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襄阳市历史最早的记载有多少年历史了
距今约6000年历史了,最早1990年至1992年在下辖
枣阳市
雕
龙碑
发掘一处
新石器时代
原始
氏族公社
聚落遗址
㈡ 襄阳城的历史
襄阳城起源最迟在春秋初期,即已存在的北津戍。是楚国北方的一个大型军事渡口,位于襄阳城西南三里余的真武山、琵琶山北麓。
唐以前通过湖东与汉江相贯通的北渠——檀溪水河道可方便出入汉江,江斜对岸是地势高爽的铁窗口,可与北津戍对置往来回返的码头,具备作大型军事渡口的优越天然条件。
成为春秋战国期间楚国北进、东扩、西拓时楚军尤其是楚王师出入的聚散地,是一处有相当基础设施和舟楫粮秣之备的军事要塞,逐步发展成为有相当规模和戍卒守卫的城邑。
襄阳城自东汉刘表莅襄作荆州牧治始,历为州、郡、府、县治。旧城作为军垒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时由原土城改为砖城。襄阳城被历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古城建筑防御体系之一,也是中国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御建筑。
(2)襄阳多久历史扩展阅读:
北魏末至唐前期襄阳城向东、向北迁移。唐代襄阳城内所立碑刻和文献记载知北魏后期至唐中期以前,刘表墓及其地面建筑从襄阳城东门外移到东门内,据此和其它文献资料可推定襄阳城于此间向东、向北迁移了里许
。西城墙已迁到现今的位置,如今的夫人城已是城的西北角,东城墙约在城内的荆州街一线,荆州古治可能为城的东北角,昭明台前为城内的大十字街。神龙元年张柬之为襄州刺史,会汉水暴涨,他利用两汉襄阳县城和三国至唐前期襄阳府城垣于城西修筑了防洪大堤。
文献记载唐宋元襄阳城周九里。南宋在襄阳城东南西三个城门上增建了瓮城,重要位置包砌了砖墙,在城垣上增筑了马面和看楼,在城的东北角和西北角新建了延至江边的雁翅城,与樊城东西角楼抵江边的两雁翅城相呼应,增强了襄阳二城的防卫能力。
㈢ 襄阳市的历史
襄阳,湖北省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已有2800多年建制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1-3]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樊城隔江相望。两城历史上都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49年两城合并后称襄樊市;1983年襄阳地区并入地级襄樊市;2010年12月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现辖3个区(襄州、襄城、樊城)、3个县级市(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南漳、保康、谷城)和3个开发区(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鱼梁洲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94.5亿元,居湖北第三。[4]
襄阳名胜古迹旅游以三国文化为主要特色,有隆中风景名胜区、襄阳城等着名景点,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等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襄阳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心城市。2013年襄阳入围首批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襄阳入围“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
㈣ 大家谁知道襄樊古城有多少年历史了
襄阳城雄据汉水中游,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城池始建于汉;周长7公里;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如今,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的城地,与新近修复的仲宣楼昭明台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阳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
襄阳城地处汉江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不仅是历代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闻名的军事重镇。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自东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硝烟不断弥漫在它的上空。如今,这里尚存许多军事遗迹。襄阳城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明洪武年间重筑,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临汉、拱宸、震华。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
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
环绕襄阳城的古护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宽度180米以上,最宽处超过250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被原样保存。绕城泛舟而游,但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仿佛置身于画中,美不胜收。
襄阳城是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襄阳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震门,临汉门,震花门。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建筑较为完整: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点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来下了很大功夫修复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阳古城墙古朴的原貌。
襄阳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厚1.3—1.5米,周长7.4公里,
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
这里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城墙始筑于汉,时兴时废,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筑的新城。全城周长7322米,原有城门6座,横匾于书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6个城门名。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
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湖北省北部,汉水中游。《汉书·地理志》谓:“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荆州记》载: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唐代着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泛》。
古城历经沧桑,现仅剩临汉、拱宸和震华等三座城门。在临汉门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于唐、重筑于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楼,经维修后完整无缺。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周围环绕着护城河。古老的护城河主道宽180米,最宽处250米。绕城泛舟游览,只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真乃旅游的好去处。
㈤ 襄阳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襄阳县始建于西汉初年,距今约2000多年了
周朝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国,境内主要有邓、谷、罗、随、唐、厉、卢戎等国。春秋战国时期,楚灭上述诸国设置县、邑,见史载者有随县、邓县和鄀、酂、卢等邑,又于今襄阳城置北津戍。 秦时为邓、筑阳、山都、酂、随、鄀、鄢、邔等县地。
襄阳县始建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以北的地区。 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
襄阳古韵(20张)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南齐沿仍。梁朝时萧祭以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北周沿用。 隋文帝时属襄州。隋炀帝时属襄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贞观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阳城内,本县属山南道襄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在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为郡,乾元时复称襄州)。 五代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 北宋时,属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本县辖境遂扩展到汉水以北,仍属襄阳府。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 明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 1643年1月(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称襄阳为襄京。 清朝时期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 中华民国2年,直属湖北省政府。3年,属湖北省襄阳道。16年废道,县直属于省。17年,属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5年,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间,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黄龙一带(县内其它地方为国民党统治)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苏区领导。 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1950年5月,复以襄阳县之襄阳、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隶属襄阳专署)。1952年改称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1979年改称湖北省襄阳地区行政公署(同年襄樊市省辖)。1983年8月撤销襄阳地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地级市)。2010年12月9日正式改为湖北省襄阳市(地级市)。[
㈥ 襄阳历史
周朝时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国,境内主要有邓、谷、罗、随、唐、厉、卢戎等国。春秋战国时期,楚灭上述诸国设置县、邑,见史载者有随县、邓县和鄀、酂、卢等邑,又于今襄阳城置北津戍。
秦时为邓、筑阳、山都、酂、随、鄀、鄢、邔等县地。
襄阳县始建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以北的地区。
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时曾一度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
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南齐沿仍。梁朝时萧祭以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北周沿用。
隋文帝时属襄州。隋炀帝时属襄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贞观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阳城内,本县属山南道襄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在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为郡,乾元时复称襄州)。
五代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
北宋时,属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本县辖境遂扩展到汉水以北,仍属襄阳府。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
明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
1643年1月(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称襄阳为襄京。
清朝时期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
㈦ 襄阳市有多少年的历史
襄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建制28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养育了一代名相诸葛亮,三国名士庞统,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张继、皮日休,北宋着名书画家米芾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三国演义》120回故事中有30多回发生在襄阳。
㈧ 襄阳的历史
周朝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国境内主要有邓、谷、罗、随、唐、厉、卢戎等国春秋战国时期楚灭上述诸国设置县、邑见史载者有随县、邓县和鄀、酂、卢等邑又于今襄阳城置北津戍
秦时邓、筑阳、山都、酂、随、鄀、鄢、邔等县地
襄阳县始建于西汉初年县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辖汉水南、庐县东、县北地区
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时曾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襄阳心侨置雍州
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侨置雍州实土州治襄阳城内南齐沿仍梁朝时萧祭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北周沿仍
隋文帝时属襄州隋炀帝时属襄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州贞观初年置山南道治所襄阳城内本县属山南道襄州开元二十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郡乾元时复称襄州)
五代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
北宋时属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本县辖境遂扩展汉水北仍属襄阳府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书省襄阳路
明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书省襄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
1643年1月(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度改称襄阳襄京
清朝时期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
华民国2年直属湖北省政府3年属湖北省襄阳道16年废道县直属于省17年属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5年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间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国共产党黄龙带(县内其地方国民党统治)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苏区领导
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1950年5月复襄阳县之襄阳、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隶属襄阳专署)1952年改称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1979年改称湖北省襄阳地区行政公署(同年襄樊市省辖)1983年8月撤销襄阳地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地级市)2010年12月9日正式改湖北省襄阳市(地级市)
㈨ 襄阳又多少年历史
襄樊已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华夏第一古城池保存完好。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古隆中寓居10年,成就了着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闻名中外的《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1回发生在襄樊这片大地上。宋玉、杜审言、孟浩然、皮日休、张继、李白、杜甫、米芾等一大批文人名士使襄樊大地更具人文底蕴。
㈩ 襄阳过去的历史
我虽然不是襄阳人,但这座古城在我心中的代表物却不是喧嚣宏伟的大街,而是阴暗如铁的城墙,和城墙上的暗红血迹。
它就是襄阳!
世界上有很多古城都是历经沧桑,以至于每一块砖墙与地面都铭刻着斑斑的血迹和泪痕。比如金陵,比如君士坦丁堡,比如罗马城,比如耶路撒冷。
但是,很少有一个名城像襄阳这样,在两千八百年的城市史中,只是因为它是军事要冲而屡经残酷的战火洗礼,也许称其为襄阳城倒不如称其为襄阳要塞还更贴切一些。
我心里的襄阳城历史是包括樊城的,它南跨江沔,北接京洛,控扼南北中华。是名副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地。 襄阳到底经过了那些战争呢?
我不是历史专家,当然不能一一盘点,但是,就我知道的那几次,每次莫不极其惨烈。
第一次就是是楚霸王项羽攻襄阳,中国的历史历来简洁,任何残酷壮烈的战争也能一笔带过,历史是这么记载这次战争的:
“项羽攻襄阳,襄阳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襄阳坚守”这四个字,没想到,这种坚守竟然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千年宿命!
攻下襄阳,项羽进行了一场大屠杀,无论男女老幼军民全部活埋。这固然说明了项羽本身的残暴野蛮,也说明了那场攻防战的激烈和襄阳的坚守程度,以至于为了泄愤,项羽屠尽此城。这次战争项羽虽然胜利了,却大大失去了人心。烧阿房,屠襄阳,成为项羽最大的两个为人诟病之处。
襄阳城下,有了第一滩鲜血和第一群冤魂。
接下来是烽火连天的三国,这次攻击襄阳的是关羽。名字都是羽,一个在汉初,一个在汉末,两个都是进攻方,两个都是闻名于史的强悍将军。
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的关羽比仅仅失去民心的项羽更惨,正在围攻襄阳不下的时候,被吕蒙从背后偷袭,结果痛失荆州,之后更败走麦城,父子双双殒命。
这两次都是汉民族内部的战争,而后来几次与外寇在襄阳的作战则更为惨烈和意义非常。
羌族符坚伐襄阳。当时风头正劲的符坚和他手下强大的前秦,派出他亲身儿子指挥前秦的精锐十万攻击襄阳,却在名将朱序的抵挡下屡战屡败,符坚送剑到前线,告诉儿子,襄阳不下,就不必活着回去了,同时继续向襄阳增兵。襄阳城为了抵抗异族入侵,全城男性在城头奋勇作战,女性则在后筑城,为襄阳留下夫人城的美名。符丕(符坚的儿子)久攻襄阳不克,鲜卑族名将慕容垂这时攻下了安阳,和符丕合兵,把襄阳变成了孤城一座,就是这样,还是攻不下来。“襄阳坚守”像一道符咒让每个进攻这座城池的人都付出无比惨重的代价。
最后,还是内部叛徒与围攻的十数万大军里应外合才拿下襄阳。符坚后来杀了叛徒,招降了朱序,就是这个襄阳的朱序给前秦帝国的覆灭埋下种子。
由于襄阳城处于控扼南北的位置,使得在中国南北分裂时,襄阳格外的重要,通常是南中国的屏障,襄阳城破,北方的少数民族通常就要发动对南中国的总攻了。
如果襄阳的历史到此为止,那么它也不会在我记忆中的历史里占据那么显赫的位置。顶多是一个历经战争的古代城池而已。
宋朝的襄阳,才真正让我永远记住了这座英雄而悲壮的城市。
很长一段时间内,宋朝是被看作中国最窝囊的一个朝代,北宋南宋一共存在了三百一十九年,在漫长的时间内,宋朝先后向辽,西夏,金称臣纳贡,后来还被蒙古灭了,是中国第一次沦亡于异族之手。其间的城下盟,靖康耻,崖山恨,在华族汉人的思维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但是,宋朝同时却是一个中国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达繁荣的朝代,宋朝的感觉如果单纯是一个美丽易碎的中国瓷器,那倒也罢了。但是在那个被普遍认为窝囊的朝代里却还有着无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在精致的宋文明背景下上演着铁马冰河的一幕。