说“文书之力”,C可排除。
题干材料说“文书之力”,是说汉代成功实现统治全国,是借助了秦之文书。借助秦之文书成功实现统治全国,当是汉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决策者、领袖人物,与一般官吏是否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没有必然联系,D可排除。
【答案商榷】:
笔者上述对B项的解析极为勉强,本题没有正确答案。
题干材料出自王充《论衡·别通》。王充的本意,是强调“秦之文书的作用”,“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翻译过来就是,“汉所以能控制全国,是这些文书的作用”,而不是命题者强加给王充的“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笔者依据有二。
其一,《论衡·别通》此段原文:
“富人之宅,以一丈之地为内。内中所有,柙匮所羸,缣布丝绵也。贫人之宅,亦以一丈为内。内中空虚,徒四壁立,故名曰贫。夫通人犹富人,不通者犹贫人也。俱以七尺为形,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无一牒之诵,贫人之内,徒四所壁立也。慕料贫富不相如,则夫通与不通不相及也。世人慕富不荣通,羞贫不贱不贤,不推类以况之也。夫富人可慕者,货财多则饶裕,故人慕之。夫富人不如儒生,儒生不如通人。通人积文十箧以上,圣人之言,贤者之语,上自黄帝,下至秦、汉,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备矣。使人通明博见,其为可荣,非徒缣布丝绵也。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以文书御天下,天下之富,孰与家人之财?”
本篇题为“别通”,旨在如何识别“通人”。所谓“通人”,就是“胸中怀百家之言”,就是“积文十箧以上”(积累的书有十箱以上),王充以国家之有文书拟富人之有财,通人之有积文十箧以上,以为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尽在其中,故汉之得国,以文书之力。王充实际上是在强调知识的重要、图书的重要、文书的重要。
那么秦之文书中,哪些内容对汉朝控制全国助力最大?从这段原文中是看不出来的,王充只是强调萧何收拾秦朝文书对西汉控制全国、统一全国的重要性。
其二,《论衡·效力》中的一段
“韩信去楚入汉,项羽不能安,高祖能持之也。能用其善,能安其身,则能量其力,能别其功矣。樊、郦有攻城野战之功,高祖行封,先及萧何,则比萧何于猎人,同樊、郦于猎犬也。夫萧何安坐,樊、郦驰走,封不及驰走而先安坐者,萧何以知为力,而樊、郦以力为功也。萧何所以能使樊、郦者,以入秦收敛文书也。众将拾金,何独掇书,坐知秦之形势,是以能图其利害。众将驰走者,何驰之也。”
这段文字的大致意思为:
韩信离开楚去汉,是因为项羽不能重用他,而刘邦能掌握和使用他。能使用他的长处,能安排他的地位,就能衡量他的能力,能识别他的功绩。樊哙和郦商都有攻打城池野外作战的功绩,汉高祖论功行赏,最先给了萧何,而且把萧何比作猎人,同样把樊哙和郦商比作猎犬。那萧何安稳地坐着,樊哙和郦商奔驰疆场,封赏轮不到奔驰疆场的却先奖励坐着指挥的人,萧何是用自己的智慧作力量,而樊哙和郦商是用他们的武力当作功绩。萧何所以能差遣樊哙和郦商,是因为他进入秦都时收集了与战争有关的公文档案和地图。当时众将领都拾取金银,萧何偏偏收集文书,坐在屋里而知晓了秦国的形势,所以能掌握其利害关系。众将领驱使士卒,萧何则指使他们。
在这一段文字里,王充实际上对“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这一观点作了诠释——“何独掇书,坐知秦之形势,是以能图其利害”,萧何根据收拾的秦朝文书知晓了“秦之形势”,从而顺利地统一了全国、控制了全国,根本不是命题者所说的“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解析】:
本题有三个特点,一是设问的依据不限于题干材料,没有其他选择题题干中的“这”“其”“据此”等,这是一个新的做法,应该引起重视;二是设问的内容——“原因”,没有强调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三是属于最佳选择题,或者称为“程度选择题”,即有一答案最佳,其余答案也有一定道理。所以,正确答案为C,涉及内外两方面的原因,比较全面,符合史实,符合题干设问,其它三项各有一定道理,但都有片面性,B项大体包含在C项中的“艺术水平”里,A项、D项大体包含在C项中的“时代选择”里。也就是说,C项涵盖了其他三项的意思。
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A
【解析】:
题干材料出自《沈氏农书》卷下(转引自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1页),意思是讲,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即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杨白劳”成了“爷”。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从理论上大致推测有:其一,佃户的选择权大了,可以自由迁徙、自由选择租种对象,即佃户不必非租种原籍地主的土地不可,他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租种对象,因此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了,这就使得地主需要佃户比佃户需要地主更为迫切;其二,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下降了,失去土地的农民可以在本乡做佃户,也可以到它乡做佃户,还可以脱离农业生产,去市镇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这就导致农业生产出现“用工荒”,等等。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A正确。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一般会提高地主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也会提高自耕农、佃农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劳动力一般不会大量流失。如果农村有足够的农业劳动力,一般不会出现题干材料所提现象,B可排除。
题干材料讲到农村地区雇工的懒惰、骄纵,其背后隐藏的是农村劳动力的供求矛盾以及农村的劳资矛盾,这些矛盾当然属于社会矛盾,但从题干材料看,还不到激烈、尖锐的程度,C可排除。
对“主令尊”的冲击,反映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D可排除。
㈣ 全国卷历史选择题设问词分别有哪些分别要选什么类型的选项
1.最佳型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因果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型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4.推理型选择题 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5.排序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解题方法:巧解此类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6.组合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四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 解题方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委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7.比较型选择题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8.材料型选择题(情境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9.概念型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10.图画型选择题 图片型选择题主要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漫画的图片为主,形式多样新颖,角度独特,不仅提供了生动灵活的试题意境,使试卷出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为考生答题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综合性地考查了多种能力。图片型选择题,既能考查学生的历史读图能力,也有利于考查学生处理图片资料的处理能力。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把图片和题干进行仔细准确的“对照”。在仔细读图和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把两者的有效信息相对照,联系教材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很容易就可得出正确结论,就一定能够顺利选出正确的答案。
㈤ 历史全国卷的好处,现在该怎么好好利用全国卷的题目来帮自己复习
一. 从一个角度来讲,高考之前做的这些往年题,有一定的几率会对你高考时候的答题有帮助,不仅仅是赌那万分之一原题几率,更是去猜测(为什么这里用猜测这个词,因为猜测这个词,比赌多一些依据,而高考,我们做不到准确预测,能做到的就是更有依据一点)。高考时候,出题人的出题思路,这个是可以预判的,如果你希望在劳累之余减轻复习负担的话。当然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知道出题人是谁。然后根据出题人以往的命题习惯,也能猜个大概,这个大概不是说出到哪道题,哪个知识点,而是去明确这个出题人侧重的是发散思维?还是逻辑思维?或者是某些冷门知识点。
二。反复做往年题,不是让你练习做题速度多快多快,而是让你充分静下心来,一道题,你可能之前做过一次,那你再看见它,是否还能静下心来再从头到尾做一遍。这关乎这你是否扎实掌握和心态是否符合高考要求的心态。
㈥ 高考全国卷2文宗地理历史选择题技巧,例:选项有消除………就是错的,这类技巧,求学霸们帮忙
一、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1.信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文综卷每个角落都有体现,那么考生通过对题目材料的阅读,抓住这些内容:这段材料主要围绕哪些方面来阐述?阅读中你联系了哪些地理知识?题目的要求是什么?等等
2.体现:根据联系的地理知识,体现了地理知识的哪些特点,哪些规律和原理?内在的逻辑等等
3.现实中能用的:现在的考试,多数题目围绕在现实中能应用的,能讲得通的,能最大限度体现优点的,也就是所谓的运用吧!
二、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1.意图。
在做题的时候,如果考生能明白命题人的“意图”材料内容的意图,答案的意图,那么这道题目基本上就很明确了,当然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高度和基础,如果考生不能有效的获取题目的信息,基础也欠缺很多的话,很难在短时间内把题做对。
2.匹配。
就是说你在答历史题的时候,答题内容一样要与所给的材料、时间、不同时间段的政治和经济等特点、分值、立场等匹配起来。这样的话,你才能百发百中,最大限度的得分。
方法一、排除法
此法常适用于地理原理、特征、分布、规律等叙述性识记类题目。因为该类题目一般具有叙述不全、半对半错、前后不照应等特点。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并有一定的难度。排除时先将题干与选项结合推敲,利用已有的或隐含的条件去逐步排除表述有误和不完整的选项,去伪存真。如识记类选择题典例:从选项入手,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一边审题一边排除,直至得到正确选项
方法2、图形和辅助线法
对于一些计算类或推理型的图文材料选择题、无图考图或图形不能准确表达题目含义,可以画出示意图,或者在图上做出一些辅助线实现解题。常用于等值线类和无图考图类题目
方法3、瞻前顾后、前呼后应法
多问组合型试题注意前后题目的相互印证。因为该类题目一般是在呈现一张信息量丰富的图表或信息量较大的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若干个相关问题,其中存在前边的题目可能成为后边题目的条件,也可能存在后边的题目成为前边题目的信息等,其综合性特别强,着重考查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解题时应注意宏观本组全部题目,前后简单分析,特别是对于第一个题目难以拿下时,考虑一下后边的题目是否与前边的题目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方法4、选优法
创新是高考的显着特点,有的试题涉及内容可能陌生,解决时没有十分的把握,这就要求我们在解题中先把一定错误的选项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选出你认为最有可能的选项。选优即选出你认为最合理的,在做选择题时,即使能快速得出答案,最好也对剩余的选项进行分析,以免由于疏忽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因为有时所选答案表述正确但并非是该题的最佳答案,此法与排除法有相近之处
方法5、比较法
有时为了考查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综合评价与对比分析能力,设计两个区域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相似的,如对地形、气候、水文等进行比较,在解答时首先应认真审题,明确题干所涉及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从相关的角度仔细比较找出其异同点,结合题干要求,整合做出判断
方法6、层层递进、寻根探究法
此法主要应用于组合排序类题目,特别是有序组合题目,解题时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从现象到本质,如本质属性、根源于联系等,了解其发展与对策,层层递进,寻根探究,直到找出答案。也称逆向思维法,即从现象入手,按照事物发展与认识的基本规律沿某一条主线步步深入,探索其发展的渊源,从而得出答案。
㈦ 请问全国卷历史学霸怎么学习历史的,主观题要怎么做
思路很重要, 中学的历史不是搞历史研究,说白了就是背知识点,这个任何人都一样。知识点要以点带面,然后点穿成线,就成体系了。比如记住一个朝代的大事,这是一个点(不可能一个大记不住),以这个大事为中心,什么推动了这件事发生,这件事对后面有什么影响,这样这一个面轮廓就出来了,下一个点也如此做,这就是最常用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当然这个点可以是大事件,可以是时间,可以是人物,这个看自己选择了。
主观题大原则就是自夸和批判,凡是好的我们就夸其在所处时代的先进性,凡是不好的我们就斥责其不符合历史规律。
学习历史兴趣很重要,时间允许可以适当拓展阅读,轻松点的历史故事,野史趣闻也未尝不可。
㈧ 全国一卷文综的历史大题该怎么答
大题一般是论述题,把握住老师说的那些重要的历史观点,在论述中加以引用,再进行论证;一般来讲引用的观点正确都会得分的。
㈨ 如何做高考全国卷历史的"评析"题
一.审题
即阅读问题,掌握问题的具体要求,如背景、原因、过程、本质含义、真实目的、主张、评价、危害、历史意义(影响)等,弄清楚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解答问题,省时省力.
二.读材料
审题结束后,明确了设问的具体要求,就可带着“问题信息”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材料.在阅读材料时,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抓住关键词、关键句,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尤其要注意主体材料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的原文一般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这开头和结尾,往往是为答题服务的;省略号省略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阅读材料时,除了正文以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如“摘自……”“注释……”这些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有效信息.有的史料题文字难懂,或知识面广,或无出处和注释.遇到此类题,可以暂时抛开原文,注意阅读题后的问答项,从这方面入手,以捕获有效信息.
三.链接(过滤、筛选知识点)
阅读完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课本或学案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链接,将课本或学案上的知识点与材料结合,进行知识迁移.这是解答分析材料题的关键.“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分析材料题的重要特征.尽管分析材料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只要将提供的材料确定范围,放入课本的单元、课、标题,就能从教材中找到痕迹和突破口,抓住突破口顺藤摸瓜,从而找到答案.
四.答题
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落脚点.概括答案时,要进一步审清、审准设问,根据设问联系课本知识,找到材料与课本知识的关联点,并以此为切入点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